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

高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

高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
高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

邢素霞

一、教学设计方面

关于本框题的教学,我前后尝试了两种思路进行讲授:第一,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第二,整合教材整个框题的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思路进行。根据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和试讲之后,我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思路,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思路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框题内容的特点。这一思路很好地体现出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驾驭能力,能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二、教学过程方面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使用了《学习与评价》中的一个材料《百家讲坛》来完成。通过挑选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基于《高中学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把教材知识生活化,体现出《文化生活》的编写理念。我的教学设计除了在导入部分反复琢磨之外,还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正确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于这两种文化,作为高三的学生在生活当中肯定有所感悟,这两种文化有交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并非每一位学生都懂得区分的标准,而且很多学生会把两者混为一谈。要正确区分两者,需要从两者的概念、表现、危害性以及人民对待他们的正确态度进行分析,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两者,因而我在此设计了一个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自己写(形式: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观点),通过“列举—初步认知概念—修正列举内容—进一步认识概念—比较概念”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突破重难点。在此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三、重难点的突破方式和效果方面

由于本框题重点学习“针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我主要通过遵循“感受、辨析、选择、追求”的思路,从区分两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分析这两种文化出现的原因,通过活动探究等环节,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教师作出必要的引导来突破这一重点。在探究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情景,两个方向”。所谓一个情景,主要是一个课堂活动“如果我是国家文化部长,我将会怎么做?”的讨论。两个方向,指的是我给学生的两个提示和引导,一方面从国家普通公民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对策,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本次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过程都表现出一个特点:生活化。把条条框框的知识点通过本土化、生活化的案例呈现出来,例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部分、“广州市殖民文化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案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探究活动:扮演文化部长角色。构建生活情境,体验过程,教师再作一定的辅助引导与少量讲解,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做法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总的来说,这种生活化课堂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身边的生活案例,用事实说话,在教学过程中,也许材料比较杂乱,但是只要目标明确,绝对可以起到“形散神聚”的效果。并且比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特点,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相当不错,通过生活体验而导致的思想上的碰撞,远远大于视觉上的冲击力。

四、改进措施

此次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逐步改进。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板书美观度有待提高,因为字体工整有力,板书结构合理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把握知识主干、逻辑关系与知识重点,我认为这是自己必须要进一步努力改善的地方;其次,在进行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想尽办法备好课,讲解到位,思路清晰,更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我认为要是能在这一点上有突破,各种课堂活动和讨论的参与度和热情都会更加高涨;再次,由于我本人教龄比较短,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教学还仅仅是一种信息、观点、方法的传递,而他的目标是让课堂成为一种分享、交流过程,所以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现象的时候,欠缺了一种引起强烈共鸣的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的教育方面必须继续加强。政治课除了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操的过程,必须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观点、公民教育、道德教育进行渗透。巧妙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我认为只有做好这点,教学才能得到一个升华。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 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反思提要:也是由于教学编写过于累赘,导致教学过程的后半部分,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用时不多,过于仓促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学期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化生活,所以我希望在这节课里让高2的同学体会到文化其实无处不在,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案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这个观点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去,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以身边校园的文化现象引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导入精彩与否,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现象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

发了求知的欲望。课中我利用软件编辑了一段带有背景音乐的“校园文化面面观”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总结出原来我们自己熟悉的校园内就存在着诸多的文化现象。在播放过程中,学生细数校园内举行过的各种文化活动,分辨出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引发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次导入新课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充分运用学生亲手收集的材料资源,精心编辑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讲到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并且各个区域的文化各具体色时,通过练习的幻灯片展示学生利用放假期间自己亲手拍摄拍录的文化现象:过去、在现在,在学校、在小区、在大街、在小巷、在山上、在水边等等,说明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中山市各镇区呈现出的不同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如中山市各镇各具特色的文化,去让学生思考总结出不同的区域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各具特色。 在讲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时,我再次运用了部分同学拍摄的自认是“文化现象”的照片,收集起来编辑成相册,让学生去分辨哪些属于文化现象、哪些不属于文化现象,因为是学生自己拍的,所以学生学起来掌握的很快,对于这个难点就这样的轻易的攻破了,从后面所编排的巩固练习的做题情况来看,应该说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心得——古典诗歌教学反思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心得— —古典诗歌教学反思 今天有幸参加了黄石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有许多体会,我想从古典诗歌教学谈谈体会。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有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重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殊不知这种倾向也存在于诗歌教学中,虽然一度地位显赫,曾经取得过一定成效,但也弊端明显,可以“醉”、“迷”、“绝”三言以备之。“醉”即学生上课处于醉态,似懂非懂,不知所以然,往往对诗文内容认识得很肤浅,并对进一步学习提高埋下祸根。“迷”即教师教学时所处的迷态,备课与讲授只能有限的字句、格律和背景等皮毛材料入手,没有探寻主题和写法的有效方法可供援引。“绝”即由此导致的古典诗歌教学处于与世隔绝的绝态,主要表现为:以古典诗歌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文言文教学与白话文教学相隔绝,以及古典诗歌教学与新诗教学相隔绝,同时古典诗歌教学却变成了语言教育和文化史讲授相粘合的怪胎。

究其缘由,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或值得商榷之处:1、研究内容方面,重外在形式,轻视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研究。2、教学方法方面,重领会背诵,轻视分析归纳。3、教学视野方面,重就诗论诗,轻视同类题材作品的相互比较。谭献说得好“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但要让学生恰如其分地认识诗歌内容,了解和掌握其艺术表现手法,没有简便易行的欣赏方法是不可能的。朱光潜先生也说过“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正是以此为基本方法,试图补就以上不足的。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憎不应该是盲目的,只是觉得好或不好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探究它何以好与何以不好。 一、“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 “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对诗歌题材特点的清醒认识,以分析诗句句式和用词特点为基础,借助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意象、形象等诗歌要素,通过句与句之间内在的结构联系,来分析、归纳和领会具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并最终辅以一定的复习巩固手段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或欣赏方法。 恩格斯在评论文艺作品的时候,首先着眼于内容,着眼于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和作品的思想倾向。“意境分析法”有别于传统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理论,正是

小学三年级《给予树》教学反思

《圣诞节》教学反思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

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

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四单元《唱:快乐的小木匠 》教学设计

快乐的小木匠 教学目标: 1.熟练认知四分音符节奏、八分音符节奏、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并能用象声词表达出来,为歌曲伴奏。 2.能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并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快乐的小木匠》。 3.通过表演唱、歌词创编等形式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感受歌曲、表现歌曲、演唱歌曲,从歌曲中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 “ 5 3 2”“5 2 1”不易唱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开火车游戏导入(复习四分音符节奏、八分音符节奏) 2.今天小火车把我们带到小熊猫家去做客,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小熊猫在干什么呢!(播放以《快乐的小木匠》为背景音乐的视频片段) 3.生说说小熊猫在忙什么 4.模仿刨木头、拉大锯、钉钉子 刨木头:嚓嚓嚓嚓∣嚓嚓嚓∣嚓嚓嚓‖ 拉大锯: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 钉钉子: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加油声:嗨嗨∣啪啪啪啪啪∣啪啪‖ 二、学唱新歌 1.播放歌曲《快乐的小木匠》的伴奏,用刨木头、拉大锯、钉钉子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小熊猫看到这么多人来给他帮忙,开心的唱起歌来,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唱了些什么?

3.按节奏读歌词 4.接龙唱,对于生唱的不好的地方师及时纠正。 5.歌曲处理 师分别范唱两种情绪与速度(速度缓慢、有气无力,速度稍快、活泼欢快),生选择一种情绪与速度来演唱。 6.边歌唱,边表演 7.轮唱 (1)出示轮唱的歌词,生尝试读一读 (2)生尝试唱一唱 8.第一段加上动作唱,第二段一领众合,第三段轮唱 三、创意比拼 1.为歌曲取名 这首歌曲大家都会唱了,可它还没有名字呢,小朋友们能不能帮它取个名字呢?(出示歌曲名) 2.创编歌词 木匠是一个比较平凡的职业,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职业是非常平凡的,虽然他们并不引人注意,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却离不开他们,你们都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职业吗? 那我们能不能根据《快乐的小木匠》的歌词,把不同的职业也编进去唱一唱呢?(相互讨论) 3.根据学生们的创编,唱一唱 四、结束新课 勤劳的小木匠和其他劳动者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都获得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从小爱劳动,做一个勤劳快乐的好孩子,好不好?

文化创新教学反思

文化创新教学反思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学反思(一) ——文化生活之《文化创新》导课《文化创新》的导课,总的来说,由于准备不充分,选用案例不够经典,考虑不够细致,效果不太理想。 我设计的导课思路是这样的:从饮食文化入手,虚构一个教学场景,通过引导学生购买方便面,古今对比,将过去的袋状的、口味单一的油炸方便面跟今天的桶装的、口味多样的非油炸的方便面进行对比,将过去销量不佳的方便面与今天畅销全球的方便面进行比较,一步步推导出“方便面的发展得益于方便面文化的创新→饮食文化的发展得益于饮食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文化创新”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导入案例不够经典,导致学生回答与预期答案不一致,学生思 路偏离我的引导,导课难以继续。在我介绍完方便面发展历 史,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今天的方便面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时,不少同学回答“因为不同品种方便面的生产促进了方便面的消费”,就这样,导课的思路发生了偏离。 二、导课过程中语言表达不够凝练,显得啰嗦繁杂,没有头绪。导 课练习结束后,不少同学提出意见,反映我在表述古今方便面的区别时,描述累赘太多,且有重复现象,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我在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两个心得体会: 一、导课时切不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本末倒置。在选取导课案例 时,我想到了旗袍的变化发展、古今建筑的对比,但我考虑到这些事例都比较常见,就没有择用。现在我懂得了,在设计导课稿时,首先要选择特征明显、富有代表性的案例,然后再考虑其趣味性、新颖性。导课,追根溯源是为讲解课程服务,而非追求表面形式。 二、导课前应多加练习,加强课堂应变能力。出现语言表达不够清 晰的不足,一是源于练习准备得不够充分,二是课堂应变能力较差,学生回答一偏离预期,我就乱了阵脚。在以后的导课稿准备中,我将会做好全方面、多方位的应急预案,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每一种可能性,以确保导课顺利进行。 以上就是我关于本次导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练习和实践中,我将时刻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并积极主动向表现优秀的老师同学请教学习,不断锤炼导课技能、摸索教学技巧。 教学反思(二) ——政治生活之《科学执政》七分钟讲课这是本学期第一次具有完整教学环节的讲课练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分钟,但通过这次练习,我获益匪浅。 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从组织学生观看一组动态图片(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从“伟大成就”引

2 传统节日 教学反思

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这也正是教材选编此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

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处在于: 二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教学资源

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含义。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含义。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 2、每当你做了一件好事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3、是的,这时候你会感觉到非常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课。(揭题) 4、解题: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作出奉献是快乐的。(助人为乐) 5、课文讲的是谁助人为乐的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1)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 (2)他们“给予”了别人什么? 2、从问题入手,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找出相关段落指导读通顺。 教师板书:保罗哥哥——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 (2)他们分别“给予”了别人什么? (3)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7节):写小男孩看新车时说的一句话使保罗吃惊。第二段(8 —11节):写小男孩的行动和说话又一次打动了保罗。 第三段(12、13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兄弟俩度过了一个难忘的

夜晚,并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三)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导学生读保罗的话“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3)表现小男孩吃惊的神情,指导学生朗读小男孩的话“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这小男孩“希望”什么? (4)知道朗读第4自然段,突出“当然”、“十分惊讶” (5)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2、指导学生朗读小男孩和保罗的话,引导学生想象。 3、说说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给予”了别人什么? 教师板书:保罗哥哥——送给保罗汽车 保罗——满足小男孩的要求 小男孩——幻想着有一天能送给弟弟一辆轿车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 2、第2句写“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保罗则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3、第13节单写保罗的体会来结束全文,点明了“给予是快乐的”题意。 问:保罗是怎样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是受到小男孩言行表现的启发教育)提示:除了这一点外,他从助人的实际行动中确实感受到无比欢乐。 4、总结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和一个小男孩的接触及其产生的深刻感受,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六)检查复习。 1、出示文后练习 (1):但是,那小男孩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保罗十分惊讶。“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指名回答:小男孩的话为什么让保罗十分惊讶?

第三单元《唱着歌儿去劳动》

第三单元《唱着歌儿去劳动》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到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到劳动创造财富的愉快,并产生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2、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创造,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学生学会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能熟练的背唱《劳动最光荣》,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小木匠》、《勤快人与懒惰人》,并学会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通过简单的二声部说唱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声部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单元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快乐的小木匠》、《勤快人和懒惰人》,欣赏乐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铁匠波尔卡》并体会乐曲情绪。 三、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掘学生的表演潜能,进而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唱《劳动最光荣》 听《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律动《粉刷匠》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欢乐、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熟练地背唱《劳动最光 荣》。 2、通过欣赏《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 3、通过律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三、教学重点: 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感受音乐情绪,背唱歌曲,并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三遍变化重复的音准把握。 四、教法教具 听唱法钢琴磁带收录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在这些图片里的动物和昆虫,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教师展示精美图片:蝴蝶蜜蜂公鸡小鸟 2、学生讨论:喜欢蝴蝶,因为美丽的翅膀;喜欢公鸡,因为美丽的羽毛

《文化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戴丽红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难点: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力量、作用 【学习方法】 1.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并勾画课本,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2.学生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完成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题目. 3.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1.2文化与经济、政治 单元问题设置:结合生活事例思考:文化、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是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意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情境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

思想政治高中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反思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题内容是对第二单元的概括和总结,重点很突出,“文化创新的途径”通常以主观题和客观题多种方式考查,难点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重在理解。 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明朗化,教师不做学生思想的傀儡,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设计总体思路是:温故知新——课堂导入——自主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共享——梯度思考——课堂小结——举一反三。重点问题的解决通过“自主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共享”三个环节完成,通过自主展示,暴露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然后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形成学习成果,共享并落实。难点突破通过梯度思考来完成,设计思考问题和比较直观的文化现象的图片,加深对难点问题的理解。 二、研讨主题: 如何打造新课改模式下的高效课堂(包括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过程中学生课堂展示方式、合作探究方式的探索,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等等) 三、课堂评价: 1.学生参与度: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形式多样,有到讲台模拟小先生讲课的,有在座位表达自己观点的,参与度较高,通过充分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暴露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问题设计:本课采用莫言文学创新之路作为教学素材,一来可以给学生打开视野之窗,多了解社会,感悟政治就在我们身边,二来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求知欲望。问题设计需要思考才能给出答案,难易适中,针对性强,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可能总结不全,或者理解有误。 3.教师引导:从“走近莫言”感悟材料设问,为什么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主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供舞台让学生锻炼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合作探究环节师生合作,步步挖掘,解决重点问题。 整个材料解决本课所有重点,问题设计体现主观题的一个题型,由学生自己展示自主学习成果,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因为感兴趣,所以,课堂不会出现哑堂现象,一段材料贯穿整个课堂,既统一整合,有很强的条理性,又从形式上接近考试,有助于学生锻炼解题能力。 4.课堂对话:注重到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互动的时候不站在讲台上,而始终在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融洽。 5.知识落实:重点内容注重课堂落实,落实效果较好,注重知识识记与巩固练习相结合,将“选择题一个也不错”理念贯彻在练习中,效果佳。 6.总体评价:本课总体来说,突出一个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和成果共享,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明朗化。学生基本可以在课堂上充分把握时机,展示自我,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学习传统文化《孝道》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孝道》心得体会 海伦长发中心小学赵春丽假期有幸读了李一冉老师的《孝道》一书,很有感触。 孝是百善之首,孝道如果落实,百善自会落实,正所谓“孝道一开,百善皆开”孝好比是百善的一把钥匙。我们之所以不能落实各种善行,就是因为这些善行义举被我们锁在了自己心灵的阴暗处,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孝道。我们能将孝道完全落实在生活中,其他的善行自然会现前,因为一个孝子不会让祖上蒙羞,这样的人有了能力自会忠君爱国,因此孝道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根本。 《孝道》一书中选了很多故事,如朱德元帅思母故事,唐朝清官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故事寿昌“寻母,弃官不仕”的故事,小亮寻父,锲而不舍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动人,有的耳熟能详,有的未曾听闻,就是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敬老、爱老、助老乃人伦之大道也。 书中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就非常淘气,母亲管教他,他总是埋怨母亲,成年后认识了一帮社会不良青年经常惹是生非,一次与人打架将人致残,被叛入狱,每次母亲去探监都劝他要好好改造,可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不久,他

在狱中斗殴,导致自己的眼角膜破裂,这一次得到的教训是,他将永远面临黑暗!当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痛苦万分,为了换回儿子的的光明,母亲瞒着儿子将自己的眼角膜移植给了他,第一个星期过去了,以往这个时候,母亲一定会带着他喜欢吃的东西来看他。可是这一次母亲却没有出现。他有些沮丧,尽管平时他讨厌母亲唠叨,又是一周母亲没来,他想母亲是不是对自己失望了,放弃了,而此时的母亲,是多麽想去看望儿子,可是她正在开始适应黑暗的生活,她怕儿子见到自己会伤心会影响他改造,所以她几次走到监狱门前又回去了,就这样儿子开始后悔、自责、思念、终于盼到了出狱的那天,他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妈妈早已准备了他喜欢吃的饭菜,以至于激动地不小心打碎了盘子割破了手指都无暇顾及,儿子看到这一切他明白了。他跪着、哭着、呼喊着说道“妈妈,因为我在街坊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因为我,您让亲人羞辱。父亲责骂!现在又为我这样一个不孝子失去了眼睛。我对不起您,我发誓一定要重新做人,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来报答您的恩德......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母亲是无私的是伟大的。而我们是否对年老的父母有过厌恶知心呢?有一位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给自己的孩子。孩子: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张文莲设计理念:1、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搭建对话的平台,唤醒生活中真实的体验,促进对话的有效。2、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展开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2、学生课前帮助别人,体验给予的快乐。教学流程:课前热身《幸福拍手歌》,谈话导入1、同学们,课前我们做个游戏,听音乐做动作,表示自己的幸福。2、刚刚老师看到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很快乐,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很多,当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请大家齐读课题。3、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2、反馈交流不懂词语饶有兴趣:很感兴趣。课文中指保罗看见谁?他们之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谁,在什么时候,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提供句式:保罗在------------------------用哥哥送给他的-----------------------,载着-----------------------------,度过了一个-----------------------------,从而感受到----------------------------------------。试着说说,同桌互说,指名说。抓文中“意外“,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1、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请你再读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意外?保罗第一次意外:自由练读对话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填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没想到男孩希望。“我希望有这样的哥哥”和“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区别吗?第二次意外保罗以为男孩,没想到男孩。重点指导读男孩对弟弟说的话。教师引读:小男孩指着保罗的车,亲切地对残疾的弟弟说—————————————小男孩指着暂新的汽车,满怀深情地对残疾的弟弟说—————————小男孩指着暂新的汽车,自豪地对深爱的弟弟说————————————————————————多么疼爱弟弟的小男孩,你觉得小男孩送给弟弟的只是一辆汽车的梦想吗?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话想对男孩说。如此关爱弟弟的小男孩感动了我们,更感动文中的主人公保罗。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他们各自因为什么而难忘?拓展延伸1、这确实是一个难忘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来找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2、同学们明白了课文中人物都给予了别人帮助而感到快乐,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3、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几篇相关的文章,课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体会。推荐篇目:1、《给,永远比拿愉快》------蒋风(中国) 2、《感恩之心》-----林润翰(中国)3、《乞丐》----- [俄] 屠格涅夫4、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实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也许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它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同学们,下课!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略读课

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上《3森林中的铁匠》教案 (2)教案与教学反思

快乐的小木匠 大地二中张清泉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快乐的小木匠》 2、情景创编《小熊猫学木匠》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快乐的小木匠》使学生学会用自然大方的声音演唱歌曲2、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懂得“人类用双手创造生活”的简单道理,认识到“劳动最光荣”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创编与歌词相关的动作,进行《小熊猫学木匠》的情景创编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录音机小熊猫卡通头饰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听音乐《快乐宝贝》做动作进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动画之旅又开始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到的地方? 生:想知道 师:好,让咱们来一起看一看。(播放课件,出示小熊猫学木匠的图片)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 生1:这幅图上有一只小熊猫 生2:还有一所漂亮的小房子 生3:我看到了小熊猫在刨木头,它是不是要盖房子呀?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小熊猫呢要学本领了,它在学木匠呢。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快乐的小木匠》 书写板书:快乐的小木匠 三、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遍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听一听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播放音乐) 学生回答 生1:歌曲里唱了:我是快乐的小木匠 生2:歌曲里还唱了:嚓嚓嚓嚓和沙沙沙沙 生3:我听到了:干起活来跳又唱,手艺别提有多棒 生4: 有:木板堆成一排排,木条堆成一行行 生5:我听到了:人人都夸奖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回答的也比较完整,刚才同学们回答的总结起来就是这首《快乐的小木匠》的歌词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词(转换幻灯片,出示完整的歌曲曲谱和歌词) 2、复听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注意听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生1:快乐的 生2:高兴的 师:说得非常好,歌曲的情绪是快乐的高兴的,谁来说一说哪些词语表现了木匠劳动的情形? 生1:嚓嚓嚓嚓 生2:沙沙沙沙 师:这些词语都说明了小熊猫在干什么? 生:小熊猫在刨木头,在锯木头 3、学习歌词 师:老师来按节奏朗读一遍歌词(播放电子琴节奏,朗读歌词) (1)教师按节奏带领学学习朗读歌词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反思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题。本课时从大量探究活动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其特点。 在备课之前我对教材及课标要求做了分析,认为这一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不过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一个难点同样不能忽视。 在上完本节课后,本人结合其他老师的评价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有亮点,也有失误之处。 一、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政治学科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本框题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时,我展示了丰富的材料、图片,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说出体验、看法。 文化生活,其实这一模块开设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随 处可见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审美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形 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对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和信心。而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文化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这个特点也就说明了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那么,学生可 以说在无形中已经充分接受了文化,缺少的只是对它的理性认识和整体感 受。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文化的感受上升到对文化理论的学习、对 文化知识的正确把握则显得分外重要。 文化生活课本里,每节新课都设有一个探究活动作为导入,而这些探究 活动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都可以由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库存中得到一 定的认识,而我认为,现在高二年级学生对于文化感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因此可以对这些探究活动做相应的调整然后让学生自己讲出对问题思考的 结果,这样就可以给新课知识点讲解减少很多障碍。而这样能达到另一个效 果,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立刻融入课堂,不用浪费时间调节学生的 情绪而直接进入课堂的学习。在《感受文化影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 一个探究活动:参加运动会有何体验?学生自主回答,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 的效果。 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 1、这一堂课准备虽充分,但不是很熟练,加上紧张的缘故,整堂课不是很紧凑。 2、由于使用了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书本基础知识。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仍然要虚心接受老教师给予的点评,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坚持跟踪听课的同时也要逐渐完善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向老教师请教虚心请教,争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小学传统文化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小学传统文化反思】 当前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民间推动的,是自发的。民间的国学良莠不齐,有赚钱的国学,也有江湖的国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小学传统文化反思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小学传统文化反思篇一 教学了《增广贤文》,我觉得这真是一本很好的书。不但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本书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比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都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使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不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免将来后悔莫及,读了这两句,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岳飞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再比如:“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告诉我做事前要想清楚三个问题:1、应不应该这样做?2、这样做对不对?3、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提醒我们不要鲁莽行事、不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则告诉我们交朋友要志趣相投,不要交酒肉朋友;“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告诫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偷偷摸摸、委曲求全。 教学了《增广贤文》一书,使教师懂得了很多道理,也使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在学生作文中我经常发现学生运用《增广贤文》的身影,我只是说,课外阅读真的很好耶。小学传统文化反思篇二 《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品社学科四年级下册《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这一板块的主题是“土地养育了我们”,本课点明了传统文化与农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课程标准对这一板块知识的要求是通过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饮食、农业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的态度,对土地养育了我们这一主题进行深化。这也是我本课的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索能力,初步掌握了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团队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及学情的基础上,确定的研讨主题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的生成与发展,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使多种形式的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团队成员从学生和教研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经过多次研讨,形成了我现在执教的这份共案。 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活动: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探明清明文化的欲望;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课本的互动,小组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形式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节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我能够基本落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先谈谈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 1、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互动。 课堂中的学习环境我认为是轻松的,品社学科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孩子会在快乐中学习。在课堂中我力求做好一个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给他们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学生的自主发言,小组发言,小组讨论探讨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介绍特色节日,饮食,居住等,不仅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能引导学生灵活的思维,促进个性

《搭石》教学反思6篇

(教学反思参考1)搭石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

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反思参考2)搭石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述了爱的哲理。我所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通过老师的朗读,你想到了那些动人的情景,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的

人教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小木匠》教学反思

《快乐的小木匠》教学反思 《快乐的小木匠》这首歌是动画片《小熊猫学木匠》的主题歌。歌中表现了小熊猫一边做木匠一边快乐的歌唱的情景。我在授课前,反反复复地看了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过程、制定了教学目标、找出了教学重难点、想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使这节唱歌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在愉快的音乐课中学会了《快乐的小木匠》,知道了“木匠”是干什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还能创编歌词和动作。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快乐与反思。为了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我认真回顾了整个课的设计与授课,很有必要小结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才能使孩子们在美好的音乐课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1、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备课。 首先我能认真地分析教材,熟练歌曲,把教材“吃”透,找出此歌的重难点,设计了比较详细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使得这节课能较顺利进行。 2、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授课。 紧紧围绕新的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抓住儿童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特别是老师的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匠是干什么的吗?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动脑筋、想(木匠的事),做(木匠的)动作。最有趣的是学生创编歌词,在老师的启发下动手、动脑、又动口。感染力很

强,整个课堂气氛自始至终显得生动活泼,师生互动、平等也处理得自如。 3、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过程设计恰当。 在进行创编歌词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启发式教学。“同学们既然已学会了《快乐的小木匠》,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工作是靠手工做的、生活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呢?如果你家里的自行车、汽车坏了,需不需要师傅来修一修呀?你的头发长了,该不该理一理呀?等等、等等。”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就会想到:铁匠、粉刷匠、修鞋匠……紧接着,我又启发:这些粉刷匠、修鞋匠、铁匠他们做事时拿什么样的工具、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呢?学生就会做出粉刷匠的动作是拿着刷子在上下粉刷墙壁;铁匠拿着铁锤在叮叮当当地打铁;理发师的动作是手持剪刀、电吹风等工具在喀嚓喀嚓地理发。然后,我把学生想到的这些工种的工具、响声编入歌曲《快乐的小木匠》中,就唱出了学生创编的歌词:喀嚓喀嚓剪子飞,剪子飞,呼呼呼呼吹风响,吹风响,我是快乐的理发匠,理发匠,嘿嘿!快乐的理发匠。 总之,在设计教案时,我本着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的主体”这根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从课的外部模式,还是内部结构都力求能体现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