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图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2004年10月

项目名称: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委托方(甲方): 滁州市人民政府

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

总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4年10月日

前言

经安徽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修编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年8月,受滁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

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由中国城市规划院与滁州市城乡规划院合作完成,滁州市规划院具体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

2002年9月,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组成员在滁州市规划局和滁州市城乡规划院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勘察和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项目组走访调查了市域所辖的四县二市二区。在调研期间,市委市政府召开滁州市城市规划动员会,项目组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主要职能部分领导汇报了对滁州市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听取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项目组工作的意见和指导。

2002年10月25日项目组向中规院领导进行了初步方案汇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项目组确定了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3个初步方案。

2002年11月18~20日,项目组向滁州市政府有关领导、规划局分别进行汇报、交流,对规划初步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规划纲要编制。2003年1月9~14日,规划组向中规院主管总工进行纲要汇报,对项目组前期的规划研究及规划内容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后,形成规划纲要成果。

2003年4月8~9日在滁州市召开了总体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认为纲要符合编制的技术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纲要审查会以后,工作进入正草图和成果编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生的几件大事(波及全国的非典疫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以及京沪高速铁路数次改线)影响了规划的进度,也使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项目组重新审视了规划的一些技术细节,规划成果和纲要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更趋于科学合理实用。

2004年9月,安徽省建设厅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外专家对滁州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专家评审,认为规划成果基本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经修改完善后可按法定程序上报审批。

根据纪要的要求,规划组对成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修改和完善。

回顾整个工作过程,规划组对滁州市对规划的极度重视和全力配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双方的共同努力是提高规划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祝愿滁州市的明天更美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管总工汪志明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主管所长涂英时规划设计所副所长

主任工程师闵希莹高级城市规划师

胡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魏天爵高级城市规划师

张莉城市规划师、博士

成员:童娣城市规划师

李东泉副教授、博士

宋一男助理城市规划师

王泽助理城市规划师

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项目负责人丁文军高级城市规划师

成员袁家金高级城市规划师

黄国泽城市规划师

陶开祥城市规划师

许全胜城市规划师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

组长:缪学刚(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何希勇(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徐培昌(市规划局局长)

方启鸿(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王学海(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王扞群(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

刑高(市交通局局长)

邵国胜(市水利局局长)

杨家良(市财政局局长)

张春林(市教育局局长)

秦钢昌(市公安局局长)

董一平(市卫生局局长)

龚荣刚(市环保局局长)

汤国建(市文化局局长)

张荣和(市规划局副局长)

王勇(市旅游局局长)

陈德勇(琅琊山管理处处长)

陈凤桐(市统计局局长)

陈修言(市供电局局长)

戴建国(市气象局局长)

任明伟(市水文资源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徐培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滁城产业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大滁州地域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旅游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综合交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电力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电信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节燃气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节市域发展协调与管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工业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仓储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城市景观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供热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城市防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涝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消防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人防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四章远景发展构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五章规划管理实施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六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促进滁州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在《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下

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成果由文本、图纸、附件(说明书、专题报告)组成,

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2条本规划自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成为指导滁州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由滁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在本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

一切城市建设活动及总体规划以下各层次规划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3条规划基本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7、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和规范

第4条规划期限为: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本世纪中叶

第5条本规划涉及的空间范围有:市域、大滁州地域、市区、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

1、市域:总面积为13328平方公里,包括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

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2、大滁州地域:总面积为4412平方公里,由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

全椒两县构成,在规划期内大滁州地域应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区

域,鼓励来安、全椒县城与滁城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镇群。

3、市区:琅琊区、南谯区行政管辖范围即为市区。面积1399平方公里。

4、城市规划区:滁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市区范围一致。

5、中心城区:由琅琊区、南谯区城市建设区组成,简称滁城。

第6条以下文本中有下划线的条目属于强制性执行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必须执行。

第二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第7条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城市职能,提高城市集聚

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

全面进步,把滁州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工业、商贸、旅

游城市。

滁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预测表

第8条经济增长目标:在“十五”期间的今后几年内,滁州市GDP增长在保持9%的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8%,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速度为%;在2005~

2020年,GDP增长速度为10%,人均GDP增长速度为9%,社会商品零售额增

长速度为8%。到2020年,滁州市域GDP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0元,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9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发展阶段,GDP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1:44:35调整为2010年的15:50:35,

2020年调整为9:54:37。。

第10条对外开放目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幅度不断扩大,规划期内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以上。

第11条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进入低速增长期,在今后15年内增长速度保持7‰以内;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近期和远期分别保持%和%的增长

率,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3%,2020年为60%。

第12条人民生活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规划期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35%以下。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13条总体发展战略:内(力)外(力)结合、联动发展,重视对地方企业的扶植和培育,形成外来企业和当地企业联动发展的态势,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持

续不断的动力。

第14条区域发展战略:面向东部、借力发展,借力发展的方向主要有四个层次:

1、与南京都市圈规划相呼应,融入南京都市圈发展之中

2、紧密协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步伐,形成互补发展态势。

3、积极争取和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金、技术转移。

4、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

第15条产业发展战略:工业带动、优化升级;调整农业,稳定发展;扩大第三产业,服务区域;规划期内,滁州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重点分别是:

1、第一产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一是要大力改造传统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为根本,以

高效为目的,提高产品竞争力,建立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二是要依托本地众多优质农副产品,面向消费市场,加大农业投入

和科技含量,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运输销售体系,重点扩展南京市场并努力

争取区外和境外出口。三是有序引导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

剩余劳动力输出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充分利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大

量成果,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工业化的科

技含量;二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

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三是强调生态建设和环

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积极利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3、第三产业:重视与周边大城市互相补充,错位发展。要结合南京都

市圈规划之机,提高滁州市旅游业和商贸业的区域地位。

第16条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形成以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

深加工业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流通业、现代旅游业为支柱

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节滁城产业发展策略

第17条第二产业:在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外地企业和本地民营龙头企业的进驻。保持食品、纺织的传统优势,更新换代,

提高产品质量;以家电、汽车为主导,择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规模期末,

把滁城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

第18条第三产业:在长江商贸城等市场建设的基础上,逐渐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商贸业,成为辐射南京都市圈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流通中心。发展休

闲旅游业,成为重要的休闲旅游基地和旅游服务中心。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19条城镇发展总体目标:通过各城镇在规模大小、职能分工、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完善,达到城乡协调、地域协调、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目的,为滁

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提高城市竞争力,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

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近期大力推进滁州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县城,择优培育重点中

心镇,形成以滁城为核心、县城为骨干、重点中心镇为纽带的、城

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2、远期进一步增强滁州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集聚规模,推进

区域城镇发展的全面化和现代化,形成大小市镇分工明确、职能互

补、结构合理的总体格局。

第20条城镇发展战略:采取“中心集聚、重点发展”的战略,中心集聚是指市域以滁城为中心、县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中心;重点发展是指以滁城、来安、全

椒构成的大滁州地域为重点、兼顾其他县城的发展。在户籍政策、城镇功能

和基础设施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重点地区的发展。

第二节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21条规划预测滁州市2005年总人口为450万人,2020年为480万人。

第22条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43%

2020年,60%

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

第23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滁州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为滁州中心城市——滁城,发展为70~80万人口的大城市;第二级为天长、明

光、全椒、定远、来安、凤阳等各县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0~30万

人;第三为一些现状规模较大或发展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其规模级分为5~

10万、2~5万两个等级;第四级是2万人以下的其他建制镇。

滁州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2020年)

第24条职能结构: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县域中心、重点镇、一般镇的职能结构。

市域中心和各县域中心基本为工业、商贸业等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城镇。重点

镇既承担镇域中心职能,也可以为周围乡镇服务,在职能类型上多为综合性

城镇。一般镇则可以分为工业、商贸、交通、旅游等多种类型。规划期内,

应发挥中心城市与重点镇的带动辐射作用,完善城镇职能,加强城镇之间联

系。

滁州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2020年)

第25条空间结构:未来滁州将形成“一区四轴”的扇形空间模式。

1、一区:一个城镇密集区,也是一个大核心。由滁城、来安、全椒组

成的大滁州地域。

2、四轴:一级发展轴一条:滁凤发展轴:104国道、京沪铁路、京沪高

速铁路、京沪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组成,连接滁城、明光和凤

阳。二级发展轴三条:滁定发展轴:滁州到定远,以省道311为主

要联络线;滁全发展轴:滁州到全椒,省道206和合宁高速公路为

联络线;滁天发展轴:滁州到来安、天长,省道312为主要连接线。第26条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1、天长市中心城区:天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三产业发达的综合

型城市。城市规模2020年30万人。

2、明光市中心城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京沪城镇带

组成部分。城市规模2020年20万人。

3、凤阳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京沪城镇带重要组

成部分,明文化旅游基地。城市规模2020年20万人。

4、定远县城:功能定位: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模2020

年20万人。

第四节大滁州地域城镇发展规划

第27条大滁州地域构成:大滁州地域由滁州市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全椒两县构成,总面积为4412平方公里。在大滁州地域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

源,打造城镇密集区,提高区域竞争力。

第28条大滁州地域城镇空间结构:以滁城为主中心,全椒、来安两个县城为副中心,包括南谯区、琅琊区、来安县、全椒县境内全部城镇,以国道、省道、

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路为交通联络线,在规划期内构成“一带三核多点”

的大滁州城镇密集带空间结构。一带是在来安县城→滁城→全椒县城沿线形

成城镇密集带;三核是滁城和来安、全椒县城;多点是在滁州市区及来安、

全椒县域,分布众多小城镇。

第29条道路交通和空间规划要求:(1)借助东西向交通轴线形成绿色走廊,避免建设用地的蔓延,形成生态良好的城市发展空间。(2)加强三核心之间的快

速交通联系,近期对省道312、206来安-滁城-全椒段改造拓宽,远期修建

三核心之间联系的第二通道。(3)保护山、水库、河流等自然环境,将自然

山水引入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第30条发展规模:近期规划2010年城市总人口72万人(滁城45万人、来安12万人、全椒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72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总人口

124万人(滁城80万人、来安22万人、全椒2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5

平方公里。

第31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一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加强在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协作,降低联系门槛。

第32条规划保障:(1)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为了促进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的统一利用和开发。(2)制度改革配套。打破户籍、就学等制度的区域限制。在

规划期内实施对来安县、全椒县撤县设区。

第五节旅游发展规划

第33条旅游资源评价:市域内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资源主要有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凤阳县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全椒县神山国家森林

公园和凤阳明皇城、明祖陵以及其他省级自然风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第34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1)加强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风景旅游资源保护条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内风景旅游景

点的知名度,使人们对旅游开发和保护形成共识。(2)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确定开发目标,完善配套设施,吸引各方面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

(3)接轨邻近地区尤其是南京市的旅游发展,努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

场。

第35条发展目标:在未来二十年内,使旅游业在滁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相关区域、相关产业产生明显的带动

作用,形成与滁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点线面结合、科学合理、功

能配套的旅游产业布局,把滁州市建设成为重要的旅游城市。

第36条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一个中心,三条轴线,四个旅游区”。

1、一个中心——滁城:市域旅游服务中心和主要景区。

2、三条轴线:(1)西线:滁凤线,以滁城为起点,凤阳县为终点,依

托104国道和311、101省道,连接明光、定远等地景点,形成滁州

西部旅游发展环线。(2)南线:滁全线,以滁城为起点的南线旅游

发展轴,通往全椒境内主要旅游景点,311、206、226等省道是南线

旅游发展轴形成的主要支撑。(3)北线:滁天线,由312省道沿线

城镇及景区组成的滁州北线旅游发展,以滁州市区为起点,沿线经

过来安县城、舜山景区、半塔景点,通往天长市区、高邮湖景区等

地。

3、四个旅游区:山水城市核心旅游区;西部明文化旅游区;全椒文化

山水旅游区;北部山水生态旅游区。

第六节综合交通规划

第37条突出滁城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公路建设,为高速铁路建设作好服务。使全市对外交通快捷化、多样化、高级化,内部交通通畅化、网络化、

均衡化。中心城市与市域各城市、县城的通行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各县

城之间的通行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各县城与本县各城镇的通行时间控制

在半小时以内。

第38条市域交通综合规划

1、铁路: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经全椒),为京沪高速公路建

设作好配套服务。

2、公路网规划:公路网络以建设与市域内高速公路相沟通的道路连接

线为重点,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完善市域中心城市、县城、城

镇之间的联系。建设城镇与高速公路的联络线。强化、完善市域内

部网状道路网,提升部分公路等级,改造或新建一般公路。

3、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加强站场建设,规划在各重点城镇建设交通运

输中心,使市域内各城镇都能通过公共交通相互连通。

第七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第39条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

用水定额指标表

中心城区以及各县城区供水量、污水量预测表

第40条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目标:完善供水设施,2010年前,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逐步完善农村供水设施,自来水普及率2010年达到90%,2020

年达到100%。

第41条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近期建设结合两湖一河治理工程实施,滁城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工程,达到清流河污水零排入;配合淮河治

理工程在凤阳、定远、明光、天长相应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染物排放量削

减85%以上。定远、全椒应加快水源建设和水质保护工作,保证城市供水要

求。其他镇、乡以及农村供水水源选择应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并根

据水源、距离以及协作条件等情况,共同建设区域自来水厂;结合纳污河道

分布和污染综合治理情况,建设区域污水处理厂;供水排水应统一考虑,防

止水源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量开采。

第42条水资源保护规划

1、地表水资源保护

(1)保护区:将向城市输水的线路和沿线湖、库划定为保护区。一级区划中规划保护区共有10个水域:女山湖调水保护区、花园湖调水

保护区、高邮湖调水保护区、高塘湖调水保护区、池河调水保护区、

清流河调水保护区、黄栗树水库保护区、城西水库保护区、沙河水

库保护区、凤阳山水库保护区。保护区水质目标近中期为Ⅲ类,远

期为Ⅱ类。

(2)缓冲区:在省、市际河流—淮河分界处规划缓冲区。一级区划中规划缓冲区1个:淮河方邱湖缓冲区。水质目标为Ⅲ类。

(3)保留区:一级区划中规划淮河保留区、滁河保留区、马厂河保留区、女山湖保留区等4个保留区,保留区水质目标为Ⅲ类。

(4)开发利用区:濠河、板桥河、白塔河、襄河开发利用区,花园湖、女山湖渔业用水区,凤阳山水库开发利用区,共计7个。

2、地下水水功能区划

(1)第Ⅲ承压水警示区:漏斗区规划为警示区,滁州市域主要是天长城区。管理目标:禁止增加新井,压缩开采量,对混层开采且非饮

用水源的地下水井逐步封闭禁采,并要采取地下水回灌措施。

(2)第Ⅲ承压水安全区:第Ⅲ承压水除上述警示区外,其他区域为开采安全区。

3、水污染防治

(1)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使水环境状况基本上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逐步实现流经城市的主要河段水质达

到地表水Ⅲ级标准;城市地下水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湖泊、水

库按功能要求分别达到规定的灌溉用水、渔业和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城市、国营企业或外商向乡镇企业转让的生产技术,应同时转让废

水处理技术或负责废水处理技术指导。城乡经营的生产项目,由双

方共同负责水污染防治。乡镇企业不得使用城市淘汰下来的技术落

后、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生产设备。城市、国营企业不得将水处

理技术不过关、污染严重的项目转移到没有治理能力的乡镇企业去

生产。

(2)与两湖一河工程联动实施:滁州中心城区应建设治、截、导、用、

整五位一体的污水治理体系。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工

程,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清流河排入滁河达长江或回用。近期要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招商

引资奠定基础。与淮河中、上游地区污染综合治理相协调,促进淮

河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彻底改变。

(3)污水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增加投入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开发、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与设备使废水资源化,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改

善或淘汰耗水严重的设备。

(4)加强对水质的保护,减少水污染。

第43条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提高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规范农村农业用水。

2、合理调水,解决缺水问题:建设从高邮湖、高塘湖、淮河等处引水

提升泵站,合理调水,解决缺水问题。

3、兴建城市供水水源并完善供排水设施,挖潜、改造和配套已有供水

系统。巩固和提高现有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合理开发

利用地下水。建立供、排结合的完善体系。

第八节电力工程规划

第44条近期结合滁州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进行局部电网完善,解决南部3县的主网问题;加强220/110千伏电网结构,增加变电容量;加强配电网络的建设,

使输、配电网协调发展;城网基本实现自动化。实现电力系统市—县—乡的

联网,完成电力信息网的建设,全面实现系统内电子化信息交换。2010~2020

年全网实现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现代化网络结构,具备充足的电力供应

能力,且有一定的超前性,力争达到一乡一变,全网实现自动化。

第45条地区电力平衡:在朱龙镇建500KV变电站,建220KV滁东变电站;在来安建220KV变电站,凤阳所缺电量可通过110KV线解决;在天长新建第二个

220KV变电站,新建220KV全椒变、大王变、南谯变,扩建220KV来安变、

凤阳变。

第46条电网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主体的220千伏电网,保证110千伏及以上主网达到安全可靠、调度灵活、经济运行。远期规划:至规划期末,市域将建成由

11座220千伏变电站组成的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主电网架,220千伏变

电站主变18台,容量达252万千伏安,年供电量120亿千瓦时。2020年220

千伏变电站的分布是:市区4座(滁县变、滁东变、大王变、南谯变),天

长2座(天长变、天长二变),其余县市各1座。

第47条近期规划:完成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完成500KV洛河--滁州输变电

工程、500KV滁州变介入系统220KV开断线,完成220KV滁州—滁东输变电工程、220KV滁州变介入系统110KV开断线。110KV十二里半输变电工程、

天长仁和输变电工程、临淮变增容、乔田变增容工程。至2010年,新建220KV

来安变,完成220KV滁州—来安输变电工程、220KV滁州变介入系统110KV

开断线。新建110KV明光古沛变、凤阳总铺变、定远池河变、南谯乌衣变、

来安半塔变、天长市区变及相关配套工程。

第九节电信工程规划

第48条电信网:加快宽带骨干网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交换速度和网络速度,积极培育宽带用户。“十五”期间建设重点一是扩大主干网传输能力,二是优化

网络布局,三是提高交换能力和网络速度,四是发展网络用户。

第49条移动通信网:加快移动无逢覆盖和微蜂窝的建设,提高网络连接质量,积极开发无线网上增值业务。加快基站建设,扩大载频和信道容量。

第50条有线电视网:加快建设县乡网络,扩大用户群,全面提升网络传输质量,积极发展综合数字服务业务。近期重点完成全市县—乡光缆传输网络建设,

形成市、县、乡三级光缆网。

第51条传输网的相互融合:统筹兼顾,合理分工,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在传输线路建设与节目源供应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宽带用户,

统一进行用户接入试点,减少重复建设。加强本地区移动接入网与电信网的

合作,有计划地发展移动接入网,提高电信网络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应

注意控制微波通道,保证通信畅通。

第52条邮政:近期以邮件处理中心基地建设为重点,初步形成以邮递业务为核心以实物传递类、金融服务类、集邮类、电子邮政类业务为主体,多种业务互

为补充,整体规模较大的邮政综合业务体系。远期规划重点进行邮件处理中

心各种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建成完美的营销投递网、实物传递网、邮政计算

机网,基本满足邮政业务发展需要。

第十节燃气工程规划

第53条规划气源:以陕甘宁天然气“西气东输”为气源。规划期末,使滁州中心城区及各县城居民用户、公建用户、工业用户、电厂用户及各种机动车辆全

部用上这种清洁能源。

第54条2010年,滁城要基本具备全部使用天然气的条件,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0%,并延伸供气,向来安、全椒县城逐步供气。到2020年,滁州中心城区和县

城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5%。市域内各乡、村由于区位原因,无法实现管道天

然气,也应积极淘汰旧有低品位能源,发展秸杆气化站,管道输送沼气。

第十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第55条淮河

1.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标准应为100年一遇,设计水位米;校核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校核水位米。

2.防洪目标:2005年,淮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远期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淮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3.排涝标准:近期凤阳、明光段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期提高到20年一遇。

4.淮河分洪情况:淮河在凤阳县境内设有5个行洪门口,在明光市境内设有3个行洪门口,与花园湖、方邱湖、女山湖等承担滞洪任务。第56条滁河

1.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标准应为50年一遇,干流设计洪水位为:襄河口闸上米;汊河集闸上米。各河段设计流量:驷马山分洪道940m3/s,

襄河口--汊河集510 m3/s,汊河集—小头李(马汊河入口)1580 m3/s,

朱家山分洪道100 m3/s ,马汊河分洪道1400 m3/s,小头李—六合

510 m3/s,六合—大河口870 m3/s。

2.防洪目标:2005年滁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远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3.排涝标准:近期来安、全椒段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期提高到20年一遇。

4.滁河分洪情况:滁河在滁州市境内设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蒿子圩、汪波东荡为分蓄洪区承担滞洪任务。

第57条清流河

1.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标准应为50年一遇,清流河大桥处设计水位米;

校核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水位米。

2.防洪目标:2005年清流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远期2020年清流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3.排涝标准区:近期滁州市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期提高到20年一遇。

第十二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58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大气环境目标:市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限值以内。

2、水环境目标:高邮湖、池河、襄河、城西水库、沙河水库、黄栗树

水库、凤阳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执行国家饮

用水水源水质“II”类标准;市域其他水域执行国家地表水“III”

类标准;地下水应达到国家地下水Ⅱ类标准。

3、噪声环境目标:休疗养用地、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

安静的地区,昼间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超过40分贝;以居住、

文教为主的区域或商业、居住混杂的地区,昼间50~60分贝,夜间

45~50分贝;规划确定的工业区及交通主干线,昼间不超过65分贝,

夜间不超过55分贝。

4、固体废弃物目标: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效益化。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及处置率近期达到85%,远期达到99%。

生态环境综合指标

第59条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与规划:规划将滁州市域划分为聚落生态协调区、农业生态效应区、景观环境组成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自然环境保护区四个区域。

1、聚落生态协调区:主要分布于滁州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和主要城

(乡)镇、农村居民点。其主要生态功能为调节聚落周边小气候,降

低环境噪声,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的发生。

2、农业生态效应区:主要分布在凤阳、明光、天长、全椒,包括城区

近郊蔬菜基地、农田林网与生态林地、苗圃等,主要目标为在规划

期内建成市域农田林网,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3、生态环境敏感区;主要为女山湖、高邮湖、花园湖周边、淮河、濠

河、池河、滁河、清流河、白塔河两岸地区。在这些地区应规划建

设生态保持林,严格控制河道两侧开石取土,盗伐林木等现象的发

生。

4、自然环境保护区:包括滁州市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皇甫山

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凤阳县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全椒县神

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女山湖自然保护区、花园湖自然保护区、

高邮湖自然保护区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工作。第60条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

1、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加大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

2、加强农村和小城镇环境保护。

3、加强环境安全与环境合作,实现监测数据资源共享,建立污染和生

态破坏预警系统。

第61条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滁州中心城区、县城、各重点城镇作为规划

管理重点,采取城镇兼顾周边乡村综合区域环境整治方式,以点带

面的达标管理。以水污染、垃圾处理和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景区的

环境建设为中心,确保地区水质,土壤和景区不受环境污染的影响。

落实沿淮河、滁河流域环境规划和主要城(乡)镇的周边环境规划,

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继续完善和加强滁州中心城区的环境监

测和管理工作,保持规划期末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率、垃圾粪便

无害化处理率的三个百分百,管理中实行分区分项的责任人负责制。

搞好区域协调,落实跨流域小环境综合整治责任,建设小区域污水

和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体系。

2、近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新建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10个,其中8个

是各地区的饮用水源地,面积12平方公里;另两处分别女山湖、高

邮湿地保护区,面积36平方公里。扩大建设好凤阳县韭山国家森林

公园保护区,将琅琊山、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与全椒县神山

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连接成片,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0平方公里。

以全椒、天长为试点建设以县为单位的生态示范区,然后全面推广,

建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态示范区,使示范区面积达到国土面

积的70%左右。将全椒、天长建成生态农业县。植树造林面积10万

亩,水土治理率80%,全市绿化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设立地方自然保护区,促进保护区的

持续发展。

第十三节市域发展协调与管治

第62条市域空间开发利用结构:在市域内划定保护区和控制区。

1、农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滁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应努力实现

空间形态的有效集中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并通过土地整理等措

施促进农业用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出率。

2、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区:滁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宜控制在100平方米/

人以内,县级城市的建设用地宜控制在120平方米/人以内,建制镇

建设用地宜控制在100~110平方米/人。

第63条市域空间开发利用的策略

1、空间发展的类型分区:空间发展的类型分区包括城镇建设区、生态

敏感区、农业开敞区。其中,城镇建设区涉及城镇建设用地、城镇

发展备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应选择有机开发为主导的用地战略;

生态敏感区包括水环境生态敏感区、山地生态敏感区,选择合理保

护为主导的用地战略;农业开敞区包括城镇建设用地、生态敏感区

以外的广大农村区域,选择有机开发与合理保护结合的用地战略。

2、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分区:鼓励和优先发展地区主要指城镇规划建

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密集带(区)内的城镇和规划重点镇的规划建

设用地。有条件发展地区指一般建制镇规划建设用地、重点发展的

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发展备用地。严格控制和保护的地区指

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地下矿藏分布区、园林地、农牧场、河

湖水系、水利工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古迹文物保护地、湖

岸带等,特别是生态敏感区用地。

第64条市域开发建设管治

1、开发管治要求:(1)在城镇建设区中,对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

建设用地应依法加强统一管理。其他建制镇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由

各级城镇总体规划确定,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必须服城市总体规划的

安排。对工业发展预留地的开发管治,强调工业项目应尽量向工业

园区集中,村级工业应向各建制镇和市区各组团集中。对交通建设

用地的开发管治,加强两侧用地管理,设置必要的绿带。(2)在生

态敏感区中,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涉及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应进行

严格审批,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3)在农业开敞区中,应严

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禁止污染物排放、弃耕;保护农田水利

工程。农业开敞区内的村镇建设用地以现状集镇和规划确定的中心

村为基础适当扩大,其它地区不再安排新的村镇建设用地,禁止非

农建设项目用地无序散布,有计划将乡镇工业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

部分搬迁的村庄其原来的用地原则复垦还田。村镇建设用地在规划

期内总量基本维持不变。

2、土地使用管理:在城镇和乡村建设中应尽量不占耕地,严格遵守《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相关要求,控制城镇建设的人均用地指标。

3、农村居民点建设:按照滁州市域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实际要求,以中

心村建设为重点,逐步对农村居民点进行适当迁并。并村联组和中

心村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期实施、逐步完成。农村居

民点迁并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为:(1)山上村庄向山下村庄迁并,

自然村向行政村迁并,行政村向中心村、中心村向小城镇集聚;(2)

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村庄应迁并;(3)农村居民点的合并应充分

考虑农村生产方式的需要,照顾村民原来的生活习惯;(4)有利于

生活、生产,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5)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建

设、统一管理;(6)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心村的人均建设用

地指标宜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65条滁城城市性质为:以工业、商贸、旅游为主的皖东中心城市。

第66条滁城产业发展产业和功能定位

第67条滁城城市人口规模

2010年 45万人。

2020年 80万人。

第68条滁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 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近期城市

建设总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左右,远期2020年控制在80平方公里。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69条滁城总体布局结构:规划滁城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三大片区是滁西、滁东、滁南,片区之

间由铁路、河流、生态绿地分隔,并由环路和城市快速道路相连;六个组团

是老城区、滁东组团、滁西组团、滁南组团、高速铁路站前组团、高教园区;

一个风景区是琅琊山风景区。六个组团的功能如下

1、老城区:铁路以西、明光路以北划为老城区。规划重点是疏解中小

学校、市级办公和大型的商业设施,疏通环城水系,保护老城的道

路网格局。老城中主要是安排旅游、文化、休闲、居住、小型商业

设施用地。

2、滁东组团:铁路以东为滁东组团,是以工业、居住为主的片区。

3、滁西组团:铁路以西、明光路以南、花园路以北的用地为滁西片区,

是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综合区。

4、滁南组团:丰乐路与京沪铁路、花园路与外环路之间的用地是滁南

片区,是城市中心片区,主要布置市级公共设施用地、居住、工业、

仓储用地。

5、高速铁路站前组团:高速铁路站以北、滁南片区以南为高速铁路站

前片区,主要布置工业、公共设施、居住用地。

6、高教园区:丰乐路以西、花园路以南为高教园区,主要布置高教科

研用地。

第70条琅琊山风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城市郊野公园。

第71条建设山水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保护和利用了自然的山水格局,通过贯彻实施和山、水相关的城市设计理念,在未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城

市。

1、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城区之间为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过度带,

规划清除杂芜建筑,重点整治风景区入口,加强和城市的景观呼应

和联系。在滁西和滁南组团之间开辟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清流河

山水呼应的景观廊道。

2、在组团之间布置生态隔离和绿化地带。

3、将城市水系保护和整理与城市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城市的亲水

性。

第72条水系整理:因此在尽可能保护自然水网的前提下,对现有水系要加以适当的整理。建议在总规以后,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对规划区范围内的河渠水

系编制全面的详细整治规划。滁东的湖泊渠道要尽可能沟通起来。滁西琅琊

山的山洪应该通过水库和截洪渠引导到南部的低地汇入清流河,新建的小区

中都有活的水面,使将来的城市四面有水,使整个城市的大格局和古城的水

景观格局相互呼应。

第73条滁城中轴线:将新安路向南延伸至对高速铁路客站,作为滁城的第二条中轴线,和南谯南路共同形成双中轴线的城市结构。两条中轴线共同构成城市

中轴带,中轴带上的用地主要布置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形成具有强烈地方

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

第74条老城整理策略:老城整理的重点是重新沟通环城水系;适当搬迁人流量、车流量大的用地,疏解、减轻交通压力,改善环境。一些市级办公用地搬迁

以后,可以改为文化娱乐施舍用地如图书馆、民俗博物馆等。

第75条规划迁出滁西片区内部的军事训练场。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

2、现状特殊用地200公顷,其中军事用地为公顷,其他特殊用地为公顷;规划取消市区内的军事训练场,军事用地减少为公顷,其他特殊用地为公顷。

3、滁城绿地总面积为220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为800公顷,生产防护绿地为160公顷,分布在城区外围的河流、道路两侧以及作为片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用地的1240公顷绿地不参与用地平衡。

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76条布局结构:居住用地布局结构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

第77条用地布局:大型居住区用地主要分布在滁东、滁南,滁西主要是改造破旧平房区。在琅琊山南麓和清流河沿岸布置少量高级住宅区。规划人均居住用

地指标为平方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为%。在改造平房区和新建居住区

内加大绿地建设力度,绿地率不低于30%

第78条新建居住区应进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进行安居工程建设,建设模范居住小区。

第79条平房区综合改造:到2020年将以破旧平房为主的三类居住用地全部改造改造为一类、二类居住用地。把新区建设和平房区综合改造结合起来,对旧居

住区配套设施不足的加以完善,平房区改造的目标是把现状的平房区逐步改

造为开发强度适度,市政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区。

第80条居住区内原则上不得安排工业性项目,现状居住区内的污染工业应尽快调整到规划工业区内,对不能搬迁的有污染的工业项目要予以改造,限期治理

污染。

第81条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居住建筑的设计不应雷同,要充分结合小地貌创造有个性的居住空间。同时要求充分利用滁城水景观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新建

居住区创造多种多样的水景观。适应私家车数量逐步增多的趋势,在居住用

地中要充分考虑停车空间。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82条建设由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组成的三级公共设施系统,形成完整的公共设施网络,方便人民生活。规划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平方米,占

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为%。

第83条市级公共设施用地与公共中心主要布置在滁西、滁南,由行政中心、商业金融业中心、大型综合市场、文化科技中心、体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教

育中心组成,主要布置在城市双中轴线上和两侧。

第84条片区级和组团级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在滁西、滁东、高教园区、高速铁路站前。在居住区布置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用地与公共中心,主要为商业、服务业

与文化娱乐、中小学用地。老城要逐步向滁南、滁东疏解中小学校。同时要

在滁东、滁南创办高质量的中小学校,为新区服务。

第85条城市公共中心区:布置在滁南城市双中轴线上,包括行政中心、商业金融

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科技中心、体育中心,作为大滁州城镇群的主中心。

第三节工业用地规划

第86条规划工业向大型工业区聚集,鼓励邻近乡镇工业向中心城区集中,

第87条规划人均工业用地25平方米,占城建总用地比例为25%。

第88条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城市的东部、南部,形成四大工业区:滁西工业区、滁东工业区、滁南工业区、高速铁路片区工业区。应该在近期关闭铜矿,或

者通过尾沙的综合利用逐步,铜矿原址改为居住用地或者游乐用地。

第四节仓储用地规划

第89条将粮食、木材、建材等物资储备、中转库用地布置在铁路沿线和主要工业区附近。在各片区分别布置日用百货等生活用品库。规划仓储用地人均指标

为2平方米,占城建总用地比例为2%。

第90条危险品仓储用地:布置在城区外部、清流河下游,与城区其他用地之间应留足隔离防护距离。搬迁、拆除油库及其铁路专用线,油库搬迁至担子乡南

部铁路沿线。铁路专用线拆除后作为绿化和城市道路用地。

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第91条航空:继续加强滁城与合肥、南京机场的交通联系。

第92条铁路:在京沪铁路客站东侧预留站前广场。在滁东控制出远景京沪铁路局部改线的通道。

第93条高速铁路:在站前布置高速铁路综合片区,主要安排工业、居住、公共设施用地。

第94条公路:将会峰路作为城市快速路向东延伸连接蚌宁高速公路。在滁东、滁西、滁南、高速铁路站前片区分别设置长途汽车客运站。

第95条水运交通:对清流河航道进行整治,水运码头南移到城区边界地带。老城的护城河与清流河未来通过水闸互通游船,形成优美丰富的水上旅游线路。

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第96条道路网规划:城区道路网采用组合方格网形式。城区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大部分道路断面仍采用上次总体规划确定的断面型式。

规划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为14平方米,占总用地比例为14%。将滁南道路网

调整为正南北加放射型的形式。规划城区道路总长公里,其中主次干路长度

公里。主干路间距800~1000米,次干路间距400~500米;主次城市干路道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平均道路密度不小于8公里/平方公里。

道路网规划指标

第97条 在老城外围和组团之间组织交通性干道,减小对老城的压力,在京沪铁路

东侧开辟过境交通道路,彻底解决老城和新区之间的交通堵塞。并利用过境城市环路和片区间的交通性干到组织城市快速路系统。

第98条 道路交叉口:道路相交以平面交叉形式为主要类型,要求加强城市的交通

管理,通过渠化、信号灯管制和其它交通管理手段,合理组织交叉口交通。规划要求城区道路与干线铁路相交必须分离,即采用下穿或上跨形式,下穿净空应尽量满足各类车的行驶要求。

道路交叉口形式

第99条 城市广场:大型交通集散广场共规划3处,即京沪线滁东、滁西站前广场

和高速铁路站前广场;在长途客运站,分别设置小型交通集散广场。游憩集会广场规划有6处,布置在每个片区以及大型公共中心。广场用地指标按平方米/人计算。

第100条 城市客运交通规划

1、客运交通应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主,个体交通为辅的原则,公交线路的建设重点应放在各片区间的联系上。

2、各片区应有公交车直达火车站,城区公交线路网密度应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城区边缘地区应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

3、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按500米步行半径计,不小于城市建设用地的50%,按300米步行半径计,不小于90%。

4、公交站场规划分为停车场、保养场、枢纽站三个部分,场站用地指标以200平方米/台计算(包括停车、保养和生产等用地),并为规划

期以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弹性。

第101条 城市货运交通规划:货运方式以铁路、公路、水运为主。发展储、运、销

一体化的社会化、专业化运输网络,在滁东、滁西、滁南片区布置3处货物流通中心。

第102条 城市交通设施规划

1、公共停车场:外来机动车停车场设置在城区对外出入口处,市内公共停车场设置在城区中心地区和交通枢纽附近。附近未设有公共停车场的公共建筑应参照《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试行)》 建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用地指标按平方米/人计算。

2、公共加油站: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1~公里设置,每处规划用地~公顷。附设洗车和小修的加油站可增加面积公顷。

第八章 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建设规划

第103条 目标:按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区绿地与生态系统,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式

新城市。2020年城区绿地率不低于35%;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城区公共绿地占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不低于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至2020年,全境森林覆盖率达20%,森林郁闭度普遍达以上,属于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切实得以保护并有明显增加。

第104条 城区绿地系统总体布局: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在普遍绿化的基

础上,建设由丘陵、山地水土保持林地、水源防护林、沿水库河流河防护风景林地、城市片区间生态防护隔离林地、经济林地、森林公园组成的绿化网络,实行草、灌、乔相结合的绿化种植方式,改善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和城区的生活环境,建设绿洲、生态城市。规划在城区建设与市域绿化系统相结合的公共绿地系统,形成点、线、面、带、环、网相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105条 规划搬迁、拆除油库和油库铁路专用线,恢复再建丰乐亭景区,铁路专用

线拆除后作为绿化和城市道路用地。

第106条 生态功能分区与管制:城区分为城市建设生态区、山地自然保护生态区、

水库水源与河流生态区以及外围农业生态区四类生态功能区。

1、城市建设生态区:严格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绿地建设,按照详细规划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保证城市中有足够多的广场、绿地等开敞空间,提高宜人的生存环境。

2、山地自然保护生态区:保持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和山林资源。保护与建设并重,破坏预防于治理修复相结合。加强丘陵山区水里工程建设,增加山区蓄水、涵养水土,防止滑坡。封禁治理和造林种

草相结合,提高林草覆盖率,保护土壤免受冲刷。限制在山地和城

区之间开山采石,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限制采石规模。

3、水库水源与河流生态区:重点保护城西水库水源生态功能区,清流

河沿岸加强绿化。以干流河道为主要轴线,以小支流网络为主体,

在整个水系范围内开展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清障、疏浚、截流、绿

化、固岸等措施,实现主轴河流的水面宽窄均匀,河床加深,水质

优良,河岸美化的目标。

4、外围农业生态区:充分挖掘未利用滩地、河堤、圩堤、沟渠等土地

资源,选择速生、适生树种进行造林绿化;因地制宜实行林渔、林

农相结合,实现农田林网化、河沟渠坡面植被化,建设生态防护林

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依靠高科技改造

传统农业,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条件,形成以生

态食品的生产、加工、仓储、集散为基本环节的生态产业带;复垦

废弃地,增加耕地面积,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在城区外

围建设不少于100米的环城林带。

第107条生态防护林体系

1、交通与水系绿色廊道:沿清流河、承袭水库以及其他河渠和交通干

道建设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

2、平原绿化:利用河渠水网,营造农田林网,并以农田林网为主题,

结合道路交通绿色走廊,与堤岸林带、符合农林以及环村林等,构

建平原防护林网。

3、城市绿化:城市绿化应该注重城市内部与外围区域环境质量协同保

护与建设,结合自然地貌、道路、水系绿色走廊建设城市片区之间

的生态隔离带,城市与外围农业开敞空间之间建设生态廊道。

4、山林建设:在丘陵山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发展混交林、观赏林、

经济林。坡度25°以上的坡地、水土严重流失的地区,严禁开垦,

整地造林。

第九章城市景观规划

第108条城市总体景观形象:尊重自然,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维护和发掘历史文化景观,建设具有滁州地方特色的城市布局,突出大环境绿化、山

水自然景观,将滁州市建设成为天人合一、生机盎然的可持续发展独具特色

的开放式的“山水城市”。

第109条特色风貌区

1、老城风貌区:保护、沟通环城水系,突出体现环城水系的优美。

2、新中心区:加强土地集约使用,丰富城市功能,突出城市中心区的

繁荣、兴旺和活力。

3、清流河水滨景观廊道:将清流河建成一条优美的水滨景观廊道。清

流河宽度在50~80米之间。

4、琅琊山东麓生态区:在这个地带可以作低密度的旅游设施、娱乐设

施,高级别墅开发。

第110条景观控制区

1、城市绿化景观控制区:保护城市四周自然景观,并将其充分引入城

市,城内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建设遍布全城的绿色空间网络,使城

市与自然融为一体,建设生态城市。

2、风景名胜景观控制区: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划定保护范围,制定

严格的保护措施,制定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3、城市滨水景观控制区:努力将水元素引入城市建设之中,对城市滨

河景观带有重点又各具特色的设计,突出现代化城市景观形象,创

造城市景观特色,使其成为富于城市文化内涵的,充满生机的城市

景观廊道。在市区内各广场、大型公建前面、公园、街头绿地中建

造喷泉、人工瀑布、水雕塑、水廊、水广场、池塘等水景观设施。

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划标准,控制水域污染,保护水源地。在河、

沟沿岸加强绿化。

4、城市中心区景观控制区:在中心区应把公共中心的建筑、广场、绿

地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公共中心和广场群体,中心区建筑以多层、

高层建筑为主。

5、居住景观控制区:建设亲切宜人、环境优美的居住区景观。居住建

筑形式、色彩、布局形式应多样化,应该在所有的新建居住区配置

水景观要素设计。

6、工业仓储景观控制区:工业区和仓储区的布局应该严格遵守用地布

局的要求。工业区仓储区景观应该有秩序、不杂乱,建筑的形式和

色彩简洁明快,环境应清洁、优美,体现现代工业建筑与生产环境

的美。

第111条景观要素规划

1、在城市边缘带应有机地把自然景观引入城市,达成城市人文景观与

自然景观的融合。在这里建筑密度不宜过高,建筑形式与色彩应与

自然相协调,从城市边缘带多视点规划设计城市轮廓线。

2、规划确定国道、省道,铁路客站等进入城市的入口为主要城市出入

口,对其进行重点城市景观设计,使其代表城市形象。城市入口应

具有强烈的个性与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城市的主要入口应划定一个

较大的范围,并将其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实施重点城市设计,并竖立

城市的标志。

3、规划五条城市景观轴,其中南北向穿越中心区的双轴是是城市的主

要景观轴,需对其进行统一街景规划设计,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

街道形象。

4、避免形成象城墙一样单调乏味的景观走廊,景观走廊中的绿化与建

筑和建筑空间应丰富而不单调,建筑形式与色彩应协调统一而又多

样化。对规划确定的景观走廊应实施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街

景设计。

5、把景观结点作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突出代表城市形

象特色,应根据其所处的城市区位,通过研究城市的历史、自然与

未来进行完整的深入设计。

6、景观标志应具有独特性、地方特色、强烈的个性和可识别性,并建

筑在比较重要和明显的地段。

7、城市轮廓线应该是优美的、充满韵律美感的,对高层建筑的分布和

建筑单体应严格控制、精心设计。规划中心区为高层、多层建筑分

布区,在中心区形成城市轮廓线的高潮。城区周围山体构成的自然

轮廓线应受到尊重。严禁在山体轮廓线上建设大体量、生硬的建筑、

构筑物。也不宜在山前建设大体量高层建筑。

8、规划在各片区中心区布置中心广场,在各公共中心布置小型的公共

生活广场。在居住区布置居住区级的公共活动广场。老城安排一些

小型袖珍广场。广场的尺度、比例以及周围的建筑、绿化、环境都

应该是亲切宜人的。

9、在老城和新区结合商业、娱乐、游憩、广场和绿地等生活设施布置

步行街。

10、城市建筑形式与色彩应该吸收国际、国内的经验,“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但各种形式与色彩的建筑不得杂乱无章的布置,应分区相

对集中布置,形成“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形象。浅色是建筑色彩的

主色调。

12、城市的历史、民间传说、民俗、地方传统、地方特色文化、地方性

的节日以及人的活动都是城市景观的要素,应加以挖掘、整理、继

承、发扬。各种展览、博览会也构成城市的人文景观,应大力举办,

扩大城市的知名度。

第112条城市外部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注重城市外部开敞空间设计,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单体与群

体建筑要与街道、广场、绿地相结合,形成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

建筑的外表应力求朴素、大方。对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重点

城市设计。

2、针对城区的功能分区,通过各种界面限定,形成广场群体,广场之

间通过道路、步行街、绿化带相连,构成丰富多彩的动线,丰富多

采的广场群体。

3、植物、水、石材是外部空间设计中必备的材料,尤其在广场设计中

必须引用这些材料。

4、外部空间的尺度:过分巨大的外部空间尺度是非人的、大自然或纪

念的尺度。应该将纪念性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的街道空间尺度相结合、

相对比,形成强烈的空间效果。中心区的建筑限高可以根据这一原

则确定。

5、软质界面应起到使外部空间更亲切、迷人,强化或削弱硬质界面的

作用。应注意外部空间中的绿化设计。

第113条城市公共中心区设计与建筑控制要点

1、在城市公共中心区建设行政、商贸、文化、体育、科技、会展中心,

形成中心区公共建筑群体,公共建筑与步行街、广场、绿地、小品

相结合,形成优美的城市外部公共活动空间,体现滁城的现代形象。

2、精心设计、严格审查:在规划管理中要求精心设计、审批每一栋建

筑,这是保证中心区景观质量的关键。

3、建筑形式与风格:在街景规划管理中,不必刻意追求传统的统一、

协调,应建造现代形象的全新的街道景观和中心区景观。追求单体

建筑的个性美,比片面的强调协调更重要。

4、建筑尺度:中心区建筑高度应有变化,形成优美的轮廓线,建筑群

体中同样高度的建筑不宜数量太多。

5、建筑材料:以玻璃、钢、水泥等现代建材为主,石材是滁州的地方

建材,可以广泛使用在铺地、建筑基座、道路隔离栏与废品箱、灯

柱等小品和雕塑上,使外部空间获得材料的统一感。在建筑的南立

面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时要避免光污染。

6、建筑色彩:规划中心区采用浅色调和系列色彩,形成优雅的感觉。

7、建筑结构:新建筑应采用轻盈一些的结构,尽可能开敞。

第十章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114条需水总量、供水水源以及水资源保护规划

1、2020年需水总量为亿立方米。

2、规划城西水库、沙河水库、黄栗树水库作为滁州市主要供水水源,

在沙河水库上游兴建山许水库,考虑开发利用少量地下水。远景规

划考虑从长江引水的可能性。

3、水资源保护规划: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控制自备井供水,严禁新打自备井。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定饮

用水源重点保护区见下表。对三大水库水体进行定期监测水质变化

情况。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对影响水质

的污染单位,应限期搬迁。

第115条水厂规划:近期将对现有一、二水厂进行技术改造,规划一水厂按5万立方米/日的规模考虑,二水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2010年新建城东三水

厂,供水水源为沙河水库,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三水厂建设用地7公顷

左右,水厂位置选在滁东大官塘水库附近。2020年新建城南四水厂,供水水

源为黄栗树水库,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占地10公顷左右,水厂位置选

在滁南滁全路与南环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处。水厂建设规划见下表。

水厂建设规划一览表

第116条配水管网规划:现状配水管网DN300mm以上管道作为供水干管利用。城区中心管网成环,四周辅以枝状管道,加强各供水分区之间的联系,提高整个

管网供水能力。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117条排水体制:规划排水体制新建区域采用雨污分流制,老城区或改造较困难地区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随着老城区的改造进度逐步完善,中

远期实现雨污分流制。

第118条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工程规划:2020年污水处理总规模37万立方米/日。规划将城区排

水区域分为城西、城东、城南三个区,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座,

城西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0万立方米/日;占地约10公顷。城东区污水

处理厂设计规模10万立方米/日,占地约10公顷。城南区污水处理厂设计

规模15万立方米/日;占地约15公顷。

2、污水处理排放以及中水回用:污水厂处理后污水排入清流河。充分考

虑中水回用于市政浇洒道路、绿地、景观用水以及工业冷却用水。

3、近期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截流工程和创业路整治导污工程,加快城

西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初步形成治、截、导、用、整五位一体的水污染治

理体系,确保清流河水质。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第119条雨水管道计算采用下列暴雨强度公式:

=ha

s

t

p

.

/1

)3.

13

(

)

lg

67

.0

1(3.

2989

q

8.0

+

+

其中:P=1~3年

第120条规划将城区分为9大雨水排水系统,即城西区的4个排水系统、城南区的2个排水系统和城东区3个排水系统,根据情况实际情况,结合排涝规划,

规划建设泵站、涵闸等构筑物。

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第121条负荷预测:2020年市区最高负荷将达到万千瓦。

第122条电力工程规划

1、电源建设:在珠龙镇建500千伏变电站,主变3×75万千伏安,在

滁东建220千伏变电站,主变2×15万千伏安;在大王建220千伏

变电站,主变2×18万千伏安;在担子南侧建220千伏变电站,主

变2×18万千伏安。将220千伏滁县变电站主变扩容至2×15万千

伏安。

2、电压等级:规划期内中心城区电压等级分为220千伏输电网、110

千伏高压配电网,10千伏中压配电网和380/220伏低压电网四级。

35千伏配电网应逐步取消。

3、网站布置:到2020年,预计市区最高负荷可达万千瓦,按容载比~

2计算,约需220—110千伏主变容量分别为130万千伏安和140万千伏安。

(1)220千伏:规划用地内新建220千伏变电站3座,滁县220千伏变电站位于中心城区南部,主变容量为2×15万千伏安,做为滁州西南部的电源点;滁东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15万千伏安,位于城市的北部,做为城西区的电源点;大王 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18万千伏安,位于城市的东部,做为城东区的电源点;南谯 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18万千伏安,位于城市的东南部,做为城市东南部的电源点。这4座变电站用地均控制在3公顷。此外,滁州热电厂可直接向市区提供一部分负荷(万千瓦)。220千伏网建议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结线方式。届时,市区将建成220千伏双环网。

(2)110千伏:规划110千伏公用变电站15座,其中新建11座,扩建2座。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见下表。15座公用110千伏变压器主变容量为万千伏安。此外,城区内大工业用户根据需要设置110千伏专用变电站。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在城区边缘时可采用户外型布置,用地一般在5000平米。城区内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建议采用户内型,用地一般在1500平米。110千伏网络结线方式采用环网结线,开环运行。

(3)出线方式:规划220千伏110千伏线路主要为架空线,城区内要预留出高压走廊用地,城区繁华路段宜采用地下电缆敷设。城区内新建10千伏中压配电网一般采用地下电缆,现有10千伏架空线也应逐步改为地下电缆。

大型变电站规划一览表

第123条近期建设:新建220千伏滁东变电站,主变容量达到2×15万千伏安。扩建110千伏琅琊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万千伏安。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第124条电话用户预测:市区市话普及率近期达到40%,远期市话普及率达到55%;

移动电话普及率近期达到35%,远期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0%。各期市话用

户和移动电话用户见下表。

城区市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宏观预测表

第125条市话交换机容量:规划按实际用户占交换机容量的80%计,近期交换机容量15万门,远期交换机容量52万门。

第126条市话及移动电话局所规划

1、市话局所:规划在城区设市话局10个,其中新建4个,扩建5个。

各市话局间的中继方式采用汇接中继。交换机容量见下表。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三明市建宁县濉溪河段,全长为13.4公里,濉溪属金溪水系,在袁庄注入金湖后,经将乐至顺昌,汇入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建宁县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景色优美,素有“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等美誉。 二、设计任务与规模 设计任务:本项目旨在于利用现状滨水自然基底、结合原有和设计防洪设施,对现有的河道进行整治提升,充分发挥建宁县的特色和文化,塑造一个集生态、安全、自然、科教、玩赏、休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走廊。 设计规模:本项目起点位于建宁县渡头大桥,终点为建宁县高沙洲,改造设计河道总长13.4公里,本项目将结合建宁县的历史文化和现有的自然景观,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方式,对河道沿线景观进行综合整治,力求实现水系、道路和绿化三通,打造安全、生态、自然、优美的建宁县安全生态水系示范河段。 三、相关规划及解读 1.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市域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区定位为安全、生态、自然的示范河段。本项目属于建宁主要重大河道。根据区域规划要求,城市建设生态区应加强公园的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强化和提升生态功能。设计将对区段进行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河道两侧设置滨水步道的同时进行生态净化涵养,并对其中的农田耕地进行保护及提升。

2.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建宁县将大力促进红色旅游和客家祖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故项目将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延续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革命文化精神。 3.《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形成“一带、四廊、多斑块”的绿地系统结构。促进中心城区周边山体生态绿地相融,内外联动、共同交织渗透。 (1)一带:纵贯濉溪溪河沿岸的滨河绿地。 (2)四廊:四条连接建宁县城区绿色交通廊道,包括西部快速通道、东部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和江滨路。 (3)多斑块:城区和组团之间的生态控制斑块。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濉溪生态绿廊,连接濉溪水源保护区与下游河道。 4.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中心城区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规划构建“一带、五楔、多廊道”的景观结构。 (1)“一带”是指贯穿中心城区的沙溪景观带。 (2)“五楔”是指依托城区周边的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绿地,构建五个大型山体景观绿楔。 (3)“多廊道”指以道路或控制绿化带为依托,规划多个城市中心区节点和自然山体背景之间形成的景观廊道。根据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的规划定位,设计依托河道宜打造生态滨水型景观,串联区域内的生态节点,形成连续的生态绿色链条,同时满足周围人们郊野游憩、休闲、亲水等功能需求。 四、基地分析 (1)溪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 规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式征求张店区政府意见。 (四)2015年10月14日,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2015年11月12日,通过了市规委会第5次项目审议会。 二、《淄博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博高速,南起昌国路,北至济青高速,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本项目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即片区层次及街坊层次。(二)规划设计内容: 1、片区层面:梳理各片区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在此基础上,对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根据新标准要求进一步分析研究,根据设施不同,提出相应的落实方式。 2、街坊层面:踏勘现状、根据新标准更改用地性质、对未建设地块和更新改造地块重新分析确定控制指标、落实专项规划内容、更新竖向管线等内容。 3、主要指标: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面积(hm2) 百分比(%)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R22 服务设施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 行政办公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A3 教育科研用地A4 体育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A6 社会福利用地A9 宗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 商业用地 B2 商务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 城市道路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U1 供应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G1 公园绿地 G2 防护绿地 G3 广场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H H2 H21 铁路用地 E E1 水域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福建省永安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福建省永安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5年) 福建省永安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12年-2015年) 建设规划课题组 二〇一二年五月 十一五期间,永安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以稳定提升粮食基础产业为前提,在特色种植基地化、畜禽养殖标准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农业产品品牌化、农户经营组织化等方面典型示范初显成效。2011年,永安市政府正式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1月永安市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2012年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永安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意见》,编制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5)。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永安市隶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位于闽中偏西,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上游地段,地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大约界于东经116°56'-117°47',北纬25°33'-26°12',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71公里,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80多万亩,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貌概况为“九山半水半分田”。东靠大田县,西邻连城、清流,南毗漳平、龙岩,北接三元区、明溪。市中心距三明市区50公里,离福州340公里,到厦门360公里。 (二)自然资源 永安市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全市土地面积441.1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68.97万亩,占总面积83.6%,耕地28.12万亩,占6.37%,水域6.86万亩,占1.56%,道路、石山及其它用地37.22万亩,占8.47%,人均占有耕地0.88亩。永安市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特点。海拔高度为150-1705.7米,垂直气候明显,常年平均气温14.3-19.2摄氏度,无霜期302天,年降雨量1484-2040毫米,日照充足,区域生物生长量较高。永安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现有林地面积3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2%,林木蓄积量2200多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全市速生丰产林面积100.7万亩,竹林面积100.2万亩,人均竹林面积6.7亩,居全省第一位。境内水系丰富,流量充沛,主要河流13条,水资源总量达9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0.98万立方米,为福建省人均占有量的2倍。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市政公用与路桥 【发文字号】周政[2011]84号 【发布部门】周口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11.15 【实施日期】2011.11.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周政[2011]8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市政设施保护和管理,保障市政设施完好,充分发挥市政设施功能,根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98号)和《河南省市政设施管理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2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与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市政设施是指城市道路设施、城市桥涵设施、城市排水设施、城市照明设施及其附属设施。 (一)城市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及护栏、路肩、广场、临时停车场、代征道路用地、退让道路用地及其附属设施; (二)城市桥涵:桥梁、人行天桥及其附属设施; (三)城市排水设施:雨水管道、污水管道、明渠、暗渠; (四)城市照明设施:城市道路、广场、桥梁、楼体、河道、街道树、户外广告等处的照明设施。 第三条市政设施必须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适度超前、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并实行有偿服务。 第四条周口市城市管理局是本市市政设施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政设施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规划、住房与城乡建设、公安、工商、交通、水利、环保、电力、通讯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配合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搞好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三明新区临近沙县城区)

[2002]204号) 8)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9)《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2、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依据 1)《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三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其它各类专项规划 第3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确定的三明城区和沙县城区南部的三明新区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以下统称规划区),其中三明城区范围包括梅列-三元主城区(以下简称主城区)、洋溪组团、荆西组团、莘口组团和岩前组团;三明新区范围包括沙溪河南岸的铁西、水南、琅口以及沙溪河东岸的金古;规划区具体范围为:北起金古工业园,南至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和薯沙溪水源保护区,东起东部快速通道东侧200米,西至三明台商投资区吉口新兴产业园,近期规划建成区范围总面积约54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 第5条规划编制重点 1、建立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检讨和滚动完善机制。 2、为以政府投资主导的公共开发项目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设空间保障。 3、明确规划区近期不同区域的重点发展策略。 4、提出规划区近期道路、市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安排。 5、处理近期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第6条本规划的成果由规划文本、图则和说明三部分组成。文本和图则为 法定有效组成文件,规划说明是对文本和图则的说明。 第7条强制性条文 本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发展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二章规划目标及策略 第8条近期建设目标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 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市政公用与路桥 【发文字号】周政办[2016]71号 【发布部门】周口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8.10 【实施日期】2016.08.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 (周政办〔2016〕7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大全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市将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计划。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及省委、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精

神,继续深入实施周口崛起方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完善功能、提升质量”的原则,围绕“一区两极三中心”发展定位,积极融入整合高铁沿线经济发展轴带和中原城市群,着力构建“一中心四组团五支撑”发展格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心城区和项城市城市道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9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燃气普及率达到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95%,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全市县城道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平方米,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8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燃气普及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9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 二、重点工作任务 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和承载能力的总体要求,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快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着重实施9项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一)实施海绵城市工程。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25%以上、县城10%以上的面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ec12088557.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doczj.com/doc/ec12088557.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ec12088557.html,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ec12088557.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