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K扛段

1. 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 ),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_________、。

诗词开__________ 一派,为 ________________ 之一。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

士等职。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

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 ________ ”传世书迹有_____ 等。

2. 文体知识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 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3?创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一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4?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故垒()酹()狼狈()何妨()

吟啸()樯橹()萧瑟()一蓑烟雨()

5. 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

(1)大江东去() ________________

(2)羽扇①纶巾②?(___ )笑(_____________ )

(3)灰?飞烟②灭◎() ________________ 笑( ) __________________

(4)同行皆狼狈( _________________ )

(5)竹杖①芒鞋轻胜马「◎() ____________ 笑( ) _______________

1.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豪放唐宋八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4. l e i l e i b e i fang y i n qi a ng/l u s e su o

5. (1)名词作状语,向东。(2)①名词作动词,手持羽扇;②名词作动词,头戴纶巾。(3)①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②名词作状语,像烟那样。(4)动词作名词,同行的人。(5)①名词作动词,拄

着竹杖;②名词作动词,骑马。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赤壁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画面和特点:

作用:这几句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

壁塵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了一个广

阔的背景。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

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通过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写对下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上片通过描写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高插云霄的陡峭山崖、汹涌骇浪拍击江岸、滚滚江流卷起澎

湃雪浪等景物形象,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一种惊心动魄、奔放豪壮、雄奇壮丽的意境。作用: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象周瑜心

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

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

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一一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一

—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反拨形式。因而,在消极的思想深处,隐含着积极入世、创建伟业的豪情。

9. 从内容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

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

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10. 《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11. 从表现手法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有什么特点?

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一一多少豪杰一一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12?词的下片是怎样刻画周瑜形象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1)形象:①“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②“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娴雅,一派儒将风度。③“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④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

瑜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形象。

(2)作用: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轼这年四十五岁,不但功业没有建树,还戴罪被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故国神游”以后

几句就是抒发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13?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地写了周瑜?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其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

悲壮情怀。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方面要表现周瑜年轻有为,另一方面是以美女衬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风采,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故皂(I e i )

公瑾(q i n)

拍岸 ( p a i )

吟啸(y i ng)

4?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B. 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比喻)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比喻)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6.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 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 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C. 赤蹙(b l )

D. 樯橹(qi a ng )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料峭(qi d o ) 遂晴(su 1) 纶巾(I u n ) 肃瑟(s e )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3. 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D.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淘:冲洗 道:知道 华:花白的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的著名词句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 “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

“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 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

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 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

交融,声调和谐。

D. 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

大。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

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

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

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 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

“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 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

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9.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三组排比句。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一道风景;______________ ,是一道风景,__________ ,是一道风景。可是你

知道,聪明的你就是一道风景:虽然你没有惊涛拍岸的雄浑,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但是你有青

春的活力,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2. 这首词的下阕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何仅写周瑜一人?

3 ?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 “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词中“月明多被云妨” 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2015年咼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

是丛篁幽石。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 D

【解析】A 项,“瑾”应读j I n ;B 项,“吟”应读y i n ; C 项,“纶”应读gu a n 。

2. B

【解析】B 项中,“出”应为“初”。

3.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道”,说。

4. C

【解析】①“英俊杰出的”;②“繁华的景象”;③和④中的“故”都是“旧”的意思。

5. 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 B 项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6. ④①⑥②③⑤

【解析】要联系指示代词“这”的指代内容。另外,注意人物和名句的对应。

7. 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苏轼是豪放派,其他几位是婉约派。

& D

【解析】“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有误,诗人最后的感慨是一种无可奈何。

9.(示例)东风裁柳,碧如丝绦

小荷初露,涓涓清泉 没有东风裁柳的多情 没有小荷初露的恬美 你有抵御艰难的柔韧 你有纯洁的心灵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内容一致”和“结构修辞和句式一致”。考生解答此题注意要引用或化用古人的写景诗句,还要注意语句前后的关系。

(一)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檣橹灰飞烟灭。景物特点:气势宏大、雄起壮丽。作用: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2?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借古事以抒怀。下阕由“遥想”领起,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华发早生、功业难就。在此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郁愤和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意在拿自己与周瑜比较,以显现出自己至今功业未成的忧愤。

3. (1)烘托:词中以“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用众

多的豪杰来烘托周瑜,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烘托与映衬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二)1.“凉”字用得妙。①中秋时节天气凉;②词人遭贬,内心悲凉;③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2?既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云遮月),又借此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和失意

后的苦闷心情)。且“月明多被云妨”暗指自古贤良多被奸佞陷害,美好的品质常被污浊掩盖,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了开头两句要抓住

“高卧” “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 “炼手法” “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题目,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关键是诗歌的一些答题思路和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很容易得分。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炼字”注意从手法、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切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理解的题目,注意读懂诗歌,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 ,要结合前句“仔细”分析。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关键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体现诗歌的考核点是基础的赏析,但也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诗歌的情境作答。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课苏轼词两首 课时优案1 1.读准字音 (1)故垒.( ) (2)酹.江月( ) (3)狼狈.( ) (4)何妨.( ) (5)吟.啸( ) (6)樯橹 ..( ) (7)萧瑟.( ) (8)纶.巾( ) (9)料峭.( ) 答案(1)lěi(2)lèi(3)bèi(4)fánɡ(5)yín (6)qiánɡ lǔ(7)sè(8)guān(9)qiào 2.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 ..人物 古义: 今义: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2)多情 ..应笑我 古义: 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3)回首向来 ..萧瑟处 古义: 今义:从来,一向。 答案(1)杰出的。(2)多愁善感。(3)刚才。 3.一词多义

(1)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大道. 之行也 道. 芷阳间行 从此道. 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2)如???? ? 人生如.梦 坐须臾,沛公起如. 厕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任????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王甚任. 之 (4)且???? ? 何妨吟啸且.徐行 誓不相隔卿,且. 暂还家去 若属皆且. 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答案 (1)动词,说 名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动词,取道 名词,道路 (2)动词,好像 动词,到……去,往 动词,及,比得上 (3)副词,任凭 名词,任务,责任 动词,信任 (4)连词,词义为“又……又……”“一面……,一面……” 副词,暂且 副词,将,将要 副词,尚且,还 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1.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苏轼词两首练习答案讲课稿

《苏轼词两首》 第一部分 课内知识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故垒 (lěi) 吟啸.(xiào) 衰.落(shuāi) 怀瑾握瑜. (yú) .涤纶.(lún) 谪.居(zhé) 羽扇纶.巾(g uān) C .间.隔(jiàn) 蓑. 衣(suō) 应和.(hè) 狼狈.为奸(bèi) D .萧瑟.(sè) 刹.那(chà) 书卷.(juàn) 料峭.春风(qiào)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A ) ..人物 风流:放荡不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C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D .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4.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汹涌澎湃) C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 .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5.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 . 平生 任:担负(任凭)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 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 . 乘. 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乘:趁着。 樯.橹灰飞烟灭 樯:一种摇船的桨(桅杆) D . 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7.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 .回首向来..萧瑟处 B .千古风流..人物 C .便纵有千种风情.. (A 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 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C 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 9. A ) ..萧瑟处 B .一蓑烟雨任平生.. C .一时多少豪杰.. D .惊涛..拍岸 10.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比喻)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12.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 ) B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 .杨柳岸晓风残月。 13 B )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D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4.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B )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羽扇”代指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C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D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15 A ) B .以美人衬英雄,更能表现周瑜潇洒的风姿。

苏轼词两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中秋》教学设计 一、导入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达观; 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倾城出猎时,他诵出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 (媒体出示导入文字) 他就是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这节课我们复习他被贬密州时的两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媒体出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疏通文意。(重点) 2.品味粗犷、豪放的语言风格。(重点) 3.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感。(重点) 4.通过扩展阅读试着走近诗人,学会评价诗人。(难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基础知识记一记) (学生互相提问,学生自愿展示,男女生擂台赛) 1.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都是豪放派词人。 2.时代背景: 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自动请求外任,被贬杭州,后宋神宗熙宁七年,东坡任密州知州,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出猎词。 次年,即丙辰中秋节,当时作者41岁,政治上不得意,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未见,思亲之情油然而生,写下《水调歌头中秋》。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两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水调歌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认真阅读注释,完成以下填空。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一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即、、。 苏轼(1037—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苏轼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合称“”,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并称“宋四家”。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2.《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被贬黄州。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是一首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 ..()()一尊还酹.江月()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4.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 樯橹:一尊:酹:已而: 向来:芒鞋:吟啸:料峭: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精选高中语文第2单元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 —身处逆境忘得失,心怀天下志难酬 一、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杖.(zhàng)还酹.(lèi)樯.橹(qiáng) B.萧瑟.(sè) 料峭.(qiào) 蓑.衣(suō) C.纶.巾(lún) 狼狈.(bèi) 吟啸.(xiào) D.绚.丽(xuàn) 珠玑.(jī) 公瑾.(jǐn) 答案:C 解析:C项,“纶”应读“gu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俏丽讥诮积毁消骨料峭春风 B.樯橹啬薇妃嫔媵嫱铜墙铁壁 C.赤壁避难珠连壁合坚僻清野 D.咨询谈资雄姿英发恣行无忌 答案:D 解析:A项,消—销。B项,啬—蔷。C项,珠连壁合—珠联璧合,僻—壁。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B.料峭 ..春风吹酒醒 料峭:温暖。 C.回首向来萧瑟 ..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D.樯橹 ..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答案:B 解析:B项,“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 ..萧瑟处B.一蓑烟雨任平生 .. C.一时多少豪杰 ..拍岸 ..D.惊涛 答案:A 解析:A项,古义:刚才;今义:一向,从来。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

(4)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何妨吟啸且徐行(2)一蓑烟雨任平生(3)也无风雨也无晴(4)千古风流人物(5)一时多少豪杰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6~7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片。 D.“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了周郎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答案:D 解析:D项,“小乔初嫁”是侧面描写。 7.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②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③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片的“一蓑烟雨”句,表达

最新苏轼词两首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译文 1、《念奴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定风波》: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解析A项“浪涛尽”应为“浪淘尽”;B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D项“无情”应为“无晴”。 答案 C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 ..(有功业)人物。 ..(冲刷)尽,千古风流 B.谈笑间,樯橹 ..(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C.料峭 ..(十分寒冷)春风吹酒醒。 D.回首向来萧瑟 ..(凄凉)处。 解析B项应是代指曹操水军;C项应是微冷;D项应是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远芳侵古道道 ..狭草木长 C.风雨不动安如.山天阶夜色凉如.水 D.一任.群芳妒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析A项分别为形容词,旧的;名词,原因。B项均为名词,道路;C项均为动词,好像;D项均为副词,任凭。 答案 A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 A.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B.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不出,火且.尽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连词,一面……一面。A项为副词,尚且,还;C项为副词,将,将近;D项为副词,将要。 答案 B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 答案 B 6.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答案 D 7.对《定风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属寻常,毫无差别,要尽情享受人生。 D.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解析C项“要尽情享受人生”错误,词人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

人教版必修4苏轼词两首语文同步练习题

.. . .. .. . . . . . . . . . . . . . . . 必修四苏轼两首词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 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B .苏轼这两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其中“乐府”本是音乐行政机关,后来成为 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此处是词的别称。 C .公瑾,是周瑜的字。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一般说来,古人的名 和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D .周郎,是对周瑜的称呼。因为周瑜 24 岁时担任中郎将,故人们称他为“周郎”。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樯橹(qiáng)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 .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 .针砭(biǎn) 粗糙(cāo) 故垒(lěi) 创伤(chuāng) D .萧瑟(sè) 刹那(chà) 衰落(shuāi) 早生华发(fā) 3.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分) 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B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故垒西边 B .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 故人西辞黄鹤楼 5.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空:直插云霄 B .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 .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微带暖意 D .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放荡不羁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C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D .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四语文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人教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七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四语文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人教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拟人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答案】: 【解析】:

优秀教案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5.定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课时分层作业5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练习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课时分层作业5苏轼词两首新人教版必 修4练习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国 ..神游故国:古战场 B.卷起千堆雪.雪:比喻浪花 C.一蓑烟雨 ..任平生烟雨:沙湖道中雨 D.回首向来萧瑟 ..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C[C项,这里指由眼前的风雨上升到人生中的风雨。] 2.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11162040】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___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________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⑤却容不了当权派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 A[要根据句间关系和句子的主语来确定句子顺序。] 3.下列各项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B项为借代,其余为比喻。] 4.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1162041】A.词,又称“长短句”“诗馀”“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

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C[“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11162042】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中写出周瑜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依据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导学号:11162043】面对赤壁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续写内容首先要注意选取古代文学家,句式要依据“面对赤壁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 【答案】(示例)依据历史记载杜牧借古讽今吟成《阿房宫赋》历尽人世辛酸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就史家绝唱 7.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我们徜徉在诗词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词,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词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8: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诵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三、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必修4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必修4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测试题 2019.9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爱好或玩乐亦有高下之分:有人嗜麻将,有人好围棋,有人喜读书,高下则大异;同是集邮,有人为了艺术,有人却为了赚钱,相去也甚远。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或者是否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生活中的爱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多个朋友开条路,得罪个人找堵墙。(中国俗语)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荀况)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克雷洛夫)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一定要谨慎择友。也有人想,应当广泛地结交朋友。请以“广交朋友与谨慎择友”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 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 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 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 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5,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 A.女为人臣子 B.畔主背亲 C.驾赤虬,持一版 D.复举剑拟之 E臣愿奉璧西入秦F拜书送于庭 6,下列划线的词语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 A、绝不饮食 B、答其善意 C、请指示王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E、衡下车 7,下面划线的词语用法不同的是() A宁许以负秦曲 B 反欲斗两主 C 空以身膏草野 D 恒从小奚奴 8,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会论虞常会武等至匈奴 B、引赵使者蔺相如虞常果引张胜 C、君因我降欲因此时降武 D、尚可得乎赵王使使视廉颇尚可用否?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划线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天雨雪。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樯.橹(qiánɡ)酹.酒(lèi) 擂.台(lèi) 羽扇纶.巾(lún) B.蓑.衣(suō) 料峭.(qiào) 萧瑟.(sè) 拾.级而上(shè) C.埋.怨(mán) 着.陆(zhuó) 挟.持(xié) 洗洗涮涮.(shuā) D.粳.米(ɡěnɡ) 泊.车(bó) 星宿.(xiù) 引吭.高歌(hánɡ) 答案 B 解析A项,羽扇纶(ɡuān)巾;C项,洗洗涮涮(shuàn);D项,粳(jīnɡ)米。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樯橹:桅杆 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轻:不仅有轻便之意,也有“无官一身轻”的感觉 答案 B 解析B项,“樯橹”本义是桅杆和船桨,在词中借指曹操的水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 答案 C

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把滚滚东流的长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答案 B 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作者对古人的追怀。 5.下列对《定风波》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上片前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情感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答案 D 解析表现的应是作者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分成两段,称为“双调”,有的分为三段、四段,称为“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 B.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词坛名家的词风大体上可归于婉约派。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大都婉丽柔

第5课苏轼词两首

第5课苏轼词两首 你从北宋走来,带着风雨,挟着你的诗文;你从古代走来,携着沧桑,印着你的超然。你让后人景仰,让后人敬慕,你的为人、你的诗文、你的品行,亦将永恒后世。你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化解掉人生路途中的坎坷磨难,你用如椽大笔写出了千古第一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用豪情抒发了“千古文人的英雄梦”。

⊙课内素材 豪放旷达的苏轼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地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遭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及其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

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运用角度]“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直面困难”“宽容与大度”“心态与人生”“乐观与豁达”等。 ⊙运用示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乃是定律。然而,大风大浪并不能击垮每一座坚固的城池,暗云并不能遮挡每一束暖阳,秋风并不能黯淡每一寸春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挺直了腰板,凄风冷雨只能望而却步。于是,这风雨摇曳的世界便只能在他面前匍匐了。秋天的黄州,月洒寂寞梧桐,烟笼缥缈孤影。苏轼,这个注定半生寂寞的旷世奇才,尽管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尽管是“高处不胜寒”,尽管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谁见幽人独往来”,相思之苦,贬谪之伤,寂寞梧桐,几重重压,他,东坡先生那个伟岸的身躯挺起了他高洁不屈的脊梁,那高山仰止的高大身躯挡住了脊背之后那一片凋敝的天空。于是,如梦的人生化作一樽江月,一蓑烟雨,历尽萧瑟,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铮铮誓言。于是,他手持铜鼓,高唱“大江东去”。 2.是什么让苏轼在政坛挥洒豪气?又是什么让苏轼离开政坛而释然豁达?才四十岁,你就自称“老夫”,你是埋怨政敌把持的长安城太小,所以甘愿自请出任地方太守。你的千百位侍从簇拥着你,头戴锦帽,身披貂裘,千骑横卷平冈,这是你一腔冲天豪气的宣泄。你要体验“沙场秋点兵”的满足感,这是你的豪情。但“乌台诗案”了结后,你被贬黄州,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你却“竹杖芒鞋轻胜马”,更有一份悠闲的自在,如此从容,气定神闲。你终于悟透一个道理:政坛就像一张赌台,要想摆脱无常的大喜大悲,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既如此,何不吟一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江海湖山中寄托一生呢?苏轼的拿得起是拥有时的聊发少年狂;苏轼的放得下是缺失时的释然一笑,欢畅豁达。 (选自十年高考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5 苏轼词两首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垒./累.赘公瑾./谨.慎惊涛.拍岸/文韬.武略 B.歼.灭/纤.维樯.橹/蔷.薇吟啸.徐行/风雨萧.瑟 C.狼狈./疲惫.料峭./俊俏.羽扇纶.巾/冠.冕堂皇 D.蓑.衣/绳索.阻挠./妖娆.竹杖.芒鞋/重峦叠嶂. 思路解析:A项,lěi/léi,jǐn,tāo。B项,jiān/xiān,qiáng,xiào/xiāo。C项,bèi,qiào,guān。D项,suō/suǒ,náo/ráo,zhàng。 答案: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徐:缓慢。 D.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担负。 思路解析:D项,任:听任、任凭。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竞豪奢。 C.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只有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 答案:A 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16·江苏高考)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3)苏轼在《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周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