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

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的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高科技的发展还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和数码复制, 从此不再有真实和原作, 一切都成为类像和虚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最终使文化也成为机械复制的产品, 而这些产品随后又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录像、录音、书籍、光盘、软盘等产品无穷复制, 使我们失去了个性、风格乃至私人生活。原稿、原件不复存在, 一切都是类像, 整个世界漂浮在表面上, 没有了真实感。到处都是互文性和超文本。人们突然悲哀地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 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后结构主义揭露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偏见和自相矛盾, 打破既定的文学标准, 将意义和价值归之于语言、系统和关系等更大的问题。后结构主义认为, 文本不是作者和读者相遇的固定地点, 而是一个表意关系所在。意义是不确定的, 一切意义都在"延异"中发生变化。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潮进一步将这种解构中心、消解权威的精神扩展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显然, 以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总的说来,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後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後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後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後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发散思维案例

发散思维案例 案例1 有一个古老的智力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还有几只?”最笨的回答是:“打死1只,还有9只。”最聪明的,也是被认为 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打死1只,就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它们都被 吓跑了。”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我还听到学生们说出了下面一些答案: 1、还有1只死鸟挂在树上; 2、还有9只,因为是用无声手枪击中的; 3、还有2只,树上鸟窝里有2只不会飞的雏鸟; 4、还有9只,在风雨交加的天气,枪声被掩盖了; 5、还有1只,这只鸟是聋子; 6、还有10只,因为它们受伤飞不起来了; 案例2 有一只猪四百斤,一座桥承重两百斤,猪怎么过桥?条件: 1.猪是活猪,任何解决方案都不得切割猪 2.故事发生在猪王国,不要引入人的因素 3.是过桥,不是过河,不要说是游泳过去 4.是过桥,不是过涧,不要说是飞过去丫 5.桥是承重两百斤的桥,把桥挪到平地上抑或过另一座承重超过四百斤的桥都属改变性状 6.不是文字游戏,不要说“猪晕过去了” 1、立体思维

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 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占地改善环境、净化空气。 立体农业、间作:如玉米地种绿豆、高粱地里种花生等 立体森林:高大乔木下种灌木、灌木下种草,草下种食用菌。 立体渔业:网箱养鱼充分利用水面、水体 立体开发资源:煤、石头、开发产品 你还能想出什么样的立体思维形式? 2、平面思维 以构思二维平面图形为特点的发散思维形式如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笔画出圆心和圆周。 这种不连续的图形是难以一笔画出的 发散思维 3、逆向思维 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1800年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07年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如说话声音高低能引起金属片相应的振动,相反金属片的振动也可以引起声音高低的变化。爱迪生在对电话的改进中,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 那么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呢? 1)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小孩掉进水里,把人从水中救起,是使人脱离水,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使水脱离人,这就是逆向思维。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特征是对抗现代性,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建立新的秩序。通过研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不确定的内在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心的消失和对于本体论的再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社会标准发生改变,社会结构向多极化转变。“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内在性”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多元论、间断性等等。具体表现为: (1)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 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

(2)后现代主义将人的主体地位模糊化,人成为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尤其反对神圣的绝对主义,而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 的普通凡人,弱化了其影响力。 (3)后现代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批判“唯一中心”、“单一视角”、“一元方法论”等,强调价值标准的多 元化。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批判、否认“同一性”或普遍性,这对于反对绝对主义、冲破传统或僵化程式具有一定意义。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主义泛滥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论”,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操作范式进行抨击、解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慎重、合理地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使我们通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第一,后现代主义可能导致过渡膨胀的相对主义。它承认不确定性.无限夸大不确定性的作用,把不确定性视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思想路径.极有可能导致极端相对主义。按后现代主义的极端相主义观点,一切都不具备确定性,那么,一切都没有普遍性,一切知识、真理都没有权威性,显然,这是非常荒谬的。 第二,后现代主义盲目弱化人的主体性。然而,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在此问题上的极端化主张——完全否认主体客体的区分、彻底否认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则有可能使人们盲目放弃人对自然、人对他人可能拥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摘要: 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现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思想薄弱并且以文化上自由放任的态度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解决所有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将促使现代设计积极发展。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矛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相对于传统设计而言,现代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对既有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现代设计所主张的民主,即设计为大众的思想,相对于为贵族服务的传统设计观念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当现代设计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传统和固定的模式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临新的矛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朝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到设计上则是把以往为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 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非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产的、普及的新设计,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降低成本、能够使设计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目的。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 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民主色彩和革命色彩的设计运动,它目的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而在与之一脉相承的国际主义设计中,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高度理性日益显示出冷漠的气质和单调的作风。米斯?凡德罗所主张的“少即多”在国际主义风格中被形式化地遵循着,已经失去了以往功能主义应有的精神,甚至成为一种固执的教条模式,以技术主宰的工业文化造成的设计形式的单一与人性的温和关怀背道而驰,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设计逐渐缺乏力量而最终被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所取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的含义的非常复杂,从字面上看,是指现代设计以后的各种风格或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虽然设计上后现代主义至今仍处于风格繁杂、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宗旨非常明确,其中心是反对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衷处理,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直以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新阶段。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根基和传统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因此,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为观照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主义设计自身的矛盾。 二、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 福柯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同样,我们也不应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仅仅理解为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 平阴县第二中学张树峰第八周 目标: 让学生了解发散思维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学会有效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重点:学会有效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运用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故事中兔子为什么失败? 因为它在途中睡了一觉。 2、师:假如故事中没写明原因,让你来猜,你会想到什么原因? …… 3、展示课本中“龟兔赛跑、兔子为什么落后”的发散思维图: 根据图示,引出发散思维概念。 二、了解发散思维的概念 1、Ppt打出发散思维的概念: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图示:

2、通过对“铅笔的用途”进行发散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让学生不看书,在P23页横线上写出铅笔除书写、画画以外的用途; (2)看书上例举的铅笔的用途。 小结:这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做到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创造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学会这种思维方法对任何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三、发散思维的特征 Ppt显示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下面通过一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 (一)流畅性 1、Ppt显示什么是流畅性: 流畅性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尽可能多的思维火花,产生心可能多的方式和方法,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想和观念。 2、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如果你有了钱可以干什么? 儿童A答:买可乐、买玩具车;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编辑]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编辑]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发散思维的例子

发散思维的例子 发散思维的例子一: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在座学生这是什么?其中大学生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陽”、“皮球”、“镜子”……可谓五花八门。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幼儿园孩子来说他们的答案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调呆板呢? 发散思维的例子二: 1987年,我国在广西省南宁市召开了我国“创造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国许多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众多的杰出人才。为扩大与会者的创造视野,也聘请了国外某些著名的专家、学者。 其中有日本的村上幸雄先生。在会议中请村上幸雄先生为与会者讲学。他讲了三个半天,讲的很新奇,很有魅力,也深受大家的欢迎。其间,村上幸雄先生拿出一把曲别针,请大家动动脑筋,打破框框,想想曲别针都有什么用途?比一比看谁的发散性思维好。会议上一片哗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别胸卡、挂日历、别文件,有的说可以挂窗帘、钉书本,大约说出了二十余种,大家问村上幸雄,“你能说出多少种”?村上幸雄轻轻地伸出三个指头。 有人问:“是三十种吗”?他摇摇头,“是三百种吗?”他仍然摇头,他说:“是三千种”,大家都异常惊讶,心里说:“这日本人果真聪明”。

然而就在此时,坐在台下的一位先生,他是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许国泰先生心里一阵紧缩,他想,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是以高智力著称世界的民族,我们的发散性思维绝不会比日本人差。于是他给村上幸雄写了个条子说:“幸雄先生,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可 以说出三千种、三万种”。幸雄十分震惊,大家也都不十分相信。 许先生说:“幸雄所说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简单地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钩、挂、别、联。我认为远远不止这些。接着他把曲别针分解为铁质、重量、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硬度、银白色等十个要素,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形成信息的栏轴,然后把要动用的曲别针的各种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的竖轴。再把两条轴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个信息反应场,将两条轴上的信息依次“相乘”,达到信息交合……” 于是曲别针的用途就无穷无尽了。例如可加硫酸可制氢气,可加工 成弹簧、做成外文字母、做成数学符号进行四则运算等等,为中国人民在大会上创出了奇迹,使许多外国人十分惊讶!故事告诉我们发散性思维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创造力多么重要。 发散思维的例子三:一片叶子 一、在孩子、男人、女人、老人看来会有不同的认识,而在不同的 孩子、不同的老人看来又会不同,在不同的职业看来也会不同,还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域…… 一片叶子,是绿色、是椭圆、是希望、是好心情…… 画家看来是一幅美丽的画

八大思维的经典案例

一、创新思维 1、在一个专门收集世界名画的美术馆,每幅画都投了一份巨额保险。可是美术馆新购进一副非常有名的画家的代表作,却没给这幅画投保险。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解答:那是一幅壁画 有六个小朋友要平均吃五块蛋糕,但不能切碎,而且任何一块蛋糕切成三块以上,你知道怎么分切这5块蛋糕吗? 解答:先把三块蛋糕各切成平均的两半,然后分给6个小朋友。然后把另外两块蛋糕分别切成三等份,再分给6个小朋友,这样每个人就得到了一个半块和1/3块。 二、发散思维 1、尽可能想象“△”和什么东西相似或相近? 解答:和“△”相似或相近的东西有:馒头、涵洞、峭石、山峰、堡垒、城门、隧道口、喷水池、橱窗、问讯窗口、尼龙秧棚、坟墓、萌芽、彩虹、乌篷船、抛物红、仙鹤戏水、镜片、电视机屏幕、枪洞、子弹头、树荫、海上日出、跳水、弯腰、插秧、拱桥、盾牌、活页木铁夹、天边浮云、英文字母“D”等等。回答得越多,发散思维的流畅程度越高。 2、古时候,有兄弟三人。大哥、二哥好吃懒做,三弟勤劳聪明。三人长大后都成了家。有一天,三兄弟在一起喝酒,大哥、二哥提议:“从现在起,我们三人说话,互相不准怀疑,否则罚米一斗。”酒后,大哥说:“你们总说我好吃懒做,现在家里那只母鸡一报晓,我就起床了……”三弟直摇头说:“哪有母鸡报晓之理?”大哥嘿嘿一笑说:“好!你不信我的话,罚米一斗。”二哥接下去说:“我没有大哥这么勤快,因此家里穷得老鼠撵得猫吱吱叫……”三弟又连连摇头,二哥得意地说:“你不信,也罚米一斗。”后来…… 三、收敛思维

1、高尔基童年在食品店干杂活,曾碰到过一位刁钻的顾客,“订九块蛋糕,但要装在四个盒子里,而且每个盒子里至少要装三块蛋糕”。 解答:高尔基的办法是:先将九个蛋糕分装在三个盒子里,每盒三块;然后再把这三个盒子一起装在一个大盒子里,用包装袋扎好。 2、你的面前摆着四种物品: 一本平装书; 一瓶百事可乐; 一根纯金项链; 一台彩色电视机。 请从上述四种物品中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然后,再找出两两物品之间的共同之处。 解答: 平装书是唯一用纸做成的、供人阅读的物品; 可乐是唯一由液体构成、供人饮用的物品; 项链是唯一用纯金制作的、戴在身上的装饰品; 电视是唯一能把无线电波转换成声音和图像的物品。 平装书与可乐属于“价格低廉品”;平装书与电视属于“信息用品”;可乐与电视属于“诞生于现代的物品”;项链与电视属于“贵重物品”······ 四、类比思维 1、棒球:投手 篮球:得分手 B.拳击:对手 C.足球:射手 D.橄榄球:四分卫

浅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摘要自后现代这一艺术思潮诞生的那天起,评论界对它评判就没有停止过,这其中褒贬不一:多样化、人性化、模糊化、非理性、叛逆性、颠覆性等等,许多评论的词汇表明了每个关注它的人的观点。正是由于它还在发展变化中,因此,学术界还很难做出最恰当的评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设计双重译码功能 后现代主义运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建筑中产生 的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复杂,从字面 上看,是指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因此,它 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者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 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 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 的需求和商业竞争,人们渴望出现变化。反叛主流设计运动 在此时兴起了,其激进的思想对设计的冲击是不可磨灭的,设 计开始朝向强调个性以及表现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意象、强 调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的方向转变。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 生。它认为产品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具有 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形式,并注重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目的 就是建立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 设计原则。 在今天看来,后现代主义设计作为一个模糊、非特定的概 念,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 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而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思维 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思潮,整体是对现代主义的 反叛。后现代的设计风格纷繁复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 征:非理性。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 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桌子不再是桌子,更是一种概念,一种 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 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纯洁性和 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这种现象 还不能一概而论地评述它的好坏,一方面因为它既有进步的 一面,又有它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潮流本身还只是处 于探索的阶段,所以还不能过早地为它盖棺定论。 二、历史上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观点 建筑设计家查尔斯?詹克斯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中 说:“我所观察和定义的后现代,其解释如下:一种职业性根基 的、同时是大众的建筑艺术,它已新技术和老式样为基础。‘双 重译码’是‘名流——大众’和‘新——老’这两层含义的简 称”。这种“双重译码”的提法使许多评论家把后现代主义设 计看成是“大杂烩”。美国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文杜里针对杰 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设 计原则,提出了“少令人生厌”的观点,鼓吹以杂乱、怪诞、暧昧 为美的建筑学思想,认为建筑师应该向市井文化学习。王受 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 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 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 电子风格。 后现代设计的理论界众说纷纭,没有结果,没有定论,有 的只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论述。那么,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 什么性质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是一个新时代设计的开端?三、笔者眼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是一样。后现代主义设计起源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敢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很多思潮都影响到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朋克、高科技、低技术、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迷幻药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设计师也应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后现代设计也是追求功能的。一些在常人眼中匪夷所思的设计其实不正是这个匪夷所思的年代所需要的艺术形式吗?一些莫名其妙的产品其实也总会有它的市场,因为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时代,一切的多元化使得莫名其妙其实就是产品的功能。因为它同样会满足生产者自己或者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随意的,不拘一格的,虽然它可以成为反现代主义设计,它的叛逆代表了时代的特色,可是它的挑战都处在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而没有能够涉及到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它缺乏明确的艺术形态宗旨而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自由放任的设计风格,其薄弱的思想性和形式主义的性格特征使它根本不可能取代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是后现代设计思潮与风格最为活跃的十年,但是却缺乏一种系统的设计理论,或者设计思想。这是在现代主义的长期禁锢下,一旦门户大开,必然会有太多的东西奔涌而出。我不能断定后现代的设计会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因为,后现代对于个人的、民族的、特定文化的尊重应该不会让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我们生活在新世纪之初,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激动人心又令人困惑不已,我们期待着即将发生的一切。参考文献:[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译.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后现代主义“他者”思维(陈奇睿)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10月10日理论版https://www.doczj.com/doc/ee12968341.html,/ceh/llpd/2009/10/10/54062.shtml 后现代主义“他者”思维 ——论定位理论的哲学基础 陈奇睿 2009年2月的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刊发题为《十大最佳商业经典介绍》的文章,列出了《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的前十位,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合著的《定位》名列首位。该书正式出版于1981年,是里斯先生和特劳特先生十多年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结晶。1969年7月《工业营销》杂志首次发表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有关定位的文章,1972年《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连续刊登了总题为“定位时代”的系列文章。《定位》一书是这一理论发展渐趋成熟和完善的标志。我国台湾学者刘毅志先生是将《定位》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大陆最早接触的定位版本

是刘毅志先生于1987年第二次翻译的《定位》(1986年版),书名叫《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特劳特先生于2002年来华,并做了巡回演讲,但在当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同年,特劳特(中国)定位咨询公司在上海成立,王老吉和劲霸男装是其首批客户。随着王老吉的成功,定位理论才渐渐为大众所关注。 为什么定位理论在中国传播如此之慢,并且还是“母以子贵”、通过被辅导成功的企业案例获得关注呢?比较明显的原因有以下两个:首先,定位通常被认为是经验案例的总结,其勉强拿来作立论依据的是心理学,但这方面在中国的传播和认同都远远不够;其次,特劳特先生出身于广告界,不是传统的学院派,其理论没有以教科书的形式在高校传播,因而没有进入主流经济学视野。但是我认为,更重要、更深层的原因也许在于:特劳特先生始终没有明确指出过其定位理论的哲学基础。众所周知,每一种人文社会学科理论的产生都必然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因为理论一方面需要扎根于现实,另一方面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解读和指导现实。因此,一种经济学理论如果没有明确的哲学根基,那么它在受众眼里就会如同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一样,难免有些来历不明、不可信任。这就是定位理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阻碍它快速传播的根本性因素所在。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https://www.doczj.com/doc/ee12968341.html,/question/12248490.html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https://www.doczj.com/doc/ee12968341.html,/viewthread.php?tid=221168 超级调解(下) 宏大叙事(百度) 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麦吉尔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文艺理论批评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史学借用这个词语,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史学中的"宏大叙事"这一概念与历史认识论息息相关,与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史学家对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紧密相连,隐含着使某种世界观神化,权威化,合法化的本质.罗斯这样写道,"由于将一切人类历史视为一部历史,在连贯意义上将过去和将来统一起来,宏大叙事必然是一种神话的结构.它也必然是一种政治结构,一种历史的希望或恐惧的投影,这使得一种可争论的世界观权威化." 罗斯更加深刻地理解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这些新的科学理论为强调“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非连续性”等为核心内容的后现代主义所吸取和利用。从社会历史背景上看,传统理性主义者深信人类理性的力量,深信历史进步的必然,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经过理性启蒙的世界并没有实现理性的许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深重的灾难,正如霍克海默与阿尔多诺在1947年写就的《启蒙辩证法》中所指出的那样:“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后现代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我们不仅要看到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的冲击,还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导致这种教育冲击的成因 1、思想的迷茫

后现代主义艺术解读

第一讲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与发展 本讲的主要内容涉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理论背景、后现代主义在建筑、文学、诗歌、音乐等领域的表现。重点为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理论背景,难点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 1、现代主义:从哲学角度上看,现代主义主要是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它起源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为反对神性而建立的人类理性和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实证精神为基础。它强调理性、权威、统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1)现代主义源起:现代主义艺术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蒂斯、高更、毕加索、梵高、布拉克、康定斯基等,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现代主义艺术的中心在法国巴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19世纪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关照自我,关注社会的角度,思维的方式都不同以往,这个时代的艺术必然染上了时代的政治、文化气息。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发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艺术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艺术家普遍暴露出焦虑感、绝望感与孤独感,也影射出整个时代的苦闷和惴惴不安: 敏感者梵高自杀, 哲学家尼采精神失常, 然而焦虑却依然弥漫着。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们对于自我、世界和社会的关系失衡,战争的残酷带来了精神的创伤,自我的迷失导致了心理的扭曲,于是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悲观与失望的情绪被带入了艺术创作,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尤其表现在异化主题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嬗变可以归因为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荒诞意识、逆反心理以及个体精神的彰显。个体精神的分化导致了之前统一的古典形态的艺术演变为分裂形态的现代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史关于焦虑的艺术,包含了各种剧烈痛苦的情感,诸如孤独、绝望、幽闭,对于这些情感释放渠道的探索便导致了现代主义艺术所具备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对于形式的无尽探索,赋予形式以独立的价值和功能。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

经典的10个逆向思维故事

经典的10个逆向思维故事 它是思维中较高级别的一种方法。 你听过哪些跟逆向思维有关的故事?接下来,跟你分享逆向思维的经典故事和案例。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1、如何得到美女的电话号码傍晚陪爷爷在公园散步,不远处有一个气质美女,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爷爷问我:喜欢吗?我不好意思的笑笑点点头。 爷爷又问:想要她的电话号码吗?。 我瞬间脸红了。 爷爷说看我的,然后转身向美女走去。 几分钟后我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你好,你是***吗?你爷爷迷路了,赶紧过来吧,我们在公园***处。 我对爷爷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默默的把这个电话存了下了。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2、如何让孩子做作业孩子不愿意做爸爸留的课外作业,于是爸爸灵机一动说:儿子,我来做作业,你来检查如何?孩子高兴的答应了,并且把爸爸的“作业认真的检查了一遍,还列出算式给爸爸讲解了一遍。 只是他可能不明白为什么爸爸所有作业都做错了。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3、惹不起的大爷大爷买西红柿挑了3个到秤盘,摊主秤了下:“一斤半3块7。 大爷:“做汤不用那么多。

去掉了最大的西红柿。 摊主,“一斤二两,3块。 正当我想提醒大爷注意秤子时,大爷从容的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就走。 摊主当场无风凌乱。 。 至午夜十分,打电话到美女房间问:需服务否?答然。 男奋而前往,并得一千而返。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5、换个角度看问题海阔天空小伙子站在天台上要自杀,众人围观。 不一会警察来了,问其原因,小伙回答:谈了八年的女朋友跟土豪跑了,明天要结婚了,感觉活着没意思!旁边一老者答:睡了别人的老婆八年,你还有脸在这里自杀?小伙想了想,也对啊,笑了笑,就走下来了。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6、大爷损失了多少钱王老板花30元进了一双鞋,零售价40元。 一个小伙子来买鞋,拿一张100元人民币,王老板找不开,只能去找邻居换了这100,然后找给了小伙子60元。 后来邻居发现这个100是假币,没办法王老板又还了邻居50。 问这场交易里,王大爷一共损失了多少钱?在数据化管理的培训中经常用这个题测试学员的数据思维,结果是只有约20%的人能算出准

「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与内涵 后现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系统或理论,因为「后」有两种意思:一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其次为思想上的再批判,即对「现代」的思考逻辑或方法提出质疑。就此而言,后现代应该在现代之后,后现代思想也应该兴起于现代思考之后,后现代乃于现代走了一段路之后,有鉴于现代理性产生的偏失和不完足,尤其是自然科学理性彰显的封闭性、绝对性和普遍性所提出之质疑,并思解放现代主义思想而另辟蹊径所兴起的,Lyotard(1986:79)在比较现代与后现代时,也提出「毫无疑问的,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份」之见解。那么现代又是从何开始?所谓「现代」,大抵以启蒙运动为最具象征性的年代,而更早的足迹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及人之主体理性的呼吁。文献的记载大抵是1750年代起,尤其是1890年到1945年;至于二次大战之后,尤其是1968年以降,后现代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Gromala & Bicket: 1998: 1)。依据R. Appignanesi(Appignanesi, 黄训庆译,1998:1)一书的数据显示: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人是R. Pannwitz,他于1917年就使用过该词,其次是1970年代英国的艺术家J. W. Chapman;不过,「后」学的开端则应该从1880年代的「后印象派」(Post – impressionism)和1914-1922年的「后工业」(Post-industrial)开始算起。 虽然后现代思想家对现代性思维提出质疑、批判和重建,但此绝不是为反对而反对的对立或否定思维。例如,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文明威权的批判、对因果逻辑思维的批判、对绝对与普遍化深信不疑的批判等,均属于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Racevskis, 1993: introduction; Lψvlie, L. & Standish, 2002: 317, 320-321, 329-331),但此思想在存在主义、批判理论的思想中早已经看到;台湾较早专题探索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的著作,可以参考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主编(1995),由杨深坑主导撰述与讨论后出版的《教育:传统、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一书。 后现代思想的定义众说纷纭,故后现代并不易被周全地定义,这也是后现代被描述为「冲突和挑战的时刻」(the moment of contraction and challenges)(Usher & Edwards, 1994: 1)之主因。依据柯诺(Stephen Connor)(1989: 6)的说法,后现代在1970年代以前,尚未形成较稳定而扎实的概念,但是,现代并不因为后现代的兴起而死亡或完全终止,全球化热潮就是很好的明证。一言以蔽之,现代与后现代两种思维可以同时并存,甚至是如影随形。现代性的发展虽然对人类生活的便捷和进步贡献良多,但也有负面效性,举凡工具理性和实证科学对人类生活面向的窄化,均属之,此等对现代主义理性的警觉、质疑、反省和批判,也是对人文性逐步被现代科技削弱的现象提出警讯。 析言之,后现代针对资本主义物化人性之思想,及其造成人性疏离等现象提出挑战;并对瓦解真实生活的工业化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批判,因此后现代也被称为「后工业」的资本主义时期(post-industrial capitalism)(Irvine, 1998)。由此可见,后现代基于反思的立场,扮演反省和解放的角色,较常出现对立、抗拒、颠覆、去中心、解构或再重构的形式和现象。

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精神 “变化是生活的法则,现实是永远否定历史的。”西方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包括各个时 期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往往也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运转着。从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巴 洛克到18世纪的洛可可以及古典风,继而到19世纪的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 象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难看出西方艺术在不断否定自我,同时也在发展自我。尤其从近代的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衍变,反映了人类对艺术的一种新的精神心 理结构,使我们产生了对艺术新的思考。 一、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神和特征 西方艺术早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就构建起了以客观、写实为特征的审美艺术精神。但是 这种精神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走到了尽头。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随 之而来是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的剧烈变动,加之社会思潮的激烈动荡,必然深刻影响 人们的精神世界,当然也引起了艺术语言的变化。在艺术领域,人们对传统形式的厌倦,以 及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的变化,都在不断冲击着古典传统和写实主义。客观写实的艺术风格 终于在印象派这里终于演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印象主义画家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现 代艺术史就是从他开始写起的,然而这位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法国人所发动的只是一场画 布内的革命,他要批判的对象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主义。从后印象主义开始,具有主观和 写意的艺术精神得到大大的发展。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强调个体和艺术自主的时代应运而生的。 现代西方开放式的文化策略,诸如生活方式、宗教、哲学等在传统精神领域的破坏,都在艺 术领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现代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对以前的写实主义而言内容或题材至为重要,而到了现代内容或题材被忽略了,形式和 风格突显出来,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得到了解放。例如达达主义杜尚的创作艺术就极富有革命性,他是一个彻底的思想家。杜尚告诉世人,当艺术家不必画画,不必做雕塑,因为世界和 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观念比作品更重要,艺术终究还存在一种过程和行为。第二、具象转向 抽象。古典主义的艺术基石就是模仿的审美原则,解剖与透视的科学方法更使得这种“模仿” 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在现代西方艺术中,这种空间关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成为了被批判 的对象。抽象被人们认为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通过一步步将客观物象分解、 重构、简化和抽象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立于客观自然的抽象主义艺术。加之对旧有空间形式 的破坏,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就是典型的代表。第三、表现比再现更重要。古典艺术追求的是 一种客观的外在美,而现代艺术则截然不同,它是与个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的,更钟情于个 人的感受。例如凡高内心世界的痛苦体验,以及蒙克等表现主义艺术家对社会危机的回应, 都表现在其绘画作品中。第四、创造高于审美。“美的失落”是现代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艺术家们在不断寻找着美的异点,他们在不断的否定这美也在创造着美。正是通过否认在那 里能找到美这样的问题,去寻找美的答案,也正是这种艺术无关审美的看法,使人们看到了 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与创新,艺术体系是不断革命的体系。艺术领域的不断创造也就意味这 对历史的不断否定,按照欧文•豪的观点要为现代主义下个定义,必须用否定性的术语,把它当作一个“包蕴一切的否定词”。无论是形式语言、表现主题、还是审美功能,现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