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耿文跃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9级生命科学)

摘要: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本实验一冬小麦为实验植物,采用盆栽实验,通过设置80%的正常水分处理和30%的干旱水分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的生物量要高于正常处理的冬小麦;而其它指标则表现为正常处理条件下含量高于干旱胁迫条件,但都不明显。说明对冬小麦的干旱处理时间不长,还不能明显使其呈现出干旱胁迫应有的现象,当然也会存在人为处理的误差和材料本身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干旱胁迫冬小麦生物量叶绿素

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小麦产区,干旱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小麦全生育期都可能受到干旱胁迫。发展节水农业,培育和选择抗旱品种是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抗旱性是广大干旱地区小麦育种的基本目标性状,及时准确地鉴定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是进行小麦抗旱育种和筛选抗旱小麦品种的基础。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是植株在干旱时依靠某些性状或特性来提供经济上有价值收成的能力。小麦种质的抗旱性是指小麦在大气或土壤干旱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并形成产量的能力。抗旱性鉴定就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小麦品种抗旱能力的大小进行鉴定价的过程。小麦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体内代谢发生一系列改变以适应不利的环境因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也会有所体现,因而推断

部分形态指标可以用来作为抗旱性鉴定的指标。

本研究从冬小麦的生物量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在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及小麦的干旱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土,冬小麦种子

1.2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钵和研杵,10ml刻度试管,分

析天平

1.3方法

本实验采用室内盆栽发培养冬小麦

计算

田间最大持水量:往烘干的土壤中加水,直至加入的水量与流出的水量相同时,土壤所含的水量与烘干的土壤比值。

土壤实际含水量=(土样-土样烘干后的质量)/土样烘干后的质量*100%=5.27%

加水量:正常处理(80%含水量)=(土壤质量-土壤质量*实际含水量)*80%*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质量*实际含水量=21.29g 干旱处理(30%含水量)=(土壤质量-土壤质量*实际含水量)*30%*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质量*实际含水量=1.4g

实验设计

取土200g置于一次性纸杯中,先取出约2cm的土,加水21.29g,取10粒小麦种子置于土壤表面,再将取出的土壤盖在小麦种

子上,轻轻压实。置于阴面的实验室中,共8个纸杯。每天上午10:00时来浇水,使纸杯、土壤、小麦种子、水的质量一共为226.39g,4天之后,进行干旱处理,此时小麦长势不均匀,但都长出10棵幼苗。其中4个纸杯的总质量变为206.5g,其他4个仍为226.39g,知道第14天停止。进行小麦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在干旱处理期间,正常处理与干旱处理的小麦除了长得高度不同,其他的均看不出明显差异。

第14天上午,将小麦取出,以土壤为界面以区分地上和地下部分。将地上和地下部分洗净,擦干,称重并记录。计算根冠比:地下本分质量/地上部分质量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别称取干旱和正常处理的小麦的叶片0.3g,用5ml丙酮研磨,在4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5min,取上清液与10ml刻度试管中,加丙酮至10ml。分别在470nm、646nm、633nm的波长下进行测定其吸光度。

计算:叶绿素a浓度(mg/L)Ca=12.2*A633-2.81*A646 叶绿素b浓度(mg/L)Cb=20.1*A646-5.03*A633

叶绿素的浓度(mg/L)Ct=Ca+Cb

类胡萝卜素的浓度(mg/L)Cx=(1000*A470-3.27* Ca-104* Cb)/229

叶绿素的含量(mg/g)=色素质量浓度(mg/L)*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1000/样品质量

2结果

处理地下部

分(g)

地上部

分(g)

重量(g)

470nm的吸

光度

646nm的吸

光度

633nm的吸

光度

根冠比

干旱0.4011 0.8407 0.3039 1.074 0.425 0.783 0.477102 干旱0.5709 0.8687 0.2924 1.767 0.903 1.815 0.657189 干旱0.2748 0.8702 0.3048 0.748 0.183 0.309 0.315789 干旱0.4084 0.8633 0.3059 0.952 0.428 0.9 0.473068 正常0.2448 1.0618 0.3077 1.134 0.359 0.564 0.230552 正常0.2597 0.6216 0.3159 1.094 0.229 0.327 0.417793 正常0.4616 0.7581 0.314 1.389 0.513 0.927 0.608891 正常0.4858 1.12 0.31 1.381 0.658 1.401 0.43375

干旱对植物叶绿素和生物量的影响

叶绿素a

(mg/L)

叶绿素b(mg/L)叶绿素重量(mg/L)类胡萝卜素(mg/L)

8.35835 4.60401 12.96236 2.479699369

19.60557 9.02085 28.62642 3.339394699

3.25557 2.12403 5.3796 2.255262734

9.77732 4.0758 13.85312 2.166571893

5.87201 4.37898 10.25099 2.879408766

3.34591 2.95809 6.304 3.386102683

9.86787 5.64849 15.51636 3.35934107

15.24322 6.17877 21.42199 3.00682354

叶绿素a含量

(mg/g)

叶绿素b含量(mg/g)叶绿素含量(mg/g)类胡萝卜素含量(mg/g)

0.275036196 0.151497532 0.426533728 0.081595899

0.67050513 0.308510602 0.979015732 0.114206385

0.106810039 0.069686024 0.176496063 0.07399156

0.319624714 0.133239621 0.452864335 0.070826149

0.190835554 0.142313292 0.333148846 0.093578445

0.105916746 0.093640076 0.199556822 0.107189069

0.314263376 0.179888217 0.494151592 0.106985384

0.491716774 0.199315161 0.691031935 0.096994308

处理根冠比

干旱(30%水分处理)0.48+0.07a

正常(80%水分处理)0.42+0.078a

经处理可以看出根冠比干旱的要高,并且差距不明显。

处理叶绿素a(mg/g) 处理叶绿素b(mg/g) 干旱(80%水分处理)0.343+/-0.12a 干旱(80%水分处理)0.16+/-0.05a 正常(30%水分处理)0.276+/-0.08a 正常(30%水分处理)0.154+/-0.02a

处理类胡萝卜素

(mg/g)

处理叶绿素(mg/g)

干旱(80%水分处理)0.085+/-0.01a 干旱(80%水分处理)0.51+/-0.17a 正常(30%水分处理)0.1+/-0.003a 正常(30%水分处理)0.43+/-0.11a

经处理可以看出除了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是正常的高于干旱的,其他的都是干旱的高于正常处理的,但是差异都不明显。

3讨论

干旱条件下植物的鲜重根冠比应为干旱处理的地于正常处理的值,可是实验结果显示干旱的高于正常处理的值,与理论不符合。并且,干旱处理与正常的根冠比的差值不明显,没有显示出正常处理下小麦的生长优势。

小麦叶绿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的形成。在干旱条件下,小麦叶片中的器官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叶绿素的含量应当下降。而在本实验中,对于叶绿素的检测显示出正常的也低于干旱处理的,二者之间也几乎没有差距。与参考文献的结果不符。

4结论

在干旱条件下,植物根的生长会更旺盛来吸取水分,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同时由于干旱对植物器官的影响使得植物叶绿素的形成受到影响,使得叶绿素含量下降。

在本实验中,由于干旱的处理时间太短,材料本身带来的误差,人为处理之间的带来的误差,比如取小麦地上与地下部分的部位的不同等,这些因素使得处理出来的结果与预期不同。因此这次试验产生了干旱处理的根冠比与叶绿素含量与正常的几乎相同的结果。

2021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2021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当前,“立春”将至,气温回升,黄淮海等主产区冬小麦即将返青,正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目前,主产区土壤底墒总体较好,苗情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但部分地区存在苗情长势不平衡、病虫草害基数大、冻害发生等不利因素,初春天气不确定性也较大。针对当前冬小麦苗情长势和气候特点,春季田间管理要重点抓好“一促(促弱转壮)、两控(控旺长、控病虫)、三防(防冻害、防干旱、防干热风)”,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一、黄淮和北部冬麦区 去年秋播以来,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热量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播种质量高,出苗质量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越冬期苗情好于上年和常年。但部分地区受秋季连阴雨的影响,前茬作物收获推迟,小麦播期拉长,加之出苗后气温偏高,旺苗弱苗并存;部分抢墒播种的麦田出现旱情;小麦条锈病存在潜在的重度流行风险,部分地块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较重,杂草发生密度较大。春季田管重点是:强化分类指导,科学肥水运筹,促弱苗早发增蘖、稳壮苗生长保蘖、控旺苗过多分蘖,构建合理群体;突出防灾减灾,防控病虫草害,力夺夏粮丰收。 一是镇压划锄,提温保墒。开春后进行麦田镇压,以踏实土壤,促根生长。及时划锄,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条件,消灭杂草;弱苗浅中耕增温促长,旺苗深中耕控长。 二是分类管理,肥水调控。对地力水平一般的一二类苗,起身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5公斤,促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对地力水平较高的一二类苗,前控后促,拔节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公斤,促穗大粒多。对晚播弱苗,控制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而影响麦苗生长,返青期趁墒追施氮肥,促苗早发快长,促弱转壮。对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在镇压和喷施化控剂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将追肥浇水时期推迟到拔节中后期,控制群体旺长。 三是防控病虫,化学除草。加强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做好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害综合防治,选用对路药剂,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对冬前没有化除的麦田,根据田间杂草种类、草相,选择适宜除草剂,严格按照使用浓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化除,以免发生药害。 四是防控冻害,控旺防倒。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来临前及时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减轻冻害发生。冻害发生后,应及时采取追肥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对长势偏旺的麦田,要及时采取深中耕、镇压、化控等措施,保苗稳健生长,为预防后期倒伏打好基础。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去年秋播时气象条件较好,有利于提高稻茬小麦播种质量,适期播种面积比例是近年来最高的,苗情基础总体较好。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部分早播田块有旺长趋势,部分晚播麦叶龄偏小、群体茎蘖数不足,受几次冬季低温寒潮影响,旺长苗、弱小苗及不当使用除草剂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要吸收矿质元素和氮素以及有机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土壤中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质的多少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栽培条件下,肥料的种类和使用量可改变土壤中养分的比例关系,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养分环境。1.氮 1.1氮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根系吸收氮肥主要是无机态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可吸收一部分有机态氮,如尿素。氮是蛋白质(包括一些酶和辅酶)、核酸、磷脂的主要成分,他们是原生质、细胞核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氮也是某些植物激素的成分,他们对生命具有调节作用。氮是叶绿素的成分,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氮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细胞分裂和生长。当氮肥供应充足时,枝叶繁茂,植株高大,分枝能力强,果实活种植中蛋白质含量高。植物的必须元素中,除碳、氢、氧外,氮的需求量最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特别需要氮肥的供应,常用人粪尿、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等肥料,主要提供氮元素。 缺氮时,蛋白质、核酸、磷脂等合成受阻,植物生长矮小、分枝能力弱,叶片小而薄,花果少且易脱落。缺氮,叶绿素合成受阻,枝叶变黄,甚至干枯,导致产量降低。氮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老叶中的氮分解后可运输到幼嫩组织中去重复利用,所以缺氮时叶片发黄,并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 氮过多时,叶片大而深绿,柔软披散,植株徒长。另外,氮素过多时,体内含糖量相对不足,茎干中的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和被病虫危害。 1.2氮的测定 1.2.1肥料中硝态氮含量测定 1.2.1.1还原法 复混肥料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检测中的差别是两者样品在处理过程。前者需要通过铬粉(不含酰氨态氮时用定氮合金)还原处理,使硝态氮还原成铵态氮;后者对试样不需作还原处理。目前,肥料中硝态氮含量的测定常用定氮合金法(德瓦达合金还原法)和铬-盐酸还原法。 两种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一般采取三步检测:第一步,在样品处理中使用铬粉(不含酰氨态氮时用定氮合金)还原硝态氮后,按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复混肥试样中总氮含量;第二步,在试样处理过程中不使用还原剂,按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复混肥试样中不含硝态氮时复混肥料中的总氮含量;第三步,用第一步检测结果减去第二步检测结果,即可得出复混肥料中硝态氮含量。 1.2.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常测定硝态氮的方法有:气体法、还原法、重量法、扣除法、比色法、紫外线吸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肥料中的硝态氮含量,其原理是硝酸根在紫外光区190~240nm有较强吸收,通过色谱柱分离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检测硝酸根含量,再将其换算为氮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18柱,以0.04molL-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为流动相,在230nm波长下测定硝态氮含量,相关系数为0.9997,最低检测浓度为1×106mgmL。此法具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定量分析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 1.2.2复合肥料中总氮测定 1.2.2.1凯氏定氮法 测定原理:将硝酸盐在酸性介质环境中还原成铵盐;在触媒存在下,用浓硫酸进行消化,将有机态氮或尿素态氮和氰氨态氮转化为硫酸铵;将从碱性溶液中蒸馏出的氮,吸收在硼酸溶液中;在甲基红、甲酚绿混合指示剂存在下,用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分析。 凯氏定氮法测定复合肥料总氮含量的实测结果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消耗

冬小麦施肥技术

冬小麦施肥技术 开春后冬小麦进入返青阶段,接着是分蘖期至拔节期,这两个生育期对于高产冬小麦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春季追肥的重要时期。春季冬小麦的追肥主要是氮肥,年后冬小麦所需的磷钾肥是靠基肥、种肥和土壤库供应的。 冬小麦返青后,立即进入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的时期,在氮营养吸收规律上,虽然数量要求不是太多,但是当年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对此时期氮营养供应丰富或缺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这也叫氮营养临界期,氮营养不足,出现根少,苗小尤其分蘖少,群体不够,难获高产;此时如追氮肥过多,造成叶大、蘖多,群体过大,消耗太多,将来必定穗粒少、粒重轻,还贪青晚熟也难获高产。因此,在正常苗情的情况下,追施氮肥的总量应控制在纯氮为6-8公斤/亩的范围内为宜。 至于何时追肥,追1次还是追2次,这既要看当前苗情,又要瞻前顾后。苗情的主要指标是看群体状态,按群体状态确定追氮肥的次数和数量。所谓瞻前顾后先要考虑年前的基肥施用和苗情长势,如果基肥中已经氮肥过多,造成冬前麦苗过旺,春季就少追氮肥,晚追氮肥,或者因旺苗消耗太多,也要及早施肥,否则小麦后期的穗粒和成熟期都会出问题。反之,晚播小麦、弱苗状态,就要早追肥,促进分蘖,正常苗情下起身期追一次肥,如尿素的施用量15-20公斤/亩就可以,而对于强筋小麦,则要在扬花期加1次追肥,施尿素4-5公斤/亩,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含量。

1.重施基肥. 2.少施种肥. 3.巧施追肥. 1.重施基肥。一般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2000kg。根据小麦吸肥规律,高肥水地块每667m2应施尿素4~7 kg或碳酸氢铵23~38 kg、磷酸二铵15~17 kg、氯化钾12~17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50 kg 或40%小麦专用肥50 kg。中低产肥地块每667 m2应施尿素2~5 kg或碳酸氢铵5~12 kg、磷酸二铵18~22 kg、氯化钾9~12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或40%小麦专用肥40~50 kg或36%磷酸二氢钾复合肥50 kg。缺锌地块可配施硫酸锌2 kg。 2.少施种肥。施种肥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一般每667 m2施尿素2~3 kg,或过磷酸钙8~10 kg,也可用复合肥10 kg左右。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种。作基肥时,由于用量少,很难撒施均匀,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随耕入土。用锌、锰肥拌种时,每千克种子用硫酸锌2~6g、硫酸锰0.5~1g,拌种后随即播种。 3.巧施追肥。追肥包括两种:⑴土壤追肥。追肥的时间一般在拔节期,追肥量看苗情而定,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盛,应适当晚施,并减少施用量,可在拔节后每667 m2尿素15~20 kg或氢铵40~50 kg。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施,并加大用量,可在返青后每667 m2施尿素20~25kg或氢铵 50~70kg。但对于地力差的土壤,氮肥用量不宜过大,以每667 m2施尿素15~17kg为宜,施用不宜太晚。但当基肥未施磷肥和钾肥,且土壤供应磷、钾又处于不足的状况时,应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对于供钾不足的高产田,也可在冬前撒施150kg左右的草木灰。对供肥充足的麦田,切忌过量追施氮肥,且追肥时间不宜偏晚,否则,易引起贪青晚熟,招致减产。⑵根外喷肥。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因此,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施肥料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这也是小麦增产的一项应急措施。每年5月下旬是干热风多发季节,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间隔5~7天,可有效防治干热风危害。 营养特性 小麦生长发育需氮、磷、钾、铜、锌、锰、硼等多种元素,每形成100公斤小麦籽粒需纯氮2.8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2.4公斤。需肥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于不同化肥当季利用率的不同,一般每亩麦田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4~8公斤,除中低产田外,还需施钾肥(氧化钾)3~6公斤。养分吸收率随小麦生育期而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分蘖到越冬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拔节到孕穗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 37.3%;小麦对磷、钾的吸收,随生长的推移而增多,拔节后吸收率激增,占总吸收量40%以上 的磷、钾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对性使用。在分期施肥上,按小麦需肥特性,遵循“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补施微肥”的原则,合理调剂。

一毛发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速度

一毛发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速度 全身的毛发数目尚无精确统计,但有人曾测定过头发约有10万根左右。身体各部位毛发的密度不同,随性别、年龄、个体和种族等而异。一般头部最密,头顶部约为300根/cm2,后顶部约为200根/cm2,手背处则很少,只有15~20根/cm2,在前额和颊部毛发密度为躯干和四肢的4~6倍。一般认为毛囊的密度是先天性的,到成人期不能增添新的毛囊数。毛发的粗细不同,与性别、个体、部位和种族有关。男子一般比女子粗,有人测定过头发约在70~100μm之间。毛发的长度也不等,毳毛一般在5~6mm以下,超过10mm以上者很少;短毛如睫毛、眉毛、鼻毛等,一般长度也不超过10mm。头发的长度最长,尤其是女子留长发者,有的可长到90~100cm,甚至150cm,据文献记载最长的达3.2m。虽周期不同,但终会保持一定的量。每个毛囊会经过15-20 次的循环周期。所以头发得以茂盛浓密,假如这些生长期的头发受到遗传、老化、感染、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的影响或是因为压力导致内分泌失调,都可能使生长期缩短,相对使休止期增加。如此头发便容易脱落,容易导致头发稀疏或秃发的现象。 二、毛发的生成周期 1.毛发的生长周期包括三个阶段:毛发的营养来源于毛球底部的血液,由毛乳头进入。毛发的生长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休止期和衰退脱落期。 生长期: 毛发不是无限制的生长,也不是连续生长的。毛发的新陈代谢有一定的周期,人体的各部分毛发的生长各不一样。通常情况下,人体大约有85% 的毛发处于生长期,每天0。3~0。4公厘,一个月大概是长出1公分。生长期毛发颜色深,毛干粗而有光泽;毛发的生长期可能长达两到六年。毛发每年约生长10cm,但其长度一般不会超过1米。眉毛、睫毛生长期为2个月,最长可延续到25年。男性2-5年,女性3-6年。 过渡期: 毛发在生长期完结之后,就进入了过渡期,过渡期一般仅持续一到两周。在过渡期中毛囊会收缩至正常长度的1/6。 休眠期: 在过渡期之后,一般会持续5-6周的休眠期。这段时期内毛发不会生长,但仍与毛囊相连,此时真皮乳头处于休眠状态。人体中大约有10-15%的毛发处于休眠期。休止期毛发细而干硬,色淡无光。,休止期为4—5个月,每天正常脱发不超过100根;但头发如果掉落后,不再自动生长或生长较慢,或有不正常情况导致毛囊受损时,就会使头发逐渐掉落稀疏。汗毛2—3个月换一次。 2.每根毛发的生长都是相互独立的,不受周围毛发的影响。只有处于生长周期的毛发才能有效地被去除。 四、黑色素 1.黑色素并非单一的化合物,它成分复杂,决定着皮肤和毛发的颜色。 2.黑色素是人类皮肤的保护伞,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止我们的皮肤、毛发和眼睛不受紫外线的侵害 3.照射到我们皮肤表面的光线,包括可见光和红外线都会被黑色素或多或少地吸收。 4.经过日光照射之后,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一般需要3-8 天。 5.黑色素是激光/强光脱毛时凝固毛囊的主要靶组织。

干旱对冬小麦的影响

干旱对冬小麦的影响和抗旱措施 摘要:通过小麦生长试验,研究了干旱对小麦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干旱处理均降低了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和干、鲜重,增加了小麦幼苗根冠比。同时,造成小麦脂质和蛋白质氧化损伤。适宜的栽培措施、适度的干旱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抗干旱胁迫能力。对小麦幼苗叶面喷施氯化胆碱,可以缓解干旱对小麦造成的伤害。 从2010年十月份开始,我国中原地区就面临干旱问题,大面积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旱情影响,冬小麦生长面临严重影响。 干旱是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也是植物最容易遭受的逆境胁迫。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长期降水量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土壤含水量少,植物根系难以在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作用的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干旱不仅造成了小麦的减产,还对小麦等粮食价格造成影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总结得出干旱对小麦的生长的影响,并做出合理的补救措施,保证冬小麦产量的稳定。

1干旱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1.1干旱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干旱对植物代谢产生多方面影响,如生长受抑、含水量下降、光合呼吸速率下降、多种酶活性改变、生物大分子损伤、蛋白质降解、细胞内容物大量外溢等。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ROS),其被认为是引起上述损伤的原因。过多的活性氧积累,产生氧化胁迫,能够引起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如氧化蛋白质形成羰基蛋白、降低酶活性等。这些影响最终表现在小麦株高、根长和干鲜重均降低,小麦幼苗根冠比增加。同时伴随有小麦幼苗膜脂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1.2干旱对小麦价格的影响 自2010年10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多达百日余无降水,这对小麦幼苗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据国家防总2月8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1.12亿亩。在2月12日的抗旱会商专题会议上,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犹豫雨雪范围和强度有限,加之气温回升,作物返青需水量增大,受旱面积仍呈扩大趋势,抗旱形势依然严峻。受此影响,预计冬小麦会造成减产,小麦价格会出现小幅度上涨。 2干旱的应对措施 2.1 改善小麦栽培条件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1)

磷 元 素 对 植 物 生 长 的 影 响 磷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应用溶液培养技术,对番茄幼苗进行缺磷培养,溶液中磷元素的多少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记录植株的生长情况,元素缺乏症的症状及出现的部位。测量植株的根茎长度、叶子数目及大小。结果显示:磷元素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能促进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在缺磷的营养液中培养的番茄幼苗,老叶受影响,植株深绿色并出现红或紫色,叶柄短而且纤弱。 关键词:溶液培养,番茄苗,缺磷,红紫色,株高 引言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把溶液培养应用到生产上,应用溶液培养进行无污染蔬菜的栽培生产。我国有些单位已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水稻育苗、花卉栽培和蔬菜生产,同时溶液培养是研究植物矿质营养最基本和最有用的方法,它在阐明植物的必须元素以及奠定施肥的理论基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育过程中,各个营养元素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当植物长期缺少某种元素时,相应地要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发生反应,出现症状。 一、实验目的:熟悉植物的林元素缺乏症的典型症状以及掌握溶液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发育,除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外,还需要矿质元素,否则植物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应用溶液培养技术,可以观察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必需性;用溶液培养做植物的营养实验,可以避免土壤里的各种复杂因素。 另外,生物膜结构的组成成分磷脂中含有磷元素,磷元素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磷元素又是ATP和NADPH的组成元素。磷元素还直接参与糖类的合成和分解,如果植株缺磷后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三、器材与试剂 1、实验仪器:分析天平、培养缸(瓷质)、移液管、烧杯、量筒 2、实验试剂:按下表分别配置的贮备液(所用药品均须分析试剂级)。

冬小麦种植管理月历

一、9月份 1、选种:烟农19号、临麦2号、临麦4号、济麦22号。 2、整地:耕深30cm,精耙平整,沿种植方向作畦。尽量多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一般每亩应施腐熟的土杂肥2000 kg以上。每亩施小麦(17-12-16)配方肥50kg。 二、10月份 1、播种:建议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精播地块每亩播量4-5kg,半精播地块每亩播量6-7.5kg。 2、防治病虫害:为防治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播前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或35%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1-0.2%拌种。为防苗期病害,可用2%立克秀,或20%粉锈宁拌种,用药量为种子的0.15%。 3、水分管理:墒情不足时,要播前灌水造墒。 4、查苗补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三、11月份 1、化学除草:野燕麦、稗草、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6.9%的骠马浓乳剂每亩40~50ml,兑水40kg 茎叶喷雾;麦家公、荠菜、播娘蒿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75%巨星干燥悬浮剂,每亩1~1.5g,兑水30kg均匀喷雾;混生田可用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 g,与相应量的骠马、阔世玛混配,加水30~40kg喷雾。喷药适期为小麦3~5叶期。 2、防虫:红蜘蛛发生严重的地块应喷施1.8%的阿维菌素2000倍液进行防治。 四、12月份 在气温降至2-5℃时(12月18日以前),及时灌越冬水,每亩灌水量30方左右,可保小麦安全越冬。 五、2月份 可以根据当年的气候因素,适时浇灌返青水,促进麦苗早日返青。

六、3月份 1、追肥浇水:一般在起身-拔节期追肥,旺苗徒长地块适当晚追,每亩可追尿素7-15kg。在追肥后及时浇起身水每亩30-40方左右。 2、镇压划除:待地表稍干后,及时划锄,清除杂草,利于保墒,提高地温。 3、化学除草:杂草较多时,可使用巨星、苯磺隆等除草剂化学除草,方法同上。 4、防治纹枯病:纹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用20%三唑酮乳油50ml兑水30kg喷雾。 七、4月份 1、防治病虫害:防治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可选用20%的粉锈宁乳油;防治麦蚜等害虫可选用10%的吡虫啉或者3%的啶虫咪;防治叶枯病、颖枯病、赤霉病等病害,可选用用70%代森锰锌或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等。 2、浇孕穗水:在小麦孕穗挑旗期,每亩浇灌30-40方孕穗水,对防止叶片早衰和提高灌浆强度都有良好的作用,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八、5月份 1、灌扬花水:在5月中下旬,每亩灌扬花水40方,能有效延长叶片功能期,是奠定小麦穗足、粒多的基础。 2、一喷三防:小麦扬花灌浆期,用吡虫啉、多菌灵、磷酸二氢钾混配喷雾2-3次,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提高千粒重。间隔时间为7-10天。 九、6月份 进入蜡熟期及时收获。麦收时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植物大实验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本试验以冬小麦为供试植物,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水分处理,干旱胁迫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等,结果表明:进行干旱胁迫,小石麦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出含量显著降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的生物量。说明在营养生长过程中小石麦叶绿素含量与水分管理有密切关系,探明叶绿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干旱胁迫冬小麦叶绿素生物量

1.前言 当前,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干旱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出现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影响的范围及造成的损失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据统计全世界由于干旱胁迫导致的作物减产可超过其他因素造成减产的总和。而我国是荒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带来的恶劣生态环境条件已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几年来,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发展,但还未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小麦而言,干旱是一个最具威胁的逆境。干旱对植物的伤害极大,主要表现在植物各部位间水分重新分配、膜受损伤、光合作用减弱、渗透势下降等方面。干旱导致减产的重要原因就是降低了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作物叶绿素含量的高低是反映其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叶绿素的含量往往直接影响着光合作用的速率和光合产物的形成,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类胡萝卜素可参与植物光合机构中过剩光能的耗散,进而使植物免受光抑制的损伤。多年来,各国小麦育种专家和植物生理学家从生理方面对小麦抗旱性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作出了很大贡献。 本试验以冬小麦为供试植物,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水分处理,干旱胁迫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等,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吸胀的小麦种子,干旱胁迫下的小麦幼苗,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小麦幼苗。 2.2试验设计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王林青 2009014040313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0903 】 摘要:环境中磷元素的多少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磷素的缺乏会影响核蛋白形成,抑制细胞分裂与增殖,使作物生长发育延缓或停止。玉米缺磷,苗期生长缓慢,叶片呈紫红色,生长速率下降;根冠比改变;根的活力及物质合成受影响,从而影响到植物生长及粮食产量[1-2]。本实验以沈玉26品种为材料,运用培养液为基础进行植物溶液缺磷培养。以茎高,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等确定植株的光和能力及生长情况。本实验表明:磷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能促进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缺乏磷元素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停滞,影响作物产量。在实验中出现的症状可以指导实际生产合理施肥。 关键词:玉米磷缺素培养根冠比叶绿素缺素症状 引言:玉米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及工业原料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出口外贸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农业和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缺磷是限制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磷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它不仅是核酸和生物膜的重要组分,而且在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活性调节、氧化还原反应、信号传导和碳代谢等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2]。环境中磷元素的多少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农业栽培技术和作物育种上开展各项研究的同时掌握作物个体发育对外界环境条件

营养需求极为重要,磷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必需元素,它既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在结构和生理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以多种方式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代谢过程,对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以及作物的早熟高产优质都起着重要作用[4]。缺少磷元素时,植物生长缓慢,叶小,分枝或分蘖减少,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抗性减弱。 本实验通对玉米幼苗在缺磷的生长状况,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形态观察及生理指标和叶绿素的含量的测定,做出实验分析,以证明磷元素是玉米生长必需的重要元素,对玉米的生长有重要作用,也可通过玉米缺磷表现指导施肥。 内容: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实验材料为沈玉26号玉米品种及其生长幼苗 1.2方法 1.2.1播种 在花盆中加满蛭石,选择饱满的沈玉26号种子4-6粒分散种在花盆中,每3个花盆放在1个托盘中,向托盘内加适量自来水,待种子发芽。 1.2.2移栽 移栽前向托盘内加入少量自来水,右手捏住幼苗基部,左手将花盆拿起倒扣,右手将幼苗取出,平展放于桌上,在两个托盘中选取6

沙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生存有道---沙漠植物对干旱的适应策略 沙漠地区的植物在地球上历尽沧桑,通过自然界选择、优胜劣汰,在长期的进化演替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能力,表现出对沙漠环境的多种适应方式和适应特性。沙漠植物适应沙漠特殊生境的一般规律表现在:适应能力强(除对气候干旱,高温、日灼等的适应外,许多植物对土壤贫瘠、盐碱,对风蚀、沙打沙割、沙埋等的适应和忍耐性能也很强);结实量大、易更新繁殖(繁殖材料可大量获得,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或具根茎相互转化的功能、具有克隆或可平茬复壮的特性);枝叶特化、根系发育特殊(叶片小或退化以同化枝来进行光合作用,或多浆茎、叶储水保水;根系生长迅速,深根性或水平根发达),生长稳定,长寿或短时间完成生活史(短期生植物,亦称短命植物或短生植物)等。 根系发达、生长迅速 沙漠植物的根系在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上有所不同,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多在200毫米以下,甚至小于50毫米,沙丘上干沙层很厚,这就迫使生物量大的木本植物的根系向深层发展,以求利用地下水,因此,深根性植物较多,如白梭梭和梭梭的垂直根深达5米以下,深深扎入地下水层,以吸收地下水。柽柳(红柳)的主、侧根都极发达,主根往往伸至地下水层,最深可达10余米。在吐鲁番的坎儿井的竖井中发现,骆驼刺的根系在离地表20米以下

可见。胡杨、沙拐枣属植物的根系多为水平分布,水平根可超过10米;但在地下水8~10米深的吐鲁番沙地上,沙拐枣的根系可垂直向下发展到5米左右,能深达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的区域;银沙槐水平根发达,垂直根深入沙层2米余,水平根交错盘诘,集中分布在30~50厘米沙层内,长可达10米以上此外,一年生幼苗主根深扎沙土层50厘米,三年的实生苗垂直根生90厘米,根幅约1.5米,银沙槐地上部分生长比根系发育缓慢,当年幼苗地下部分垂直方向的生长近5倍以地上部分的高生长。而我国东部草原地区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400毫米,沙漠植物为了充分利用降水,以发展水平根系为主。如沙柳主根发育不明显,水平根极发达,密如蛛网,一丛四年生沙柳,株高3.5米,水平根幅达20余米,为地上部分的五倍多,黄柳垂直根可达3.5米,而向水平伸展常达20米以上。杨柴为浅根性灌木,主根一般深1~2米, 侧根多分布在深10~40厘米深的土层中,2年生侧根长达2.4米,成年植株可达10余米。花棒成年植株根幅可达10余米,最大根幅可达20~30米。分布于干草原地区的差巴嘎蒿垂直根下扎2米左右,水平根向四周强烈扩展,根幅达3米以上。白沙蒿无明显垂直根系,水平根极发达,5年生根幅为冠幅的7.5倍。油蒿虽属深根性半灌木,12龄的植株根深3.5米,但根幅达9.2米,侧根密布在0~130厘米的沙层内,在荒漠地区的沙坡头,油蒿主根深达4.5米。通常沙漠地表层为干沙层,30~40厘米以下为稳定湿沙层,植物发芽后,主根具有迅速延伸,以尽快达到稳定湿沙层的能力。沙漠植物就是利用自身发达的根系,在沙地土壤内或垂直或水平发展

农业实用技术知识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田间试验结果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喝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配方肥:指已土壤测试结果和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喝肥料效应试验和单质化肥和复混肥料为原料,采用掺混或造粒工艺制成的适合特定区域,特定作物的复合肥料。肥料三要素:指氮、磷、钾。3414试验:3:N、P、K三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共42个小区的作物试验。 农作物营养缺素症: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要吸收的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果缺少一种,其生理代谢会发生障碍,作物不能正常发育,使根、茎、叶等方面表现出的症状,引起作物减产。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主茎第一节离开地面1.5~2厘米,用手指可以摸到地面上第一茎节的日期。 四改技术:改播种偏早为适时晚播;改撒播为条播,并适当降低播量;改底肥“一炮轰”为氮肥后移;改冬灌晚为早冬灌。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和强风所造成的大气干旱。蜡熟期:籽粒含水量降至25%,胚乳变成蜡质状,指甲可以切断,挤压出蜡状胚乳,但挤不出水来,是收获的最适时期。小麦一喷三防:“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后期,即抽穗后至籽粒灌浆期,在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目的,获得提高粒重的效果。 化学调控是指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手段,通过改变植株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使其朝着人们预期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 复种是指在一年中一种作物收获以后接茬再种另一种作物。玉米需水量也称耗水量,是指玉米一生中土壤颗间蒸发和植株叶面蒸腾所消耗的水分(包括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总量。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干重。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缺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磷 元 素 对 植 物 生 长 的 影 响 磷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应用溶液培养技术,对番茄幼苗进行缺磷培养,溶液中磷元素的多少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记录植株的生长情况,元素缺乏症的症状及出现的部位。测量植株的根茎长度、叶子数目及大小。结果显示:磷元素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能促进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在缺磷的营养液中培养的番茄幼苗,老叶受影响,植株深绿色并出现红或紫色,叶柄短而且纤弱。

关键词:溶液培养,番茄苗,缺磷,红紫色,株高 引言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把溶液培养应用到生产上,应用溶液培养进行无污染蔬菜的栽培生产。我国有些单位已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水稻育苗、花卉栽培和蔬菜生产,同时溶液培养是研究植物矿质营养最基本和最有用的方法,它在阐明植物的必须元素以及奠定施肥的理论基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育过程中,各个营养元素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当植物长期缺少某种元素时,相应地要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发生反应,出现症状。 一、实验目的:熟悉植物的林元素缺乏症的典型症状以及掌握溶液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发育,除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外,还需要矿质元素,否则植物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应用溶液培养技术,可以观察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必需性;用溶液培养做植物的营养实验,可以避免土壤里的各种复杂因素。 另外,生物膜结构的组成成分磷脂中含有磷元素,磷元素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磷元素又是ATP和NADPH的组成元素。磷元素还直接参与糖类的合成和分解,如果植株缺磷后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三、器材与试剂 1、实验仪器:分析天平、培养缸(瓷质)、移液管、烧杯、量筒 2、实验试剂:按下表分别配置的贮备液(所用药品均须分析试剂级)。 3、实验材料:番茄种子 四、实验步骤

冬小麦施肥技术要点

冬小麦施肥技术要点 一、冬小麦的需肥规律 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一生需经历冬前出苗、分蘖、返青、拔节、孕穗、灌浆,直至成熟。冬麦区是秋季播种,需经过冬季、春季低温干旱的天气,生育期长,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之一。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生产100公斤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1-1.5公斤,氧化钾2-4公斤,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另外,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量也不相同,冬前分蘖期吸收养分较多,越冬时吸收养分较少,返青后则需吸收大量养分,拔节到开花期是冬小麦吸收养分的高峰期。 二、施肥技术要点 1、施足底肥,培育壮苗 施足底肥,对促进壮苗早发和根系的生长,冬前有一定数量的健康分蘖,并为春后生长成穗、增粒、增重打下基础。底肥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施入,干旱地块,可以将肥料深施于犁底,然后翻垡盖土;土壤粘重地块,采用先撒肥,后耕翻,将肥料翻入土中。高产田,一般亩施用春回大地45%复合肥40公斤左右或春回大地生物有机肥40公斤左右加45%复合肥15-20公斤,有条件的可以和农家肥混合施用,效果更好。 2、返青控制,防止倒伏 返青期小麦春季分蘖开始发生,此期的管理原则是,巩固冬前大分蘖,控制春季无效蘖,保持群体稳健发展。对于旺长田块,一般不需要追肥,以控制和推迟春生分蘖发生和茎基部节间伸长,防止倒伏。对于生长较弱的小麦,在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亩施用春回大地45%复合肥15公斤左右或春回大地新型尿素10公斤,以增加有效分蘖,争取足够的亩穗数。 3、拔节重施,增加穗粒 拔节期是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对养分需求量大,所以要重施拔节肥,以增加每穗粒数。对于生长较壮的高产田,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春回大地45%复合肥20~25公斤,可以减少无效分蘖,促使茎杆健壮,提高小麦抗倒伏的能力,争取穗大粒饱、粒多粒重。 4、根外追肥,增加粒重 抽穗灌浆期是争取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管理上的主攻目标是防止贪青、早衰,提高籽粒产量。此期一般不再土壤施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可结合小麦穗蚜防治,叶面喷施春回大地复合海藻精或植物高营养液,能有效地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玉米各阶段的生长周期的划分

玉米各阶段的生长周期的划分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叫做玉米的一生。它经过若干个生育阶段和生育时期,才能 完成其生活周期。(判断玉米生育期不能纯粹以天数衡量,而应以叶片数来估算某个生育时 期,从而纠正生育期的天数误差,这对玉米收购商、玉米种植大户很关键。 (一)生育阶段 在玉米的一生中,按形态特征、生育特点和生理特性,可分为 3 个不同的生育阶段,每个 阶段有包括不同的生育时期。这些不同的阶段与时期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 1.苗期阶段 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本阶 段的生育特点是: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茎、叶量的增长比较缓慢。为此,田间管理的中 心任务就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该阶段又分以下两个时期。 a.播种——三叶期 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埋入土中,当外界的温度在8 度以上,水分含 量 60 %左右和通气条 件较适宜时,一般经过48 个小时, 即 >6 天即可出苗。等到长到三叶期,种子贮藏的营养 耗尽,称为“离乳期”,这是玉米苗期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土壤水分是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所以浇足底墒水对玉米产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种子的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到出苗的快慢, 出苗早的幼苗一般比出苗晚的要健壮,据试验,播深每增加 2.5 厘米,出苗期平均延迟一天,因此幼苗就弱。 b.三叶期——拔节 三叶期是玉米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玉米从自养生活转向异养生活。从三叶期到拔节, 由于植株根系和叶片不发达,吸收和制造的营养物质有限,幼苗生长缓慢,主要是进行根、 叶的生长和茎节的分化。 玉米苗期怕涝不怕旱,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 发育和下扎。 2.穗期阶段 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称为穗期。拔节是玉米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 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就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 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这一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 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 秆墩实的丰产长相,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 3.花粒期阶段 玉米从抽雄至成熟这一段时间,称为花粒期。玉米抽雄、散粉时,所有叶片均已展开, 植株已经定长。这个阶段的生育特点:就是基本停止营养体的增长,而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中 心的阶段,出现了玉米一生的第三个转折点。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保 护叶片不损伤、不早衰,争取粒多、粒重,达到丰产。 (二)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氮磷钾对植物作用

目录 1. 1 氮 2. 2 磷 3. 3 钾 氮磷钾氮 编辑 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它是每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植物需要大量氮。 氮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成分[1],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是含氮化合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有机物(葡萄糖)和氧气,是借助于叶绿素的作用。葡萄糖是植物体内合成各种有机物的原料,而叶绿素则是植物叶子制造“粮食”的工厂。氮也是植物体内维生素和能量系统的组成部分。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当氮素充足时,植物可合成较多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增长,因此植物叶面积增长快,能有更多的叶面积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此外,氮素的丰缺与叶子中叶绿素含量有密切的关系。这就使得我们能从叶面积的大小和叶色深浅上来判断氮素营养的供应状况。在苗期,一般植物缺氮往往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薄而小,叶色缺绿发黄。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分孽少。生长后期严重缺氮时,则表现为穗短小,籽粒不饱满。在增施氮肥以后,对促进植物生长健壮有明显的作用。往往施用后,叶色很快转绿,生长量增加。但是氮肥用量不宜过多,过量施用氮素时,叶绿素数量增多,能使叶子更长久地保持绿色,以致有延长生育期、贪青晚熟的趋势。对一些块根、块茎作物,如糖用甜菜,氮素过多时,有时表现为叶子的生长量显著增加,但具有经济价值的块根产量却少得使人失望。 我国土壤全氮含量的分布 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我国土壤全氮含量的基本分布特点是:东北平原较高,黄淮海平原、西北高原、蒙新地区较低,华东、华南、中南、西南地区中等。大体呈现南北较高,中部略低的分布。但南方略高主要指水稻土,旱地含氮量很低。 一般认为土壤全氮含量<0.2%即有可能缺氮,我国大部分耕地的土壤全氮含量都在 0.2%以下,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几乎所有农田都需要施用化学氮肥的原因。 我国农田相对严重缺氮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如果把土壤全氮含量等于0.075% 作为严重缺氮的界限,严重缺氮耕地超过面积一半的有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新疆等五个省区。 氮磷钾磷 编辑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 一、田间记载 (一)物候期 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 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 (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 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

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以“%”表示。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 (四)抗逆性 1、耐寒性: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目测地上部分冻害程度,分五级。 (1)无冻害; (2)叶尖受冻发黄; (3)叶片冻死一半; (4)叶片全枯; (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2、越冬百分率:在越冬前和返青前两次调查固定样区内存活的苗数,计算越冬百分率,以“%”表示。 越冬百分率(%)=【越冬后存活苗数÷(越冬后存活苗数+冻死苗数)】×100 3、耐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目测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 (1)无受害症状; (2)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4、抗倒伏性:目测全部小区倒伏情况,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两次记载倒伏日期及累计倒伏程度、面积,以严重度和普遍率表示。严重度分五级,普遍率以“%”表示,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 (1)不倒伏; (2)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度; (3)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度; (4)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度;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植物影响 摘要:胁迫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如干旱胁迫,可造成经济作物产量的逐年大幅下降[1],它们不能逃避不利的环境变化, 它 们需要快速的感应胁迫刺激进而适应各种环境胁迫。大多数植物遭受干旱逆境后各个生理过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 ,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而且还维持着植物的正常体态。因此,我们要用各种预防途径来减少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关键词:干旱胁迫植物影响 Drought stress impact on plants Abstract : stress seriously influence the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drought stress, which can cause economic crop production has fallen dramatically year by year [1], they cannot escape from adverse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y need fast induction stress stimulation and adapt to various environmental stresses. Most plants by drought adversity after various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evel. As we all know, water in the plant life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s one of the raw material of photosynthesis, but also maintains the normal posture of plants. Therefore, we want to use a variety of preventive ways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n plan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