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题目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 (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 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和(组织)。

3 根据行为的功能把行为区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和(社会行为)。

4 根据是否符合社会化标准,将人类行为区分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

5 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

6 医学模式把人类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概念化为两大类——(精神病)和(神经病)。

7 生态系统的方式同时注意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强调人及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机能失调,并把(治疗)和(变革)结合起来。

8 (理论支柱)是任何特定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9 (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

10 (角色)是一种根据个人地位确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以及特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的期望。

11 (事件)是人与人,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12 (同等结果)指的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事实。

13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某些物质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

14 (演变)是系统从简单状态向复杂状态运动的倾向。

15 (界面)是不同系统,组织或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确切点。

16 (关系)是两个或多个人或系统之间在亲感,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的实际联系。

17 (整体性)指的是由个元素组成的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大于由各元素简单相加所产生的效应。

18 (自动平衡)是系统的一种性质,是系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平衡状态的倾向。

19 (反馈)是输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接受到有关自身工作绩效的信息系统。

20(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某些物质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

第二章

一、填空

1、注意一般分为有意主义和无意注意两种

2、在信念、理想的形成上,想象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3、儿童注意的发展受儿童主导活动的制约

4、友谊的主要特征是友好和谅解

9、感觉是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

10、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11、列宁认为: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

12、触觉和知觉相关运动能促进视觉的发展

13、童年期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最主要的特点和任务,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和的发展

14、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心理运算特征是自我中心的日益薄弱、非中心化、可逆性和分类思维。

15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哈特编制的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发现儿童的自尊心是由四个维度组成的,分别是认知能力、社会能力、体育能力和一般自我价值

16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学龄期的儿童面对的基本冲突是勤奋感和自卑感

17为了更好地知觉事物,一方面必须有精确的分析,另一方面又必须有整体的综合

18人的知觉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过程

19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20情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二、判断

1、无意注意是不自主的,自然的主意,是被动的(T)

2、社会认知师生来就有的(F)

3、在儿童初期,个体就可以形成较复杂的和稳定的自我知觉和情感网络(F)

4、自我谐和度是指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相似程度(T)

5、女生的自我接受度和自我谐和度随年龄的增大而渐增(F)

6、自我概念的内容不会因为年级的不同而不同,是固定不变的(F)

7、随着他人概念的发展,在儿童期的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认识也变的很充分(F)

8、在心理过程的产生时,可以没有对事物的注意(F)

9、低年级的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而高年级的儿童以有意注意为主(T)

10、想象对儿童的生活和发展是可有可无的(F)

21、6-12岁,基本的运动技能稳步提高,动作增强了,在手握方面男孩优于女孩(T)

22、知觉运动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表现在运动中(F)

表现在学习中

23、一切孩子没有必要在入学前接受知觉发展方面的测验。(F)有必要

24、儿童感觉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T)

25、视力调节能力在儿童10岁的时候,发展的更快些(F)

26、为,了更好的知觉事物,一方面必须有精确的分析,另一方面又必须有综合的想象(F)另一方面要有总体的综合

27、人的知觉是生来就有的。(F)不是

28、儿童知觉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存在的,也是同意的,不变的。(F)不是

29、同一儿童在知觉不同事物的时候,水平也不完全相同(T0

30、儿童使用时间标尺的技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T)

31、初级社会化发生在幼年和儿童时期,学校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社会化机构(F)

32、把儿童社会化费为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的心理学家是黑森。(F)

33、性别标志即包括对主体(自身)的人是,也包括对客体(他人)的认识(T)

34、由于有研究表明对孩子过分保护的母亲培养出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再和成人大4交道时表现得非常善于交际,因此对孩子过分保护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F)

35、儿童听说能力是其他语言技能发展的基础。(F)口语能力

36、内部语言的主要特点在于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作为思考对象。(T)

37、有意记忆是儿童阶段儿童主要的记忆方式。(T)

38、儿童期机械记忆仍然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F)

39、心理学家一般把自信心定义为儿童在想到或者评价自己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时的内心体验(F)

40性别角色的情感倾向在一生中可以有多次变化(T)

41人的知觉是天生的(F)

42儿童知觉的年龄特征是统一的、不变的(F)

43在空间知觉方面,在5~7岁的儿童能比较稳固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T)

44儿童思维发展过程进行的情况和速度与教学与教育工作无关(F)

45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具体形象为支柱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

变的过渡阶段(T)

46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的具体运算阶段(T)

47儿童数的概念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拓大和加深,9~10岁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F)

48情感对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任何作用(F)

49儿童在知觉不同事物的时候,水平也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和儿童的经验有关(T)

50判断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反映事物多方面联系到单一联系,从反映外部联系到反映内部联系(F)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胎儿期是指从_____开始到胎儿出生这段时间.(受精卵)

2.胎儿的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____(胚前期),二是_____(胚胎期),三是_____(胎儿期).

3.遗传是指___(亲代)与____(子代)之间的相似.

4.出生缺陷是由于___(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致.

5.从受精到受精卵牢固的植入子宫大约二周时期为___(胚前期).

6.我国出生儿患有的出生缺陷排第一的是____(先天性心脏病).

7.____(绒毛细胞检查)主要用于了解胎儿的性别和染色体有无异常.

8、_____作为影响胎儿发育的社会外部因素,属于母体所处的周围外部环境中最复杂的一部分。

9、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日趋_____,家庭结构日益由______向____ _转化。

10、地区经济水平与医疗保健水平呈高度___ 相关。

11、从社会角度看,胎儿生育涉及______和_____ 。

12、目前的婚前医学检查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的检查。

13、据估计,在我国每年出生的婴儿中,大约有1.3%有明显的出生缺陷,其中大部分是由______因素所致。

14、除人口政策和保护福利措施之外,国家有关婚姻的各项_______也同样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影响着胎儿的生育。

15.子宫内的胎儿,其____(神经系统)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出生前已趋完善。

16.胎儿到了_____(第四个月)的时候对光线已经非常敏感。

17.对胎儿来说,起影响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就是母亲的____(情绪状况)

18.孕妇的心理波动往往是随着_____(妊娠反应)出现的。

19.胎儿的_____(触觉)甚至早于听觉。

20.若母亲长期情绪压抑,胎儿出生后____(情绪)容易发生紊乱。

21.___(精神刺激)对头3个月的孕妇伤害最大。

二.判断题

1.出生缺陷是由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致(T)

2.当受精卵完成桌床时,便成为胚胎.(T)

3.当受精卵与子宫壁完全结合后,胎儿就开始了.(F)

4.产伤是造成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T)

5.羊膜腔穿刺主要用于妊娠早期的检查.(F)

6.超声波产前诊断对胎儿有一定的损伤.(F)

7.大多数药物都可通过胎盘,经母血进入胎儿体内.(T)

8.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缺陷率最高的国家之一.(T)

9.X射线检查是诊断胎儿是否健康的途径之一.(T)

10.从受精到受精卵牢固的植入子宫大约三周的时期为胚前期.(F)

11.第12周是胎儿所有内脏器官均已经形成并且部分开始工作.(T)

12.据调查,约有800种遗传障碍疾病是由显性单基因所引起的.(F)

13.瘦弱孕妇一般指体重小于40公斤的孕妇.(F)

14.绒毛细胞检查主要用于了解胎儿的性别和染色体有无异常.(T)

15.第16周,胎儿外生殖器可以辨男女,这段时间胎儿迅速生长.(T)

16.我国出生儿患有的出生缺陷排名第一的是先天性心脏病.(T)

17、除了受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外,胎儿的发育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18、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日趋大型化。(×)

19、研究发现,胎儿对母亲相当细微的情绪、情感差异不会做出敏感的反应。(×)

20、一般说,越是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其经济条件就越好。(√)

21、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死亡婴儿生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

22、怀孕的女性生育年龄越大,会增加不育、流产和胎儿畸形的机会。(√)

23、孕妇出现情绪不稳定不会增加胎动次数。(×)

24、在孕期,夫妻双方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彼此的分歧,并以极大的爱心共同关注爱情的结晶,使整个家庭在孕期充满温馨和爱。(√)

25、社会劳动保护政策和福利政策的制定有利于生育妇女的保护,从而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26、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和结构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着影响作用。(√)

27、仅由夫妻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的一种典型形式。(×)

28、单亲家庭的问题对胎儿的发育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29、家庭经济条件只与单个家庭的收支水平有关,与地区经济水平无关。(×)

30、夫妻感情融洽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胎教和优生的重要因素。(√)31.新生儿的视力与他在子宫内位置的长度一样。(T)

32.新生儿会全部保留在子宫内的生活习惯。(F)

33.怀孕24周后的胎儿确实能听到穿入子宫内的各种声音。(T)

34.出生后的婴儿听到原先在子宫内听惯了的音乐时,会安静下来。(T)

35.低频音响可使胎儿的活动增加。(F)

36.孕妇情绪紧张可使胎儿血压生高。(T)

37.胎儿在出生前夕,舌头上的味蕾就可发育完全。(F)

38.胎儿对轻柔的音乐,有安逸的表现,对噪声则表现出躁动不安。(T)

39.高频音响可使胎儿的活动减少。(F)

40.积极的情绪可使血液中增加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T)

41.精神刺激对晚期妊娠的伤害性最大。(F)

42.孕妇焦虑使孩子在成长中出现情绪问题。(T)

43.妊娠态度对胎儿的身心发育影响最大。(T)

44.怀孕早期,孕妇的情绪最容易出现波动。(T)

45.孕晚期心理保健的重点是通过对生活、工作和休息的适当调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F)

46孕中期的妇女应适当做一些工作,并参加一些活动。(T)

47.胎儿的触觉早于听觉。(T)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是:(语言准备期)

2. 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是:(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3. 感觉是个体对事物(个别特性)的直接反映。

4. 空间知觉分为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5.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社会性行为。

6. 婴儿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7. 婴儿最初的社会化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8. 婴儿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和自尊等方面。

9. 婴儿自我意识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分离)和(个别化)的双向过程。

10. (个别化和心理常性期)最重要的图象是母亲。

11. 婴儿期指的是从个体出生到(3岁)左右的时期,它是人生发展中(最快)的时期之一

12.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

13. (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 婴儿动作发展规律是(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二.判断题

一.依恋是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f)

二.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亲的依恋。(t)

三.婴儿一出生就与母亲形成了亲密关系。(f)

四.心理学家鲍尔比和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f)

五.3—6个月的婴儿处于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这时期的婴儿开始怯生,同时拒绝所熟悉的人离开。(f)

六.鲍儿比认为,婴儿形成三种类型的依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f)

七.马塔斯等人认为依恋性质对儿童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有一定的影响。(t)八.婴儿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是社会的强化和要求下逐渐形成的。(f)

九.婴儿在1岁以后,生活和活动局限于家庭。(f)

十.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的交往主要围绕着基本的生存需要展开。(f)

十一.父母在与婴儿的交往的方式上,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和身体接触。(f)

十二.婴儿半岁时就会对同伴微笑并发出声音。(t)

十三.婴儿和父母之间形成一种水平关系,与同伴之间是一种垂直关系。(f)

十四.婴儿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和自尊等方面。(t)

十五.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一个个别化的单向过程。(f)

十六.人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f)

十七.在胎儿期,社会因素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生物因素对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小。(f)十八.婴儿期的生物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新生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f)

十九.人类婴儿动作能力的发展与动物动作能力的发展比较起来要低级得多。(t)

二十.婴儿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的控制下进行的。(t)

二十一.婴儿躯干动作先发展,其次是头部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f)

二十二.婴儿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迟,而越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发展越快。(f)

二十三.通过行走发展了婴儿的空间知觉,婴儿从一维形体向二维形体的知觉发展。(f)二十四.出生第一天的婴儿没有听觉反应。(f)

二十五.新生儿能区分不同的时间和音响的声音,但不能分别不同的音高。(f)

二十六.新生儿的视觉有黑、白和灰。(t)

二十七.0~1岁的婴儿的脑发育是人一生中脑发育最快的时期。(t)

二十八.人类从婴儿期起就具有一种指向人类社会的自然倾向。(t)

二十九.婴儿道德判断的习得代表婴儿的行为总是服从于一定的道德标准。(f)

三十.1~2岁婴儿的大脑的绝大部分沟回均已明显,神经细胞约140亿个,并不再增加(t)三十一.语言能力的发展始于幼儿期。(错)

三十二.婴儿的含混语阶段时间是一岁以上。(错)

三十三.新生儿没有视觉能力。(错)

三十四.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视听协调能力。(对)

三十五.个体在胎儿末期已具有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对)

三十六.一岁前的儿童就有思维。(错)

三十七.空间知觉分为方位知觉和空间知觉两方面。(错)

三十八.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爱、怒和怕。(对)

三十九.婴儿能对他人的情绪进行辨别和作出反应。(对)

四十.儿在反射的发音阶段出现软颚音和后元音。(错)

四十一.刚出生的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对)

四十二.婴儿有相当好的信息保持能力。(对)

四十三.华生认为个体情绪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错)

第五章

一、填空

1. 幼儿期幼儿的生物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发展速度缓慢。

2. 左右手优势的明显形成是婴儿的幼儿期。

3. 情绪能力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

4. 运动技能通常分为两类:大运动技能和小运动技能。

5. 铁的摄入量不足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6. 记忆的发展是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

7. 儿童通过视觉认知外界物体时,物体的外观特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8. 人的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 婴儿动作发展主要包括全身动作的发展和手的技能发展两个方面。

10. 手的动作是标志人和动物区别的重要特点

11.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与动物的一个主要区别。

12. 詹姆斯将自我划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13. 游戏分为语言游戏、运动游戏、想象游戏、交往游戏、表演游戏。

14. 幼儿的发展会受到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15. 席勒?斯宾塞提出了剩余能量说。

16. 脑电波频率是脑发育成熟的重要参数,其中α波是人脑活动的最基本的节律。

17. 知觉变化和行为变化的融合是儿童成功做出反应的必要条件。

18. 与幼儿的认知特点相一致,幼儿的记忆呈现出具体形象性和自我中心的特点。

19. 幼儿期的动作表达特点以发展核心动作并进行扩展为主。

20.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由于幼儿的思维缺乏可逆性,是同化与顺应对抗的结果。

二、判断题

1. 拉扎鲁斯的悠闲和放松说与剩余能量说相似。(×)

2. 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了复演论。(√)

3. 感觉-运动游戏不需要幼儿知觉与运动技能的协调。(×)

4. 英国学者佩根根据实验研究非正式观察和被试者的自我报告,提出了游戏发展模式。(×)

5. 幼儿的游戏内容最初从运动开始。(√)

6. 在心理学方面,幼儿的记忆以有意的形象记忆为主。(×)

7. 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一致性较低,区别性较大的特点。(×)

8.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期望效应、榜样强化和评价方面。(√)

9. θ波增多,表明幼儿的大脑结构趋于成熟。(×)

10. 4岁以后,幼儿的大脑结构不断完善。(×)

11. 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是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2.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

13. 婴儿知觉主要包括图形知觉和空间知觉两个方面。(√)

14. 空间知觉又分为深度知觉、浅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15. 出生6个月的婴儿就会有思维。(×)

16. 婴儿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和自尊等方面。(√)

17. 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18. 约20%的婴儿属于矛盾型依恋。(×)

19. 从一出生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就极为注意。(×)

20. 出生第一天的婴儿已有听觉反应。(√)

21. 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瑞士学者皮亚杰的理论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

22. 去中心化与自我中心是相反的过程。(√)

23. 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发展两个方面。(×)

24. 父母教养观念的复杂性与儿童自我认知的精确度呈正相关。(√)

25. 瑞士学者佩根提出了游戏的发展模式。(×)

26.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麦考贝。(×)

27. 在家庭中,父母会影响儿童,儿童也同样会影响父母。(√)

28. 罗森塔尔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期望效应”。(√)

29. 同伴交往能使幼儿获得良好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30. 皮亚杰从认知结构的“图式”出发,认为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是有机体适应活动的组织方式。(√)

31. 幼儿的发展受到生物、环境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32. 到了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才能逐步显现从内部行为到内心品质的转变。(×)

33. 游戏是儿童心理治疗的首选方法。(√)

34. 弗洛伊德对儿童的游戏提出补偿说。(√)

35. 幼儿自我意识状况主要围绕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36. 一般来说女孩推测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低于同龄男孩。(×)

37. 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一致性较高、区别性较小的特点。(√)

38. 与教师相比,幼儿更重视父母的评价。(×)

39. 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对儿童成长是有利的(√)

40. 父母对幼儿行为态度影响主要通过二人间的人际交往而实现的。(√)

41. 到幼儿末期,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不能进行多面性评价。(×)

42. 海田等人发现3-6岁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强。(×)

43. 由于幼儿神经系统易兴奋,形成神经联系不稳定易记易忘。(√)

44. 年长的儿童比年幼的儿童能更快认出某个熟悉物体也要同样的线索。(×)

45. 因为幼儿要补锌,因此食入锌越多越好。(×)

46. 边缘铁缺乏会影响幼儿的智力发育,及时补铁可以挽回损失。(×)

47. 儿童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没关系。(×)

48. 在我国贫困地区幼儿的营养状况良好,无须担心。(×)

49. 预防营养不良的主要方法是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强调合理喂养,平衡饮食的重要性。(√)

50. 凡是引起幼儿浓厚兴趣强烈情感的事物或事件,他们都易进行无意注意,并长期保持。(√)

第六章

一.填空

1.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和最理想部分,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方面。

2. 根据生物学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实现的。

3. 心灵的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

4. 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曾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等三个要素。

5.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6. 皮亚杰为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动作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皮亚杰在《

7.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攻击性)、(性别角色获得)、(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8. (斯金纳)提出了关于强化作用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9. 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他在对意识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10. 毕生是三位主要的行为主义大师之一,他对人的反应归结为四种,即(明显的遗传反应)、(潜在的遗传反应)、(明显的习惯反应)、(潜在的习惯反应)。

11.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对行为的理解上区分了两种行为,即:(反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12.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 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14. 本我又称“利比多”,它无条件的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15. 弗洛伊德将心理性欲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生殖期)、(潜伏期)、(青春期)。

16.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危机通常出现在(青春)期。

17. (罗杰斯)、(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18. 行为主义的三位大师包括(毕生)、(斯金纳)、(班杜拉)

19. (荣格)把人的总体称为“心灵”。

20.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二、判断

1.《梦的解析》是马斯洛的作品。错误弗洛伊德

2.超我是人格中最高层次和理想部分,包括良心和他人理想。错误自我理想

3.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用来解释儿童图式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正确

4.前运算阶段的特征包括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思维合逻辑但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等。错误能思维但不合逻辑

5.科尔佰格在对道德发展问题研究中仅仅强调道德判断能力,而忽视了道德情感毅志和道德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正确

6.1925年皮亚杰发表《心理学与认识的批判》一文,首次明确阐述心理学和知识论想结合的重要性。正确

7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部分图式即可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错误全部图式

8.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模仿学习。正确

9.罗杰斯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正确

10.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行为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错误人本主义

11.皮亚杰是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正确

12.行为主义又被称为学习理论。正确

13.班杜拉的分析心理学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有意识的和潜意识的。错误荣格

14.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正确

15.行为主义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毕生创立的。正确

16.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次序性原则、普遍性原则、整体结构原则、认知前提原则。正确

17.本我又称“利比多”,它无条件的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正确

18.毕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正确

19.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最大区别是操作条件反射中,动物是主动的,自身产生某种行为。正确

20.毕生认为,在操作条件反射中,通过强化作用可以塑造人的行为。错误斯金纳

21.行为主义的三位大师包括毕生、班杜拉、斯金纳。正确

22.班杜拉认为模仿学习是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正确

23. 马斯洛认为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又可分为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正确

24. 罗杰斯、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正确

25.皮亚杰是瑞士心理教育家。正确

26.毕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是以班杜拉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提出了刺激—反应模式。错误巴甫洛夫

27. 弗洛伊德在关于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关系是,认为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错误超我

28. 埃里克森将人格结构分为主我与宾我。错误

29. 毕生是三位主要的行为主义大师之一,他对人的反应归结为四种,即;明显的遗传反应、潜在的遗传反应、明显的习惯反应、潜在的习惯反应。正确

30. 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他在对意识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正确

31.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同意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期,但要到青年期才能形成。正确

32. 马斯洛需要层次有下到上依次为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爱与归宿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错误

33.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个体认知结构整体形式的特征。正确

34.维果茨基在创文化—理论中提出了两种理论观,一是物质生产的工具,二是精神生产的工具。正确

35. 班杜拉是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在对行为的理解上区分了两种行为,一种是反应性行为,一种是操作性行为。错误

36.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先天得来的。错误

37.毕生、埃里克森、斯金纳对行为主义的贡献最大。正确

38.毕生的发展核心心理学理论肯定遗传的作用,否认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错误

39.皮亚杰认为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正确

40.心灵的人格结构有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构成。错误

41.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三要素。正确

42.根据生物学观点,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实现形式。正确

43.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否认遗传的作用。正确

44巴浦洛夫把人的总体称为“心灵”错误

45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在于本能或情感。错误

46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正确

47埃里克森认为人在第四个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中,富有勤奋感的儿童会形成“意志”的品质。错误

48弗洛伊德将心理性欲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正确

49.弗洛伊德性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肛门期。正确

50.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最大的区别是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动物是被动的。错误

第七章

一、填空

?1、青少年的社会化的特点有摆脱依附,力求独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沟通及表达能力增强、社会化发展不良情况有所增加。

?2、药物滥用是(一种规律性或过量的使用药物的行为)

?3、失范这个词最早是由(迪尔凯姆)提出的

?1。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有:(摆脱依附,力求独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沟通及表达能力的增强;社会化发展不良的情况有所增加。)

2。青少年性行为带来的问题:(怀孕,流产,未婚妈妈。)

3。药物滥用理论有:(失范理论,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

?

1、"反常识"理论是由詹姆斯-兰格提出的

2、获得同一性要经历早期"解构" 、中期"重构" 和后期"巩固" 三个阶段

3、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是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个条件的影响

二、判断题

?1、导致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因素很多,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T)

?2、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T)

?3、标签理论是由库利,戈夫曼、迪尔凯姆等学者发展出来的。(F)迪尔凯姆改为贝克尔

?4、心理学家们发现,许多人格特征都与药物的滥用行为高度相关。(T)

?5、对药物滥用后果的认知和态度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用药行为。(T)

?6、个体对药物的使用存在两个易受期。(T)

?7、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T)

?8、应对潜在的自杀者时,只有一种介入策略。(F)有两种

?1。青少年犯罪目的是出于谋生考虑。F

2。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和后果缺乏深思熟虑。T

3。青少年犯罪防治工作也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T

4。只要青少年加强自身修养就不会受社会化发展不良的情况影.F响。

5。药物滥用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能防治疾病,虫害等的物质"。F

6。生物因素是导致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决定性作用。F

7。MDFT干预应该是多方面的。T

8。不良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成为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因素。T

?

1、青春期个体的发散思维多于聚合思维×

2、青年期个体的聚合思维多于发散思维×

3、情绪归因理论是由兰格提出的×

4、青春期情绪的特征之一是容易冲动、爆发快、强度大且很不稳定√

5、同一性是一种"感觉"√

6、男女青少年在思维能力发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的发展特色是具有不平衡性√

7、男生在演绎推理的发展上优于女生√

8、男生的逻辑法则运用能力优于女生×

第八章

一.填空题

1.经过青年期的发展,人生步入了稳定的成年期阶段。

2.在成年期阶段中,生物因素对人的影响作用逐渐降低,而生物,心理,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特点日益明显,人生开始接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挑战。

3.一般而言,到了25岁左右,个体的胜利机能基本上达到了完全成熟。

4.人的身体在20到25岁期间达到生物和知觉能力的顶点。

5.人的生物状态在18到30岁期间达到其最高水平。

6.导致成年早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缺乏运动;工作环境。7.马斯洛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8.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相对应,辨证运算也有四种形式,即感知动作,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中出现辨证的思维特征。

9.在里格的辨证运算中,他认为矛盾是思维发展的源泉。

10.在艾琳的问题发展能力中,她提出认知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由形式思维阶段的问题解决向形式后思维阶段的问题发现转变。

11.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就是一种适应。

12.成年早期表现出的特殊能力主要有:职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适应能力。13.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重的责任:既要懂得独立的处理事情,又要学会与他人携手合作。

1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成年早期个体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亲密与孤独。

15.早在20世纪30年代,威廉(Williams)就提出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他认为,青年男女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适应,就必须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从精神上脱离家庭而走向独立,二是建立与异性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

16.生育年龄以25-29岁之间较为适宜。

17.作为个体,进入成年期标志性的五件事为:①结素校园生活;②开始工作并在经济上独立;③离家独立生活;④结婚;⑤为人父母。

18.霍兰德的六种人格类型分别为:研究型;社交型;现实型;艺术型;传统型;企业型。19.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大体上有:性别;年龄;看工作是否满足其职业预期;职业训练和职业能力;是否学用一致。

20.婚姻依次经历的三种形态为: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二.判断题

1.人的身体在18到30岁期间达到生物和知觉能力的顶点。(F)

2.马斯洛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安全需要。(F)

3.经过了青年期的发展,人生步入了稳定的成年期。(T)

4.脑力劳动是直接导致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T)

5.亚健康是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T)6.成年期是人的生物机能开始由旺盛到平衡,由成熟到逐渐衰退的过程。(T)

7.人一旦进入成年期,身高就不会再增加了。(F)

8.人的体力和心理运动发展在30岁以后稳定,并开始衰退。(T)

9.成年早期的个体,不论男女,生物发育都已达到成熟并出现稳定状态,可以说正处于生物上成熟的“黄金时期”。(T)

10.成年早期的人们体力和精力均处于“鼎盛时期”,他们能承担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T)

11.成年期的男性和女性都有良好的生殖能力,因此,这个时期是生育的高峰期。(T)12.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T)

13.成年早期是生命力较为旺盛的时期,也是个体面对众多压力的时期。(T)

14.我国成年早期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阶层更是亚健康的高危人群。(T)

15.成年早期个体智力结构中的诸要素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不再向高一级水平发展。(F)16.成年早期的认知发展区别与早期认知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要受到更多社会发展和情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T)

17.成年早期,其智力或基本认知能力正处于全盛时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T)18.成年期认知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逐渐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幻的梦想,而更多的为现实的发展做计划。(T)

19.成年早期认知发展和成年期认知发展的们主要区别是从因为“你”必须学习向因为“你”个人认为学习有价值而学习的转变。(T)

20.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F)

21.人的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任何领域的逐步发展总需要和其他领域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T)

22.根据压力研究奠基人塞尔叶的理论,最危险的压力是那种不变的压力。(T)

23.从本质上说,认知评价往往不会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情感反应的强度和性质。(F)24.人的发展就是要求以越来越高层次的推理和情感表达形式来解决不断发生的变化和冲突。(T)

25.成熟的情感表达的基础就在于青少年采用他人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F)

26.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建立家庭、参与社团是成年早期的三大发展任务。(F)

27.劳斯威尔归结的恋爱的类型有:罗曼蒂克型、游戏型、奉献型、占有型、实现型、伴侣型。(T)

28.离婚对夫妻双方在经济与健康方面的影响是主要的(F)

29.婚姻适应是成年早期最重要的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T)

30.夏埃和威里斯认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具有相同的内容(F)

31.爱滋病的转播以吸毒为主,目前我国所有省市均有疫情报告(T)

32.家庭暴力的直接原因是女性经济收入不高(F)

33.组建家庭是成年早期一项主要的人生发展任务(T)

34.父母身份是生命意义的最终源泉是生育的原因之一(T)

35.确立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是根据生物适应(F)

36.英国是第一个允许同性恋的国家(F)

37.诅咒、讥讽等不属于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F)

38.成年早期是家庭暴力的高发期(T)

39.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是诱发家庭暴力的历史文化原因(T)

40.离婚所造成的子女的适应性危机即使通过长期的社会关爱也是无法克服的(F)

41.成年中期是个体走出学校,迈向社会,寻求职业,创建事业的时期(F)

42一般来说,虽然人格类型和职业选择的关系是有限的,但却不是很重要(F)

43.个体都是在成年早期就业、创业的(F)

44.一般认为,年龄不是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F)

45.有学者指出,有两个标准可以判定年轻人对职业适应的成败与否:一是工作的成功与成就;二是个人与家人对这个工作及社会地位所感到的满意程度(T)

46.职业是个人认同感的主要成分(T)

47.独身、丁克家庭、未婚同居、同性恋同居等,是目前非主流生活方式的主要选择(T)

48.根据发达国家的统计,同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是2%左右(T)

49. 同性恋的发现可能与性激素分泌异常无关(T)

50.弗洛伊得认为,同性恋和恋母情结无关(F)

第九章

一、填空题(20)

1、成年中期的年龄(本书将之限定为35-65岁)

2、成年中期个体骨骼中无机物的含量(66%)

3、成年中期人体脂肪占体重的比重(20%)

4、男性更年期年龄(55-65)比女性晚发生约(10-20)年

5、成年中期也被人称为生命过程的(“危险带”)

6、医学统计表明,高血压是发生脑供血障碍的高峰为(40-40岁)

7、在50-59岁则易发生(动脉样硬化)

8、中年人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成熟和稳定)

9、中年人认知加工的主要内容(社会信息)

10、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意为(一种尽力成为最完善人的动机和愿望)

11、酒精对消化系统的损害最为直接

12、由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可引起营养不良和贫血

13、社会学中有学者指出,病理性赌博还与社会环境有关。

14、对于病理性赌博治疗中的心理治疗可以采用以精神动力学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方法。

15、多疑是对客观事物总是怀疑但又缺乏根据的一种心理反应。

16、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父母会出现种种心理变化和心理障碍。

17、婚后夫妻关系的变化划分为:热烈期,矛盾期,移情期,深沉期。

18、中年期的变化有两种解释和描述模式:危机模式,转变模式。

19、危机模式主要关注于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变化。

20、中年期是离婚的第二高峰期。

二、判断题(50)

1、中年人的情绪和青少年一样容易激动(错)

2、中年人能避免“早衰综合症”(对)

3、人的生命活动到中年时还是遵循着一定的周期或节律展开(对)

4、人到中年易生病(对)

5、肥胖和臃肿是中年人必定会出现的特征(错)

6、个体骨骼有机物的存在可保证骨骼的柔韧有力(对)

7、人身体的脂肪占体重的比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对)

8、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肺泡和小支气管的口径日趋扩大(对)

9、为了能促进中年人的机体代谢过程,应多多地加以劳动与运动(错)

10、体代谢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种氧化酶的活性,在多数组织中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对)

11、人体每天热量的需要,女性略低于男性(对)

12、患糖尿病是因为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的缘故(对)

13、一般说来,人的生精能力及性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而缓慢减退的,没有明显下降的时候(错)

14、男性更年期出现的年龄界限比女性更明显(错)

15、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常见的病是“早衰综合症”(对)

16、“早衰综合症”如果处理得不好,重则会导致英年早逝(对)

17、和成年早期一样,个体的固体智力与流体智力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段提高(错)

18、成年人,不论早中晚年,都很有一些譬如酗酒、病理性赌博、自杀、犯罪等问题存在,而且普遍表现突出(错)

19、适量饮酒会使人产生轻松的感觉,是一种享受(对)

20、莱文森认为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是获得创生感(错)

21、中年人的心理问题应该更多地转向于心理专家,做心理咨询(错)

22、中年期是婚外恋最盛的时期,如“七年之痒”大多处于中年(错)

23、婚外恋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错)

24、中年人是人生中扮演角色最多的时期,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的更加复杂(对)

25、测试中年人可用四种年龄: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错)

26.酗酒,病理性赌博属于心里系统范畴中对成年人的不良影响。T

27.中年人工作,生活方面的因素不会主张酗酒行为。F

28.酗酒的危害性很大,其中酒精的危害最为直接。T

29.长期过度饮酒可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心肌病。F

30.不空腹喝酒与酗酒的关系不大。F

31.可以建立和参加戒酒互助会来治疗酗酒。T

32.人际关系紧张不会导致人们酗酒。F

33.家属的共同努力将会分解酗酒者的痛苦,帮助他们戒酒。T

34.病理性赌博又名强迫性赌博。T

35.英国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对病理性赌博是否成立做了说明。F

36.对于病理性赌博的成因,生物学的解释是人脑内的多巴胺分泌异常。T

37.在心理学家看来,病理性赌博不是一种病态行为。F

38.愤怒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程度相同。

39.中年人要做好两方面的调试,一是需要调试与年迈的父母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调试与子女的关系。T

40.婚后夫妻关系的变化划分为三个时期。F

41.中年期是离婚的第二高峰。T

42.中年期的婚外恋只能够的情感消失型,指原来就没有感情基础,现在也没感情的夫妻在

外寻求新的爱情。F

43.人际关系具有多重的特点。大致有四点。T

44.中年人的职业对于中年人来说,只有生物,心理方面的意义。F

45.转变模式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T

46.转变模式肯定了把危机作为正常成长事件的观点。F

47.为寂寞是主要关注于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变化。

48.危机模式的结论主要得自于非临床人口的资料。F

49.中年问题包括中年人整个身心转折期的问题,也包括在实现这个转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协调。T

50.中年期婚外恋的产生在生物方面的原因主要指性生活不满意。T

第十章

判断题

1、对个体年龄的界定除了考虑日历年龄外,还要考虑生理年龄、心理年龄。(T)

2、老化可以分为原发性老化和次发性老化。(T)

3、老化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的因素,但无可讳言,生理的老化是老年期最显而易见的特征,也是可预期的自然现象。(T)

4、健康的老年人,老年斑不会增多。(T)

5、细胞的变化是人体衰老变化的基础,主要表现为细胞数量减少。(T)

6、老人性欲减弱,甚至有的老年人没有性欲。(F)

7、对老年人性活动构成障碍的最大因素是文化的压力。(T)

8、老年人的智力全部衰退,不具有可塑性。(F)

9、人口老龄化是由60~65岁以上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决定。(T)

10、死亡是老人所面临的最大危机。(T)

年龄包括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四个含义(√)

心理老化主要指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付程度降低(√)

男性在30岁后细胞数开始减少(×)

老年人对蓝,绿色的辨认率最困难(√)

老年人的高音听力衰退较底而低音听力缓慢(×)

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容易生病(√)

近年来老年人离婚率上升(×)

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被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女性老人整体死亡焦虑比男性老人高(√)

1. 老化常伴随肺弹性减退而易引起肺气肿

2. 运动系统的变化包括肌肉和骨骼的功能变化。

3. 对老年人性生活构成障碍的最大的因素是文化的压力。

4. 延缓衰老和维持健康的主要途径在于运动。

5. 造成老年人无法达成营养均衡的障碍有三:营养不良。基本代谢率改变及药物的副作用。

6. 根据科索的研究,最早开始衰退的是听觉感受性。

7. 深度知觉是受视力衰退影响的。

8.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9. 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觉。

10. 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道德感,美感方面。

1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适应和完好状态。

12.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提高病人的临终生命质量。

13. 社会年龄最直观的表现是退休年龄。

14. 老化是成长中的自然现象,而不是病态。

15. 老年人痴呆是一种慢性的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

16. 进入老年期后,造成忧郁症的因素会增加。

17. 抑郁症是指以持续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一种情感上的心理障碍。

18. 20世纪50年代,茜茜里.桑德斯的妇女在英国建立了圣克利斯朵弗临终关怀院,标志现代临终关怀院的正式出现。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寿命的提高,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20. 家庭将成为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和理想场所。

21. 老化常伴随肺弹性减退而易引起肺气肿

22. 运动系统的变化包括肌肉和骨骼的功能变化。

23. 对老年人性生活构成障碍的最大的因素是文化的压力。

24. 延缓衰老和维持健康的主要途径在于运动。

25. 造成老年人无法达成营养均衡的障碍有三:营养不良。基本代谢率改变及药物的副作用。

26. 根据科索的研究,最早开始衰退的是听觉感受性。

27. 深度知觉是受视力衰退影响的。

28.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29. 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觉。

30. 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道德感,美感方面。

3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适应和完好状态。

32.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提高病人的临终生命质量。

33. 社会年龄最直观的表现是退休年龄。

34. 老化是成长中的自然现象,而不是病态。

35. 老年人痴呆是一种慢性的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

36. 进入老年期后,造成忧郁症的因素会增加。

37. 抑郁症是指以持续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一种情感上的心理障碍。

38. 20世纪50年代,茜茜里.桑德斯的妇女在英国建立了圣克利斯朵弗临终关怀院,标志现代临终关怀院的正式出现。

3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寿命的提高,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40. 家庭将成为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和理想场所。

(1)年龄有四种含义,分别是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

(2)人体老化的原因只有遗传的原因和非遗传原因。(×)

(3)老年人性生活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性对青年人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无所谓。(×)(4)身体壮况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关系。(√)

(5)对老年人的性问题,要不带任何偏见,给予科学的肯定。(√)

(6)持续的活动,适当的营养,压力的缓解,良好的睡眠是公认的可以延缓

衰老的最重要的四个因素。(√)

(7)老化模式包括以下两种:正常的老化;病理性老化;(×)

(8)总体上,老年期的感觉器官的功能随年老而出现衰退。(√)

(9)一般成人与老年人的深度知度是一样的。(×)

(10)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大。(√)

(11)老年者智必衰。(×)

(12)老年期的情绪,情感大致有以下特点:(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

情感;(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13)关于老年心理的理论有生命周期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和人生回顾理论(√)(14)抑郁症是指以持续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一种情感性的心理障碍。(√)

(15)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适应与完好的状态。(√)

(16)人们面对死亡先后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否认和隔离2.愤怒3.讨价还价 4.沮丧(×)(17)悲伤的指一个人遭遇失落或被夺去心爱的人或物时,所产生的悲痛、愤怒和罪恶的感觉。(√)

(18)悲伤反应分两种,一种是心理有准备的预期悲伤,另一种是不预期的悲伤。(√)(19)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20)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人类

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和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

(21)延缓衰老和维持健康的唯一途径在于运动。(×)

(22)老人适合做激烈运动。(×)

(23)老年人无性欲神话的源泉之一,就是认为性激素的枯竭等于性功能的终结观点。(×)(24)老人虐待指老人被他人施予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可分为四类。(√)

(25)Comalli的研究表明,老年期的视差要比成年人的小很多。(×)

(26)深度知觉不受视力衰退影响。(×)

(27)直接记忆广度是能够按提示顺序再现所提示的数字或文字的最大系列。(√)(28)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29)老人的嗅觉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30)家庭代际关系主要指的是老年人与子女晚辈间的关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考试试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 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 2.社会工作中必须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简单地反对理论”、和“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 3. 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结构包括本我、和超我。 4.增权理论代表人物Solomon认为,受压制的人群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权力障碍和。 5.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首先出现的动作是,然后依次是翻身、独立坐起、手膝爬行、独立站立、行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A.关联性 B. 整体观 C.等级结构性 D. 动态平衡性 总分核分人

3.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5个阶段,其中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这是在()。【】 A. 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4.()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延伸至成年期和老年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毕生发展理论。【】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巴尔特斯 D.柯尔伯格 5.在埃利斯ABC人格理论中“B”代表的是()。【】A.情绪和行为结果 B.诱发性事件 C.质疑不合理的信念 D.信念 6.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 A.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B.主要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C.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标准时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奖励或惩罚 7.提出“镜中我”观点的是()。【】 A.米德 B.托马斯 C.布鲁默 D.库利 8. 下列不属于范斌提出的增权三个层次的是()。【】 A.个体层面的增权 B.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 C.外力推动层面的增权 D.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 9.()主要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验到的症状。【】 A. 父亲产前忧郁症 B. 父亲怀孕综合症 C. 父亲综合症 D. 产翁综合症 10.能儿童交流良好,同时保持一定的控制,要求儿童有成熟行为的父母是()。 【】 A. 冷漠型父母 B. 溺爱型父母 C. 宽容型父母 D. 权威型父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认知

社会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社会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图:

社会群体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习惯、爱好以至思想和行为准则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活动中受外界影响逐渐形成的。在各种外界影响中,社会群体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及一般分类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某些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单位,这种群体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心目中都能被意识到。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 l )社会群体表现为一定人数的集合; ( 2 )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持续的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关联; ( 3 )存在着共同的行为心理目标,并以此作为活动的基础; ( 4 )存在着某种整体观念和隶属观念; ( 5 )不同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行为规范。 (二)社会群体的分类 社会群体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正式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观念、行为上的联合体。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可以对社会群体做如下具有理论意义的分类: 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组织形式、有群体特定目标、有经常性群体活动或其成员的活动也是以群体目标和群体利益进行的群体,如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都属于正式群体的范围。正式群体有一定的规范,作为其成员,在行为上应遵守一定的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有些作为某种制度、纪律,成为群体对成员的组织约束手段;有些则是属于观念、情感、情趣等方面的行为心理规范,它同样对群体成员具有极强的心理约束力。表现在消费生活中的正式群体行为多属于后者,它对消费者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其成员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例如,在购买行为中,从事文艺的群体成员在购买中,特别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考试题型: 1.填空(10题) 2.名词解释(5题) 3.简答题(4题) 4.论述题(1题) 5.应用题(活动设计1题)考核要求: 作业一:10分: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认识. 作业二:20分:分析你所在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闭卷考试:70%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依恋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6、幼儿品德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 1、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幼儿社会性教育评价;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1、什么是幼儿社会性?P13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13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1、社会情感; 2、社会行为技能; 3、社会认知; 4、自我意识; 5、道德品质; 6、社会适应;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专门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专门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旧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差不多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连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阻碍目前情况的状态;②进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阻碍)目前情况的进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B试卷以及答案

……情感灾难2011年71、以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为例,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系统的相互影响。2、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哪些?请列举,并说明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考试形式开卷(√ )、闭卷( ),在选项上打(√) 开课教研室 社会工作系 命题教师 盖中辉 命题时间 2012.5 使用学期 11-12-2 总张数 3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三、案例分析:校园同性恋者的处境 20岁的冰封是广州一所大学大二的学生。他的痛苦在高中时代已经开始。 高一时他开始住校,开学一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他突然被踢出了班上的Q 群,原因是他在G ay 吧里的交友信息无意中被一个女同学搜索到,同性恋身份因此曝光。冰封初、高中都做过班长,虽然因 为行为举止上的女生姿态被骂“变态、人妖、娘娘腔……”,他一直努力通过为同学做事来获得认可。 但寄宿制高中的生活让他变得越来越消极。尽管仍是班长,他管纪律时没有人听,宿舍里6个人 有4个人孤立他。有次晚自习他气急了吼了句“你们都给我安静 下来”,回到宿舍后就发现桌子上被人写满了“变态、垃圾”之类的字眼。 另有次合唱比赛前的音乐课,他在台上组织没有人理会,训练的老师来了问班上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有个男生就很大声地说“我们班有22.5个男生,22.5个女生”,全班哄堂大笑。冰封为此逃了 一节课,到操场上放声大哭。此后他就不再管班级事务,也不再努力地融入集体了。 但这并没有让同学停止欺侮,有天清晨他去上洗手间,几个男生在旁边将小便洒在他的头上,取 笑他娘娘腔。 冰封回忆当时的自己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进入高三也没有对大学的向往。“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再步入社会,每次都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他觉得心力交瘁,“不如索性 独来独往”。 材料来源:2012年05月23日05:19??南方都市报 问题:1、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取向? 2、谈谈你本人对同性恋的道德评价。 3、从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理念分析一下,应如何看待对同性恋歧视现象。 4、作为一个青少年社工作者,你会如何对待同性恋者冰封? 不良嗜好,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也高于其他儿童。广东心理学研究员张平(Zhang Ping ,音译)表示,留守儿童也更有可能出现学习障碍和心理问题。在学校,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回家后则缺少必要的指导。 在将儿子带到深圳前,黄冬艳希望能够拉进母子之间的情感距离,但这并不容易做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她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当时,她对儿 子说“让妈妈喂你吧”,但小张毅却拿着鸡腿离开饭桌,朝着姐姐走过去。不一会,她又听到张毅让姐姐给他剪指甲,黄冬艳坚持帮儿子剪。她说:“你只听姐姐的,不听妈妈的是吗?”语气中带有一份痛苦,因为儿子显然忽视了她的存在。 张毅与母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打电话,每月通话次数不多。张平表示用电话与孩子保持联系已经成为当下农民工的一种“标准做法”。电话中,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包括黄冬艳在内——只是问一下学习和家里的情况,其他的基本不问。这种有限的交流很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纽带。通常情况下,这种纽带只有在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才会形成。 由于孩子的父母在城里打工,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通常肩负起照顾孙辈的重任。他们本就步入老年,身体状况不佳,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要到田里干活,操持家务,这给他们的身体造成巨大压力。张 平说:“中国正以空前的速度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偏远农村的祖父母辈来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与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之间相距甚远。” …… 最近几年,中国留守儿童企图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让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陷入担忧之中。9 月,江西省3名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企图跳下一座两层楼自杀,因为无法完成课堂作业带来的后果让 她们心生恐惧。据悉,提议自杀的那名女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两年前,陕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节选自:网易探索5月5日报道 问题:1、结合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分析材料中儿童张毅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点。 2、分析社会系统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第七篇 社会文化与消费心理

第七章社会文化与消费心理 第一节文化与消费心理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范围无边无际,它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文化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态度体系以及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等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本章所讲的是广义的文化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二、文化的共同特征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但就全体而言,各种形态的文化都有共同特征。了解和掌握这些共同的特征,有利于人们更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营销活动。 (一)共有性 文化是由社会成员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劳动中共同创造的,因此它为全体成员所共有,并对该社会的每个成员产生深刻影响,使其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某些共同特征。就消费活动而言,文化影响表现为消费者之间通过互相认同、模仿、感染、追随、从众等方式,形成共有的生活方式、消费习俗、消费观念、态度倾向、偏好禁忌等。社会文化的这种共有性特征为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奠定了基础,使之有可能通过适合特定文化环境中消费者的共同要求,而赢得人们对产品的喜爱。 (二)学习性 人们要掌握、继承文化,就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不能依靠先天遗传。学习的途径为:一是父母、教师和各类文化教育机构,采取各种教育手段,组织和促进下一代对文化传统的学习,二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了解和接受社会文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也是学习得来的,而且消费者在早年学得和树立的文化观念往往是比较牢固和不易改变的。因此,企业既要注意适合消费者的文化观念和习惯行为,又要通过宣传、广告等方式,说服、改变人们过去的消费观念与习惯,让其学习使用新产品的知识,最终达到购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观念性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职能作用,为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准则。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自觉地遵循文化准则。同时,文化在不断发展着,现代文化中有着新旧观念并存的现象,对企业来说,了解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准则与现实行为的看法很有帮助。中国人崇尚节约,购买商品要求经久耐用。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50小题.每题1.0分,共50.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小明今年16岁,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近两个月来他迷上网络游戏,经常请病假不去学校,甚至逃学。请问,小明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异常行为,其评判标准是什么?( ) A 不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B 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C 不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D 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E 不是;统计规律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小文的母亲许女士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因为小文现在几乎都不怎么和她讲话,即使她写信留言给小文,小文也爱理不理的。小文今年17岁,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在文艺方面很有天赋。小文近半年来经常因肚子痛请病假,母亲每次都让她在家休息。据许女士说,小文很像他父亲,因为小文的父亲在家也很少和她说话,她感觉自己在家都像面对两个木头人一样。后据社会工作者了解分析发现,其实是许女士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沟通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许女士留言而其丈夫不做任何回应。女儿小文则比较敏感,发现了父母之问这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而她认为很多时候是由母亲的错引起的,所以也就学习了父母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以下这个案例分析中错误的观点是( )。 A 目前对于小文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 B 家庭对于小文的影响,包含了家庭教养模式的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C 纵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在原来家庭中的成长模式 D 横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的互动模式对于小文成长的影响 E 在这里,纵向与横向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社会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社会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图:

社会群体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习惯、爱好以至思想和行为准则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活动中受外界影响逐渐形成的。在各种外界影响中,社会群体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及一般分类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某些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单位,这种群体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心目中都能被意识到。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 l )社会群体表现为一定人数的集合; ( 2 )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持续的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关联; ( 3 )存在着共同的行为心理目标,并以此作为活动的基础; ( 4 )存在着某种整体观念和隶属观念; ( 5 )不同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行为规范。 (二)社会群体的分类 社会群体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正式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观念、行为上的联合体。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可以对社会群体做如下具有理论意义的分类: 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组织形式、有群体特定目标、有经常性群体活动或其成员的活动也是以群体目标和群体利益进行的群体,如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都属于正式群体的范围。正式群体有一定的规范,作为

其成员,在行为上应遵守一定的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有些作为某种制度、纪律,成为群体对成员的组织约束手段;有些则是属于观念、情感、情趣等方面的行为心理规范,它同样对群体成员具有极强的心理约束力。表现在消费生活中的正式群体行为多属于后者,它对消费者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其成员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例如,在购买行为中,从事文艺的群体成员在购买中,特别是对服装商品的款式和色泽及服饰的社会效果较为重视,而从事科技的群体成员则对商品的使用性质、质量等更为注意。 非正式群体是指结构比较松散,一般是为完成某种任务或参加者志趣相同而临时组成的群体,如参观团、旅游团、考察团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的范围。非正式群体不会对其成员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这是由其松散结构所决定的,但非正式群体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考察,会对其成员的原有观念有加强或减弱的影响。特别是在一定环境中对其成员有突发式影响,尔后可能形成较为固定的观念。例如,某人并不爱好旅游活动,但在一次并不十分情愿的旅游活动中,由于环境、人员等因素的影响,突然引发出对旅游活动的巨大兴趣,从此成为这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与倡导者。 2 .自觉群体与回避群体 自觉群体是指消费者按照年龄、性别、民族、地域、职业、婚姻状况、身体状况等社会自然因素自动划分的群体。这种群体最初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之后有些发展为有固定组织形式的正式团体,如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俱乐部、XX 同学会、又X 同乡会等。这种群体本身多数对其成员并无约束力,而是成员个人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群体特征约束自己的行为活动。自觉群体对增强消费者的趋同心理和从众心理具有明显影响,能够促成消费者行为的统一化、规范化。 回避群体是指消费者个人极力避免归属的、认为与自己不相符的群体,它一般以年龄、性别、民族、地域、职业、婚姻状况、身体状况等社会与自然因素作为回避对象。这种群体也是消费者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它对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反感是消费者对某种现象不满的心理动机,总希望与自己反感的行为距离越远越好,因此,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有些消费者尽力打扮自己,以显示其年轻;有些出于要反映或改变自己社会地位、身份的要求或是出自某一主观认识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尽量采取与某一群体相异的消费行为。如许多姑娘不愿穿旗袍,因为社会舆论把它作为已婚女子的标志。又如,吸某某牌香烟被认为是高层次的;同样的饮料,喝罐装的被认为是有气派的,而喝软包装或瓶装的则被认为是低档的等。 3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是指一个人实际参加或归属的群体。这种群体既可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形式。所属群体的构成,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由具有共同或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审

幼儿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的观察分析报告

幼儿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的观察分析报告 观察时间:2011年4月28日观察者姓名:钱之君观察对象:凡凡年龄班:小班性别:女观察的起止时间:上午10:05-上午10:17 采用的观察方法:追踪法 观察目的:观察一位四岁儿童身处操场上一个大型游乐设施的表现,此游乐设施为大型滑滑梯。 观察目标:追踪该儿童所选的滑梯区域。 记录并识别凡凡在玩这些设施时的身体协调能力及动作技能的发展。 情境描述:操场上一个大型滑梯以及周边空地.。 观察记录: 1、直滑梯和台阶:自己扶着台阶旁的扶手以很慢的速度走到平台上,从平台往直滑梯方向是用小跑步的方式,准备滑滑梯时先是蹲下,不知道伸出哪条腿,尝试了很久才慢慢伸出左腿,手拉住滑梯边缘,又费了很大的劲把右腿伸出,滑下滑梯。 2、教师自搭竹梯以及对应的直滑梯:凡凡很长一部分时间用在这个区域,其先不敢爬竹梯,在老师地引导及帮助下开始伸腿往竹梯上爬,教师扶住凡凡的腰,她几乎同手同脚地往上爬很是艰难,在教师指点下开始慢慢协调,但爬得十分慢,腿部有些微微颤抖,常常把脚先往前挪等碰到手臂了才知道把手臂往前伸,快要爬到顶部才加快了点速度,到旁边的滑梯时没站起来,而是蹲着移过去,因为滑梯高,凡凡移到了保育员站的方向,寻求保育员帮助,随后滑下滑梯。 3渔网式走道,螺旋式爬梯,旋转滑梯:未使用。 结论:从上述追踪观察可以看出凡凡比较喜欢玩有教师看护下的地方----竹梯(教师几乎是全程监护在这里),还有比较简单的低滑梯区域,避开了渔网走道,螺旋式台阶,旋转式滑梯。凡凡在竹梯上爬的表现明显没有其他幼儿协调,每次都需要教师帮助,

从开始时同手同脚地慢慢攀爬,到之后慢慢变得协调。在玩高的直滑梯时凡凡明显表现出退缩的样子。 评价:凡凡在同龄儿童中明显表现出了动作技能的薄弱,在对爬竹梯这个活动过程中她不断需要教师的帮助否则就很难前行,手脚无法协调并用。在独立活动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比较容易的设施进行运动,无法提升自己的无能动技能。3-4岁儿童能掌握各种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从足运动技能来说,3岁儿童可以单足跳跃,自己扶楼梯一步一阶,能够跳过10-15厘米高的障碍物,但就凡凡而言她连双手和腿部的爬行都十分困难。 建议:凡凡需要不断尝试新的设施,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心。入4444444教师要多鼓励多帮助她尝试新的较难的设施。同时家长也要加强训练孩子平时的大动作训练,例如:走,跑,跳,爬,扔,推等。通过讯问教师,我发现凡凡不经常来园,由于3-4岁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迅速生长发育所积蓄的能量需要释放,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能用语言初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更加丰富的环境和更多的同伴。因而家长要多让孩子来园参加各种幼儿集体活动,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幼儿的大动作发展有所提升。 观察反思:凡凡是个不经常来园的幼儿,在进行对她的追踪观察中明显发现她在大动作发展上要远远落后于同龄幼儿,不来园和家长缺乏相应的动作训练都是导致凡凡落后于其他孩子的原因。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应该已经比较自如,由于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能力的增强,加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练习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因而平日幼儿在园内的训练以及家长潜移默化的带领幼儿锻炼,都能使凡凡和同龄儿童一样有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大动作能力。在观察中我对自己也有所反思,作为一位观察者,我不仅要在一旁观察凡凡的行为,还要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要多引导她多尝试自己觉得薄弱的运动区域进行运动,例如较高的直滑梯,旋转滑梯和旋转爬梯等。我相信凡凡通过长时间对难把握的器具的反复练习不仅能提高她的大动作能力,更能提高她的自信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A 1.5岁~3岁 B 3岁~6岁 C 6岁~12岁 D 12岁~18岁 E 18岁~40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 第2题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 体重 B 身高 C 年龄 D 容貌 E 疾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第3题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 )的美德。 A 关怀 B 博爱 C 智慧 D 勤奋 E 创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4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需要 B 恋父情结 C 恋母情结 D 性驱力 E 潜意识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5题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贡献。 A 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罗杰斯 D 埃里克森 E 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主要贡献在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6题( )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A 需要 B 动机 C 驱力 D 诱因 E 力比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提示] 需要是有机体在某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驱力是机体内在的一种力量;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有目的行为的外在刺激物;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代表着内驱力的一种东西。 第7题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 A 婴幼儿期 B 儿童期 C 青少年期 D 成年早期 E 成年中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 (1)定义: 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 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 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 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 (3)行为的种类 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 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 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 2、环境

(1)涵义 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 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b.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 d.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 e.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②社会环境 A、定义(广义):是指由人类自身能动行为作用外化而成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比自然环境要复杂得多。 B、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个体通过行为适应和改变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动机和动力),环境因素是根本。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决定性影响。 第一、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的定则: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的影响最大。 第二、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第三、个人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第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7ZX013104 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 3.学分:2 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 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 2.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一、导论 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点 ①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应。 ②多样性。复杂,变化出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有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变化持续不断,变化除了依靠自身生理结构机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 约。 ④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 ⑤整合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①生物过程 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 ③社会化过程 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 ①心理学取向(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关键) 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进而通过社 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 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 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观点来理解人类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设 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 ②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③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理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 ①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顾者。 ②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学习独立行动。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试着去做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强烈求知欲。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代理人教师和同伴。 ⑤青少年时期:12~20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代理人是同 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爱亲密VS孤独疏离。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机、爱及伴侣的感觉。 代理人是配偶、情人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 ⑦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致力工作,赡养老人,照顾子女。代理人是配偶、 子女和文化规范。 ⑧老年期:65岁以上,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回忆过去,感到满意或者失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即个人行为的意义大于社会(环境)。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代表人物:韦伯) 前意识:包含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能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无意识: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含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的欲望。 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部分,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追求快乐和满足,它不符合逻辑,缺乏道德观。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部分,运行着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功能。遵行“现实原则”,审视本我并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本我的需要。 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生本能:通常被称为性爱或性,目的是通过消除性兴奋状态给机体带来愉快。 死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它的目的是使有机体回归到一种无机的、即死亡的状态。 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无意识的最重要部分不是源于个体的个人经历,而是源于人类遥远的过去,这便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对所有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大致是一致的。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积极关注:当自我意识出现后,婴儿就开始产生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 印象管理:当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这种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自我效能:由于父母和其他人的鼓励,一个人很有可能发展自信,也就是他们能够按照特定情境的要求表现其行为。 表出行为:指儿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其有情感问题。 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神秘的超越感。有高峰体验的人视整个宇宙为一个统一体,他们很清楚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感到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力大无比,他们接纳一切,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和知觉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我决策。

艺术消费心理动机与方式资料

艺术消费心理动机与方式研究 艺术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与社会心理结有不解之缘。从表面上看, 艺术消费行为似乎是由消费者的主观趋向所决定的, 实际上却蕴含着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每个消费者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审美观念、消费趣味、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 某种消费趋向的出现, 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心理、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正确认识和有效引导艺术消费, 有必要对当前艺术消费活动中某些典型的消费心理特别提出来予以剖析,分析这些心理现象是如何为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所规范和制约, 又如何在具体的艺术消费活动中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一、艺术消费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社会心理是流行于社会的一种群体心理,一旦形成, 便会迅速地弥漫于社会, 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压力, 群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情绪状态会迫使个体表现出与群体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即便是在理性和智力上都很完美的个体,也会在明显或隐蔽的压力下遵从群体的标准和价值。个体之所以遵从群体, 是因为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相抵触时,他往往会迫于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的无形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意见,以便被群体接纳和认可。 艺术消费不完全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

会行为。人们到剧场看戏, 到电影院看电影, 到音乐厅听音乐,都是在社会群体的环境中进行的, 周围观众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评价会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消费心理。即使是在个人情境下进行的艺术消费活动, 如对小说、诗歌的欣赏, 在家里看电视等, 消费者的审美判断、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也难以摆脱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各种新闻媒体、网络信息的传播,亲朋好友、街坊邻里的交谈, 都使消费者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和融合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在艺术消费活动中, 从众心理表现为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追随群体的消费行为,努力使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 从而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艺术消费的从众心理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第一, 盲目遵从。艺术消费是一个消费者对艺术作品进行选择和接受的过程。消费主体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判断能力, 才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独立的选择。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智力、教育、自尊感等会使人们更具有独立性, 从而降低遵从性。大多数艺术消费者在选择艺术作品时, 由于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社会地位、自信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往往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被动性。他们常常不由自主地环顾他人,更多地注意别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 愿意随着他人或众人的感觉走。许多艺术消费活动, 如观看电影、戏剧、舞蹈, 欣赏音乐会、流行歌曲演唱会, 都是在群体的场合中进行的, 具有互动感染的现场气氛。在这种场合, 群体的情绪对个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观众的哭和笑会强烈地感染周围的人, 甚至一声喝彩, 几下掌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doc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发展学院09级社会工作专业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观点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基本概念: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 生态系统模式(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 其余一些视角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的目的: 直接与社会中的个人打交道,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与公共和私人的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食堂的故事) 改善大体系以促进人们得到资源 连结人与系统。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社会工作过程: 研究并理解问题或情境;(2)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仔细选择和详细说明行动目标;(3)实际介入,包罗向个人提供忠告,或与大型组织打交道,以改变某些政策,更好的满足案主的需要;(4)以有条理的方式结束介入。(Shulman,1981,17-28) 基本概念 1、行为: 行为是个体面对环境所作的反应。又可分为广义的行为除可观察到的一切外在的行为,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历程、潜意识历程。 B、社会学家汤麦斯认为个人必须对事物持有价值观点,然后会引起其心理态度(行为趋势)。龙冠海教授将行为解释为态度的表现。 2、适应:对个体、家庭和群体需求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被称为适应。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 theory) 人本主义理论(client-centered therapy) 发生认识论(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的发展 ■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阿德勒和荣格■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自我心理学:哈特曼、艾里克森 ■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弗兰克、罗洛梅 ■后现代精神分析:拉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