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固耦合问题的描述方法及分类简化准则_朱洪来

流固耦合问题的描述方法及分类简化准则_朱洪来

流固耦合问题的描述方法及分类简化准则_朱洪来
流固耦合问题的描述方法及分类简化准则_朱洪来

布鲁姆的目标认知分类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这种知识是特定知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与这一层次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包括 (1)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2)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 (3)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6.评价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1、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选择性注意)。它分为三个亚类: (1)觉察,指学习者意识到某一情境、现象、对象或事态。与“知识”不同的是这种意识不一定能用语言来表达。例如,形成对服装、陈设、建筑物、城市设计、美好的艺术品等事物中的美感因素的意识。 (2)愿意接受,指学习者愿意承受某种特定刺激而不是去回避。例如,增强对人类需求和社会紧迫问题的敏感性。 (3)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指自觉地或半自觉地从给定的各种刺激中选择一种作为注意的对象而排除其他的无关的刺激。例如,注意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人类价值和对生活的判断。 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它包括三个亚类: (1)默认的反应,指学习者对某种外在要求、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如,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 (2)愿意的反应,指学习者对于某项行为有了相当充分的责任感并自愿去做。例如,对自己的健康和保护他人健康承担责任。 (3)满意的反应,指学习者不仅自愿做某件事,而且在做了之后产生一种满意感。例如,从消遣性阅读中获得乐趣。

土壤蓄热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的数值模拟

土壤蓄热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的数值模拟 罗苏瑜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结合土壤源热泵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地下蓄能技术的优点,提出了土壤蓄热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及其地下管群换热器的布置方式。并在能量平衡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管群换热器蓄热、释热和停止运行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埋管间距对蓄热与释热的运行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土壤蓄热;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地下管群换热器;管间距 中图分类号:T K523;O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948(2007)06-0012-04 1引言 土壤源热泵技术因其使用可再生的地热能且有益于环境保护,被称为是当今世界上一项最具发展前景的空调技术[1]。地下蓄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工业余热、废热和太阳能进行有效利用,由此能显著降低地区的CO2、NO x、SO x及CFC排放量[2,3]。本文结合这两种技术的优点提出土壤蓄热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该系统是将土壤源热泵技术与土壤蓄热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土壤蓄存能量大和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优点,将蓄热装置转移到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中,使地下埋管换热器与蓄热装置合二为一,省去了传统蓄热系统中占地面积大、耗资较多的蓄热装置,解决了蓄热装置的占地面积及配置问题。 土壤蓄能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在供热为主供冷为辅严寒地区的冬季供热工况运行时,通过地下埋管换热器将集热器收集起来的太阳能或工业余热、废热部分或全部地贮存到地下土壤中,而后通过开启循环水泵使载热剂在地下盘管中循环流动与埋管周围的土壤进行热交换,将蓄存于土壤中的热量提取出来进行供暖,当地下蓄存的热量不足建筑物所需的冷负荷时,系统可按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热工况运行,此时换热器起纯取热的作用。土壤蓄能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的不同运行工况对地下埋管换热器的要求不一样,冬季供热工况的以上两种运行模式要求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功能也不同,这就使得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不同的运行模式需要对地下埋管群有不一样的结构优化。本章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将分别对土壤蓄热、释热运行模式和冬季纯取热运行模式的换热器进行结构优化。 2物理模型 土壤蓄热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主要应用于工业余热、废热或太阳能比较富足的,以供暖为主供冷为辅的寒冷地区,在冬季对土壤蓄热、释热而言,地下管群换热器当作换热器和蓄热装置使用,因此该系统使用的地下埋管换热器具有土壤源热泵的换热和土壤蓄热双功能,所以亦称之为双重功效地下管群换热器。为了减小土壤蓄热、释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及埋管换热器的占地面积,双重功效的地下管群换热器应采用垂直铺设的方式,其埋管换热器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垂直U型管式、垂直套管式及垂直螺旋管式等。 本文研究的埋管换热器采用垂直U型管,同时为了减少土壤蓄热与土壤源热泵集成系统在蓄热与释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应尽量减少外层管的数量,所以管群的布置形式为等间距的八边形排列(见图1)。管群的U型管总数为52根,其中内层管32根,外层管20根。在冬季供暖时52根联供,夏季可隔根使用以此增大排热体积。当在冬季纯取热工况下运行时,由于较大的管间距能减轻管间的热干扰问题,更有利于盘管取热,但是如果在冬季纯取热工况运行时仍采用以上的埋管布置形式和埋管间距,既影响到系统的取热性能,又不利于地温恢复以及系统的长期运行。因此,当冬季纯取热工况下运行时,为保证埋管间距有利于系统的长期运行,只取管束中的部分埋管参与冬季取热工况的运行。冬季纯取热工况埋管布置形式如图2所示,本文选取了4根内层管、8根外层管进行联管联供。 3土壤蓄热、释热过程的数学模型 在土壤蓄热、释热过程中,地下埋管换热器与土壤的传热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盘管的埋深、尺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四种知识(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和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总计有30个具体类别。新的分类学,主要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所构成的二维矩阵中每一种具体结合为教师利用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认知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知识;认知过程 1956年,由布卢姆(Bloom,B.S.)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到了1966年,十年的时间内,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都初步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50年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著作至少被翻译成22种文字。美国全国教育学研究学会(NSSE)1994年年鉴,曾专门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历程及其贡献作了回顾。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修订工作,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大概至少有一二十种较为知名的修订“版本”,只是详略不同、视角各异和影响面大小有别而已。正像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是数十位专家共同研究的结晶一样,最正规的修订工作也是由一个专门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其领衔者是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Anderson,L.W.)以及曾与布卢姆合作研制教育目标

分类的克拉斯沃(Krathwohl,D.R.)。另外还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Mayer,R.E.)和测验评价专家阿来萨(Airasian,P.W.)等近10位专家。这一研究是根据对布卢姆分类的长期应用之后,结合美国实施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2001年完成(时值布卢姆患病刚去世不久),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一书。 与布卢姆原来的一个维度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新的分类学采用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其中,概念和程序的抽象程度有一定的交叉,即有的程序性知识比最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更具体。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业绩),包括了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是依据认知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来排列的。本文对这两个维度的具体分类指标作一个概述。[1,2] 一、知识维度分类 修订办法将布卢姆原有分类中“知识”类别中的具体指标单列为一个维度,同时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增加了元认知知识。所以,修订分类中的知识维度有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具体共有11种子类别。 (一)事实性知识

地源热泵还可以分这么多种类

地源热泵还可以分这么多种类 地源地源热泵作为一种浅层地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近年来在我国新建的民用建筑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尤其是别墅区,应用的更为广泛,甚至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得到较好的利用。这项技术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防止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省去了燃煤、燃气、燃油等锅炉房系统,无燃烧过程,避免了排烟、排污等污染;供冷时省去了冷却水塔,避免了冷却塔的噪音、霉菌污染及水耗。机组运行无任何污染,无燃烧、无排烟,不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不会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非常友好,特别是PM2.5的防治,有着特殊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它。一、分类二、基本原理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由双管路水系统连接起建筑物中的所有 地源热泵机组而构成的封闭环路的中央空调系统。在冬季,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埋在地下的封闭管道(称为环路)从大地收集自然界的热量,而后由环路中的循环水把热量带到室内。再由装在室内的地源热泵系统驱动的压缩机和热交换器把 大地的能量集中,并以较高的温度释放到室内。在夏季,此运行程序则相反,地源热泵系统将从室内抽出的多余热量排入环路而为大地所吸收,使房屋得到供冷。尤如电冰箱那样,从冰箱内部抽出热量并将它排出箱外使箱内保持低温。三、

各种地源热泵技术简介1、土壤耦合热泵冬季夏季室外环路:在地下,由高强度塑料管组成的封闭环路,其中间传热介质为水或防冻液。竖直U型埋管的换热器采用在钻孔中插入U 型管的方法,一个钻孔中设置一组或两组U型管。然后用封井材料把钻孔填实,以尽量减少钻孔中的热阻,并防止地面污水流入地下含水层,钻孔的深度一般为60~100m。钻孔之间的配置应考虑可利用的面积,两个钻孔之间的距离为3~6m之间。制冷剂环路:即热泵机组内部的制冷循环环路。室内环路:室内环路是将热泵机组的制热(冷)量输送到建筑物,并分配给每个房间或区域。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初投资约220~350元/m2。3、地下水水源热泵室外环路:在夏季利用制冷剂蒸发将空调空间中的热量取出,放热给从地下抽取的的浅层水,由于水源温度低,所以可以高效地带走热量;而冬季,利用制冷剂蒸发吸收地下浅层水的热量。室内环路同土壤源热泵。初投资约200~330元/m2。2、河、湖水源热泵在闭式地表水(如江、河、湖、海)换热系统中常采用的换热盘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松散捆卷盘管,即从紧密运输捆卷松散盘卷,重新组成松散卷,并加重物;二是伸展开盘管或“slinky”盘管。其余均同土壤源热泵。河、湖水源热泵系统初投资约210~240元/m2。3、污水源热泵原生污水热能的采集目前有三种方式:一是原生污水直接进入原生污水源智能自清防堵塞热能采集器;二是采用污水防阻机处

流固耦合

流固耦合定义:它是研究变形固体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位形对流场影响这二者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流固耦合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固体在流体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或运动。变形或运动又反过来影响流,从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将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形形色色的流固耦合现象。 (一)流固耦合动力学:求解方法与基本理论---张阿漫,戴绍仕 ●有限元法 ●边界元法 ●SPH法与谱单元法 ●瞬态载荷作用下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小尺度物体的流固耦合振动 ●水下气泡与边界的耦合效应 按耦合机理分两大类: 1 耦合作用只发生在两相交界面---界面耦合(场间不相互重叠与渗透),耦合作用通过界面力(包括多相流的相间作用力等)起作用。它的计算只要满足耦合界面力平衡,界面相容就可以了(其耦合效应是通过在方程中引入两相耦合面边界条件的平衡及协调关系来实现的)。如气动弹性,水动弹性等。 按照两相间相对运动的大小及相互作用分为三类: (1)流体和固体结构之间有大的相对运动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飞机机翼颤振和 悬索桥振荡中存在的气固相互作用问题,一般习惯称为气动弹性力学问题" (2)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短期问题"这类问题由引起位形变化的流体中的爆炸或 冲击引起"其特点是:我们极其关心的相互作用是在瞬间完成的,总位移是有限的,但 流体的压缩性是十分重要的" (3)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长期问题"如近海结构对波或地震的响应!噪声振动的 响应!充液容器的液固耦合振动!船水响应等都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例子"对这类问题, 主要关心的是耦合系统对外加动力荷载的动态响应" 2 两域部分或全部重叠在一起,难以明显的分开,使描述物理现象的方程,特别是本构方程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其耦合效应应通过建立与不同单相介质的本构方程等微分方程来体现。 按耦合求解方法分两大类: 1 直接耦合求解:直接耦合是在一个求解器中同时求解不同物理场的所有变量,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本构方程,其耦合效应通过描述问题的微分方程来体现。 2 间接耦合求解:而间接耦合不需要重写本构方程,仅只利用当前比较成熟的单物理场求解器求解各自相域,并实现不同的物理场之间的信息交换。 范例(一个经典的间接耦合求解范例步骤):利用CFX 进行全三维非定常粘性数值模拟,利用ANSYS 进行结构瞬态动力分析,其耦合面数据交换以MFX-ANSYS/CFX为平台,在每个物理时间步上进行耦合迭代,各自收敛后再瞬态向前推进,结构变形引起的流场网格位移由CFX内部的动网格技术来处理,整个耦合过程充分考虑了流场的三维非定常性和结构响应的瞬态变化。https://www.doczj.com/doc/eb5121002.html,/s/blog_6817db3a0100ju4s.html) 迭代求解,也就是在流场,结构上分别求解,在各个时间步之间耦合迭代,收敛后再向前推进.好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认知领域六层次目标的一些典型用词: 识记:说出…名称、背诵、辩认、回忆、指出等

技术领域分类及代码

技术领域分类及代码 01.信息技术:指研制计算机硬件、软件、外部设备、通信网络设备的活动,以及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字传递网对信息进行文字、图形、特征识别、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活动。 02.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指为了生物技术本身的发展,就有关原理、技术、特种工艺、测试、仪器而进行的活动,以及利用生物技术为农、林、牧、渔、医药卫生、化学、食品、轻工等部门提供生物技术新产品而开展的活动。无特定目标或虽有特定目标但不是为促进生物技术发展而开展的有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不包括在此分类内。 03.新材料:指新近发展或正在研制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的材料,如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有机合成材料、新型金属和合金材料。包括为发展新材料就有关原理、技术、新产品、特种工艺、测试而进行的活动。 04.能源技术:包括能源问题一般理论,地区性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核能、海洋能等)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节能新技术、能源转换和储存新技术等活动。 05.激光技术:激光器和激光调制技术的研制,及为了激光在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等领域内的应用而进行的活动。 06.自动化技术:指在控制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自动化元件、仪表与装置、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中的活动。 07.航天技术:有关运载火箭及人造卫星本体的研究及有关为了跟踪、通讯而使用的地面设备的研究而进行的活动。不包括天文学及气象观察。 08.海洋技术:包括有关维护海洋权益和公益服务技术研究、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要素监测技术等活动。 09.其它技术领域:属于技术领域,但不能归入上述八类领域的其它技术活动。 课题活动类型分类及代码 1.基础研究: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 2.应用研究: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应用研究通常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或知识的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预定的实际目的确定新的方法(原理性)或途径。 *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 3.试验发展:利用从研究或实际经验获得的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生产或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或新技术)。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 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 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是指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或者强调新信息的细节与变化,即个体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齐平性个体关注的是相同之处,下意识地排除了差异;而尖锐型个体喜欢寻找差异。齐平性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被弄得模糊不清。而尖锐性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的事件相混淆,甚至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 1.3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 / Divergent)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

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在实验课、体育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等科目中,这常是主要的

流固耦合文献总结

小论文拟采用DP模型,在应力较高的土体中,比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更精确。设定DP模型需要输入3个特殊参数,粘聚力,内摩擦角,膨胀角,其中的膨胀角是用来控制体积膨胀的大小的。在岩土工程中,一般密实的砂土和超强固结土在发生剪切的时候会出现体积膨胀,因为颗粒重新排列了;而一般的砂土或者正常固结的土体,只会发生剪缩。在使用DP模型的时候,对于一般的土,膨胀角设置为0度比较符合实际。渗流耦合分析拟采用的边界条件是全地基边界,即把要分析的模型所有的区域看成是一个封闭的整体。在计算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时,考虑基坑空间效应,建立三维实体模型,不仅考虑施工降水耦合,也考虑施工间歇变形耦合。最终通过支护结构桩和锚杆的变形以及基坑的变形,得出以下两条结论:(1)采用渗流应力耦合理论计算的基坑工程变形形态符合实际情况,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基坑变形规律也符合实际情况。(2)渗流应力耦合情况下基坑变形与不考虑渗流耦合影响下基坑变形曲线相比,数值较大,可见,分析基坑变形时不考虑渗流耦合影响是偏不安全的,耦合分析对基坑变形的影响不能忽视。 1、基于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下的深基坑降水支护结构的位移研究工程勘察2012 本文采用大型通用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复合土钉支护进行分析,模型采用平面应变模型,土体采用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且具有对称性,故取一半对其分析,模型底部为固定约束,侧面只限制水平位移,上表面为自由边界。 本工程的数值模拟主要为比较在有降水作用下和未考虑地下水两种情况下的支护结构体系的位移,为此,首先进行了在未考虑地下水条件下的模拟,即不考虑孔隙水压,地下水位线默认为基坑底部。其次依据实际工程的地下水位线-7.24m,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便找到降水作用对支护结构体系位移的影响。 2、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基坑水土压力计算工程勘察2011 针对地下水绕过围护墙渗流情况,分析了传统的水土压力分算、合算及考虑土体渗流-固结变形方法计算土压力的区别,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对比。 流过耦合分析,PLAXIS程序采用水土分算的方法,通过输入地下水水头执行地下水渗流程序进行计算,利用单元应力点上的压力水头求得孔隙水压力,将围护墙与土体接触界面上的有效压力与孔隙水压力值相加,得到基坑围护墙上总的水土压力分布。 3、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深基坑有限元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 利用FLAC流固耦合模型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降水开挖过程中深基坑的时间效应进行研究。建立考虑参数变化的弹塑性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分析基坑开挖及降水作用下地表沉降、水压力、基底隆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平面应变模型,土体采用修正的剑桥模型模拟,只是在理论上提出考虑基坑开挖过程中渗透系数随孔隙比变化的现象,未应用在模型模拟中。 4、考虑渗流-应力耦合基坑开挖降水数值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 本文运用通用软件MIDAS/GTS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模拟基坑开挖降水的详细过程,分析了不同阶段渗流情况,同时探讨了止水帷幕、渗透系数与不同降水深度对基坑支护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基坑降水和支护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采用的摩尔库伦土体模型,基坑较小,应力水平较低,平面应变模型,未考虑基坑的空间效应。 5、深基坑工程降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中国市政工程2012 采用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分析,四周边界取为定水头边界,其中,求解地下水问题简化为求解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问题,建立相适应的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渗流数学模型为 地面沉降模型为 方程的求解条件为: 利用建立的三维渗流沉降模型预测抽水减压期间对水位降深和区域沉降影响。计算结果

知识维度分类

一、知识维度分类 修订办法将布卢姆原有分类中“知识”类别中的具体指标单列为一个维度,同时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增加了元认知知识。所以,修订分类中的知识维度有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具体共有11种子类别。 (一)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术语知识(knowledge of terminology)。这是指具体的言语和非言语知识与符号(如语词、数字、信号与图片等),也是人们在沟通交流时必须用到的知识。 2.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knowledge of specific details and elements)。这是指事件、地点、人物、日期、信息源等知识。这些信息往往可以从一个更大的情境中分离出来。 (二)概念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等。概念性知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类别与分类的知识(knowledge of cla-ssification and categories)。这类知识同术语与事实在具体要素的数量及联系上有明显区别。例如,某一具体故事中的“情节”和“情节”作为一个类别,含义是不一样的,后者更为概括。分类与类别构成了原理与概括的基础,同样也成了理论、模式和结构的基础。 2.原理与概括的知识(knowledge of principles and generalizations)。这类知识是在大量的事实和事件集合的基础上,对类别和分类的内在过程与关系作出说明,对各种所观察的现象作出抽象和总结,十分有助于描述、预测、说明或确定最适宜的最相关的行动及其方向。 3.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ories,models and structures)。将原理与概括的知识用有意义的方式加以整合,以体现某一现象、问题或学科内在一致的联系,这就是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它们是最抽象的知识。例如,不同的化学原理形成了各种化学理论。(三)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做事”可以是形成一个简单易行的常规联系,也可以是解答一个新颖别致的问题。程序性知识通常采用一组有序的步骤,它包括了技能、算法、技巧和方法的知识,统称为“程序”。程序性知识还包括了运用标准确定何时何地运用程序的知识。 如果说“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代表着“什么”类知识;程序性知识则关注“如何”类知识。换言之,前者关注“结果”,后者看重“过程”。同元认知知识不同,程序性知识一般都是同具体学科挂钩的,当然也反映了具体学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科学学科的程序性知识和社会学科的程序性知识相去甚远,两者之间可迁移性甚少。程序性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knowledge of subject-specific skills and algorithms)。一般来说,这时指步骤规定或者灵活,但结构基本规定(即一种答案)的知识。像整数运算的方法就是一种算法的知识。要特别指出,运用程序性知识的结果常常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例如,“2+2=?”是整数加法运算的知识,答案“4”则是事实性知识。 2.具体学科技巧和方法的知识(knowledge of subject-specific techniques and methods)。具体技能与算法的知识通常是结果固定的,而具体学科技巧与方法的知识,其结果却是开放的。这类知识主要反映了这一领域的专家是如何思考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关注其结果。例如,对一个最初不是以数学问题呈现的问题如何“数学化”就是一例。 3.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knowledge of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when to use appropriate

欧美热泵发展历程

欧美热泵发展史 摘要:简要介绍热泵空调系统在欧美地区的发展历史,以及各种类型热泵的使用及技术改进。 关键词: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美国欧洲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初,人们对能否将热量从温度较低的介质“泵”送到温度较高的介质中这一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热泵的理论起源于十九世纪早期法国科学家萨迪.卡诺(Sadi karnot),卡诺在1824年首次以论文提出“卡诺循环”理论,30年后,英国科学家开尔文(L.Kelvin)于1850年初提出:冷冻装置可以用于加热,之后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热泵进行了大量研究。1852年,W.Thomson教授(即大家熟知的Lord Kelvin勋爵)发表论文,他指出制冷机也可用于供热并第一个提出了热量倍增器(Heat Multiplier)的概念,首次描述了热泵的设想。 1912年瑞士的苏黎世成功安装一套以河水作为低位热源的热泵设备用于供暖,这是早期的水源热泵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套热泵系统。霍尔丹(Haldane)于1927~1928年实现了热泵供暖,在他的伦敦办公室和埃斯科的住宅安装了热泵系统,其工质为氨,用空气为热源,共室内采暖及水加热用。霍尔丹的热泵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可以认为这一装置是现代蒸汽压缩式热泵的真正原型。同时,在他的论文中,已经认识到通过简单的切换制冷循环来实现现装置在冬季供热,夏季制冷的可能性。 20世纪30年代,热泵首次进入商用阶段,并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早期得到迅速发展,家用热泵和工业建筑用的热泵开始进入市场,热泵进入了早期发展阶段。 在美国,1930年,阿里萨拉州特斯康的一间房间采用热泵供暖方式。尤其1931年,洛杉矶一幢13层的办公大楼配备了一套1628kW的制冷装置,主要用于冷却办公室,但其中1/4的能量用于供暖。1937~1940年该公司在四幢大楼内安装了热泵。其他公司于1934~1940年在美国东部为8幢大楼配了热泵。1936~1940年间在加利福尼亚还安装了5台热泵。1935年左右一些私人住宅实现热泵采暖。1938年在洛杉矶同时安装了20台装置。在1940年前美国已安装了约50台热泵。在此期间,一些制冷设备制造商已经认识到热泵作为家用空调与供暖设备的市场潜力和重要性。美国开始工厂化装配热泵空调机组,最早的工厂化装配机组起源于盖尔森(Galson),它提出的全年运行空调机组的方法至今仍用于美国。1938年,洛杉矶的塞梅多电器制造公司造了20台配有3马力压缩机的空气/空气热泵机组,安装于单元住宅,收到了好的效果。1940年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了第一台用于供暖和供冷的便携式机组,用空气做热源。虽然该机组还没有融霜系统,但已经用了首次大批生产的制冷剂循环换向阀。 在瑞士,1938年苏黎世市政厅安装了供热热泵;1939年在大型建筑物内安装了热泵的空调系统。采用透平式压缩机,以泉水作为低温热源。 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对热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到1948年小型空气源热泵的开发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家用热泵和工业建筑用热泵大批投放市场。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市场上开始出现以地下水或者河湖水作为热源的地源热泵系统,并利用它来实现采暖,但由于采用的是直接式系统,很多系统在投入使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征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非常详细)

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立项投资融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项目概论 (1) 一、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 1 二、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 6 七、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6)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7)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6) 生物质能、空气与土壤源耦合热泵系统成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 三、设备的选择 (27) (一)设备配臵原则 (27) (二)设备配臵方案 (28)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9)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流固耦合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

流固耦合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天然岩体大多数为多相不连续介质,岩体内充满着诸如节理、裂隙、断层、接触带、剪切带等各种各样的不连续面,为地下水提供了储存和运动的场所。地下水的渗流以渗透应力作用于岩体,影响岩体中应力场的分布;同时岩体应力场的改变使裂隙产生变形,从而影响了裂隙的渗透性能,因此,流固耦合问题研究主要考虑流体在固体中的变化规律,尤其是流体渗流与和岩体应力之间的耦合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整理,从流固耦合的研究现状、特点、研究方法及展望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流固耦合;岩体;地下水;研究方法;渗流 中图分类号:X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天然岩石不只是单一固相介质,尚有固相、液相和气相并存的多孔介质组合,岩石经历了漫长的成岩和改造历史,其内部富含各种缺陷,包括微裂纹、孔隙以及节理裂隙等宏观非连续面,它们的存在为地下水提供了储存和运动的场所。地下水的渗流还以渗透应力作用于岩体,影响岩体中应力场的分布,同时岩体应力场的改变往往使裂隙产生变形,影响裂隙的渗透性能,所以渗流场随着裂隙渗透性的变化重新分布,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必须考虑流体,包括液体(油或水)、气体(天然气、煤矿瓦斯等)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及其对岩体本身的变形或强度造成的影响,即应考虑岩体内应力场与渗流场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 近年来,流固耦合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在采矿领域,涉及地热开发,石油开采中的流固耦合渗流,采矿围岩突水问题等。在建筑工程领域,包括地下水抽取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基坑渗流引起变形问题,坝基渗流及稳定性问题,隧道建设等。在环境工程领域涉及地下核废料存储,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等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促进科技进步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岩体和流体相互作用研究最早见诸K.Terzaghi对有关地面沉降研究,其内容主要限于考虑一维弹性孔隙介质中饱和流体流动时的固结,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公式,迄今该公式仍是研究岩体和流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公式之一。二十世纪中期Biot(1941,1956)进一步研究了三向变形材料与孔隙压力的相互作用,并在一些假设,如材料为各向同性、线弹性小变形,孔隙流体是不可压缩的且充满固体骨架的孔隙空间,而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流动满足达西定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维固结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多相饱和渗流与孔隙介质耦合作用的理论模型,并在连续介质力学的系统框架内建立了多相流体运移和变形空隙介质耦合问题的理论模型。 Lous等(1974)运用单裂隙试件进行单向水流的室内模型,综合研究了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