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集素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

凝集素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

凝集素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
凝集素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

Vol. 14,No. 8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第14卷第8期

Fine and Specialty Chemicals 2006年4月21日

技术进展

凝集素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

熊川男

3

李伟白雪芳杜昱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 介绍凝集素的发现和发展历史,在近20年中,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了多种凝集素,并且结构

已经被确定。同时,对凝集素的结构和生物功能进行了概述,如凝集素的保护和共生作用,凝集素在复杂生物系统

中具有识别分子的作用,在细胞与分子间、细胞与细胞间的信号识别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凝集素; 葡聚糖; 甘露糖; 生物功能

Research History of Lectin and Its Bio2functions

X IONG Chuan2nan, L IW ei, BA I Xue2fang, DU Yu2guang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y on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lectin are introduced. In recent twenty years, many lectins

were discovered extracting from the p lants, animals and

microbe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m are determined. Meanwhile, the

structure and bio2functions of lectins are narrated, such as the p rotective action and symbiotic action of lectins, indentifying

molecular actions in the comp lex organism, the important actions of recognition between cell and molecular and intracellular

signal indentif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lectin; glucan; mannitose; bio2function 凝集素作为一种非酶和非免疫起源的蛋白质或

糖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经过数

十年,人们已经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筛选出

多种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凝集素。下面针对凝集素

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进行一下总结。

1凝集素的糖与血型特异性

1919年Sumner从豌豆Canavalia ensiform is中

分离出结晶蛋白,命名为Con A,并用此方法第一次

获得了纯的凝集素。1936年Sumner和However〔1〕

报道了Con A可以凝集血细胞和酵母细胞,也可以

在溶液中沉淀糖原。进一步研究显示, Con A的凝

集作用被蔗糖抑制,这是第一次揭示了凝集素的糖

特异性。Sumner和However大胆推测了Con A 的

凝集作用是由于植物蛋白与血细胞表面的糖链发生

了一系列反应所引起的。在此之前, Stillmark已经

发现由蓖麻毒素引起的对不同动物的血细胞的凝集

作用有选择性。这个发现被Karl Landsteiner证实,

他在1900年发现了人类A、B、O血型。近10年后

Landsteine报道了不同种子提取物的凝血活性因不

同动物血细胞而不同〔2〕。根据这些特性, Landsteine

总结了植物凝集素的作用“本质是类似抗体的反

应”。

20世纪40 年代, Boyd和Renkonen确定了不

同凝集素对人类各种血细胞的独立特异性〔3〕。他们

发现利马豆Phaseolus lim ensis和野豌豆V icia cracca

的粗提物可以凝集A型血却不能凝集B型和O型

血,但是芦笋豆Lotus tetragonolobus却能凝集O 型

血。OlaviM?kel?在1954~1956年的3年时间里测

试了豆类植物743个种165个属的种子粗提物,其

中1 /3具有血凝活性,接近1 /10的凝集素显示了对

血型的特异性〔4〕。这些豆类凝集素或者是凝集A

·12·

3 收稿日期: 2005212225

作者简介: 熊川男(19812) ,男,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为糖结合蛋白的分离、鉴定以及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2006年4月21日熊川男,等: 凝集素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型血细胞,或者是凝集O型血细胞,或者是同时凝

集A、B型血细胞;从Dolichos bif lorus中提取出的蛋

白质对A1型血细胞凝集作用明显好于A2型血细

胞,只有从Griffcifonia sim plicifolia 中提取的蛋白质

对B型血细胞完全不凝集。自此以后,陆续又发现

只凝集A型和O型血细胞(不凝集B型血细胞)和

只凝集一种其他血型的凝集素,诸如: N (V icia gra2

m inea凝集素) , T (豌豆凝集素, PNA) 和Tn (V icia villosa和M olucella laevis凝集素) 。

在早期的对抗原特异性结构的研究中,以ABO

血型系统为基础的血型特异性凝集素起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 Morgan和Watkins发现

能凝集A型血细胞的利马豆凝集素能够很好的被

α2GalNAc抑制,能凝集O型血细胞的L tetragonolo2

bus凝集素能够很好的被α2岩藻糖抑制〔5〕。因此得

出结论:α2GalNAc和α2岩藻糖分别是A 型血和O

型血的决定性糖。Morgan和Watkins的先驱性工作

最早揭示了细胞表面的糖结构。在细胞表面糖链供

体被发现以前,人们发现了能识别这些糖链的内源

凝集素,随后研究了第一个哺乳动物肝脏去唾液酸

蛋白质受体。

2凝集素对淋巴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和对癌细胞凝集

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两项重要发现使得凝集

素成为关注的焦点。第一项是Nowell发现了红肾

豆( Phaseolus vulgaris)凝集素( PHA)具有促有丝分裂作用〔6〕,也就是具有刺激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能力。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有促

有丝分裂作用的凝集素。更重要的是发现了Con A

可以作为有丝分裂原,且其促有丝分裂活性可以被

低浓度的单糖抑制,比如甘露糖。这些发现证明了

促有丝分裂作用是凝集素与淋巴细胞表面糖链结合

的结果,也证明了早期认为凝集素在细胞表面的生

物作用。这些凝集素很快被用来研究细胞信号传

导,其分析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的生物化学事

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Gallo的研究小组通

过在有条件的培养基中用PHA刺激正常人淋巴细

胞而发现了T细胞生长因子〔7〕。

第二项是Aub发现了小麦胚凝集素(WGA)能

够选择性地凝集恶性细胞〔8〕。随后Burger、Leo Sa2 chs和Michael Inbar报道了Con A也具有同样的作

用。Nathan Sharon、Sachs和Benami Sela发现大豆

凝集素( SBA)也有同样的作用。这些发现为癌症发

展过程中癌细胞表面糖链变化提供了早期的证据,

同时可以进一步假设凝集素可以凝集所有的恶性细

胞。

3大量凝集素的发现

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人们在很多有机体中

都发现了凝集素,这些凝集素主要存在于植物体中,

如大豆、绿豆、Dolichos biflorus种子、小麦胚和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 ; 也有在动物中提取的凝集

素:鳗鱼〔9〕,蛇〔10〕和马蹄蟹〔11〕。Goldstein和Agraw2 al发明了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分离凝集素,他们最初

用固定化葡聚糖( Sephadex)〔12〕分离纯化了Con A。

随后分离纯化凝集素的步伐大幅加快,人们获得了

大量的凝集素,到现在大概有500多种。人们发现

凝集素对于在检测生理病理过程中可以作为十分重

要的工具后,研究兴趣大大地被激发起来。

凝集素的主要应用如表1所示。

表1凝集素的主要应用a

细胞的鉴定和分离

糖蛋白的检测、分离和结构研究

细胞表面及亚细胞细胞器的糖链的研究:

组织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化学

绘制神经元途径

对淋巴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b

净化移植骨髓b

选择抗凝集素突变体

研究糖蛋白的生物合成

注: a植物凝集素为主, b临床应用。

人们提出动物凝集素的概念相当早,并且提出

在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中都存在凝集

素。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只提及3种凝集

素:一种是从鳗鱼中提取出来的对一种糖特异性

(后来研究为L2fucose) 凝集素〔5〕; 1974 年Ashwell 和Morell共同发现了第一个哺乳动物凝集素———

Gal特异性肝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13~14〕; 与此同时, Teichberg报道了从电鳗中分离出的第一个Gal

特异性凝集素家族的成员〔15〕,包括了12个成员的

这个凝集素家族在1994 年被命名为galectins。从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重组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凝集素。

·13·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第14卷第8期

4从凝集素的一级结构到三级结构

20世纪70年代人们加强了在分子特征上鉴别

特定的凝集素,这些成为随后在分子水平上更深入研究凝集素活性的先决条件。这些研究包括从确定凝集素主要的物理化学参数到确定其氨基酸序列和揭示其三级结构。在重组技术兴起以前,确定凝集素一级结构的步伐相当的慢,到70年代末,只有6

种已知的植物凝集素完成了全序列的测定, Con A 成为第一个测定全序列的凝集素。同时, Edelman小组和Hardman与Ainsworth分别用高分辨率X晶体

衍射的方法分析了Con A的三级结构, Con A同样

是第一个测得三级结构的凝集素。甚至在完成WGA全序列工作以前,这项技术很快被应用到研究WGA的结构上。1973年, Sharon和Lis确定了Con

A和WGA在结构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组成

的不同〔17〕。

获得了很多凝集素的一级结构以后,就可以从

不同相关分类中的凝集素确定凝集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Sharon和Strosberg最先共同研究了豆类凝集素的同源性。在80年代,人们又发现了其他的凝集素家族,如Galectin和C型凝集素。

在过去的几年,有接近200个凝集素的三级结

构被鉴定出来,并且很多凝集素的糖复合结构也被鉴定出来。令人惊奇的是,很多不同种类起源的凝

集素它们的一级结构没有任何同源性,而四级结构

却极其相似。

20世纪80年代末期, X晶体衍射和定点突变

技术为研究凝集素和糖链上的化学基团相互作用提

供了很重要的基础。因此,凝集素以不同的方式识

别糖链就像其他蛋白质识别它们的配体一样。

5凝集素的糖识别域

通过分析已知氨基酸序列的动物凝集素, Co2

lumbia大学的Kurt Drickamer提出大多数凝集素的

糖结合活性决定于有限的肽片断,他自己命名为糖

识别域———CRD〔18〕。他将Galectin中的糖识别域命名为S2CRD,将C型凝集素中的糖识别域命名为C2 CRD。到现在已经辨别出包括上述提到的几种

CRD在内的多个CRD,每种CRD都共有一种不变

的形式,并且在特征空间都共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

序列。以此为基础,可以将动物凝集素按照结构相

关性分成主要家族和超家族,最大的家族是C型凝

集素。其他家族中P型凝集素和I型凝集素是比较

特殊的。

多数C型凝集素是大型的、不对称的跨膜糖蛋

白,它们的CRD是很多不同功能和结构的多肽域组

成。与此相反, Galectin一般都是很小的、可溶、没有

糖基化的蛋白质并且不像C型凝集素, Galectin的

活性不需要Ca2 +的存在。C型凝集素又分成3 个

凝集素家族———selectin, collectin和endocytic。1987年, Harvard医学院的Bevilacqua及其同事

又发现了两个可以确定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

体,其中一个命名为ELAM21 (内皮白细胞黏附分

子) , ELAM21只在刺激的人类内皮细胞中表达,对

于没有刺激的人类内皮细胞没有表达〔19〕。另一个

静脉细胞黏附分子最初由RodgerMcEver和Tufts大

学的Bruce与Furie各自分别从活化的血小板中分

离出来,并各自命名为GPM2140和PADGGEM。

这3个细胞黏附分子曾经被共同命名为LEC2

CAMS,但是在1989年,几乎是同时发表的几篇文章

都报道了它们的一级结构,这些研究结果产生了它

们现在各自的名字———L2selectin, E2selectin, P2se2 lectin。它们都含有一个类似的结构域———胞外部

分是由一个氨基酸末端组成的CRD、一个类似表皮

生长因子的结构域和几个与补体结合蛋白相关的短

重复序列单元。它们对三糖都能特异性结合,并且

都在岩藻糖和唾液酸位置结合。selectin只在糖配

体出现在特定的糖蛋白上时才会识别糖配体,就像

细胞表面的粘蛋白在凝集素与糖相互作用中起到转

运分子的作用;对这样的转运体研究最好的一个是

P2selectin糖蛋白配体。

6凝集素的保护和共生作用

在研究凝集素的开始阶段,人们就对凝集素可

能具有的生理作用具有了很大的兴趣。人们在20

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两个假设:一个是凝集素能够保

护植物抵抗植物病原微生物,也能保护昆虫抵抗食

肉动物;另一个假设就是凝集素参与到豆类植物与

它们共生的固氮菌之间的互相作用。

最早关于凝集素具有杀虫作用可能是在1976

年Minnesota大学的Irvin E. Liener实验室报道,他

们用含有黑豆凝集素的食料饲养一种甲虫,最后导

致了甲虫幼虫的死亡〔20〕。可见,豆类凝集素的主要

·14·

2006年4月21日熊川男,等: 凝集素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作用是保护它们的种子免受昆虫的侵害。在后来人

们又发现了其他一些凝集素也具有杀虫剂的作用,

比如WGA、Galanthus nivalis凝集素和jacalin。

早在30多年以前,人们就提出凝集素是为植物

提供必要的氮源的固氮根瘤菌与豆类植物之间特异

联系的桥梁这个想法。是因为人们发现由一个特定

的豆类凝集素与该豆类共生的根瘤菌表面上的多糖

或脂多糖以糖特异性方式结合,却不能于其他豆类上的共生菌相结合。比如: SBA可以凝集使大豆产生根瘤的大多数Bradyrhizobium japonicum菌株,却不能凝集没有该作用的菌株。因此可以判断,根瘤菌与植物根部结合的原因是由于豆类植物根部产生的凝集素与细菌表面糖链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判断使凝集素成为了当时人们所公认的识别分子,但是由于一些矛盾和缺少明确的证据,这个假设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然而对于所研究的大多数共生系统来说,没有证据显示凝集素和它们的配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各自出现在植物的根部和细菌上。并且宿主凝集素与它所能识别的能产生根瘤的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很严格。几种在种子和生长组织没有检测到凝集素存在的大豆同样在相对应的共生根瘤菌作用下产生根瘤。

最近,人们又提出另一种假设,根瘤菌之所以能

够与宿主特异性结合,是由于细菌产生的特定的脂, 即几丁质寡糖与一种只在不同豆类植物中发现的新型植物根部凝集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21〕。

7凝集素作为识别分子

尽管在70年代以前就报道称凝集素具有识别

分子的作用,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50年代,澳大利亚Walter and Elisa Hall研究所的Alfred Gottschalk报道了能够凝集流感病毒的凝集

素是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接触,并导致感染的

先决条件。然而直到1974年人们分离出了唾液酸

糖蛋白受体———一个肝脏凝集素,并且发现它有意

想不到的识别和结合血清糖蛋白N 末端半乳糖残

基后〔22〕,凝集素的生物识别功能才引起人们的关注。随后, St. Louis大学的W illiam S. Sly鉴定出了能够参与溶酶体酶在胞间穿梭的Man262P受体〔23〕, 给这个假设提供了支持。肝脏凝集素在没有调理素(抗体和补体)存在的条件下也能参与将细菌从血

液中清除掉,这个现象也是凝集素参与非免疫防御

或先天免疫的一个早期的证据。

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1979年, Sharon等人

证明甲基化的α2D 2甘露糖能够预防由甘露糖特异

性Escherichia coli菌引起的小鼠尿道感染〔24〕。这是发现在感染初期参与感染的细菌凝集素的第一个

直接证据,也是当前用于学术研究和将糖用于抗黏

附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的基础。

与此同时, Sharon和Ofek等人又发现细菌表面

甘露糖特异性凝集素在没有调理素存在的条件下也

参与细菌与噬菌细胞间的互相接触,导致吞噬和杀

死细菌〔25〕。这个过程是先天免疫的另一个例子,我们称之为凝集素吞嗜作用。

凝集素的生物功能如表2所示。

表2凝集素的生物功能

凝集素生物功能

微生物中

阿米巴虫感染

细菌感染

流感病毒感染

植物中

多数凝集素防御功能

豆类凝集素与固氮菌的共生作用

动物中

Calnexin, 控制糖蛋白的生物合成

calreticulin 控制糖蛋白的生物合成

ERGIC253 控制糖蛋白的生物合成

Collectins 先天免疫作用

Dectin21 先天免疫作用

Galectins 调节细胞生长和凋亡

调节细胞周期

调节胞间和细胞与基质间相互作用

Macrophage mannose receptor 先天免疫作用

清除硫化的糖蛋白激素

Man262P recep tors 胞内溶酶体酶靶点

L2selectins 淋巴归巢

E2 and P2selectins 白血球穿梭至炎症部位Siglecs 免疫和神经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Spermadhesin 精子卵子相互作用

人们发现并证明, selectin在淋巴归巢和白血球

穿梭至炎症部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

在凝集素研究过程中的里程碑。实际上, selectin是生物识别作用中糖———凝集素相互作用的典范。它们参与了白血球与内皮细胞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旋

转区,凝集素在其中与聚糖配体发生短暂地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它们的外渗。另一种抗黏附疗法的

应用,即通过抑制白血球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15·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第14卷第8期

来阻止有害的炎症反应,已经成为生物医药和制药

业的主要目标。也有研究显示selectin可能对癌细胞的扩散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阻断它们的

结合位点,进而可能阻止癌症的转移。

从80年代末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同种

类的多种凝集素作为分子伴侣和分泌途径中的分选

受体,直接参与了胞内跨膜糖蛋白的运输。Calnexin

是一个内质网膜结合蛋白,功能与可溶性的相似体

calreticulin相似,它的作用类似于质量控制系统,保

证糖蛋白按照细胞表面指定的方式折叠。

Galectin被认为是细胞与底物间相互作用的调

控者,也是所有多细胞动物正常分化和成长所必须

的。它们可以诱导细胞增殖、细胞释放和细胞凋亡,

并且参与器官形成、癌细胞转移、白细胞转运、免疫

反应和炎症反应等。

开发新型的具有识别能力的新的凝集素,无疑

是当今研究开发领域的热点,也会使得科学家可以

更为直接和有效地探索生命现象的无穷奥秘。□

参考文献

〔1〕Sumner J B, Howell S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emagglutinin og

the jack bean with concanavalin A〔J〕. J Bacterio, 1936, 32: 227~

237

〔2 〕Landsteiner K, Raubitschek H. Beobachrungen uber Hamolyseund

Hamagglutination〔J〕. Zbl Bakt IAbt Orig, 1907, 45: 600~607 〔3〕BoydWC, Shap leigh E L. Specific p recip itation activity

of p lant ag2

glutintins ( lectins) 〔J〕. Science, 1954, 119: 419

〔4〕M?kel?O. Studies in hemagglutintins of Leguminosae seeds 〔J 〕.

AnnMed Exp Fenn, 1957, Supp l 11

〔5〕WatkinsW M,MorganWT J. Neutralization of the anti2H agglutintin

in eel serum by simp le sugars〔J〕. Nature, 1952, 169: 825~826

〔6〕Nowell PC. Phytohemagglutintin: an initiator ofmitosis in culture of

animal and human leukocytes〔J〕. Cancer Res, 1960, 20: 462~466

〔7〕Morgan D A, Ruscetti FW, Gallo R. Selective in vitro growth of T

lymphocytes from normal human bone marrows〔J〕. Science, 1976, 193: 1007~1008

〔8〕Aub JC, Tieslau C,LankesterA. Reactions of normal and tumor cell

to enzymes. I. wheat2germ lipase and associated mucopolysaccha2

rides〔J〕. Proc NatlAcad Sci, 1963, 50: 613~619

〔9〕Sp ringer G F, Desai P R. Monosaccharides as specific p recip itatino2

gens of eel anti2human blood group H (O) antibody〔J〕. Biochem2 istry, 1971, 10: 3749~3760

〔10〕Hammarstrom S, Kabat E A.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lood2group A reactive hemagglutintin from the snail Helix pomatia

and a study of its combining site〔J〕. Biochemistry, 1969, 8: 2696

~2705

〔11〕Marchalonis J J, Edelman GM.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hemagglutintin from Limulus polyphemus〔J〕. J Mol Biol, 1968, 32: 453~465

〔12〕Agrawal BB I, Goldstein I J. Specific binding of concanvalin A to

cross2linked dextran gels〔J〕. Biochem J, 1967, 96: 23C~15C 〔13〕Hudgin R L, Pricer W E J r, Ashwell, et al. The isolation and

p roperties of a rabbit liver binding p rotein specific for asialoglycop2

roteins〔J〕. J Biol Chem, 1974, 259: 9121~9126

〔14〕Stockert R J,Morell A G, Scheinberg IH. Mammalian hepatic lec2

tin〔J〕. Science, 1974, 186: 365~366

〔15〕Teichberg V I, Silman I, Beitsch D Det al. A β

2D2galactoside

binding p rotein from electric organ tissue of Electrophorus electri2

cus〔J〕. Proc Natl Acad Sci, 1975, 72: 1383~1387

〔16〕Wright C S.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wheat germ agglutintin at 222 A

resolution〔J〕. J Mol Biol, 1977, 111: 439~457

〔17〕Sharon N, Lis H, Lotan R. On the structure diversity of lectins

〔J〕. Coll Int CNRS, 1974, 221: 693~709

〔18〕Dricamer K. Two distinct classes of

carbohydrate2recognition do2

mains in animal lectins〔J〕. J Biol Chem, 1988, 263: 9557~9560

〔19〕BevilacquaM P, Pober J S, Mendrick D L,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 inducible endothelial2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J 〕.

Proc

Natl Acad Sci, 1987, 84: 9238~9242

〔20〕Janzen D H, Juster H B, Liener I E. Insecticidal action of the phy2

tohemagglutintin in black beans on a bruchid beetle〔J〕. Science,

1976, 192: 795~796

〔21〕Kalsi G, EtzlerM E. Localization of a Nod factor2binding p rotein in

legume root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distribution and exp ression

〔J〕. Plant Physiol, 2000, 124: 1039~1048

〔22〕Ashwell G,MorellA G. The role of surface carbohydrates in the he2

patic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of circulating glycop roteins 〔J〕. Adv

Enzymol Relat AreasMol Biol, 1974, 41: 99~128

〔23〕Kap lan A, Achord D T, SlyW S. Phosphohexosyl components of a

lysosomal enzyme are recognized by p inocytosis recep tors on human

fibroblasts〔J〕. Proc NatlAcad Sci, 1977, 74: 1016~103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画线部分是重点,背熟,未画线部分用心看即可) 第一课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时间(1840年------1842年) 3、鸦片战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鸦片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8、虎门销烟时间是1839年6月。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是禁烟第一人。 9、通过鸦片战争的学习吸取的教训(落后就会挨打) 10、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是在(《虎门条约》)。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是(主犯:英法帮凶:美俄)。 3、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时间是(1860年),侵略者是(英法)。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 6、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給英国的是(《北京条约》)。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标志(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是(永安封王)。 4.1853年定都(天京),是原来的南京。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5.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但都没有实行。 6.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是(西征)。 7.太平天国运动运动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

凝集素在生物分子分离提取中的应用

植物凝集素最早发现于1888年,Stillmark在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籽萃取物中发现了一种细胞凝集因子,它具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它是一类具有特异糖结合活性的蛋白,具有一个或多个可以与单糖或寡糖特异可逆结合的非催化结构域。 植物凝集素对真菌的抗生效应可能与它特异结合暴露于真菌细胞壁表面的糖复合物并导致真菌细胞壁及菌体结构形态改变有关,凝集素可与真菌表面的葡聚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多糖结合,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其细胞的正常代谢。 凝集素(Lectin)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凝集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能识别糖蛋白和糖肽中,特别是细胞膜中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即细胞膜表面的碳脂化合物决定簇。一种凝集素具有对某一种特异性糖基专一性结合的能力,如刀豆素与α—D—吡喃糖基甘露糖(α—D—Mannopyranosy)结合;麦芽素与N—乙酰糖胺(N—acetyl glucosamine)结合;菜豆凝集素与N—乙酰乳糖胺结合(见本章表6—1)。因此,凝集素可以作为一种探针来研究细胞膜上特定的糖基。另一方面,凝集素具有多价结合能力,能与荧光素、生物素、酶、胶体金和铁蛋白等示踪物结合,从而在光镜与/或电镜水平显示其结合部位。 凝集素可为荧光素、酶和生物素等所标记,分别进行下列染色法: 直接法 标记物直接标记在凝集素上,使之直接与切片中的相应糖蛋白或糖脂相结合。 直接法的优点是简便,目前商品用的凝集素药盒已能购得。但灵敏性不够高。 间接法 将凝集素直接与切片中的相应糖基结合,而将标记物结合在抗凝集素 凝集素受体表达 抗体上 间接法较直接法和直接法敏感性高5~10倍或更多一些,但必须购买或自制抗凝集素抗体。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五、六单元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六单元知识点 (1)中共三大:1923年6月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 ①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5月广州的黄埔。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④领导人: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⑤作用: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北伐胜利进军1926年7月,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1)北伐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胜利进军:两湖战场: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叛变革命的原因: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表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 分共会议”。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间:1919年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内容: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 会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 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3.工农武装割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间:1934.10-1936.10年 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3)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背景: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重兵,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过雪山草地 (1)冲出重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通过草地,进入甘肃。 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 (1)胜利会师: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间:1931.9.18--1936.12.12年 1.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2)地点:沈阳。 (3)概况: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4)结果:日本相继占领东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沦于敌手。 (5)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①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②过程: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③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①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②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方式:示威游行。 ④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_敌后战场的抗战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 1.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过中国抗战期间的一次战役:“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100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次战役是() A.台儿庄大捷B.百团大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2. 哪一个战役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并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伏击战 C. 卢沟桥抗战 D. 雁门关伏击战 3.下图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的著名战法是( ) A.地道战 B.地雷战 C.破袭战 D.麻雀战 4.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枢纽是( ) A.重庆 B.西安 C.成都 D.延安 5.“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这首歌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B.采取了恰当的战略战术 C.海外侨胞大力支持 D.两大战场密切配合 6.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地主土地 B.打土豪,分田地 C.减租减息 D.耕者有其田7.毛泽东在1938 年5 月写成的《论持久战》中指出:“在他们(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史实依据是() ①平型关大捷②西安事变③百团大战④台儿庄战役 A.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 8. 利用表格简要记录历史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表格内容记录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百团大战 D. 豫湘桂战役 9.1940年日本天皇曾忧心忡忡地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这说明( )

糖生物学作业-植物凝集素概述

植物凝集素概述 摘要:植物凝集素是来源于植物的一类能凝集细胞和沉淀单糖或多糖复合物的非免疫来源的非酶蛋白质。植物凝集素具有细胞凝集、抗病毒、抗真菌及诱导细胞凋亡或自噬等多种能力,因此在生命科学、医学及农业方面均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植物凝集素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介绍了凝集素的定义,植物凝集素的结构特性、分类、分离纯化、功能及其应用。 1凝集素的发现及定义 目前已经发现了近 1 000 种植物凝集素,并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它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其中豆科植物凝集素有600多种。植物中,不仅种子中存在凝集素,根、茎、叶、皮、果汁中也发现有凝集素。1888年Herman和Sti11mark首次在蓖麻萃取物中发现了凝集素,它具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Renkonnen 发现它们对血细胞凝集时具有选择性。随着对红细胞凝集反应中血型特异性认识程度的逐渐深入, Watkin 和Morgan 建立了人类ABO 血型系统凝集反应中严格的糖特异性结合理论。Go1dstein 给出了凝集素的第一个较确切的定义:凝集素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能凝集细胞、多糖或糖复合物的非源于免疫反应的糖蛋白。现在研究表明,它还能够特异性识别并可逆结合复杂糖复合物中的糖链,而不改变所结合糖基的共价键结构。 另外,1980 年,Nature 杂志发表了5 位凝集素研究方面著名科学家的联名信,提出了当时较有权威性的凝集素定义:凝集素是指非免疫来源的糖结合蛋白或糖蛋白,并应有使细胞凝集或糖复合物沉淀的能力。此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凝集素是蛋白质或糖蛋白;(2)凝集素必须有专一的与糖基结合的特性,但是排除了免疫来源的针对糖基的抗体;(3)因为规定了能使细胞凝集或是糖复合物沉淀的特性,所以凝集素分子必须具有两个或更多糖结合位点,这样把一些虽有糖结合能力但是糖结合位点仅有一个的酶、转运蛋白、激素、毒素等排除在外。 2植物凝集素的结构特性 目前已经获得纯化的凝集素中,阐明氨基酸序列的并不多,多数是对甘露糖(或葡萄糖)专一的凝集素。从已分离的凝集素看,分子量变化范围约为10 kDa~100 kDa ,亚基数目为2~4 个。关于亚基产生的分子机制,有三种解释:(1)不同亚基是不同基因编码的产物;(2)不同亚基由统一基因编码,但经翻译过程形成分子量相同或不同的肽链;(3)翻译后不同程度的修饰导致。 现己知道,凝集素与糖的结合是通过其分子中肽链的活性部位,即专一结合糖的区域实现的,与凝集素分子中共价结合的糖无关。凝集素至少应该具有2 个与糖结合的位点,而且结合是可逆的。它有以共价键相连接的蛋白质和糖2 个部分。其中前者占较大的比例,一般是几个单糖构成寡糖链,再以2种方式与蛋白质肽链相连,分别构成N-连接糖蛋白和O-连接糖蛋白。现已知的糖肽连接键主要有三种:(1)血清型糖蛋白,亦称天冬酰胺2连接或N-连接的糖蛋白;(2)粘蛋白型糖蛋白,糖链与肽链由Ga1NAcα1-Ser/ Thr 连接;(3)真菌中的Man-Thr 连接。凝集素不仅可以识别不同的单糖而且也可以特异结合不同的寡糖。此外,凝集素2糖互作也较好地解释了细胞识别系统的机制。基于细胞表面含有大量的凝集素和糖复合物,使细胞以凝集素为桥梁进行相互作用成为可能。凝集素除了有与糖结合的位点外,还可以与其它生物大分子几丁质、糖脂和多糖等结合。 凝集素一般为二聚体或四聚体结构,其分子由一个或多个亚基组成,每一个亚基有一个与糖分子特异结合的专一点。豆科植物凝集素至少有一个非催化结构域,并可逆地结合到特异单糖或寡糖上。结构域的数量由凝集素的复合体数目来决定。二体或多体凝集素可以形成多种结构的蛋白糖复合体。单体凝集素不能形成这种复合结构(Ron 等,1992)。通过豆科植物凝集素晶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鸦片战争[中英](1840-1842)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①背景: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②鸦片的危害:摧残身体;倾家荡产;政治腐败;战斗力下降。 二、林则徐禁烟 ★ ①时间: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②成果: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③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 ①爆发: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经过: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③结果:1842年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 一、时间: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二、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三、《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四、1844年,中美、中法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五、影响:(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社会的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总结 一、鸦片战争爆发原因: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②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二、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1856-1860)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一、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过程:①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内容:⑴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⑵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⑶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③1860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火烧圆明园,控制北京城,奕,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内容:⑴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⑵增开天津为商埠;★⑶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⑷赔款额大幅增加 【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三】影响 ★ ★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1851-1864) 【一】原因 ★ ①外因: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内因:阶级矛盾激化 ③个人:洪秀全 【二】金田起义 ★ ①起义爆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②永安建制:攻克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三】定都天京 ★ ①时间:1853年3月,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②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情况:没有实现(或不可能实现);③北伐西征:(1)时间:1853年。(2)结果: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四】天京陷落 ★ ①天京事变:◆(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意图篡位。◆(2)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3)影响: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应变措施 ◆(1)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 、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2)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③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④影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4课 洋务运动[地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 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口号:“自强”“求富”。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 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凝集素生物学功能及应用_综述_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28(4):445~447 Journal of A nhui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凝集素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综述)α 赵寅生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 摘 要: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具有糖结合专一性,是可促使细胞凝集的蛋白质。凝集素对糖的特异结合性决定了它在动植物体内具有一些重要而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凝集素在生物养殖、生物工程、生 理活动调控、疾病防治等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凝集素;生物学功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Q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197(2001)0420445203 凝集素具有糖结合专一性,因此可与生物体内大量功能各异的糖复合物结合,形成一系列生物学功能。在动物和植物体内,凝集素又有一些不同的功能。凝集素的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为其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以下就其部分功能和应用做一个简要评述。 1 植物凝集素的生物学功能 111 防卫作用 凝集素在植物保护上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凝集素可识别并结合入侵者的糖结构域,从而干扰该入侵者对植物产生的可能影响。许多植物凝集素可结合到诸如Glc、M an或Gal的单糖上,尤其对植物中不常见外来的寡糖具有更高的亲和性。例如:结合几丁质植物凝集素识别真菌细胞壁及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另外,许多凝集素在较大pH值范围内稳定、抗热、抗动物及昆虫蛋白酶等等。有些凝集素甚至是完全稳定的蛋白质,如从刺荨麻茎中分离出的凝集素在三氯乙酸中保持稳定,沸煮也不会失活。因此,植物凝集素是植物防御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1,2]。 11111 对真菌的作用 凝集素可与真菌表面的葡聚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多糖结合,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其细胞的正常代谢。体外研究表明W GA抑制孢子发芽及T richod er m av irid e菌丝生长,具有抗真菌性。棉花抗病品种种仁凝集素粗提物对棉枯萎病菌(F usarlum ox y sp orum f1sp1vasinf eclum)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为86141%~93175%,根部提取液抑制效果为86157%~89106%[1]。 11112 对植物病源细菌和植物病毒的作用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作用,凝集素不能进入细菌细胞质,因此不能改变细胞膜结构或渗透细胞膜扰乱侵入微生物的正常细胞间进程。但凝集素可通过选择性识别对细菌产生作用。如马铃薯凝集素(一种胞壁蛋白)能使P seud o m onas solanacea rum的无毒株系固定在胞壁上。毒性株系不能被凝集素识别,避免被吸附到胞壁上,因而能够在植物体上繁殖、扩展。在土壤中,种子迅速释放凝集素,阻止细菌向萌发种子的趋化性运动,由此可以避免潜在有害细菌对种子根的侵染。植物病毒不含聚糖,没有凝集素的作用位点,因此植物凝集素对植物病毒无抑制作用。但有杀虫活性的凝集素可能会阻止或减少虫传播病毒病害的传播。现在,有研究表明,许多单子叶植物中结合甘露糖的凝集素对人类及动物反转录病毒(包括H I V)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4]。 11113 对昆虫的作用 植食性昆虫消化道表皮膜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因而在肠的内表皮上有凝集素潜在的结合位点。当凝集素随食物进入昆虫肠道后,就可结合到这些糖蛋白的受体上,阻碍昆虫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昆虫。花生凝集素的剂量每增加011%,豇豆象鼻虫的发育延缓0149d(花生凝集素与桑橙凝集素都对N2乙酰半乳糖胺 半乳糖有专化性)。W GA的剂量每增加011%,豇豆象鼻虫的发育延缓147d,同时死亡率增加2179%(W GA与马铃薯凝集素、曼陀罗种子凝集素都对N2乙酰葡糖胺有专化性)[1]。 11114 对高等动物捕食者的作用 同昆虫一样,高等动物消化道上布满了细胞膜糖蛋白及高度糖基化的粘蛋白,这就成了植物凝集素的无数作用位点,保护植物免受食草动物侵食。如,动物食用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或生豆后会引起急性恶心伴有呕吐和腹泻,以至于动物宁肯挨饿也不食用含PHA饲料[1,2]。 α收稿日期:2001207226 作者简介:赵寅生(1980-),女。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凝集素的分类和功能

凝集素的分类和功能 彭健鹏2012141242048 摘要:由于凝集素在现在研究发现其特异性的识别功能可以用于肿瘤和HIV的治疗,所以学者们对于凝集素的关注有了极大提高。本文就尝试关于凝集素的分类与其功能做一个综合性的概述。 关键词:凝集素分类功能研究 Classif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Lectins Abstract: Researchers were very interested in lectins ,because lectins’the specific distinguishing would be used to cure tumors and HIV. I’d like to try to summary the classif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lectins in this article. Keyword: Lectin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f Function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具有高度糖结合特异性的一类糖蛋白。通常这类糖蛋白都具有至少一个非催化结构域,而且专一结合单糖或者寡糖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且这类蛋白不具有免疫源性和酶的性质【1】。最早发现凝集素是在1888年,当时,Stillmark在蓖麻子中发现了一种蛋白酶细胞凝集因子【2】。至今,人们已经发现了接近1000余种,而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对这些糖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和基因序列都有了很大的了解。 1.凝集素的分类系统 随着凝激素种类的增多,人们需要将已经发现的凝集素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于人们可以更为方便直接地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凝集素,或者将新发现的凝集素进行功能或者结构比对。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凝集素分类系统。有的按照凝集素的亚基特征来分类;有的按照凝集素的来源物种来划分;有的按照凝集素的糖结合特异性来划分。 按照凝集素的亚基特征分类会把凝集素大致分成四类:部分凝集素(merolectins) ,只含1个糖结合结构域,它们不能沉积复合糖和凝集细胞;全凝集素(hololectins) ,含至少2个相同或非常相似的糖结合结构域,它们可以凝集细胞和沉淀复合糖,绝大多数具凝集功能的植物凝集素属于此类;嵌合凝集素(chimmerolectins)是一类融合蛋白,由1个或多个糖结合结构域及1个具有酶活性或其他生物活性的结构域共同组成; 超凝集素(superlectins) ,至少含2个以上不同的糖结合结构域【3】。

凝集素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免疫学院(系):专业班级:姓名: 周次:交报告时间:201年月日学号: 成绩:

题目: 凝集素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 1.熟悉玻版凝集实验和试管凝集实验的操作技术 2.掌握凝集反应阴性和阳性结果的判定 【实验原理】 细菌等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再有电解质的的情况下,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玻片凝集和试管凝集。凝集实验是疾病诊断以及体内抗体水平测定的常用方法 【实验分类】 凝集实验可根据抗原的性质、反应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凝集实验(简称凝集实验)和间接凝集实验。直接凝集实验分为试管法以及玻片法,间接凝集实验分为间接凝集实验和反向间接凝集实验。 【实验器材】 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清洁脱脂玻片、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混合棒以及牙签。 【RBPT实验】 实验原理:该试验又称为班氏孟加拉红平板凝集试验。由于所用的抗原是酸性(pH 3.6-3.9)带色的抗原,该抗原与被检血清作用时能抑制血清中的IgM类抗体的凝集活性、检查出的抗体是IgG类,因此提高了该项反应的特异性。 实验方法:在玻片上加0.03mL阳性和阴性血清,然后加入虎红平板抗原0.03mL,充分混匀,在1-3分钟内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有二种方法,第一种是,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就判为阳性; 另一种用“+”表示凝集程度按下列标准用加号记录反应强度: ++++:出现大的凝聚片或小的粒状物,液体完全透明,100%凝集 +++:有明显的凝聚片,液体几乎完全透明,75%凝集

++:有可见的凝集片,液体不甚透明,50%凝集 +:液体混浊,只有少量粒状物,25%凝集 -:液体均匀混浊 【试管凝集实验】 实验原理: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实验试剂:试管凝集抗原被检血清 0.5%的石碳酸生理盐水吸管试管试管架孵箱 实验步骤:1.加入抗原:先以0.5%石碳酸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做适当稀释(一般是作1:40稀释,取1ml抗原加入39ml石碳酸生理盐水), 2.5支小试管,待检样品(样品1-40ul,样品2-20ul,样品3-10ul),阳性样品20ul,阴性样品20ul。每管加1:40抗原2ml。 3.然后将试验管和对照管充分混匀后,放于37℃温箱中20-22小时后取出,在室温下放置2个小时,以比浊管为标准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何为凝集试验?有哪些类型? 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有电解质的情况下,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运用凝集反应测定人体内的疾病感染情况称为凝集反应。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意义:标志着。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4、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 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5、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点1 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时间:1937年9月。 3.交战双方: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4.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 5.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2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3)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 (1)军事上: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2)政治上: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知识点3 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时间:1940年下半年。 4.指挥者:彭德怀。 5.规模: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 多个团,在华北 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