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1)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1)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1)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1)

回望改革开放历程

回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我们所处在一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最繁荣的时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但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不断着眼未来的顶层设计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谋福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 伟大的社会主义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的40年,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雄伟壮观。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改革并非起自中国。苏东各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但由于复杂的内外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中国的改革,历经艰难曲折,取得巨大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

验,必须长期坚持。”为此,需要认真总结和研究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1 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 -文化、封闭社会。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却长期没有搞清楚。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方向正确,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方向错误,改革开放必然到处碰壁、遭到失败,甚至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和灾难。苏联改革因方向错误,而遭到失败,由此导致亡党亡国。中国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虽有困难和挫折但终能克服千难万险而取得成功和伟大成就。 最后,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方向正

改革开放40年纪实观后感三篇

改革开放40年纪实观后感 范文一 观看今天的中央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心晴非常激动,心晴溢于言表。对今天表彰的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深表崇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人欢欣鼓舞,热血澎湃,催人奋进!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正如总书记所说,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和内陆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

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四十年的改革,带来了四十年的变革,让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四十年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全面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改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生活在不断改善、人民福祉不断增进。凭票供应的时代,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我,1978年我还是一名初中生,也如今天和我一起观看的学生们一样,从对改革的懵懂,到伴随改革的成长,到参与祖国的改革发展,历历在目。至今我依然记得,刚进入初中时亲眼目睹了我的老师在那一年考上了大学的场景。当他接到78年的大学入取通知书时,大家兴奋、欢呼祝贺的场景至今难忘。我也从一个农村娃,由春季家里没粮吃不饱,衣服传承哥哥们的旧衣裳,到如今的饮食的挑肥拣瘦。从土孩子到能有资格考大学,听从志愿分配做教师,再到能够实行职业自由流动,从山东来到上海发展,可谓一路走来享受着改革的红利,见证者改革带来的变迁。遇上这个改革的时代感到无比荣幸!参与到改革的大军中感到无上荣光!享受着改革的成果,无比幸福!

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其主要任务是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从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的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而科学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其中,我国现阶段的历史定位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依据。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经验,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继续解决那些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一、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伊始,中央就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凡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都应当清除。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判断是非、正误和取舍的标准,只能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尤其是生产力标准。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同现实的生产力相适应。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必然超前了。党的“八大”发现了这个矛盾,但并不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超前的生产关系,而是落后的生产力。其实,在这种名为“先进”实则超前的生产关系中,生产力不仅不能发展,而且受到了束缚、阻碍甚至破坏。改革开放就是要改变这种形式上超前而实际上倒退的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的根本判断标准只能是“生产力标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四个化”,就必须实现“四个转变”: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转变;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由贫穷愚昧落后向富裕文明发达的转变。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就是高度发达和科学的生产力;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包括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和剥削;三是人本身的文明状态,就是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离开生产力谈论社会主义,就完全失去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 二、改革开放的社会性质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改革开放看做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于明确改革开放的性质、对象、重要性和艰巨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正确认识和判断改革开放的性质至关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曾经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对象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作为真正意义的革命,自然是革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命”。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和制度化形式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因而,改革的对象应当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能不能深化,就在于能不能根本变革原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三个革命性转变:一是由两种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二是由统制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三是由供给制和平均分配转向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改革开放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一、1978年十一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 特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把发包方应为承包方提供的各种服务明确起来。 意义: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将继续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二、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

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2、意义: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以此为起点,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内容: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讲出了新思路,开创了新视野,有了重大

中国改革开放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同时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 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必须基于两者的统一,一旦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割裂或对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陷入停顿或倒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建立在对国情的清醒和正确认识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争取和团结改革开放中新产生的各社会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依靠人民、积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奋斗目标和检验标准,切实做到改革发展为了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 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民开始分化,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 [论文关键词]改革;历史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之后艰难启动的,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三十年,中国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深入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地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统一思想的宣言书、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报告从七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地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二公三纯,认为只要公有化程度高,生产关系就能自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后来的实践中,毛泽东注重单纯的生产关系变革,以致于又回到阶级斗争的立场,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确保所谓社会主义的纯洁性。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的标准,即以生产力为标准,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摘要: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其创新的思维、正确的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6年的历史回顾,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展望未来。 Abstract: On december 18th in 1978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with i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correct route, sta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36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of 36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further ahead. 关键字:改革;经验;展望 Key words: reform ; experience ; prospect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五年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们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征途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五年里,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总体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

为中国喝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 建国初期,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的经验,更有严重失误的教训。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经验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开始。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2、党的“八大”明确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1956年秋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就明确规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遗憾的是,这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坚持下来。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1957年2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个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心得体会篇 根据我的经验,当人们开始纪念某件事情之日,其实是开始思考和部署下一步行动之时。 比如说,目前中国最大的纪念活动,就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纪念活动当然是发自内心的、无比真切的、有伟大意义的,所以,纪念活动是应该彻头彻尾的、认认真真的、轰轰烈烈的。 但是,纪念的意义如果仅仅是纪念成就的辉煌,而辉煌的成就又主要是前人的创造和智慧的历史,那么,为前人的历史fdsafdsafdfdafa做纪念的目的,就不可能仅仅是怀旧。 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为了今天,和明天。 特别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特别是这个民族正在进行的是伟大的民族复兴,特别是这个民族考虑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当代而是千秋万代。 风雷激荡的四十年,当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类似今天的成就的历史时段却不仅如此,如此类似的历史时段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够得上大发展的盛世的,至少应该还有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等。 四十年,应该是两代人的努力,其实中外都有“富不过三代”的警世之言,中国领导人最近几年多次告诫国人要“居安思危”,邓小平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看到现在的成功时就告诉大家要“三步走”,100年不动摇,这都是非常中肯的。 为什么?我们继续看历史。 从国际上看,日本明治维新40年的积累,最终因走上了“军国主义”而毁于一旦(弹),美军踏上了日本四岛;斯大林用特别的统治获得了苏联的迅速强大,但埋下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 回到中国历史,文景之治,从汉文帝刘恒的公元前203年到汉景帝刘启的前141年,两位共在位38年,两代努力建成盛世,但接着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西汉结束;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奋力开创,但很快“二世而斩”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最辉煌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贞观之治,很快就是人治特征明显的李唐王朝的被武则天取代并有不久之后的“安史之乱”;至于康乾盛世,纵使有115年的三代治世明主,也先后出现明珠、和坤这样的巨贪而以腐败闻名,同时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被西方超越而到现在我们仍然在苦苦追赶。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81492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今年年初锦涛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对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做了深入的阐述。锦涛同志是这么说的,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一个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是讲国内的背景。 另一方面锦涛同志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这是从国外、国际的背景来讲的。 那么锦涛同志这一段论述为我们分析改革开放的背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我们就按照这样一个分析从两个方面来讲改革开放背景。先看国内背景,大家都知道,我国是在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然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对于照办照抄苏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所形成的这样一种体制上所存在的弊端就已经有所认识。当然苏联模式,苏联经验对于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实际上在56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到这种弊端。所以呢,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以后,在苏联模式的弊端有所暴露以后,我们的党就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独立的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了这样一个任务,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呢,从1957年以后,我们的探索出现了偏差,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这个1957年左的错误是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那么在1957年进行全党的整风,这是党的八大作出的一个决策。当时采取的是开门整风的办法,很多党外的人士给我们提了很多的意见,有一些是尖锐性的意见。由于对这样一些右派进攻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结果在反击右派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反右派斗争结束的时候,全国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的人数高达55万多人。后来经过平反,没有摘帽子的人,右派分子只有3000多人,严重的扩大化,这是政治上的左。 到了1958年,政治上的左进一步发展为经济上的左,那么这个经济上的左呢就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三年大跃进,后来有一个估计,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高达1200亿。大跃进以后我们又用五年的时间进行经济调整,三年大跃进,五年经济调整,加起来浪费了八年的时间,我们等会还会看到,这八年的时间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时间方面浪费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大跃进失败以后,从1961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时期,调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经济调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政治上的失误不但没有得到同步的调整,反而在这期间又进一步的发展。1962年毛主席,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阶级斗争的理论,这个错误进一步升级。那么毛泽东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中国可能出修正主义的担心也越来越严重。那么随着阶级斗争的这根弦绷得越来越紧,再到后来四清运动当中毛主席与刘少奇在对四清性质的认识上发生了新的分歧,结果就使得毛泽东越来越把阶级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了刘少奇等人,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先后经历了达到一切的全面内乱,林彪集团的覆灭和初步纠左的中断,党和人民同四人帮的斗争,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以及粉碎四人帮的一系列事件和过程。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是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灾难的一场浩劫,严重的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文革十年结束的时候,中国是一幅什么图景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这个图景重新来回顾一下。那么在政治上,是冤假错案堆积成山,据统计,文革十年当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被审查的干部有29885人,占干部总数的16.7%。其中中央副部级和地方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达75%。 那么虽然没有正式立案审查,但是被错误的关押、批斗和株连的干部更是不计其数。仅迫害致死的干部就有6万人,6万多人。所以文革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的一次大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产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中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辉煌成就和艰巨任务 资料整理八年级二班李树山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这是不平凡的30年,光辉的30年,伟大的30年。在此举国欢庆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辉煌成就,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前瞻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对于继往开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1](P2)为了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这一经典论述,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建国以来走过的曲折道路。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说过:“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现在已经建国59年,头8年(1949—1957)好,后30年(1978—2008)也好,中间21年(1957—1978)情况不大好。 建国后的头三年,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3—1957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中,我们执行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和严重后果。从1957年下半年起,反右斗争被

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

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

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大特征”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

3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常健 摘要:中国对外开放30年来,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过渡到制度性的对外开放,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其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范围,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道路,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关键词:对外开放30年历程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起点。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道路。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8个出口加工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30年累计兴办“三资”项目596110个,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16680.69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826.73亿美元。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遇到的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障碍。传统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和资源,按照产品经济的思想组织经济建设,其必然对对外开放形成制约。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渐进性特征,使对外开放也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点。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推动各方面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断深化的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等改革,又对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30年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和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市和厦门市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予以批准。1988年4月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以市场调节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试验基地的作用。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毗邻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赋与的特殊政策,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 际竞争与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特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海外客商的投资,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先对外资开放金融和其它服务行业的地区。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与示范基地,率先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建筑工程招标承包制、劳动用工合同制、机关干部聘用制、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劳动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等,许多成功的经验已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特区正在积极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投资体制、口岸管理体制、工商管理、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改革,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特区已经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阶段进入体制机制创新和发挥自身优势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经济特区继续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开拓作用。特区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继续发挥试验、示范和窗口作用。同时,特区将进一步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提高,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和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