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与视知觉

影像与视知觉

影像与视知觉
影像与视知觉

视觉思维概念及其创造(一)

视觉思维概念及其创造(一) 摘要:视觉思维及其概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及其概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视觉思维概念与传统哲学或一般心理学的观念不符;另一方面,视觉思维却与思维的创造性密切关联。文中提出了关于视觉思维创新功能的具体特征,以及深入研究的角度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视觉思维视知觉视觉意象创造性思维 一、关于视觉思维概念 1.在哲学和心理学的传统观念中,“视觉思维”概念是不合理的。 首先,从传统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视觉杨维”概念的不合理性。 所谓视觉,也即视知觉。大传统心理学中,一般认为,知觉(或感知觉)是对客观刺激物的直接反映,是人的心理过程中低层次的认知心理现象;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而且具有解题功能,它是心理过程中高层次的认知心理现象。所以,在心理学中,尽管一般都强调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但知觉与思维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也是一向分明的。因而知觉和思维一般被看成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进行研究,从而区分出了“知觉心理学”与“思维心理学”两个不同的分支学科领域。 其次,从哲学认识论或方法论上看“视觉思维”概念的不合理性。 在古代西方哲学史上,一些先哲,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曾通过从不同角度强调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而同时也肯定了感知觉与思维之间的联系。但从总体上看,在西方哲学史或认识论研究史上,感知觉与思维之间的划界仍然是很明确的。一般认为,知觉或感知觉属于获取经验知识的感性认识范畴,思维则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前者是主体与客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是后者的源泉和基础;后者则是在前者提供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头脑中进行再加工的产物,故而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在哲学上,知觉与思维这两个概念也是不容混淆的。也就是说,尽管也可以承认两者间的联系,但知觉就是知觉,而不可能是思维;反之,思维也只能是思维,而不能把它说成是知觉。因而必须从方法论原则上将它们加以严格的区分。 2.知觉心理学、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研究,打开了知觉与思维之间严格界限的最初缺口。 应该说,对知觉与思维之间严格界限最早有所突破的,是本世纪初期诞生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形成,除了依赖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外,起初主要就是根据其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关于知觉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关于“似动现象”(Phi-phenomenon)的知觉实验。所谓“似动”,即当两条直线按适当间隔时间先后出现时,人们会把它看成是一条正在移动着的线,而不是先后出现的两条静止的线。电影艺术正是利用这一知觉特点的典型例证。韦特海默认为,这种似动现象是人的视知觉的固有的特点。也就是说,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体性或守形性的特点,韦特海默即称之为“格式塔”(gestalt)。知觉到的格式塔不可分析还原为原来的各组成部分,也即各组成部分不是格式塔,或格式塔并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加合。比如“似动”的还原就不是“动”,而只是两条静止的直线。所以,格式塔的内蕴总是大于它的部分、决定它的部分,而不是相反。 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这一基本观点,与对抗当时已盛行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有关。构造主义心理学源于冯特(W.Wundt)的元素主义观点。冯特即试图将一切心理现象均分析还原为一些基本的感觉元素加以研究。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的也即现象的经验,就是格式塔;格式塔不可能分析还原为基本的感觉元素,因而也不是所谓“感觉元素的联合”。基本这一点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知觉结构的组织原则(如邻近性、类似性、闭合性、完形趋向等),即人在知觉过程中用以组织模式塔的基本规律或法则。可见,

艺术与视知觉 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之有关“平衡”小悟 第一次仔细阅读《艺》这一类的书籍,仔细阅读时总是反复斟酌试图正确的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后来慢慢的对书中某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 “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不是‘观看’或‘发现’赖以进行的工具”,在我开始观看后,我认为,它确实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籍。 我想大多数不太接触艺术的人都常常会认为画作是绝对静止的,认为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认为画框仅仅是增加美感,认为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突出物体的重要性等等,在还未阅读《艺》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好像从来都没有“视觉式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场”的这种想法,原来一幅静止的画作中,哪怕是一个小正方形中也可以引申出复杂的“内部结构”,作者也正是通过描述这些“内部结构”中的力的活动来确定知觉对象的生命,来表现出画作的张力的。于是从前认为的“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的认识便被推翻了。在读了更多内容后发现不仅是这一点认识被推翻,还有很多诸如原来画框并不只是为了美观,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绘画之中的力的自由作用不受周围背景的干扰和束缚,又如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有时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由于“杠杆原理”,中心受力较小,作者故意增加中间物体的面积以增加其重力达到画面平衡的例子等等。说到书中所提到的“杠杆原理”(即距离影响重力)不禁又想到,作画时所谓的“近实远虚”是不是也能由“杠杆原理”来解释呢?远处的物体重力大,所以对远处的物体忽略细节刻画,近处的物体强调细节刻画,以达到画作中力的平衡,给人协调之感。 书中提到影响艺术品“重力”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事物与观察者的颜色、作者偏爱、形状和方向、知识等等。其中提到影响重力的“知识”时也涉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视觉传达专业”是相关设计院校开设的课程名称,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专业设计的方法技能,独立从事包装、广告、平面设计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

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一本书需要慢慢读,反复读,我喜欢设计喜欢视觉传达这个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坚持的。下面是WTT收集整理的《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一) 最近一直在读《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自己很难理解。因为里边讲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书中就对一个问题分析性、针对性很强,介于自己现在的理解能力,一时很难深入看下去。但是它里边谈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尝试慢慢的看下去。最后自己觉得还是感受颇深。接下来我就对本书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下看法。 在书中引言中,作者鲁道夫·阿思海姆就谈到:“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当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通过眼睛传达到大脑,然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心灵上的有感而发,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相结合而达到最终的美的效果。所有的这些视知觉都包含

着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中又存在着一种直觉。当我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时候是这种直觉给了很大的灵感。当然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在知觉与视觉上的感悟也存在差异,最后导致对于美的认识、对于美的感悟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书中一共讲了十章: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每一章都对本章的主题展开了很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有的通过实验来证明;有的列举建筑、绘画、雕塑等来分析;有的则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作对比。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围绕一个主题在进行讨论,研究它的问题合理性、存在的价值性、给人们造成的怎样的视知觉等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里边,用心去思考问题,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东西。也是我今后要好好去学习努力改造的地方。下面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平衡,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影响平衡的因素:重力、方向、顶与底、左与右等等,还有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平衡给人的视觉因素很多,我们在观察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就拿巴黎圣母院来说吧: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感觉是很神圣的,华丽的外表,中轴对称的形式,让人们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无言的崇敬。但是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这

设计与视知觉

设计与视知觉 09室内二班鲜伟 包豪斯校长格鲁皮乌斯曾指出,艺术是教不会的。但设计不是纯艺术。可以说,设计能力是必须经过特别的训练方能获得的。 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究其本质它们都是造形活动。既然是造形活动,就必然要借助于特定的视觉思维方式。所谓的视觉思维是指对视觉形式的感受能力,借助于形式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运用图形语言及绘画媒体对所见与所思进行描述的能力等。这种能力虽然是我们生来即具有的,但是流畅自如地使用视觉思维的方式去从事某些专门活动的能力必须经过特别的训练才能获得。 设计与视知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艺术历史学家、最早的美术学院的创办人瓦沙利(GiorgioVasari)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塑和建筑这三门艺术之父。这句话既表达了绘画、雕塑和建筑三者同源的学院派观点,又指出素描是这三门艺术的共同基础这个事实。我们在建筑设计基础训练中所一直沿用的素描教学体系源于巴黎美术学院。从十八世纪开始,美术学院中普遍采用的素描教学模式由三个渐进的训练阶段所组成∶一,大师素描作品的临摹;二,石膏模型写生;三,人体写生。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强调写实,它着力于培养一种以准确性为原则的视觉机制,对具象的兴趣,以及对“如画(Picturesque)”的构图的明锐感觉。这样的一种视知觉本质上是与古典主义的设计态度相一致的。 建筑史学家希区柯克(Henry-Russel Hitchcock)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写了一本名为《从绘画到建筑》的书,他指出,抽象艺术,无论是绘画或是雕塑,它对现代建筑的基本价值和主要意义在于提供了通常在建筑的尺度上很难进行的各种造形实验的成果。新建筑虽受新结构技术的启发和现代社会需求的推动,但是只有在现代抽象艺术的催化作用下才成为一种成熟的建筑形式。在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包豪斯的《预备课程》以《基础设计》之名传入美国已经有十多年,许多的建筑学校把是否在教学大纲内设置《基础设计》作为从古典主义建筑教育向现代主义建筑教育转变的主要标志。建筑史学家吉迪恩(Siegfried Giedi on)如此评价包豪斯∶“只有明白了现代绘画所蕴含的概念才能真正了解包豪斯的作品。要是没有对新空间的感受,没有对质感和平面的新兴趣,就难以研究包豪斯。”包豪斯明确提出了“感知的教育”这个课题,它强调一切从零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着重于培养一种对抽象形式的兴趣,新的时间和空间意识,以及对材料质感的敏感性。

设计的视知觉基础

设计的视知觉基础 2002-12-14 18:40:58 中国设计顾大庆阅读13204次 按:传统课程素描、画法几何、形式构成用于视觉训练,其各自独立而单一的模式已成局限。《设计的视知觉基础》一文基于世界范围内设计教学的历史演变,基于对视觉思维的整体观照和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的视觉训练模式,通过一系列专题及相关练习整合视觉训练课程,为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文中就素描、画法系统、形式与视知觉研究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如传统素描与新素描的比较,传统素描侧重于绘画技法,新素描则侧重于各种观察方法,有结构素描、负形素描、轮廓素描、雕塑素描、光影素描、质感素描等;如画法系统对于视觉思维的重要性;又如形式研究与视知觉研究的区别等等。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由十二个专题组成的视觉设计教程让我们看到了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包豪斯校长格鲁皮乌斯曾指出,艺术是教不会的。但设计不是纯艺术。可以说,设计能力是必须经过特别的训练方能获得的。文中提出的视觉设计教程,对于提高视觉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设计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尤东晶苏州环保学院) 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究其本质它们都是造形活动。既然是造形活动,就必然要借助于特定的视觉思维方式。所谓的视觉思维是指对视觉形式的感受能力,借助于形式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运用图形语言及绘画媒体对所见与所思进行描述的能力等。这种能力虽然是我们生来即具有的,但是流畅自如地使用视觉思维的方式去从事某些专门活动的能力必须经过特别的训练才能获得。 本文所介绍的即是这样的一个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的入门课程。它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目前我们国内建筑教育中美术课程的改革以及如何使得设计的视知觉基础训练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建筑的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一设计与视知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艺术历史学家、最早的美术学院的创办人瓦沙利(GiorgioVasari)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塑和建筑这三门艺术之父。这句话既表达了绘画、雕塑和建筑三者同源的学院派观点,又指出素描是这三门艺术的共同基础这个事实。我们在建筑设计基础训练中所一直沿用的素描教学体系源于巴黎美术学院。从十八世纪开始,美术学院中普遍采用的素描教学模式由三个渐进的训练阶段所组成∶一,大师素描作品的临摹;二,石膏模型写生;三,人体写生。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强调写实,它着力于培养一种以准确性为原则的视觉机制,对具象的兴趣,以及对“如画(Picturesque)”的构图的明锐感觉。这样的一种视知觉本质上是与古典主义的设计态度相一致的。 建筑史学家希区柯克(Henry-Russel Hitchcock)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写了一本名为《从绘画到建筑》的书,以彰显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对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影响。他指出,抽象艺术,无论是绘画或是雕塑,它对现代建筑的基本价值和主要意义

艺术与视知觉

视知觉之解读平衡 第一次仔细阅读视知觉这类的书籍,仔细阅读时试图正确的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后来慢慢的对书中某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 “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不是‘观看’或‘发现’赖以进行的工具”,在我开始观看后,我认为,它确实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籍。我想大多数不太接触艺术的人都常常会认为画作是绝对静止的,认为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认为画框仅仅是增加美感,认为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突出物体的重要性等等。 好像从来都没有“视觉式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场”的这种想法,原来一幅静止的画作中,哪怕是一个小正方形中也可以引申出复杂的“内部结构”,作者也正是通过描述这些“内部结构”中的力的活动来确定知觉对象的生命,来表现出画作的张力的。于是从前认为的“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的认识便被推翻了。在读了更多内容后发现不仅是这一点认识被推翻,还有很多诸如原来画框并不只是为了美观,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绘画之中的力的自由作用不受周围背景的干扰和束缚,又如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有时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由于“杠杆原理”,中心受力较小,作者故意增加中间物体的面积以增加其重力达到画面平衡的例子等等。说到书中所提到的“杠杆原理”(即距离影响重力)不禁又想到,作画时所谓的“近实远虚”是不是也能由“杠杆原理”来解释呢?远处的物体重力大,所以对远处的物体忽略细节刻画,近处的物体强调细节刻画,以达到画作中力的平衡,给人协调之感。 影响艺术品“重力”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事物与观察者的颜色、作者偏爱、形状和方向、知识等等。巨大的体积和‘细弱’的支持物之间的不一致性,造成了视觉方面的不一致性,任何地方的建筑,只有在抛弃那些以旧的建筑的方法建成的砖石建筑式样的同时,又把那些较为优雅的骨架结构暴露在外,其风格也就算是干生了技术的进步。也只有在这时,人们在观看这样的建筑时,才感到不那么刺眼。其实在所有的设计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求的不是绝对的、纯粹的平衡,当然不是说这样不美,是我们不要庸俗的平衡,而是需要精彩的平衡。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室内设计视知觉中的动与静

室内设计中的视知觉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是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的很重要的思想。 1、视觉与思维 视觉是一种机械的复制吗?西方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对此做过大量实验,通过记录、比较、分析实验者对观看的描述,格式塔学派美学家阿恩海姆得出结论: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我们的视觉能够捕捉事物的本质,具有选择性、持久性,能够把对象简化、组合、抽象、结合、分离。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的“观看”,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知觉和思维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着的:知觉中包含着思维成分,思维中也包含着知觉成分。应该把视觉活动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室内设计把“空间”赋予知觉,而知觉本身又是一种思维,所以,“空间”设计是一种把感性形象与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认识的理性活动。 西方现代心理学原理为我们证明了“看”与“思”的关系:它们是同步的、一体的;恰恰室内设计中也讲究“外”与“内”的兼修。在《老子》中记载:“凿户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在此对”有“”无“的感悟,提出了他的有机建筑概念。可见视觉与心灵感悟本来就在一起,无论是观看阶段,还是理解感悟阶段,都无法割裂它们的关系。 2、形式的情感与精神性 建筑师埃罗·沙里宁于1956—1962年建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TW A),被公认为具有隐喻的作品,曲线形的候机楼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象征飞机航班。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是由瑞士建筑师伍重提出的,设计本身呈现出强烈的意向,超越了功能主义的羁绊,同时又把现代建筑的基本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是自由平面和明快的结构体系的运用。悉尼歌剧院以其独一无二的造型和隐喻性成了悉尼市的象征。大多数人把它理解为隐喻的有机体,伍重说建筑壳体像橘子瓣儿,也像飞翔中的鸟翼,也像白色的海贝。视知觉原理告诉我们,眼睛所感受到的对象,其本身就具有表现性,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对象形体的情感化是由人的“联想”、“情感移入”或“拟人作用”使然。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设计心理学复习(含答案)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 2.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运动视觉和明度视觉等。 3.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4.感觉等级、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5.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 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6.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7.优越欲、同步欲和换购欲是三种主要的现代购买动机。 8.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9.消费者满意度(CSI)的英文全写是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 10.所谓移情是指将自身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感受别人正感受着的情绪。 11.气质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内容。 12.社会文化广义地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3.根据设计的心理学原则,控制器与显示器应协调一致。 14.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代表这种差异性的 新款产品。 15.产品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消费者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 16.增强消费者的广告记忆,一般的心理策略有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突出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设计鲜明特征、合理地 重复广告和注意广告重点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新产品的扩散过程,是指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并且不断在消费者总体中展开 的过程。 二、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错觉是错误的 A 。 A感觉 B 知觉 C 感知 D 经验E投射 2.设计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错觉现象包括:ABCDEF。 A两可图形 B 形态错觉 C 错觉轮廓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设计原理模拟试卷5讲课教案

设计原理模拟试卷5

设计原理模拟试卷5 一、选择题 1.在设计学科中,(系统论方法)是以整体的分析来解决各种领域中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P44 2.设计师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前的印象和积淀集体迸发,从而发现某种新的关系,产生新的想法,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这种现象就叫做(灵感)P46 3.加强脚字体,又叫(埃及体),是19世纪20年代出现在美国广告中用于标题、海报等媒体上的展示字体P11 4.在染织图案造型的基本形式中,火腿纹、宝树花纹、龙凤纹所采用的艺术形象属于(装饰)造型P122 5.在电子网络游戏设计中,美国电子艺界(EA)公司1997年推出的(网络创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在网络上运行的图形RPG游戏P135 6.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席卷欧美的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在德国新艺术运动被称为(青年风格)P139 7.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书中,把设计分为三个层次,人的自我形象、个人满意和记忆是设计情感层次中的(反思层)P153 8.(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第一次全面构建了设计与科学技术,工业制造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其建立起来的理工化的设计教育,是一个开创P162 9.人体工程学的具体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欧拉福.贝克斯托马斯)设计出精美绝伦的“O”形剪刀P66

体上的展示字体 P11 1.在染织图案造型的基本形式中,火腿纹、宝树花纹、龙凤纹所采用的艺术形象属于(装饰)造型 P122 2.在电子网络游戏设计中,美国电子艺界(EA)公司1997年推出的(网络创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在网络上运行的图形RPG游戏 P135 3.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席卷欧美的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在德国新艺术运动被称为(青年风格) P139 4.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书中,把设计分为三个层次,人的自我形象、个人满意和记忆是设计情感层次中的(反思层) P153 5.(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第一次全面构建了设计与科学技术,工业制造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其建立起来的理工化的设计教育,是一个开创P162 6.人体工程学的具体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欧拉福.贝克斯托马斯)设计出精美绝伦的“O”形剪刀 P66 7.中国宋代的(张择端)画的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散点透视的画法 P72 8.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可重复使用的设计模块,这是(通用化)设计管理营销策略 P86 9.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风格特点--(人情味) 10.(贝律铭)设计了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的实际上 P105 11.(艾斯林格)是美国青蛙公司的创始人 P99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读《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自己很难理解。因为里边讲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书中就对一个问题分析性、针对性很强,介于自己现在的理解能力,一时很难深入看下去。但是它里边谈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尝试慢慢的看下去。最后自己觉得还是感受颇深。接下来我就对本书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下看法。 在书中引言中,作者鲁道夫·阿思海姆就谈到:“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当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通过眼睛传达到大脑,然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心灵上的有感而发,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相结合而达到最终的美的效果。所有的这些视知觉都包含着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中又存在着一种直觉。当我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时候是这种直觉给了很大的灵感。当然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在知觉与视觉上的感悟也存在差异,最后导致对于美的认识、对于美的感悟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书中一共讲了十章: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每一章都对本章的主题展开了很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有的通过

实验来证明;有的列举建筑、绘画、雕塑等来分析;有的则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作对比。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围绕一个主题在进行讨论,研究它的问题合理性、存在的价值性、给人们造成的怎样的视知觉等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里边,用心去思考问题,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东西。也是我今后要好好去学习努力改造的地方。下面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平衡,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影响平衡的因素:重力、方向、顶与底、左与右等等,还有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平衡给人的视觉因素很多,我们在观察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就拿巴黎圣母院来说吧: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感觉是很神圣的,华丽的外表,中轴对称的形式,让人们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无言的崇敬。但是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这座建筑的平衡之处呢?它不单单是作为以中轴对称的形式体现平衡的,在这座建筑中,中间的那个圆形窗口所处的位置正是在这所建筑本身垂直于水平的结合点,把两边的建筑集中在一起,这样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平衡感。就拿一件大师画的画来说,他在创作的时候,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风格,在画面的表达上肯定都存在一种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从画面的重力来下手,也可以将其画面的色彩进行调整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为了使其画面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设计

必修课程论文 题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设计学院 (系):艺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视觉艺术设计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设计 一、视觉和视觉设计 1、人类视觉规律 人们都说“眼见为实”,然而,事实证明我们最为信任的眼睛在很多时候都蒙蔽了我们,我们的双眼就像是颠倒黑白的机器,人们眼睛看到的图像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成像变成了颠倒的,正的变成倒的,上面的变成下面的。之所以我们印象中看到的事物是正常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将视网膜上颠倒的图像重新纠正了过来,这样一来我们真正的可以“正视”事物。 事实上,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在视网膜和大脑之间的连接环节中蒙蔽了我们,甚至是在我们真正经过大脑分析后看到的事物中,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就像是当我们长期在灯火通明的环境中,而当突然间将我们置身在黑暗中时,我们的眼睛马上失去视觉能力,而随着我们的眼睛渐渐适应了黑暗的环境,我们的眼睛又渐渐恢复视力,又可以看见一些事物,这其实就是我们的视觉适应能力,但是眼睛一开始却欺骗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真的可以完全相信我们的眼睛吗? 2、视觉设计概述 基于以上的疑问,作为设计师,这样的问题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既然眼睛如此巧妙地“欺骗”着我们,那我们在做视觉设计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将设计师真正的设计意图准确传递给受众呢?他们的眼睛真的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吗? 科学证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有80%是来自视觉,因而作为以传递特定信息为目的的设计活动,更应注意科学处理这些视觉信息,最终将其准确传达给受众,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广义的视觉设计。 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时代,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复杂,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传递高度发展的时代,将错综复杂的信息更有效更准确的传递给受众成为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视觉设计的设计方式有众多,在这里我主要针对以人类视觉心理为根据的艺术设计方式。 二、视觉艺术设计心理分析 1、视知觉 所谓的视知觉是指视网膜接收到视觉图像刺激后,继而传输到大脑中,由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由此可见,视知觉实际上包含了接收和认知两个部分,首先,借助光的媒介,眼球可以察觉到物象的存在,在这个环节,我们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辨认的信息。在次之后,要知道眼睛看到的物象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等等内容,则是由大脑的辨认分析后得出的信息,这个环节上也正是我们在进行视觉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2、从心理学角度处理视觉设计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在进行视觉设计活动的时候,需要学会利用人的视知觉心理,并以艺术化的手法合理处理视觉信息。在这里,我将列举几个典型设计心理学理论,并分析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合理的处理视觉信息。 1)视觉整体性,也就是所谓的格式塔完形现象,即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而人们的视觉认知总是趋于完整性,任何“形”,都是经过大脑的重组,解构之后而形成的。这种认知正是在是视知觉的第二个环节中完成的,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经过大脑的处理,最终形成了另一种形态,而合理处理这种形态正是我们进行视觉设计活动所需要探究的。 这种视觉整体性现象主要可以表现为正负形、接近性或连续性、封闭性、相似性、同型论、同方向运动等现象。

知觉与感觉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理解性)、选择性。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知觉的相对性—2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第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第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第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影响知觉的其它因素 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个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1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调活动。知觉过程还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需要和动机对知觉过程有制约作用。布鲁纳和戈德曼(1947)以出身贫富不同家庭的儿童(10岁)为被试,要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估计各种硬币,以比较儿童的金钱价值与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对硬币面积的估计都有夸大的倾向,但贫困儿童组的夸大倾向远超过富裕儿童组。这一结果说明了需求强度对知觉的影响。 观察知觉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只涉及到知觉的狭义的观察,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知觉的选择性—2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

视觉经验与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经验与视觉传达设计 [摘要]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其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关键词]视觉传达;视觉经验;视觉心理 在现代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调动所有平面的因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当今,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发达,设计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视觉心理,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接受者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受纳器,而是一个具有积极主动的内驱力的主体,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关视觉心理的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各种现代制作技术的优势。其中,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观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一、视知觉与视觉经验 视知觉有时会受到视觉生理机能和生活文化经验积淀的同时作用。人的感觉并非先天固有的功能,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可能无法感受到,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有可能使某种感觉功能格外发达。视觉所感受到的不仅是眼前所见的信息,过去积累的信息也会参与影响。而且,由于生活环境、视觉经验、生活体验及专业知识的不同,对同一形式的认知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来自生活和社会,与先天的个性差异有所不同。正如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所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 1.生理机能上的视觉体验 英国著名的视觉心理学家格利高里告诉我们:“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认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生活经验的参与,视知觉还具有一种能动作用,“知觉不是简单的被刺激模式觉得的,而是对有效的资料能动地寻找最好的解释”。我们能从倒立的金字塔形上“看出”不稳定感,是来自对实物的印象。我们有了在斜面上的物体会滑落的生活经验,才能在看斜线时感觉到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