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线段的特点:①直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限的。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9、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

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注意:看清加减号,不要混乱。

3、【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42≈9028+45+24≈100

5040305020

注意:当问题里上出现了“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4、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5、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两)条边;两条边是(直直的),都从顶点出发。

2、

画角时,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0页图例)。画角时应写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课本44页第7题以及给出顶点和一条边,把角补充完整。)

4、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量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重合就是直角,

没有重合就不是直角。

5、 三角尺都有(1)个直角和(2)个锐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6、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如果张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直角 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7、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三角尺的直角边,沿着一画是直角(一点、二线、三标记。)

8、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怎样在一张不规则的纸中得到一个直角?

答:拿一张不规则的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10、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个的角组成 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

11、拼角:一直(角)加一锐(角)就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12、当钟面上是(3)时整和(9)时整时,时针和分针都成(直)角。

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

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或 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4个5相加得20,

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 5×4=20 或 4×5=20

5 × 4 = 20 读作:5乘4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

4 ×

5 = 20 读作:4乘5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

乘数×乘数=积

其中4和5都是乘数,积是20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9×5=50—5

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计算时,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

加法算式:3+3+3+3+2=14

乘加算式:3×4+2=14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算式:3×5-1=14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8、相同得数,不同口诀

只能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有9句: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9、几个几相加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几个几连加就是几乘几;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几个几就是几乘几;

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

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

相加”。2个几相乘的积就是几乘几。例如:2个6相乘的积就是6×6=36.

12、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3、球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都是圆。

4、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会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5、圆柱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圆或者长方形。

加法: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

减数=差+减数

乘法:乘数×乘数=

6、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四种几何体。

7、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长方形,这个几何体可能是(长方体),也可能是(圆柱体)。

8、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形,这个几何体可能是(圆柱体),也可能是(球)。

9、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几何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2、分针长,时针短。

3、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00)

4、分针走1小格是1分,

5、分针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

6、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时。

7、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所以1时=60分。

8、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9、(15)分可以说成(一刻),(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10、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时,分针从12走到1,走了(5)分。

11、时针从12走到3,走了(3)时,分针从12走到3,走了(15)分。

12、时针从1走到4,走了(3)时,分针从1走到4,走了(15)分。

13、分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60)分或(1)时。

14、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12)时。

15、钟面上三根针都重合时是(12)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线时是(6)时。

16、“过了几分钟”以及“之后”,用加法;“之前”用减法。

【补充】分针从1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到1,走了()分或()时。

时间: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

写时间:可以用“几时几分”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

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8)时(35)分。

8时少5分是(7:55)7时过10分是(7:10)时间的顺序:1时,1时多,2时,2时多,3时,2时多,4时,4时多,

5时,5时多,6时,6时多,7时,7时多,8时,8时多,

9时,9时多,10时,10时多,11时,11时多,12时,12时多。

画分针时针需要注意:

①分针时针用一长一短(长短区分要明显)的直线表示即可,不用加箭头;

②时针的位置,不是整时钟面,在时针指在相邻两个数的中间,当小于半时时,指针指向接近较小的

数,当大于半时时,时针指向接近较大的数。以7:35为例,因为35分大于半时,所以时针指向更接近数字8,分针指向数字7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

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6个两位数。

分别是12、13、21、23、31、32。

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4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

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

4、3个数

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也可以连线。

分别是5+7=12、5+9=14、7+9=16。5、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

6、每两个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3)次手。

7、每两个人握1次手,4人一共握(6)次手。

8、每两个人握1次手,5人一共握(10)次手。

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小学各年级知识点请关注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第1---3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二级学习知识点·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厘米和米 (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 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 2、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二) 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乘 数乘号乘数积 (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 (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 2、乘法口诀表 (1)一一得一 一二的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重要知识点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一、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用“正”字记录数据。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列式: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列式: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6是();这个算式读作()。 4.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例: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解决的算式是() A、24÷6= B、4×6= C、24÷3= D、24÷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知识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了解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4、结合具体情景,对』千”和』万”有具体的感受。 5、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拨一拨(万以内数的读写) 知识点: 1、会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等。 2、会读万以内的数:从高位起,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末尾有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3、会写万以内的数:从高位起,依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位上写零。 4、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xx (万以内数比较大小) 知识点: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先比较数位的多少,数位多的数比较 大,如果数位相同,先比位,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2、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 【篇二】 除法 分苹果(竖式除法) 知识点: 1、掌握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一)) 知识点: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会用竖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二)) 知识点: 1、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派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二))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加与减》知识点 (一)十几减9、8、7、6等的减法 1、一个一个地减:这个方法一般借助图形,减一个划一个。 2、破十法:把十几分成十和几,先算10减去减数,结果再加上另一个数。例如:15-9,把15分成10和9,先用10-9=1,再用1+5=6就可以了。 3、平十法:把减数分成两个数,其中一个数和十几的个位相同。例如:15-9,把9分成5和4,15减5等于10,10再减去4得出6就可以了。 4、想加算减法:例如:15-9,想9加几得15,那么15减9就等于几。(二)解决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 1、看图列式,已知总数和去掉的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2、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求一种比另一种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3、根据图,能恰当地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式解答。 (三)20以内减法的规律 1、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增加几,减数不变,差也增加几;被减数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减少几。 3、减法算式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几,差就增加几;被减数不变,减数减少几,差就增加几。 (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只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上写0。 (五)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不进位退位)

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用它们的结果加上整十数。 (五)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计算整十数加减,最后再加上一位数。(六)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不进位退位) 1、口算: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 2、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相减的结果就写在那一位下面。 (七)解决应用题 1、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时,弄清谁和谁比,谁是大数,谁是小数。 2、所求的数是大数就用加法计算。 3、所求的数是小数就用减法计算。 (八)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九)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位的1。 (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十位上的数不要忘记减借去的1后,在进行相减。 (十一)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在计算十位的时候,先去掉借走的一,不够减时,再从百位借一,这样逐步相减。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

1 第一单元除法 1、横式 2、竖式 3、注意 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除数>余数 ②验算方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③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4、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商需要加1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需要把人或东西装完、运完或凑齐等 字眼特征:至少、最少等 典型题目情境:租船、租车、分组、分桌子、存钱、装物等 例题: ① 21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② 有23个同学参加赛跑,每5人一组,至少分为几个小组? ③ 小明每周可存4元钱,他要买一本27元的书,至少需要存几周的钱? ④ 淘气有20张光碟,每个盒子能装6张,最少要多少个盒子? 类型二:商不用加1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按照要求使用材料制作、购物等 字眼特征:最多、可以、能够等 典型题目情境:买东西、制作衣服、剪绳等 例题: ① 淘气有20元钱,每朵花6元,他最多能买几朵花? ② 每条船每时租金3元,10元最多可以划几时? ③ 有43个扣子,每件衣服要用4个扣子,可以做几件衣服? 2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1、方向板

2、地图上(东、南、西、北)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教室里(东、南、西、北)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东对西,南对北。 3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即:

2、读数法则 ① 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读; ② 千位是几读几千,百位是几读几百,十位是几读几十,个位是几读几; ③ 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比较大小 ① 位数多的数大。 ②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 ③ 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 4、写数法则 ① 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 ② 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在个位上写几; ③ 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5、其他 ①999再添1就是一千。 ② 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4 第四单元测量 5 第五单元加与减

二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16年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生活中的数学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017.12 二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 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 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 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 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 2、进位加法。 二、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 2、退位减法。 三、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 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四、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 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 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 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三、解决问题。 第四、六单位表内乘法(一)(二)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二、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三、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 5.观察物体(一) 6.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点: 1.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书第二面:人们用了身体哪些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1)拃(zha)。一拃大约10~15厘米 (2)脚的长度。 (3)两手臂张开的长度。 用人的身体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有什么缺点?因为人与人之间身体高矮不同,拃、

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 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2.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5.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 100厘米 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4.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5.厘米可以用cm表示。 6.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6.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 100厘米 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各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 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 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 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一、复习要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 = 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知识结构: 数与代数部分 20以内 100以内数的量与计量找规律 退位减法认识及加减法(一) 人民币的认识时间的认识 简单计算解决问题 空间与图形 上下、前后、左右相对位置图形拼组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统计表整理数据解决问题 三、复习的方法: 1、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学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复习的方法。 5、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地方还需努力。 6、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四、复习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银行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搭积木、打地基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4、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册书一共有十一单元,前十个单元是知识点,最后一个单元是复习单元,其余的为1数一数、2比一比、3分一分、4认位置、5认识10以内的数、6认识图形、7分与合、8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9认识11-20各数、10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下面将各单元知识难、重点,考点、易错点进行分类归纳如下: 第一单元:数一数 重点:掌握数数的方法,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难点:有顺序的观察画面并分类进行数数。 考点:看图写数字或者数一数照样子画一画 易错点:对于给出图形让进行某个物体数数时易马虎,对此平时训练时应该锻炼孩子有顺序的进行数数并进行有序检查。 第二单元:分一分 重点:能够比较物体的长短、高低、轻重。 难点:会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物体。 考点:看图判断高低、长短、轻重并做标记。 易错点:三个物体相比较时从中找出最高、最低的两个物体时学生易审题不清把三个物体全部进行标记。 第三单元:分一分 知识点: 分类的含义:将许多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的作用、特点、功能、外观等不同的方面,把它分成几种类别。 分类的方法(依据):根据它们的作用、特点、功能、外观分类。

注意:1、分类首先要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标准; 2、分类前后物品的样子总数不变; 3、分类不止一种方法,有理有据即可。 重点:分类的含义 难点:掌握分类的依据 考题类型: 1、给出几组图片,把不同类的圈或画出来。 例:鲤鱼海豚小鸡金鱼 2、分类整理。例:小明的房间真乱啊,小朋友们帮他整理一下吧。 3、下面一组食物,水果的下面画圆,蔬菜的下面画√。 第四单元:认位置 本单元的重点是: 1.左右的认识。 2.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难点:辨认左右方位,突出对左右方位的体验。 考点:例,同学们战队做操,小明从前向后数排第8,从后向前数也是第8,这一排一共有几人? 盲点:谁在谁的左边,又在谁的左边,谁在最右边,谁在最左边。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重点: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立方体图形。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

知识要点 1 第一单元除法 1、横式 2、竖式 3、注意 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除数>余数 ②验算方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③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4、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商需要加1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需要把人或东西装完、运完或凑齐等 字眼特征:至少、最少等 典型题目情境:租船、租车、分组、分桌子、存钱、装物等 例题: ① 21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② 有23个同学参加赛跑,每5人一组,至少分为几个小组? ③ 小明每周可存4元钱,他要买一本27元的书,至少需要存几周的钱? ④ 淘气有20张光碟,每个盒子能装6张,最少要多少个盒子? 类型二:商不用加1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按照要求使用材料制作、购物等 字眼特征:最多、可以、能够等 典型题目情境:买东西、制作衣服、剪绳等 例题: ① 淘气有20元钱,每朵花6元,他最多能买几朵花? ② 每条船每时租金3元,10元最多可以划几时? ③ 有43个扣子,每件衣服要用4个扣子,可以做几件衣服? 2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1、方向板

2、地图上(东、南、西、北)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教室里(东、南、西、北)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东对西,南对北。 3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即: 2、读数法则 ① 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读; ② 千位是几读几千,百位是几读几百,十位是几读几十,个位是几读几; ③ 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比较大小 ① 位数多的数大。 ②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 ③ 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 4、写数法则 ① 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 ② 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在个位上写几; ③ 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5、其他 ①999再添1就是一千。 ② 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4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部分:全册知识点 一、数与代数(1、2、4、6、7、8单元) 1.掌握至少两种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方法,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书写、认读、运用的方法。 2.编制和识记2~9的乘法口诀,知道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能用一句口诀写两道有关乘法的算式。熟练运用口诀及乘法口诀的变形计算乘法或解决实际问题。会归纳整理乘法口诀表。 3.了解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会简单的估算。 4.体会平均分和等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和等分的含义,会用除法表示。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会用口诀准确计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5.理解乘除法之间互逆的关系。了解倍数关系,“倍”的含义及“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6.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准确计算。 7.正确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正确读写时钟表面上所表示的时间,理解分与秒之间的关系,会计算时间差。

二、空间与图形(3、5单元) 1.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了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正确含义。会观察简单的组合图形并根据图形想象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3.确立“东”的方位,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给定一个方向的情况下会别人其它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够运用简单的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三、统计与概率(9单元)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简单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3.初步体验猜测活动中事情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实践活动(具体知识点在各节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