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NAS-GL003-2018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pdf

CNAS-GL003-2018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pdf

CNAS-GL003-2018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pdf
CNAS-GL003-2018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pdf

CNAS—GL003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Guidance on Evaluating the Homogeneity and Stability of Samples Used for Proficiency

Testing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

1.前言

比对样品的一致性对利用实验室间比对进行能力验证至关重要。在实施能力验证计划时,组织方应确保能力验证中出现的不满意结果不归咎于样品之间或样品本身的变异性。因此,对于能力验证样品的检测特性量,必须进行均匀性检验和(或)稳定性检验。

对于制备批量样品的检测能力验证计划,通常必须进行样品均匀性检验。对于稳定性检验,则可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计划的要求来决定。对于性质较不稳定的检测样品如生物制品,以及在校准能力验证计划中传递周期较长的测量物品,稳定性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均匀性检验或稳定性检验的结果,可根据有关统计量表明的显著性或样品的变化能否满足能力验证计划要求的不确定度进行判断。本指南为这种判断和评价提供了指导。

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CNAS能力验证计划中的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也可为其他机构实施能力验证计划提供参考。

3.参考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以下引用的文件,注明日期的,适用仅引用的版本;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

ISO/IEC指南43-1《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1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GB/T 15483.1)

ISO 13528:2005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中所用的统计方法》

ISO指南35 《标准物质定值——一般原则和统计原理》

APLAC PT001 《校准实验室间的比对》

APLAC PT002 《检测实验室间的比对》 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

4.均匀性检验

4.1 均匀性检验的要求和方法

4.1.1 对能力验证计划所制备的每一个样品编号。从样品总体中随机抽取10个或10个以上的样品用于均匀性检验。若必要,也可以在特性量可能出现差异的部位按一定规律抽取相应数量的检验样品。

4.1.2 对抽取的每个样品,在重复条件下至少测试2次。重复测试的样品应分别单独取样。为了减小测量中定向变化的影响(飘移),样品的所有重复测试应按随机次序进行。 4.1.3 均匀性检验中所用的测试方法,其精密度和灵敏度不应低于能力验证计划预定测试方法的精密度和灵敏度。

4.1.4 特性量的均匀性与取样量有关。均匀性检验所用的取样量不应大于能力验证计划预定测试方法的取样量。

4.1.5 当检测样品有多个待测特性量时,可从中选择有代表性和对不均匀性敏感的特性量进行均匀性检验。

4.1.6 对检验中出现的异常值,在未查明原因之前,不应随意剔除。

4.1.7 可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对检验中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若样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则表明样品是均匀的。

4.1.8 如果σ是某个能力验证计划中能力评价标准偏差的目标值,S S 为样品之间不均匀性的标准偏差。若S S ≤0.3σ,则使用的样品可认为在本能力验证计划中是均匀的。

4.2 单因子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 )

为检验样品的均匀性,抽取i 个样品(i =1、2、……m ),每个样在重复条件下测试j 次(j =1、2、……n )。

每个样品的测试平均值 i x =∑=n

j ij x 1/i n

全部样品测试的总平均值 x =∑=m

i i x 1

/m

测试总次数 N =∑=m

i i n 1

样品间平方和 21

1)(∑=-=m

i i i x x n SS 均方 1MS = 1

1f SS

样品内平方和 211

2)(∑∑==-=m i n j i ij i

x x SS 均方 2MS = 2

2f SS

自由度

11-=m f

m N f -=2

统计量

2

1

MS MS F =

若F <自由度为(1f ,2f )及给定显著性水平α(通常α=0.05)的临界值αF (1f ,2f )

,则表明样品内和样品间无显著性差异,样品是均匀的。 4.3 S S ≤0.3σ准则

从能力验证计划制备的样品中随机抽取i 个样品(i =1、2、……m ),每个样在重复条件下测试j 次(j =1、2、……n )。按4.2款计算均方1MS 、2MS 。

若每个样品的重复测试次数均为n 次。按下式计算样品之间的不均匀性标准偏差

S S :

n MS MS S S /)(21-= 式中: 1MS — 样品间均方;

2MS — 样品内均方; n — 测量次数。

若S S ≤0.3σ,则使用的样品可认为在本能力验证计划中是均匀的。式中σ是能力验证计划中能力评价标准偏差的目标值。

5.稳定性检验

5.1稳定性检验的要求和方法

对于某些性质较不稳定的检测样品,运输和时间对检测的特性量可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样品发送给实验室之前,需要进行有关条件的稳定性检验。

当检测样品有多个待测特性量时,应选择容易发生变化和有代表性的特性量进行稳定性检验。

稳定性检验的测试方法应是精密和灵敏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复现性。

稳定性检验的样品应从包装单元中随机抽取,抽取的样品数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在校准能力验证计划中,测量的物品需在参加实验室之间传递,作为被测特性量的监控,在计划运作的始末或期间应作稳定性检验。 稳定性检验的统计方法有t 检验法、

y

x -≤0.3σ准则法等。t 检验法通常用于比较

一个平均值与标准值/参考值之间或二个平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检验者可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工作要求选用某一方法。

5.2 t 检验法

5.2.1 一系列测量的平均值与标准值/参考值的比较 按下式计算t 值:

S

n x t μ-=

式中:x — n 次测量的平均值;

μ — 标准值/参考值; n — 测量次数;

S — n 次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

注:为了保证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的准确度,n ≥6。

若t <显著性水平α(通常α=0.05)自由度为n -1的临界值()1-n t α,则平均值与标准值/参考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5.2.2二个平均值之间的一致性 按下式计算t 值:

()()2

12

12122

22

1

11

2211n n n n n n s n s

n x x t ?+?

-+-+--=

式中:1x — 第一次检验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2x — 第二次检验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1s — 第一次检验测量数据的标准偏差;

2s — 第二次检验测量数据的标准偏差; 1n — 第一次检验测量的测量次数;

2n — 第二次检验测量的测量次数。

注:为了保证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的准确度,1n 和2n 均≥6。

若t <显著性水平α(通常α=0.05)自由度为21n n +-2的临界值()221-+n n t α,则二个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5.3 y x -≤0.3σ准则

若y x -≤0.3σ成立,则认为被检的样品是稳定的。 式中:x ——均匀性检验的总平均值

y ——稳定性检验时,对随机抽出样品的测量平均值。

注:抽样数≥3。对每个抽取的样品重复测试2次,每次分别单独取样。测量方法与均匀性

检验用的测量方法相同。

σ——该能力验证计划的能力评价标准偏差目标值。

附录A 均匀性检验应用实例

A.1 单因子方差分析

以食用油中BHA的均匀性检验为例说明单因子方差分析的应用。

随机抽取10个样品,每个样品重复测试2次,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食用油中BHA测试结果(mg/kg)

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方差分析结果

F临界值F0.05(9,10)=3.02。计算的F值为1.17,该值<F临界值,这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时,样品中的BHA是均匀的。

S≤0.3σ准则

A.2

S

S≤0.3σ准则的应用。

以大豆粉中铜含量的均匀性检验为例说明

S

从能力验证计划制备的样品中随机抽取12个样品,每个样品重复测试2次,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大豆粉中的铜含量测试结果(mg/g)

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表4 大豆粉中铜含量统计分析结果

若该能力验证计划的能力评价标准偏差目标值σ=1.10 mg/g,则 0.3×σ=0.330 mg/g。

S≤0.3σ,所以对于本能力验证计划该样品中的铜含量是均匀的。

S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法指导: 重难点: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区别和联系及其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独立完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 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 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3.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详细步骤MATLAB车辆两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分析

基于MATLAB的车辆两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及分析 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汽车高速安全行驶的生命线,是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汽车操纵稳定性一直汽车整车性能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MATLAB仿真建立了汽车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车速、不同质量和不同侧偏刚度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降低汽车行驶速度,增加前后轮侧偏刚度和减小汽车质量可以减小质心侧偏角,使固有圆频率增加降低行驶车速还可以使阻尼比增加,超调量及稳定时间减少。 车辆操纵稳定性评价主要有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俩种方法。客观评价是通过标准实验得到汽车状态量,再计算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指标,这可通过实车实验和模拟仿真完成,在车辆开发初期可通过车辆动力仿真进行车辆操纵稳定性研究。 1二自由度汽车模 为了便于掌握操纵稳定性的基本特性,对汽车简化为线性二自由度的汽车模型,忽略转向系统的影响,直接一前轮转角作为输入;忽略悬架的作用,认为汽车车厢只作用于地面的平面运动。

2 运动学分析 确定汽车质心的(绝对)加速度在车辆坐标系的分量 和。Ox 与Oy 为车辆坐标系的纵轴与横轴。质心速度 与t 时刻在Ox 轴上 的分量为u ,在oy 轴上的分量为v 。 2.1 沿Ox 轴速度分量的变化为: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u u u v v u u u v v θθ θθθθ+??--+??=?+??---?? 考虑到很小并忽略二阶微量,上式变成: 除以并取极限,便 是汽车质心绝对加速度在车辆坐标系。

沿Ox 轴速度分量的变化为: u x r d d v u v dt dt a θω=-=- 同理,汽车质心绝对加速度沿横轴oy 上的分量为:y r v u a ω=+ 2.2 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 二自由度汽车受到的外力沿y 轴方向的合力与绕质心的力矩和为: 12 12cos a cos Y Y Y Z Y Y b F F F M F F δδ=+=-∑∑ 式中,,为地面对前后轮的侧向反作用力;为前轮转角。 考虑到很小,上式可以写上: 11221122 a Y Z b k k F k k M αα αα=+=-∑∑ 根据坐标系的规定,前后侧偏角为: ()12r r r a u v b b u u δξβδβωαωωα=--=+ --==- 由此,可以列出外力,外力矩与汽车参数的关系式为: 1212r r Y r r Z a b u u a b a b u u k k F k k M βδββδβωωωω????=+-+- ? ?????????=+--- ? ????? ∑∑ 所以,二自由度汽车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1212r r r r r z r a b m v u u u a b a b u u k k k k I βδββδβωωωωωω????+-+-=+ ? ?????????+---= ? ???? ? 上式可以变形为:

实验室-稳定性试验概要

稳定性试验概要 好处 增强公司信誉和客户的信心 确认产品的效期 保证产品质量、效力、安全和完 整性 遵守法规要求 保证病人安全

讨论一下稳定性试验STABILITY 哪些是决定产品稳定性的 关键因素? 稳定性试验的原因-战略?新产品引进 ?工艺、处方、直接接触包材变更?偏差 ?产品上市后评估

举例-变更决定树 稳定性试验方案 –法规(注册)要求(对稳定性有指示作用的测试)?关键成分含量 ?降解物 ?生物利用度:溶出度 ?剂型相关测试:分层(乳剂)、每吸喷量(喷 雾)、分散性(混悬) –光稳定性(ICH Q1B) ?针对于特定地变更,如:进行光敏感产品的包装材 料变更(ICH @ 25 ℃±5℃) ?> 1.2 mio Lux hr, 200 Watt hr/m2 ?“黑暗”对照,不推荐 –使用稳定性(CPMP/QWP/2934/99) ?考察多剂量包装 ?从开始使用,到效期

稳定性试验方案–考察储存环境: 稳定性试验方案–矩阵 ?单一包装和效力产品: 减少1/3 减少1/2 减少2/3

?多包装和效力产品: 稳定性试验方案–矩阵 减少1/2 ?可以做矩阵的因素–效力(处方一样)–容器尺寸–装量 –稳定性研究中间时间点–长期研究 稳定性试验方案–矩阵 ?不可以做矩阵的因素 –效力(处方不一样)–剂型–储存环境 –测试项目(pH、相关物质)–稳定性研究开始、结束点–加速、压力研究 注意:试验愈少,数据的偏差就愈大,可能获得的效期就愈短(Low 95%CL limit intersect the LSL)

稳定性试验方案–括号blanketing ?可以做括号的因素 –效力 –包装规格装量 –装量 注意:试验愈少,数据的偏差就愈大,可能获 得的效期就愈短 计划和测试时间 ?样品放入时间<放行测试后30d,T0 =放行数据?样品放入时间>放行测试后30d,<90d; T0 = 放行数据+说明 ?样品放入时间>放行测试后90d;T0 ≠放行数据?样品从取出稳定性箱到实验间的时间窗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力的建立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20km/h到最高车速80%间变换,从中间位置开始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 评价内容:转向力开始建立的感觉以及随车速的变化。 驻车/低速转向力 试验路面:沥青或水泥路面。 驾驶方式:停车,发动机启动,均匀的转动方向盘至左右极限位置,手刹松开;低速转向车速10km/h左右。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大小及是否存在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波动。 力的水平 试验路面:中等半径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不同的车速通过同一个弯道,弯道中保持方向盘转角不变。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大小及随通过车速的变化。 转向力线性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6g。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变化是否是逐渐增长的,不应有突然的变大或变小情况。 回正能力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20km/h到最高车速80%间变换,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达到中高侧向加速度。

评价内容:方向盘回到中间位置的表现,不应过快或过慢,超调量应小且振荡应快速衰减。 KICK BACK 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弯道中有碎石或小坑等。 驾驶方式:在弯道内加速使侧向加速度增大到中高g。 评价内容:中高g下方向盘是否有回敲的感觉,以及回敲感的强烈程度。 中间位置力感觉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左右转动方向盘,转角不超过±10°。 评价内容:中间位置的转向力感觉。 转向间隙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以小角度左右转动方向盘。 评价内容:感觉中间位置左右无响应的角度范围,此范围应越小越好。 直线行驶能力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松开方向盘,并进行加速和制动,观察车辆是否跑偏。 评价内容:车辆在匀速行驶及加减速时是否跑偏及跑偏的严重程度。 转向摩擦感觉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 评价内容:评价是否有摩擦的感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后反思:本节课利用一首古诗来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整节课教师讲的少,引导参与的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学生的表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本节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反馈评价: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池塘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草的种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虫害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食物链被破坏D.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 4.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5.在某一湖泊中,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藻类生物生长过剩,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 A.大量引进肉食性鱼类B.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捕食浮游生物的鱼D.完全除去捕食浮游动物的鱼

稳定性试验操作规程

稳定性试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 保健食品稳定性试验是指保健食品通过一定程序和方法的试验,考察样品的感官、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的变化情况。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样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相对湿度等)的感官、化学、物理及生物学随时间增加其变化程度和规律,从而判断样品包装、贮存条件和保质期内的稳定性。 二、适用范围: 所有市售批次产品。 二、稳定性试验的要求: 1.稳定性试验包括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考察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样品,总体考察时间应涵盖所预期的保质期,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的数据应以与0月数据相比无明显改变。 2.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适用于软硬胶囊及固体制剂的保健品, 供试品取样量是全检量的两倍。供试品应是市售包装一致的产品。 3.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市售产品质量标准一致。 4.加速试验所用设备:应能控制温度±2℃,相对湿度±5%,并能对真实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控。 4.研究保健品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活的分析方

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供试品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保健品的稳定性试验: 1.加速试验: 加速试验是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加速供试品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供试品的稳定性,为供试品审评、包装、运输及储存提供必要的资料。要求供试品,在温度37℃±2℃、相对湿度75%±5% 的条件下放置3个月,避免光线直射。在试验期间第0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末各取样一次,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将结果与0月的数据比较,以确定样品的有效期。 2.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是在接近供试品的实际储存条件下进行,其目的为制订样品的有效期提供数据。要求供试品,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 的条件下放置至保质期,避免光线直射。第一年每 3 个月取样一次,分别于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第二年,分别于18个月、24个月、36个月仍需继续考察,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第三年以后一年取一次。将结果与0月的数据比较,以确定样品的有效期。 四.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保健品主要剂型的重点考察项目见附表,表中未列入的考察项目,可根据样品的特点再定。 附表保健品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参考表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2.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低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阴湿低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B.阴湿低洼草丛中的生物是一个群落 C.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 D.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群落 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A.以营养为纽带形成类群间的结构联系 B.生物间的单方向食物联系 C.生物间的多方向食物联系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则草原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A.生产者B.分解者C.初级消费者D.次级消费者 6.(2011·济南一模)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 ..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8.(2011·日照)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稳定性试验总结教程文件

稳定性试验总结

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稳定性试验总结报告 张美义、肖文中、林燕芳、詹利之 摘要: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是由双氢青蒿素、磷酸派喹、甲氧苄啶三种主要成分组成。本品经过强光照射试验、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室温空气放置试验等影响因素试验,以及加速试验、室温留样考察等试验,证明本品除在高温80℃下,双氢青蒿素不稳定外,其他成分在各种试验条件下均比较稳定。 关键词:稳定性影响因素加速试验室温放置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样品来源: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批号:由重庆通 和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981020批、981021 批、981022批共三批(影响因素试验使用981020 批),按临床用药质量标准(草案)检验符合规定。 2.主要试验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10AT 色谱柱:YWG C18 10μm 250×46mm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901 电子分析天平:SHINKO SH-210R 智能溶出度试验仪:ZRS-6型 3.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试验样品除去外包装,样品在裸露条件下进行观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①强光照射试验:将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置于平皿中,于室 温3600Lx光下照射,并于5、10天各取样测定一次。 ②高温试验:把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置于密闭器皿中,分别 置于40℃、60℃、80℃的恒温箱中,在3天、5天、10天各取样测定一次。试验前供试品先准确称重,样品取出时再准确称重。 ③高湿试验:把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置于平皿中,放在相对 湿度分别为75%及92.5%条件下的封闭干燥器中,恒温 25℃,分别于5、10天取样观察和检测。 ④室温空气放置试验:供试品置于室温空气中,第5、10 天各取样测定一次。 (2)加速试验:将铝箔包装的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模拟上市包装)3个批号的样品放置在40℃,相对湿度为 75%的条件下三个月,每月每批样品检测一次 (3)室温留样观察试验:将铝箔包装的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模拟上市包装)3个批号的样品置于室温条件下,定期分别于0、3、6、12、18、24、36个月,按考察项目进行检测。 4.考察项目:①外观色泽;②片芯性状;③溶出度;④含量;⑤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 5.考察项目的检测方法: (1)、外观色泽、片芯性状用肉眼观察。 (2)、含量: 双氢青蒿素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双氢青蒿素0.1g)置研钵中,加适量无水乙醇充分研磨,使双氢青蒿素溶解,以无水乙醇约75ml将研钵中的供试品定量移入100ml量瓶中,超声振荡15分钟,放至室温,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版带答案

第23章章末限时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影响兔子生存的生物因素有(C ) A.阳光和青草 B.温度和水源 C.青草和绵羊 D. 土壤和细菌解析:草属于植物,草的多少与好坏影响兔子的生存,绵羊和兔子之间会因争夺食物出现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兔子的影响。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 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B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解析:“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主要意思是清明、端午,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3. 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 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解析:杂草和玉米是竞争关系 , 互相争夺水分、养料和阳光 ,所以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 会降低玉米产量。 4.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D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 .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解析:田鼠增多,毁坏农作物 ,使农作物减产 ;青蛙减少,害虫增多,使农作物减产 ; 杂草和农作物争夺水、肥、光照 等 , 使农作物减产 ,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干旱缺水使农作物减产 , 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5.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C ) A.一个湖泊 B. 一座小山 C. 一株大柳树 D. 一条河流 解析: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不是仅仅指一种或一个生物,故选C。 6.某市发现了濒危蕨类植物——桫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桫椤属于(A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蕨类植物一一桫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稳定性试验规定

东莞百航仪器厂-国内先进稳定性试验设备生产厂家-药品稳定性试验箱-保质期试验箱 药品稳定性试验规定 每年底制定下年度原料和制剂成品稳定性试验书面计划,内容包括:规格标准、检验方法、检验周期、每批数量、考查项目、考查频次、时间等。经批准后执行,新开发的制剂品种在开发阶段应制定稳定性计划。 3 公司药品生产用原料稳定性试验可采用影响因素试验法: 3.1 将一批供试品除去包装以后,平放在平皿中,在以下条件下按规定贮存,检测重点考查项目各项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重点考查项目包括:性状、熔点、含量、有关物质、吸湿性及根据药品性质选定的考查项目。 影响因素试验条件: 3.1.1 暴露在常温空气中; 3.1.2 高温试验,温度分别为60℃、40℃两个温度水平; 3.1.3 高湿试验,湿度分别为90%±5%、75%±5%两个湿度水平; 3.1.4 强光照射试验,照度为4500LX±500LX 4 制剂稳定性试验: 4.1 加速试验:取供试品三批,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温度7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在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第六个月末取样检测各剂型规定的重点考查项目的质量指标变化情况。片剂的重点考察项目为: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崩解时限或溶出度。硬胶囊剂的重点考查项目为:外观、内容物色泽、含量、有关物质、崩解时限或溶出度、水份。液体制剂的重点考察项目为:性状、相对密度、含量、pH值、微生物限度检查。3个月后测试符合要求,有效期暂定为2年,6个月后测试符合要求有效期暂定为3年。 4.2 长期试验:取供试品三批,按市售包装,在规定保存条件下贮存,每年检测一次,重点考查项目的质量指标变化情况,观察3年的检验结果,以确定产品的贮存期或有效期。 5 严格按照批准的书面稳定性计划,做好试验记录,如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及时调整。 6 试验结束后,对试验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后处理,评定并作出结论。写出稳定性试验报告,所有资料归档保存。 留样观察管理制度 留样的环境及要求 根据本公司生产的品种的贮存需用,设专用的留样观察室,分为常温区、阴凉区,留样室要求避光、干燥、通风、防虫鼠。 4.2 设专人负责留样样品管理工作,留样管理员应了解样品性质和贮存方法。 4.2.1 每天记录留样室的温度与相对湿度(双休日、节假日除外),如有偏差,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符合要求。 4.2.2 留样品种要登记,并按品种、规格、批号分别排列整齐,每个柜内的品种、批号应有明确的标志,并易于识别,以便定期进行稳定性考察和用户投诉时查证。 4.2.3 按时观察一般留样并做好记录。 4.2.4 及时汇总重点留样检验结果,并做好留样观察记录。 4.2.5 凡在留样观察期间发现样品质量变化情况异常的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应及时写出检验报告(一式四份:一份送质量部、一份送车间、一份送主管领导、一份留底),必要时请示总经理收回药品,以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4.2.6 每年进行一次留样观察分析总结,分析留样中的质量问题,分送到分管领导及有关科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 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错误 ..的是( ) 生态瓶编 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A.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要长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 D.甲 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 5.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 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 析错误 ..的是()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 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 昆虫 青蛙 蛇 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 ,昆虫 ,青蛙 ,鹰 。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 、B 、C 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 1、b 2、b 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 分解者利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A 、 B 、 C 、 D 表示什么样的能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题目中未标注a 1、a 2、a 3时,求ABC 的同化量:就将其发出箭头上的数字相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