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 诗五首

30 诗五首

30 诗五首
30 诗五首

30.诗五首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

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

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

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

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

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将诗人会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b.示例:同上。

背诵诗歌

行路难(其一)

导入新课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

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2.共分三层,每层四句。

3.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4.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问题研讨

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

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

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竞背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教师抽查。

己亥杂诗

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导入。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1.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2.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研读赏析

背诵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思考讨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背诵诗歌

布置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突破 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准备 制作PPT,设计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一、导入 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 二、出示目标 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 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 四、合作探究《观刈麦》 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2、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割麦者与拾麦者的辛勤劳碌与痛苦生活?造成如此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五、拓展延伸 1、此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那种不同寻常的矛盾心理,你还知道哪首诗里有类似的描写吗? 2、对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巩固练习 1、抢答:(见课件) 2、背诵《观刈麦》。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

30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八年级上

30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八年级上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30 诗五首 【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积累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3.结合课下注释,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2、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出示) 樽()箸()狐裘()瀚海() 掣()坳()挂罥()三重茅() 2.完善作者资料: 《饮酒》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行路难》的作者李白是(朝代)著名的(风格)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诵读感悟 2.自疑自问 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 八年级上册学习过陶渊明的诗和文,本期学习过他的《五先生传》;本册第五单元学习过《诗词曲五首》,学生重温了诗文阅读的方法。 【课堂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对本课作者有了了解,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品读诗文,再加上对25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但是,诗歌鉴赏始终是初中学生的难点,教学中仍需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2.建议课时:2—3课时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领会诗意,体味诗情; 难点 1.品味语言,领会诗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1.范读课文。 2.个性解读文本。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问题探究 《饮酒》 1.既然生活在“人境”,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2.从诗歌的前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技巧突破: 1.引导理解“车马喧”指“上层人士的交往”,抓诗句“心远地自偏”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2.点拨赏析诗句的方法,侧重抓写法及效果进行赏析。 《行路难(其一)》 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 2.诗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行路难”,它是写实吗?作者为何有这种感受? 3.怎么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技巧突破: 1.重视诵读、理解。 2.知人论世,结合李白诗风理解、赏析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 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 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 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 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 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

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 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30 诗词五首译文

30 诗词五首 观刈麦白居易翻译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更有那些穷苦的女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的悲伤:"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每年到头来还有余粮。想到这些真是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赤壁杜牧的翻译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 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

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己亥杂诗龚自珍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山坡羊翻译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城池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30课诗五首

30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馐( ) 投箸( ) 挂罥( )塘坳 ( ) 庇护( ) 阑干( ) 风掣( ) 突兀( )狐裘 ( ) (一)作者、作品简介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是东晋(朝代)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二)整体感知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 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理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俗尘的牵绊。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三.学习《行路难》 (一)作者、作品简介 1.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朝代)诗人,有“诗 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 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著有《李太白集》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 ,收诗九百多首。 2.《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 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整体感知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30.诗词五首

30.诗词五首 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阴山耶律楚材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赏析】这首诗描绘西域阴山的景色,同时赞扬了开发边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写景:八月雪满,日照沙原,写西域的特有景象。“插天绝壁”、“擎海层峦”,写阴山的雄峻壮阔;“喷晴月”、“吸翠霞”,写阴山的奇观异景。“松桧”两句由景及人,从侧面显示阴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联想。末两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赞美阴山“横空千里”的特色与气概。写景,气象宏大,别开生面;抒情,豪迈奔放,激昂高亢,与前人笔下边塞的荒凉苦寒迥然不同,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怀。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箸(zhù):筷子。爝(jué):爝火:火把、小火。鼎(dǐng):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大。如:鼎力。4.锅。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法度;常规。如:彝准。3.(yí):彝族。麾(huī):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2.指挥(军队)如:麾军前进。的(dí):真实;实在。如:的确。弦(xián):1.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如:弓弦。2.弦儿,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线等制成。3.发条。4.连接圆周上任意两点的线段。5.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二、词语识记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直:价值,现在写作“值”。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歧路:岔路。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济:渡。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军中演奏琵琶常在马上。混沌:这里指大地。乌金:指煤。阳和:春气融和,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鼎彝:帝王宗庙祭祀用具,引申为国家朝廷的根本。元:原本,现在写作“原”。赖:依赖。铁石:古人误以为铁石久埋地下也可变成煤炭。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即良辰美景。何时了:何时才完了,何时才到尽头?东风:春风。故国:被灭亡的南唐。雕栏玉

最新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 诗词五首语文版习题精选七十七

最新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 诗词五首语文版习题精选七十七 第1题【单选题】 读《过零丁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是南宋文学家,《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此诗显示了他弃暗投明的志向。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 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C、作者在这首诗中将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D、诗中的“惶恐滩”“零丁洋”是两个具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这里巧妙相对,其目的是表现诗人的才 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指青少年,此句表明自己要为培养下一代作出牺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元曲,完成下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这首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曲的主题是吊古抒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所在。 B、写法上把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特别是曲末评议历代兴亡和百姓的关系,引人深 思。 C、曲中所反映的是明代现实生活的写照,饱含着人民的血泪。 D、这首怀古曲是从人民的命运着眼去评判历史,其思想境界远远高出一般的怀古之作。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按要求默写 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诗人自叙身世经历的诗句是:______;诗中运用贴切的比喻表达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的诗句是:______;诗中借语音双关,表达作者特殊心境的诗句是:______;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誓死不屈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诗中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动荡不安的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运用双关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当时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30诗词五首word教案(1)

30.诗词五首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阴山耶律楚材 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赏析】这首诗描绘西域阴山的景色,同时赞扬了开发边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写景:八月雪满,日照沙原,写西域的特有景象。“插天绝壁”、“擎海层峦”,写阴山的雄峻壮阔;“喷晴月”、“吸翠霞”,写阴山的奇观异景。“松桧”两句由景及人,从侧面显示阴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联想。末两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赞美阴山“横空千里”的特色与气概。写景,气象宏大,别开生面;抒情,豪迈奔放,激昂高亢,与前人笔下边塞的荒凉苦寒迥然不同,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怀。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 箸(zhù):<方>筷子。 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 鼎(dǐng):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 <书>大。如:鼎力。4.<方>锅。 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书>法度;常规。如:彝准。3.(Yí):彝族。 麾(huī):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2.<书>指挥(军队)如:麾军前进。 的(dí):<书>真实;实在。如:的确。 弦(xián):1.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如:弓弦。2.弦儿,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线等制成。3.发条。4.连接圆周上任意两点的线段。5.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二、词语识记 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 直:价值,现在写作“值”。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30课 诗五首》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30课诗五首》 一、填空题 1.填空。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托月相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登飞来峰》中蕴涵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对杜甫《望岳》的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雄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C.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D.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同时由于细看甚久, 以致眼眶都要破裂了. E.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顶峰的愿望,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 一切的雄心壮志. 三、语言表达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②我在其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步入思想高地,领 略无限风光。③我从事语文教育工作。④那种快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边遨游边吮吸雨露甘醇的自由自在难以言表。⑤我与它朝夕为伴--交往,对话,倾听,诉说。 顺序:______。 四、其他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临碣.石______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______ 决眦.入归鸟______ 岱宗夫.如何______ 5.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水何澹澹 ..______ 造化钟.神秀______ 会当凌.绝顶_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 五、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登飞来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人。 (2)此诗中借景抒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3)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试作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观刈麦》。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3.理解本首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刈.()荷.()箪.()饷.田()吏禄.()岁晏.()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饷田:丁壮:秉: 曾:岁晏: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朝代)作家,字号。我们读过他的诗有《》《》《》等。 【设问导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本诗的内容。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 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5.探讨本首诗的主题。

【自学检测】 1.用诗句填空。 1)《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 2)《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 3)《观刈麦》中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 4)《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 【巩固练习】 背诵并默写全诗。 【拓展延伸】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1.若时光车轮把白居易带到现代,当他看到以上信息,你觉得他会怎么想,你又想对他说什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寥.落()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1)起一经: 2)零丁: 3)照汗青:

30.诗词五首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阴山耶律楚材 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赏析】这首诗描绘西域阴山的景色,同时赞扬了开发边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写景:八月雪满,日照沙原,写西域的特有景象。“插天绝壁”、“擎海层峦”,写阴山的雄峻壮阔;“喷晴月”、“吸翠霞”,写阴山的奇观异景。“松桧”两句由景及人,从侧面显示阴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联想。末两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赞美阴山“横空千里”的特色与气概。写景,气象宏大,别开生面;抒情,豪迈奔放,激昂高亢,与前人笔下边塞的荒凉苦寒迥然不同,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怀。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 箸(zhù):<方>筷子。 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 鼎(dǐng):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 <书>大。如:鼎力。4.<方>锅。 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书>法度;常规。如:彝准。 3.(yí):彝族。 麾(huī):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2.<书>指挥(军队)如:麾军前进。 的(dí):<书>真实;实在。如:的确。 弦(xián):1.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如:弓弦。2.弦儿,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线等制成。3.发条。4.连接圆周上任意两点的线段。5.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二、词语识记 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 直:价值,现在写作“值”。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歧路:岔路。 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济:渡。 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 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军中演奏琵琶常在马上。 混沌:这里指大地。 乌金:指煤。 阳和:春气融和,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

第30课 诗五首

第30课诗五首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导入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介绍作家作品: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了? ⑵“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⑷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⑴:①喧:吵闹的声音。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人的自然本性。 ⑷: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⑸:各抒己见 三、小结、当堂背诵。 《行路难》 一、导入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抽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已亥杂诗》 一、导入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探究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30 诗五首_课文分析

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由于他“不顾细行”,而不是由于他犯了什么大错误。王昌龄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无辜,在其《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中的最后两句,用的是鲍照在《白头吟》中的“清如白玉冰”的比喻,表明了自己清白无辜的心境,说明自己对得起亲朋好友。得到王昌龄被贬谪的消息后,正在江南漫游的李白写了这首诗,远道相寄,表达自己的关切和同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于是第二句便直书原因——“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即雄溪、樠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这两句虽然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一去久别,论朋友情意本当相送,奈相隔千山万水,无以为力,只好相托与高悬穹宇的明月伴送,一直送你到被贬谪之地。这两句是抒情,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这种托月相送的意境,此前已有运用。如曹植的《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如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处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些意境,都是寄情与明月,托明月以达情。比较而言,李白的意境更有动感,一时间分不出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李白的化身,一直在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流徙于贬谪地。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登飞来峰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时当王安石29岁。三年前,即仁宗庆历七年(1047),他被调充鄞县(今属浙江)知县。到任后即下乡巡视,发现渠川浅塞,“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上杜学士言开河书》)于是组织农民浚治渠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30诗词五首

语文九年级下册 30、诗词五首 30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品的意旨;2.细读名句,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背诵诗词,并准确无误地默写。 【学案】 一、预习检测 1、按注意写字词 金zūn( ) 投zhù( ) zhāo( )奏 jué( )火 hùndùn ( ) cángxù( ) dǐngyí( ) yú( )美人李yù( ) 玉qì( ) huī( )下 zhì( )烤

pīlì ( ) 2、字词理解 珍羞:___________________ 直万钱:___________________ ..今安在:_________________ 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_ 圣明:___________________ 弊事: ___________________ 鼎彝:___________________ 元赖: ___________________ .苍生:___________________ 朱颜: ___________________ 春水:___________________ 八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 沙场: 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 可怜: 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知作者 ①《行路难》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他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_______”。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②《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_,字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又称_______。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_______”,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③《咏煤炭》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_,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30课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30课诗词五首 (备注:上一篇《观刈麦》教案中有出错的地方,但不知如何删除或更改,所以特发此正确的教案内容)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导入: 诗歌导入,配相应图片 1、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2、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它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看看这首诗中的劳动人民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

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刈,割的意思。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听一听,读一读:观刈麦 1、学生自读诗文,在预习的基础上,做好字音批注 2、听音频,正音 覆fù陇lǒng箪dān 稚zhì携xié饷xiǎng 灼zhuó敝bì晏yàn 石dàn 3、全班齐读,正音 初步感知:练一练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 A.覆fù陇lǒng箪dān B.稚zhì携xié饷shǎng C.灼zhuó敝bì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__蒸、灼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见”字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4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把人和物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6.“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8.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9.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行路难》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欢宴场面;反衬作者悲苦、失望的情绪。 6.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7.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8.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希望)再到(坚信)。 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重新受到朝廷的重用,旋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建功立业。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11.①诗中采用“垂钓碧溪”(西汉·吕尚,姜太公)和“乘舟梦日”(商朝·伊尹)(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用“长风破浪”(南朝宋·宗悫)的典故比喻实现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 ②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 12.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13.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4.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吕尚 B 乘舟梦日边——伊尹 C 长风破浪——宗悫 15.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沮丧失望。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仕途不顺,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高高者挂罥长林梢(飞得高)八月秋高风怒号(高阔) B.安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C.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 2.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