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2017_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过程和原因。(重点)

3.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措施。(重点)

4.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探寻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荒漠化

阅读教材P16第1至2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现状

(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遭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正误判断:

(1)湿润地区不会发生土地荒漠化。( )

(2)沙漠化就是荒漠化。( )

【提示】(1)×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它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它不等于沙漠化。两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教材整理2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阅读教材P16第3至5自然段,P17第1至3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正误判断:

(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相同。

( )

(2)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西北地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

(3)气候异常是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

【提示】(1)×二者不相同。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

(2)√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大部分地区水分不能满足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从而自然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在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3)√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教材整理3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阅读教材P 17最后一自然段至P 19,完成下列问题: 1.根本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正误判断:

(1)自然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扩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 (2)过度开垦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中起决定作用。( ) (3)次生盐渍化现象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 )

【提示】 (1)× 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因此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起决定作用。

(2)× 过度樵采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重最大。

(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致使土壤中盐分在地表聚集,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

教材整理4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阅读教材P 22至P 25,完成下列问题:

1.防治内容????

?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

?

?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 盐碱 、治沙相结合

3.防治重点: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正误判断:

(1)在牧区草原,要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渍化。

( )

(2)草方格沙障是生物措施。( )

(3)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主要用于植树种草。( )

(4)“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水土流失。( )

【提示】(1)×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渍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2)×草方格沙障是工程措施。

(3)√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4)ד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功能是防风沙侵袭。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合作探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约36亿公顷的土地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胁,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110个国家面临着土地退化的危险。每年有1 200万公顷土地面临消失,这些土地可生产2 000万吨粮食,每年由于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20亿美元。

探讨1:什么是荒漠化?

【提示】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探讨2:根据材料分析,荒漠化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方面?

【提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核心点击]

1.荒漠化的含义

对荒漠化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下表所示:

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非沙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如科尔沁沙地。

(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亚热带湿润区域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3)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体验评价]

1.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

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

【解析】第(1)题,荒漠一部分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还

有一部分是人类长期活动造成的。其实质是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在内的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的过程和现象。第(2)题,海平面上升、酸雨危害、太阳活动不会导致荒漠化发生。

【答案】(1)D (2)A

2.2016年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世界主题是“包容性合作,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宣传口号为“保护地球、修复土地、造福人民”。中国主题是“绿化荒漠,绿色为民”。读图,完成(1)~(2)题。

①黄土高原②河西走廊③哈尼梯田④云贵高原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②④B.①③

C.②③D.①④

(2)导致④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蚀D.海蚀

【解析】读图可知,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云贵高原属于喀斯特地貌,炎热的气候,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导致石质荒漠化。

【答案】(1)A (2)B

[

材料一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甲图

乙图

探讨1:材料一中表现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提示】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探讨2:读材料二中的甲图回答: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提示】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

探讨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为什么?

【提示】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核心点击]

1.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1)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西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小、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

干旱的气候使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再加上大风日数较多,风沙活动频繁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如下图所示:

(3)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它对荒漠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人为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樵采

过度樵采使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沙丘活化,荒漠化加剧。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为了增加收入←人口激增→燃料需求多

↓↓↓

无节制采挖药、菜←过度樵采→樵采天然植被

↓↓↓

严重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破坏固沙植物

(2)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导致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3)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体验评价]

3.一位生态学家在非洲某村落进行生态考察,他由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出发,向外前进。不久他发现这里的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心圆式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二百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到距井三百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再向外到一千米左右,才有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2)题。

(1)这位生态学家在非洲考察时看到的植被分布现象,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造成的 ( )

A.过度放牧B.滥垦土地

C.滥伐森林D.滥采矿产

(2)材料所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尼罗河下游地区B.赞比西河口三角洲

C.刚果河中游地区D.尼日尔河中游地区

【解析】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分析距水井远近的植被分布差异。水井周围,距水井越近,人类的活动越频繁,植被破坏越严重。水井附近光秃和坚硬的土地的存在表明该地水井不是用于土地灌溉;水井外一千米左右才出现相距甚远的植物表明该地区植被以草原或荒漠草原为主;开采矿产会造成某一区域内植被完全被破坏。故该地水井主要是放牧的饮用水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干旱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尼罗河下游地区和赞比西河口三角洲以耕作业为主;位于刚果盆地的刚果河中游地区森林茂盛;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尼日尔河中游地区受游牧业影响而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1)A (2)D

4.“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石头滚。”这是我国西北某省部分县市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该省的这部分县市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

(2)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上述生态问题的区域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③过度放牧,草场被破坏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第(1)题,据大风、石头、沙尘暴等信息判断该省的这部分县市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2)题,土地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结合图中草原的破坏判断人为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省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1)B (2)B

[

2016年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是“绿化荒漠,守护家园”。中国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惠民”。联合国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探讨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提示】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探讨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提示】

荒漠化防治应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具体措施如下:

1.合理利用水资源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体验评价]

5.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读图,回答(1)~(2)题。

(1)①地可能位于我国的( ) 【导学号:94880012】 A .塔里木河下游

B .库姆塔格沙漠

C.科尔沁沙地D.呼伦贝尔草原

(2)治理②地的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重点应( )

A.防止过度农垦

B.合理利用水资源

C.保护植被,防止沙丘活化

D.限制载畜

【解析】考查三角坐标图的判读、荒漠化及治理措施,读图可得出①地以过度放牧为主,②地以过度樵采为主。第(1)题,①地以过度放牧为主,应位于草原牧区,判断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第(2)题,因为②地以过度樵采为主,所以采取的措施应为保护植被,防止沙丘活化。

【答案】(1)D (2)C

6.2016年,粮食不足和营养不良再度席卷非洲某区域,约1800万人直接受害,干旱使该区域的谷物生产较前一年减少26%,当地的游牧活动因严重的饲料短缺而提早移动,移动路线也因此改变。据此回答(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大量减少

D.臭氧层破坏

(2)下列措施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乳畜业

B.开展国际合作,发展温带经济作物

C.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

D.兴建水利工程,引进高产水稻品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出现的问题是干旱及牧草短缺,说明该地不合理的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及土地荒漠化问题,B正确。第(2)题,人口增加,导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因此应该控制人口增长,发展节水农业,C正确。

【答案】(1)B (2)C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荒漠化

下表是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2题。

A .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酸雨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2.该生态问题对应类型是( ) A .石漠化 B .稀有动物缺少 C .土地沙漠化

D .硫酸型酸雨 【解析】 第1题,根据统计资料可知,该生态问题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最可能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第2题,根据荒漠化的几种类型分布,发生在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土地沙漠化。

【答案】 1.A 2.C

对点训练2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 的人为因素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3~4题。

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 A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 .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 .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 .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过于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

A.土壤盐碱度升高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沙尘暴频度减少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解析】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主要发展畜牧业(或灌溉农业)。图中为草地,靠近井的地方形成荒漠,说明水井周围植被从有到无,主要是因为农牧业活动过于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形成的,D正确。第4题,乙地区因有水灌溉形成绿洲,不合理漫灌会形成土壤盐碱化,造成绿洲萎缩,A正确;土地荒漠化退化主要表现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紧实度上升,B错误;沙尘暴频度增加,C错误;生物生产能力下降,D错误。

【答案】 3.D 4.A

对点训练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5~6题。

5.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

A.农作区——减少水井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减少水井数量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6.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 )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B.绿洲前沿地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解析】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寻找治理措施。绿洲前沿地带应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应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答案】 5.D 6.A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

学业分层测评(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我国西北地区受海陆位置影响,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 )

A.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B.风力作用强烈,气候干旱

C.干旱为主

D.多高大山脉与盆地

2.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形起伏大,高原山地广

B.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

D.植被稀少,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小

【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由于干旱,形成了其整体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第2题,本区景观由草原和荒漠构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变化,而水分条件变化的根源在于距海遥远,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很难到达。

【答案】 1.C 2.B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3~4题。

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图中B处在古代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类型由草原退化为荒漠

C.农业由耕种业向畜牧业转变

D.过度开垦和放牧破坏植被

【解析】第3题,A地区位于贺兰山以东的宁夏平原,黄河流经此地,灌溉农业发达,人们在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易使地表积水;该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积水蒸发后,盐分积聚在地表,导致土壤盐碱化。第4题,注意题干中所问的是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放牧和垦殖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 3.B 4.D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

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加剧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农垦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6.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解析】第5题,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第6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

【答案】 5.D 6.C

读“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完成7~8题。

7.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 【导学号:94880034】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8.针对该地荒漠化问题,下列治理措施中正确的有 ( )

①控制人口增加,少数地区可以进行生态移民②控制农业规模,合理用水③对已经严重荒漠化的土地进行封沙禁牧④在荒漠化土地上,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树木,防风固沙⑤扩大水田面积,利用水田等人工湿地调节当地气候

A.①②⑤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该地区荒漠化快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造成的,例如过量引水、不合理灌溉等。该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需水量大的林木种植和水田生产。

【答案】7.C 8.B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导学号:94880035】

(1)A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导致A周边地区沙尘暴常有发生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我国华北地区的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解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方面回答,人为原因主要是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发生沙尘暴的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是要有动力——风,三是气候干旱才能风起沙扬。

【答案】(1)气候干旱多风,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气候干旱,春季风力强

(3)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能力提升]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下图)。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完成10~12题。

10.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气候变暖B.土地荒漠化

C.旱涝灾害D.水土流失

11.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用水B.沙漠广布

C.过度放牧D.气候干旱

12.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 )

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④恢复自然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0题,由材料可知,民勤县出现了荒漠化问题。第11题,由材料可知,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导致下游出现绿洲消失的现象。第12题,合理分配河流的水量,恢复植被是治理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答案】10.B 11.A 12.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是我国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的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变化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危害及其治理措施。从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图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尔沁草原荒漠化非常明显,结合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密度的变化图可以看出,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时可由草原退化的原因入手。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土地(草地)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 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整合高中地理人教必修 第章 第节 荒漠化的防治 测试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2章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试题 测试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地退化。第2题,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但两地均为季风气候,且地表水缺乏,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 【答案】1.B 2.B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 C.东、西部相当 D.南部高于北部 4.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出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解析】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大,导致草场载畜量下降。在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提高草场载畜量、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大力发展种植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3.B 4.B 5.D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完成第6~8题。 6.在一年中,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7.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8.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第6题,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7月份气温最高,融化冰雪量最多,但冰雪融水汇入河流还要延迟一段时间。第7题,塔里木河沿岸绿洲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加剧,植被因缺水而不能生存,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第8题,可用排除法,A项忽略了下游地区的用水,将加剧下游荒漠化;B项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项没考虑到上游和冲积扇地区的用水,舍弃原本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刻意照顾下游地区;D项上、中、下游都能够均衡利用河水,共同发展。 【答案】6.C 7.A 8.D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教学提纲

模块三区域地理 专题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 活动 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旱地 主要粮食 作物 主要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甜菜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工业 我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 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②重工 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 工业,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口, 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结论: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4、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①为保证建筑物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宜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与子午线成300-600夹角;②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防寒),屋顶坡度小(少雨),楼间距大(正午太阳高度小,楼影长);③南方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屋檐宽(遮阳挡雨),房屋进深高度大(防热),楼间距小(正午太阳高度大,楼影短)。 5、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为保证运行安全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①公路、铁路设计,需考虑沿线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等;②港口需建在水深、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我在高一(12)班和高一(13)班教授这节内容。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 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小数0901班28号文思敏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一、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一: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 例如: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更新改换品种,已发展适合舍饲圈养的小尾寒羊28万只、奶牛8 700头;二是把11.7万hm2天然草场全部承包到户,打破了吃"大锅草"的局面,解决了管护问题;三是帮助农民种植高效牧草4万hm2,建牛羊圈舍2万间,使大面积草场得到恢复;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错季蔬菜,解决了农民"花钱"问题,为大面积退耕还草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 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三: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 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及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土地荒漠化整治服好务 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我国北方沙化区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当紧缺。 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在流域用水上,要上、中、下游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上、中、下游各段的用水量,保证下游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保证合理水位,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浅层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沙化。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应该坚持。 五: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9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9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考点一 荒漠化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2.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鲁教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 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1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例题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湖北荆门外语学校魏兆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②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日常生活及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操作电脑或手机软件,体验RS、GPS和GIS的强大功能,认识他们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区别。 ②通过与获取及处理地理信息的传统方法做对比,得出RS、GPS和GIS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让学生深刻体会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精神。 ②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会借助电子产品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RS、GPS和GI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及特点。 2、难点:GIS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更是发生了爆炸式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在促进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理信息技术。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第1、2自然段。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 【讲授】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渡】地理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大家常用的软件或者手机APP来体验一下,看你能不能发现地理信息技术的存在? 【投影】四个备选任务 任务1:利用谷歌地球找到漳河之畔的爱飞客特色小镇。 任务2:利用百度地图制定一条从荆门到武汉大学的自驾线路。 任务3:利用微信“位置”功能共享你跟某个微信好友的彼此位置。 任务4:利用记步软件沿曲线或直线走300步,看看自己所在的位置、走过的路程以及消耗的卡路里。 【活动】各小组长认领一个任务,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将成果截图,用通讯软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 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年和2002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 (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讲授新课】 1.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 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实质——土地退化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 2.以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1) 西部东部 降水少以下200mm以上多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载畜量小多 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2)自然原因 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 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 (决定作用)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