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第一章:绪论(课件)

美学第一章:绪论(课件)

第一章绪论:美学是什么

本章知识框架

第一节:美学是什么

第二节:美学历史与学科定位

第三节:美学基本问题

第四节: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

思考题

第一节:美、美学与审美

1.1 美在哪里寻找?

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那么,美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通过以下几张图片来回答这个问题?

此外,在饮食、服饰、人体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发现美。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

1.2 审美

1.2.1什么是审美

所谓“审美”?就是有“审”有“美”,“审”作为动词表明有主体存在,也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

一方面,强调了二分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美是属人的美,审美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和人生境界。

1.2.2 审美关系

首先,人在生存活动中,与世界发生和建立多重复杂的关系,如: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宗教关系、实用关系、审美关系等等。

其次,作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关系,审美关系具有如下特质:

审美关系与其他关系的不同:

区别一、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区别二、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区别三、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区别四、审美关系是一种对现实的情感关系。

即,在审美中,人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效果,而不是理智上的认识和意志上的行为。

解析如下:

思路一:意识上的行为——即向审美客体寻求获得现实行为层面的经验教训,换言之,“求善”。

思路二:理智上的认识——即向审美客体寻求获得纯粹抽象的理性认识,换言之,“求真”。

思路三:喜怒哀乐的情感效果——即向审美客体寻求获得情感共鸣,得到精神陶冶和灵魂净化,即“求美”。

1.2.4 审美现象

首先,审美现象的构成:

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要素构成。

其次,审美现象的结层特点:

审美主体、客体和审美关系结构,均有三层特点。

我们先欣赏一幅名画:

作为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事物,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首先,是形式层,这是审美对象显现到我们感性器官,引发审美愉悦的层面。

其次 ,是意象层。

最后,是存在层。

与之对应,审美主体和审美关系有如下结构层次特点:

再次,审美中的“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活动之前有无审美主客体?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审美主客体生成是同时同步的;在逻辑上,要坚持审美关系在前,审美主客体生成在后的原则。

坚持主客体同步生产和关系在先原则。

最后,审美方式决定审美对象。

第二节:美学历史与学科定位

2.1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美学

三者的关系是:最先为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为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三者在时间起止长度上有区别,此外

它们在美学形成中影响不同(见右图)

2.1.1 审美意识的定义与两种类型

首先,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一般通过感性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系统明确理论表述,不够成熟和自觉。

其次,审美意识可以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初级审美意识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不仅更成熟和自觉,更贴近对世界人生的整体把握,涵盖面更广,具有更大普遍性。

2. 1.2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在审美意识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对某些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进行了自觉的理性认识。

需要注意:美学思想是最重要的美学资源,甚至比美学学科还要深刻。

此外,美学思想在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多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2.1.3 美学

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系统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理论体系。

2.2 鲍姆嘉登与美学

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在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一文中提出如下建议:

“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高级认知能力作为逻辑学体系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是通过低级的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1750年他出版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拉丁文,德文为Asthetik,英文为Aesthetics),也就是感性学。

2.2.1“感性学”形成的背景

17、18世纪,欧洲,尤其是德法盛行理性主义,对鲍姆嘉登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人。

莱布尼兹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理性认识的“完善”形式,感性经验不可能对获得知识起根本作用,它或者启发理性认识,或者是知识的模糊形式。

沃尔夫也认为感性能力相对于理性能力,在知识建构中不起重要作用。

鲍姆嘉登一方面受到理性主义影响,但他以诗歌研究为切入,努力为感性认识建立立足点。

2.2.2《美学》出版的影响

首先,提高了诗歌和艺术的地位,美学学科开始形成,本人被称为“美学之父”。

其次,站在理性主义立场,把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类感性能力,在研究内容和方法深度上有不足。

最后,使美学从属于哲学和逻辑学(美学的“大姐”),使审美和艺术活动从属于认识论。

2.3 美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三大科学

研究对象

迥然不同

2.3.1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是艺术哲学

这一观点从普罗提诺开始,以黑格尔为代表,他在《美学》中认为艺术可以体现美,而且美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并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

(对象狭隘,忽视自然美和社会美)

观点二、美学研究对象是美

该观点始于柏拉图。古典美学认为美和“美的东西”不同,美具有本体性,据此认为应当以美为对象,探讨美的本质规律。

(偏向对象的精神性,忽视对象的客观性)

观点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感或审美经验

近代美学由思考美转向考察审美经验,鲍姆嘉登将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康德把审美定义为情感领域领域,属于鉴赏判断,里普斯的移情理论等,都将美感作为美学的核心问题。

(偏向主观的人)

观点四、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及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2.3.2美学学科性质

首先是人文科学其次是综合性(跨学科性)

按照美学的知识构成和研究对象,又可以有两种不同分类:

根据知识构成,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符号学美学等。

根据研究对象,分为艺术美学、教育美学、技术美学等。

第三节:美学基本问题

3.1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是关于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美学也涉及该问题。

美学的哲学问题,指美学为了掌握自己的研究对象、实现研究目的,有效选择研究方法,所持有的一种哲学视野、哲学终极目标、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理论

根基。

美学的哲学问题,主要涉及人生、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即“人生在世”的问题。

对这三要素的持续思考,构成了对美学问题的思考。

3.2 内在问题

3.3 课程结构

第四节: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

4.1 教材说明

本课程主要参考书有:朱立元主编《美学》、叶朗著《美学原理》,周宪著《美学是什么》,陈望衡著《当代美学原理》,张法著《美学导论》,王振复著《中国美学史新著》等。

本课程以朱立元的《美学》为主干教材。

4.2 学习任务

增强了解,培养兴趣,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在以上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内化美学观念,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科学的美学观和大文科观。

4.3 学习方法

第一,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第二,立足于中国文化。

第三,注重锻炼和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第四,掌握艺术史知识,丰富艺术鉴赏经验。

第五,要扩大知识面。

4.3 课程邮箱

Email:gbmxyl@https://www.doczj.com/doc/ed6045324.html, key:334455

思考题

1、简述鲍姆嘉登对美学学科的影响。

2、审美关系有何特点。

3、审美现象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4、美学有哪些基本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