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宗教问题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宗教问题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宗教问题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宗教问题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宗教问

题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开展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宗教领域正确回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当前,在广大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中,对此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坚持它的科学无神论本质,坚持

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科学社会主义宗教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宗教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等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无神论本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首先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观,它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甚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究竟有何区别?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坚持、发展和宣传将很难进行,不仅很容易走到歧路上去,而且可能会走向反面。那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神论的思想信仰,即相信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外或背后还存在着某种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甚至可以支配自然事物的

超自然力量或境界,对之崇拜、向往、执着,进而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形成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和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神还是无神,即是否承认超自然力量或境界,是宗教观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一切宗教观,必须在这个基本问题上表态。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宗教观被分为有神论的和无神论的两大类。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宗教观,大多数是有神论的,只有少数是无神论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有神论观念已有几万年历史,而彻底的无神论思想只有几百年历史。有神论的宗教观,以承认超自然力量或境界的存在为前提,本质上是为宗教有神论辩护的神学理论。无神论的宗教观,以否认超自然力量或境界的存在为前提,本质上是分析宗教有神论的学术理论。虽然如此,并非所有的无神论宗教观都称得上科学。古代的朴素无神论,往往否认某一类超自然力(一般比较具体),却承认另一类超自然力(一般比较抽象),因此并不是真正的无神论。比如,苏格拉底的所谓无神论,就只是否认古希腊宗教的神而不是否认所有的超自然力,实际上他有自己信奉的神灵;“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却“与命与仁”、强调“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实际是把信奉鬼神的商周宗教改造成信奉天帝和天命的儒教。因此,某些朴素的无神论思想也可能包含在精致的有神论之中。比如,基督教否定偶像崇拜,就被古罗马宗教的信徒指斥为无神论;巴哈伊教否认天使、先知具有超自然力,也被伊斯兰教徒指斥为无神论;王充、范缜、柳宗元、王夫之等人虽然有丰富的无神论思想,却仍然信奉天帝和天命,不过是一些素质和境界较高的儒教徒而已。佛教讲缘起而不讲创世,也被一些人视为无神论,但它讲三世因果、法力神通、阿赖耶识、涅盘寂静、极乐世界、救苦寻声等,其有神论本质显而易见。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无神论,已有足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做基础,否认一切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的存在,是比较彻底的无神论。但它仍然很不完善,比如费尔巴哈的无神论,应该说相当彻底,却仍有很多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

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因此,“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在现实的虚幻映像中(借助于一个神或许多神,即人类特性的虚幻映像)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费尔巴哈想以一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建立真正的宗教,这就等于把现代化学当作真正的炼金术。”可见,费尔巴哈的无神论固然是彻底的,但它的基础却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并不科学。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无神论宗教观不仅发展很快,而且影响很大,形成了几乎一统天下的所谓“世俗化范式”。一批有神论宗教观的维护者为了推出其所谓“市场化范式”,不得不吃力地对挡住他们去路的强大的现代无神论宗教观进行“学术”批判。据他们说,休谟、孔德、马克思、恩格斯、斯宾塞、泰勒、涂尔干、詹姆斯、列维—布留尔、荣格、弗洛伊德等思想家对宗教的大量论述,“形成很多‘理论’并被很多代人接受为这方面的既成智慧”,“虽然社会科学的这些奠基人在很多事情上观点不一,但是他们在有关宗教的关键问题上是非常一致灼”,即他们都认为宗教有神论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有害的和注定要消亡的。“新范式”的鼓吹者们认为,在上述社会科学奠基人们创立的宗教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现代无神论宗教观“不科学”,因为它们不是把宗教有神论当作“独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当作“附属的心理现象”来研究;他们自己的所谓“市场化范式”之所以“科学”,就是因为它把宗教有神论当作独立的、真实的、理性的、有益的、永存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寻找宗教现象的宗教原因”。据说,世俗化范式的杰出代表贝格尔因没有看到宗教随着现代化而消亡,竟公开承认自己的理论基本上是个错误。可见,西方现代无神论宗教观固然“很现代”,但是它在自然观方面的机械性和历史观方面的唯心论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不能对现实中复杂的宗教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总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

观,才是真正的科学无神论的宗教观。它在根本上不同于一切有神论的宗教观,也区别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以及一切唯心主义的无神论宗教观。其根本特征,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宗教的社会本质、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指出了宗教有神论的社会性、两重性和虚幻性,洞悉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洞察了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诸因素相交织的特殊复杂性,制定了全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带领包括宗教信徒在内的全体人民积极投身于消除宗教根源的社会实践的宗教工作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必须全面把握并坚持其科学无神论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坚持其无神论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声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完全继承了法国18世纪和德国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历史传统,即绝对无神论的、坚决反对一切宗教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要反对唯心论和有神论、宣传唯物论和无神论,“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起码原则,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论(包括有神论),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教育,加强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无神论是对神的否定,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否定而设定人的存在”,无神论宣传教育“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放弃甚至反对我们党在思想理论战线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宣传,甚至或明或暗地坚持和宣传各种唯心论和有神论,就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唯物论和无神论的起码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无神论宣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定要避免对宗教的任何侮辱”,“同时注意避免对信教者的感情有丝毫伤害,避免加剧宗教狂”“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涉及宗教问题的文章,要采取慎重态度,不要违背现行宗教政策,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学术界要尊重宗教界的思想信仰,宗教界也要尊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

的研究和宣传活动。”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要坚持其科学本质。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整个唯物主义的起码原则”,片面强调无神论宣传,作“一直留在预备班的唯物主义者”而必须更进一步,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即“必须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群众中的信仰和宗教的根源”。宣传无神论“不应该局限于抽象的思想宣传,不能把它归结为这样的宣传”,而应该把它“同目的在于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的阶级运动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用江泽民同志的话说:“对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要同对党员的要求区别开来,并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要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信仰的根源,下功夫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防止简单从事而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防止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人们不信教。”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我们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论根源和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因素在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地位,努力探索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规律,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水平。”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加强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深入做广大信教群众的工作,加强信教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保持和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还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品质。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使我们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来对待它?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坚持、发展和

宣传也很难进行,同样可能误人歧途,甚至走向反面。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有几个方面特别重要,即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科学社会主义宗教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宗教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能否坚持这些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至关重要。

(一)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作为系统化的世界观,起码应包括自然观和历史观两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只在自然观上达到了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全都是唯心主义的。可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观察宗教离不开历史观的指导。因此,尽管马克思主义之前也有唯物主义哲学,却没有唯物主义宗教观。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宗教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这是它与其他一切宗教观的根本区别。如果要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特征,首先就应该说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最大特征,就是用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来说明宗教。“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具体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了(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各种唯心主义宗教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坚持马克思

主义宗教观,必须坚持其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特征,坚持用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来说明宗教而不是相反,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对待西方宗教学的各种流派和研究成果,取其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理论和知识精华,弃其违反实际、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有神论糟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而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西方宗教学知识完全对立或混同起来,更不能用后者冒充或代替前者。

(二)科学社会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形态是与各种唯心主义宗教观相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那么它的实践形态就是与各种资产阶级宗教观和空想社会主义宗教观相区别的科学社会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它不仅是科学的宗教理论体系,而且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方针政策体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宗教理论,而且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专项方针政策体系。这种科学社会主义的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而形成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要坚持其科学社会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特征,坚持科学性与阶级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坚持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实际运用、既有基本理论又有具体政策的统一体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为只有抽象理论没有具体政策、只能空泛研究不能实际运用的倾向,反对离开国际共运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抽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倾向,反对不加分析、生吞活剥、全盘接受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倾向。 (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宗教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性。运用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性。这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实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性,要求我们把它当作真正的科学来对待,要求我们不断地研究它、丰富它、发展它,而不能把它当作教条或标签来乱套或乱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性,要求我们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和纲领来践行,要求我们不断地运用它、检验它、完善它,而不能把它当作象牙塔里的玄理和秘术来崇信和赏玩。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然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发展、完善的历程,清楚地表明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对它之前的各种无神论宗教观的批判继承。其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成熟的过程。184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渐形成了朴素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宗教观。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等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宗教观形成的标志。1875年以后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成熟的标志。复次,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其《社会主义和宗教》、《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加丰富和完善。最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

中,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断中国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要坚持其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它当作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而为列宁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继承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统一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当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我们党关于宗教的一系列论述在内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列宁主义宗教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以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宗教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倾向。 (四)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奉行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包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因此,每一位中共党员,不论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还是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江泽民同志曾严肃地指出:“我看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有一定市场,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思想片面,对事物的本质往往把握不住。”有鉴于此,他特别强调:“今后在社会科学理论方面,你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观点,但有一条是不能变的,是要统一的,就是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共产党员的指导思想、方法论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条不能变。”在宗教问题上,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其职业类别和职位高低,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共产党员奉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一方面,“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无神论者,只能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共产党员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必须向人民群众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3);另一方面,共产党员必须尊重和保护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认真贯彻国家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能因为我们共产党人相信无神论,就用‘左’的态度对待宗教信仰……对非共产党员信教我们

不能随便去干涉……一句话,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作指导,防止宗教工作中的两个片面性。”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特别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见,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既有坚持继承又有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来分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最基本的自然观、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以外,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宗教观、文艺观、伦理观、新闻观、民族观等很多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自然观、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又是基础。自然观和历史观属于世界观,辩证法和认识论属于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又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世界观形形色色,不外唯心论和唯物论、有神论和无神论。物质世界是从来就有的,还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或境界创造的,或者实际上是从这种超自然力量或境界抽象而来的某种观念派生的,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此作了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回答,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创立和存在的前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要把它当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理论基础来建设和维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大工14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2、3及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1-10 B B C B C B A C A C 1-10 AB ABCD BD ABCD BC ABCD BCD CD ACD ABCD 1-10 B B B B B B B A B A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的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 对立统一规律 2.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3. 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事物周期性的变化过程,其表现形式有()。 A. 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 “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 物质 B. 科技 C. 精神 D. 规律 6. 列宁是从物质与()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A. 精神 B. 意识 C. 规律 D. 事实 7.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A. 物质范畴 B. 精神世界 C. 科学技术 D. 意识 8.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A. 度 B. 质 C. 量 D. 矛盾 10.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 实践观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试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试卷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60分) 1.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主张只谈一分钟、一秒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他们的共同错误是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5.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辩证思维是客观主义矛盾运动的反映,人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时间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富有生命力。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识史实践精神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所以,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认识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先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阐述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然后,重点说明其产生的伟大变革作用,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最新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哲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 (二十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论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史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根本思想出发,指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总之,以工具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最基本的和决定性因素。这种活动一方面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另一方面外化即对象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工具和文化的世界。人通过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作为社会传递物,使人们反映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和发展,人的认识成果也以积累的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着,每一代人都以上一代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自己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对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

由实践决定的。 (二十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的把这一原则看作是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认识论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这就割裂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发生的客观依据,陷入了客观随意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其共同特点是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不相信人类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此,肯定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主体在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首先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什么问题,提高对什么问题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收获与启示。 学习本次课,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认识论中的地位 学习本次课,学生需要提高认识的问题: 一、认识论中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一条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一条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基础及认识论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实践的作用, 本次课,学生可有如下收获和启示: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同时让学生增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认识并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责任感,注重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认识论中的地位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对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回答不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授课思路】 突出重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手段:通过比较,说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消极、直观性的缺陷,讲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把认识看成是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进行着具体的认识活动,但我们对有关认识的来源和要素,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规律等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清楚。实际上,诸如人的认识是怎样来的人的认识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怎样证明我们思维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等问题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且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这一节里,我们将对人的认识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讲授内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左。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指出:赋予知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内容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 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主 观创造性、自觉 选择性;意识活 动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是人能够认 识世界的重要条 件。(只有尚未认 识,没有不可认 识)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 立正确的意识,克服 错误的意识。 GAGGAGAGGAFFFFAFAF

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GAGGAGAGGAFFFFAFAF

原理方法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规 律办事 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动力、标准、 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 的观点 认识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 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真理观: 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条件性真理具有适用范围 GAGGAGAGGAFFFFAFAF

的特点真理具有具体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符合客观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 程 (认识发展的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 上升性 方法论:在实 践中,发现真 理,检验和发 展真理。 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观: 联普遍 性事物之间、内 部、整个世界 方法论: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切忌用孤立、片面看问题。 GAGGAGAGGAFFFFAFAF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2011年1月31日修改) 一、单项选择题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 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清楚明白 7.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在这个时候,它就已经具有对于理念的认识了。但是当触到人体时,由于受到肉体的沾污,就把它原来认识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只是在经过一个时后,才逐渐地回想起来,所以柏拉图说:“认识即回忆”,那些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习不过是回忆罢了。这种说法,实际上也就是人的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说法的翻版。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例如,孟轲就鼓吹所谓“良知”、“良能”;所谓“良知”,就是一经过思虑就有的知识;所谓“良能”,就是一种不经过学习就有的能力,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认为,像人的仁、义、礼、智、信,这德属性,道德原则,就属于人的“良知”、“良能”。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固有之也”。即是说,这些道德原则不是由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举例说弟弟的都懂得尊敬自己的哥哥,小孩都知道爱自己的父母,这就证明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的本性。全是谬论。例如,春秋战国,兄弟相争、父子相杀的事情何止一起?三国时,曹丕逼曹植,就是,那一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就是写照吗?,所谓爱亲、敬兄之类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孟轲所宣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总之,不论是客观唯心论,还是主观唯心论,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 (1). 物质 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 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 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 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 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2). 意识 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1).主观能动性 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 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 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 重视精神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 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 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 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 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辩证思维是客观主义矛盾运动的反映,人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时间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富有生命力。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从内容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