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CB416600-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2012CB416600-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2012CB416600-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2012CB416600-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项目名称: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首席科学家: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12.1-2016.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关键科学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认识到:(1)发展前寒武纪优势矿产成矿理论,是国际矿床研究的重大前沿性科学问题,而解决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过程和重大地质事件对成矿元素巨量聚集的控制机理,则是面向国家需求急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2)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与全球典型克拉通的对比,以及矿床类型、成矿机理、矿产的赋存方式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异同的研究,既是建立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成矿理论的需要,也是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找矿的突破口。

本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陆壳巨量生长、构造体制转变和环境突变过程中成矿元素巨量聚集的机理和规律。

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包括:1)前寒武纪与成矿作用有关的重大地质事件的性质、过程及时空格架;2)新太古代地壳物质巨量生长与稳定化过程及其成矿效应;3)表生矿床成矿作用对古元古代环境突变和大氧化事件的响应;4)早期板块构造的建立、超大陆的出现以及相应的聚合-裂解过程对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5)优势矿产的时空分布、成矿系列与找矿预测。

2、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及其内涵,本项目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性质与时空格架

厘定华北前寒武纪地壳生长、演化规律及其重大地质事件的性质和序列。系统运用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查明重要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构造-热事件的时代、期次和分布;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这些事件的性质、规模、物质演化关系和构造背景,阐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陆壳巨量生长及其后的多阶段克拉通化过程,解析华北克拉通元古宙陆块多期拼合-裂解构造历史,探讨其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形成演化的联系。

(2)新太古代地壳大规模生长过程中的成矿效应

重点研究发育有BIF铁矿绿岩带的地幔源区性质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绿岩带变质-变形特征和年代格架;研究绿岩带火山沉积盆地的发育演化特征,确定其最后阶段是否有稳

定的沉积盆地出现等问题,详细研究火山-沉积岩系中BIF铁矿建造形成的时空和物质演化背景;查明BIF铁矿的矿床类型和成矿条件,限定BIF沉积与变质时代,认识它们在含矿岩系中的赋存规律;研究早前寒武纪绿岩带构造变形演化过程,以及变质叠加-构造变形等的改造作用,探讨富铁矿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华北克拉通BIF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陆块拼合的联系,探讨BIF铁矿资源潜力。

(3)表生矿床成矿作用对表生环境突变和大氧化事件的响应

选择辽吉、晋豫、鲁西南等地区的古元古代早期典型沉积岩系,如,含硼-镁-铀矿和石膏矿的辽河群,以及含红层和东焦式磷矿的滹沱群(和嵩山群),确定典型地层的形成时限;运用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指标,探讨碎屑沉积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及其变化;运用硼-氧同位素体系判别含硼岩系的成因,揭示沉积环境的变化及裂谷发育过程;运用实验地球化学模拟,揭示环境变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现象和元素迁移-富集规律;恢复沉积盆地中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的序列,综合运用碳-氧-硫等稳定同位素方法,配合细碎屑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变化规律研究,揭示古元古代环境演化过程。通过与国外典型沉积盆地对比,识别23亿年左右地球表生环境的突变及大氧化事件记录,探讨其成矿效应。

(4)大陆裂解-聚合过程对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

建立古元古代辽吉、晋豫和丰镇活动带主要构造-岩浆事件的年代框架,明确火山沉积建造的源区性质和相伴的侵入岩体的成因,查明高压高温(超高温)变质事件的成因,探讨古元古代裂解-聚合过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进一步识别华北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谷事件的产物,确定岩浆序列与成因,探讨中-新元古代裂谷发育的过程及其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关系;对裂解-聚合过程中形成的海底喷流-沉积铅锌铜铁硫化物矿床和岩体型斜长岩中钒钛磁铁矿床等进行同位素示踪与成矿年代学研究,查明成矿物质来源、条件与矿床成因;对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及邻区火成碳酸岩-基性岩脉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稀土矿化的峰期时代、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探讨超大型稀土矿床形成的各种控制因素的耦合关系;最终阐明华北克拉通裂解-聚合事件、岩浆活动及其与成矿作用的联系。

(5)优势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成矿系列与找矿预测

在对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成矿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华北克拉通优势矿产的成矿规律、关键控矿因素、矿床模型,建立华北优势矿产的成矿系列。同时对国外发育而华北不发育(或尚未探明)的矿产类型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明确它们在华北是否有发现和

扩大的可能或不发育的原因,并对它们的潜力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找矿以及国家资源基地的布局提供依据。采用多种信息提取方法与技术,对典型成矿区带进行地、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及二次开发,获取新的找矿信息,建立一套适合本区成矿预测与资源评价的技术方法组合,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实施矿产资源的科学预测与评价。选择华北前寒武纪BIF铁矿典型矿集区,利用新一代磁力和瞬变电磁探测方法,开展地球物理异常的计算与反演,建立预测靶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发展以高分辨率电磁扫面技术和测深技术为主,以高精度磁测和高分辨率地震成像技术为辅的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开展铁矿深部找矿勘查示范。

二、预期目标

1.总体任务

本项目预期将完成的研究任务:(1) 准确厘清华北克拉通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序列,查明金属元素巨量聚集与克拉通演化的耦合关系;(2) 揭示华北前寒武纪优势矿产的元素富集机理,并与国外典型克拉通的地质演化-成矿作用进行对比,创建符合华北陆壳生长、构造体制转变和环境突变特点的前寒武纪成矿理论;(3) 查明华北前寒武纪优、劣势矿产的类型、富集机理和资源潜力,为国家紧缺矿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合远景评价和地球物理勘查示范,实现找矿预测的重大突破。

2.具体目标

(1) 理论研究成果:解析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陆壳巨量生长、构造体系转变和多阶段克拉通化过程;阐明古元古代裂谷-造山过程及地球表生环境突变,寻找大氧化事件记录;厘清中-新元古代多期、持续裂谷事件的岩浆-沉积记录;阐释元古宙重大地质事件和超大陆演化的关联。查明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事件的时空耦合关系,揭示不同地质事件过程中构造-岩浆-沉积-流体等作用对元素超常聚集的控制,建立前寒武纪优势矿产的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型。

(2) 成矿预测研究成果:揭示华北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中Fe、Cu、Pb-Zn、REE、B、Mg等优势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评价劣势矿产的客观前景,为找矿战略部署提供依据;研发前寒武纪优势矿产勘查预测的关键技术,开展地球物理勘查示范,提供3-5处找矿远景区,建立相应的前寒武纪科研-教学基地。

(3) 创新团队建设指标:形成一支活跃在国际前沿领域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培养10名左

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80名左右博士、硕士研究生,增强前寒武纪基础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的科研后备力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4) 学术成果指标: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左右,其中SCI/EI收录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在高水平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1-2部,专利1-2项;主办1次“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和成矿”国际学术专题研讨会。

三、研究方案

1.总体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1 总体研究思路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集中表现为新太古代大陆地壳的巨量生长和稳定化、古元古代表生环境的突变和大氧化事件、古元古代全球性板块体制建立及超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这些重大地质事件造就了全球前寒武纪绝大部分矿产资源,也主导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和矿产的形成。

该项目以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成矿事件序列为主线,用“比较矿床学”和“成矿系列”理论和方法,紧抓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特点和“暴富暴贫”成矿现象,瞄准优势矿产(Fe、REE、B、Mg等)的成矿作用,研究成矿元素巨量迁移-聚集的机理,阐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主要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型。同时对国外重要而华北不发育的弱势矿产的原因进行探讨,对其前景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发展前寒武纪成矿理论;研发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建立预测区深部(隐伏)优势矿产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在成矿有利区带进行找矿勘查示范,圈定找矿靶区,实现找矿突破,并对华北前寒武纪矿产做出资源潜力评估。

1.2.技术路线

本项目将注重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既强调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性,更强调多种技术方法和测试手段的有效配置。

(1) 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和重大地质事件研究方面,通过典型地区地质填图、区域对比和地球化学手段,确定关键地质体的构造属性(如,裂谷、岛弧、增生楔、古陆核和古洋壳等)。运用岩相古地理和古地磁资料,恢复华北克拉通在全球超大陆事件中的位置和运动轨迹。采用构造解析、岩石记录和精细地质年代学方法确定重要地质体形成和后期改造的时限及其

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联系。详细查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岩浆岩的成因和分布特征,研究壳-幔过程在大陆形成演化中的作用。运用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方法,恢复盆地的演化历史。

(2) 在古元古代表生环境突变事件研究方面,综合运用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确定典型地层的形成时限;运用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刻画环境性质及其变化;通过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碎屑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运用硼-氧同位素体系判别含硼岩系的成因,揭示沉积环境变化及裂谷发育过程;运用实验地球化学模拟,揭示环境变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现象和元素迁移-富集规律;综合运用碳-氧-硫等稳定同位素方法,配合细碎屑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变化规律研究,揭示古元古代环境演化过程。

(3) 在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研究方面,通过解剖典型矿床、成矿区带,利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厘定重要大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与重大地质事件的时空耦合关系;比较华北克拉通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成矿类型和成矿系列,探讨构造背景、壳-幔作用与成矿专属性的控制因素;运用矿床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矿物学、显微构造学等多种手段,研究成矿物质和流体的来源及其物理化学条件;结合成矿实验模拟的研究成果,阐明成矿系统的发育过程和地质环境。

(4) 在成矿预测研究方面,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和成矿预测方法,集成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资料,建立一套适合华北前寒武纪优势矿产的技术方法组合,对典型成矿区带开展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利用新一代磁力和瞬变电磁探测方法、高分辨率电磁扫面和测深技术,建立预测区深部优势隐伏矿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开展深部找矿勘查示范,圈定优势矿产找矿靶区。

1.3可行性

本项目是2006CB403500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研究”的延续,研究积累雄厚,项目组成员已经在研究区取得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并充分认识到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解决途径。将前寒武纪重大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研究密切结合,特别是将华北克拉通地壳形成、生长、稳定等地质演化与成矿的独特性相结合,并突出元素迁移聚集成矿的机理和规律,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切合实际问题。

研究队伍主要来自上一轮项目成员,在优化原有研究队伍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国内前寒武纪研究领域的优秀人员。团队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和一些国内有声誉的学科带头人。研究队伍学科齐全,搭配合理;学风严谨踏实,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团结协作。

以4个国家和6个部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多部门结合,多学科交叉,组成了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实验设备,可使实验、观测数据精确可信,保证本项目顺利实施,并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

2.创新点

(1) 在当前国内外学者聚焦于显生宙成矿作用或造山-成矿研究的热潮中(如我国已有资源领域的973项目),本项目选择占据地球演化史85%以上的前寒武纪开展研究。前寒武纪历史漫长、复杂,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地壳形成和演化各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紧密相伴,并具有突发性、全球性特点。本项目通过研究解决重大地质事件中元素巨量迁移聚集成矿的机理和规律,把握前寒武纪成矿的总体规律,体现了在关键科学问题选择方面的创新。

(2) 与世界前寒武纪克拉通相比,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成矿具有“暴富暴贫”的现象,本身即是特色,而且已有的成矿理论无法圆满解释,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天然实验室。本项目将这一成矿现象与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的复杂性、特殊性结合起来研究,揭示这一特色成矿的原因、机理和过程,应属本项目研究选题方面的创新。

(3) 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具有时代上的不可逆性,BIF铁矿和兰德式金铀砾岩矿床就是典型案例,目前国际上基于显生宙矿床建立的成矿理论不能简单地运用到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研究中。本项目专门研究前寒武纪矿床及其成矿地质作用,应是研究内容的特色,也有利于实现成矿理论研究的创新。

3、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以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成矿事件序列为主线,根据前面拟定的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设置如下六个课题:(1)太古宙绿岩带与条带状铁矿发育规律;(2)古元古代表生环境突变及元素迁移富集;(3)古元古代裂谷-造山复合过程与成矿元素巨量堆积;(4)中-新元古代多期持续裂谷事件性质及其成矿专属性;(5)前寒武纪优势矿产成矿系列与找矿预测;(6)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成矿规律。

其中:

课题1.太古宙绿岩带与条带状铁矿发育规律

主要研究内容:

(1) 解析华北克拉通发育BIF的典型绿岩带和火山-沉积岩系的演化序列和形成背景、变质变形特征、精细年代学格架。重点解决绿岩带盆地沉积阶段的发育演化等问题,为详细研究火山-沉积岩系中BIF的形成提供时空和物质演化依据。

(2) 选择冀东、鞍本、吕梁-五台、舞阳等典型BIF成矿区带,开展详细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等野外工作,重点观察火山-沉积岩系和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性和岩相变化特征。进一步确定BIF的矿床类型,准确测定BIF沉积与变质时代,分析其在火山沉积或正常沉积演化序列中的出现规律。

(3) 通过华北克拉通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研究,分析华北BIF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后期构造叠加变形,探讨BIF铁矿深部资源潜力。结合典型层状矿床进行大比例尺地质构造解析,充分利用已有钻孔剖面,恢复矿区层状含矿建造三维地质格架,揭示早前寒武纪绿岩带构造变形演化过程,探讨富铁矿的形成机理和资源前景。

(4) BIF形成具有时代专属性,不同地区BIF成矿作用类型、规模等的异同主要受其具体形成环境的制约。通过全球对比研究,深入揭示BIF成矿规律,为华北克拉通BIF勘查和大型BIF铁矿的寻找提供信息和方向。

研究目标:

选定典型地质体和成矿区带,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等工作,重点研究火山-沉积岩系和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及岩相变化规律,分析BIF在火山沉积或正常沉积演化序列中的出现规律和岩石组合特征,进一步采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BIF形成的沉积和构造环境。准确测定BIF沉积与变质时代。研究成矿物质来源与后期演化过程,确定BIF的矿床类型(阿尔戈玛与苏必利尔型)。以BIF铁矿的沉积-变质-流体叠加-构造变形为主线,阐明BIF铁沉积之后的改造过程和矿体赋存状态与深部延伸规律,探讨华北克拉通BIF铁矿深部矿与富矿的前景。阐明铁超常沉淀的环境地球化学要素、变质变形作用的改造和重置,揭示BIF铁矿的形成机理以及赋存和分布特征,建立华北克拉通BIF铁矿成矿模型。重新认识华北BIF铁矿资源潜力,提出深部勘查方向。具体目标:

(1)总结BIF在火山沉积或正常沉积演化序列中的赋存规律,限定BIF沉积与变质时代,确定BIF的矿床类型;

(2)揭示绿岩带中BIF铁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后期演化过程和矿床形成机理;

(3)建立华北克拉通绿岩带BIF铁矿成矿模型,探讨深部矿与富矿的找矿前景。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北大学

课题负责人:张连昌

经费比例:19%

课题2.古元古代表生环境突变及元素迁移富集

主要研究内容:

(1) 以胶东荆山群和豫西水滴沟群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剖面地层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综合研究,重点研究孔兹岩系及有关石墨、矽线石等非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形成规律。

(2) 研究辽东-吉南裂谷系沉积建造的组成及空间变化,重点开展大石桥菱镁矿和翁泉沟变质硼矿的成因研究,揭示B、Mg元素巨量迁移聚集规律及其与大氧化事件的关系,并对滑石矿、铅锌矿、铀矿等矿床开展研究,分析其成矿潜力。

(3) 以山西滹沱群和河南嵩山群浅变质沉积建造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东焦式磷矿的形成条件及找矿前景。

(4) 以吉林大栗子、山东济宁群和安徽霍邱群为对象,限定铁矿沉积时代,研究含铁建造的岩相古地理和成矿条件,分析此类铁矿的成因和成矿规律,为我国寻找苏必利尔型铁矿提供选区。

研究目标:

选择典型沉积建造开展系统的剖面地层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综合研究。重点运用同位素年代学确定典型地层的形成时限;运用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示环境性质及其变化;运用碎屑沉积物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探讨沉积物来源、沉积环境及其协变关系;运用硫化物硫铅等同位素组成及其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反演硫化物成因、沉积环境及其变化;运用硼-氧同位素体系判别含硼矿物的成因、原始沉积环境以及后期改造过程中的变化;运用实验地球化学模拟,揭示环境变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现象和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具体目标:

(1) 确定典型沉积建造的岩性层序、地球化学特征及变化、形成时限;

(2) 探讨环境剧变的表现和事件序列;

(3) 揭示环境变化过程中成矿元素迁移-富集机理和成矿规律。

承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陈衍景

经费比例:15%

课题3.古元古代裂谷-造山复合过程与成矿元素巨量堆积

主要研究内容:

(1) 古元古代活动带主要构造-岩浆作用事件的年代框架和地壳演化。选择古元古活动带

典型地区的变质火山-沉积建造及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同位素定年,以查明古元古活动带主要的构造-岩浆作用事件的时间框架。

(2) 古元古代裂谷过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典型火山岩系的源区性质、成因过程,区分裂谷、弧后、岛弧和地幔柱等可能的成因构造环境;选择辽吉、丰镇和晋豫活动带相关侵入岩系列,确定其源区性质、成因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特征。

(3) 海底裂谷系火山-沉积型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机理。对不同的火山-沉积地层进行成矿元素分析,以确定成矿层及成矿元素的相关性;选择典型的铜-铅-锌-金矿层进行系统研究,确定成矿元素的来源及搬运、沉淀机理,阐明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厘定成矿作用与火山-沉积作用时间上的耦合关系。

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三条重要古元古代活动带(辽吉、晋豫和丰镇活动带)为重点研究对象,解析华北古陆基底上所经历的裂解事件、岩浆底侵、火山喷发与沉积建造的形成,以及其后的大规模聚合造山过程和与之相关的成矿作用。具体目标:

(1)厘定古元古代活动带主要构造-岩浆作用事件的年代框架;

(2)探讨古元古代裂解事件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3)研究典型火山沉积型铜-铅-锌-金矿元素富集与成矿机理。

承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题负责人:陈斌

经费比例:15%

课题4.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性质及其成矿专属性

主要研究内容: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解事件的性质及成矿效应。对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火山岩的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开展研究,分析中元古代早期岩浆作用与超大陆裂解的关系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对典型矿床(狼山海底喷流-沉积铅锌铜铁硫化物矿床、大庙大型钒钛磁铁矿)的成因及其与中元古代早期岩浆作用与裂解事件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中元古代早期岩浆作用的成矿潜力。

(2) 中元古代中期裂解事件与超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对华北克拉通北部中元古代中期辉绿岩床(墙)及花岗岩的侵位时代进行准确限定。研究辉绿岩床及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

开展华北克拉通北缘中元古代中期辉绿岩床的古地磁研究工作,为重建华北克拉通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提供依据。通过全球对比研究,恢复华北克拉通在超大陆中的位置。对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及火成碳酸岩及基性岩墙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确定稀土矿化的准确时代、成因、构造背景及其与中元古代中期裂解事件的关系,探讨超大型稀土矿床形成的深部控制因素。

(3) 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地质记录。对近期发现的狼山地区新元古代火山岩夹层及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辉绿岩墙/岩床的规模、空间延伸、成因及构造背景,分析其成矿潜力。通过与其它克拉通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及沉积作用的对比,为重建华北克拉通在全球大陆格局或者超大陆中的位置提供依据。

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中元古代中期及新元古代发育的三期显著的岩浆活动,厘定岩浆活动序列和沉积建造层序,结合古地磁研究成果,探讨华北在全球大陆格局或超大陆中的位置,从而进行成矿系列对比,重点解析华北中新元古代裂谷成矿作用的过程与地球动力学背景,为中新元古代矿产评估和找矿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如下:(1)确定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多期岩浆活动及相关(火山)-沉积岩系的时代、序列与空间展布;

(2)研究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持续裂解的动力学背景和过程;

(3)解析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成矿作用特征与机理。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课题负责人:赵越

经费比例:15%

课题5.前寒武纪优势矿产成矿系列与找矿预测

主要研究内容:

(1) 前寒武纪优势矿产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型:在总结前人成果及研究成矿背景与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归纳华北克拉通内优势矿产成矿演化规律,确定优势矿产成矿系列与成矿类型,建立区域成矿模型,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前寒武纪成矿理论。

(2) 前寒武纪优势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在对区内地、物、化、遥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和二次开发处理基础上,采用预测评价模型(证据权、信息量等方法)划定成矿有利区,建立成矿模型驱动下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体系,集成一套适合华北的成矿预测与资源评价技术

方法,实现矿产资源远景区的科学预测与评价。

(3) 典型优势矿产示范区地球物理探测:选择华北前寒武纪铁、铅、锌、铜等优势矿产的重点区带(鞍山-本溪、密怀-冀东和鲁山-霍邱、吕梁-中条等成矿带),运用自主研发的点电荷直接时间域电磁场的理论以及电性源瞬变电磁全场区探测方法,建立预测靶区深部隐伏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发展以高精度磁法和高分辨率电磁测深技术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探矿技术,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实现矿产资源潜力的定位预测与评价。

研究目标:

在对华北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及其相关成矿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将根据时间演化序列和特定地质构造环境,系统提炼总结华北铁、稀土、铅锌等优势矿产成矿类型、关键控矿因素,以及矿床组合规律;系统评价优势矿产总体资源量和剩余找矿潜力,并研究开发有针对性的矿体定位探测技术方法;重点研究对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优势矿产具有透视探测能力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定位技术方法。具体目标:

(1) 系统总结华北铁、稀土、铅锌等优势矿产成矿类型、控矿因素和成矿系列;

(2) 集成一套适合华北深部或隐伏矿的找矿预测与资源评价方法,实施地球物理勘查示范;

(3) 提交找矿远景区3-5处。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题负责人:范宏瑞

经费比例:17%

课题6.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成矿规律

主要研究内容:

(1)选择冀东、鞍本、鲁西以及华北南缘-西缘的典型片麻岩地体,确定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形成和改造时代,以及物质的继承演化关系,阐明华北陆壳生长演化的时代、期次、阶段性以及记录的壳幔作用过程。

(2)对不同时期的各类花岗岩类进行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重点揭示陆壳重熔过程;对地体与包体麻粒岩进行对比研究,确定下地壳物质组成及其形成时代,探讨它们对阶段性克拉通化的指示;阐明华北陆块阶段性克拉通化作用的过程和波及范围,建立华北早期地壳演化模式。

(3)针对古元古代构造带中的(超)高温-高压麻粒岩,着重研究变质作用的时代和大地构造意义与动力学机制,以及对早期板块构造的指示,探讨与超大陆形成和裂解的联系。

(4)阐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过程中,重要岩浆-沉积事件对元素迁移和富集的制约,并解析后期构造变质-变形对矿产分布和赋存状态的改造和控制。

(5)综合其它课题的主要成果,系统总结优势矿产的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矿床模型,阐明华北克拉通的特色成矿规律,发展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成矿理论。

研究目标:

准确刻画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陆壳生长的时代、期次和构造机制,阐明陆壳形成、生长、稳定过程的性质和克拉通化的阶段性,解析华北克拉通块体多期拼合、裂解事件的过程及其对超大陆形成演化的响应。综合其它课题关于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成果,揭示华北前寒武纪优势、紧缺矿种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特色矿产成矿理论,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

(1)准确刻画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陆壳生长的时代、期次和构造机制;

(2)解析华北克拉通块体多期拼合、裂解事件的过程及其对超大陆形成演化的响应;

(3)揭示华北前寒武纪优势、紧缺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优势矿产成矿理论。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大学课题负责人:赵太平

经费比例:19%

4、课题之间的关系

项目共设六个课题,前四个课题分别对应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大陆地壳的巨量生长和稳定化、太古宙末-古元古代表生环境的突变和大氧化事件、古元古代全球性板块体制建立、中-新元古代超大陆的形成和演化等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成矿作用。课题五是总结成矿系列,进行勘查示范和找矿预测。课题六是总结地质演化和区域成矿规律。

课题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项目课题分解及其关系示意图

四、年度计划

透辉石地质背景及成矿系统

透辉石、透闪石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系统 1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地处胶辽台隆(Ⅱ),北部为胶北台拱(Ⅲ),南临胶莱台陷(Ⅲ),横跨6个Ⅳ级构造单元。区内镁质碳酸盐岩发育,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对透辉石、透闪石矿床的形成极为有利。 1.1地层 区内地层主要为新太古代胶东岩群(Ar 3j)、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 1 f)、 荆山群(Pt 1j)、芝罘群(Pt 1 Z^)和新元古代震旦纪蓬莱群(Zp),它们组成结晶 基地。缺少古生代地层。盖层只有中生代白垩系(K)及新生代新近系(N)和第四系(Q)。 粉子山群、荆山群镁质碳酸盐岩建造是重要的含矿层位, 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 1 f)主要岩性为大理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岩、透辉岩、石墨透闪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矽线黑云片岩等。从岩性组合看,粉子山群原岩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中部以富镁碳酸盐岩为主,为透辉石、透闪石矿的形成提供了原岩基础;上部则以泥质岩系为主。本群岩石变质达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本群经历了比较强烈的多期褶皱变形。直接覆盖于太古宙岩系之上。 荆山群野头组(Pt 1 j Y)是透辉石矿的又一含矿层位。本组据其岩性组合分为二段,下部祥山段为一套变质的钙镁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各地横向变化较大。上部定国寺段基本岩性为大理岩,相对比较稳定。从原岩分析,祥山段主要为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和钙镁质碳酸盐岩,但在各地均发育的斜长角闪岩,其原岩应为基性火山岩类,说明此段沉积过程中,曾普遍发生过较强烈的基性火山喷发作用。定国寺段在各地延伸稳定,其原岩主要为含杂质的灰岩及白云岩类,但在牟平祥山、莱阳荆山地区、莱西南墅地区尚夹斜长角闪岩,表明伴随沉积,火山喷发事件在这些地区时有发生。从变质建造看,荆山群是一套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

这些斩获国家科技大奖的科研成果能干啥

这些斩获国家科技大奖的科研成果能干啥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华北克拉通破坏、冻土与寒区工程、激光钕玻璃、电能表智能化计量检定……这些对普通人而言深奥难懂的科技词汇频频出现在奖励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为你揭秘获得2021年国家科技大奖的科研成果对生产和生活将产生哪些影响。 克拉通破坏理论解密 地球科学百年难题 克拉通是什么?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陆块,缺乏明显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因此,传统上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 华北克拉通怎么了?华北克拉通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即丧失了稳定性。这是目前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重大地质现象。 克拉通为什么会失去稳定性?这一根本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是困扰地球科学家近百年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通过“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的深入研究发现,造成这一重大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克拉通破坏。 “想认识地球的整体,需要一个切入点,华北就是一个切入点。”“克拉通破坏项目”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称,“我们的团队历经20年的艰苦研究,通过区域性问题,认识到了地球大陆板块的生死演变过程,了解了大陆演化的过程。” “华北克拉通破坏”获得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朱日祥介绍,该项目建立了克拉通破坏理论,发现了全球大陆演化的普遍规律,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该项目是以区域实例研究全球大陆演化的典范,使“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一区域性科学问题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引领了大陆演化研究的方向,提升了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立足高原,破解冻土难题 冻土,一种含冰的特殊土体。冻结时,它坚固到可以作为建筑物基础;融化时,它就像一团稀泥,完全丧失承载力。 冻土的这种特性让寒区工程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由于破解了相关研究难题,202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创新团队夺得。团队学术带头人程国栋院士说,中国是世界第三冻土大国,且主要为高海拔冻土,温度接近零度,很不稳定。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至今保持着全球在冻土区跑得最快的铁路纪录,这背后离不开程国栋团队持续几十年的耕耘。 “发扬‘牦牛精神’,把SCI文章写在祖国的高寒大地上。”程国栋和团队立足高原,提出的“冷却路基”筑路技术和设计参数,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青藏铁路安全运营12年来,路基稳定,列车时速达到100公里。《自然》杂志评价这项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将青藏铁路列为多年冻土区最好的铁路工程实践。 另外,程国栋和团队还解决了我国寒区其他重大工程的相关科技问题。研发的多年冻土区宽幅沥青路面条件下复合冷却路基调控关键技术,为哈大高铁、兰新高铁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带一路’又一次给冻土和寒区工程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程国栋相信,未来国家的冻土和寒区工程需求依然强劲,相关技术研究大有用武之地。 激光钕玻璃激光器的“心脏” 我们都听说过激光和玻璃,可什么是激光钕玻璃?激光钕玻璃是一种含有稀土发光离子——钕离子的特殊玻璃,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激光或放大激光能量,是激光器的“心脏”,也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地球上能够输出最大能量的激光工作介质。 数千片大口径激光钕玻璃在特殊装置中,可以将微不足道的激光

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的多次地_省略_来自金伯利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启示_路凤香

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的多次地质事件:来自金伯利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启示* 路凤香 L U Feng X iang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Facult y o f Ea rt h S cie n ce,C hina Un iversit y of G eosciences,W uhan430074,C hina 2010-03-24收稿,2010-06-08改回1 Lu FX120101M u ltip l e-geo l ogica l even ts of an cien t lithos ph er ic mantle ben eath N orth Ch ina craton:A s inferred fro m p er i dotite xenolith s i n k i m berlite1A cta Petrol og ica S i n ica,26(11):3177-3188 Abstrac t Two piece o f serpenti nized garne t per i do tite m antle x enoliths w it h sheared-deforma ti on tex ture en trai ned i n ki m be rli te fro m M engy i n have been st udied i n t h is paper1T hree k i nds o f pyroxenes represen ted three g eo log ica l events o f litho spheric m antl e are recognized1F rom ea rl y t o late they are:(1)euhedral d i opsite(P y)i nclus i ons in garne t;(2)irregu l ar coarse g ra i n enstatites(Py1); (3)o rienta ted tabular enstatites w it h reacti on r i m(Py2)1Py have re l ative high N a 2O,A l 2 O 3 ,and l ow M g#(0191),C a O,i m ply i ng tha t Py and the host m antle peridotite hav e not been undergone t he stronger m e lti ng events dur i ng tha t ti m e1It is possible that the Py w as the crysta lli zed products from/m ag m a sea0i n initial stage ofm antl e evo luti on1Py2cutti ng across P y1occur i n hand spec i m en and thi n secti on i nd i cati ng t hat Py1for m ed ea rl y then Py21Py1s have higher C r(669@10-6~9503@10-6),N i(1941@10-6~4750@ 10-6)conten ts and M g#rati o(0191~0194),however t he C r(725@10-6~1926@10-6),N i(902@10-6~2989@10-6)and M g#ra ti o(0188~0190)i n Py2s are lo w er then that i n P y1s sho w i ng the Py1w it h an orig i n as a refracto ry resi due o f partia lm elti ng1 In con trast,Py2s are t he reac ti on products o f re fractory m antle perido tite-m elt wh ich derived from asthenosphere1T he sheared/ defor m a tion and m etasoma ti zed events we re happened after o r as sam e as t he reacti on event1In ter m s o f ma jor ele m ent,the re fractory deg rees of Py1s a re higher t han that of P y2s1In th i s paper/reverse evo l ution0trend of m antle componen t is ca lled1It m ay be po ssi b le tha t the pe ri dotite-m elt reac tion not only occur in M esozo i c-Cenozo ic but a lso i n anc ient lit hospher ic m an tle even i n who le mantle evo l ution h i story1Compared w ith pub lished data fo r ages re l ative to m antl e,the ages o f Py,Py1s and P y2s m ay have esti m ably> 318G a,215G a/114~113G a,and019~017G a respec tive l y1T he ag e of ano t her carbonated perido tite xenolit h w it h sheared/ defor m a tion tex ture sa m pled from Fux ian ki m be rli te m ay be as same as P y21 K ey word s M agm a sea;R efractory resi due o f partia lm elti ng;P eridotite-m elt reac ti on;R ev erse evo luti on 摘要本文提供的两件蒙阴岩区金伯利岩中的蛇纹石化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整体发育剪切-变形结构,其中的辉石有三种类型,代表了三次地质事件,他们是:(1)石榴石中的自形单斜辉石包裹体P y;(2)粗粒不规则形状的斜方辉石Py1;(3)具反 应边及定向排列的斜方辉石P y2。P y具有高N a 2O和A l 2 O 3, 及低M g#和CaO的特征,暗示所赋存的橄榄岩未遭受过明显的熔 融作用。推测Py为早期阶段地幔/岩浆海0结晶时被石榴石包裹的矿物。在手标本及薄片中普遍见到P y2切过Py1,表明Py1形成早于P y2。P y1的Cr(669@10-6~9503@10-6),N i(1941@10-6~4750@10-6)含量和M g#(0191~0194)比值较高,而Py2中的C r(725@10-6~1926@10-6),N i(902@10-6~2989@10-6)和M g#(0188~0190)值较低,说明P y1是早期经部分熔融的橄榄岩耐熔残余中的顽火辉石残留。相反,Py2可能是软流圈来源的熔体与耐熔橄榄岩反应的结果。剪切/变形以及交代事件则发生于上述反应之后或者与之同时。依据主元素特征,较早的Py1的耐熔程度反而高于Py2,本文称之为地幔组成的/逆向演化0。看来,这种逆向成分演化不仅发生在中新生代,而且也发生于古老地幔,甚至是贯穿于整个地幔演化的历史时期。与已发表的有关地幔形成年龄的资料对比,Py、Py1和Py2的年龄估计分别是>318G a,215G a/114~113G a和019~ 017G a。另外1件碳酸盐化橄榄岩捕虏体,采自复县金伯利岩,具有明显的剪切-变形结构,最终形成时间可能与P y2接近。关键词岩浆海;部分熔融的耐熔残余;橄榄岩-熔体反应;逆向演化 中图法分类号P5881125 1000-0569/2010/026(11)-3177-88A cta P etro log ica Sinica岩石学报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714008)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路凤香,女,1935年生,教授,岩石学专业,E-m a i:l lufx131@163.co m

最新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 " 【内容提要】清代咸丰朝以后,华北四省的人口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这一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严重的人口压力和由此产生的谋求基本生存条件的迫切需要,造成了华北地区人口成百万地向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迁移。在人口压力的驱动下,近代华北农村技术经济作物的扩大,亦农亦商的普遍趋向,以副补农的普遍存在等,都可以视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表征。判断明清以来中国农业有无发展,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的狭窄范畴。衡量农业发展的标准,应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关键词】人口/华北农村 【正文】 人口压力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解明清以来资本主义化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讨论,对美籍学者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3年版)及《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规范认识的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等论著中提出的理论模式,国内学界评价不一。本文拟在考察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鞫 幕 ∩希 突谱谥窍壬 睦砺厶岢鲎炯 煌字 Γ 衅碇刚 ?BR 从区域地理的角度而言,本文所指的华北地区指通常所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大体以长城为北界,秦岭-淮河为南界,包括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周边地区,虽较黄氏所指范围更为广泛,但对问题的讨论当不会有太大影响。 一 光绪元年(1875年),华北各省出现旱象,至1877-1878年(阴历干支丁丑、戊寅年)达到巅峰期,并波及陕西、陇东、川北及苏、皖北部,史称"丁戊奇荒"。整个华北呈现出残破不堪的局面: 山西"平、蒲、解、绛、霍、隰赤地千里,太、汾、泽、潞、沁、辽次之,盂、寿以雹,省北以霜,其薄有收者大同、宁武、平定、忻、代、保德数处而已。"(注:王锡纶:《怡青堂文集》卷6。)河南全省有87个州县报灾,饥民五六百万,"被灾之广,受灾之重,为二百数十年来所未有"。 山东青州饥民"不得不以五谷各糠并草种以及树叶树皮磨面充饥,其中老弱不堪行动,不能自如,只得坐以待毙……自缢、投井、投河、服毒者,种种情形,笔难尽述"。 直隶灾情极广,仅河间一府就有灾民200余万,灾情之重为"数十年所未有"。为死里求生,武强、霸州、通州等地灾民纷纷组织武装,进行抗粮斗争(注:参见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86-97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得尔图铜矿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研究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得尔图铜矿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研究 牛美琴1孙庆茹2王连芳1 1.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00 2.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00 摘要:通过对得尔图铜矿区域及矿床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征分析,为铜矿成因研究,以及指导今后找矿和深入开展地质工作意义重大。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得尔图铜矿地质背景及其特征。 关键词:铜矿区域地质铜矿化激电中梯背景特征 引言 得尔图铜矿位于阿拉善左旗北东部图克木苏木南东东方向38km 处,地理坐标:东经106°11′30″~106°13′30″,北纬40°37′07″~40°39′07″,矿区面积10km 2。矿区地处内蒙古高原狼山山脉南西端,海拔标高1,500—1,740.3m ,属中低山区。1980年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该区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调查,圈定铜矿矿化体长约250m ,宽约25m ,矿化体赋存于渣尔泰群第二岩段中的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内。2004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对该区进行了普查并开展了1∶1万地质检测,在距原位置南800m 处又找到了一处铜矿化带,但矿化体特征与上述有所差异,铜矿脉规模较小,并且由多条矿脉平行组成。为指导今后找矿工作,对矿区铜矿化体地质背景特征分析如下: 1.区域地质概况 得尔图铜矿普查区所属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台隆东缘之吉兰泰断陷,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区阿拉善小区。区域构造线方向呈北东向展布。地层出露主要有下元古界阿拉善群、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岩浆岩分布有加里东中期辉长岩、角闪岩及闪长岩、华力西晚期花岗岩。脉岩侵入有辉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脉等。 区域矿产有铁矿和铜矿。铁矿主要有叠加斯格、哈拉陶勒盖中型铁矿床,伊肯乌苏、巴格布鲁格、克林哈达、查汗陶勒盖小型铁矿床及许多铁矿点。铜矿主要有扣克 陶勒盖、敖尤图、吉克根敖瑞等铜矿(化)点。 1∶20万区化扫面圈出的铜及多金属异常以Cu 、Zn 、Au 为主要元素,伴生元素组合为As 、Sb 、Fe 2O 3、Ti 、Cr 、Ag 、Cd 、Sn 、Y 、U 、B 、M o 等,其中Cu 异常面积达100km 2,峰值为96.5×10-6。其中Cu 、Zn 、M o 元素组合好,浓集中心明显,且强度高,处于渣尔泰群出露区,断裂及基性岩脉发育,并且已知有三处铜矿化点,得尔图铜矿点就是其中之一,该地段是寻找铜矿及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区域内有一处Au 异常,面积为39.0km 2,峰值8.5×10-9,虽然过去检查异常不理想,但其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处于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华力西碎裂花岗岩接触带边部,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段。 2.铜矿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增隆昌组(Pt 2zhz )和阿古鲁沟组(Pt 2zhag ),少量有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物分布于沟谷及低凹地带。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出露于普查区中南部,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变质石英砂岩、灰黑色变质钙质石英砂岩、绢云石英片岩、炭质板岩夹黄色结晶灰岩、炭质粉砂岩。辉长岩呈多组条带状顺地层走向贯入。得尔图铜矿脉就赋存于该组地层石英砂岩与炭质板岩接触带,成矿与辉长岩侵入有密切关系。中元古界渣尔泰群阿古鲁沟组:大面积出露于普查区北西部,呈北 东向展布;底部为浅灰色变质石英砂岩、青灰色变质钙质石英砂岩夹青灰色板岩;中部为石英砂岩、灰黑色千枚岩、炭质板岩与泥质结晶灰岩互层;顶部为灰褐色砂质结晶灰岩夹板岩。 2.2构造2.2.1断裂 断裂构造为区内主要构造,呈近东西向和北东向分布。东西向断裂有乌那格乌勒萨拉压扭性断裂(F 1)和乌那格郭勒压扭性断裂(F 2)。F 1断裂横贯普查区南部,地表形成一条平直的沟谷,沟宽70—100m 。F 1断裂北侧为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地层及加里东中期辉长岩,南侧为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岩石陡峻。F 2断裂位于F 1断层南部,相距500—900m ,近于平行F 1断层。沿断裂走向为舒缓波状的冲沟,断裂西侧切割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地层,东部位于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内,于敖仑浩特附近见断裂破碎带,带宽5m ,可见断层角砾岩存在。北东向断裂为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和阿古鲁沟组地层的分界线,断层北西为阿古鲁沟组地层,断层南东为增隆昌组地层。沿断裂有加里东期中期辉长岩脉及闪长玢岩脉侵入。此外,区内还分布若干小型北东向小断层。 2.2.2褶皱 区内仅渣尔泰群层间发育有一些小型褶曲。 2.3岩浆侵入 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中期辉长岩(υ32)和华力西晚期花岗岩(γ32 )。加里东期辉长岩较大面从这里了解西部资源从这里了解西部经济 〖论文天地〗 068 WESTRN RESOURCES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在原华北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山东和河南两省被归入华北地区,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除东三盟和赤峰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四省,作为规划、部署和实施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区域单元。辖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七分之一;人口3.2亿,约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2931亿元,约占全国GDP三分之一。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相对发达。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均处于华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和分析华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对于搞好地质调查规划,服务社会经济,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华北地区社会经济构成 尽管华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较大,但分布不均匀。据20xx年统计年鉴(下同),京津地区(首都经济圈)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xx美元,北京为2696美元,天津为2165美元;山东超过1000美元,达到1143美元;其余各省依次为:河北918美元、内蒙古711美元、河南652美元、山西606美元。 华北地区的国民经济产业构成平均为:第一产业15,第二产业为48,第三产业为37,第三产业接近第二次产业,表明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阶段。北京的第三产业超过第二和第一产业的总和,达到58(第一产业为4,第二产业为38),表明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天津的第三产业为39,比第二产业51低12个百分点,尽管天津的第一产业较低为7,但产业构成表明,天津的经济仍然具有典型的工业阶段的特点。山东、山西、河北三省的产业构成有相似之处,第一产业在11-16之间,第二产业50-51,第三产业33-39,正处于工业化发育时期;河南与内蒙古的产业构成表明,尚处于工业经济的早期,第一产业仍然是经济构成的主要部分(23-25),而第三产业在30-35之间,接近二次产业的规模。 华北地区的采掘与原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华北地区国内生产值的33,表明在华北地区的工业仍然是主导产业。北京的采掘业产值仅占GDP的0.8,不足1,但是原材料工业规模仍有671亿元,说明尽管北京市已进入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但带有工业阶段的色彩。河北省仍以矿业大省而著称,采掘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达到44.23,相反,原材料工业仅为245亿元。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天津五省、市、区的采掘工业产值比重总体保持在6.58-9.63之间。统计数据表明,华北地区除北京以外,国民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无论是采掘业对资源地质储量的需求,还是原材料工业对矿产品的需求,均显示出强劲的趋势。而在这一产业链中,资源储量的增加与地质勘查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华北地区矿产资源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不是降低的、而是增长的趋势,其中还没有考虑已建矿山资源枯竭对地质勘查的需求。 第二、华北地区资源经济分区 华北地块以及周边造山带所形成的华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格架,奠定了华北地区自然地貌的基础。以地貌单元为基础,参考资源特点、经济特征,把华北地

近代华北交通的演变与区域城市重构

近代华北交通的演变与区域城市重构(1860-1937) 另一个变化是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加快发展,主要是棉花、烟草、芝麻和花生。 19世纪华北的棉花种搜并不发达,植棉区多分布在水运比较便利地区。棉品交易在附近的集镇进行,交易品多为农户织造的土布而非棉花④。世纪铁路网的形成与城市棉纺工业的兴起,刺激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和棉花的商品化。植棉区沿铁路干线分布,表现了棉花种植业对铁路的依存关系。在直隶,植棉区以河流流域相称,分为西河区、御河区和东北河区,大都分布在铁路干线附近。西河棉区包括大清河和子牙河流域,沿京汉铁路分布御河区沿津浦铁路和运河分布东北河区在北运河、滦河流域,沿北宁铁路分布。 到民国初年,这些地区棉花种植的增长与大城市棉纺工业的发展同步加快,表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如河南安阳附近棉区棉花大量增产后,多由安阳经京汉铁路运销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以及汉口等地的纱厂①。天津先后建立了六家大型纺纱厂,所需原料棉大部分靠华北棉区供给。青岛、济南、石家庄等城市中的纱厂莫不如此。 棉区的扩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联还可从民初华北形成的棉花专门市场得到解释。在各植棉区,都有一些城镇成为专供棉花交易的初级市场。这些城镇大都位于铁路沿线和河流附近,如西河棉区的定县清风店、束鹿的辛集、滦县城、正定县城、邯郸县城车站,御河棉区的吴桥县连镇、南宫县城,东北河棉区的武清县杨村、丰润县小集等。其上一层市场可称为次级市场,多系铁路枢纽或河运枢纽城市。如位于西河棉产区的中心石家庄、河南的郑州、安阳、汲县等。年代的石家庄已经成为河北最主要的棉花市场,周围获鹿、正定、箕城、元氏、架城诸县以及山西所产的棉花,多先集中于该城市,再由铁路转运天津等沿海商埠,即终极市场②。 华北烟草种植业的兴起则与在华外国企业英美烟草公司有关。民国初年,英美烟草公司把在华拓展的重点放在铁路交通比较发达的华北。他们一面在华北铁路沿线大力鼓吹农民种植烟草,一面在天津、青岛等大城市建立卷烟厂。到年代,胶济线以潍县为中心,京汉线以许昌为中心,形成了烟草种植区。据统计,这些地区的农户有写从事烟草种植③。沿铁路城镇设立的收烟厂,将收购的烟叶经铁路源源不断运往建在天津、青岛以及上海、汉口的卷烟厂④。铁路把乡村烟农的命运

近代华北城乡民间信仰述评

近代华北城乡民间信仰述评 内容提要:本文以冀东地区诸县为对象,分别从祖先崇拜、宗教意识、灵物信仰和迷信风俗几个方面切入,对近代这一区域城乡民间信仰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分析,并试图以此揭示华北区域城乡民间信仰的变动场景与时代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为,在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冀东城乡的民间信仰出现了在传统与现代性间不可逆转的变化,呈现出神人合一、实用心态、多神崇拜、信仰式微等若干基本特征。冀东城乡在各个方面与华北诸省具有地理、文化等诸方面的密切关联,因此冀东城乡民间信仰上所表现出的变化与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近代华北城乡民间信仰变动的一个缩影。 导言 民间信仰具有原始性、程式化、继承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是了解民俗文化的最佳切入点。民间信仰,是从人类原始思维的原始信仰中传承、变异而来的,是民间思维观念的习俗惯例,主要有祖先崇拜、宗教活动、灵物信仰以及占卜、相面、堪舆等内容。在华北区域里,“一个繁盛农村之另一象征是村内建有相当美好的庙。庙内负责打扫清洁,按节日有香火”,近代冀东城乡就是如此,广泛流传着的崇拜祖先、信仰神灵以及各种迷信风俗中,多神性与实用性的特点十分明显,“敬鬼神,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祀”这些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这一地区乡土文化和民众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以唐山为中心城市的冀东地区,近代行政辖区划分,一般是在北依长城、南达天津、西到北京(北平)、东临山海关的范围内,既有山区又有平原,是华北与东北区域连接的必由之路。清代以来,由于邻近京畿与地处交通要道,冀东城乡是近代中国社会相对安定的地区之一,民间文化传承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受到了欧风美雨的洗礼,开滦煤矿建立、津榆铁路开通、秦皇岛港开埠,近代化工业强行进入冀东城乡后,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体系。民国之后,由于地处“闯关东”的陆地咽喉,冀东地区首当其冲,人口流动较大,经商意识相对较强,所有这些变化,对冀东民众心态的影响深刻而又复杂。当然,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冀东沿北宁铁路一线的城乡,山区则相对保守与安定,自然地理的特征,导致冀东地区出现了人文地理上的差异,这一特征,在近代华北区域具有较为明显的典型性。显然,了解近代冀东城乡民俗文化的演变,对于了解这一时期华北区域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具有知微知彰的学术典型性。笔者认为,这种考察更接近历史本相,而不应盲目夸大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在文化层面变动的幅度。 稳固普及的祖先崇拜 在冀东区域的城乡社会中,基于宗法制度的血缘亲情,仍是维系家庭、宗族、村落社会的基础,由此建立起来的以相互依赖为特征的人际网络,包容了全部城镇与乡村社区的所有角落。置身于这种人际网络中的每一个人,父母与子女间、家族成员间均有着生物性的血缘关联,村落社会的成员因辈份不同相互间有着或远或近的泛血缘关系。因此,在冀东人眼中,无论是生人或故人,他们都是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的整体,人生的苦楚不应让某一成员独立承担,而人生的甘美也应由大家共享。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冀东人也认为,祖先的功德是繁衍了子孙,没有祖先也就没有后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即使祖先仙逝,其灵魂仍与大家同在,他(她)应该受到特别的崇拜和尊敬。享福之人是在收获自己或前世清白人生的成果,而身处逆境则是在为自己或祖先前世的恶孽赎罪。因此,祖先在宗法制度和小农经济的价值观念中被奉为神明,就延续性、规模、方式等方面而言,祖先崇拜堪称中国的“国教”。 冀东诸县县志、当时与现在的调查均证明,近代时代冀东农村的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供奉着其祖先的牌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定期的祭祀,也使家庭具有了信仰与祭祀的功能。昌黎县“士大夫家建立祠堂,春秋祭祀,备羊豕、酒醴,阖族长幼咸集,礼毕则皆醉饱而归。其士庶之家无祠者,则于堂室中设龛,以安木主。若村氓辈,惟岁杪裁红笺,书某门宗亲神位。生辰、忌日,俱设供以祭”。蓟县的“士大夫家,于祖宗神主前每日早晚必焚香,表尊敬,志不忘也”,也算是极致了。在冀东诸县,一个人可以不信其它神灵,不设任何神祗的牌位,但他一定会设祖先牌位,富裕人家有的还在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_范围与机制_朱日祥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年 第41卷 第5期: 583 ~ 592 https://www.doczj.com/doc/ec10263978.html, https://www.doczj.com/doc/ec10263978.html, 英文引用格式: Zhu R X, Chen L, Wu F Y, et al. Timing, scale and mechanism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ci China Earth Sci, 2011, 54: 789–797, doi: 10.1007/s11430-011-4203-4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进 展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 朱日祥① *, 陈凌① , 吴福元① , 刘俊来② 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②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E-mail: rxzhu@https://www.doczj.com/doc/ec10263978.html, 收稿日期: 2011-03-09; 接受日期: 2011-03-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 90814000, 90814002)资助 摘要 华北是全球古老克拉通遭受破坏最明显和最典型的地区. 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计划以来, 通过不同学科间的有效交叉融合, 围绕该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和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 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诸多新认识. 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壳与岩石圈厚度空间变化以及地球化学属性的异同显示, 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集中在东部, 而西部主要表现为克拉通的改造. 克拉通化之后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等特征表明, 克拉通破坏发生在中生代, 其峰期为125 Ma 左右. 通过对比发现, 岩石圈减薄在全球其他克拉通中也多有发生, 但大多并不伴随克拉通的破坏; 只有当受到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强烈影响时, 克拉通破坏才有可能发生. 具体到华北地区, 在早白垩世全球地幔整体升温背景下,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幔对流系统失稳, 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 岩石圈拆沉或热-化学/机械侵蚀是地幔对流失稳所产生的不同表现形式. 关键词 时间、范围和机制 克拉通破坏 华北 克拉通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 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0%左右[1]. 它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5.4亿年), 特别是早前寒武纪(>18亿年). 典型的克拉通具有厚度约为200 km 的岩石圈, 而且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高, 所以克拉通具有免遭后期地质作用改造的能力[2], 表现在其形成后, 无明显的壳内韧性变形和岩浆活动, 其上覆沉积盖层呈近水平状产出; 现今也无明显地震活动, 从而成为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 正是由于这种稳定性, 克拉通保留了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44亿年)和最完整的地质历史记录[3], 成为有地质学以来研究大陆形成与演化最重要的地区. 华北克拉通自18亿年克拉通化之后至早中生代, 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并保存有巨厚的太古宙岩石圈根[4~6]. 但自中生代以来, 华北克拉通, 特别是其东部, 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形成多种类型的盆地, 伴随产生了大量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7]. 20世纪初, 翁文灏先生[8]根据我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 提出了“燕山运动”的概念; 随后, 陈国达先生[9]提出了“地台活化”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 中外科学家根据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 提出了“岩石圈减薄”[10,11]或“去根”的概念[12].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步认识到华北克拉通东部不仅发生了100多公里岩石圈地幔的丢失[11,13], 而且岩

地质华北油田

华北油田(岔河集油田) 一、油田储层特征 二、油气藏类型 三、地层特征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鄚州构造带位于淀北洼槽以东、文安斜坡以西、任西洼槽以北地区。区域地层西倾,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向、反向断裂构造带,是断裂潜山与第三系挤压构造复合迭置的断裂构造带。在断裂潜山背景上,第三系发育了一组轴向北西,雁行式排列构造,自西向东有七间房、鄚西、李庄、于庄等背斜构造。这些构造被北东向断层切割,形成诸多的断鼻、断块、端背斜圈闭,该 地区沙一下段为滨浅湖相沉积,砂体发育。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沉积了大套深灰色泥岩

和油页岩,是主要的生油层系同时也具备了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有利条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本地区钻遇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沙二上段、沙二下段、沙三段。 冀中地区低阻油层多为细粒结构及粉砂质细粒结构,含油饱和度和电阻率受泥质和粉砂 含量影响较大?表现在随粒度中值的减小束缚水饱和度增大、电阻率下降。从测井观点来看?泥质含量或细砂含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地层的自然放射性和导电性?表现为自然伽马值增大?电阻率降低?而自然电位只受泥质的影响?受砂岩颗粒大小的影响却非常小?当泥质含量增大时?表现为自然电位值显著减小。因此可通过计算自然伽马相对值(岩性系数)与自然电位相对值分析储集层岩性粗细和判别储集层性能。 四、常用录井技术 (1)定量荧光录井 定量荧光仪用紫外光作为激发光,用异丙醇或正己烷、环己烷作溶剂浸泡岩心、岩屑或井壁取心样品,激发光透过样品室后经滤光装置或分光系统进行处理,再由检测器进行检测、光电倍增管进行信号放大,最终显示出荧光波长值和荧光强度(荧光光谱)的录井方法。 定量荧光仪是在传统箱式荧光灯的基础上针对其在油气层检测方面的不足作了较大改进而研制成功的,主要应用于现场快速准确发现油气层 ?(2)钻时录井 在钻进过程中,根据钻时的变化和钻具的反应情况,分析、判断所钻地层性质和钻头磨损情况的录井方法。 1.客观因素有岩石的可钻性;钻井方式(涡轮钻比旋转钻快);钻头类型与新旧程 度;钻井参数;钻井液性能。 2.主观因素有司钻的钻井技术水平(司钻水平)和录井人员记录的准确性(录井人员 责任心)。 (3)岩屑录井 指依照地质设计,按迟到时间录取返到地面上来的岩屑,并系统地整理、加工制作、观察描述、选样分析、编制剖面综合研究,弄清楚地下地层及油气水的全部工作。 也有人称之为砂样录井或岩样录井。碳酸岩盐的基本描述:主要是成分(方解石和白云石)、含有物(硅、膏、泥、砂、生物化石)、结构(晶粒、生物碎屑、鲕、

近代华北的农业特点与生活周期

[内容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农业程序与乡村生活的关系。一种作物的技术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从劳动力需求上看有一个双峰型变化,这种特点对华北农村生活周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也影响到畜牧业和营养的周期,近代乡村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是受这种双峰型劳动力投入曲线影响的结果。关键词:农业程序生活周期Agriculture and life cycle in North Chinese in modern historyThe main o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cedure and rural life. The technological procedure of crop is a integrated system, have highly stability in history. It is of long time of adaptive action of crop and its environment. It took the form of two peak in labor curve, and this form affects peasant’s life cycle profound and lasting. Labor market, stock raising, human food nourishment cycle and a lots of other country life in North Chinese were affected by the two peak labor curve in modern historical period.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cedure life cycle中国农村中的生产和生活是相互适应的,技术程序和生活程序密切相关。生产的程序主要包括农作物从耕作到收获,再到加工这阶段一系列的环节,也可以称为农活程序。家庭生活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从年终到年末,各种家务也是各有其时的。传统时代的农村基本上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中,农活和生活琐事的程序必须适应生态节律。生产活动有涨有落,家庭琐事也随之有所变化,春夏秋冬各有其时,各种活动巧妙配合,非常有序地分布于生态空间中。对中国农民而言,这种节律早在农业文明初期就被认识,早期的历书——《夏小正》所表现时间程序就是当时农活和家庭生活的程序。以后,古代农业的技术程序与生活程序不但在历书中有记载,也有专门记载农业技术特点和农家生活的农书,这就是月令式农书,如汉代的《四民月令》,其中既有一年四季技术程序的描述又有与之相伴的农家生活各个侧面记载。古代的农书毕竟简单,难以作全方位的研究。近代的材料比较多,从目前看,民国时期华北平原的农村调查资料基本上可以为农业和农村生活的程序研究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特别是在满铁对华北村庄的实态调查中,有许多耕作程序和农村生活规律的调查。本文即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程序,即作物的栽培技术程序,积肥与施肥的周期,畜牧业的周期,以及劳动力流动和生活用品消费的周期等等。有意思的是,农活和生活的周期仍在当代农村持续。所以,近代农村生产和生活周期的研究也有益于学者对现代农村社会的了解。一.农业工作的程序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田间工作程序。从历史上分析,近代华北的作物有两种,一种是几千年一直在华北种植的作物,包括小麦、粟、高粱等。另一些作物在华北的栽培历史不长,只有几百年,包括美洲作物,如甘薯、玉米和花生,还包括棉花,也是明清以后在华北栽培的,近代的美棉自国外引种,栽培技术更为复杂。这些新作物和作物的新品种,对乡村的大田劳动程序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田间劳动和副业劳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到今,劳动周期有一定变化的。大田劳动主要发生于田间,积肥是一项很费力的工作,但不完全属于大田工作,积肥工作在家内,施肥工作在农田。积肥、施肥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肥料的生产也有一定的规律。[!--empirenews.page--]1.作物的田间栽培程序粟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栽培程序为整地、播种、中耕、收获和加工等。德县灌溉谷的劳力投入量为15.3人·日/亩,平谷、易县、胶县和惠民旱作谷为5.1-8.0人·日/亩。粟的播种时间在4月,播种后用盖子或拉子覆土、镇压。与小麦不同,谷子播种后不久就进入初夏,杂草生长,对中耕除草的要求很高,小麦播种后进入冬季,杂草相对少。谷子需要多次中耕,且要在中耕时期进行间苗工作。除草的次数也是各地不同,一般要进行4次左右。青岛附近进行4次中耕,第1次和第2次中耕时,同时进行间苗。在冀东地区,中耕、除草和间苗往往是分开的,用锄进行3-4除草,用锄或犁进行1-2次中耕,用手进行1次间苗。在北京附近地区,除草要进行3次,间苗1-2次,培土(中耕)2次。至于夏播粟,磁县的状况表明要进行3次中耕,发芽后2周后间苗。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一、区域地质背景 广西融水—罗城地区地处江南古陆(江南地轴)东南缘。北部属于桂北台隆(九万大山穹褶带),南部属桂中台陷(罗城弧形褶断带)。经历了四堡、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及燕山等构造运动,沉积了元古代、古生代的地层,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构造,发育四堡期、雪峰期的岩浆岩。桂北台隆内部及周缘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复杂的弧形褶皱和断裂岩浆岩带,伴随有锡、铜、铅锌等矿化,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区。 ㈠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有元古界~二叠系及第四系。中上元古界为一套浅海、半深海复理石泥沙质夹火山碎屑岩建造,构成结晶基底,分布于北部桂北台隆区。 下古生界主要出露寒武系,为一套复理石、类复理石夹少量碳酸盐,分布于桂北台隆周缘。 上古生界主要分布于本区的南部,出露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以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为主,沉积类型可分为浅水台地相和深水台盆相两种,其中浅水台地相沉积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岩,深水台盆相沉积为富含有机质、黄铁矿的黑色碎屑岩、粘土岩及灰岩、硅质岩。 本区的赋矿层位有四堡群、寒武系、泥盆系等,其中四堡群为本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九毛~六秀大型锡即产于四堡群中。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Cu主要富集于丹洲群的碳质页岩和四堡群变质岩中,Sn在泥盆系炭质页岩和寒武系、四堡群中的丰度较高。 1、四堡群

分布于本区北部三防复式岩体和元宝山岩的周缘,分为文通组和鱼西组,与丹洲群一起构成三防复式背斜及元宝山复式背斜的两翼,为区内锡铜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其地质特征如下: 文通组(Pt2w):主要为由深灰、绿灰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基性熔岩、凝灰岩、科马提岩组成。以夹多层火山岩为特征。 鱼西组(Pt2y):下段为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夹凝灰岩、细碧岩;上段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为一套深海环境沉积。 2、丹洲群 分布于三防复式岩体和元宝山复式岩体的周缘,分为白竹组、合桐组和拱洞组。与四堡群一起构成三防及元宝山复式背斜的两翼。亦为本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 白竹组(Pt3b):下段:底部为灰、灰绿色变质砾岩、变质含砾砂岩或含砾绿泥石英片岩;下部为变质砂岩夹千枚岩或片岩;上部为千枚岩或片岩。上段:灰-灰绿色钙质片岩、钙质千枚岩夹绢云千枚岩、大理岩。 合桐组(Pt3h):下部为深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上部为深灰色碳质页岩夹少量千枚岩。 拱洞组(Pt3g):为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底部为硅质板岩。 3、震旦系 分布于调查评价区南部,出露有长安组、富禄组、黎家坡组、陡山沱组。 长安组(Z1c):下部为灰绿色块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含砾砂岩;下部为灰绿色块状含砾砂泥岩,含砾砂岩、含砾泥岩夹泥岩、砂岩。 富禄组(Z1f):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岩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