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学试题

环境学试题

环境学试题
环境学试题

一、填空题(共 30 分,每小题 2 分)

1、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包括限制阶段、“三废”治理阶段、综合防治阶段、规划管理阶段。

2、新文明时期的新发展观包括环境资源观;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

3、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是:人均森林覆盖率低;森林分布不均;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地生产力低;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4、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称初级能源;二次能源是指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5、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迁移的方式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6、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7、由于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结合大气的运动状况,考虑到大气温度的变化以及电荷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逸散层。

8、声压级与噪声级的不同在于前者只反映人们对声音强度的感觉,还不能反映人们对频率的感觉;后者同时考虑了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的强弱。

9、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又包括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0、生态系统的特征是: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总处于运动之中;生态系统自身有恢复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形式不断演进。

11、“三同时”是指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

12、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的各种气体、蒸气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等全是主要的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 PAN )等。

13、物种保护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物种是许多药物的来源、物种资源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物种的环境生态效益显著。

14、可再生的能源是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

15、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来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有 COD 、 BOD 、 TOC 等。

二、名词解释(共 30 分,每小题 3 分)

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亦可简称污染。

2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

3、氧垂曲线——当有机耗氧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排放口附近,由于排入的有机物较多,

耗氧速度大于复氧速度,因而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之后,随着有机污染物的不断分解氧化,耗氧速度不断降低,而复氧速度不断增大……这种根据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的综合效应,所作的能反映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氧垂曲线。

4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5 、温室效应——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而当这些气体的浓度(含量)增加时,会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此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6 、人口环境容量——即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7、逆温——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即标准大气压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层气体温度高;所谓“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面增加;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8、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关系曲线,此即等响曲线,该曲线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用,所以又称 ISO 等响曲线。

9、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0 、(污染物)降解——是指较高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逐步减小分子量,最后变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三、论述题(共 40 分,每题 8 分)

1、试述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答案要点:

(2)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

(1)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的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该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充分认识到“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规律。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污染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这些物质经多次循环富集后危及人类;另一方面,要设计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种能量。

(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这里所指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即是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了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当一个生态系统不受人类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充分估计到环境的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资源、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类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对下列一些说法,你认为对的在括号内划“√”;你认为错的在括号内划“×”。)(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降低而增大。()

2.城市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

3.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量计,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4.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电离层。()

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6.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是温度高。()

7.两噪声的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69.3分贝。()

8.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Hg。()

9.水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水的总体。()

10.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群落多样性。()

11.中国人口问题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年龄结构呈老龄化。()

12.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大气颗粒物污染。()

13.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14.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尊重自然。()

15.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骨骼中。()

16.“环境状态”“环境容量”可列入资源范畴。()

17.藻类→甲壳虫→小鱼→大鱼这种食物链属捕食性食物链。()

18.导致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多氯联苯。()

19.铅、镉、汞元素可随食物链富集。()

20.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贝,从而使机体中富集了铬。()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在以下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 ]

A. 水资源

B. 铁矿

C. 石油

D. 古生物化石

2.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人类只能获取地球上植物总产量的1%,那么地球只能养活[ ] A.80亿人 B. 100亿人 C. 500亿人 D. 800亿人

3.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自地球

表面各层依次为 [ ]

A.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C.对流层、平流层、过渡层、逸散层

D.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4.稳定人口的主要措施是 [ ]

A. 发展生产

B. 降低总和生育率

C. 提高人口素质

D. 优生优育

5.世界上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 [ ]

A.水污染事故 B.食品污染事故

C.土壤污染事故 D.大气污染事故

6.可适用于人类饮用的淡水和河流的水量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 ]

A.1% B.2% C.3% D.4%

7.排放污染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源是 [ ]

A.生活污染源 B.工业污染源

C.交通污染源 D.农业污染源

8.我国环境保护三大政策是 [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

B.谁污染谁治理,排污许可证,污染集中控制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D.强化环境管理,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限期治理

9.有机物在水中的主要降解作用是 [ ]

A.化学氧化 B.光化学氧化

C.化学氧化和光化学氧化 D.生物化学氧化

10.新文明时期的新发展观主要表现在 [ ]

A.资源观和价值观; B.道德观和资源观;

B.道德观、资源观和价值观; D.道德观、环境发展和价值观

11.酸雨的pH值范围是 [ ]

A. 7.0以下

B. 6.5以下

C. 6.0以下

D. 5.6以下

1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硫化氢

D. 氟利昂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于 [ ]

A.1979年 B.1983年 C.1989年 D.1999年

14.反映人口自然变动的综合指标是 [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B.C.机械增长率 D.自然增长率

15.环境科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 ]

A.整体性和特殊性 B.区域性和综合性

C.整体性和综合性 D.系统性和变动性

16.人口长期自然增长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的结果是 [ ]

A.人口稳定 B.人口老化 C.人口减少 D.人口增长

17.若人口年自然增长率r=10%,则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为 [ ]

A.17年 B.7年 C.35年 D.70年

18.属于物理污染的是 [ ]

A.汞污染 B.放射性污染 C.霉菌污染 D.染料污染

19.有机物好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是 [ ]

A.CH4 B.H2S C.CO2 D.NH3

20.下列人类活动中造成SO2排放量最大的是 [ ]

A.热电厂 B.炼油厂 C.石油燃烧 D.燃烧天然气

21.生态系统中低位营养级被上一个营养级所利用的能量仅占其能量的 [ ]

A.5% B.10% C.15% D.20%

22.人类关于环境必须加以保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但一般认为,环境科学产生于 [ ]

A. 19世纪9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23.一般认为,人口增长的类型属于 [ ]

A.直线增长

B. 负指数增长

C. J型增长

D.指数增长

24.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食物来源不足 B.天敌繁殖过快

C.盲目过度捕杀 D.生存环境破坏

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D; 6.A; 7.B;8.C; 9.D; 10.B;11.D; 12.D; 13.C; 14.D;15.C; 16.B; 17.B; 18.B; 19.C;

20.A; 21.B;22.C; 23.D; 24.D

三.名词(概念)解释(每小题3分,共36分)

1.温室效应——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而当这些气体的浓度(含量)增加时,会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此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2.自净能力——是指受到污染的环境,在其本身和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下,使环境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能力。

3.环境问题——广义上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环境客观问题。狭义上指: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环境客观问题。

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如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5.营养级——生态学中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或者说营养级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但有些生物可能不只占有一个营养级,如人、熊、虎等。

6.逆温层——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即标准大气压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层气体温度高;所谓“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面增加;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7.光化学烟雾——一些一次污染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照射下能够引起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醛类、过氧乙酸硝酸酯等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人的眼睛等粘膜有强刺激作用。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8.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10.可再生的资源——是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或再生的一次能源。如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

11.声压级——正常人刚能听到的声压称听阈声压(2×10-5N/m2),而使人耳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叫痛阈声压(20N/ m2)。从听阈到痛阈,声压绝对值相差达100万倍。通常用一个声压比的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大小,这就是声4压级。

12.适度人口——一般理解为,在既能保证人的生活、生存质量,又能保持整个环境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区域或全球所应有的人口数。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你对可持续发展是怎样认识的?

答: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人类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而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权力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持续发

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地强调了发展;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相互联系;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等。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何在?

答: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多样性。自然界的芸芸众生历经千万年的演变、进化,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在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遁环、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作用,一个物种的消失,至少意味着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的毁灭;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长。没有生物的多样性,就没有整个地球生态的稳定性。

3.设有两个噪声,其声压级分别为LP1分贝和LP2分贝,问叠加后的声压级LP1+2应该怎样计算?

答:噪声级相加一定要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相加,不能声压相加:

4.试述处理、处置城市垃圾的途径有哪些?

答: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每个国家选用的方法与其垃圾的组成成分、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从垃圾成分来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

5.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答: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能源利用的关键;节能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要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未来能源,包括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太阳能是重要的能源;多渠道解决能源平衡;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浪费。6.环境容量与水体污染现状、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水体自净作用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w=v(cs- cb)+c

式中,w--水环境容量;v--水体体积;cs --水质标准;cb--背景值;c--水体对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7.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指导人类的生产及消费活动有何意义?

答: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符合热力学的基本规律。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各级消费之间能量利用率也不高,平均约10%。因此,营养层次变大或食物链的层次增加时,净产量就急剧下降。这也就说明为什么一般食物链的层次不超过四级,这也说明为什么人类以植物为食比以动物为食经济得多。

运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建立闭路循环工艺,实现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以杜绝浪费与无谓的损耗。通过污染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弄清污染物质对环境危害的范围、途径和程度(或后果)。

五.论述题(28分)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这些环境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答案要点: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一大问题是人口问题;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和提出人口质量;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是一项成功的人口政策,而且也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第二大问题是资源问题,在分析中国“地大物博”的同时,应清醒地注意到我们所面临的以下几方面的资源问题:①我国人均的耕地、森林、草地和淡水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20%、25%和28%。②矿产资源较丰富,但矿产的品位低、开采难度大以及分布格局与消耗格局不相对应等原因决定了我国还是一个矿产资源缺乏的国家。③可再生类的植物、动物产品的人均产量和拥有量水平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④资源的利用率低。第三大问题是生态问题,虽然环境污染状况已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持续恶化。SO2 、烟尘污染仍较严重,如全国600多座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酸雨仍未等到彻底控制;机动车造成的污染在加剧。水的污染更为严重,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恶化的第二个方面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由于人口膨胀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平衡失调。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途径: (1)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4)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5)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防治工业污染的主要内容;(6)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7)加强环境管理;(8)依靠环境技术进步,搞好环境保护工作;(9)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 共25分)

1.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 [ ]

A. 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

B. 营养级的降低而增大;

C.有机体个体增大而增大;

D. 有机体个体减小而增大

2.在以下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 [ ]

A. 水资源

B. 铁矿

C. 石油

D. 古生物化石

3.城市生态系统是 [ ]

A.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加合; B.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孤立体系;

C.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 D. 是孤立的自然环境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于 [ ]

A. 1976年

B. 1978年

C. 1979年

D. 1982年

5.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径流量计算,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 ]

A. 1/4

B. 1/5

C. 1/6

D. 1/3

6.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7.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 [ ]

A. 年轻型;

B. 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C. 成年型;

D. 成年型,但已开始向老年型过渡

8.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是 [ ]

A. 低温

B. 风速小

C. 温度大

D. 逆温

9. 有两个噪声,其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 [ ]

A. 69分贝

B. 69.3分贝

C. 70分贝

D.72分贝

10.稳定人口的主要措施是 [ ]

A. 发展生产;

B. 降低总和生育率;

C. 提高人口素质;

D. 优生优育

11.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 ]

A.Zn B.Hg C.Pb D.Cd

12.水资源是指 [ ]

A.地球上自然水的总体; B.淡水; C.地表水; D.工农业用水和饮用水13.新文明时期的新发展观主要表现在 [ ]

A.资源观和价值观; B.道德观和资源观;

C.道德观、资源观和价值观; D.道德观、环境发展和价值观

14.中国在人口问题上所受到的最严重挑战是 [ ]

A.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过快的增长速度; B.年龄结构呈年轻化;

C.性别比不平衡; D.人口素质低

15.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 [ ]

A.CO2 B.NOx C.O3 D.氟利昂

16.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 [ ]

A.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 C.利用自然 D.尊重自然

17.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 [ ]

A.肌肉中 B.脂肪中 C.骨骼中 D.毛发中

18.下列名称中属于资源范畴的是 [ ]

A.环境科学 B.环境状态 C.环境规划 D.环境评价

19.藻类→甲壳虫→小鱼→大鱼这种食物链属于 [ ]

A.捕食性食物链;B.碎石性食物链; C.寄生性食物链;D.腐生性食物链20.导致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 [ ]

A.多环芳烃 B.苯并(a)芘 C.多氯联苯 D.二苯并蒽

21.下列元素中可随食物链富集的元素为 [ ]

A.Na B.Pb C.Cl D.S

22.有机物在水中的主要降解作用是 [ ]

A.化学氧化; B.光化学氧化;

C.化学氧化和光化学氧化; D.生物化学氧化

23.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的鱼、贝机体中富集了 [ ]

A.镉 B. 多氯联苯 C. 砷化合物 D. 甲基汞

24.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人类只能获取地球上植物总产量的1%,那么地球只能养活[ ] A.80亿人 B. 100亿人 C. 500亿人 D. 800亿人

25.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自地球表面各层依次为 [ ]

A.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C.平流层、对流层、是间层、电离层; D.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A; 6.B; 7.B; 8.D; 9. D; 10.B;11.D; 12.A; 13.C; 14.A; 15.A; 16.D; 17.B; 18.B; 19.A; 20.C;21.B; 22.D; 23.D; 24.A; 25.B。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亦可简称污染。

2.氧垂曲线——当有机耗氧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排放口附近,由于排入的有机物较多,耗氧速度大于复氧速度,因而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之后,随着有机污染物的不断分解氧化,耗氧速度不断降低,而复氧速度不断增大……这种根据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的综合效应,所作的能反映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氧垂曲线。

3.温室效应——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而当这些气体的浓度(含量)增加时,会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此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4.逆温——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即标准大气压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层气体温度高;所谓“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面增加;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污染物)降解——是指较高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逐步减小分子量,最后变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7.噪声级——由于人耳对高频声音比对低频声音较为敏感,因此声压级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听起来有不同的感觉。欲表示噪声的强弱,就必须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

8.“一控双达标”——“一控”是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双达标”:一是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二是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9.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计。

10.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雨或降雪.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试述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答案要点:

(1)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

(2)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的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该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充分认识到“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规律。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污染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这些物质经多次循环富集后危及人类;另一方面,要设计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种能量。

(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这里所指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即是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了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当一个生态系统不受人类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充分估计到环境的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资源、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类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

3.水体自净与水环境容量有何联系?

答案要点:

水体的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水体的自净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了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如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反应;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它与水体所处的自净条件,水体中生物种群组成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有关。水环境容量可用下表示:w=v(cs- cb)+c;式中,w--水环境容量;v--水体体积;cs --水质标准;cb--背景值;c--水体对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4.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如何解决?

答案要点:

(1)未来的能源政策概括为:(a)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基础;(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是能源利用的关键;(c)节能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2)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未来能源:(a)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b)太阳能是重要的能源;(c)多渠道解决能源平衡;(d)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浪费。

5.什么叫城市生态系统?它有何特点?

答案要点:

凡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的区域,都可称作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是人工生态系统;

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所占的比例,与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好相反,是以消费者为主的倒三角形营养结构。

③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④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⑤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四、论述题(15分)注: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江泽民总书记要求:西部大开发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

答案要点:

(1)从区划和规划入手,以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指导经济布局和生态建设。

(2)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超越开发与环境冲突的传统模式。

(3)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超越粗放型农业和大规模面源污染阶段。

(4)从开发、建设的源头控制生态破坏,实行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和恢复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5)污染防治实行由单纯靠点源治理向依靠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变。

(6)实行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工业污染控制与生活污染控制相结合,城区环保与郊县环保相结合,超越城市建设长期滞后的发展阶段。

(7)……

2.简述我国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我国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1)预防政策保证了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通过城市综合整治,推动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通过加强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

(2)执行污染者负担的治理政策,一可以明确环境污染或破坏的责任者:二是可落实环境污染或破坏治理的资金承担者。

(3)执行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一是有利于针对主要环境领域和主要污染源的法规制定和实施,二是有利于通过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管理;三是可以通过广泛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 共30分)

1.在以下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 ]

A. 水资源

B. 铁矿

C. 石油

D. 古生物化石

2.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的鱼、贝机体中富集了 [ ]

A.镉 B. 多氯联苯 C. 砷化合物 D. 甲基汞

3.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人类只能获取地球上植物总产量的1%,那么地球只能养活[ ] A.80亿人 B. 100亿人 C. 500亿人 D. 800亿人

4.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径流量计算,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

A. 1/4

B. 1/5

C. 1/6

D. 1/3

5.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自地球表面各层依次为 [ ]

A.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C.平流层、对流层、是间层、电离层; D.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6.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7.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大不利的气象条件是 [ ]

A. 低温

B. 风速小

C. 温度大

D. 逆温

8.稳定人口的主要措施是 [ ]

A. 发展生产

B. 降低总和生育率

C. 提高人口素质

D. 优生优育9.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 ]

A.Zn B.Hg C.Pb D.Cd

10.受人类活动干扰和影响最大的大气圈层是 [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中间层

11.世界上十大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 [ ]

A.水污染事故 B.食品污染事故 C.土壤污染事故 D.大气污染事故

12.可适用于人类饮用的淡水和河流的水量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 ]

A.1% B.2% C.3% D.4%

13.排放污染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源是 [ ]

A.生活污染源 B.工业污染源 C.交通污染源 D.农业污染源14.我国环境保护三大政策是 [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

B.谁污染谁治理,排污许可证,污染集中控制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D.强化环境管理,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限期治理

15.下列名称中属于资源范畴的是 [ ]

A.环境科学 B.环境状态 C.环境规划 D.环境评价

16.有两个噪声,其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 [ ]

A. 69分贝

B. 69.3分贝

C. 70分贝

D.72分贝

17.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 [ ]

A.光化学烟雾;B.大气颗粒物污染; C.煤烟型污染;D.温室气体污染

18.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 [ ]

A.CO2 B.NOx C.O3 D.氟利昂

19.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 [ ]

A.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 C.利用自然 D.尊重自然

20.有机物在水中的主要降解作用是 [ ]

A.化学氧化; B.光化学氧化; C.化学氧化和光化学氧化; D.生物化学氧化

参考答案:

1.A; 2.D; 3.A; 4.A; 5.B; 6.B; 7.D; 8.B; 9.D; 10.A;11.D;12.A; 13.B; 14.C; 15.B; 16.D; 17.C; 18.A; 19.D; 20.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25分)

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

2.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3.人口环境容量——即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4.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关系曲线,此即等响曲线,该曲线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用,所以又称ISO等响曲线。

5.(污染物)降解——是指较高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逐步减小分子量,最后变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6.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间通过一定的取食关系而互相联系起来,这种通过食物而建立起来的链节关系即为食物链。

7.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要使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而且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8.BOD-----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9. 二次污染物------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10.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臭氧层破坏的机理。

答案要点:氟氯烃类类化学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最终会上升到平流层,通过紫外线照射这些物质会分解出可与臭氧分子发生链式反应的氯原子,氯原子与臭氧反应生成一氧化氯与氧气,一氧化氯在紫外线作用下会进一步生成氯原子,如此循环,据测算每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

2.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以粉尘和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主要污染物是降尘和总悬浮颗粒,其次是二氧化硫。这三种污染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普遍问题。

(2)我国大气污染的程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差异。在空间上,总得说来,北方城市污染程度重于南方城市,尤以冬季更显著。如从SO2浓度来看,北方有30%的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南方只有19.2%。降尘现象,也是北方大于南方。但酸雨现象,南方重于北方。从时间上看,我国大气污染冬季重于夏季,污染物的浓度早晚又高于中午。

(3)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城市和交通沿线,由于车流通量大,道路设施不足,形成交通阻塞,也是城市大气污染加重的一个原因;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工业企业密度过大也是重要原因。

3.简述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答案要点:

(1)限制阶段;

(2)“三废”治理阶段;

(3)综合防治阶段;

(4)规划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现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特点是:重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对环境规划措施,既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胡经济效益,又要有环境效益。要再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4.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标准是不是越严越好?

答案要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环境产生危害的基准限值;二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标准并不是越严越好。

5.简述生态系统的待征和功能。

答案要点:生态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总处于运动之中;生态系统自身有恢复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形式不断演进。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6.简述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答案要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年龄构成年轻

(4)老龄化速度快

(5)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7%,却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密度高达118人/km6,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6)人口素质有待提高: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人口基数过大。二是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一束缚,人口在短期内不可能很快下降。三是人口素质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

四、论述题(15分)

结合我国的情况,谈谈怎样才能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答案要点:

1.工业污染源的治理:①加强环保监督法制化建设,加大环境执法检查的力度。②加强达标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企业污染反弹。③加强“一控双达标”宣传和推行的力度。④要着重对重点流域和区域的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其次是要坚决控制新污染。⑤要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明文淘汰和落后工艺、技术等项目一律不批,做好“三同时”和“三关”制度。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

2.结构调整:

(1)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中城市产业混杂、布局不当、污染严重的局面。要下决心淘汰和异地改造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国家要求禁止的“十五小”乡镇企业实施坚决的关、停措施。(2)能源结构的调整:①强制推广低硫、低灰份优质煤,解决中高架源燃煤污染。

②改固体燃料(煤)为气体燃料(天然气或煤气)。③炊事电气化。这不仅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根本措施,也是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3)工业布局的调整: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工业布局对环境影响很大。西方国家把改变不合理布局作为一项重大环境政策来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不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布局不合理就是一条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把实行合理的工业布局作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

3.城市建设与管理:①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既有助于解决城市的道路紧张问题,又有利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②进一步提高工业和城市污水的处理率。

③建立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一方面提高绿地(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绿化调节城市空气、温度以及美化城市景观的功效。④保护、恢复甚至增加城市的水面、湿地面积。⑤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管理,有效地防治建筑扬尘。⑥提高道路的硬化质量,有效地降低道路杨尘;杜绝不科学的道路清扫方式。

4.以“循环经济”思想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建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对下列一些说法,你认为对的在括号内划“√”;你认为错的在括号内划“×”。)(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降低而增大。()

2.城市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

3.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量计,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4.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电离层。()

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6.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是温度高。()

7.两噪声的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69.3分贝。()

8.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Hg。()

9.水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水的总体。()

10.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群落多样性。()

11.中国人口问题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年龄结构呈老龄化。()

12.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大气颗粒物污染。()

13.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14.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尊重自然。()

15.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骨骼中。()

16.“环境状态”“环境容量”可列入资源范畴。()

17.藻类→甲壳虫→小鱼→大鱼这种食物链属捕食性食物链。()

18.导致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多氯联苯。()

19.铅、镉、汞元素可随食物链富集。()

20.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贝,从而使机体中富集了铬。()

参考答案:

1.×;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二.名词(概念)解释(每小题2分,共32分)

1.环境科学——研究人类与其周边客观事物(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2.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大气、水等)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它与环境的自净条件、污染物性质以及污染受体有关。

3.温室效应——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而当这些气体的浓度(含量)增加时,会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此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4.生态破坏——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对这种平衡状态的破坏即为生态破坏。

5.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人类来说,不能有限时间内重新生成或恢复的资源如化石燃料。

7.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计。

8.BOD-----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9.食物网——食物链概念;有多条食物链交织而成食物网。

10.水体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水环境,并在水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水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11.声压级——声压:在声音传播过程中,空气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压力变化,称为声压。声压级:被测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对数乘以20的分贝数。

12.污染迁移——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迁移的方式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13.PM10——粒径小于10μm的包括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1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科技等非物质性成本投入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知识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最大的不同点是:后者的增长是以大量的物质和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而前者不同。

15.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要使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而且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16.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通过环境政策/立法、环境管理、环境技术等有效手段实现物质流的循环和能量流的高效利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简述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的方法。

参考答案:

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每个国家选用的方法与其垃圾的组成成分、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从垃圾成分来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

2.我国水体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总的说来是污染源多、排放量大、处理率低。

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每天超过1亿吨;工业污染源是目前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环保的主要防治对象。由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水污染持续加剧,如降水所形成的径流和渗流把土壤中过剩的氮、磷和农药带入水体;牧场、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排入水体,它们都可使水体水质恶化,造成河流、水库、湖泊等水体污染甚至富营养化。农业污染源的

特点是:面广、分散、难于治理。

3.水体的自净与水环境容量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水体的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水体的自净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了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如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反应;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它与水体所处的自净条件,水体中生物种群组成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有关。水环境容量可用下表示:w=v(cs- cb)+c;式中,w--水环境容量;v--水体体积;cs --水质标准;cb--背景值;c--水体对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4.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可再生资源是未来资源的基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资源利用的关键;资源节约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要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未来资源,包括控制人口,减少资源消耗;多渠道解决资源供需平衡;充分利用资源并减少浪费。

5.如何理解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性?

参考答案: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环境产生危害的基准限值;二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标准并不是越严越好。

6.你对“可持续发展”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参考答案:

(1)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

(2)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的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共 20 分,每小题 2 分)

1.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分别是: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总处于运动之中;生态系统自身有恢复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形式不断演进。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2.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的各种气体、蒸气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等;二次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3.N个噪声,其声压级均为60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60+10lgN分贝。

4.可再生的能源是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

5.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分别是: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迁移的方式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6.列举4个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世界公约:

南极条约

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

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伦敦倾废公约)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

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马波尔)73/78公约

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

关于限制氮氧化物排放及越境转移的1979年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议定书

控制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巴塞尔公约)

生物多样性条约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7.1943年发生于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的起因是:一些一次污染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照射下能够引起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醛类、过氧乙酸硝酸酯等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人的眼睛等粘膜有强刺激作用。

8.1953~1956年发生于日本熊本县水俣市水俣病事件的起因是: 由于人食用的鱼、贝机体中富集了甲基汞。

9.1955~1972年发生于日本神通川流域骨痛病事件的起因是镉污染通过食物链(如稻米)进入人体并不断累积。

10.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二、名词/概念解释(本题共 30 分,每小题 2 分)

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亦可简称污染。

2.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大气、水等)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学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只有一个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B 2、A 3、A 4、C 5、C 6、A 7、A 8、A 9、A10、A11、A12、B 13、 B 14、B 15、B 16、B 17、B 18、A19、D 20、D 21、A22、A23、D 24、B 25、D 26、A27、 C 28、 D 29、B 30、C 31、C 32、A33、D 34、B 35、D 36、B 37、B 38、B 39、B 40、A41、A42、C 43、A44、C 45、C 46、A47、B 48、D 49、A50、B 51、D 52、A53、C 54、A55、A56、C 57、 B 58、 C 59、C 60、B 二、多项选择题 (本部分至少有两个答案或多个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AB 2、ABC 3、AC 4、BC 5、ABD 6、ABC 7、ABC 8、BC 9、AD 10、AD 11、BCD 12、AC 13、ABC 14、ABD 15、ABC 16、ABC 17、ABC 18、ABCD 19、ABCD 20、ABCD 21、BCD 22、ACD 23、ABCD 24、ACD 25、ABCD 26、AC 27、ABD 28、ABCD 2 9、ABCD 30、BCD 31、ABCD 32、ABCD 33、ACD 34、ABD 35、ABC 36、ABC 37、ACD 38、AB 39、ABCD 40、ABCD 三、不定项项选择题 (本部分至少有一个答案或多个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C 2、CD 3、D 4、A 5、D 6、A 7、ACD 8、C 9、ABD 10、ACD 11、BC 12、D 13、A 14、B 15、A16、AB 17、ABC 18、B 19、ABCD 20、ABC 四、案例分析题 1、A 2、A 3、D 4、C 5、C 1、A 2、A 3、ABC 4、C 5、D 1、C 2、C 3、A 4、A 5、A 6、B 7、D 8、CD 9、C 10、BCD 五、综述题 (每答对一条给一分,答对其中20条即得满分20分,答对的超过20条的部分不计分,答错的不扣分。所做答案不以表格形式出现的不影响成绩给定) (一) 1 总论 2 建设项目 3 工程分析 4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 5 环境影响 6 环境影响评价 7 要提出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对其进行论述、评估和投资估算 8 对环境影响和经济损益进行分析 9 对环境监测制度提出规划要求、管理措施10 结论和建议11 附件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学概论试题库

第一章环境学基础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2.环境的分类: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1)自然环境: 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总称。 如阳光、空气、水、动物、植物等。 (2)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物质组分。 4.环境分类: ★聚落环境: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 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 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 城市环境:(城市)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 相互制约、渗透、转化的交错带上。 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 队、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一体。)★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部分。(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星际环境) 5. 环境系统: 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和交换:输入和输出。 6. 环境平衡(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或者说,在一定时空尺度内,系统的物质、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7. 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 人类环境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有限性: 空间、资源、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进入环境 的污染物量超出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时,就会环境恶化; (3)不可逆性: 能量流动不可逆,环境一旦破坏,不能彻底 回到原来的状态; (4)隐显性: 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现的时间性,如水俣病;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湖南农业大学818环境学概论15-18年真题

2015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环境学概论 818 适用专业(领域):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小题3分;共12题,选做10题,多做依1-10题记分) 1、环境质量 2、PM 10 3、Environmental Capacity 4、TOC 5、热污染 6、Iner Environment 7、指示植物 8、POPs 9、土壤污染 10、可持续发展 11、生物浓缩 12、就地保护 二、简答题(共计50 分,每小题 5 分) 1、什么叫做二次污染物?SO 2、H2SO4、NO2和O3中哪些是二次污染物? 2、简述影响As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3、简述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与常见污染物类型。 4、简述土壤净化污染物的作用机理。 5、简述大气污染对农业气候的影响。

6、绘出简单河段水质的S—P模型图。 7、简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与措施。 8、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各有什么特征? 9、简述二氧化氮在大气发生主要的光化学反应。 10、什么叫做一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论述题(共计70 分,每小题10 分) 1、综合论述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 2、论述辐射逆温产生的条件及机制。 3、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的指标与危害?如何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4、制定环境规划时应考虑的几个原则。 5、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原则是什么? 6、请你谈谈土壤中农药的降解、残留及污染防治措施。 7、根据重金属镉的特点,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土壤中的镉的危害?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专业课历年试题

环境科学2000年 一、填空题(30分) 1、酸雨是指,我国酸雨组成以为主。 2、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又叫公约。 5、用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 CODMn。 6、八大公害事件中,水俣病是由于引起的,骨痛病是由于引起的。 7、生态金字塔主要有、、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生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试举例说明。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5、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环境科学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雨噪光光化学烟雾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2、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3、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4、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三、论述题(45分) 1、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25分)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分) 环境科学2002年 一、填空题(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年在市制订。 2、污水综合牌坊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和。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和。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10分) 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环境本底值空气二次污染物"三同时" 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2、水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方法 四、叙述题(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 2、叙述能源利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 3、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4、叙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叙述臭氧层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环境科学2003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噪声级温室效应赤潮清洁生产 二、简述题(50分) 1、简述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点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 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 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 答:《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的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为了拯救人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 达利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 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9 答: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2

专业:姓名:得分: 环科系2002级本科生 《环境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2、光化学烟雾:含有NO X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成因是( B. )。 A. 藻类大量繁殖 B. 有机物大量进入水体 C. 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 D. 溶解氧降低 2. 大气中颗粒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D. )。 A. 飘尘 B. 重金属元素 C. 多环芳烃 D. H2SO4 3.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A.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 镉 B. 铅 C. 甲基汞 D. 铬 4. 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C. )。 A. 去除有机物 B. 去除无机物 C. 去除氮、磷 D. 去除颗粒物 5. 烟囱排出的烟流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关。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烟流形状为( D. )。 A. 波浪型 B. 锥型 C. 上升型 D. 熏蒸型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其规律。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2.(气压梯度力)(风)(湍流) 3.(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 4. (空间辐射)(导线传播) 5.(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气)(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6.(遗传)(生态系统) 7.(吸附交换)(络合-螯合) 8.(堆肥)(焚烧) 9.(工业)(农业)(生活)10.(移动源)(固定源) 11. (COD)(BOD5) 12. (山谷风)(海陆风) 13.(在氮、磷过剩)(水华)(赤潮) 14.(0—120分贝)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 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校综合知识课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2、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3、噪声性耳聋:永久性听力偏移是暂时性听力偏移未充分恢复的状态下继续受到强烈噪声的反复作用引起的听力不能恢复了,区别是听力可不可能恢复。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5、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反映水质污染的微生物学指标为( 细菌总数)和( 大肠菌群)。 2.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包括许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 填埋法),但需注意防止( 土壤)环境的污染。 3. 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SO2 )和( H2SO4)。 4. 噪声控制常用的声学技术是吸声、( 隔声)、消声和( 隔振)等。 5. 伦敦烟雾又被称为(还原型或煤炭型)烟雾,洛杉矶烟雾又被称为(氧化型或汽车尾气型)烟雾。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据测算,我国的适度人口约为( B )。 A.10亿 B.7亿 C.6亿 D.2亿 2. 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 )。 A.聚乙烯的白色塑料垃圾 B.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C.石灰窑的白色烟尘 D.白色建筑垃圾 3. 震惊世界的日本神通川“痛痛病”是由于人们食用了含( C )的稻米引起的病变。 A.甲基汞 B.铬 C.镉 D.铅 4.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1类区昼夜间标准为( D )。 A.65、55 B.60、50 C.60、55 D.55、45 5.酸雨是指PH<( C )的降水。 A. 4.5 B. 5.0 C. 5.6 D. 6.5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是:首先在细胞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发生分解为无机物,其最终产物是CO2、H2O及 NO等,在 3 缺氧条件下发生反硝化、甲烷发酵和酸性发酵过程,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和醇等。 2.固体废弃物的定义、按来源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固废分类及特点: ①工业固废,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处理困难; ②矿业固废,特点:数量大,污染程度及范围小; ③农业固废,特点是:N、P含量多,易引起水质恶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