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居住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探讨

老居住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探讨

老居住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探讨

——以广州市建设新村迎亚运社区环境整治为例

黎茵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州 510060 )

摘要: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建设新村迎亚运社区环境整治工程为例,简要分析广州老城区社区环境的现状特点,从建筑改造、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等方面提出了老居住社区环境改造的建议与对策,通过改造前后的比较,该小区人居环境得到很好的提升。

关键词:城市公共性交往空间,社区邻里体系,社区环境

Discussion on the Circumstance & Environment Renovation in old Residence

Li Yin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60)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ing an example of Jianshe village environmental improving project, briefly analysi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old residences environment. from the respect of archite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ublic space renova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n old residential community environment renovating.

Key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of communication; neighborhood system; community environment 1.前言

所谓社区,就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在情感和心理上有地方观念的社会单元[1]。城市中的社区是由城市中具体的空间范围内对该地区有一定认同感的居民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组成的。20世纪60年代末对城市的社会学研究兴起,使得社区对城市规划的意义也日渐凸显。社区出现后,人们的关注点从物质需求转向了精神需求,即更多地从如何促进居民交往、邻里的构建、社会群体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服务等方面来考虑居住环境,这使得对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以及对相关管理方式、政策制定等的研究都更为深入。

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临近,力建“首善之区”的广州市掀起一场空前的城市环境整治行动。对于建筑拥挤、设施陈旧、布局混乱等多年积累下来的老居住社区,如何通过社区环境的改造与更新,强调城市公共性交往空间、和社区邻里体系,营造宜人的、具有社区归属感的社区环境,是老居住区社区环境整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建设新村社区的构成和特点

2.1建设新村的区位和本次讨论社区范围界定

本项目整治规划讨论范围:就建设街道的管辖区——西起黄华路、小北路,北至环市路,东至建设六马路,南达东风路,除临城市主干道(东风路、建设六马路、环市东路)的第一排临街建筑由区负责整治外,本次由街道办负责整治的区域为从城市主干道的第二排建筑开

始,涉及面积约80公顷、涉及建筑约83栋(不含沿城市主干道的建筑)、主要城市支路5条。

2.2建设新村的社区构成

2.2.1物质构成

(1)从建筑类型来看,建设新村社区内的居住建筑约有70%为底层或多层的旧公房,随着城市建设和旧房改造工作的推进,各类旧公房的新旧状况参差不齐,外部空间形象和内部使用方式多样。

(2)从道路交通来看,建设新村范围内的道路均为城市支路,道路主要服务于周边居住区,无通过性交通道路。社区范围内的居住区均实行人车混行的交通形式,车行速度较慢。

(3)从公共空间的分布来看,建设新村的小区均缺乏无集中的公共开敞绿地,华乐路延长线、建设三马路及建设四马路等作为整个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的作用十分突出。

2.2.2 社会构成

老工人新村的历史使得建设新村成为一个老龄化较为明显的社区,而自90年代开始建设街的原住民逐渐外迁,由于本区位于花园酒店周边区域、属环市路金融商贸区,外来人口、外籍人士增多,整个建设新村的居住用房约有60%用于出租。另由于本区驻扎集团机关、军队机关较多,白领、中产阶级人群占有一定的该区的社区人群比例,代表了社区的消费取向,同时多种人群需求也代表了整个社区基本的需求取向。

2.2.3建设新村的社区活动分析

根据建设新村社区居民活动的发生地,社区活动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发生在居住区内部公共绿地内的活动,属于小区内的办公共性活动。其二为发生在建设街道(建设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六马路、横马路)上的公共性活动。由于旧公房小区内公共空间匮乏,因此建设街道路就成为了积聚公共性活动和转移半公共性活动的社区组织核心。可以说建设街道(自大马路到六马路)是始终具有活力的社区,从早到晚都有人,且活动主体多元、活动内容及方式多样、公共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强。

2.3建设街区社区环境存在的现状问题

历年来建设街道虽对环境持续维护,但因环境基础设施、建筑新旧质量参差不齐,改造资金和力度投入有限,改造效果不尽人意,存在的现状问题如下。

1)建筑问题:有一定数量的违章建筑,占据了仅有的公共空间,给整治和环境改善带来阻隔;新旧建筑混杂,建筑形式色彩多样;居民住宅普遍安装防盗网,影响建筑立面景观;

2)公共空间问题:建筑景观杂乱,街道家具缺失,市政设施等公共设施残旧、部分地段时有水浸的情况。公共空间尺度小、大量的旧建筑、水浸给环境改善带来挑战。小区总体景观布局不尽合理,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的休闲、锻炼需求。

3)绿化存在问题:道路及宅间树木茂盛,老树、大树较多,但维护与保护力度不够,没能形成景观亮点。

4)公共停车位不足:公共停车位不足,人行道狭窄,造成自行车、小轿车乱停车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的出行,同时埋下不少的安全隐患。

2.4改造理念和创新点

a 尊重历史,提升识别:建设街区新旧建筑混杂,本次改造对具有一定年代并具有识别性的旧建筑和空间形态分别对待,在景观元素的运用上,强调建设街特有的文化背景。

b色彩规划:对于建筑立面改造进行色彩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的功能性质,结合现状片区原有建筑色彩,使用与原有色彩相谐调的建筑颜色,以达到整体片区谐调统一的街道沿街建筑立面。

c以人为本:考虑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要,提升社区生活质量,丰富居民生活,遵照人体功效学、创建舒适宜人的户外生活环境。

d树下空间:建设街社区分布有很多大树古木,在公共空间设计上着重考虑以现有大树为中心,打造社区休闲“树下空间”。

3.整治内容及对策

3.1建设街社区改造框架

景观整治内容主要包括对社区整体景观印象明显的部位和设施,如建筑外观、道路景观、绿化景观、景观照明等公共设施的景观整治。

3.2建筑改造设计

建筑立面整治主要针对沿街道路两侧建筑立面进行改造,以改善社区的整体街道界面。由于社区内建筑密集,新旧建筑参差不齐,建筑种类与色彩偏差较大,结合实际可实施情况,建筑立面以清洁为主:规范和整齐建筑立面的广告、空调位、防盗网等,结合所在片区的色彩分区进行建筑立面粉刷。

3.2.1建筑色彩设计

(1)商业、办公建筑:整饰后保留建筑原有色调。

(2)住宅建筑:

按照本次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局颁布的《迎亚运社区环境整治规划指引》,外墙面均采用涂料粉饰(不采用外墙砖)。外墙面主体采用淡黄色涂料,5层以上女儿墙和屋檐采用白色涂料,5层以下女儿墙和屋檐采用淡黄色涂料,阳台外墙面采用浅褐色涂料,分隔缝刷深灰色涂料,勒脚贴红黄色相间瓷砖。

3.2.2建筑立面整饰细节处理

(1)防盗网处理:拆除违章防盗网,建议用户将防盗改装到室内窗后。对合法防盗网,给予保留并做防锈翻新处理。

(2)外飘雨篷处理:拆除旧外飘雨篷。新做雨棚均采用不锈钢、绿色pc实心耐力板雨蓬。

(3)空调机处理:统一空调位,安装铝合金空调百叶。对于体积过大无法移动的空调机,采用专业空调机架带铝合金百叶外维护安装。色彩应与其它空调机架统一。外墙空调管线及电线铺设要做到横平竖直,尽量铺设在墙阴角、柱阴角、窗台、阳台线一下(或窗楣线上)。

(4)室外墙身装修(图1,图2):

a)修复原有墙面残缺部分;

b)整改原洗石米外墙的空鼓、剥落等部位,修复原有饰线残缺部分;

c)拔掉外墙多余无用的钉头,修补孔洞;

d)原有PVC雨水管刷涂料,颜色与墙身一致;

e)原有铸铁管更换为直径110白色PVC管,管身外刷涂料,颜色与墙身一致;

f)清洗原有铝窗。修补原有外墙残缺木门、窗,木门喷深褐色漆,窗的粉刷颜色

与整饰后立面颜色相协调;

(5)屋顶天台:拆除屋顶天台上所有违章加建的建筑物。屋顶天台上的花架、雨篷等构筑物可以根据立面效果选择保留或拆除。

(6)三线处理:建筑外墙面上原有的各种电线规整后尽量藏于墙角的隐蔽处。

图1 住宅楼外墙粉饰后效果图

图2 住宅楼外墙粉饰后实景照片

3.2.3协调改造沿街门店

对于沿街商铺的改造,应与商铺业主协调互动,提出改造规范措施,具体针对以下四个方面:

(1)广告招牌:商业建筑三层以下广告招牌,一般保留并清洗,破损严重的广告招牌,要求商家店铺自行更换新招牌,并拆除旧雨篷等附属构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商业建筑的高层广告招牌,一般给予保留。广告宽度下线与店铺门平齐,上线与挑檐平齐。左右宽度与店面柱间内线平齐,不得超出或遮盖店面间柱、店面门面。建议统一使用银灰色铝塑板。

(2)统一规范雨蓬:雨篷具体颜色以暖色调为宜。门店两侧用褐色瓷砖。原有卷闸清洗翻新,面喷暖灰色漆

(3)门店空调:空调建议使用柜式空调,外置空调放置在屋顶挑檐内。

(4)店面台阶处理:整理前后高低不齐的店面台阶,在靠近车行道处统一设置台阶(见图3)

图3 横马路店面台阶改造

4.2社区公共空间园林设计

4.2.1全面整改街道

(1)两侧绿化调整,主要包括对行道树、栽植乔木灌木,营造绿化景致。通过乔、灌、草的结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

(2)增设街头环境景观小品,并进行艺术化处理,兼顾使用性和观赏性(图4)。

(3)整平车行道路面,加铺人行道地砖。对小区出入口实行“无缝化”设计,完全满足老人和残疾人需要。

图4 建设大马路景观家具改造

4.2.2重点公共空间设计

根据现状,对由花园酒店往西直接辐射的华乐路延长线重点地段进行重点铺装改造、增加座椅、花池等景观设施,打造区域的特色景观(见图5)。

对于拆除违章建筑之后空出来的社区小空间,改造成集中式小绿地,增设休闲座椅、小品等景观设施,供居民日常的休憩、谈心之用。

对空间实行有效

的划分,使通过与

驻留在断面划分

上体现有机分离,

减少相互影响。围

合、隔断、高差、

架构与绿化的有

机结合可以彻底

改变条形空间的

枯燥,形成一系列

连续而又相互独

立的小空间,适应

多种活动的需要。 图5 重点公共空间设计

4.2.3绿化植物的调整、改造

建设街辖区内绿树成荫,行道树较为整

齐和统一,存在一定数量的古木大树,但对

于树木的维护与保护不够,部分土壤裸露、

植株生长不良、树池样式简陋,做法风格不

统一。本方案对辖区内的树木划分为绿地内

树木、古木大树以及行道树三类,并相对应

动居民、机关团体参与的积极性,让业主出资解决费用;另外可鼓励小区物业从物业费及维修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小区环境的维护。

5.2居民工作:

整个建设新村的居住用房约有60%用于出租;部分出租房的户主不在广州,给整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居民素质混杂,为整治协调和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困难。这需要街道办、社区各机关团体、设计部门等多方互相协调,多与居民沟通互动,鼓励公众参与,共建和谐社区。

5.3长远规划:规划设计考虑可实施性,考虑城市老居住区更新。

本次建设新村迎亚运社区环境整治是作为“迎亚运”“穿衣戴帽”改造工程来进行的,即以整治街道环境为主,同步组织市政、配套设施、周边建筑形象等工程则相对弱化。对于建筑质量差、楼龄老、居住舒适度差的旧公房并未能达到真正建筑质量上的改善。这些旧公房对居住的吸引力差,又加上本身建成时间较长,建筑质量随着时间推移持续下降,使得这些住房的销售性价比降低,不但困住原有的老居民,也阻碍了年轻的和新兴的社会阶层的流入。这需要从整个社区的长远规划来考虑城市的更新发展。

6.结语:

老居住区社区环境整治不仅关系到居民安居乐业,体现社会的和谐共存,更在整体提升我国人居环境水平和城市发展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新村迎亚运社区环境改造并非作为旧社区的改造进行的,而是出于提高市容环境总体水平的目的,作为花园酒店周边形象和道路形象美化的市政工程二进行的。但却希望在原本设计意图之外,为周边居民创造一个安静宜人的环境;通过对建筑街区迎亚运社区环境整治的创作过程,可以总结出老居住区社区环境整治应当依据以下的几个原则和方法:

1)详尽的现状调查:拆除和改造过程中,应明确拆除过期临建和违章建筑范围和位置,不得对上述建筑进行整饰美化。;

2)与上层规划的衔接:社区环境整治应当注意方案与上层规划的衔接,应与居住区的更新与长远发展相协调;

3)功能结构的调整:旧有的功能结构在老居住区中已基本成形,为了优化交通结构,方便居民通行和施工,在改造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在旧有功能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4)建筑与绿化的整治:老居住区建筑陈旧、新旧建筑差异大,宜在色调上进行协调;老社区绿地面积零碎、绿化维护不力,在种植设计上宜采用易于生长和打理的树种。

5)配套设施的增设:配套设施的缺乏是老居住社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宜增设符合人性化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注意城市家具和标识系统的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设,1989

[2].《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初探》A.1008 0422(2007)07 0056-03

[3].曹晟、杜宁.上海苏家屯路旧住区改造研究[J].理想空间.2008.3. 44-49

[4].杜宁、曹晟. 上鞍山四村旧小区改造——微观视角的政策初评[J].理想空

间.2008.3:50-55

[5].姜传拱.社区环境的老化及品质保持[J].规划师,2000

[6].李本科. 试论居住区后续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作者简介:

黎茵(1984―),女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攻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生课程班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助理工程师

供职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景观工程设计

通讯地址:广州市建设大马路10号珠江规划大厦4楼景观所

联系电话: 134********

电子邮箱: liyin71101@https://www.doczj.com/doc/ec15223113.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