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插图专项练习汇编(有答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插图专项练习汇编(有答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插图专项练习汇编(有答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插图专项练习汇编(有答案)

第4题图

初三物理书实验复习

八上物理课本插图 学号 姓名

1.如图所示,透过烧瓶壁(烧瓶壁厚度忽略)看烧瓶内水中的金鱼比实际要大一些,是因

为光由

进入

,发生了折射,烧瓶壁和内部的水

相当于

一个 。

2.如图所示,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文字,则看到的“文字”将会 A.不变 B.变大 C.

高度不变,但变宽了 D.宽度不变,但变高了

3.如图所示,将一个回形针用细线拴着,固定于桌面,当手拿一个条形磁铁在回形针上方时,看到回形针被吸起并静止在空中,磁铁对回形针的作用是通过 发生的,这一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是 (写出一点即可),若分别将一块玻璃板、硬纸板、铁片、铜片横着穿过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能使回形针下落的是 。

4.如图所示,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鸡蛋的平均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若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会慢慢的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在鸡蛋未露出水面前,所受的浮力大小 ,从刚露出水面至漂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 。

5.如图所示,向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轻轻地放入若干个回形针,会看到水面逐渐向上凸起而不流出,这是因为 。

6.如图所示把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敲打衣架时,能听到清脆的响声,这说明 。

7.如图所示,在水中摇动小铃铛,能听到铃声,这说明 。 8.如图所示,将一部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向这部手机打电话时,看到了荧光屏亮了,同时听到了手机的铃声,若用抽气机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说明 ,整个过程中看到手机荧光屏一直亮着,这说明

9.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型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结石粉碎,这里包含的物理知识有(1) ;(2)凹面镜对声波也具有 作用。

10.如图所示,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这说明 。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8题图

第7题图

11.如图所示,用力敲击鼓面,可使鼓声的变大,如图所示,唱到“高原”的

“高”就唱不下去了,是因为唱歌时的太高。(选填“音调”“响度”

“音色”)

12.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

时,卡片发出的声音

音调高.

13.如图,用手蘸水后摩擦高脚杯的杯口,听到杯子发出声音,当注入杯中的水量发生变化时候,声音特性中的(音调、响度、音色)发生了变化,当水量增多时候,声音这个的特性变。

14.如图所示是长笛发声时的波形图,长笛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由图像可知,长

笛发出的声音属于

(选填“噪声”或“乐音”),人们一听就能判断是长笛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

15.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相同的力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当增加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后,听到刻度尺发声的音调(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16.如图所示,下列控制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17. 如图所示,当有火车迎面驶来时我们会听到汽笛声比较“尖”,而当火车疾驶过你旁边时,又听到汽笛声突然变“钝”了,这是因为当声源一直移动时,

声源运动前方的声波会被“挤压”而变密,在声源后方的声波会被

“拉长”而变疏,当声波变密时,引起鼓膜振动频率增大,从而使

音调,反之鼓膜振动频率变小,从而使音调,这

就是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18.下列各图中应用到电磁波的是

19.如图(a)所示为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几种放置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如图(b)所示为读数时的几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B.体育馆的顶部用

吸音材料制成特殊

形状的结构

C.机场地勤人员头

戴耳罩进行工作

D.摩托车排气

筒安装消声器

A.市区禁

止鸣笛

第14题图第15题图

第13题图

第17题图

A.声呐回声定位

B. B超检查身体

C.电视机遥控器选台

D.超声波测速

图2

图1

图3

第21题图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第26题图

如图(c )所示为读数时的三种视线,其中正确的是 。

20.城市的平均气温比周围要高一些,就像一个个“热岛”分布于乡村之中, 这种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如图所示。请你说出形成热岛效应的一个原因: 。为了缓减热岛效应,请你提

一条

合理化的建

议: 。

21.如图1所示为长用来测体温的“体温计”,其测温范围

是 ;体温计在使用前要先往下甩一甩,利用 将水银柱甩回到玻璃泡内;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2,其正面呈圆孤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孤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__像。 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示数为 ℃。

22.如图所示为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坎儿井。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坎儿井有效地减少了地下水的 ,节约了水资源,保护了环境。

23.如图所示,用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

外拉动活塞,针筒中的乙醚液体逐渐消失,再推压活塞,发现注射器

内又逐渐出现了液态乙醚,实验中乙醚先后发生了 和 两个物态变化,实验说明 可以使气体液化。

24.如图所示,用茶壶烧开水时,你会发现,当水烧开时,在壶嘴上方一定高度处出现了一些“白气”,这种“白气”是 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25.如图所示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其叶子呈针状的作用是减缓液体

的 。 26.如图所示,高温病人利用冰袋降温,应用的原理是 。 27.写出下列实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

(1)图1,冬天,形成的冰柱------ ; (2)图2,秋天,在江面上出现的雾------ ;

第20题图 第22题图

夜视仪

验钞机

图1

图2

第33题

第34题

(3)图3,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 ;

(4)图4,冬天,早晨铁丝网上经常会有针状的“冰丝”------ 。

28.如图,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褐色的碘颗粒,对玻璃泡微微加热并仔细观察,发现在玻璃泡内逐渐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弥漫于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这一过程要 热,停止加热后,在玻璃泡壁上又出现一些褐色颗粒,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这一过程要 热。

29.填出图中发生的物态变化。

30.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的光屏上看到了 七色光,这种现象叫做 ,这说明太阳光是 光(选填“单色”“复色”),如果在白色光屏上贴上一张绿色的纸,则看到的现象是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光通过三棱镜折射时, 光

的折射能力更强。如果分别让一束红光和紫光平行于主光轴照射到同一个凸透镜上, 光的焦距更长。

31.填出下列各图中的能量转化:

32.红外线、紫外线在生产、生活中以及军事上都 有很重要的应用,试写出下列设备分别应用的是 红外线还是紫外线。

(1)夜视仪------ ;

(2)验钞机------ ;

33.下列两图中,说明月食成因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太阳能电池

植物的光合作太阳能热水器

第31题图

第30题图

第29题图 第28题图

34.如图所示,怎样做才能通过三个小孔看见烛光,答:

,用的原理是。

35.如图所示,高楼大厦的玻璃墙会造成光污染,是因为光照在玻璃幕墙上时发生了的缘故。

36.如图所示,夜间行车时,由于车内景物的反射光在挡风玻璃上发生了

而成像与挡风玻璃前,干扰了司机的视线,因此为了不影响司机观察路

况,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都是(“竖直”或

“倾斜”)安装的。

37.

如图所示,利用凹面镜可以将奥运火炬点燃,是利用了凹面镜对光具有的作用。

38.如图所示为在街道拐弯处安装的反光镜,它是一面

(选填“平面”“凹面”“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39.光的三原色是红、、蓝;在图中填出a

处的颜色。

40.如图所示,河水看起来比较浅,是因为光由进入时发生折射,折射角

入射角的缘故。

41.如图所示,一束激光射在空水槽中的O点,然后向水槽内注水,看到水槽底部的光斑将会

A.静止不动

B.向右移动

C.向左移动

D.都有可能

42.在图中画出光通过平行玻璃砖的光路图。

43.如图所示为在太阳刚刚从海平面上升起时,看到的变扁的太阳和变方的太阳,这是由于海水的温度和空气的温度相差很大时,海面附近气体疏密分布差异很大,发生光的而形成的变形的太阳。

44.如图所示,通过放大镜看到邮票正立、放大的(选填“实”或“虚”)像。此时,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为。

45.如图所示,画出光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

第35题

第42题图

第41题图

第38题图

第37题图

第36题图第39题

第45题图第46题图第43题图第44题图

第40题

初中物理课本插图汇编八年级下

1 八下物理课本插图 1、在图1量筒是测量_______的工具,读数时,视线应与_________相平,如图所示;若仰视会使测量结果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在图2中,用铁钉在石蜡上刻画,可以看到铁钉在石蜡上留下了刻痕,说明_______________. 图1 图2 图3 3、图3中1L 酒精和1L 水混合后,总体积_____2L 。混合后液体密度_______0.9g/cm 3。图3中能闻到化学药品的味道,因为____________ __。图3中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______中红墨水扩散得更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图3中两个铅块紧紧压在一起后能“粘”在一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4、19世纪末,英国的物理学家______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了__________是可分的。质子是由___________发现的,他并提出原子的___________结构模型图。 图4 图5 5、在图5所示,关于宇宙的起源,大多数宇宙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约137亿年前的__________ 。 6、在图6所示,一根塑料绳用手从上往下多捋几下,会观察到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7、在图7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电,丝绸带______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电,毛皮带_____电。图7的实验过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8所示,重物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塑料片的___ ___产生的. 9、如图9所示,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___ ,物体的形变就___ 。 10、 图10所示的实验中,缓慢改变木板的倾角α,观察到悬线OA 的方向是_____,由这个实验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11、如下图所示,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镁粉目的是通过 方式 摩擦;在自行车转轴处加润滑油目的是 ;鞋底的花纹是通过 方式 摩擦;自行车的刹车装置,用力捏闸是通过 方式 摩擦;根据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变化,得出的结论是 。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插图改编试题:8年级下》(学生版)

教材插图试题 1.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比赛中,甲、乙两人通过腿、肩等部位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如图所示,当甲、乙两运动员处于静止状态且布带的重力不计时,下 ;如果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水平运动的方向放一个磁体如图甲,则观察到小铁球的速度;再次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的侧旁放一个磁体如图乙,看到的现象是.以上实验说明力可以改变. 5.某同学利用两个相同的小车、两个相同的条形磁体,研究力的作用,他把A、B两辆小车放置在水平长木板上,在小车上各固定一块条形磁铁,如图(A)所示,轻推一下小车B,使其慢慢靠近小车A,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车A也靠近小车B.改变A车上条形磁铁的放置方法,如图(B)所示,把小车B放在靠近小车A的位置.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车A和小车B向相反方向运动.(1)由图A、B两实验,从磁学角度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2)由图A、B两实验,从力学角度可完整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1题)(2题)(5题) .撑杆跳高运动员从起跑到最后落在海绵垫子上,能量发生了多次转化.起跑过程中运动员获得能,撑杆点地并发生弯曲,此时运动员的动能转化为撑杆的能,撑杆恢复原状将运动员顶起,撑杆的能转化为能,运动员从最高处落向垫子的过程中 能转化为能.如图为撑杆跳高时,杆恢复原状把运动员向上甩的情景,画 出此时运动员所受力的示意图. (8题)(9题)(12题) 12.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静止不动时,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中相同的是;当跳水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正在向下压跳板时,运动员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跳板对运动员施加的力的作用效果 是.被跳水运动员压弯了的跳板具有能。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完整版)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苏科版2017初中物理课本插图汇编

八上物理课本插图 1.如图所示,透过烧瓶壁(烧瓶壁厚度忽略)看烧瓶内水中的金鱼比实际要大一些,是因为 光由进入 时,发生了折 射,烧瓶壁和内部的水 相当于 一个。 2.如图所示,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文字,则看到的 “文字”将会【】A.不变 B.变大 C.高度不变,但变宽了 D.宽度不变,但变高了 3.如图所示,将一个回形针用细线拴着,固定于桌面,当手拿一个条形磁铁在回形针上方时,看到回形针被吸起并静止在空中,磁铁对回形针的作用是通过发生的,这一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是(写出一点即可),若分别将一块玻璃板、硬纸板、铁片、铜片横着穿过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能使回形针下落的是。 4.如图所示,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鸡蛋的平均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若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会慢慢的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在鸡蛋未露出水面前,所受的浮力大小,从刚露出水面至漂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 5.如图所示,向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轻轻地放入若干个回形针,会看到水面逐渐向上凸起而不流出,这是因为。 6.如图所示把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敲打衣架时,能听到清脆的响声,这说明。 7.如图所示,在水中摇动小铃铛,能听到铃声,这说明。 8.如图所示,将一部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向这部手机打电话时,看到了荧光屏亮了,同时听到了手机的铃声,若用抽气机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说明,整个过程中看到手机荧光屏一直亮着,这说明。 9.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型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结石粉碎,这里包含的物理知识有(1) ;(2)凹面镜对声波也具有作用。 10.如图所示,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这说明。 第1题图 第4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5题图第6题图第8题图 第7题图

苏科版中考物理公式完整版

t s v = 2012年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1、速度公式: 公式变形: 求路程vt s = 求时间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分正倒;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靠近焦点)像远像变大。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 ( G —重力(N) m ——质量 (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4、密度公式: V m = ρ 变形公式:m=ρV V =m/ρ 5、浮力公式: ① F 浮=G – F (称重法)

S F ② F 浮=G 排=m 排g (阿基米德原理法) F 浮=ρ水gV 排 V 排=V 浸 V 露=V 物---V 浸 ③ F 浮=G (平衡法) ④ F 浮= F 下-F 上 (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压力差法) 6、固体压强公式: p = 7、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8、 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 F 1——动力(N )L 1——动力臂 (m ) F 2——阻力(N ) L 2——阻力臂 (m ) 力臂的画法: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3、作做垂线段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初中物理六种版本教材体会 1

初中物理六种版本教材体会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光现象是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不同版本教材在编写中都注意到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精美图片和照片来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探究光源、光的传播规律、光的色散和物体呈现各种多彩颜色的奥秘,进而引出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在众多光学元件的成像规律和应用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是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教材首先从透镜的结构特点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几何特征与光学特征,进而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焦点”和测量“焦距”,在“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探究并了解透镜的特殊光线,第二节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从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中让学生了解凸透镜能够成不同类型的像,同时认识和辨别像的大小与虚实,为下一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够了知识的基础构建,第三节要求学生利用凸透镜、光源、光屏和一把刻度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探究实验过程做了足够的提示和铺垫,并提示学生以焦点和两倍焦距处为界限,分别观察成像特点与物距的关系,第四节、第五节的内容是透镜应用的延伸;人教版的教材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甚至重要的地位;能够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在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并且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形式生动活泼,注意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与人教版教材类似,但是采用光具座,而且在教材中利用一幅直观的图片来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蜡烛所在的具体位置,方便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提高探究效率。北师大版教材共设置9个课堂栏目,包括“问题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实验探究、想想议议、做一做、科学窗、你知道吗?”等等;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苏科版教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也有足够的铺垫,对于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知识的学习,先认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再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最后从本质上认识光的折射特点。在苏科版教材中十分重视图片的教育教学功能,这些图片图文并茂、形式丰富、安排合理,让学生一看趣闻盎然,这样可以

苏科版初中物理新版教材解析文档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2011年版) 特色与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苏科版)在实验区使用已10年,它在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该套教教科书进行了全面修订。目前,八年级教科书已通过教育部审查,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使用。 为了帮助老师们研究、分析、处理和使用好这套教材,我想谈一谈修订后教材的特色和教学建议。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2.保持并强化教材特色,着力改善教材的薄弱环节。 3.关注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提高教材的适宜性。 修订教材主要特色如下: 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编写教材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我们都极力关注让学生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关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 架发出的声音吗?透过玻璃水杯 能看到什么现象?从不同角度观 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什么现 象?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 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 望。 图1. 修订方案P4图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积极思维。教材利用卡通人物的对话,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认识,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图所示的卡通画,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 图2,“音调”的引入 3.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教材中一些重、难点,我们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例如,先“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再“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先“初识透镜”,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学习“速度”;先“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再“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等。由此较好化解了学习的难点,使学生树立信心。

最新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 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 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 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 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 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 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初中物理课本插图复习

课本插图复习 1. 在图1中,把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中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会发生的现象是鸡 蛋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2. 在图2中,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烛焰在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3中,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的声音__________不同;在图4中,当玩具电动机的转速增大时,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变化是_________ _____. 4. 如图5甲所示,向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瓶口内___ ___(选填“能”或“不能”)出现“白雾”,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_____________.另换一只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向蒸发皿中倒入开水,如图5乙所示,瓶口内____ __(选填“能”或“不能”)出现“白雾”.该实验中“雨滴”的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 观察图5丙,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____ ____(有/没有)出现“白气”,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图1 图2 图3 图 4 图5 甲 乙 丙 甲 乙 图7 图6

5. 如图6甲所示的实验显示的现象叫做________ ______,由这个探究活动可知,太阳光可以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多种色光.在这个实验中,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如图6乙所示,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测时,温度也会上升,这说明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______线具有____ ____.将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放在紫光外侧,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在图7的实验中,要通过三个小孔看见烛光,必须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 图8是用铁丝绕成的圆环,在水中浸一下后取出,透过布满圆环的水膜看书上的字,发现字变大了,这时它是一个__ __透镜;轻轻摇动布满水膜的圆环,甩去少量水,透过布满圆环的水膜看书上的字,发现字变小了,这时它是一个__ __透镜. 8. 如图9所示是教学中常用的投影仪,在投影过程中,凸透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______; 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9. 如图10所示,俯视玻璃砖下的线条,线条似乎升高了,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10.在图11中,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_ ____、 ___ ___ 清晰的像:适当增加凸透镜和灯泡间的距离,墙上能看到灯丝__ __、 ____ 清晰的像:再增加透镜和灯泡间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_ __、 __ 清晰的像. 11. 在图12中,用铁钉在石蜡上刻画,可以看到铁钉在石蜡上留下了刻痕,说明________________ _____. 12.如图13所示,重物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塑料片的______ _____产生的. 图8 图9 图 10 图11 图 12 图 13 图 14 图15

初中物理课本插图复习

课本插图复习 在图1中,把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中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会发生的现象是鸡蛋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2. 在图2中,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烛焰在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3中,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的声音__________不同;在图4中,当玩具电动机的转速增大时,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变化是_________ _____. 4. 如图5甲所示,向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瓶口内___ ___(选填“能”或“不能”)出现“白雾”,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_____________.另换一只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向蒸发皿中倒入开水,如图5乙所示,瓶口内____ __(选填“能”或“不能”)出现“白雾”.该实验中“雨滴”的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 观察图5丙,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____ ____(有/没有)出现“白气”,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 如图6甲所示的实验显示的现象叫做________ ______,由这个探究活动可知,太阳光可以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多种色光.在这个实验中,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如图6乙所示,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测时,温度也会上升,这说明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______线具有____ 图1 图2 图3 图 4 图5 甲 乙 丙 甲 乙 图7 图6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3.5 光的反射》word教案 (1)

第2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之所以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通过实验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实验1: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实验2: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结合图4.2-4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1)按照教科书图4.2-2,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图4.2-3),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路的可逆性 实验3: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4: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下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略)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三、课堂小结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3.声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液体中快,而在液体中传播又比气体中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2l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人耳的距离都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测速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 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分度值是0.1℃。 4. 温度计使用:(估、选、放、等、留、读)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齐。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初中物理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物理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全面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初中物理新教材采用了彩色图片,以调动学生视觉各个方面,使其投入学习,打开初中物理教材,可以发现每册教材都是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精彩纷呈。这种教材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学科,再次展现了物理一魅力和学习物理的价值。 这些丰富的教材插图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呢?笔者以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呈现于此,以供同仁参考,意在抛砖引玉。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新教材以丰富、精美的插图,增添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师在教学初中物理(新人版物理教材)“科学之旅”即“前言”时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了教材资源,如:人教版教材科学之旅的图0。1—1是‘向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学生的回答是加快沸水冷却,学生当然不知道水会怎样,此时教师立即演示并告诉学生,这是因为大气压降低,沸点降低,水又沸腾起来。接着可引导学生看图01—4乒乓球会下落吗?学生想象的是下落得更快,教师抓住此机会进行演示,结果与学生想象的完全不同,再进行解释:是由于向下吹气时,乒乓球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快,气压变小,距乒乓球较远的地方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这样大气压将乒乓球紧紧压住而不能下掉,通过这有趣的插图和演示,既让学生惊讶,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新教材有关实验内容的图很多,其中有物理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这些图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物理教师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好资料,这些插图形象、直观地反应出实验所需器材和简单的实验顺序。它对学生学习新课、复习实验内容和设计实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八年级物理上册P82图4。2—1,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学生读图后便知道这实验所需器材和具体的装置,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便能进行较为规范的实验操作了,这对加强实验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有反应对某概念的理解,有反应某个规律的。均有直观性、趣味性,对学生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九年级物理P107图15。2—1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又如:九年级物理P77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含所有公式-绝对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 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基本概念汇总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基本概念汇总(一)第一章声现象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专项练习汇编

第4题图 2018届九年级物理复习 学号 姓名 八年级物理上册 1. 如图所示,透过烧瓶壁(烧瓶壁厚度忽略)看烧瓶内水中的金鱼比实际要大一些,是因为光由 进入 时,发生了折射,烧瓶壁和内部的水相当于一个 。 2.如图所示,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文字,则看到的“文字”将会 A.不变 B.变大 C.高度不变,但变宽了 D.宽度不变,但变高了 3.如图所示,将一个回形针用细线拴着,固定于桌面,当手拿一个条形磁铁在回形针上方时,看到 回形针被吸起并静止在空中,磁铁对回形针的作用是通过 发生的,这一现象包含的物 理知识是 ( 写出一点即可),若分别将一块玻璃板、 硬纸板、铁片、铜片横着穿过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能使回形针下落的是 。 4.如图所示,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鸡蛋的平均密度 (选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若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会慢慢的上浮最终 漂浮在水面上,在鸡蛋未露出水面前,所受的浮力大小 ,从刚露出水面至漂浮的过程中, 浮力大小 。 5.如图所示把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敲打衣 架时,能听到清脆的响声,这说明 。 6.如图所示,将一部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向这部手机打电话时,看到了荧光屏亮了,同时听到了 手机的铃声,若用抽气机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说 明 ,整个过程中看到手机荧光屏一直亮着,这说明 。 7.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型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 上,就能使结石粉碎,这里包含的物理知识有(1) ; (2)凹面镜对声波也具有 作用。 8.如图所示,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 晃,这说明 。 9.如图所示,用力敲击鼓面,可使鼓声的 变大,如图所示,唱到“高原”的“高”就 唱不下去了,是因为唱歌时的 太高。(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0.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和慢拨木梳的齿, 拨木梳的齿时,卡片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11.如图,用手蘸水后摩擦高脚杯的杯口,听到杯子发出声音,当注入杯中的水量发生变化时候,声 音特性中的 (音调、响度、音色)发生了变化,当水量增多时候,声音这个的特性变 。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

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 温度计使用: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