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文学评论与写作技巧

1文学评论与写作技巧

1文学评论与写作技巧
1文学评论与写作技巧

文学评论与写作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论),指出所评作家作品的优点、缺点,指出其与此前的或同时的作家作品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确认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和在某一时期文学的横断面上的位置,发现、认定正在形成或进展中的文学思潮并判定其性质,分析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正面或负面作用。

类别:作品论;作家论;思潮论

考研试题中涉及到的主要是作品论文学评论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尽量多地了解作家作品,知道作品的大致内容,这个跟文学史的复习结合起来。

二、需要知道考题是诗词、小说、散文还是文学现象,借鉴赏类的书好好体会,他们是怎样写的,模仿。这是重点。

文学批评写作的方式、角度与所评作品紧密相关,例如,作品的体裁、样式相同,批评文章的着眼点和写法也就不同。评论小说,往往要关注它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评论诗歌,往往要关注它的意境、诗味和诗法,加进对作者生平和文学经历的介绍(孟子:知人论世),借鉴西方新批评的相关理论;评论散文,往往要关注它的辞藻和间架结构;评论剧本,往往要关注它的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情境以及人物和台词。

可参考的著作和刊物:

著作: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鉴赏辞书系列

《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

《新诗鉴赏辞典》

刊物:

《名作欣赏》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的写作技巧

文学批评写作,与其他的写作有相通的一面、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在文学批评内部,存在多种多样写法,容许和鼓励多种多样的风格,有以抽

象分析见长的,有以感悟描述取胜的。总体而言,论断要有理有据,有较强的可读性,具有结构美和文笔美,对读者具有审美的吸引力。下面谈谈文学评论写作技巧上的一些特别的要求。

一、复述

复述是在对叙事体文学作品和戏剧类文学作品的批评中经常要做的工作;抒情作品也可以作另外意义上的复述,因此,复述能力便成为文学批评写作的一项基本功。这并不是说,文学批评文章中一定要有复述;即使定稿后的文章中没冇复述的成分,作为一种准备,批评家对作品作出复述,对于他深人细致地把握作品,也是大有助益的。复述学术论著或者历史著作需要概括能力,抓住要点,提纲挈领;复述文学作品则有所不同,要发现和体认文眼诗魂,更需要感悟力。一般人往往把复述看得容易,以为讲出故事梗概、综合段落大意就可以了,这是绝大的误解。

文学批评中的复述,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对作品情节的复述。文学家编织情节,每每追求丰富性和曲折性,有主线又有副线,有明线又有暗线,腾挪跌荡、穿插错综、变幻多姿。批评家复述时首先是要在纷繁的头绪中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对于长篇小说或多幕剧本情节的复述,尤须提要钩玄。鲁迅复述《红楼梦》的故事说:

《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一一贾府的事情。其主要者为荣国府的贾政生子宝玉,聪明过人,而绝爱异性;贾府中实亦多好女子,主从之外,亲戚也多,如黛玉,宝钗等,皆来寄寓,史湘云亦常来。而宝玉与黛玉爱最深;后来政为宝玉娶妇,却迎了宝钗,黛玉知道以后,吐血死了。宝玉亦郁郁不乐,悲叹成病。其后宁国府的贾赦革职查抄,累及荣府,于是家庭衰落,宝玉竟发了疯,后又忽而改行,中了举人。但不多时,忽又不知所往了。后贾政因葬母路过毗陵,见一人光头赤脚,向他下拜,细看就是宝玉;正欲问话,忽来一僧一道,拉之而去。追之无有,但见白茫茫一片荒野而已。

这里用两百多宇把120回的小说勾出轮廓,清楚、简要,略欠的是生动。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复述同一作品,常用大段原文摘录,间以点睛之笔插人自己的转述,格外引人人胜且发人深思。如说宝玉“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在讲述情节时顺手点到主人公性格的深层。

复述中引用原文,可以是明引,一字不差地引用,加上引号,告诉读者这是作品的原文;也可以是暗引,在批评家的文字中自然地不露痕迹地插进所评作品原文,并对原文作少量增删改换。对于情节性强的作品,批评家可以突出

作品中设置的悬念,让读者看到作家是怎样系结、延宕和解结,为后面分析情节安排技巧预作准备。

在文学批评中,尤其是在成功的文学批评中,更常见的做法是,寓评论于复述之中。上面说到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复述中即常夹有议论、判断。复述不是枯燥、冷漠的介绍,他是批评家对审美对象的热情拥抱,打下了批评主体对客体的心灵感应以及相生相克的印痕。批评家总是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由此引起的爱憎好恶之情融化在复述之中。复述除了让尚未阅读作品的读者对作品的概貌有所了解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引导读者按照批评家的思路来接受和了解作品,为正面表达批评家的看法打下基础。这里我们试以荣格对《尤利西斯》的复述为例,看看复述可以怎样鲜明地体现出批评家独特的视角和个性。荣格是作为心理学的文学批评家,来看一部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的,他写道:

《尤利西斯》是一部长达735页的书,这735页就像一条绵延735天的时间之流,然而它却又只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毫无意义的日子之内,即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这样一个没有发生任何重要事件的日子。这条时间之流以虚无始,又以虚无终。也许这冗长得惊人、复杂得异样的一切就是一个斯特林堡似的对人类生活本质的宣言?然而这一宣言却使读者沮丧,因为它从来就没有把话说完过。它或许触及到了亊物的本质,但更为确切的是,它反映了生活的一万个侧面的十万层色彩。据我看来,在那735页里并没有明显的重复之处,就连那么一个可供读者稍加歇息的孤岛似的立足之地也没有。读者没有地方可以坐下来,沉醉于记忆之中,心满意足地凝想他已走过的路程。可是没有这样的地方,哪怕它只占100页甚至更少。这儿有的只是那无情的水流毫不停息地滚滚流去,并且在最后的40页中流得越来越快,联接得越来越紧密,直到最后把所有的标点符号都统统地清扫了出去。在这里,那令人窒息的虚无变得如此紧张,到了难以忍耐的地步,几乎马上就要爆发出来。这彻底无望的虛无,便是统领全书的主调。这本书不仅以虚无而始终,它的内容也是虚无。它是彻底的空虚与无用。但是,作为一件技巧性的艺术作品,它一方面是一个地狱般可怕的怪胎,另一方面却又光彩照人。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最难解的文学作品之一,有的学者说,读这本书就是从事一项大的冒险。它晦涩深奥,叙述不连贯,要概括它的内容,要复述它,非常棘手。荣格指点读者注意它写的是平凡的一天的毫不停息的时间之流,是令人窣息的虚无,同时,艺术上又光彩照人。可以说,这不仅极端简括地介绍了它的内容,更触及了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令人迷惘的文体特色。读了这样的

复述,你会忍不住急于一读,同时你又会告诫自己,作好准备迎接阅读中的困难。

对于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复述,就往往要加入更多的批评家的个人体验和推想。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初日》诗: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宗白华复述此诗道:

“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上那枕边的美发上。”——宗白华:《美学散步》

勃兰兑斯对华滋华斯的诗《果断与独立》的复述,也属同类:“诗人在这里描写他在一个夏季清晨所作的一次散步一露珠晶光闪烁,鸟儿婉转啼鸣,野兔在荒野飞奔。这时,他忽然想到他自己也像田野的走兽、空中的飞禽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而这种生活又太像生命结束的末日。”

“突然,在那荒凉的野地里,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位老人满怀信心、乐天知命的话语,甚至在极端孤独贫苦的境遇中也毫不波动的心地宁静,使那位年轻诗人对未来的忧患得以缓解。”

这种复述,似乎是取原作之意,另撰一段小散文了。它们把原作深含的哲理以及意境之美和语言的清澈之美,同时传达了出来。

复述最困难的一点,也是最值得批评家追求的,是传达原作的神韵、风味。复述不能像普通电影院、剧院的说明书那样交待故事大意,它应该有血有肉,有意味、有文采。一般说来,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越难复述,因为它们总是带有作家与众不同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它们的风韵、神情更不容易把捉和描述。有些朴素真率的作品,有些含蓄隽永的作品,本来是百读不厌的,倘使抽成一条筋,则会使人误以为平庸简单、枯燥无味。批评家必须自己充分领略作品的意蕴,在此基础上谈故事,尽可能让复述的语调与作品的语言风格接近,或者在复述中对原作的风格略加形容点染,把读者引向作品的真髓。叶圣陶对于短篇小说《没有织完的筒裙》的复述,是好的复述的一个样本。叶圣陶在他的评论文章的开头指出,他所评的这篇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诗,它有诗的构思、诗的语言;它让读者在本文之外还可以想到好些东西,这些也就是好诗所具备的优点。我们知道,富有诗味的作品比之单纯情节性的作品更难复述,而叶圣陶以诗人的心态赏读有诗味的作品,以优美的文笔描述原作的诗味和他的感受,用了相当于原作字数六分之一的600字进行复述:“

母亲忘不了传统习俗,戴瓦姑娘没有好筒裙,就好比树上没有花,所

以她老是跟娜梦唠叨,要娜梦赶快把筒裙织完成。可是娜梦的心事早已远远

超过母亲,她的脉搏和呼吸跟新时代的青年合着节拍。播种玉麦不能错过

节令,这是顶要紧的事。被批准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将跟团里的那些红

色的老鹰共同学习飞翔,这是顶兴奋的事。公社派她去学习气象,管天管

地,管风管雨,她挎起背包就走,这是顶配她胃口的事。至于筒裙还没有

织完成,她母亲所念念不忘的,她却看得非常之淡漠。她跟母亲同处在一个

环境里,她是真的如鱼得水,游泳自如,而她母亲还有些格格不入,未免

怅然若失,两代人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对于筒裙的看法上。娜梦不怎么珍爱

戴瓦人的筒裙,她以为只织些花呀羽毛呀什么的,没有什么好,要能把心

织在上面,心像长了鹰的翅膀一样飞到毛主席身边,这是个象征的说法。按

实说,不就是誓愿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在实际行动中贡献一切力量吗?可以

这样理解,在娜梦看来,赶种玉麦,争取参加共青团,兴致勃勃地出门学

气象,全都是织她所想望的筒裙。这样的筒裙就织上了她的心,这样的简

裙就能使她的心飞到毛主席身边。那当然无意于织母亲要她织的花呀羽毛

呀的筒裙了。临走的时候,母亲叮嘱她还得抽空把没织完的筒裙织一织,

她回答说:‘‘一定织,一定要织一条最好看的筒裙,织一条戴瓦姑娘从来

没有见过的筒裙!”这个回答含有双关的意思。可以看作她为了不辜负母

亲的叮嘱,真要抽空织成一条最好看的筒裙带回来。也可以看作她立志把

本领学好,回来的时候,真能管天管地,管风管雨,这就是:戴瓦姑娘从

来没见过的筒裙了。

原作分为三段,三段的结构相似,都以清晨的景色开头。好像是乐曲里的

副歌、诗篇中的反复,回环递进,一层深一层地写出娜梦的心情。复述者

巧妙地用排比句传达原作的这一安排,并列出顶要紧的事、顶兴奋的事和

顶配胃口的事。三句排比对应于原作的三个段落。复述还扣住小说的标

题,把它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一步一步揭示出来,既突出了反映少数民

族生活的作品的特有风貌,又挖掘了作品的主题,与作家一起,赞美新的一

代的美好理想。

复述有集中一处的,以上所举大多如此,也有分散于若干处的;可以紧扣原作,也可以侧重取原作之神而疏于细描其貌;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对原作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的。这些,都是根据批评文章的写作意图来决定的。批评家想要着重评析的,就是复述需要着重介绍的。茅盾评论茹志鹃的《百合花》,认为它在同一时期的小说中,“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于节奏感的”,他的复述就突出了原作的结构,采取先总后分的方式,先用几句话极简

要地介绍故事和人物,然后散而不是一次连贯地,在评论作品的情节铺叙和人物塑造时,详细复述作品的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这有点像是在电视转播体育比赛时,重复某些精彩镜头,由解说员详加评议。

二、描述和论证

文学批评文章的主要部分,应该是批评家正面提出和展开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的部分。这里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描述,二是论证。描述和论证是文学批评家向读者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体验、领悟、感受和观点、见解的主要方式。描述,包括对文本客体的描述和对主体感悟的描述;论证,是指批评家在文章中作出判断并证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各类文学批评家对于作品的把握,各有其不同的方式和特点,有的人擅长于直观、直感,敏锐地、准确地发现美的作品,发现作品的美的质地,这些批评家属于鉴赏家类型。鉴赏家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艺术形象、优美的清辞丽句面前惊叹一这有多美呀!他们把发现和快感表达出来也就是批评,就是赞誉,是以描述方式作出的髙度肯定的评价。有的人擅(shan)长长缜密的推理,拿着思维的手术刀精确地解剖,有条有理地分析、综合、推导、证明,指出作品的构成成分、构成方式,它的表层与深层、部分与全体、生存的土壤和周遭环境这些成分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些批评家属于分析家类型。鉴赏家类型的批评家较多采用描述方式,分析家类型的批评家较多采用分析的方式。两种批评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多数情况下,描述与论证要配合运用,单用一种,容易流于神秘玄奥或拘板枯燥。

有人把朱光潜和宗白华作比较,说朱光潜的思维是推理的,宗白华是抒情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宗白华确实可以作为鉴赏派批评家的代表。他在评论汪静之《蕙的风》时说:“这天然流露的诗,如同鸟的鸣,花的开,泉水的流。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我们不必拿中国旧诗学的理论来批评他,也不必拿欧美新诗学的理论来范围他。我们只是抱着他那一本小诗集,到鸟语花鸣的田园中,放情的髙唱。唱得顺口,唱得得意,就唱下去。唱不顺口,唱不得意,就不唱下去。他是自自然然地写出来的,我们也就自自然然地享受他。”表面看来,鉴赏家的工作似乎十分轻松、轻而易举,其实不然,即兴的直觉感悟乃是积长期的修炼之功得出的成果。描述有对作品的总体或某一部分的描述、对批评者对于作品印象的描述和对批评者感受过程的描述。事实上,即使不是专业文学批评家的读者,阅读了自己所喜爱的作品或特别反感的作品,往往也都会产生把自己的感受向别人传达的愿望,为了传达,就必然要描述。

(一)感悟描述式文学评论——主要用于随笔体、杂文体文学评论

1、随笔体文学评论

美文,散文

传达对作品的感悟

少“论”重“文”;

侧重于对作品的个人感悟,较少理论分析;美丽的文辞,体现出对诗人的深刻理解,对作品的深入把握

有条理

言之有物

思想上能给人以启示(流畅的文句、秀美的辞藻,是以理趣见长)它所传达的,常常是对于作品的感悟,是阅读作品时的愉快、遐思或惆怅。这类评论文章往往承继了中国古代诗品、诗话的笔调,委婉地道出作者欣赏中的印象。

朱自清对孙福熙的游记散文《山野掇拾》所作的评论 (即以原作书名为题〉,文章很少对原作的引述,很少步步深入的推理,多的是用比喻描述的感受。如说,孙福熙的书,

“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皭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你若看过澳禳的朝露,绉绉的水波,茫茫的冷丹,薄薄的女衫,你若吃过上好的皮丝,鲜嫩的毛笋,新制的龙井茶,你一定懂得我的话。”

然而,随笔体的文学评论毕竟不是无羁的抒情散文,它必有文学批评所应备的条理与章法。朱自清此文,讲了孙福熙游记的画工,再讲它的诗意,再讲它的哲学,不但显出批评者所具有的诗人纤细、敏锐的体验功夫,也显出他学者的明晰、深邃的观察能力。

优美隽永。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对几位同时代人的思考》其一:

“代博尔德——瓦尔莫夫人是女人,一直是女人,绝对地是女人,但是她在一种不同寻常的程度上成为女性的一切自然美的诗的表现。她无论是歌唱少女欲望引起的忧郁,歌唱唱某个被遗弃的阿里亚娜的沮丧的悲哀,还是歌唱母爱的炽热的感情,她的歌总有一种女性的美妙口吻,没有仿效,没有造作的装饰,唯有永恒的女性”。

“我总是喜欢在外部的可见的自然中寻找例子和比喻来说明精神上的享受和印象”,“当我带着这样一双眼睛阅读瓦尔莫夫人的诗歌的时候,我的感受使我陷人冥想。我觉得她的诗像一座花园,但不是庄严壮丽的凡尔赛,也不是那种巨大、夸张、优美如画的巧妙的意大利式花园”;

“那是一座普通的英国花园,浪漫而热情。一丛丛鲜花代表着感情的丰富表现,清澈而宁静的池水映照着反靠在倒扣的天空的各种东西,象征着点缀有回忆的深沉的顺从”。

文章文辞之美是不用说了,值得细心体会的是美丽文辞之下对诗人的深刻理解,对作品的深入把握。难怪瓦雷里要说,波德莱尔“把批评家的洞察力、怀疑主义、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与诗人的自发的能力结合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的随笔体批评,实在是文学批评中的奇葩异卉。随笔体文学批评,成如容易却艰辛,也许得之于偶然顷刻,但必定建基于长期的广蓄厚积。

2、杂文体文学评论

与随笔体相近的有杂文体文学评论,同样是短小精炼,杂文体则以泼辣犀利的文风针砭时弊。鲁迅擅长这种文体,其《张资平氏的“小说学”》、《文学上的折扣》、《商贾的批评》都极老辣。在一针见血的尖锐且又是言之成理的论辩文字中,不乏具有警醒力的作品。

章德益的《俯瞰江南文学》,对南京、上海两地某些文学群落的“太过纤弱,琐屑、工于小技、精于世故而又灵魂萎顿”表示强烈不满。文中说,

“他们的拒绝深度,拒绝思辨,拒绝信仰的文学是一种平面的文学。他们的用漂亮文字与娴熟句法作拼盘的,专事描写无聊琐事与委琐心态的文学,是一种快餐式的瞬时文学。”

“没有激情。没有生命。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呐喊。没有沉思。有的只是游戏。游戏人生。游戏信仰。游戏文字。游戏自身。小情绪。小境界。小摆设。小家子气。……这样的文学只有被俯瞰的资格。”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有大文学与小文学之别,都有大作家与小作家之别,其区别之处只能在灵魂、精神与人格之上。”

读者可以赞同或反对文章的观点,但不能说它是无的放矢。它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不仅针对一地一群作家,而且针对颇广范围的文学现象。它是旗帜鲜明的,锋芒熠耀的,也是说理的。其遣词造句,显然也深费斟酌,不仅达意,抑且传情,传达了作者的褒贬僧爱。

恰当地运用描述,可以使文学批评文章显得亲切、平易、流畅。巴金在评论电影《小街》时说:“我不是在这里评论影片,我只想谈谈自己看过《小街》后的思想活动以及影片给我引起的一些联想”,这正是此类批评的通常做法,即以

批评家本人作为一个标本,展示作品发生社会心理效应的情况,从中鉴找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特色与得失。

描述之中也可以包含分析论证,以描述方式指出所评论的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它的特有魅力之所在,能够使意见的表达中肯而又更具说服力,理中含情,获得单纯客观分析难以达到的效果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他描述雨果的一

段文字颇为自我欣赏,后来在专论《悲惨世界》时又整段引用。这段文字是:说到爱情、战争、天伦之乐、穷人的忧伤、民族的壮美以及一切特别关系到人、成为静物画家和历史画家的领域的东西,我们见到过比维克多雨果的抒情诗更丰富更具体的东西吗?如果篇幅允许的话,这里无疑可以分析—下笼罩和贯穿着他的诗的、明显地属于作者本人性情的道德氛围。在我看来,这种道德氛围具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即对很强大的东西和很弱小的东西的同等的爱,这两个极端对诗人所产生的吸引力来自一个唯一的根源,即力量本身,他所拥有的原初的活力。力量使他欢悦,使他陶醉;他走向它如同走向一位亲人。这是手足的吸引力。因此,他不可抗拒地被引向无限的各种象征,海洋,天空;被引向力量的各种古老的代表,荷马史诗或《圣经》中的巨人,勇士,骑士;被引向巨大而可怕的动物。他一边玩耍一边抚摸着那使一双软弱的手害怕的东西,他在无限之中活动而不感到眩晕。同时,由于一种出自同一根源的不同倾向,诗人又总是表现出他是一切软弱的、孤独的、悲伤的、一切具有孤儿性质的东西的温柔朋友,这是父子的吸引力。……因此,在维克多雨果的诗中不断地对堕落的女人、对被我们社会的齿轮碾碎的穷人、对成为我们的贪婪和专制的牺牲品的动物发出爱的声音。很少有人注意到善良带给力量的魅力和愉快,而这在我们的诗人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一个巨人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微笑和一滴眼泪,这是一种近乎神圣的独创。就是在他的那些写惑官之爱的小诗中,在那些写充满快感和旋律的忧郁的诗节中,人们也听见了仁慈深沉的声音,仿佛是一个乐队的不间断的伴奏。在情人的外表下,人们感觉到那是一个父亲,一个保护人。这不是那种喜欢训诫的道德,那种因其学究的神气、教训的口吻能够败坏最美的诗的道德,而是一种受神灵启示的道德,它无形地潜入诗的材料中,就像不可称量的大气潜入世界的一切机关之中。道德并不作为目的进入这种艺术,它介入其中,并与之混合,如同溶进生活本身之中。诗人因其丰富而饱满的天性而成为不自愿的道德家。

这段文字本是对雨果的诗作所发,用之于后来创作发表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却十分吻合。其中既描述了批评家在感受中思索的过程,又邀请作家、读者一起来思索;而且评论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这些问题答案的展开,而在于审慎地把挚爱置于冷静考察中,有根据有分量地提出问题。评论者同作家、同读者一起,善良的心灵沉浸在对畸形社会的无情车轮之下被碾压的弱者的关切里面,对

善的追求同对美的追求融合无间。

以叙事者的口吻,描述作品的风格、意境、思想和艺术的特征,同以当事人的口吻,描述批评家自己的感受有些不同。后者通过主体的反应以折射客体的品格,前者则借助客体的肖貌神情以表达主体的审美判断。我们且看看季红真一篇文章的开头:

他沉默着走上文坛,像大地活泼的精灵,神出鬼没,任性恣情,全不顾艺术的成规戒律,一支笔呼风唤雨,赋灵于草木众生。于是,出现了北方古老的土地,土地上颓败而喧嚣的村镇,村镇里形状各异的人生,人生中历久弥新的故亊。而热情洋溢的红色主旋律,就像氳氤的地气,从世世代代的贫困战乱与生死仇怨中,从祖祖辈辈的屈辱压抑与希冀抗争中,丝丝缕缕升华汇聚,透过漫无边际的髙粱地,越来越激昂高亢,惊天地,泣鬼神,民族的血性精魂便以这翻腾狂舞的红色主旋律,呼唤着众多在现代生存的困扰中日趋萎缩的生命。

这便是莫言的小说,如歌如画,如剪接奇妙的电影,如音响嘈杂的现代音乐——繁多的意象与痛苦纷扰的情绪,都以原子裂变般的冲击力,震荡得人们头晕目眩,这使我们不能不首先关注这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独特的叙事个性。

批评家在这里好像是在充当画家的角色,给作品画像,她画的是一幅大写意画,不是津津乐道作品的情节、人物,不是步步追踪作品的起承转合或遣词造句,她点出了作品的表现对象,描摹了作品的情调氛围,勾勒了作品的气象风神。

运用描述的方法,要求批评家事先对作品很细致很深入地揣摩。批评文章中的描述,是批评家作为鉴赏者与作家心心相印时的刹那灵感,是在纷纭万象中发现美的愉悦,是在惶惑迷茫之后的领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作品从外貌到神髓的把握。描述方式还要求批评家有很高的文字功夫。

(二)论证式文学评论

论证的方式是批评家从所信奉的社会观念和美学观念出发,对作家作品进行解剖,对作品内部的各个方而、外部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揭示它们是怎样,解释它们为何是这样。

批评家所信奉的观念千差万别,批评文本中的论证也形态各异。社会——历史批评的论证、结构主义批评的论证、女性主义批评的论证、符号学批评的论证解构主义批评的论证、精神分析批评的论证,彼此就相距甚远。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有较重的描述成分,那么,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西方当代文学枇评则有更多的论证。

特点:

1、从一定的理论视角出发解读作品

2、观点合理,论据充分,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要求:

首先,要对相关文艺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理论参考书: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当代文论部分

(2)陈鸣树,文艺学方法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中篇部分,各种批评方法的理论要点和操作模式。

(3)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其次,多看看用相关理论对具体作品进行解读的文章。

《原型视角中的蘩漪及其置换:〈雷雨〉的痴情女子负心汉》

《巴金小说<寒夜>人物的精神分析》

《落魄文人的白日梦——聊斋志异女妖故事中的男性心理探析》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格林童话〉》

《张洁小说〈无字〉的女性主义解读》

《〈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名师教你怎么写文学评论

短有短的难处——评张慧敏短篇三题兼谈短篇艺术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第一次接见刘姥姥时,随口说出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大有大的难处”。彼时彼地的王熙凤口出此言,一方面当然带有几分“端架子”、“摆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泄露了她在荣国府初掌家政企图励精图治而受到上下左右掣肘的难言之隐。不管怎样说,这句名言饱蕴了王熙凤一份治家理财的经验和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精明和练达,甚至还闪现出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眼光;而且,这句名言还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神奇魅力,它简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之间的鲜明反差形成了一种极大的弹性和张力,使它实际所可能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特定语境所规定的治家之谈,它甚至可以成为“×有×的×处”的公式而随意套用——譬如,在我们即将展开的关于长篇和短篇等小说样式的讨论中,就可以很方便地这样做了。 我们先说“长有长的难处”。 是的,写好长篇确实不易。构架宏大与严谨、人物繁复与多样、主旨深厚与丰满、文气磅礴与连贯、才情充沛与丰瞻……任何一个作家要想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长篇的基本要求都不能不感到嘎嘎其难。也正因为其难,人们才往往把长篇小说的成就视为衡量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学整体水准的标尺。同样因为其难,人们也才常常告诫那些初学写作者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稀里糊涂地干长篇,而是要从短篇开始练笔,由短而长,先易后难。如此这般,语重心长。 一般说来,这种劝诫是正确的。尤其相比较长篇而言,短篇小说的确篇幅短小、人物单纯、结构简单,是比较易于学习和掌握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短有短的好处。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短篇小说好写,甚至仅仅把写作短篇看成是创作中、长篇的一个过渡、一个“练笔”阶段,从而忽略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要素,那就误会得比较严重了。我们既要看到“短有短的好处”,更要注意到“短有短的难处”。 短篇之难不见人言为时久矣。 短篇何难?首先,短篇小说是有崇高地位的,它和中篇、长篇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小说的庞大家族,它决不是中、长篇的附庸或“副产品”。(有些人总喜欢把中、长篇的“边角料”处理成短篇,这种做法并不聪明。)文学大师中固然更多的是因其长篇而成名,但同样也有像梅里美、莫泊桑、契诃夫、茨威格、欧?亨利、都德、鲁迅等一批主要是因了短篇而奠定地位的小说大家。同样作为世界名著的一部短篇和一部长篇,其容量和分量当然是有大小与轻重的差异,但它们的艺术品位却无疑具有相同的高度。作为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我们只能说长、中、短篇小说各有价值、各有千秋、各有特点,要经营好其中任何一种都决非易事。换言之,也就叫作“各有各的难处”。 笼统地说,短篇小说难就难在一个“短”字。这似乎有了一点悖论的意味了:易也在短,难也在短。 是,也不是。这要分两层意思来讲。其一,对于一个作者尤其是一个初学者而言,短篇因为其短,它总是便于分析、便于揣摸、便于把握也便于临摹。一句话,学习创作从短篇“入门”易。其二,入得门来后,还想继续登堂入室,窥其堂奥,得其真谛,写出地道的短篇精品来,那就太不易了。因为其短,首先在篇幅上就有了一个严格的限制,正好比“戴着镣铐的跳舞”,你就不能像在长篇小说中那样纵情挥洒、天马行空了。而且,短篇的短又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短小而

老舍的文学评论思想

在我读过的文艺名著里,给我最多好处的是但丁的《神曲》。 世界上只有一本无可摩仿的大书,就是《神曲》。 ——《神曲》无论是但丁,歌德,还是托尔斯泰,他们总把眼睛放开,看到他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尽管你一点也不信天堂地狱,但是你没法不承认但丁的伟大。他把天堂地狱与人间合到一处去指导人生。他到今天也使我们崇拜,因为世界文学史中还没有第二个但丁。 ——《如何接受文学遗产》在这以后,我念书还是没有系统,但因自己外国文能力高一点,所读的书便也较高深,外国的经典文学都有自己的便宜版本,来便利大家阅读。 我到英国第五年,也就是末了一年,念的多是英国最近的作品,每一大文学家,不能都读完他的作品,也起码挑一两本来念。 在英文作品中最好的文字,首推英文《圣经》,(与德文拉丁文《圣经》同为世界三大名译),英文《圣经》的好处就在通顺流畅,英国传统的大作家的文字,也都如此。 ——《读与写》《出使苏联记》。这本书也不错,作者的态度很公正。夸赞和诋诟苏联的书很多,我希望读过那些书的人再看看这一本。这是一本极公平的书。 ——《秋日读书短记》使我受益最大的是但丁的《神曲》。我把所能找到的几种英译本,韵文的与散文的,都读了一过儿,并且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有一个不短的时期,我成了但丁迷,读了《神曲》,我明白了何谓伟大的文艺。 英国的威尔斯,康拉德,美瑞地茨,和法国的福禄贝尔与莫泊桑,都拿去了我很多的时间。 回国之后,我才有机会多读俄国的作品。我觉得俄国的小说是世界伟大文艺中的“最”伟大的。 ——《写与读》我最喜欢苏格拉底。因为他爱商量,这是觅求真理的最好之方法。世界上最最愚笨的人便是包办真理,真理并不是在包办者的家里,我以为。 ——《走向真理之路》对我们这一代的学者和作家来说,欧洲作家的影响是很多的。无论在形式方面或在内容方面,都是如此。十九到二十世纪俄国作家的影响更是突出,尤其是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也夫斯基、高尔基、屠格涅夫等,其中托尔斯泰的影响恐怕是谁也比不上的。 ——《中国现代小说》果戈理的影响不限于当时,也不限于俄罗斯,他还是全世界文艺学生所崇拜的大师。我们读了果戈理的作品,就体会了俄罗斯精神。以果戈理为首的这种深入生活、入骨描写的俄罗斯文艺风格是世界文艺一个宝贵的传统。 ——《在首都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喜欢菲尔丁,不但因为他的作品写得出色,并且因为他是英国现实主义这个光荣传统的奠基者,最光辉的代表者。 ——《纪念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英国的狄更斯、美国的马克·吐温,和俄罗斯的果戈理等伟大作家都一向被称为幽默作家。他们的作品和别的伟大作品一样地憎恶虚伪、狡诈等等恶德,同情弱者,被压迫者,和受苦的人。但是,他们的爱与憎都是用幽默的笔墨写出来的——这就是说,他们写的招笑,有风趣。 ——《什么是幽默?》

文学考研文学评论写作专题

关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我当初自己头疼的东西,大家反映都较难。其实真的不一定是难,而是平常见得少,写得少,老师的指导也少,因此没有把握而已。我不指望自己能给大家多高深的指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找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发,定有不足,望见谅。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提纲格式

文学评论提纲格式 Outline I.Introduction (1) II. The Craftsmanship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 A. The aesthetics feat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 1. Purity and simplicity (2) 2. Humor and joy (3) 3. Dream (3) 4.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3) B. What Is a good children’ book? (4) It must consist of the above fine qualities and Harry Potter is such a model. Ⅲ. The Impact of Harry Potter on children all over the world (5) A. Harry Potter in China (5) B. Harry Potter in western countries (6) IV. Analysis of Harry Potter’s craftsmanship A. Plot (8) B. Character (10) 1.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11) 2.Harry Potter (11) 3.Others (12) C. Theme (12) D. Language (14) 1.1.The use of language (14) 1.2.The name created (15) V. Conclusion (16) VI. Works Consulted................................................................... . (18)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最新】文学评论写作万能模板-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学评论写作万能模板 篇一: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考研的路,走过,无意间再回首,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有过彷徨,也曾无助 过,千种感慨,尽在苏轼的一句词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暑期在家,闲下来的时候,翻看我喜爱的诗词,说到古诗词,想到了现当代文 学评论的写作。我想,没有对于古诗词所下的一番苦心,文学评论写作可能拿 不到140分。中国古代的诗歌、词,对于写作入门不失为捷径,。唐诗宋词重 意境的营构、重心绪的传达,看的多、品的多,慢慢感觉就出来了,叶嘉莹的 十五讲,还有胡晓明的《万川之月》,以及其他唐诗宋词的赏析性著作,对于 古诗词品味的提升,很有版主。现当代诗歌的品读,万象归一,与古诗词有异 曲同工之妙,都是文人的此情此景的再现。只是现代诗歌比较年轻,体式上尚 不足谓之成熟,略显涩一些。说到古诗词赏析,它可以更快的熏陶出对诗歌的 感知,籍此来赏析现代诗,也许上手比较容易些。毕竟,诗思是相通的。现代 诗评论的写作,构建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大体方向要把我对。在09年考研的前一个月,我还在犹豫担心,我怕我抓不准这首诗,他具体所要传达的意思, 我怕我抓偏离。在去年夏天,我还在着急,面对一首诗歌,哇不能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的感觉,也不知怎么评。复习时困惑厚重的像一堵墙,堆积的几近窒息。后来,我决定模仿评论写作。在图书馆借出孙玉石的两本《中国现代诗导读》,说到,说到孙玉石先生,他是诗评界的重量级人物,而这两本书中的评 论文章,均出自他和他的研究生之手,文采斐然,文笔妙曼读来是一种享受。 从暑假到考研的多半年时间,我几乎模写遍了这两本书的评论文章。模写要有 点变通,学的是笔者行文思路,如何定题的墓志铭开头的,他是从哪个角度分 析这首诗歌,人家是怎么论证的,收尾时怎么收的。先大题把他的文章熟识后,也明确了诗歌的大意,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叙说作者的文章,两相对照 找不足。当然,记得重点是看人家怎 么评论这首诗。 评论的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想一蹴而就怕不易。它考察学生对于诗 歌的感知能力、行文组织驾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诗歌浓缩着文学的精华, 短小,读懂读透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我模写近十几篇时,已隐隐感觉到,诗

百部经典文学评论作品和名著以及英语歌曲

1. 影响世界的100部经典名著: 1.《悲惨世界》(上中下)雨果 2.《巴尔扎克之死》雨果 3.《羊脂球》莫泊桑 4.《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5.《珠宝》莫泊桑 6.《老人》莫泊桑 7.《招认》莫泊桑 8.《比埃洛》莫泊桑 9.《罗丝》莫泊桑 10.《忏悔》莫泊桑 11.《西蒙的爸爸》莫泊桑 12.《在乡下》莫泊桑 13.《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马克·吐温 14.《他是否还在人间》马克·吐温 15.《神秘的访问》马克·吐温 16.《忙碌经济人的浪漫史》欧·亨利 17.《女巫的面包》欧·亨利 18.《两位感恩节的绅士》欧·亨利 19.《父与子》(上下)屠格涅夫 20.《猎狗佩加兹》屠格涅夫 21.《我们还要较量一番》屠格涅夫 22.《玛莎》屠格涅夫 23.《歌》屠格涅夫 24.《象棋的故事》(123456)茨威格 25.《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26.《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茨威格 27.《无声的掘墓者》毛姆 28.《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29.《海燕》高尔基 30.《鹰之歌》高尔基 31.《丹柯的故事》高尔基 32.《变色龙》契诃夫 33.《万卡》契诃夫 34.《统治者》伊耶实久拉 35.《临近的寂静》伊耶实久拉 36.《早来的黑暗》伊耶实久拉 37.《雪国》川端康成 38.《自杀》川端康成 3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下)奥斯特洛夫斯基40.《红与黑》(上、中、下)司汤达 41.《献给妻》伊萨耶夫 42.《我的妻子》斯蒂文森 43.《双城记》狄更斯 44.《白夜》 45.《复活》 46.《卡门》 47.《德伯家的苔丝》 48.《罪与罚(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 49.《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50.《斯巴达克思》(上中下)乔万尼奥里 51.《两条路》里克特 52.《死魂灵》(上下)果戈里 53.《少年维特的烦恼》(上下)歌德 54.《苦难的历程》(12345)阿·托尔斯泰 55.《安娜卡列尼那》(上下)列夫·托尔斯泰 56.《简·爱》(上中下)夏洛蒂·勃朗特 57.《基督山伯爵》 58.《大尉的女儿》 59.《红字》(上下)霍桑 60.《包法利夫人》(上下)福楼拜 61.《穷人的专利权》狄更斯 62.《约翰·克里斯朵夫》(1234)罗曼·罗兰 63.《汤姆大叔的小屋》 64.《云雀》米什莱 65.《墨西哥人》(上下)杰克·伦敦 66.《小抄写员》亚米·契斯 67.《静静的顿河》(123456)肖洛霍夫 68.《珍妮姑娘》(上下)德莱塞 69.《约会》基缕 70.《愿欢乐常在》吐尼艾 71.《金钱婚姻》让·忌戈 72.《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73.《乡村礼拜日》约瑟夫·艾迪生 74.《小鸟的朋友》亚马多·内沃尔

《红字》文学评论作文

Analysis on the heroine Hester’s character in"The scarlet letter" 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Nathaniel Hawthorne,which exposes and interprets spiritual oppression and Imprisonment of Puritanism via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Hester successfully. 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 brave pursuit for true love and freedom of the heroine. Key words: character , rebellion , contradiction , redemption Body: The heroine Hester lived in such a religious background where pilgrims emphasized ration and rejected emotion.It was in this particular situation that Hester dared to break the marriage tie which was abnormal and unhappy.Therefore,it doomed a tragic ending.As a victim of Puritanism,Hester was still determined to pursue true love and freedom.However,she chose to give in to reality for the benefit of her daughter.Although she tried her best to bear the punishment and misfortune on her own, Hester worried that her daughter might repeat her mistake and suffering.Hester decided to endure silently , and meanwhile hoped to get psychological comfort and public recognition by doing good things.By this means she expected to attain redemption.Fundamentally, Hester still couldn’t get rid of the religious imprisonment. Bravery and rebellion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Hester Prynne,which embodies the author’s main idea.But it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the author tries to portray by shaping Hester Prynne's image.The compromise in Hester Prynne's character is another aspect the author tries to deliver.After leaving the colony for many years,Hester Prynne returned,burdening her shame again which had been abandoned a long time ago! Because"there has been her sins, her grief, and her confession here". Anyway,Hester Prynne’s image is vividly shap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Through her complicated characters we can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folk’s life and Puritanism belonging to that particular time.

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文学评论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精神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引导语:《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并没有马上引起热烈反响,甚至文学界对它的评价还不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其中的精神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资讯,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因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的播映,最近一段时间成为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很多没有读过小说的人也找来小说读。路遥这位已经逝世二十多年的当代作家,也再一次成为人们致敬的对象。但《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并非是靠这次电视剧的播出才出名的,它自出版以来,就成为一部始终受到读者喜爱的畅销书,读者的欢迎持续二十多年不减。这里有几个数据。一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研究室在1999年做过一次“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选出“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排在前三位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排在第六位,而且这是唯一的一部进入到这个结果的新时期以来的当代小说。广西大学的老师还做过一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获奖作品中,读者购买最多的是《平凡的世界》,读者最喜欢的作品也是《平凡的世界》。 2008年,新浪网做过一次“读者最喜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调查,调查结果,《平凡的世界》以71.46%的比例高居榜首。2019年,“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了《红楼梦》,在读者最想读的图书中排在第二名,同样在这个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十七家单位组织的“大众有奖荐书活动”中,《平凡的世界》是推荐者最多的一本图书。《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将其搬上了小说连播的节目,80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广播电台的听众远远多于电视观众,小说播出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数千封听众来信。有一封学生的来信说,他们有二百七十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一百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现在《平凡的世界》一共印了多少册,我没有了解到确切的数字,但不久前我去西安,听与路遥女儿熟悉的朋友介绍,出版社每年给路遥女儿的版税都有上百万,可见每年出版社重印《平凡的世界》的量都是很大的。那么,《平凡的世界》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魅力来自作家心血之凝聚 《平凡的世界》共分三部,路遥为写这部宏大的著作耗尽了心血,路遥是1992年去世的,他去世时才43岁,英年早逝,在很大水准上是因为路遥为写这部小说而透支了生命。路遥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80年代初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人生》获得了当时的全国中篇小说奖。紧接着,西安电影制片厂又邀请路遥当编剧,把《人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文学理论来批评鉴赏文学作品。那么除了要求写作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学理论。 具体的操作来说: 1.可以先看一些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系统讲解的专著,在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批评方法,如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会结合案例来讲批评方法;还有王一川的《文学批评方法教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涉及了中国现代的批评方法,像王国维的意境说等。 前一本更适合外国文学,因为里面涉及的作品大多数是外国文学作品,后一本更适合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不过两本都对于掌握批评方法是有帮助的,属于入门级别吧。 2.去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键词输入某种批评方法就行。搜文章的目的在于学会运用批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么运用方法来评论具体的作品的。我当时考研就是这么做的。 3.有一本叫做《文学评论》的期刊,是中文里比较顶级的期刊了,学术性很强,也可以适当读一读。 如果是深入研究文学评论,建议从文学批评方法开始;如果是浅尝辄止,搜一些具体的文章就够了。

评论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和能力考查。它往往在初试或复试中独立构成考试科目,或者在一科目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分值。评论写作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有着敏锐的发现力与感悟力、有着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题提供的原文往往短小精湛,内涵要么蕴藉丰富,要么尖锐深刻。对于前者,考生可从中引发多种论题,可从不同的阐释角度切入文章;后者则论题较为单一,但需要特殊的阐释角度(如女性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若没有特殊理论的支撑则无法阐释作品。要写好评论文,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夫。此外,在备考阶段,有意识地进行专项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

经典美文赏析

一、汪国真:《生活》当欢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走近梦想的脚步,是否依旧坚定执着;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是否依然碧绿鲜活。有谁不渴望收获,有谁没有过苦涩,有谁不希望生命的枝头挂满丰硕,有谁愿意让希望变成梦中的花朵。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甩掉世俗的羁绊,没谁愿意,让一生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整理你的行装,不同的起点,可以达到同样辉煌的终点。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2、《我喜欢出发》:我喜欢出发,只为到达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3、《嫁给幸福》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不停的流苏。美丽,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有谁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4、《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的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5、《剪不断的情愫》:原想这一次的远游,就能忘记,你秀美的双眸;就能剪断,丝丝缕缕的情愫;和秋风,也吹不落的忧愁;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 二、毕淑敏 1、《提醒幸福》: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他出现的频率并不比我们想象的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人们喜欢会为幸福的标本,却忽略了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些什么。世上有人预报台风,有人预报蝗虫,有人预报瘟疫,有人预报地震,却没有人预报幸福。 2《造心》:心的边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覆盖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文学评论_《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批评写作的经验——当代文学评论写作的当前经验——是当代文学考查和研究的方式,通过,不经意间回首往事,所有的品味都倾注在心里。有波纹,也无奈,千种感情,都在苏伟的话里: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情。夏天在家,闲暇的时候,看我最喜欢的诗,谈古诗,想起当代文学评论的写作。我觉得,没有古诗的苦,文学评论写作可能得到140分。在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字是介绍写作的捷径。唐诗词和歌词重心情的营结构,传递重心,看多,多,慢慢感觉出来,叶家英的十五堂课,以及胡晓明的《万川月》,以及其他唐诗歌曲的欣赏作品,对于古诗情画意的推广,非常主持。现在读当代诗歌,文青和古诗有着同样的魔力,都是文学人重新出现这一场景。但现代诗歌相对年轻,体体风格不够成熟,略显涩涩。说到古诗的欣赏,可以更快地去教育诗歌的感知,从而欣赏现代诗歌,也许更容易站起来。毕竟,诗歌是常见的。现代诗评的写作是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构建的,是我总的方向。在2009年考试的第一个月,我还是犹豫着担心,我怕我抓不住这首诗,他特意想传达的意思,我怕我抓到偏差了。去年夏天,我还在匆匆忙忙,面对一首诗,哇不能全茫茫,没有感觉,也不知道如何评论。回顾时,困惑如墙,积累几乎窒息。后来,我决定模仿评论写作。在图书馆借阅了孙玉石的两本《中国现代诗集》中说,说起孙裕石先生,他是诗歌评述的重量级人物,而这两本书在评论文章中,无论是从他和研究生的文学和精彩阅读中,都是一种享受。从暑假到考试的大部分时间都,我几乎写了这两本书的评论。模具写作

要有点灵活,学习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如何设置墓志铭的开头问题,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人们如何演示,如何结束如何收。他文章的第一个大问题熟悉,也明确了诗歌的一般思路,贴近了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作者的文章,两者相对发现不足。当然,请记住,重点是看到人们如何评论这首诗。评论的写作是一个积累多年的过程,如果你想在一夜之间害怕它,就不容易害怕它。它考察了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写作组织控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诗歌集中文学精髓、短篇、通读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当我写了近十几篇文章时,我隐约觉得一帧诗的评委,我想找到它。11月,人们已经熟悉了一首诗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即使诗歌不能读懂诗歌的具体含义,诗歌技巧也可以用千言万语书写。在12月临近的考查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训练,突然有一天,灯光闪过,敞开了,知道这首诗有所有的乐趣,我能读懂。此外,孙玉石的《读诗在北大课堂》这本书中,诗歌的概念更加前卫,有了一定的基础再看看,无尽的回味,受益匪浅。我还要说,诗歌评论也应该建立在坚实的文学史的基础上。因为要联系时代背景,联系文学史的背景。例如,"落花"是象征性的,"尼克尔"是呼唤人性的回归,这些都是来自文学史的源头。因此,笔的实践也应该与文学史相结合。我记得我写过《尼克尔》,在与时代的联系结束,和"尼克尔"在同一主题的舒的"三桅杆""橡树",他们的骨头是一样的东西。话虽如此,2010年的文学评论不是诗歌,我不知道,权当以诗歌为例。文学批评不是文学欣赏,要分明。实践评论,越笨的方式就是死而行,不写肯定不会提高,写多,积累到一定程度,

文学评论范文

文学评论范文 导读:范文文学评论范文 【篇一:《暴风骤雨》景物描写之我见】 20世纪40年代末,农村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给思维敏捷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空间和丰富素材,其中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是一部独特优秀的作品。 它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样,都重视相关的景物描写。据粗略统计,该作品较明显的景物描写共38处,分别扮演着寓喻、气氛烘托、深化作品主旨、暗示社会环境等角色。 一、景物寓喻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重视意象的运用与匹配,如离别的"柳"、相思的"红豆"。情感细腻的作家甚至在这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张爱玲的"月亮"系列、萧红的动物意象。寓情于景于物、托物言情言志,素来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笔。该作品也继承发展了此手法,在整个环境描写中,景物的寓喻意义非常突出,且极为注意与每个阶层、每个本体之特征的结合。

1。静物寓喻 在该作品38处的环境描写中,至少涉及了35个突出的景物。根据景物和本体的关系,可把这些景物分为以下三类: 暗喻革命的希望与胜利、展示稳步壮大的革命力量、昭示反面势力的削弱 ①独立单个的事物:太阳、亮着的灯、闪亮的银河、光亮的刺刀、红似火的云、鸣晓的鸡、冒红的东方、向阳的向日葵、红绸旗子、晃动的火苗等。没有摆脱历史遗留下来的审美取向,该作品寓喻希望、胜利的事物,均带着一定的"光芒"与"明亮",披上一股"血红"色彩,刺眼而又充满温暖、力量与朝气,展示着人们对革命的热情与美好的憧憬。 ②整体意境: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这部作品环境描写中最为重视的一面。在这38处中,通过整体意境昭示革命美好未来的大概有7处。如: "雪停风住,天放晴了。日头慢慢照到窗户玻璃上。" "东方天头开始露青色,稍后又转成灰白,再以后,又化作绯红。

文学评论之《一个偏见》

文学评论之《一个偏见》 《一个偏见》写的是钱钟书先生自己的一个偏见,即对喧闹的人籁的厌恶感受。 第一段写他对偏见的认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作者对偏见持赞成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反面: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正面: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不比直言不讳、坦诚的偏见来的令人信服。在消除读者对偏见的“偏见”(误解)后,随即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 第二、三、四、五段则围绕作者的这个“偏见”,运用正反对比天籁与人籁的表现、特点、优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直言不讳地表达对喧闹的人籁的厌恶之情。 第三段从人籁的缺点和天籁的优点进行对比,如“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与“我们忘了鸟转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化一种有声音的寂静”;以及“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与“虫鸟鸣噪,反添静境”,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对人籁的恶、对天籁的喜。 第四、五段更是分别以一整段写寂静充满了未发出声音的隐动;人籁则令人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一样“忍无可忍”,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人籁的厌恶。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归纳和升华,作者提出“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直接点明主旨,同时又认为这也许是哲学家产生思想的根源,利用反语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人声嘈杂的厌恶。 全文的语言幽默、睿智、洒脱、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秉承了钱钟书先生一贯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风格,这得益于他综合、灵活、新颖地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用典、排比、双关等使文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饱满、富含哲理,发人深省。 文章采用新颖大胆的比喻,有的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如“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象要啄破了这个寂静:乌鹊的声音清利象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象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以及“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有的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寻找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用新奇的喻体表现本体,出奇制胜,如“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象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将不能有偏见比喻为只有客厅没有卧室的屋子,以及在浴室里的镜子前摆照相的姿势,讽刺了一味否定偏见的人的无知可笑和造作。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文章中引经据典,有旦丁的《地狱曲》,有阿铁斯的《哲人言行录》,叔本华的《哲学小品》,有《红楼梦》、《山海经》;在论证“虫鸟鸣噪,反添静境”时,一口气连举《诗经》《颜氏家训》《风瑟》的诗句。并且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如“教你感到象《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一句,以赵姨娘受府里上下的“压迫”,左右不是人的尴尬的处境,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人在人籁吵杂中的无可奈何和愤懑。 机智、犀利的双关手法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如“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利用生理学常识,既说明了偏见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又讽刺了当时政界流行、追捧的“左倾”思想也如偏见一般带有盲目性。又如,“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既说出了情书等作为感情偏激的产物所具有的坦诚真切,又暗讽所谓“偏中正”等学术理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