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作者:刘华钢,申庆荣,刘丽敏

【摘要】通过查阅5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对抗菌中药实验方法、抑菌成分、联合抑菌作用和抗耐药菌感染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为抗菌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抗菌;逆转耐药

Abstract:This study consulted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antibacteria eff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plemanted and summariz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including experimental methods,antibacterial composition,joint bacteriostasis and

anti-drug-resistant provides a basis and new ideas for the antibacterial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bacterial; Reversal of drug resistance

近年来于人们滥用抗生素从而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于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中药引起众人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将从抗菌中药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抑菌成分、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和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这4个方面进行总结。

1 抗菌实验方法研究

体外抗菌实验

常用的实验方法早在2O世纪5O 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即开始了中药抑菌作用与抑菌成分研究,并发现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常规的药敏实验方法:有①纸片琼脂扩散法;②试管稀释法;

③平板稀释法;④打洞法;⑤挖沟法;

⑥微量稀释法等。

然而这些方法也存在着其缺陷或局限性,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方法。试管稀释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具有实验工作量大,操作繁琐,一个系列稀释度含药培养基只能测一种菌,营养要求高的菌无法培养等弊端;打洞法同纸片扩散法,存在药物扩散问题,又没有中药标准纸片,实验结果难以控制;平板稀释法只需制两个系列稀释度含药平板,一个稀释度可同时测多种细菌,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细菌之间交叉感染的问题;微量稀释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且简便易行,但是结果不易观察,加显色剂以后不适用于需要加血的培养基。

国内研究状况以往抗菌中药的筛选方向集中于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等药物中,如大黄、黄柏、穿心莲等。随着中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发现泻

下、祛湿、止血活血、补虚等类药物也具有抗菌、抗病毒功效[1]。

李建志[2]对黑龙江省的地产中药两头尖、升麻、荆芥穗、威灵仙、艾叶、泽兰、独活、木贼、苦参、紫丁香等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很有研究价值。李仲兴等[3]采用新的中药抑菌实验方法定量抗菌实验对五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140株肠球菌的最低抑茵浓度测定,结果五倍子乙醇提取物对93株粪肠球菌、4O株尿肠球菌和7株其它肠球菌的MIC分别为,,mg/ml,显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周峰等[4]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肉桂、八角茴香、大蒜、薄荷、肉豆蔻、香茅、藿香、艾叶、干姜、鱼腥草和荆芥等12种中药的挥发油,用培养基平板连续稀释法进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这12种中药的挥发油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黄曲霉和绿色木

霉等6种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尤以大蒜、肉桂、藿香和丁香抗菌作用明显。

国外研究中草药在其他国家也是有所应用的,WHO曾经做出过这样的估计,全球使用中药的人数占全世界人口的65%~80%[5],因此,一些国家也对某些抗菌药用植物进行了研究,主要是本地药用植物。Yakubu M Bello等[5]对狭叶长穗木进行研究发现其水和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志贺菌、沙门菌、奈瑟菌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是皂苷和酚类。Eleyinmi Afolabi F[6]研究了Gongronema latifolium水和70%甲醇提取的抗菌活性,对13种菌株进行实验,结果乙醇提取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肠道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MIC 为1 mg/ml;水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5,1 mg/ml。

体内抗菌实验

常见的体内研究方法目前细菌感染动物模型主要有:(1)家兔细菌性角膜结膜炎;(2)家兔腹膜炎;(3)实验性败血症;(4)小鼠实验性葡萄球菌感染;(5)局部感染。但于动物对一般细菌感染抵抗力较强,实验模型均系注射大量细菌引起暴发型感染,作用不强的药物在这种模型上不易显示疗效。

国内研究在证实中药体外抑菌作用的同时,也有研究以动物为实验性感染模型,研究中药体内抗菌作用的报道。如李忠海等[7]对海南产槟榔果的不同提取物进行体内研究,以受感染的小鼠为动物模型,发现水和醋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然而,有时候体外实验结果,体内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药物在体外有抑菌作用,但是体内没有效果;有的药物体内体外都没有明显的效果,临床却有抑菌作用。如蒋锦琴等[8]的研究表明,中药结核丸体外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较弱,但

剂量≥4 mg/只小鼠时有明显的体内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这可能与模型建立的可靠程度,有效成分在体内的转化,以及能否到达作用部位,体外和体内的作用剂量不同等有关。

国外研究Mohammed Ibrahim等[9]对无患子科油患子及大黄属的桃儿七在雄性Wistar大鼠体内进行了抗菌作用的研究。发现油患子的乙醇、氯仿提取物(MIC 为mg/ml)和桃儿七的乙醇、苯提取物(MIC为mg/ml)在比较低的浓度下,7 d 就可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Hyun Ae Kwon等[10]研究了黄连、乌梅、五味子的甲醇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抗菌作用,他们以26种沙门氏菌感染的小鸡为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小鸡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2 中药的抑菌成分

在中药体外抑菌实验的研究中,一方面证实了其具有抑菌作用,另一方面

也试图发现其中的有效抑菌成分。到现在为止,发现有效地抑菌成分很多,而且有很多已经直接或经过改造后投入使用。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医药工作者开始了对中药抑菌作用的与抑菌成分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和其抗菌的主要成分。根据以往的研究,傅文栋[1]对常见的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列表,对此做出了总结,如穿心莲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苷;金银花为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黄连为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大黄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鞣酸等。

中药成分的抑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菌中药及其成分被人们所发现和挖掘,特别是挥发油成分,报道很多。抗菌成分是很复杂的,它主要包括有生物碱、有机酸、萜类、黄酮、醌类等。

生物碱类Tarus等[11]Zanthoxylum davyi提取确定的成分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具抗菌活性。并且这些生物碱广泛存在于罂粟科、芸香科、紫堇科的植物当中,其中白屈菜红碱还存在于无患子科中。

有机酸类常银霞等[12]报道蝉翼藤属药用植物中三萜酸2β,3β,27-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远志皂苷元)具有抗菌消炎活性。

萜类杨扬等[13]的研究表明羽裂蟹甲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姜烯、大牦牛儿烯D、α-蒎烯、顺式丁香烯、芳樟醇、β-月桂烯、顺式β-罗勒烯和顺式罗勒烯酮,这些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酵母菌、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更强。

黄酮类梁英等[14]在研究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的时候提到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醌类陈秋东等[15]报道决明子中

蒽醌类成分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其他Guiyou Cui等[16]对山麻杆的叶和枝进行提取,得到一种化学结构为异鼠李素-3-O-β-D-木糖苷的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假单胞菌、对抗生素敏感的杆菌以及一些霉菌,如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素、红色毛藓菌有一定抑制作用,MIC为50 μg/ml。赵晨曦等[17]报道,丁香挥发油中含有两种化学成分,通过体外抗菌实验表明这两种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十分敏感,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敏感。

中药代谢产物的抗菌作用另外,有些中药经肠道厌氧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严梅桢等[18]报道黄芩汤代谢产物对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伪无菌小鼠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而黄芩汤对该两种菌引起的伪无菌小鼠死亡均无明显保护作用。

3 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

中药联合中药常常多种药材组成,在此过程中也显示了药间协同现象。复方双花口服液(金花、穿心莲、连翘、麻黄、辛夷等)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9]。卢芳国等[20]研究了12个中药复方的抗菌作用,发现麻黄、杏仁、甘草、黄芩、鱼腥草等组成的方剂抑菌效果最为明显。

中西联合一般来说,中药的直接抑菌作用弱于抗生素,因此也有报道中西药联用,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毛理纳等[21]观察黄连、大黄合用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发现大黄合用头孢他啶组,黄连合用头孢他啶组,单用头孢他啶组和单用黄连组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0%,20%,50%,65%。说明黄连或大黄合用头孢他啶可增强大肠埃希菌的抗感染作用。熊南燕等[22]报道鱼腥草注射液体内外无抗菌活性,

却对兔体内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抗菌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

但是,某些中药注射剂与某些抗生素配伍静脉滴注可致药液pH发生改变、浑浊、沉淀、微粒显著增加,随之颜色也发生改变药效降低[23]。因此我们还得注意配伍禁忌问题。

4 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

耐药菌的感染目前比较严重,临床缺乏有效手段。而中药对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能提高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使抗生素最大限度地杀灭细菌。同时,研究证明:细菌对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中药复合制剂。因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可能就已经逃避了细菌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或是对耐药菌有增敏或逆转作用[24]。芦亚君等[25]研究了三黄汤、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3种方剂对耐药大肠杆菌的作用,发现这三种方剂能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部分或全部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的作用。

细菌耐药的机制王静等[24]报道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主要有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遗传机制有:①基因突变,②耐药基因的捕获。生化机制包括:①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改变;②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钝化酶;③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或数目改变,使之不与抗菌药物结合;④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使之不能进入菌体内;⑤细菌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排出菌体之外以及细菌生物被膜(BF)的形成。这些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两个或更多种不同的机制相互作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

中药逆转耐药中药逆转耐药主要有三方面作用:①中药消除R质粒;②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③中药抑制耐药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24]。

逆转细菌耐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6]目前选择的中药以清热解毒类

药物为主,而此类药物大多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与逆转细菌耐药性的机理是不同的,抗菌能力的强弱与逆转细菌耐药性之间是否在相关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决定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有必要对中药的全组分进行提取,定向分离,研究不同组分的药效和机制,尤其是提高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中药抑制试验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等。中药作为抑制剂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要获得可用于临床的中药抑制剂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但中药抑制剂作为纯天然无毒制剂,将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

综上所述,抗菌中药具有较好的前景,它作用于抗菌的各个环节,能逆转细菌耐药。但是单味中药的抗菌作用较抗生素弱,使用剂量也比较大,应与抗生素联用或组成复方或提取其有效成分

进行化学结构改造以增强抗菌效果;在联合用药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配伍禁忌;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体外实验,抗菌中药的体内实验还相对少,我们应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结合体内、体外及临床疗效进行全面药效评价;在药品检验方面,于其成分复杂,我们应建立起更准确高效的检验体系,以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18]严梅桢,左风,宋红月,等.黄芩汤及其代谢产物抗菌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243.

[19]覃筱燕,张淑萍,杨林,等.复方双花口服液的解热、抗炎、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4):315.

[20]卢芳国,朱应武,田道法,

等.12个中药复方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4):9.

[21]毛理纳,罗予,胡新辉,等.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2):38.

[22]熊南燕,王雪铃,曹明耀,等.鱼腥草注射液对硫酸庆大酶素兔体内抗菌作用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4:3471.

[23]李文杰,李慧.中药注射剂与某些抗菌药物不宜配伍应用[J].中国药业,2006,15:23.

[24]王静,张淑文.中药逆转细菌耐药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53.

[25]芦亚君,程宁.3种中药方剂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实验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07,22:309.

[26 蒋培余.中药抑制剂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8,10(10):53.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 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产生大量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故称为甾体皂苷。 生物碱:(alkalodis)是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亲水性生物碱:主要指季铵碱和某些含氮-氧化物的生物碱。 霍夫曼降解:生物碱经彻底甲基化生成季胺碱,加热、脱水、碳氮键断裂,生成烯烃及三甲胺的降解反应。 隐性酚羟基:由于空间效应使酚羟基不能显示其的酚酸性,不能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 Vitali反应:莨菪碱(或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用发烟硝酸处理,分子中的莨菪酸部分发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再与碱性乙醇溶液反应,生成紫色醌型结构,渐变成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的反应。 ┌可水解鞣质(hydrolysable tannins):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和糖或多元醇的一类鞣质。 └缩合鞣质(condensed tannins):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的一类鞣质。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装入渗漉筒中,用水或醇作溶剂,首先浸渍数小时,然后由下口开始流出提取液(渗漉液),渗漉筒上口不断添加新溶剂,进行渗漉提取。 结晶、重结晶: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初析出的结晶往往不纯,进行再次结晶的过程称为重结晶。 盐析: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易溶于水的无机盐,最常用的是氯化钠,至一定浓度或饱和状态,使某些中药成分在水中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或用有机溶剂萃取出来。 升华法: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的现象为升华。 第一章绪论 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有些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中的含量少,或该中药产量小、价格高,可以从其它植物中寻找其代用品,扩大药源,大量生产供临床使用。如黄连素是黄连的有效成分,但如果用黄连为原料生产黄连素,其成本很高。一般来讲,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近,则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某中药有效成分的代用品。有些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不太强,或毒副作用较大,或结构过于复杂,或药物资源太少,或溶解度不符合制剂的要求,或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等,不能直接开发成为新药,可以用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克服其缺点,使之能够符合开发成为新药的条件。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写出常用溶剂种类。 答: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依据是什么? 答:选择溶剂的要点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哪些成分的提取? 答:水蒸汽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气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常用酸有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 ·苷键的酶催化水解有什么特点? 答:酶是专属性很强的生物催化剂,酶催化水解苷键时,可避免酸碱催化水解的剧烈条件,保护糖和苷元结构不进一步变化。酶促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酶的专属性主要是指特定的酶只能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如α-苷酶只能水解α-糖苷键,而β-苷酶只能水解β-糖苷键,所以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保持苷元结构不变,还可以保留部分苷键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以便获知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

中药化学考试重点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 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 苷类: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鞣质:是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它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 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一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与水不相容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香豆素:一类具有苯饼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顺式连羟基桂皮酸的脱水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生物碱大部分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具有特殊显著的生理活性,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须的含 氮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及 含氮有机物)外,其他含氮有机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二次代谢产物: 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等作为前体或原料,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生物碱、黄铜、萜类、皂苷等 。 强心苷: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 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为一类有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羟酸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甾体化合物:是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瓶多氢菲结构的化学成分。 2、生物碱的碱性:原因: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给出电子或接受质子而使生物碱显碱性。碱性强弱: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pKa值大小胍基> 季铵碱> N-杂环> 脂肪胺≈N-芳杂环> 酰胺≈吡咯(pKa<2为极弱碱;pKa 2~7为弱碱;pKa7~11为中强碱;pKa 11以上为强碱。) )影响因素有:A氮原子的杂化公式(随着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B 诱导效应(供电基,使碱性增强;吸电基,使碱性减弱)C诱导—场效应(减弱)D共轭效应(共平面的p-π共轭使碱性减弱)E空间效应(减弱)F氢键效应(减弱)。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适合的容积和方法来提取。极性: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正丁醇《乙醇《甲醇《水。方法:煎煮法、锓泽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第39卷第3期2005年3月 上海中医药杂志   SHANGHA I JOURNAL OF TRAD I TI O NAL CH I N ESE MED I C I N E Vol .39No .3 Mar .,2005 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Progress on An ti funga l Acti v ity of Ch i n ese Trad iti ona lM ed i c i n e 江西中医学院J 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 (江西 南昌 330066)  方建茹F ANG J ian 2ru 龙 凯LONG Kai 谢小梅 3 X I E Xiao 2mei 摘要:概括阐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抗真菌中药的研究进展,归纳出中药可通过对真菌细胞结构、功能及大分子生成等多方面、多途径的影响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并对中药抗真菌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药;抗真菌;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34(2005)03-0060-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资金资助项目(NO.30160099)。[作者简介]方建茹(1974-),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中药与微生物。(3通讯作者) 人类发现真菌已有几千年,对其中部分作为病原菌的认识虽早于细菌、病毒,但研究还很不够。近20年来,随着癌症放、化疗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 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 [1] 。而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从高效低毒、 抗菌谱和耐药性方面评价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真菌新药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笔者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单味中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王理达等 [2] 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 MTT 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 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宫毓静等 [3] 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 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纪丽莲[4] 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 王昊、付爱华 [5~6] 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 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尹秀芝[7] 报道苍术浸 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屠鹏 飞 [8] 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 I C 在18.8~750 μg/m 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刘小琴等[9]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侯幼红等 [10] 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 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 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 何进 [11] 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 I C 为 6.25~50μg/m l ),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 的迟缓期。付爱华等[12~14] 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 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杜青云 [15] 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 有效率达87.5%。夏忠弟、方芳等[16~17] 采用同位 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 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二、中药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 1.萜类 近年来对具抗真菌活性的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萜类物质在中药中含量丰富,可与真菌细胞的不同部位作用呈现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江涛等 [18] 应用试管内药基法证实β2松油烯、姜黄醇等 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优良的抗真菌作用(M I C 10~01009μg/m l ),经药物处理的真菌细胞膜、细胞器等 结构发生改变。张文平等[19] 采用同位素掺入技术 证明柠檬醛、肉桂醛可抑制曲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 的合成。罗曼 [20~22]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结合显微

执业药师资格《中药化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p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论 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 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 (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 (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 其他成分 各论学习思路: 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 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中药产业链分析报告

中药产业链分析 中药产业链包括哪几个方面 中药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游中药材加工和中成药制造,下游主要供给于需和出口。国部分的上游产业包括中药种植业、医药制造业等,上游企业主要有为中药行业提供原材料以及相关生产设备的企业等,例如中药材培育基地,中药材加工研发基地等。中游产业包括中药加工与中成药制造,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用中药传统制作的丸剂、冲剂、糖浆膏药等;用现代制剂方法制作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及专做治病的药酒。下游产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健康等行业,主要是中药消费市场,有医院,药店,部分超市和商店。

国家对中药行业全产业链的管理,有一系列的认证规,目前国家对于中药行业的认证规包括中药材种植、生产环节中适用的GAP认证,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过程中适用的GMP、GCP、GLP 认证,以及药材及药品流通环节适用的 GSP 认证。 一:中药药材的行业分析 中药材种植作为中医药行业上游,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食品、保健品等中药大健康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中药材种植行业的情况,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伴随着过去中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下游各产业对中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国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数量均得到大幅提升,中药材种植行业的市场规模取得了快速增长。截至2016 年1月,有19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GAP 认证,大多数GAP 基地只用于药厂自身生产,GAP 基地生产面积不到中药材总生产面积的 10%。预计未来GAP制度将加速实施,国家可能出台如GAP药材的单独定价、使用GAP原料中成药在招标时质量分组差异等扶持政策,作为中药材标准化的重要制度,基地数量有望加速增长,促进中药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二:中成药行业分析 中成药制造是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传统药的加工生产,它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目前国中成药大型企业有50多家,其中以堂、三九集团、白药、太极集团、药业

最新中药化学复习题(含答案)11

函授《中药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强心苷:存在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化合物。 2萜类及挥发油:萜类是指具有(C5H8)n通式以及其含氧和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3苯丙素化合物: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4碱性皂和酸性皂苷:①甾族皂苷,其皂苷配基是螺甾烷的衍生物,多由27个碳原子所组成(如著蓣皂苷)。这类皂苷多存在于百合科和薯蓣科植物中。②三萜皂苷。其皂苷配基是三萜(见萜)的衍生物,大多由30个碳原子组成。三萜皂苷分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这类皂苷多存在于五加科和伞形科等植物中。三萜皂苷又叫酸性皂苷。 5PH梯度萃取:PH梯度萃取法是分离酸性、碱性、两性成分常用的手段。其原理是由于溶剂系统PH变化改变了它们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了它们在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 6生物碱: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但有的也在存于动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有似碱的性质。 7多糖:多糖是由糖苷键结合的糖链,至少要超过10个的单糖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可用通式(C6H10O5)n表示。 8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9香豆素:学名-苯并吡喃酮,可以看做是顺式邻羟基肉桂酸的内酯,它是大一类存在于植物界中的香豆素化合物的母核。 10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药中医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它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测定和必要的结构改造,有效成分的生源途径等。 11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二、根据下列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合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说明每类成分的名称(可多选) A.生物碱、 B.黄酮、 C.香豆素、 D.木脂素、 E.苷类、 F.强心苷、 G.二萜、 H.三萜、 I.甾体皂苷、J.蒽醌、K.糖、L:倍半萜。 O ( )( )( )

2014年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医药行业分析 报告 2014年7月

目录 一、控费、降价呈常态化,行业增速逐步上行 (4) 1、医保推进、城镇化驱动,行业长期增长无忧 (4) 2、医保控费使行业收入增速低于理论需求,但负面冲击在减弱 (5) 3、降价、控费呈常态化,行业增速逐步上行 (8) 二、招标提速,把握结构性机会 (10) 1、招标政策趋暖,基药独家、新药、进口替代品种有望受益 (10) 2、低价药迎来政策性利好,“基低药”成最大赢家 (11) 3、药价改革机制逐步推出,“二次议价”加剧行业分化 (13) 三、把握行业变局,掘金主题投资:医疗服务 (15) 1、医疗机构终端改革加速,民营医疗服务迎来大发展 (15) (1)台湾案例:制度红利两次释放,成效十分明显 (18) 2、民营医院发展方向:差异化竞争 (21) (1)专科连锁:蓬勃发展 (21) (2)高端医疗:扩张起步 (22) (3)综合医院:公平对待的政策姗姗来迟 (24) (4)投资建议 (26) 四、把握行业变局,掘金主题投资:并购 (28) 1、行业层面:制药持续活跃,医疗服务窗口打开,医疗器械集中爆发 (29) (1)并购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要求,高估值加快并购节奏 (29) 2、医疗器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二级市场估值差距推动并购集中爆发 (30) 3、公司层面:平台并购价值期望分析 (31) 五、投资策略 (34) 六、重点公司简况 (36) 1、天士力:招标助推快速成长丹滴三期值得期待 (36) 2、华东医药:核心品种快速驱动,股改有望合理解决 (37)

3、康缘药业:产品驱动公司高成长 (39) 4、康恩贝:内生外延双轮驱动 (40) 5、红日药业:朝阳蓬勃,光彩夺目 (41) 6、白云山:旺季喜迎世界杯国产伟哥即将上市 (42) 7、福安药业:上半年主业大幅预增业绩拐点确认无疑 (43) 8、益佰制药:产品梯队丰富,营销改革发力 (44) 9、嘉事堂:GPO模式有望复制,全国高端耗材配送网络初具规模 (45) 10、理邦仪器:新产品打开价值空间 (46) 11、乐普医疗:战略大布局,发展新时代 (47)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一) 第一节绪论 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 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 (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 (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

(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 主要考试内容: 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 内容 总论 绪论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各论生物碱** 糖和苷* 醌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 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 强心苷*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 各论学习思路: 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抗菌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抗菌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孙 健,吴国娟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系,北京昌平102206) 中图分类号:S8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6005(2007)02-0042-02 中药在防治疾病上作用,是以调动机体一切有利因素,调动机体的反应性、提高免疫功能和防御功能而法除病邪,康复机体[1]。抗菌中药作用机理也是如此,少数是其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菌体,大多数抗菌机理是激发调动动物机体内在的抗菌积极因素,以及降低细菌毒力和减轻细菌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等途径起到抗菌作用。 1 对病原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1.1 直接抑制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许多抗菌天然物中草药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结构和代谢而达到抗菌。如黄连的有效成分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机理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的各个环节,包括细菌的呼吸、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以及蛋白质及核酸合成的抑制;小檗碱抑制福氏痢疾杆菌的抗菌机制为抑制痢疾杆菌的呼吸,特别是抑制天冬氨酸和琥珀酸钠的氧化过程。大蒜的抗菌作用机制为大蒜辣素分子中的氧原子与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半胱氨酸分子中的巯基结合,使后者变为非活性物质,干扰了细菌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2]。此外在对一些中药的研究中发现,清热解毒药、补虚药、理血药、泻下药等类中的大部分药物均对畜禽的一些病原体有直接抑制和杀灭作用,如板蓝根、野菊花、连翘、藿香、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黄芪、党参、白芍、大黄等。 1.2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 生物体中的网状内皮系统具有吞噬、排除老化细胞和异物及病原体的作用。从三七根中分离出的多糖可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并增加小鼠、绵羊红细胞抗体的生成[3]。田庚元等(1995)报道,从防风中分离出的酸性多糖,以50m g/kg剂量给药,可显著的激活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1.3 对自然杀伤细胞(NKC)的促进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的一种,能在体内外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起到免疫监视和抗感染作用。余上才等(1995)报道,牛膝多糖50、100mg/kg,每天1次,共用5天,可显著增强NK 细胞的活性,可对抗环磷酰胺对NK细胞的抑制作用[4]。张崇泉等(1990)报道,绞股蓝总甙400mg/kg 给小鼠灌胃10天,能显著提高因环磷酰胺引起的脾NKC活性低下。此外,生地、熟地、山药、补骨脂、仙灵脾均能使老龄机体NKC活性明显升高[5]。 收稿日期:2004-11-21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53025) 作者简介:孙健(198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与兽药残留。E-mail:su nj1030@https://www.doczj.com/doc/ed18787190.html, 通讯作者:吴国娟1.4 激活补体系统 补体是体液中正常存在的一类具有酶原活性的蛋白质,被激活后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发挥溶菌、杀菌、灭活病毒、溶解靶细胞等作用[6]。研究发现许多中药的多糖均有激活补体作用。徐红薇等(1992)报道,黄芪水煎剂能促进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小鼠免疫复合物溶解,并使降低的总补体水平回升[4]。谭官屏指出雷公藤茎、叶、花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总补体含量[7]。此外,从当归、艾叶、薏苡仁、柴胡、紫草中提取的多糖都与补体系统的激活关系重大[3]。 1.5 提高血清溶菌酶的活力 溶菌酶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及泪液、唾液、乳汁、肠液和鼻涕等分泌物中。它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切断连接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的聚糖链,使细胞壁丧失其韧性,使细菌发生低渗性裂解,从而杀伤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因肽聚糖外面有脂蛋白、脂多糖等包围一般不受溶菌酶的影响[6]。能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的中药有枸杞子、黄芪等[1]。 1.6 增加血清备解素的含量 备解素是血清中一种高分子蛋白成分,参与补体结合反应,可在补体的协同下杀灭细菌和病毒[1]。能增加血清备解素含量的中药有鱼腥草等[1]。 2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1 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 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法氏囊等中枢免疫器官和脾脏、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许多中药均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免疫活性物质,能促进正常和免疫低下的免疫器官的发育,激活免疫器官的免疫功能。方德新等(1987)报道,北沙参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32m g/kg,用药7天,可使小鼠胸腺重量明显增加,对脾重量亦有增加趋向[4]。骆和生(1986)报道,牡丹皮中的成分丹皮酚25m g/kg小鼠腹腔注射,连用6天能明显增加脾重,且能对抗可的松、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所致的脾重减轻[4]。此外,麦冬、黄芪、当归、五味子、何首乌、肉苁蓉、淫羊藿、肉桂、青蒿、刺五加等均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 2.2 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是T细胞介导的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可以抵抗细胞内微生物如病毒和宿主细胞内增生的细菌感染。可促进在细胞内将微生物破坏或溶解的感染细胞。丁雁等报道,淫羊藿多糖可促进小鼠胸腺成熟细胞的释放,并直接增强了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5]。王超英研究指出,黄芪、党参、白术、淫羊藿、女贞子、猪苓等对鸡淋巴细胞花环(ERFC)形成率、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有促进作用[7]。此外,柴胡、黄连、黄芩、金银花、蒲公英、黄芪、夏枯草、当归、薏苡仁等均可增强 42中国兽医杂志2007年(第43卷)第2期 Ch ines 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 edicine

中药行业发展报告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7.7%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1.1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 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

中药化学笔记1剖析

中药化学 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由弱至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生物碱的分类: 一、吡啶类生物碱 ⒈简单吡啶类:槟榔碱,槟榔次碱,烟碱,胡椒碱。 ⒉双稠哌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 二、莨菪烷类:莨菪碱,古柯碱。 三、异喹啉类 ⒈简单异喹啉类:萨苏林 ⒉苄基异喹啉类: ⑴1-苄基异喹啉类:罂粟碱,去甲 乌头碱,厚朴碱。 ⑵双苄基异喹啉:蝙蝠葛碱,汉防己甲素和乙素。 ⒊原小嬖碱:(季铵碱)黄连、黄柏、 三颗针;(叔铵碱)延胡索乙素 ⒋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青风 藤碱 四、吲哚类 ⒈简单吲哚类:大青素B,靛蓝苷。 ⒉色胺吲哚类:吴茱萸碱 ⒊单贴吲哚类:利血平、士的宁。 ⒋双吲哚类:长春碱、长春新碱 ⒌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

益母草碱。 生物碱常用沉淀试剂: 1.碘化铋钾(红色至橘红色无定行沉淀) 2.碘化汞钾(类白色沉淀) 3.碘-碘化钾(红棕色无定形沉淀) 4.硅钨酸试剂(淡黄色或类白色无定形沉淀) 5.饱和苦味酸试剂(黄色沉淀或结晶) 6.雷氏铵盐试剂(红色沉淀或结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特有沉淀反应:1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2铜络盐反应。 黄连(小朴碱)还有沉淀反应: 1丙酮加成反应,2漂白粉显色反应。莨菪烷类(洋金花)还有沉淀反应:1氯化汞沉淀反应,2 vitali反应,3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DDL)。马钱子碱的鉴别方法:1.与硝酸作用。 2.与浓硫酸/重铬酸钾作用。 生物碱常用显色剂: ①Mandelin试剂莨菪碱及阿托品显 红色 (1%钒酸铵的士的宁显蓝紫色 浓硫酸溶液奎宁显淡橙色 ②Marquis试剂…吗啡显紫红色 (含少量甲醛的可待因显蓝色 浓硫酸) ③Frohde试剂.. 吗啡显紫色渐转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作者:刘华钢,申庆荣,刘丽敏 【摘要】通过查阅5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对抗菌中药实验方法、抑菌成分、联合抑菌作用和抗耐药菌感染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为抗菌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抗菌;逆转耐药 Abstract:This study consulted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antibacteria eff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plemanted and summariz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including experimental methods,antibacterial composition,joint bacteriostasis and

anti-drug-resistant provides a basis and new ideas for the antibacterial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bacterial; Reversal of drug resistance 近年来于人们滥用抗生素从而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于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中药引起众人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将从抗菌中药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抑菌成分、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和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这4个方面进行总结。 1 抗菌实验方法研究 体外抗菌实验 常用的实验方法早在2O世纪5O 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即开始了中药抑菌作用与抑菌成分研究,并发现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常规的药敏实验方法:有①纸片琼脂扩散法;②试管稀释法; ③平板稀释法;④打洞法;⑤挖沟法;

中药化学复习题集(含答案版)

《中药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强心苷; 2. 萜类及挥发油; 3. 苯丙素类化合物; 4. 中性皂苷和酸性皂苷; 5. PH 梯度萃取; 6.生物碱 二、根据下列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合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说明每类成分的名称(可多选) A.生物碱、 B.黄酮、 C.香豆素、 D.木脂素、 E.苷类、 F.强心苷、 G.二萜、 H.三萜、 I.甾体皂苷、 J.蒽醌、 K.糖、L :倍半萜。 COOH HO O O HO O O O 糖氧去 ( ) ( ) ( ) O O HO O O OH OH O O O O HO OH ( ) ( ) ( ) ( ) ( ) ( ) N N O O O O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 O H 3C CH 3 O H CH 3 O O ( )

O HO OH OH OH O OH O O O HO COOH CH CH OH CH3 NHCH3 O O HO OH ( ) ( ) ( ) ( ) 三、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 1.苷类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可分为:氧苷、氮苷 硫苷、碳苷。 2. 苷键水解的常用方法有:酸水解、酶水解、碱水解、氧化开环。 3.确定糖与糖之间连接顺序的常用方法有:缓和水解、酶水解、 MS法、 NMR法。 4.确定苷键构型的常用方法有:酶水解、klyne经验公式计算、和 NMR法。 5.香豆素类是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结构类型的化合物,萜类是一类具有结构通式化合物的统称。 6.蒽醌类的酸性强弱顺序为含一CO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 >含 2或2以上的α-OH>含一个α-OH 能溶解于5%Na 2CO 3 的有含一个β -OH 。 7.1- 羟基蒽醌的红外光谱中羰基应该有 2 个峰; 1,4 二羟基的红外光谱中羰基应该有 1 个峰。 8. 甾体皂苷按照25位结构的特点可以分为:螺甾烷醇、异螺甾烷醇、呋甾烷醇、变形螺甾烷醇四种结构类型。 9.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 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化合物,根据其C 环氧化程度、B环取代位置和C环是否环合将黄酮类化合物分成十四类化合物。其中C环打开的是查尔酮,B环取代在3位的为异黄酮;3位为羟基的为黄酮醇;在水中溶解度最大的是花色素;具有手性的黄酮类为:二氢黄酮醇等。黄酮7,4’上有羟基,因为p-π共轭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来源于一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分享,仅作参考病例介绍,肺心病 XXX,男67岁, 1989年2月27日入院。患者反复咳喘10余年,每冬春季发作频繁。 症见: 咳嗽痰多粘稠,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胀,头胀痛。纳差,双下肢浮肿。 尿少,大便干结。诊时呼吸困难,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西医诊断为慢支伴感染,肺心病。 舌紫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痰热阻肺份阴,治宜益气健脾,清肺化痰,佐以活血养阴。处方: 党参20g,黄芪30g,白术、半夏、陈皮、贝母、黄岑各12g,茯苓、鱼腥草、丹参、沙参各15g,甘草3g,配合西药消炎,服药四剂后,咳痰大减,续以益气活血养阴为主。治疗处方: 党参,北芪各30g,淮山、丹参、元参各15g,赤芍,桃仁,麦冬、吐丝子、陈皮各10g,半夏6,甘草3,8剂后诸症显著好转。 扁虚者: 咳痰多,心悸等可用。夏花元参半夏杏仁丹参甘草党参白术鱼腥草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中医心痹) 治宜益气活血,清肺化痰处方: 炙北芪15当归尾12川芎、地龙、杏仁、桃仁、泽兰、泽泻、川贝、元参、白术各10蒌皮18桂枝6甘草4

2剂后,咳喘心悸减轻,浮肿亦消纳谷增进,上方炙北芪用至60。一月后病有转机。 (xx茯苓白术有xx利水作用)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正直诀》,为宋代钱仲阳所创。方由熟地、淮山、山萸玉、丹皮、泽泻、茯苓组成。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淮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山萸玉益肾滋肝涩精气,为方中“三补”之药。丹皮凉血泻肝肾之火,泽泻、元参利水渗湿,为方中这“三泻”之药,合方合成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调阴阳。配伍合理,为滋补肝肾的代表方剂。其适应主证为: 腰膝痠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脉弦细或细数者。笔者在临床实践 中遇脏腑阴阳失调,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阴虚阳癔之症。每用此方加减化裁,屡获卓效。现就临床治理之例择举如下: 1、滋阴清热治复发性口疮,即中医称“口疳”。此因思虑太过,睡眠不好,以致心肾不变,虚火上炎,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心脾实火上攻而致。卢XX,男,3岁,小儿。 1993年8月6日初诊。母述,几天来患者身微热,啼哭,口水增多,不肯饮食。在某医院治疗两天未效,转来我院治疗。症见,患儿无精打采,啼哭,口水增多,口腔检查发现,口腔及唇粘膜普遍红,舌边及舌心有黄豆大溃疡,舌红,脉细数脉证合参。辨为口疮,证属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治宜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熟地10茯苓10淮山10丹皮6泽泻6麦冬8石斛8白芍10水煎服,连服3剂,诸证减轻。 2、唯胃纳欠佳,知药中病所,上方加白术,连服8剂,诸证消失而愈。 3、慢性荨麻疹(瘖?),瘾疹,风疹等相似。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山萸玉、淮山、熟地、丹皮、泽泻、乌梅、首乌、七厘各15,五味子10,甘草9水煎服。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 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 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 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 光谱方法:UV、IR、NMR、MS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 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 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 :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 极性小的先流出 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 &中等极性分子 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 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 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 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 (二)质谱MS 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 3.化学电离质谱 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 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 1、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1.1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王昊、付爱

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IC在18.8~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付爱华等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杜青云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夏忠弟、方芳等]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1.2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邱莹等在对中药祛屑洗药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中发现,中药复方制剂(桑白皮、鱼腥草、川椒、皂角、硼砂、红花及其混合液体)的MIC值最低为312.5ms/L,而其他单味中药制剂的MIC值除鱼腥草外均在 600ms/L以上。纳猛等用藿香、香薷、茵陈、土槿皮和石榴皮5味中药组成复方洗剂,该复方水煎剂稀释到40%(v/v),10%(v/v)和5%(v/v)时能够完全杀灭不同的表皮真菌。隋芝芹等取足癣患者损伤处皮屑培养,加入苦甘洗剂(由苦参、当归各30g,白藓皮、枯矾各20g,甘草40g组成),絮状表皮癣菌菌落明显减少或不出现。郭建辉Ⅲ1发现癣净散(地肤子、土荆皮、白藓皮、苦参、金银花、夏枯草、丁香)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具有较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