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区位因素Microsoft Word 文档

农业区位因素Microsoft Word 文档

农业区位因素Microsoft Word 文档
农业区位因素Microsoft Word 文档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理性客观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基础知识

1、农业概念

2、农业生产特点

3、农业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

(2)按投入状况分

(3)按产品用途分

二、农业区位因素

1、概念

2、农业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和

(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和等。就种植业来说,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要大于,的劳动力需求

(三)社会经济条件

3、绿色农业 (1)定义

(2)与传统农业不同,绿色农业必须以 为核心,妥善处理 的关系。

(3)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途径:

【合作探究】

1、p60活动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2、p61活动 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

3、p62活动 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4、某城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北方城郊建有大面积温室大棚,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水果.据此回答1—2题.

1.用“温室大棚”代替“南菜北运”的主要原因是( ) A .价格因素 B .交通运输不便 C .消费者习惯变化 D .气候变化

2.“温室大棚”能反季节种菜, 引起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 .水分

B .土壤

C .热量

D .光照 3.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要发展种植业需要改造的共同条件是 A .土壤 B .气候 C .地形 D .热量 4.下列农业区位选择所主导因素,正确的是

A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乳畜业——市场

B .河套平原的甜菜——地形

C .南疆的长绒棉——土壤

D .海南岛上的橡胶——水分 5.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问题生成单】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冷藏与保鲜)、劳动力、地租、工业 (提供化肥、农药、工具) 二、区位分析的一般用语(一)自然因素 有利不利 气候 1、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1、温度低,寒冷,热量条件差 2、降水少,气候干旱2、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 3、光照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3、背风坡,降水少 4、降水丰富;迎风坡,降水多4、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等) 地形 1、地处X平原,地形平坦开阔1、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2、地势高,热量条件差2、多山地丘陵,利于林牧业、立体农业发展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土壤 1、这里是X壤,土壤肥沃1、土壤贫瘠 2、土壤有机质含量少2、土壤有机质多,肥沃 水源 1、水源充足1、水源不足 2、河流稀少,水源不足2、河流(湖泊)众多,水源足 3、X河流经带来充足的水源3、河流水量少,水源不足 4、高山积雪融水带来充足水源 环境(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严重 3、土地(次生)盐碱化严重 相关位置 1、以X城市为依托1、距大城市远 2、距X城市近2、距X工业区远 3、距X工业区近3、距海远,地处内陆,闭塞 4、地处X经济发达地区 5、沿海地区 经济 1、经济发达1、经济落后 2、经济较发达2、经济发展水平低 3、经济发展快3、经济基础薄弱 4、经济基础雄厚4、工农业生产不发达 5、工农业生产发达 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完善1、基础设施落后 2、这里有X,基础设施好2、基础设施差 交通 1、交通便利,有X交通1、交通落后

农业与工业区位比较

农业与工业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 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实例: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4.世界四大典型地区农业区位及突出特点比较 水稻种植业 (亚洲) ①有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和雨热同期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有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低缓的丘陵;④土壤肥沃、土层深厚。⑤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⑥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⑧亚洲居民喜食大米。 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科技水平低⑤水利工程量大 大牧场放牧业 (潘帕斯草原)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 ①自然条件优越;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雄厚;⑤科技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 ①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②有河流及地下水提供水源;③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④地广人 稀.土地租金低;⑤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不足需调水 (特点: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农业与区位因素专题

工业、农业及区位因素专题 一、高考定位 (一)世界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三)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比较

(五)我国主要农业区区位条件分析

(六)工业区位的选择与评价

突出两大优势: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即季风气候区的雨热同期;二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一;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科技水平低。 对策:一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结构,实施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将农业生产由自给经济转向商品农业经济;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八)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的分析。区位因素分析:盆地地形,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广人稀,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邻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主要特点: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我国珠江三角洲也有混合农业分布。 我国南方地区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以及生产结构的单一性。区位因素分析: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位于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借鉴:生态农业体系,南方丘陵山区应建设良好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多样化经济,南方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等多种经济;市场灵活性,根据国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的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十)世界和我国一些典型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练习题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09·广东)1980年以来,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肥力 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 D.降水总量2.(2009·广东)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2)该村最可能位于() A.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009·山东)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3题。 3、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4、(2009·上海)近年来,上海市郊鲜花种植业的规模和品种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外省市 甚至国外的花卉也进入了上海。导致这种局面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B.水热条件的改变 C.市场需求的增加 D.土地价格的上涨5.(2008·广东)泰国大米连续6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由此赢得“世界米仓”的桂冠。泰国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①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市场需求大,交通运输方便⑥农业劳动力充足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6.(2007·广东)我国南方某省北部山区自高速公路通车后,在政府引导下,由原来粮油产地转变为鲜活农副产品基地。促使这种转变的区位因素是() ①资金力量雄厚,机械化程度高②.劳动者素养高,生产集聚条件好 ③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④运输条件改善,缩短了产品运达市场的时间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010年山东省)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困素是 (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8、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 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9、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是 ( ) 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高粱 (2011年福建)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回答10~11题: 10、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11、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下图表示某城市鲜花和蔬菜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此回答12~13题 12、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B、气侯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1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销售方向的变化主要是()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减少 C、便捷的交通和保鲜技术 D、农产品过剩? 图示是我国北方某城郊一小型蔬菜大棚,棚顶用塑料薄膜密封,背面是冬季用以御寒和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惟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据此回答14~15题: 14、蔬菜大棚实质上是改善了农业生产中的( ) A、地形条件 B、光照条仵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高考考纲: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对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农作物分布的考查。 2.从考核方式上看,信息多以文字材料、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等方式呈现。 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分析论证能力。 命题趋势: 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在今后仍是考查的重点。侧重对能力的考查,重在分析农业的影响因素、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方向等方面。 【展望高考】——农业区位问题的类型 1、评价某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全面性) 2、判断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主导性) 3、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变化因素(动态性) 【解题技巧】——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1.全面性——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如分析我国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青藏高原河谷农业、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华北平原旱作农业主要的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因素: 东北平原——有利区位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不利区位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有利区位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 不利区位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区位是光热充足; 不利区位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有利区位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 不利区位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2.主导性——寻求主导需求 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评价,农业区位的决策,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 3.动态性——农业区位因素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因素比较稳定,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快: ①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②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通过发展温室农业、梯田农业、灌溉农业,分别改造了、、等自然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

农业与工业区位选择

专题五农业与工业区位选择 【命题趋向】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本专题命题有以下走势: 1. 对农业区位的选择的考核转向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多角度考查的方向发展。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要善于迁移,分析评价同类区域的特点。 3. 工业区位分析由单一主导因素向综合因素针对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 4. 要重视中外工业地域的比较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5. 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以农业为例: ①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③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④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⑤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如:“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等。试比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五大湖城市群的发展条件。 【规律技巧】 一、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并获得最大的效益。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一般应考虑: 1. 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明显的依赖性,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因地制宜,尤其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2. 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同农业类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的要求不同。 3. 从土地价格、农业生产成本、不同农业的单位产值和农产品的特性等因素考虑。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在选择工业区位时,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考虑。 1. 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土地是工业生产活动的依托,城市中心、边缘、远郊地区的地价差异很大。因此电子、纺织、食品、出版印刷等无污染、高利润的企业一般位于市区;钢铁、石化、火电厂等需要大面积地势平坦的土地,并且要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一般选择在郊外。原料是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像钢铁、制糖、火力发电等制成品重量大为减少,原料及运输成本比重高的企业应以原材料产地为首要区位因子。有色金属冶炼等消耗大量能源,应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于电子装配、服装、纺织等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接近廉价劳动力是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讲,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区位选择的关键。啤酒饮料、家具制造一般宜接近消费市场,原因是运输比重高或运输不便。许多交通枢纽城市往往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首选。 2. 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要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专题练习】 1、下图中各地段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A. ①村落②林地③耕地 B. ①果园②林地③耕地 C.①耕地②林地③村落 D. ①林地②村落③耕地 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3中,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 据此回答2~3题。 2、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3、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 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 B.P C.Q D.R 下图为中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对比图。读图回答4~5题。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一. 重点、难点 1.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这是地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大多是以材料分析或读图方式呈现,答题时要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理清思路观点和结论,叙述力求符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又要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答题必须建立在对本题型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确无误。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 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亚洲水稻生产的特点。 二具体内容 (一)农业生产活动 1. 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生产活动。 2. 特点: (1)地域性。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致。 (2)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 3. 投入与产出: (1)投入: ①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②生产资料:动植物、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化肥、农药(促进产出)等。 ③劳动力。 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产出:农产品。 ①食用:粮食、果蔬、肉蛋等。 ②工业原料:棉花、皮毛等。 4. 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 5. 农业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为 ①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 ②畜牧业: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程度分为: ①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低。 ②密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高。 (3)按产品用途为分类: ①自给农业:以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为目的。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主要分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 (二)农业区位选择

1. 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高度:平原适宜耕作业;山地适宜畜牧业。 坡度:大于25°不适合种植业。 ②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 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④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 ③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 ④劳动力:价格、素质 ⑤工业和农业协作:工业——机械化,土地价格。 ⑥生活习惯、历史因素:类型 ⑦“三废”、化肥、农药:产量及销售,如绿色生态农业 ⑧农业技术、科技 ⑨经过的城市与工业区:市场 2.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 (2)自然条件可以利用、改造。 ①通过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扩大某种作物区位范围。 ②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但有一定限度(考虑经济技术、投入产出比、环境)。如:玻璃温室、喷灌、梯田等。 3.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区位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 水稻种植业。 (1)分布的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种植。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单产高,可以缓解该地区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土地压力。 ④有悠久种植历史,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2. 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区位条件: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3)放牧牲畜:牧牛:美国、阿根廷。养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①分布:潘帕斯草原。 ②区位条件:a.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b.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 交通便利,距海港近。d. 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牧牛业发展。 ③发展牧牛业做的工作:a. 培育良种牛b.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c. 开辟水源d. 种植饲料。 ④与中国的比较: 相似: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完整版)农业区位因素答题模板

农业工业区位因素、发展问题与解决措施答题模板农业区位因素答题模板 先列出所有区位因素:2.看材料提到哪些因素,3.看分值可以补充哪些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地价、政策、工农业基础、传统区位因素的写法: 气候:光照、热量、水分 ①热雨、热草、热季:光照、热量、降水充足; ②热沙: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温陆: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④温季、亚季: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 ⑤温海:全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不适宜种粮,但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⑥地中海: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地形: ①位于冲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河谷),地形平坦,泥沙淤积、土壤肥沃; ②山地、丘陵地形,地形复杂(起伏大),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 水源: ①气候湿润,河湖众多(河网稠密),水源充足 ②有河流流经(湖泊),有灌溉水源 ③有冰雪融水,有灌溉水源 市场: 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②国内外市场广阔 ③工矿业发达,市场广阔 ④靠近长江三角洲(某个发达地区或城市),市场广阔 交通: ①有公路(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②临近海洋,有优良的港口,海运便利(对外交通便利) ③临近河流,河运便利 ④临近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公路、港口),交通便利 ⑤路网稠密,交通便利 ⑥位于河口与沿海地区,可以河海联运,交通便利 ⑦多条公路(铁路)交汇,交通便利 技术、传统: ①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历史),技术水平高 ②有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水平高 劳动力: ①人口众多,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工业区位因素答题模板 1.先列出所有区位因素: 2.看材料提到哪些因素, 3.看分值可以补充哪些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土地、水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地价、政策、工农业基础、传统、信息 区位因素的写法: 水资源: ①河湖众多(河网稠密),水源充足 ②有河流流经(湖泊),水源充足 ③有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资源(原料、能源): ①有铁矿(油田、铜矿等),资源丰富 ②临近木材(甘蔗等其他原料)产区,原料充足 ③距离木材(甘蔗等其他原料)产区近,原料充足 ④有煤矿(火力发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等),能源(电力)充足 市场: 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②国内外市场广阔 ③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④靠近长江三角洲(某个发达地区或城市),市场广阔 交通: ①有公路(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②临近海洋,有优良的港口,海运便利(对外交通便利) ③临近河流,河运便利 ④临近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公路、港口),交通便利 ⑤路网稠密,交通便利 ⑥位于河口与沿海地区,可以河海联运,交通便利 ⑦多条公路(铁路)交汇,交通便利 技术、传统: ①有众多的科技人员,技术水平高 ②有科研机构(大学)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水平高 劳动力: ①人口众多,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②临近科研机构(大学),有众多高素质的人才 工农业基础: ①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②工业发展历史较久,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产业联系较紧密); ③有工业园区(产业集聚),产业联系紧密,产业协作较好;信息通达度高。 信息: ①经济发达,信息发达(信息通达度高)

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重点强化卷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64490060】 1.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的需求变化B.科学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变化D.国家政策的变化 2.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对图中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改造较为明显的是() A.化肥、农药B.饲料加工、城市 C.机械、科技D.灌溉水源、大棚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关系密切。第2题,该地人类活动对农业投入较为明显的是灌溉水源和大棚生产。 【答案】 1.A 2.D 下图为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H市的某优质荔枝采摘区,据图回答下题。 3.广东荔枝产量有“大小年”之分,大年和小年的产量有时相差几倍乃至

几十倍。近些年,广东荔枝种植的大小年差别越来越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少,有利于荔枝的稳产 B.荔枝的市场需求稳定,农民扩大荔枝的生产面积 C.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进步,克服过去完全“看天吃饭”的做法 D.虫害不再隔年发生,保证了荔枝的稳产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荔枝产量的稳定,是种植管理技术进步的结果,C正确。 【答案】 C 下图是某地种植X、Y、Z三种农产品的利润与城市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在距城市20~60 km范围内,利润最高的农产品是() A.X B.Y C.Z D.X、Y、Z 5.影响Y农产品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水源B.市场 C.土壤D.地形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距城市20~60千米范围内,X农产品的利润位于其他两种农产品之上,利润最高。第5题,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Y农产品的利润急剧下降,说明市场为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 【答案】 4.A 5.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时间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选择,我的说课分为四个环节,其中教学过程作为说课重点。下面我就各设计环节做详细说明 一、说教材 1、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本节课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作为说课对象。教材先给出农业区位的概念,然后再以核心原理概念图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最后再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及区位因素的影响,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理中的区位问题,也是为学习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做铺垫,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的第一节,为后面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打基础。可见此节内容比较重要。 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是说教学重难点,课标要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教材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把影响农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作为教学重点,又因为农业区位因素随着发展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农业布局,学生需要综合的分析农业区位问题,难度较高,因此我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确定之后,我又对学情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本节内容是面向高一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储备,也能够分析简单地理问题。但是他们对于问题的看待常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会注意循序渐进、多引导鼓励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影响农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差异,说明每一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从自然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优势因素和限制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思想,培养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冷藏与保鲜)、劳动力、地租、工业 (提供化肥、农药、工具) 二、区位分析的一般用语(一)自然因素 有利不利 气候 1、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1、温度低,寒冷,热量条件差 2、降水少,气候干旱 2、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 3、光照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3、背风坡,降水少 4、降水丰富;迎风坡,降水多 4、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等) 地形 1、地处X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1、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2、地势高,热量条件差 2、多山地丘陵,利于林牧业、立体农业发展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土壤 1、这里是X壤,土壤肥沃 1、土壤贫瘠 2、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2、土壤有机质多,肥沃 水源 1、水源充足 1、水源不足 2、河流稀少,水源不足 2、河流(湖泊)众多,水源足 3、 X河流经带来充足的水源 3、河流水量少,水源不足 4、高山积雪融水带来充足水源 环境(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严重 3、土地(次生)盐碱化严重 相关位置 1、以X城市为依托 1、距大城市远 2、距X城市近 2、距X工业区远 3、距X工业区近 3、距海远,地处陆,闭塞 4、地处X经济发达地区 5、沿海地区 经济 1、经济发达 1、经济落后 2、经济较发达 2、经济发展水平低 3、经济发展快 3、经济基础薄弱 4、经济基础雄厚 4、工农业生产不发达 5、工农业生产发达 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完善 1、基础设施落后 2、这里有X,基础设施好 2、基础设施差 交通 1、交通便利,有X交通 1、交通落后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练习题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东北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玉米集中产区,也是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随着玉米、水稻播种面积的扩大,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不断减小。该地区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食用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种植玉米的不利自然条件是 A.土壤贫瘠B.气候干旱 C.日照时数少D.无霜期短 2.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重点区域是 A.辽宁辽河流域B.吉林松花江流域 C.河套平原地区D.黑龙江北部地区 3.该地区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环境恶化B.劳动力不足 C.国际优质玉米竞争D.国内市场饱和 天麻是我国千年传统的药膳滋补品。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川等地。人工种植宜选山区的缓坡地,土质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好。由于气候不宜,北方地区一直没有大面积种植。2011年在北京昌平区,通过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实现越冬种植,“南麻北移”成功。2012年产量达30万斤,新鲜天麻开始供应首都市民餐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北京昌平引种天麻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水源B.交通和劳动力C.市场和技术D.气候和土壤5.“南麻北移”成功,改造的自然地理要素是()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光热、降水B.土壤、水源 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 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D.洪涝灾害 林莱模式是指林木与蔬菜间作种植的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林下经济模式,每亩(666平方米)可以获得700—1200元收益。我国某地在秋末林木开始脱叶时将大蒜、洋葱等菜苗栽入林下,夏季在林下栽种冬瓜和南瓜等蔬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地最可能位于() A.广东B.黑龙江C.山东D.西藏 9.推广林菜模式可以() 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②提升经济效益③防止水土流失④加快城市化进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福建省屏南县(26.92°N,118.98°E)和山东省寿光市(36.86°N,118.73°E)均为我国著名的反季节蔬菜之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完整word版)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五大湖区周围的乳畜带。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鲜牛奶。 A.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二、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河谷农业) 主要制约因素: ①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为什么农作物单产较高?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

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气候(降水):夏季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气候(热量):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水源: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土壤: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C.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我国东北与西北地区)——以东北地区为例 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①热量不足(与南方相比);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内容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在逻辑思维顺序上,正好是一正一反。“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讲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个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大体上,教材是以因果关系作为内容编排的逻辑顺序的。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部分,先讲农业区位的概念,再从静态上讲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最后从动态上谈这些因素的变化。为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一个“活动”;在谈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教材使用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显然,教材的目的是试图教会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即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受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影响的,但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条件的范围更广。总的来说,它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知识就较为容易把握了。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难点 (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五、课时:1.5节 六、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花都区名优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出农业的概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农业区位因素

第九单元农业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种植业 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在我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 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一般是指对自然条件的选择较严、技术要求复杂、产品的经济价值较高、主要用作工业原料的作物,故又称“技术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 我国纳入人工栽培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包括纤维作物(如棉、麻等)、油料作物(如芝麻、花生等)、糖料作物(如甘蔗、甜菜等)、三料(饮料、香料、调料)作物、药用作物、染料作物、观赏作物、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等。 畜牧业 畜牧业,是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畜禽等以取得肉、蛋、奶、羊毛、皮张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包括牲畜饲牧、家禽饲养、经济兽类驯养等。

林业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 渔业 渔业是指人类开发和利用水域,采集捕捞与人工养殖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渔业按水域可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按生产特性分为养殖业和捕捞业。 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区位因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一、知识讲解 1.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二、经典高考试题 1.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1)~

(3)题。 (1)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光照D.土壤 (2)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成本低B.生产技术先进 C.种植历史悠久D.能源供应充足 (3)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减少蔬菜对外依赖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D.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第(1)题,该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故选A。第(2)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说明该地区的温室培植蔬菜的生产技术比较差,同时说明该地区温室种植刚起步不久,称不上历史悠久。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较少,劳动力的成本较高,但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能为温室培植提供充足的能源。故选D。第(3)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和该地区引进的温室培植“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说明政策扶持最直接的目的是让蔬菜尽可能满足当地需求,减少对外依赖。故选A。答案(1)A(2)D(3)A 2.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荐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