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工程复习名词解释问答填空

基础工程复习名词解释问答填空

基础工程复习名词解释问答填空
基础工程复习名词解释问答填空

填空题:一、(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1、目前常用的属于线性变形体的地基模型是(文克勒地基)模型、和分层地基模型。 ) )验算。变形(沉降、结构设计一般要进行(承载力 ) 和 (2 、地铁隧道、护坡、大坝等。(桥梁)、(道路)(建筑)3、与基础工程相关的土木工程有:、(丙)三个等级。、(乙)、4、地基基础设计分为(甲)(轴力)等效用。、(剪力)、5、基础结构作用效应分析,即确定基础结构主要内力(弯矩)(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基础工程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分有两类状态:6 状态。fa p ,各级<原则即(基础底面的压力小于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7、地基基础设计原则有:ss原则即(地基及基础的变形值小于建筑物要求的沉降<[建筑均应进行承载力计算;] 。值)(原位测(岩土工程勘察)资料、8、地基基础要收集的主要设计资料有(上部结构)资料、试)资料等、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也可采用简化规则,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按9。≤R S=(1.35)Sk下式确定:、浅

基础按受力性能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两类。10无力调整基底基底反力分布与基础

上荷载分布相同,、柔性基础随地基变形而任意弯曲,11)(大的不均匀沉降。当荷载均匀分布时,反力也均匀分布,而地基变形不均匀,呈中间两侧小)显然,要使基础沉降均匀.则荷载与地基反力必须按中间(两侧(递减)的变形。 )的分布。(大,基底反力分12、刚性基础在荷载作用下

基础不产生挠曲,基底平面沉降后仍保持(平面)(马鞍形):凹曲变形、、钟形、抛物线等。布有多种形态、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使三者之间不仅要(满足静力平衡)条件,而13 且必须满足(变形协调)条件,以保证建筑物和地基变形的连续。、按照文克尔模型,地基的沉降只发生在基底范围以内,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其原因在于14 忽略了地基中的(剪应力),计算所得的基础位移和内力都偏(小)。、在双层地基中,若上层坚硬、下层软弱,则附加应力将产生(应力扩散)现象;15 ,P对浅基础地基而言,以塑性区的最大深度Zmax=0所

对应的荷载被称为(临塑荷载)16、1/4为基础宽度)时所对应的荷载;1/4bZmax= ((b是指;17、对一定宽度的刚性基础,控制基础构造高度的指标是(刚性角),必要时应控制平 18、对烟囱、水塔等高耸结构而言,应控制的地基变形特征是(倾斜)均沉降量;、从理论上可知,一般地基承载力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都随土的(内摩擦角)的增大19 而增大;而柱下钢筋砼单独基础底20、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底板厚度主要根据(抗剪切)条件确定;板厚度则应根据(抗冲切)条件确定。(建筑结构条件与场地环境条(水文地质条件)、21、确定基础埋深需要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和)等方面因素。)、及(地基冻融条件件刚性)基础。、需验算基础台阶宽高比的是(22

F k?b?d?f 23。)、中心荷载作用下的条形基础的宽度计算公式为(Ga

24、根据基础的受力条件,我们可以把砼基础称为(刚性基础)而把钢筋砼基础称为(柔性基础)。

25、软土工程特性有:(触变性),(高压缩性),(流变性),(低强度)和透水性差及不均匀性。

26、常用的浅基础按结构型式有如下几种: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等。

27、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通常采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

28、为使基础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基础应埋置在地表以下,其最小埋深为0.5m ;

29、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10)mm,间距不宜(>200)mm和(<100)mm。纵向分布筋直径(≮8)mm,间距(≯300)mm。

30、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有垫层时混凝土的净保护层厚不宜(<40)mm,无垫层时不宜(<70)mm。

31、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宜为300~500mm。垫层厚度一般为100mm

32、基础埋深基本要求:大于50cm;基础顶面距离表土大于10cm;桥基要求在冲刷深度以下

33、新建筑物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

持一定净距(L>(1-2)ΔH)。

34、浅基础开挖若遇承压水时,为防止基底因挖土减压而隆起开裂,必须控制基坑开挖深度,使基底隔水层的覆盖压力(自重力)大于水的承压力(静水压力),

35、《建筑地基规范》根据冻土层的平均冻胀率的大小,将地基土划分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五类。

36、《公桥基规》规定,当上部结构为超静定结构时,基底应埋置在最深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小桥涵的基础底面应设置在设计洪水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m。

lb,一般取1~/1.5,锥形基础的顶部每边宜沿矩形独立基础底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值37、柱边放出50mm。

38、筏基中的“倒楼盖法”是将(筏形基础)视为楼盖。

39、连续基础有: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lπl <. ?<;> π/4 <πlπ/4无限长梁:有限长梁::; 短梁40、弹性地基上梁分类:(刚性梁)

Hb0应由1/4,肋宽应由计算确定,初估截面时,宜取柱距的1/841、条形基础肋梁高度~截面

的抗剪条件确定,且应满足构造要求。

42、为了调整基础底面形心的位置,以及使各柱下弯矩与跨中弯跨均衡以利配筋,条形基础l宜为边跨柱距的1/4~1/3

两端宜伸出柱边,其外伸悬臂长度043、当肋梁的腹板高度≥450㎜时,应在梁的两侧沿高度配

置直径大于10mm纵向构造腰筋,每侧纵向构造腰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腹板截面面积的0.1%,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44、条形基础肋梁常用静定分析法和倒梁法简化计算法

45、补偿设计,利用分层开挖、抽水、重量逐步置换等措施→减少沉降→减少应力减除量→

减少膨胀→再压缩曲线滞后程度相应减少。

46.入土深度控制对摩擦桩应以(桩尖设计标高)为主,以(贯入度)作为参考,端承桩应以(贯入度)为主;

47.若按施工方法分,预制桩可划分为(锤击沉桩)、(静力压桩)、(振动沉桩)、(水冲沉桩)。

48. 基础工程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分有两类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和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建筑结构条件与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基础埋深需要考虑49.

条件) 及 (地基冻融条件) 等方面因素。

50. 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通常采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

工措施)。

51. 连续基础有:(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52. 桩基础按承台位置可分为 (高承台) 桩基础和 (低承台) 桩基础两种。

53. 桩基础一般由 ( 桩 ) 和 ( 承台) 两部分组成。

54. 受水平荷载刚性桩:承载力主要由桩的(水平位移和倾斜)控制;柔性桩:承载力由(桩身水平位移及最大弯矩值控制)。

55. 挡土墙按结构类型可分为(重力式)、(悬臂式)、 ( 扶壁式) 和 ( 板桩式 )。

56.桩架的作用是(悬吊桩锤)、(固定桩身)、(为桩锤导向)。

57.预制桩接桩的方法有:(焊接接桩)、(浆锚法)、(法兰接桩)。

58、桩侧负摩阻力一般在(①位于桩周欠固结的软粘土或新填土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固结,②大面积堆载使桩周土层压密, ③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大面积地面沉降,④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产

生湿陷)等条件下产生,会造成桩的(实际受荷加大,从而沉降加大,承载力下降)的影响.

59、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桩本身的材料强度;二是取决于地层

的支承力。

60、桩据其受力特点可分为:①竖向受荷桩②水平受荷桩③承受上拔力桩。(亦可答为: ①摩擦桩, ②端承桩, ③摩擦型端承桩或端承型摩擦桩)

61、按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时,为了使试验能真实反映桩的实际情况,要求在(砂类土) 土的间歇时间不少于10天、(粉土和粘性土)土不少于15天及(饱和粘性土)不少于25天。

62、桩基础按承台位置可分为(高承台)桩基础和(低承台)桩基础两种

63、当土层相对于桩侧向下位移时,产生于桩侧的向下的摩阻力称为(负摩阻力) ;

64、桩的抗拔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桩身材料强度及桩与土之间的抗拔侧阻力和桩身自重。

km法(水平法;(c)分为几种确定65、桩侧水平抗力系数如何沿桩身分布, (a)常数法;(b)ccm 法。法;水平位移大用;(d) ;其中水平位移小用法位移大用)66、受水平荷载刚性桩:承载力主要由桩的水平位移和倾斜控制;柔性桩:承载力由桩身水平位移及最大弯矩值控制。

67、独立柱下桩基承台一般为板式,最小宽度不应小于 500mm,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 150mm。墙下条形承台为梁式,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 75mm。承台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 300mm,埋深应≥

600mm.

6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

69. 一般砌体承重结构房屋的长高比不太大,变形特征以(局部倾斜)为主,应以该变形特征作为地基的主要变形特征。

70. 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使三者之间不仅要满足(静力平衡条件),而且必须满足(变形协调)条件,以保证建筑物和地基变形的连续。

71. 文克尔地基上梁按可划分为(短梁)、(有限长梁)和(长梁)。

72. 垫层设计内容包括(垫层材料的选择)、(垫层宽度确定)、(垫层厚度)和(软弱下卧层验算)。

名词解释1、刚性角:不配筋基础的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但抗拉、抗剪强度却不

高。设计时必须保证发生在基础内的拉应力和剪应力不超过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值,这种保证通常是通过对基础的构造的限制来实现,即要求基础每个台阶的宽度与高度之比都不得超过规范允许值。基础外伸宽度与台阶高的反正切形成角度一般称为刚性角。—单桩桩侧总的负摩阻力,即中性点以上负摩阻力之和。、下拉荷载2—土质地基中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e≥1.5或1.0≤e<1.53、软土地基的新近沉积粘性土,为淤泥、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混砂、泥炭及泥炭质土,具有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差、流变性明显和灵敏度高等特点,都称之为软弱地基.

4、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较值

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压力变形曲线线性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限值。

—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的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6、复合地基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7、扩展基础--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等于或小于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应同时满足材料本身强度要求,这种起压力扩散作用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

8、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单位面积承受荷载的能力。

9、文克勒地基:认为地基土的本构关系符合:地基上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与该点的地基沉降s成正比,即p=ks,其中k称为基床反力系数(简称基床系数)的地基称为文克勒地基。这一地基模型是由捷克工程师文克勒(Winkler)首先提出的,因此称为文克勒地基。这一假设忽略了地基土中剪应力的存在。一般认为力学性质与水相近的地基,用文克勒地基最合.

10、补偿设计概念--箱基埋深大,基底处土自重应力σc和水压力σw之和较大,可补偿建p。筑物的基底压力11、最后贯入度---最后贯入度是指锤击沉桩施工中,最后10击内桩的平均入土深度。

12、挤土桩——在锤击或振入过程中都要将桩位处的土大量排挤开,使土的结构严重扰动破坏(重塑),对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质影响较大:粘性土由于重塑作用使抗剪强度降低(一段时间后部分强度可以恢复);而原来处于疏松和稍密状态的无粘性土的抗剪强度则可提高。

13、桩基础——桩基础是最常用的深基础形式之一,一般由设置于土中的桩和承接上部结构的承台组成,桩顶埋入承台中。按桩的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桩、端承桩、摩擦型端承桩(端承型摩擦桩)。随着承台与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同,有低承台桩基(工业与民用建筑桩基)和高承台桩基(桥梁和港口工程桩基)

14、侧阻的深度效应——当桩入土深度达某一临界深度后,侧阻就不随深度增加的现象称为侧阻的深度效应。

15、端阻的临界深度——当桩端入土深度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极限端阻随深度增加,而大于该深度后则保持恒值不变,这一深度称为端阻的临界深度。

16.摩擦桩:处于极限状态时,由桩侧阻力承受绝大部分荷载而桩端阻力可忽略不计的桩。

17、地基: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体。

18、桩的负摩阻力:桩负摩阻力,就是当桩身穿越软弱土层支承在坚硬土层上,当软弱土层这样使桩身承受向下桩周围土体相对桩身产生向下位移,因某种原因发生地面沉降时,

作用的摩擦力,软弱土层的土体通过作用在桩侧的向下的摩擦力而悬挂在桩身上;这部分作用于桩身的向下摩擦力,称为负摩阻力。

19、群桩效应:群桩效应就是指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使其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沉降等性状发生变化而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力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这一现象。

20、沉井基础:以沉井作为基础结构,将上部荷载传至地基的一种深基础。沉井是一个无底无盖的井筒,一般由刃脚、井壁、隔墙等部分组成。在沉井内挖土使其下沉,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混凝土封底、填心、修建顶盖,构成沉井基础。

21、复合地基: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或被改良的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作用。

五、问答题:

1、某场地地基土三个载荷试验点获得的试验结果分别是:223kPa、286kPa、252kPa,试确定该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进行基础设计时,由此题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还需要进行深宽修正吗?为什么?

答: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253.7 kPa;需要修正;因为载荷板与实际基础对地基的影响深度宽度影响不一样,偏小。

2、试由地基土的强度条件推导中心荷载作用下确定柱下独立基础底面尺寸的计算公式?写出单向偏心荷载下确定基础底面尺寸的强度验算公式,不满足时采取何措施?

F?rAd GK?A≥( F+G)/ fa→→;b1答:()P≤fa →( F+G)/(×l) ≤fa→b×l f a F K?A

f?rd Ga(2)强度验算公式:

p GMF??FG6e maxkkkkkkk)1(????plbl?AW mink

bl处理措施:增加A;增加不变;基础不对称布置。, 减少, A 、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结构措施有哪些?3上部结构采用非敏感性结构;设置圈梁;减小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减轻建筑物自重形式、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建筑措施有哪些?4控制相邻建筑控制建筑物长高比及合理布置纵横墙;设置沉降缝;建筑体型力求简单;;调整建筑物的局部标高物基础的间距

5、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施工措施有哪些?;注意施工方法;保持地基土的原状结构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6 建筑结构条件与场地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冻融条件、何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其常用的确定方法有哪些?7.

)根据设计规范确定;曲线来确定;(2(1)根据载荷试验的P-S.

)由经验确定(4(3)根据地基承载力理论公式确定;、软土地基上进行路堤或土坝的填土施工时,常用设置反压马道的方法(即在堆土路堤坡8以满足设计堆载的要求或者进行地基处理的方法,脚两侧铺压一定厚度和宽度的土体),或加大堆土高度的要求,试用地基承载力表达式简析这些措施是有效和合理的理由??bN0?.5p?cN?qN项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qNc;设置反压马道相当于公式中?quC增加,所以地基极限承载力也增大;进行地基础处理,地基土的φ及γ值均会增大,

N、N、N也增大,则地基极限承载力也增大.

?qC9、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危害,从地基与基础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设置地下室;改变基础底面尺寸;加强基础刚度;进行地基处理;采用桩基础或其他深基础等

10、影响土坡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外荷载作用或土坡环境变化导致土体内部剪应力加大,如降雨导致土体饱和重度增加,水的渗透力、坡顶荷载或地震、打桩等;外荷因素导致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如孔隙水压力升高,气候变化使土干裂,雨水使土软化等。

11、叙述你对P≤f,及Pmax≤1.2f的理解:

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要求上部荷载(包括基础及其上覆土重)传至基础底面处的基底压力要小于地基承载力。对于P≤f,表示在轴心荷载作用下,要求满足的承载力设计条件。因为在轴心荷载作用下,认为基底反力在基础底部均匀分布,只要满足P≤f (p为基底压力设计值,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便可满足要求;而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分布不均匀,在常规设计中,认为它呈线性(直线)分布,在偏心受压的一端,基底反力Pmax 大于平均压力p。从Pmax=p(1+6e/b)≤1.2f 得出p≤1.2/(1+6e/b)*f,一般偏心矩b/30≤e ≤b/6,当e=b/6时,p≤0.6,即当偏心较大时,应该限制基底平均压力使之不超过未考虑偏心影响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的60%。Pmax≤1.2f并不表示偏心荷载的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可以提高20%。

12、天然地基浅基础有哪些类型?

(1)单独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2)扩展基础、连续基础;

(3)刚性基础,柔性基础;

13、地基承载力的深、宽修正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fa= fak+ ??γm( d -0.5)(γb-3 )+ 修正公式是:与土性、地下水位、基础宽d b度、基础

埋深等因数有关。

14、何谓刚性基础?有什么优缺点?有哪些具体形式?适用什么工程?台阶允许宽高比的限值与哪些因素有关?

刚性基础是:由素混凝土、砖、毛石、灰土和三合土等抗压性能好、而抗弯抗剪性能差的材料砌筑而成,通常由台阶的容许宽高比或刚性角控制设计。

优点:稳定性好、施工简便、能承受较大的荷载,所以只要地基强度能满足要求,它是桥梁、涵洞和房屋等建筑物常用的基础类型。

缺点:自重大,并且当持力层为软弱土时,由于扩大基础面积有一定限制,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或加固后才能采用,否则会因所受的荷载压力超过地基强度而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形式:刚性扩大基础,单独柱下刚性基础、条形基础等

适用工程:用于≤6层的民用建筑、荷载较小的桥梁基础及涵洞等;

基础材料、基础宽度、基础高度、上部荷载,基台阶允许宽高比的限值与有关的因素:

础质量要求等

15、何谓柔性基础?有什么优缺点?有哪些具体形式?

柔性基础:当不便于采用刚性基础或采用刚性基础不经济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做成的基础,如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优点:其整体性能较好,抗弯刚度较大。如筏板和箱形基础,在外力作用下只产生均匀沉降或整体倾斜,这样对上部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比较小,基本上消除了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的建筑物损坏。所以在土质较差的地基上修建高层建筑物时,采用这种基础形式是适宜的。

缺点:柔性基础,特别是箱形基础,钢筋和水泥的用量较大,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较高,所以采用这种基础形式应与其它基础方案(如采用桩基础等)比较后再确定。

形式:柱下扩展基础、条形和十字形基础筏板及箱形基础。

16、为什么要进行地基变形验算?地基变形特征有哪些?

验算的目的:保证建筑物安全、正常使用和外观

地基变形特征值包括: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四种类型

17、何谓地基与基础?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应力与应变不能忽略的土层,有一定深度和范围。(直接支撑建筑物基础的土层是持力层,持力层下部的土层是下卧层或软弱下卧层)。

基础:埋入土层一定深度并将荷载传给地基的建筑物下部结构组成部分。(分不同结构有所区别) 相互作用:基础是通过一定的结构型式,将较大的上部建筑的荷载安全可靠地传递给强度较低的地基上,地基反作用于基础,变形协调。

18、试述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概念。

答题要点:

a.三者直接相互影响

b.基础的刚度会对地基的应力产生调整

c.地基的刚度会影响基础反力

d.结构的刚度对地基和基础有调整作用

19、简述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设计的影响?

上部结构为绝对刚性,将约束基础变形,这种情况,基础犹如支承在把柱端视为不动铰支座上的倒置连续梁,以基底反力为荷载,仅在支座间产生局部弯曲。

上部结构为完全柔性,对基础变形约束作用很小,基础产生整体弯曲。

20、持力层与地基有什么区别?

答:与基础直接接触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受建筑物荷载影响的那部分土层称为地基,地基中包括持力层。

21、当在一定条件下计算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可能不满足设计要求时,怎样做才有可能使地基承载力达到要求?列举两例。

答:比如:(1)适当增加埋深,设置架空层;(2)适当增加基础宽度

22、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地基土的成因与堆积年代;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上部结构情况

pz +pz≤ f azc的理解23、简述对软弱下卧层的验算公式

pzpz c不超过软弱下卧层的承载与自重应力之和传递到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f az力24、软弱下卧层强度不足应采取的措施:

增大基础底面积;

减小基础埋深;

对软弱下卧层进行地基处理,用人工方法提高其承载力;

变换地基持力层,或采用深基础避开软弱下卧层

25在水平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地基失去稳定而破坏的形式有哪三种:

沿基底产生表层滑动;偏心荷载过大而使基础倾覆;深层整体滑动破坏。

26、柱下条形基础倒梁法简化计算方法适用对象是什么?

地基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基础梁接近于刚性梁(梁高大于柱距的

1/6),以符合地基反力呈直线分布的刚度要求。

27、柱下十字交叉粱基础节点荷载怎样分配,为什么要进行调整? 如何修正?

结点荷载在正交的两个条形基础上的分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静力平衡条件,即在结点PPP iy;变形协调条件,ix+即处分配给两个方向条形基础的荷载之相等于柱荷载,即 i=WW iy ; ix=分离后两个方向的条形基础在交叉结点处的竖向位移应相等。节点荷载分配完毕后,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梁独立进行计算。在柱节点下的那块面积在纵、横向梁计算时都被用到,即重复利用了节点面积。

荷载修正的思路实际上是将节点荷载也适当放大,以保持基底压力不因重复利用节点面积而减小。

28、何谓筏形基础,适用于什么范围?

是指柱下或墙下连续的平板式或梁板式钢筋砼基础,亦称“片筏基础”或“满堂红基础”。一般埋深较大,沉降量小,面积较大,整体刚度较大,可跨越地下局部软弱层,并调节不均匀沉降。

适用:上部结构荷载过大、地基土软弱、基底间净距小等情况

29、筏板基础的设计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基础梁设计与板的设计二部分,筏板上基础梁的设计方法同前面柱下条形基础;筏板的设计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筏板基础地基计算(也即设计底面积)、筏板内力分析、筏板截面强度验算与板厚、配筋量确定,同时满足构造要求等。

30、什么是箱形基础,适用于什么对象?

由顶、底板与内、外墙等组成、并由钢筋砼整浇而成空间整体结构,刚度和整体性强,具有良好的补偿性和抗震性及附带功能(地下室、车库或设备间)。

适用对象:筏基太厚时采用,多用于无水(或少水)时的高层建筑。

31、柱下条形基础倒梁法支座反力与柱轴力一般并不相等,如何调整?

采取“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即将不平衡力△i=(Ri- Fi)/ Fi >20%时,均匀分布在支座附近的局部范围(一般取1/3的柱跨)上再进行连续梁分析. 将结果叠加到原先的分析结果上,如此逐次调整直到不平衡力基本消除,从而得到梁的最终内力分布。

32、试简述桩基础的适用场合。

地基土质差或软硬不均,不能满足上部结构对变形的要求;

地基软弱或土性特殊,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

河床冲刷较大,河道不稳定或冲刷深度不易计算正确,位于基础或结构物下面的土层有可能被侵蚀、冲刷,如采用浅基础不能保证基础安全时;

荷载大,且伴有较大偏心、水平、动力或周期性荷载作用;

当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较高,水中基础施工困难,采用其它深基础施工不便或经济上不合理时;如桥梁、码头、钻采平台等;

需要长期保存、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33、试分别根据桩的承载性状和桩的施工方法对桩进行分类。

。按承载性状:摩擦型桩、端承型桩;按施工方法:预制桩、灌注桩.

34、简述单桩在竖向荷载下的工作性能以及其破坏性状。

桩的荷载传递过程实质上就是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逐步发挥的过程。随着桩顶荷载的逐级增加,桩截面的轴力、位移和桩侧摩阻力不断变化。侧阻先于端阻发挥,发挥程度与桩土相对位移相关;桩侧阻与桩端阻存在深度效应。

压曲破坏:沉降量很小,桩端阻为主,桩材控制承载力,穿越软弱土层的小直径桩和嵌岩桩属于此类;

整体剪切:沉降量较大,桩端阻为主,桩端桩侧土控制承载力,打入式短桩、钻孔短桩属于此类;刺入破坏:沉降量大,桩侧阻为主,桩顶容许沉降控制承载力,一般情况下的钻孔灌注桩属于此类。

35、什么叫负摩阻力、中性点? 如何确定中性点的位置?工程中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负摩阻力?负摩阻力:桩周土相对于桩身下沉时产生的摩阻力;

中性点:桩土相对位移为零处,桩侧摩阻力为零处;在某深度处桩周土与桩截面沉降相等;或两者无相对位移发生;或其摩阻力为零。

中性点位置ln与时间因素、环境因素、地质条件等有关,精确计算有困难,目前采用经验估算法:(0.5~1.0l)0施减措施:侧土预密实;预制桩:涂层法;钢桩:塑料薄膜隔离层法;灌

注桩:桩土之间灌注斑脱土浆法;

36、何谓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指单桩在外荷载作用下,不丧失稳定,不产生过大变形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特征值(不Qs曲线比例界限值),用Ra -表示。即表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所采超过静载试验用的单桩承载力值,以发挥正常使用功能时所允许采用的单桩抗力设计值。其值取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所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K=2。

37、何谓群桩效应?如何验算桩基竖向承载力?

群桩中当S=(3-4)d,应力叠加,使桩底应力增加,使承载力不足,总的沉降增加,即群桩效应。

38、哪些情况下不能考虑承台的荷载分担效应?

(1)承受经常出现的动力作用,如铁路桥梁桩基;

(2)承台下存在可能产生负摩擦力的土层,如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新填土、高灵敏度软土以及可液化土,或由于降水地基土固结而与承台脱开;

(3)在饱和软土中沉入密集桩群,引起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随着时间推移,桩间土逐渐固结下沉而与承台脱离等。

39、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选择桩的直径、桩长以及桩的类型?

选择桩的直径:根据桩类型可按表4一l桩型与受荷大小定出桩的截面尺寸等。

桩长选择:关键是桩端持力层的选择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深度,依据各土类别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3倍桩径;

坚硬持力层较厚且施工条件允许,宜达桩端阻力的临界深度:砂、砾为(3~6)d,对于粉土、粘性土为(5~10)d;

持力层较薄且有软弱下卧层,桩端下坚实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倍桩径;嵌岩灌注桩的周嵌入微风化或中等风化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

桩类型选择的原则:

1)地质条件——选择桩型首要因素

2)建筑条件——决定桩型的重要因素

3)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施工的可行性——选择桩型的前提条件

5)经济分析

40、如何确定承台的平面尺寸及厚度? 设计时应作哪些验算?

桩基承台平面尺寸及厚度由上部结构、桩数及布桩形式决定,应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要求,尚应符合构造要求;

设计时应如下验算:包括受弯、受剪、受冲切及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41、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确定方法有哪些?

按桩材强度确定;按静载试验确定;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按静力触探法确定;按经验公式确定;按动力试桩法确定。

a为桩的水平变形系数,单位是、42m-1,与哪些因素有关? EI有关。,桩身计算宽度b0,桩身抗弯刚度与地基土横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简述桩基础设计步骤:43定单桩确定桩基持力层;选择桩材,确定桩型、外形尺寸和构造;收集有关资料;

验初拟承台的轮廓尺寸及承台底标高;承载力特征值;初拟桩的数量和平面布置;必要时验算桩基整验算承台尺寸及结构强度;算作用于单桩上的竖向和横向荷载;

单桩设计,验算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体承载力和沉降量,若桩端下有软弱下卧层,绘制桩和承台的结构及施工详图。:、成孔后的钻孔灌注桩桩身结构完整性检验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44 。开挖检查法、抽芯法、声波透射法、高、低应变动测法、桩的水平承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45 桩身的强度、刚度、桩周土的性质、桩的入土深度、桩顶的约束条件、桩端的支承条件。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题

1.基础是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的过渡结构,其承上启下作用。基础分为浅 基础和深基础。当地基由两层以上土层组成时,通常将直接与基础接触的土层称持力层,其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 2工程上把受建筑物影响其应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可感变化的那一部分土层称为地基。地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3.浅基础:埋深小于5M的基础。 4浅基础类型: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壳体基础、岩层锚杆基础。 5确定地基埋置深度要考虑的因素:建筑结构条件与场地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冻融条件。 6浅基础类型: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壳体基础、岩层锚杆基础。 7无筋扩展基础(或刚性基础)由素混凝土、砖、毛石、灰土和三合土等抗压性能好、而抗弯抗剪性能差的材料砌筑而成,通常由台阶的容许宽高比或刚性角控制设计。 8筏形基础:是指柱下或墙下连续的平板式或梁板式钢筋混凝土基础,亦称片筏基础或满堂红基础 9箱型基础:由顶、底板与内外墙等组成、并有钢筋混凝土整浇而成空间整体结构; 10扩展基础一般包括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11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或松散地基中设置由散体材料或弱胶结材料构成的加 固桩柱体,与桩间土一起共同承受外荷载,这种由两种不同强度的介质组成的人工地基,称为复合地基。 12倾斜:倾斜是指独立基础在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以‰ 表示。 13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 比值。 14沉降差:两相邻独立基础中心点沉降量之差,Δs=s1-s2。框架结构和地基 不均匀、有相邻荷载影响的高耸结构基础,变形由沉降量控制。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答案 2

习题集名词解释 1.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以在冲击力作用下材料破坏时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a k表示。 2.布氏硬度:是压入法硬度试验之一,所施加的载荷与压痕表面积的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 3.洛氏硬度:是压入法硬度试验之一,它是以压痕深度的大小来表示硬度值。 4.韧脆转变温度:材料的冲击韧性随温度下降而下降,在某一温度范围内a k值发生急剧下降的现象称为韧脆转变,发生韧脆转变的温度范围称为韧脆转变温度。 5.工艺性能:表示材料加工难易程度的性能。 6.金属键:金属离子通过正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引力而相互结合,这种结合键称为金属键。 7.晶格:为了研究方便,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抽象为平衡中心位置的纯粹几何点,称为结点或阵点。用一些假想的空间直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三维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为晶格或点阵。 8.晶胞: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9.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本身所占有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10.晶体和非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否则为非晶体。 11.空位:空位是指在正常晶格结点上出现了空位,空位的产生是由某些能量高的原子通过热振动离开平衡位置引起的。 12.间隙原子:间隙原子是指个别晶格间隙中存在的多余原子。间隙原子可以是基体金属原子,也可以是外来原子。 13.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沿某一晶面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为位错。 14.各向异性:晶体中,由于各晶面和各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的密度不同,因而同一晶体的不同晶向和晶面上的各种性能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各向异性。 15.晶粒和晶界:多晶体中每个外形不规则的小晶体称为晶粒,晶粒之间的交界面就是晶界。 16.合金:合金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7.相: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8.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相互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成元素之一的晶体结构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19.固溶强化:随溶质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这是金属强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20.凝固和结晶: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称为凝固。材料的凝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形成晶体,我们称之为结晶;另一种是形成非晶体。 21.过冷和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理论结晶温度T0与实际结晶温度T1之差称为过冷度。 22.非自发形核:结晶过程中,依靠液体中存在的固体杂质或容器壁形核,则称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二章 1.定性描述晶体结构的参量有哪些?定量描述晶体结构的参量又有哪些? 定性:对称轴、对称中心、晶系、点阵、晶胞定量:晶胞参数,晶向指数 1.依据结合力的本质不同,晶体的键合作用分为哪几类?其特点是什么?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范德华键、氢键。 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结合力很大。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结合力也很大,一般大于离子键。 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共价键,结合力是原子实和电子云之间的库仑力。 范德华键:是通过分子力而产生的键合,结合力很弱 氢键:是指氢原子与半径较小,电负性很大的原子相结合所形成的键。 2.等径球最紧密堆积的空隙有哪两种?一个球的周围有多少个四面体空隙、多少个八面体空隙? 六方最密堆积、面心立方紧密堆积,8个四面体空隙,6个八面体空隙 3.n个等径球作最紧密堆积时可形成多少个四面体空隙、多少个八面体空隙?不等径球是如何进行堆积的?2n个四面体空隙,n个八面体空隙。 不等径球堆积时,较大球体作等径球的紧密堆积,较小的球填充在大球紧密堆积形成的空隙中。其中稍小的球体填充在四面体空隙,稍大的则填充在八面体空隙,如果更大,则会使堆积方式稍加改变,以产生较大的空隙满足填充的要求。 4.解释下列概念 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有周期性和对称性排列的固体。 晶系:晶体根据其在晶体理想外形或综合宏观物理性质中呈现的特征对称元素可划分为立方、六方、三方、四方、正交、单斜、三斜等7类,是为7个晶系。(六三四立方,单三斜正交) 晶包:是从晶体取出反映其周期性和对称性的结构的最小重复单元。 晶胞参数:晶胞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用6个参数来表示,此即晶胞参数,它们是三条棱边的长度a,b,c和三条棱边的夹角a,B,r. 空间点阵:空间点阵是一种表示晶体内部质点排列规律的几何图形。 米勒指数:是晶体的常数之一,是晶面在3个结晶轴上的截距系数的倒数比,当化为最简单的整数比后,所得出的3个整数称为该晶面的米勒指数。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晶格能又叫点阵能。它是在OK时1mol离子化合物中的正、负离子从相互分离的气态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放出的能量。 配位数:配位数是中心离子的重要特征。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的原子数目叫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离子极化:离子极化指的是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离子极化能对金属化合物性质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离子间距离缩短,离子配位数降低,同时变形电子云相互重合,使键性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最终使晶体结构类型发生变化。 同质多晶和类质同晶:同质多晶是一种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现象,由此所产生的每一种化学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晶体,称为变体。类质同晶:化学组成相似的物质,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的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这种结构称为类质同晶现象。 正尖晶石与反正尖晶石:在尖晶石结构中,如果A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B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则称为正尖晶石。反之,如果半数的B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A离子和另外半数的B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则称为反尖晶石。 铁电效应:有自发极化且在外电场作用下具有电滞回线的晶体。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称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倾斜: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显著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土层 地基净反力:仅由基础顶面的荷载所产生的地基反力,称为地基净反力 上部结构刚度:整个上部结构对基础不均匀沉降或挠曲的抵抗能力,称为上部结构刚度 架越作用:刚性基础能跨越基底中部,将所承担的荷载相对集中地传至基底边缘,这种现象称为基础的“架越作用” 静定分析法:静定分析法假定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假定基底反力呈线性分布,求得基底净反力,基础上所有的作用力都已确定并按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出任意截面上的剪力V及弯距M 倒梁法:倒梁法假定上部结构绝对刚性,是将柱下条形基础假设为以柱脚为固定铰支座的倒置连续梁,以直性分布的基底净反力作为荷载,用弯矩分配法或查表法求解倒置连续梁的内力 基床反力系数:地基上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与该点的地基沉降量s成正比,这个比例系数就是基床反力系数。k=p/s 端承型桩:端承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 摩擦型桩:摩擦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称为摩擦桩 群桩效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群桩基础中的一根桩单独受荷时的承载力和沉降性状,往往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置方法的同样独立单桩有显著差别,这种现象称为群桩效应。 负摩阻力:桩侧土体因某种原因而下沉且下沉量大于桩的沉降(即桩侧土体相对于桩向下位移),土对桩产生的向下作用的摩阻力,称为负摩阻力。 中性点:土层竖向位移曲线和桩的截面位移曲线的交点为桩土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的截面位置,称为中性点。

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归纳版)

第三章 三、名词解释 1、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为病史采集。 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3、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简答题 1、问诊包括哪些容: 问诊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 2、试述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⑴.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⑵.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⑶.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 ⑷.避免重复提问。 ⑸.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⑹.注意及时核实患者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检查法 三、名词解释 1、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2、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3、叩诊:是用手指来叩击身体表面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4、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机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技术。 5、嗅诊:是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6、清音:是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揭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7、过清音:是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极易听及。 8、鼓音:其音响较清音强,振动持续时间亦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 四、简答题 1、简述触诊的正确方法及临床意义。 触诊分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浅部触诊法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以及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深部触诊法用于诊察腹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材料科学基础最全名词解释

1.固相烧结:固态粉末在适当的温度,压力,气氛和时间条件下,通过物质与气孔之间的传质,变为坚硬、致密烧结体的过程。 液相烧结:有液相参加的烧结过程。 2.金属键:自由电子与原子核之间静电作用产生的键合力。 3.离子键:金属原子自己最外层的价电子给予非金属原子,使自己成为带正电的正离子,而非金属得到价电子后使自己成为带负电的负离子,这样正负离子靠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 共价键:由两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氢键:由氢原子同时与两个电负性相差很大而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O,F,N等)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比一般次价键大的键力。 弗兰克缺陷:间隙空位对缺陷 肖脱基缺陷:正负离子空位对的 奥氏体:γ铁内固溶有碳和(或)其他元素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的固溶体。 布拉菲点阵:除考虑晶胞外形外,还考虑阵点位置所构成的点阵。 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玻璃化转变温度:过冷液体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过冷液体的黏度迅速增大,原子间的相互运动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当温度降至某一临界温度以下时,即固化成玻璃。这个临界温度称为玻璃化温度Tg。 表面能:表面原子处于不均匀的力场之中,所以其能量大大升高,高出的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或表面能)。 半共格相界:若两相邻晶体在相界面处的晶面间距相差较大,则在相界面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一对应,于是在界面上将产生一些位错,以降低界面的弹性应变能,这时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这样的界面称为半共格界面或部分共格界面。 柏氏矢量:描述位错特征的一个重要矢量,它集中反映了位错区域内畸变总量的大小和方向,也使位错扫过后晶体相对滑动的量。 柏氏矢量物理意义: ①从位错的存在使得晶体中局部区域产生点阵畸变来说:一个反映位错性质以及由位错引起的晶格畸变大小的物理量。 ②从位错运动引起晶体宏观变形来说:表示该位错运动后能够在晶体中引起的相对位移。 部分位错:柏氏矢量小于点阵矢量的位错 包晶转变:在二元相图中,包晶转变就是已结晶的固相与剩余液相反应形成另一固相的恒温转变。 包析反应:由两个固相反应得到一个固相的过程为包析反应。 包析转变:两个一定成分的固相在恒温(T)下转变为一个新的固相的恒温反应。包析转变与包晶转变的相图特征类似,只是包析转变中没有液相,只有固相。 粗糙界面:界面的平衡结构约有一半的原子被固相原子占据而另一半位置空着,这时界面称为微观粗糙界面。 重合位置点阵:当两个相邻晶粒的位相差为某一值时,若设想两晶粒的点阵彼此通过晶界向对方延伸,则其中一些原子将出现有规律的相互重合。由这些原子重合位置所组成的比原来晶体点阵大的新点阵,称为重合位置点阵。 成分过冷;界面前沿液体中的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四名词解释: 1.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2.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3.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4.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6.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7.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8.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和图形用户界面。 9.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能再向前推进。 10.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续写,修 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11.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 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光学显微部分 1.图像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材料结构特征分析。 2.衍射法主要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晶相及晶格常数。 3.成分谱分析主要用于研究测定材料的化学成分。 4.光学显微镜按照成像原理可分为几何光学显微镜,物理 光学显微镜,信息转换显微镜。 5.光的波粒二象性:按照量子理论,光能量是由一束具有 极小能量的微粒即“光子”不连续的输送着,表明光具有微粒与波动的双重性,即波粒二象性。 6.自然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波)振动方式:垂直于光的 传播方向的平面内任意振动 7.偏振光振动方式:只在垂直于光的平面内的某一方向振 动(自然光经过某些物质的反射、折射、吸收或其他方 法,使它只保留某一固定方向的光振动) 8.光性均质体: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其速度与 振动方向均不会改变,因而只有一个折射率值 9.光性非均质体:传播速度随振动方向不同而改变,因而 折射率值有多个,一般发生双折射现象,即自然光分解成两束偏振光。 10.等轴晶系矿物和非晶质物质属于光性均质体。 11.中级晶族和低级晶族矿物属于光性非均质体。 12.数值孔径为N.A. = n sin θ(n:镜头介质折射率θ:光 圈半角孔径),数值孔径表征了物镜的聚光能力,放大 倍数越高的物镜数值孔径越大;对于同一放大倍数的物镜,数值孔径越大则分辨率越高 13.正交偏光镜:下偏光镜和上偏光镜联合使用,并且两偏 光镜的振动面处于相互垂直位置。 14.如果在正交偏光镜的物台上不放置任何晶体光片时,视 域是黑暗的,为什么? 因为:光通过下偏光镜,其振动方向被限制在下偏光镜的振动面PP内,当PP方向振动的光到达上偏光镜AA时,由于两振动方向互相垂直,光无法通过上偏光镜,所以视场暗。 15.消光现象:晶体在正交偏光镜下呈现黑暗的现象,称为 消光现象。 16.全消光现象:均质体以及非均质体垂直光轴切片,不改 变偏振方向 17.四次消光:非均质光率体切面均为椭圆,则椭圆长、短 半径四次重合消光,其余则有部分光通过。 18.四次消光是非均质体的特征。 19.偏光显微镜属于透射显微镜,用于透明晶体的观察。 20.金相显微镜属于反射式显微镜,用于不透明物体的研 究。 21.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极限 22.显微分析分辨率:仪器分辨两个物点的本领。仪器能分 辨两个物点间的距离或角度越小,则分辨率越大。 23.分辨率极限:最临近两个物点间的距离以及角度 24.瑞利判据 瑞利判据相邻物体的距离为r 25.提高分辨率的途径:更短的波长、更大的折射率、增大 孔径角 衍射部分 5、X射线的产生原理:凡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或其他高能辐射流(如γ射线、X射线、中子流)被突然减速时均能产生X射线。 6、X射线管原理:钨丝发热释放电子,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高速轰击阳极靶,电子突然减速,产生X射线及热能,X射线通过窗口射出为实验所用。 7、X射线谱由两部分叠加而成,即连续谱和特征谱。 8、连续谱的产生:由于阴极产生的电子数量巨大,这些能量巨大的电子撞向阳极靶的撞击条件和碰撞时间不一致,因而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波长的连续谱。 9、连续谱的强度随波长连续变化。 10、特征谱的波长一定、强度很大。 11、特征谱的产生:当管电压超过一定值V k(激发电压)时才会产生,只取决于光管的阳极靶材料,不同的靶材具有其特有的特征谱线。特征谱线又称为标识谱,即可以来标识物质元素。 12、为什么特征X射线的波长为一定值?对于某一固定物质,各原子能级所具有的能量是固定的,跃迁时所转化成的光子能量为一定值,根据原子结构壳层理论,所产生的特征X射线的波长也为一定值。 15、吸收限:μm与λ关系曲线中出现的跃增,是原子所俘获的光子量恰好等于该原子某壳层(K,L,M…)电子的结合能,光子被物质大量吸收,吸收系数就发生突增。在曲线的突变点处的波长称为吸收限。 7、外标法原则上只适用于两相物质系统的含量测试;内标法适用于多相体系。 电子显微部分 8、电磁透镜的分辨本领主要由衍射效应和球差决定。 9、电磁透镜的几何像差:由于透镜磁场几何形状上的缺陷而造成的像差。又可分为球差与像散。 色差:由于电子波的波长或能量发生一定幅度的改变而造成的像差。 10、球差:是由于电磁透镜磁场的近轴区与远轴区对电子束的会聚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一个物点散射的电子束经过具有球差的电磁透镜后并不聚在一点,所以像平面上得到一个弥散圆斑,在某一位置可获得最小的弥散圆斑,成为弥散圆。还原到物平面上,则半径为 rs=1/4 Cs α3 rs 为半径,Cs为透镜的球差系数,α为透镜的孔径半角。所以减小透镜的孔径半角可减少球差。 像散:是由于透镜磁场不是理想的旋对称磁场而引起的。可减小孔径半角来减少像散。 电磁透镜的聚焦原理:通电的短线圈就是一个简单的电磁透镜,它能造成一种轴对称不均匀分布的磁场。穿过线圈的电子在磁场作用下将作圆锥螺旋近轴运动。而一束平行于主轴的入射电子通过电磁透镜时将被聚焦在主轴的某一点。 1、透射电镜主要由电子光学系统、电源系统、真空系统、 操作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 2、透射电镜中电子枪的作用是产生电子束 3、透射电镜中聚光镜的作用是会聚电子束。 透射电镜的分辨本领取决于物镜的分辨本领。 4、电子衍射基本公式的推导 5、选区电子衍射:是指在物镜像平面上放置一个光阑(选 区光阑)限定产生衍射花样的样品区域,从而分析该微 区范围内样品的晶体结构特性。 6、扫描电镜的特点 7、扫描电镜成像的六种物理信号概念 8、背散射电子随样品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多 9、二次电子形貌像中图像显示亮的部分对应试样的凸起 处。 10、二次电子形貌像中图像显示暗的部分对应试样的凹处。 11、吸收电子随样品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少。 12、样品的质量厚度越大,透射系数越小,吸收系数越大。 13、扫描电镜的构造:六个系统组成:电子光学系统(镜筒)、 扫描系统、信号收集系统、图像显示和记录系统、真空 系统和电源系统。

材料科学基础考题1

材料科学基础考题 Ⅰ卷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单位位错;交滑移;滑移系;伪共晶;离异共晶;奥氏体;成分过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体心立方结构中,柏氏矢量为a[110]的位错( )分解为a/2[111]+a/2]111[. (A) 不能(B) 能(C) 可能 2.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 ) (A) 组元的浓度梯度(B) 组元的化学势梯度(C) 温度梯度 3.凝固的热力学条件为:() (A)形核率(B)系统自由能增加 (C)能量守衡(D)过冷度 4.在TiO2中,当一部分Ti4+还原成Ti3+,为了平衡电荷就出现() (A) 氧离子空位(B) 钛离子空位(C)阳离子空位 5.在三元系浓度三角形中,凡成分位于()上的合金,它们含有另两个顶角所代表的两组元含量相等。 (A)通过三角形顶角的中垂线 (B)通过三角形顶角的任一直线 (C)通过三角形顶角与对边成45°的直线 6.有效分配系数k e 表示液相的混合程度,其值范围是() (A)1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浅基础:埋置深度不大、施工简单的基础 深基础:对于浅层土质不良,需要利用深层良好底层,施工较复杂的基础 刚性基础:基础在外力作用下,当基础工具有足够的截面使材料的容许应力大于由低级反力产生的弯曲拉应力和剪应力时,基础内不需配置受力钢筋,这种基础称作刚性基础 柔性基础:基础在基底反力作用下,在基础中配置足够数量的钢筋,这种基础称为柔性基础 箱形基础:为增大基础刚度,可将基础做成由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及纵横隔墙组成的箱形基础,它的敢赌远大于筏板基础,而且基础顶板和底板间的空间常可利用坐地下室。 打入桩:是通过锤击将各种预先制好的桩(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实心桩或者管桩,也有木桩或者钢桩)打入地基内所需要的深度 摩擦桩:桩穿过并支承在各种压缩土层中,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桩所发挥的承载力以侧摩擦阻力为主时,称为摩擦桩。1.当桩端无坚实持力层且不扩底2.当桩的长径比,即使桩端置于坚实持力层上,由于桩身直接压缩量过大,传递到桩端的负荷较小时3.当预制沉桩过程由于桩距小、桩数多、沉桩速度快、使已沉入桩上涌,桩端阻力明显降低时。 群桩效应:由于承台、桩及土的相互作用使得群桩中基桩的工作性状(承载能力与沉降)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计方法的单桩有显著差别的现象 组合沉井:当采用低桩承台而围水挖基浇注承台由困难时,当沉井刃脚遇到倾斜较大的岩层或在沉井范围内地基软硬不均而水深较大,采用的上面是沉井而下面是桩基的混合式基础,称为组合式沉井。真空预压法:实质上是以大气压作为预压荷重的一种预压固结法 复合地基:是指两种不同刚度或模量的材料所组成,两者共同分担上部荷载并协调变形的地基 地基:建筑物修建后,使土体中一定范围内应力状态发生变化的图层 基础:建筑物与地基接触的部分,它将整个建筑物的重量及荷载传递给基础 负摩阻力:当桩周体因某种原因下沉,其沉降变形大于桩身沉降变形时,在桩侧表面的全部或一部分面积上将出现向下作用的摩阻力,称为负摩阻力 中性点:正、负摩阻力变换处的位置,称为中性点 地基系数:单位面积的土体在弹性限度产生单位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力换土垫层法:将土部分或全部挖去,然后换填工程性质良好的材料,并予以充分压实 单桩单排桩:与水平外力作用面垂直的平面上,由单根或多根组成的单根(排)桩基础 多排桩:在水平外力的作用平面内有一根以上的桩的桩基础 土的弹性抗力:桩身水平位移及转角使桩挤压桩侧土体,桩侧土体必然给桩一横向抗力,它起抵抗外力和稳定基础的作用 刚性桩:桩长小于H/2a,周围土体较弱,桩土相对刚度较大,破坏发生于庄周土中,桩转动 弹性桩:桩长大于H/2a,桩土相对强度较大,桩身发生绕曲变形,桩嵌在土中不能转动 刚性角:自墩台身边缘处的垂线与基地边缘的联线的最大夹角 单桩承载力:单桩在荷载的作用下,地基土和桩本身的强度和稳性都可得到保证,变形也在容许范围之内,以保证结构物的正常使用的最大荷载 软弱下卧层:指容许承载能力小于持力层容许承载能力的图层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重点

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 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及其连接方式 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核苷酸:核苷或脱氧核苷中的戊糖的羟基与磷酸脱水后形成磷脂键,构成核苷酸或脱氧 核苷酸。 4)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 5)维生素:一类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必需营养素,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 少,必须有食物供给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6)全酶: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组成,前者称为酶蛋白,后者称为辅助因子,酶蛋白和辅助 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7)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在其一级结构上可能相差甚远,但肽链经过盘绕、 折叠形成空间结构,这些基团可彼此靠近,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分子特异结合并催化底物转换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8)竞争性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Ι)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分子竞争酶的活 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9)生物氧化:有机化合物在体内进行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 程称为生物氧化。 10)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驱动ADT磷 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 (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12)呼吸链:物质代谢过程中脱下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 步传递,最终与氢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这个过程在细胞线粒体进行,与细胞呼吸有关,故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13)无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又称糖酵解。 14)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15)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叫糖异生作用。 16)三羧酸循环:线在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 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 17)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中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大部分缩合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 和酮体,这三种物质统称为酮体。 18)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 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19)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 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和比原来少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20)血桨脂蛋白:指哺乳动物血浆(尤其是人)中的脂-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 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21)必需氨基酸:人体内有8种氨基酸不能合成,这些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有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答案

习题集名词解释 1.30. 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 2.52. 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组织完全转变为 奥氏体的过程。 3. B 2.布氏硬度:是压入法硬度试验之一,所施加的载荷与压 痕表面积的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 4. B 3 5.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又称孕育处理,是一种有意向液 态金属中加入非自发形核物质从而细化晶粒的方法。 5. B 43.变形织构:由于塑性变形的结果而使晶粒具有择优取 向的组织叫做“变形织构”。 6. B 53.本质晶粒度:在规定条件下(930±10℃,保温3~8h) 奥氏体的晶粒度称为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用以评定刚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 7. C 1.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 韧性,以在冲击力作用下材料破坏时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ak表示。 8. C 54.残余奥氏体:多数钢的Mf点在室温以下,因此冷却到 室温时仍会保留相当数量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之为残余(留)奥氏体,常用′或A′来表示。 9. C 57.淬火:所谓淬火就是将钢件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 或Ac1(对共析和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 10.冷或水冷)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一种工艺操 作。 11.C 59.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也称淬透层)深 度的能力。 12.C 60.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即硬化能力。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硬度和马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的相对量及其组织形态。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13.D 58.等温淬火: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硝盐 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完成贝氏体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 14.E 70二次硬化:含W、Mo和V等元素的钢在回火加热时由 于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以及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 转变为马氏体,使钢的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 15.E 33.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 体。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16.F 22.非自发形核:结晶过程中,依靠液体中存在的固体杂质 或容器壁形核,则称为非自发形核,又称非均匀形核。17.G 26.杠杆定律:即合金在某温度下两平衡相的重量比等于 该温度下与各自相区距离较远的成分线段之比。在杠杆定律中,杠杆的支点是合金的成分,杠杆的两个端点是所求的两平衡相(或两组织组成物)的成分。这种定量关系与力学中的杠杆定律完全相似,因此也称之为杠杆定律。 18.G 28.共晶转变:在恒温下一定成分的液体同时结晶出两种 成分和结构都不相同的固相的转变过程。 19.G 82.固溶处理:经加热保温获得单一固溶体,再经快速冷

(完整版)材料科学基础期末考试

期末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空间点阵:表示晶体中原子规则排列的抽象质点。 配位数:直接与中心原子连接的配体的原子数目或基团数目。 对称:物体经过一系列操作后,空间性质复原;这种操作称为对称操作。 超结构:长程有序固溶体的通称 固溶体:一种元素进入到另一种元素的晶格结构形成的结晶,其结构一般保持和母相一致。 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正吸附:材料表面原子处于结合键不饱和状态,以吸附介质中原子或晶体内部溶质原子达到平衡状态,当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在表面浓度大于在其在晶体内部的浓度时称为正吸附; 晶界能:晶界上原子从晶格中正常结点位置脱离出来,引起晶界附近区域内晶格发生畸变,与晶内相比,界面的单位面积自由能升高,升高部分的能量为晶界能; 小角度晶界:多晶体材料中,每个晶粒之间的位向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存在界面,若相邻晶粒之间的位向差在10°~2°之间,称为小角度晶界; 晶界偏聚: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在晶界或相界上的富集,也称内吸附,有因为尺寸因素造成的平衡偏聚和空位造成的非平衡偏聚。 肖脱基空位:脱位原子进入其他空位或者迁移至晶界或表面而形成的空位。 弗兰克耳空位:晶体中原子进入空隙形而形成的一对由空位和间隙原子组成的缺陷。 刃型位错: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的位错。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平行的位错。 柏氏矢量:用来表征晶体中位错区中原子的畸变程度和畸变方向的物理量。 单位位错:柏氏矢量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 派—纳力:位错滑动时需要克服的周围原子的阻力。 过冷:凝固过程开始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和理论结晶温度之间的差值。 均匀形核:在过冷的液态金属中,依靠金属本身的能量起伏获得成核驱动力的形核过程。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和理论结晶温度之间的差值。 形核功:形成临界晶核时,由外界提供的用于补偿表面自由能和体积自由能差值的能量。 马氏体转变:是一种无扩散型相变,通过切变方式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另一种结构,转变过程中,表面有浮凸,新旧相之间保持严格的位向关系。或者:由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

中南大学基础工程名词解释

1.地基:承受建筑物各种作用的地层 2.天然地基:开挖基坑后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 3.人工地基:那些不能满足要求而需要事先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4.持力层: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 5.软弱下卧层:位于持力层下承载力显著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土层,称为软弱下卧层。 6.基坑工程:在建造埋置深度较大的基础或地下工程,往往需要进行较深的土方开挖,这类工程称为基坑工程。 7.基础:建筑物的各种作用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物 3.浅基础:通常把埋置深度不大(小于或相当于基础底面宽度,一般认为小于5m)的基础称为浅基础 4.深基础:埋深较大,以下部坚实土层或岩层作为持力层的基础 5. 直接支承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其下的各土层称为下卧层 6.基础工程设计包括基础设计和地基设计 7.基础的功能决定了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强度要求(2)变形要求(3)上部结构的其他要求 8.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统称为扩展基础 9. 浅基础根据结构型式可分为扩展基础、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和壳体基础等 10基础埋置深度: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的距离 11.地基承载力:地基所能承受荷载的能力 1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13.地基变形按其特征可分4种: 沉降量——独立基础中心点的沉降值或整栋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值;沉降差——相邻两个柱基的沉降之差;倾斜——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米内距离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14.砌体承重结构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很敏感的,其主要损坏是由于墙体绕曲引起局部出现斜裂缝,故砌体承重结构的地基变形由局部倾斜控制 15.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主要因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使构件受剪扭曲二损坏,因此其地基变形由沉降差控制 16.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刚度很大,可近似视为刚性结构,其地基变形应由建筑物的整体倾斜控制,必要时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17.联合基础的设计通常做如下规定:(1)基础是刚性的,一般认为,当基础高度不小于柱距的1/6时,基础可视为刚性;(2)基地压力为线性(平面)分布;(3)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匀;(4)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18.连续基础:柱下条形基础、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型基础统称为连续基础 19.柔性基础:柔性基础是指用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均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做基础(不受刚性角的限制)。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差、上部荷载较大、设有地下室且基础埋深 20.重力式挡土墙是以挡土墙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 21.深基础主要有桩基础、地下连续墙、沉井等几种类型 22.桩基:桩是设置于土中的竖直或倾斜的柱形基础构件,其横截面尺寸比长度小得多,它与连接桩顶和承接上部结构的承台组成深基础,简称桩基。 23.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端承型桩和摩擦型桩 端承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摩擦型桩时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侧阻力分担荷24.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大类:根据所用材料不同,预制桩可分为混凝土预制桩,钢桩和木桩三类; 预制桩的沉桩方式主要有:锤击法,振动法和静压法。预制桩具有承载能力高,耐久性好,且质量较易保证等优点。 26.群桩效应: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群桩基础中的一根桩单独受荷时的承载力和沉降性状,往往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置方法的同样独立单桩有显著差象称为群桩效应 27.负摩阻力:当桩周围的土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下沉,且变形量大于相应深度处桩的下沉量,即桩侧土相对于桩产生向下的位移,土体对桩产生向下的摩阻力,这种摩阻力称力。正负摩阻力分界的地方称之为中性点 28 布置桩位时,桩的间距(中心距)一般采用3-4倍桩径,间距太大会增加承台的体积和用料,太小则将使桩基础(摩擦型桩)的沉降增加,给施工增加困难 29.地基处理: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建筑物对地基强度与稳定性和变形的要求时,常采用各种地基加固、补强等类技术措施,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以满足工程要求,称为地基处理 30.垫层法:当建筑物基础下持力土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设计荷载或变形的要求时,常在地基便面铺设一定厚度的垫层,或者把表面部分软弱土层挖去,置换成强度较大等,处理地基表层,这类方法称为垫层法 31.(P265) 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或被改良的天然地基土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32基础根据结构形式可分为: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有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箱型基础和壳正圆锥壳、M 形组合壳和内球外锥组合壳)。4、根据基础所用材料的性能可分为无筋基础(刚性基础)和钢筋混凝土基础 33、重力式挡土墙按墙背的倾斜情况分为仰斜、垂直和俯斜三种。从受力情况分析,仰斜式的主动土压力最小,俯斜式的主动土压力最大。 34.基坑:在建造埋置深度较大的基础或地下工程时,往往需要进行较深的土方开挖。这个由地面向下开挖的地下空间称为基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