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温俄罗斯的博大和悠远

重温俄罗斯的博大和悠远

重温俄罗斯的博大和悠远

前苏联文学曾影响我们几代人,而今,“俄罗斯年”又将在深搅起一阵俄罗斯电影旋风

重温俄罗斯的博大和悠远

今天至17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联合俄罗斯联邦文化及电影署主办,深圳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承办的“俄罗斯电影周”在嘉禾深圳影城举行,为期六天的电影文化盛宴,不仅让久违的俄罗斯电影重回大银幕,更让无数中国观众检视内心累积的“俄罗斯——前苏联情结”,回味曾经流淌在血脉里的俄罗斯文化的深厚与隽永。

优秀文学滋育了优秀电影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与俄罗斯一样有着如此爱恨悠长的关系。广袤的国土、博大精深的文化、苦难深重的民族历史,塑造了两个国家极为相似的民族文化性格。尤其是在近现代历史中,俄苏在经济体系、文学艺术,乃至城市建筑等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鲁迅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燃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俄苏作家及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忧患、博大、恢弘的气质,与中国现实以及传统思想都颇为契合。早在20世纪初,中国的先锋文学家就开始向俄苏同行学习,这种洗礼般的学习发展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托尔斯泰的“博爱”、果戈理“含泪的笑”、契诃夫的悲悯、屠格涅夫“多余的人”等等,直接影响了包括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茅盾、艾芜、巴金、王蒙等无数现当代作家。几年前,记者在采访王蒙时,说到前苏联,王蒙说在他们那一代年轻人眼里,前苏联几乎就是一切。优秀的文学滋育了优秀的电影,可以说,在世界文坛有着崇高地位的俄苏文学是后来影响深远的前苏联电影的雄厚基础。从内容到形式,前苏联电影处处都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丰厚而抒情的特色。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

前苏联电影有着浓郁的文学色彩。从早期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奖金号》、《白静草原》,普多夫金的《母亲》,到后来出现的《伊万的童年》、《跟随太阳走的人》、《雁南飞》、《士兵之歌》等影片,都非常好地运用了诗的语言表现方式:寓意、象征、主观情感性等艺术手法,体现了诗的艺术韵味。而《列宁在十月》、《夏伯阳》、《伟大的公民》,以及后来出现的《红莓》、《升华》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地浪漫曲》等影片,因借鉴了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反映现实,表现人的丰富性格特征,又被称为“散文电

影”的代表。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编导者以散文诗的方式展示了二战时期前苏联女战士的魅力和悲壮。全片采用独特的剪辑手法,在战斗最残酷时候,穿插进女战士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以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彩色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些影片不仅在中国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审美共鸣,且成为中国电影的创作范本。

艺术与生活

的渗透

相似的意识形态,相近的民族性格,使苏联文学和电影对中国有着巨大的亲和力。在无数中国人眼里,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还有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苏联电影里的文学色彩和诗意,浸润了几代中国青年,其鲜明的美学特色影响了中国人的欣赏趣味,也影响了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构成。

新中国建国后直至80年代以前的战争小说,与苏联60年代以前的战争小说一样,观念上都是很少触及战争的残酷性,并多以浪漫的笔调歌颂战争的“英勇悲壮”,在情节模式上,像当时著名的《保卫延安》、《红日》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青年近卫军》、《白桦》等的情节模式很相似。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在叙述模式上也与高尔基的《母亲》和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有着“血缘关系”。

从早期的苏联电影中,中国青年更多的是获得教育和感染,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这些电影给正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以极大的鼓舞和教益,很多人就是看了苏联电影而奔赴战场、乡村、戈壁边疆。作为生活形态,苏联电影对中国人生活和情感方式的影响可谓家喻户晓。谢晋在《牧马人》里,重现了边陲小镇露天放映《列宁在1918》的情景,在影片里即将去运粮食的瓦西里安慰面临饥饿的妻子时的台词“面包会有的,粮食会有的。”体现在《牧马人》中,就是患难夫妻用这句经典对白彼此安慰。而看着苏联电影长大的姜文、冯小刚也都分别在自己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甲方乙方》中通过人物之口再现了苏联电影构成自己的部分人生。

作为创作文本,苏联电影对年轻的新中国电影有着示范作用。那时的说法是,“以苏联电影为榜样,拍摄中国革命电影”,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代表性国产影片中有着鲜明印记,比如《钢铁战士》、《红日》、《红旗谱》、《南征北战》等。五十年代,苏联电影曾出现解冻迹象,不少富有探索精神的苏联电影被我们批判,比如《雁南飞》、《海之歌》、《士兵之歌》、《七面风》等,但一些中国电影人仍将其中的人性、诗情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比如《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等。

严格说来,中国电影更大规模地向文学靠拢是在新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更加随意自由和生活化,出现了比较纯粹的散文电影,比如《城南旧事》、《逆光》、《巴山夜雨》等。尤其是《城南旧事》,以小主人公英子

的目光,关注着发生在老北京的几个故事,故事彼此没有必然联系,但又都体现了时代的折光,影片格调清新、含蓄隽永,透露出浓郁的散文诗韵味。此后,年轻的艺术家陆续推出了《红高粱》、《黄土地》等影片,促成了中国电影诗意美学的兴起。

新俄罗斯电影在困境中奋起

“雕刻时光”是一句目前在中国很风靡的词语,它出自俄罗斯大导演塔科夫斯基的一部书名。几年前,记者曾以此为名做过关于前苏联电影的专题文章,为此还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采访了俄罗斯大导演谢尔盖·索洛维约夫(执导过《童年过后一百天》、《救生员》等名作),通过这次采访,对俄罗斯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当时和现在记者都感受到曾经辉煌的俄罗斯电影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索洛维约夫告诉记者,前苏联解体后,资金和创作题材的空前匮乏,令曾经辉煌的前前苏联电影业面临空前的困境,美国的低劣影片泛滥成灾,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是,一些只图赚钱的俄罗斯制片商也投资拍摄三、四流的美国影片的仿制品。于是,俄罗斯银幕上充满了枪战格斗、色情裸露、低级趣味的类型片。

苟延残喘的俄罗斯电影人一方面要与美国抗争、要与本国新的观赏趣味抗争,还想在国际影坛上挽回些许艺术的面子。2000年,阿·巴拉巴诺夫拍摄了他最有代表性的影片《兄弟》。该片主人公是个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职业杀手,他为被俄、美黑手党杀害的一个战友讨公道,深入到美国黑手党内部,经历了不少重重险遇。该片在俄罗斯国内外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促使其很快拍出了续集。

在艺术影片难以维生的现实下,艺术家们试图探求市场经济下的求生之路,于是,重视商业运作和包装,成为新俄罗斯电影明显不同于前前苏联电影的突出特征。

近年来,俄罗斯名导米哈尔科夫备受中国影迷青睐,他的影片保持了苏俄电影恢弘浩然、气势磅礴的突出特色,他的名作《烈日灼人》,以悲怆的基调向观众展示了人在时代变迁中所显露的坚强与脆弱。不但在剧作方面较以往反思影片有较大突破,在画面上也独具匠心,俄罗斯优美如画的景色更衬托出影片的悲剧氛围。米哈尔科夫的另一部巨片《西伯利亚理发师》更是苏俄影史上规模空前的巨制,全片将近三个半小时,讲述了一个十九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以宏大的气势再现了俄罗斯帝国曾有的辉煌,并借助一个美国女人的眼睛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一位评论家概括说,“影片的前半部使人笑出了眼泪,后半部则带着痛苦的微笑嚎啕大哭”。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甚至衰败之后,新俄罗斯电影正出现复苏迹象。近年来,新俄罗斯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也屡有斩获。曾以《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等片为中国观众喜爱的导演梁赞诺夫近年又有《女人的逻辑》等新片问世,在貌似轻松的搞笑气氛下是对时弊的讽喻和揭示。在不少导演转行去拍商业类型片时,那些坚守艺术的导演也在执着地实践着自己的电影美学,罗果什

金以五年时间,自编自导连续拍摄了颂扬俄罗斯民俗民情的抒情电影《民族狩猎的特征》、《民族捕鱼的特征》、《冬日民族狩猎的特征》。索洛维约夫的《柔情年华》也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电影语言和内在的诗意备受国际影评界称赞。

在200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执导筒的俄罗斯年轻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以处女作《回归》一举夺得金狮大奖,成为继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在威尼斯捧走金狮40年后的第二次凯旋。影片描绘了一对兄弟面对12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的突然归来,在心灵上从猜疑、恐惧、敌意到接受认同的爱恨情仇。类似的故事和主题在早期的前苏联电影中也多有表现。以《金牛座》、《俄罗斯方舟》等著名影片而享誉世界的大导演索科洛夫也每年推出具有高品质的艺术电影。

记者在采访索洛维约夫时,他曾对记者说到俄罗斯电影和当下中国电影境况的相似点,认为最近几年的中国电影有些衰退,尤其是跟风的商业大片和概念化和公式化的片子损害了中国电影的形象。现以他的两句话作结尾,愿中俄两国艺术家共勉: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自己的特性和眼光,只有吸收他人长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特性,才会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电影。

影响我们的前苏联电影

《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一个人的遭遇》《牛虻》《伊万的童年》《夏伯阳》《伟大的公民》《波坦金战舰》《士兵之歌》《青年近卫军》《雁南飞》《第四十一》《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秋天的马拉松》《解放》《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战地浪漫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新时期

俄罗斯优秀电影

《第29个吻》《谁来为我摘月亮》《母与子》《柔情年华》《消失在地球上的名字》《坚忍的航程》《回归》《俄罗斯方舟》《金牛座》《寻找幸福起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