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注释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注释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注释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注释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注释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注释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

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爱莲说》全文及翻译

《爱莲说》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

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唉!自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菊花的人了。像我一样爱莲花的人还有多少呢?但是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注释: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后鲜有闻:自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鲜:少。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呢?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相关阅读: 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全文翻译 初一年级文言文翻译与赏析 中考备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精选汇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鸿门宴》原文+对照译文+注释(文白对译)

《鸿门宴》文白对译+注释 【说明】1、“红色幼圆”字体的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2、“蓝色仿宋”字体,并且带下划线的为次重点掌握的词语。 3、“绿色楷体”字体的,是带有语法现象的句子。 4、已注上拼音的字,要注意读音。 5、课本上已有词语解释的,不再列出。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使人:派人。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 “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让。为:担任,做。有:占有。“欲王关中”,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欲王于关中”。 “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珍珠宝器全都归为自己所有。”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 )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 旦日:明天。为:介词,替,给。“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我(指代项羽)”,应为“为我击破沛公军”。 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是:这。 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说:劝告。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采”同“彩”,彩色的意思。击:攻打。 我叫人去观望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 楚国的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候张良交好。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总复习 一、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9)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2、补充解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 (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 (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 3、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三、文学常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意思-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 山瀑布》意思|赏析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为五言古诗,一首为七言绝句,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一向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此二诗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载)前后作者初次登庐山时作。第一首五古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

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水》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 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第二首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1章) 【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

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 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言】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言绝句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

珠玑。 【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此指南香炉峰。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此二句化用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歘(xū):迅疾貌。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驻军于霸上,没能和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宰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们, 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替我攻破沛公的军队!?正当这个时候,项羽有四十万士兵,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十万士兵,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范增劝说项羽说:?沛公居住在函谷关以东的时候,贪于财物,喜欢美女。现在进入函谷关,在财物方面没有索取, 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在妇女方面没有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很不小。我让人望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样子,呈现出五种色彩,这是天子的云气。赶紧攻击他不要失去时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张良在这时候跟从沛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张良,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开, 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说:?不要跟着他一起死啊。?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有急事,独自逃跑离开他是 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不仁义的,不能够不告诉他。?张良于是进去,把全部情况都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怎么办??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张良说:?谁替大王出的这条计策??沛公说:?有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就可以占领秦国的全境称王了。’所以听从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能跟项王抗衡吗??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 沛公沉默不语的样子,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将要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 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您不敢背叛项王。?沛公说:?您怎么会跟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 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如今有紧急的事情,所以特地来告诉我。?沛公说:?(项伯)和您谁大谁小??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

爱莲说原文翻译注释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可:值得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着名诗人。是着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 隐逸(yi) :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多少人呢?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译文

四书之中庸原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 1),之谓道( 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 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4);发而皆中节( 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 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 1 章) 【正文】(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 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 密色彩。( 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 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 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 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修 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 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 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 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 483-前 402)之手。据《史记 ?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喊孔伋,字 子思。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从师承 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 本瞧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 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 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 ?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 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 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 功名的路径。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 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 ?序》)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 张《中庸》是“孔门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 学问。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1 《望庐山瀑布》 唐朝: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古诗简介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望庐山瀑布》翻译/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望庐山瀑布》注释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望庐山瀑布》赏析/鉴赏 本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

中庸全文及翻译22706

中庸全文及翻译 简介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一、关于《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二、关于《中庸》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朱熹说:“《中庸》何

望庐山瀑布全诗意思解析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意: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语文书课下注释

《论语》1十二章 子2曰:“学而时习3之,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6乎?”(《学而7》) 曾子8曰:“吾9日10三省11吾身:为12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3乎?传14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15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6,四十而不惑17,五十而知天命18,六十而耳顺1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20矩21。”(《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22,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3,思而不学则殆24。”(《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25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26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27者28不如好29之者,好之者不如乐30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31,曲肱3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33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4。择其善者35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36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7”(《子罕》) 子曰:“三军38可夺帅也,匹夫39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40志,切问而近思41,仁42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课下注释: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3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4不亦说(yue)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5愠(yun):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9吾:人称代词,我。 10日:每天。 11三省(xi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12为:替。 13信:真诚,诚实。 14传(chuan):老师传授的知识。 15十有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6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7惑:迷惑,疑惑。 18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9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20逾:越过,超过。 21矩:规矩,规范。 2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23罔(wa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4怠(dai):有害。 25箪(da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6堪:忍受。 27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28者:代词,……的人。 29好(hao):喜欢,爱好。 30乐:以……为乐趣。 31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32肱(gong):胳膊。 33于:对,对于。 34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5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6川:河,河流。 3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三年级语文下册《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对比欣赏

《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对比欣赏教案设计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

李白《望庐山瀑布》古诗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古诗赏析 《望庐山瀑布 》是李白 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词 。 这首诗词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反映了李白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无限热爱。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望庐山瀑布古诗 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含义为: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区。 2.香炉含义为: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 而得名。 3.挂前川含义为: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含义为: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古诗词简析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 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 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 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 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词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含义为: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

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 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 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李白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接着又写上一 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 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 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 彩。 这首诗词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 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词, 说“帝遣银河一脉垂, 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