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常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不断发展,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变法运动。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较为彻底,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1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①我国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西周晚期

....已使用人工冶铁制品。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

③铁器普遍使用的重要意义:标志我国由青铜时代进步到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

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2.牛耕技术的普及

①春秋战国时期犁是一种先进农具,用牛代替人来拉犁是一项先进技术。

②牛耕技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是逐渐推广的。

③认识将拉车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

劳动力的解放。

3.水利事业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增强经济实力,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

②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掌握以下著名水利工程:

A.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池塘)

B.战国时期西门豹在魏国修筑的西门豹渠。

C.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

D.水工郑国在秦修的郑国渠。

二、手工业的发展

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

教师要特别强调此项技术发明的重要意义: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美早两千年以上。

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商代青铜生产工艺情况归纳其发展状况:

①铸造工艺更新;②出现金银错技术;③雕刻艺术有新发展。

应注意能够证明战国就有楼房的《战国铜钫上的宫室图》。

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

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髹漆业、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的四种手工业。

①髹漆业。战国时已出现采用夹紵(用薄木卷曲为胎,贴以麻布再涂上漆)技术的精

巧漆器。

②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③煮盐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

④酿酒业: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用曲造酒。

强调:以曲造酒,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①《考工记》的主要内容: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②《考工记》的重要地位: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

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的发达

①注意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即农业发展了,手工业才能发展,手工业发展了,才可能带来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了才能带来城市的繁荣。

②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发展,标志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③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很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2.城市的繁荣

①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聚集着许多人口。

②要引导学生注意,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显著特点,商业中心往往是政治中心。

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和材料,增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感性认识。

四、日常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民族的融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着重要变化。

引导学生自学,从衣着服饰、饮食、住宅建筑和室内布置、车船等方面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日常生活,与我们今天相比看看有哪些相似之处。

五、由公田到私田

1.“公田”和“私田”的界定;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而把自己驱使奴隶开垦出来的荒地叫做“私田”。

2.由公田到私田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②直接原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

3.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部分产品,这样,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主人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劳动者交出的产品就是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4.评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由奴隶转化为农民,使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春秋时期东方的齐、晋、鲁等诸侯国通过改革,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

例1: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例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分析上例中得出这样的认识,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分公田、私田),在此基础上向国君承担纳税义务,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就在实际上废除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魏、楚、韩、齐的变法。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主要来源:

A.诸侯国的卿大夫;

B.战场上立功的将士;

C.部分拥有雄厚资财的大商人。

②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

A.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发展封建经济;

C.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

A.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B.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C.韩国申不害改革;

D.齐国邹忌改革;

E.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④评价: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些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终于促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3.商鞅变法。

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⑵第一次变法:

①A.“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私有制。

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⑶第二次变法:

①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②废封建,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⑷评价:

①积极作用: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迸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

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影响: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也有消极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发学生讨论,逐条分析变法措施,尤其对“实行连坐法”“播诗书而明法令”“重农抑商”等措施进行辩证分析。

(5)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②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开拓精神,大胆的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③有秦孝公的信任和支

持。④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附:春秋战国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原因

(1)不同之处:

①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

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②内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

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持权。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③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

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

(2)根本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春秋时期特别是大国争霸的前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

要求。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补充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1)春秋改革: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的“初税亩”。二者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2)战国变法:主要由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确立,战国时期的变法实质上一场封建化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

(3)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基和上层建筑两大方面的变革。通过变法,秦国逐渐强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②措施正确得当。③敢于同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④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

战国新制度的产生

战国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时期,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官僚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制度体现。

1、官僚制度

官僚即国家职事人员或者官吏的泛称,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所以又称臣正、有司、百僚、百官等等,一般不参预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官僚制度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

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是由军功之士、文士和宗室贵族组成。为官者的入仕途径和各国选拔官吏的办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军功入仕。军功爵位的高低和官职的大小成正比。二是荐举。大臣和接近国君的人,直接向国君推荐人才。中央和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选拔任用下级官吏。三是游说自荐。

战国时代,各国对官吏的报酬,逐渐采用俸禄制,官吏依赖国家的俸禄维持其生计。俸禄的多少取决于官位的高低,卿相可“食禄千钟”,最小的官吏则为“斗食”。为督促官吏尽职尽责,战国时代创立了考核官吏的制度。

2、郡县制度

郡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

郡的起源很早,据说可以溯到西周时代,但郡的普遍设臵则是在春秋晚期。

郡起初多设在边远荒凉之地,因而郡的面积较大,但地位比县要低。后来出现在郡设县的情况,于是郡的地位有所提高,由低县一等演变为高县一级,最终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组织。战国时代的郡多设在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后来随着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日益剧烈,各国在中原地区的边境也陆续设郡,强国交界处设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到战国后期,郡逐步由军区向政区过渡,郡守也从单纯的军事长官向统管全郡军政事务的地方行政长官演变。

县的起源也很早,至迟在西周中期就已存在。与春秋时期不同的是,战国时期县的设臵有总体的规划,每县的面积和户口数量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人口和土地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如秦制“县大率方百里”(《汉书》卷一九《百公卿表》),齐国“大县百里,中县七十里,小县五十里。大县二万家,中县万五千家,小县万家”(《银雀山汉墓》)。各县直属于国君,县级长官由国君任命,乘承国君意志,按照国家法令治理县政。大县设令,小县设长,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和较为完备的地方政府的职能。

3、军事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春秋时期,列国军队多为数万人,而到战国时代,七雄的兵额均在数十万以上,多者可达百余万。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器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春秋时代武器都是铜制的。战国时代,由于冶铁技术的发明和提高,矛、戟、剑等兵器逐渐改用铁制。随着军队的扩大,新兵种的出现和武器装备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步兵成为军队的主体,车兵降居次要地位,大规模的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代替了车阵的冲击战,战线延长了,战场扩大了,部队增多了,列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三》。大规模的持久战,在战国以前是没有的。

4、法律制度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以下克上的夺权事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不循旧礼的现象

亦屡见不鲜。一些从国君手中夺取政权的卿大夫,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继周公之后对礼乐制度再次进行加工与改造,力图将社会重新纳入礼乐的规范。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位思想家的宏愿已无法实现。进入战国时代,社会变革加速,传统的礼乐制度被彻底破坏。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强化训练】

1、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2、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实质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4、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印刷业

5、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初税亩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6、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受爵赐田

8、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运用B.牛耕的运用C.水利灌溉的运用D.铁口犁的运用

9、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在秦国修的是①芍陂②都江堰③西门豹渠④郑国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所谓“走北走南,不如淮河两岸”,春秋战国时期有力地推动了淮水流域农业生产发展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芍陂 C.西门豹渠 D.六辅渠

11、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B.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C.我国春秋战国时已发明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

13、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

①金银错新技术②夹伫技术③以曲造酒④《考工记》⑤原始瓷器

A.①②①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4、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而齐国“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

A.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

B.承认土地私有

B. C.井田制的瓦解D.封建赋税制度的确立

15、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近B.都废除了旧制度而确立新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的势力 D.都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16、“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1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保障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是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按功受爵

C.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D,建立县制

2020高考历史: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 (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 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不同点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 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 建因素的成长 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 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

1.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 (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实物为支付手段。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 (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4.思想文化的变革 (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作业】

课时检测(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解析:选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故A、B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故D项正确。 3.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 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 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4.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时代主题练 第83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 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训练目标] 1.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著进步。2.政治: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各诸侯国变法改革;中央集权萌生,兼并战争使国家渐趋统一。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4.文化:“百家争鸣”。 小题精练 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2016·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 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 3.(2016·甘肃一模)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这主要反映出( )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C.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 D.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4.(2016·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写道:“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 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 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_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社会经济 农业 工具 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 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 冶铁 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铸铜 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 采用夹纻技术纺织 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 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 酿酒

已能用曲造酒 专著 《考工记》商业 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 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变革 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铁制农具的使用 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 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二)手工业 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三)商业 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改革 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 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农业工具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冶铁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铸铜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采用夹纻技术纺织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酿酒已能用曲造酒专著《考工记》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变革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1、铁制农具的使用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2、牛耕技术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二手工业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三商业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

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2、战国时期的改革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解析:选D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3.《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 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解析:选B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D项错误。 4.《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解析:选A根据材料“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的作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使宗法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职务凭才能获取,且与材料主旨无关,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是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1,经济方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耕牛的使用,兴修水利,农田施肥,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泼。 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影响:1)土的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的主,自耕农。 2,政治方面: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生产力发展。 2)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3)途径:变法。 4)措施:(1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制。(2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 (3以中央集权来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方面:诸侯争战,战争频繁.---为改革提供动力——富国强兵 4,文化方面: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人才储备,思想基础。 链接 春秋-管仲变法(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覆田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公元前445年魏武文侯任李悝变法:(1尽地力之教(2平籴法(3制定《法经》——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楚悼王任吴起变法,齐国韩国赵国也陆续变法。 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⑤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不同点: ①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在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因此提出了诸如“什伍连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封疆”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不但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首先,改革要等到时机成熟,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以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其次,变法或改革都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治为辅助。由于变法或改革的受众是广大的民众,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由于变法或改革不

2019届二轮复习:押题热点(一)春秋战国时期【作业】

热点押题(一) 一、选择题 1.(2018·福州二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解析:选A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据材料“不与之盟”“多次主持会盟”“多次与盟”并结合所学可知,羌戎氏为少数民族,楚国主持会盟说明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材料中未涉及周王室,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融合,而不是华夷秩序的确立,故C项错误;秦朝的建立实现了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非武器,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 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 3.(2019届高三·江南十校联考)《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 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 解析:选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B项正确;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是说在用《易》算卦方面,孔子排在那些祝、卜的后面,故D项错误。

二轮复习 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二)

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 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西周推行了严格的等级制 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4.《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 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答案解析: 1.C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周王把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进行管理,这说明当时中央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C项符合题意。 2.C根据材料中“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是为了利用血缘纽带来巩固其统治,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始于秦朝,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制度是为了维护西周的统治,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宗法制的作用,并未涉及打击异姓诸侯,故D项错误 3.B从“王”到“士”随着等级的降低,所享用的乐队、乐舞的规格也在降低,并且每一个等级所享用的乐队、乐舞有严格的规定,这体现了西周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礼乐制度,没有体现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A项错误。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出现的,D项错误 4.C题干大意是:周王夺去了郑伯的权力后,郑伯就不朝觐周王,周王以此为借口讨伐郑伯,结果被郑伯打败,并且肩膀中了祝聃射的箭矢。这一现象说明了当时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挑战,原有分封制下的君臣关系被破坏,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选C项。A项错在“开始”一词,不能据题干中的现象说明这一局面才开始出现。题干涉及的不是诸侯之间的战争,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变法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论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冶铸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有重要作用。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又导致产品交换频繁,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放。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逐渐发展,地主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变法运动。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废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地主阶级政权成为改革的主题,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通过商鞅变法的积极社会效果,证明了改革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前提。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较为彻底的一次,通过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学要点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铁农具的使用 2.牛耕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 2.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负责这一工程的是( ) A. 李冰B.郑国C.禹 D.范蠡 3.都江堰建成后,受益最大的地区是( ) A. 江汉平原地区B.关中地区C.川西平原地区D.中原地区 4. 战国时期,煮盐业兴旺,主要产盐地区是( ) A. 齐、赵、魏B.齐、燕、魏 C. 齐、燕、楚D.燕、魏、赵 5.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原因是( ) A. 实行商鞅变法B.使用铁制农具C. 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6.农民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是在( ) A. 夏朝B.商朝 C.春秋D.战国 7.任用商鞅变法的君主是( ) A. 秦穆公B.秦始皇 C.秦孝公 D.秦二世 8.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 ) A. 1700年 B.1900年 C.1000年D.1200年 9. 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是( ) A. 中国B.印度 C.埃及 D.巴比伦 10.下列内容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是( ) ①奖励耕战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③建立县制④受封的贵族传到第三代,就收回爵位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1. ________时期,铁器在_______和_______生产上开始被使用。 12.战国时期,手工业方面,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显著进步。其中,国的丝织品最出名。 13.在各国的变法运动中,________是其中比较彻底的。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__________逐步确立起来。 迁移拓展 14.以下属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表现的是( ) ①牛耕得到推广②会因地制宜施肥③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④开始掌握

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 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 私有) (3 )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 “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 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 (2019 ?新课标全国n卷高考?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练习题

专项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一、基本特征: 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社会由分裂趋向统一 二、社会发展变化一览表 三、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转型意义的变化 1、政治领域: 2、经济领域: 3、文化思想领域: 四、巩固与检测: 1、观察右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2、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 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 )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3、图一是商周时期的骨耜,图二是西汉二牛一人的犁耕。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 图一图二 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4、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 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问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 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千耦其耘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6、《墨子》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C.农民积极性大为提高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①促进井田制 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 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9、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连续性D.脆弱性 10、《周礼·秋官司寇·薙氏》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 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 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 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1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佘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南方粮食种植比北方发达,且早于北方②我国的原始农业种植,南北地域特色明显 ③南北地域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是世界古代农业种植的发祥地之一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 D.②③④ 12、中国的汉字充满时代的气息,具有时代的特征, 右图这个字不能出的时代信息是() A.耒为主要农具 B.实行井田制 C.小农经济为主 D.属于农耕文明 13、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 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 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 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 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 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 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 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如何认识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全面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和软弱性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斗争性、革命性。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策略性、现实性。首先表现在斗争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表现在斗争提出的目标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后的“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它的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殖民机构基本稳定。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中枢,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独立”是不现实的,更容易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对。而“自治”比较现实,相对而言,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接受。而随着英国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在第二、第三次“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