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

(三)认识他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a)从对方的特质出发——人格心理学

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

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四)认识社会

(五)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a)巴伦、伯恩: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

b)侯玉波: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a)关于社会行为的常识给我们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不清楚的画面。

b)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a)个体过程

b)人际过程

c)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b)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c)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

a)早期状况

b)起步阶段

c)发展阶段

d)反思阶段

e)大发展阶段

(三)新千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a)认知研究的影响

b)应用研究的增强:社会心理学的输出

c)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

d)生物因素潜在作用备受重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a)科学研究对假设的三个要求:

1)假设必须是可以证伪的

2)假设必须是可以量化表达的

3)假设必须简单,不能附加其他太多的条件

b)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

1)准确性

2)一致性

3)简洁性

4)广泛性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a)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b)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a)社会层面:社会学和政治学

b)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

c)人际层面: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a)从理论中演绎出研究的问题

b)从实践中提出问题

(二)如何查阅文献

(三)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a)相关研究

b)实验研究

(四)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档案研究法

e)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设计与进行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a)样本的代表性

b)实验者偏差

c)被试偏差

d)伦理问题

(七)心理学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机制

1)联结

2)强化

3)模仿

(三)诱因理论

a)理性决策论

b)交换理论

c)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a)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b)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社会认知

一、个人知觉

(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形成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阿希的印象形成实验过程及结果。

a)第一印象

b)整体印象的形成

c)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1)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慈悲效应

4)负性效应

5)定势效应

6)刻板效应

(二)个人知觉的线索

a)情绪

b)非言语线索: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二、自我知觉

(一)自我图式(自我与文化的关系)

(一)自我觉知

a)内在自我觉知

b)公众自我觉知

(三)自尊

(四)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五)自我设限策略

(六)自我监控

(七)自证预言

(八)体像

三、社会认知

(一)分类与图式

(二)社会认知法则

a)可利用法则

b)代表性法则

(三)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四、归因问题(归因偏差)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三)Abramson的归因理论

(四)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五)对应推论理论

第四章社会行为

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a)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b)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a)家庭环境

b)文化环境

(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a)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b)行为遗传学的观点

c)概率渐成论

二、人类的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概述

a)什么是侵犯行为

b)愤怒与侵犯行为

c)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二)关于侵犯行为的相关理论

a)生物学理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a)温度与侵犯行为

b)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

c)侵犯性线索与侵犯行为

d)去个体化行为与侵犯

e)饮酒与侵犯行为

(四)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a)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

b)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c)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d)示范非侵犯行为

e)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五)媒体传播与暴力行为

a)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

b)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

c)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

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一)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a)社会生物学

b)社会进化论

c)学习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

e)移情与利他主义

(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三)情境因素

a)他人的存在

b)环境条件因素

c)时间压力因素

(四)助人者的特点

a)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b)助人者的心情

c)助人者的内疚感

d)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e)宗教信仰

(五)求助者的特点

a)是否受他人喜爱

b)是否值得帮助

c)性别的影响

第五章态度问题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a)什么是态度

b)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

(二)态度与行为

a)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b)时间因素

c)自我意识

d)态度强度

e)态度的可接近性

(三)态度的心理功能

a)效用功能

b)知识功能

c)自我保护功能

d)价值表达功能

(四)态度的测量

二、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与学习

(二)态度学习的三种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三)Kelman认为态度形成和改变与三个不同的社会化过程有关: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四)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a)表达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价值体系

b)曝光效应: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五)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

a)有计划的行为理论

1)指向行为的态度

2)主观规范

3)知觉到的控制感

(六)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平衡理论(P-O-X模型)

a)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提出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使不平衡向平衡过渡b)态度改变遵循最小付出的原则,为了恢复平衡状态,哪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改变哪里的态度

(二)认知失调理论

a)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b)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态度

2)增加认知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4)减少选择感

5)改变行为

(三)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a)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

b)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

c)努力与认知失调

d)决策后失调

四、说服模型

(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

(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三)Sears的说服模型

(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a)说服者的因素:专家资格/可信度/受欢迎程度/

b)说服信息的因素

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

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3)信息的呈现方式

c)被说服者的因素

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

2)被说服者的心情

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

5)个体差异

d)情境因素

1)预先警告

2)分散注意

五、偏见问题

(一)偏见概述

(二)偏见定义

(三)偏见产生的理论

a)团体冲突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身份理论

d)心理动力理论

(四)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a)偏见的影响

b)消除偏见的方法:社会化/受教育/直接接触/自我监控

第六章人际关系

一、人际吸引

(一)人们人际吸引的两个原因

a)人类的亲和动机

b)为了克服孤独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a)强化原则

b)社会交换

c)联结原则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a)个人特质: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

b)相似性

c)互补性

d)熟悉性

e)接近性

二、亲密关系

(一)亲密关系概述

a)亲密关系的定义

b)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

c)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a)友谊关系

b)自我展露:社会渗透理论

c)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

(三)爱情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四)亲密关系的维持

(五)亲密关系的终结

(六)社会支持

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

a)关系的建立

b)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自我中心/讲人情/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权威取向

d)他人取向

第7 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a)功利主义经济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a)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

b)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1)绝对的比较标准

2)相对的比较标准

c)公平交换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a)囚徒困境

b)货运游戏

(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二、社会影响

(一)什么是社会影响

(二)社会影响理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a)他人的数量

b)他人的重要性

c)他人的接近性

(三)社会影响的表现

a)社会促进

b)社会懈怠

c)去个体化

三、从众、顺从与服从

(一)从众

a)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

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

b)影响从众的因素

1)情境因素

2)个人因素

(二)顺从

a)定义与影响因素

b)增加顺从的技巧

1)登门槛技术

2)门前技巧

3)折扣技巧

4)滚雪球技术

(三)服从

a)服从的定义与研究

b)服从的原因

第8章团体心理与行为

一、团体概述

(一)团体

a)团体的定义

b)团体的心理功能: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支持

(二)团体规范

a)什么是团体规范

b)团体规范作用:保持团体的一致性/为成员提供认知与行为标准/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

a)定义及影响因素

b)凝聚力的作用

c)凝聚力的测量

二、团体领导

(一)领导的定义

(二)有关领导的理论

(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

三、团体内部沟通

(一)团体沟通的特性

a)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

b)领导的主导作用

(二)团体沟通

a)沟通的网络形态

b)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三)冲突解决

a)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

b)协商式沟通

c)利用中间人沟通

四、团体决策

(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

a)两类决策问题

b)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影响

c)领导在决策中的影响

d)团体决策规则

(二)团体极化

(三)团体思维

(四)团体决策方法

第9 章健康心理学

一、健康与心身疾病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健康模式的转变

a)生物医学模式

b)心身医学模型

c)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三)心身疾病

(四)什么是心身疾病

(五)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

二、压力

(一)生活事件

(二)对压力的知觉

(三)控制感

(四)习得性无助

三、应对方式

(一)应付与应对方式

(二)性别与应对方式

(三)人格与应对方式

(四)积极的应对方式

(五)健康行为的塑造

第10 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的概述

(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

(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

(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五)文化心理学的方法

(六)文化的维度

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二)文化与自我

(三)文化与归因

(四)文化与思维方式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泉州自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北大版串讲第八章

泉州自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北大版串讲第八章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只是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作用及互动范围要小于群体,但与群体相比,团体对我们的影响更直接。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一节:团体的基本特征 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答:①团体使个人心理上具有归属感。②团体使个体具有认同感。③团体的社会性支持力。总之,团体在知、情、意三个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 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加以约束,而只是规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团体规范存在于一切领域中。 团体规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持团体的一致性。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③规范的负性作用。 凝聚力:指使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力量。 凝聚力的决定因素:(1)正性力量。凝聚力最主要的正面力量来自于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吸引;其次,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动机也受团体的作用所影响;第三个因素是团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2)负性力量。负性力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团体内的沟通使团体活动本身呈现出规律性,这些规律表现在:①发言的不平等性;②领导的主导作用;简单的口语行为成为决定领导者的重要因素。③沟通网络。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二节团体领导者 领导的主要作用是他的社会影响。 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人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把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影响团体行为的人称为领导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其实背PPT就够了 【导论】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如何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社会思维、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重要观点: A.我们构建社会现实 B.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C.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D.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E.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行为 F.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 研究方法: 相关:探寻自然关系 观察研究:自然的、实验室的 调查研究:问卷、访谈 设计的问题:问题措辞、第三变量、社会赞许 实验设计:探寻因果关系——控制、随机分配 问题——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 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需求特征(所谓需求特征就是指受测者在实验中所注意到的线索或暗示,而这些线索会影响到实验或假设。) 解决:单盲/双盲实验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 现场研究的优点:外部效度、实验真实性高,最小化参与者怀疑最大化自然和自发的行为。实验室研究的优点:可以随机分配和控制变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心理学:个体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其关系 社会学: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及其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的差异 区别: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研究者通过分析即时刺激,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 是调查。 社会学:关注群体和社会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变量,诸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者观察是 主要研究方法。 【自我和他人】 一、自我(泛指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作者:————————————————————————————————日期: ?

《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期末复习指导 2012.12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试题类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8题,每题1分,共8分)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3.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 4.简答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 5.应用分析题(2题,每题10分,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答题注意事项 各位同学:以下给出的部分复习题的答案请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争取理解。 大家要注意: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与( )。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另一种是()。 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P9-10 第二章社会化 填空题: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化和()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 )角色和() 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单选题: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C.外交官 D.妻子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 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区别见表: 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 3.收集研究数据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 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人种质:是指研究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观察来理解一个团体或一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至今才有百年的历史。 2、J.H.戈尔茨坦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我们的暂时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 样影响其他人行为的研究”。J.L.弗里德曼等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A.J洛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D.O德尔斯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3、安德烈耶娃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她 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 <1>第一级水平是一般哲学观点,成为一般方法论。 <2>第二级水平是专门学科的一般理论观点。 <3>第三级水平是适合于一般哲学观点和专门学科一般理论观点的具体研究 方法。 4、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 把它列入观察法。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5、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 同的科学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从促使其诞生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诞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6、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节。 7、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温勒的场论。 8、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以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家组织系统期。 9、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 12、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3、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中成分。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 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15、凯利的理论通常被称作是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 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景或关系。 16、加量总表:利克特在1932年创制。 17、寂寞;指当人们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关 系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 18、得失原则:阿伦森发现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于一直否定自己最终肯 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交往对象。反之亦然。 19 熟悉性: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20六度间隔理论: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间隔理论又称为小世界现象,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 21、文化障碍:美国老师——中国学生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广告心理学串讲资料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能动地进行反映的过程。研究这种反映过程的规律性及由此发展起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正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是心理过程。注意则是这些心理过程所共有的心理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有人做事快速灵活,而有人则做事迟钝稳重。这种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上的差异,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称之为气质;有人内向,有人外向,或有人活泼开朗,有人则沉默寡言。这种对现实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被称为性格特点。上述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即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受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的制约。后面这些统称为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向上受制于个性倾向性,向下又制约和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诸多中介变量。 广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情形:它可以细分成五个水平:(广告为刺激源)觉察、知觉、评价、探求(这四项为中介变量)和购买决策(反应)。 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的交谈,了解受访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态度等的方法。它分为两种方式: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 ?问卷就是一套让受测者回答的题目,以及使用这套问卷的说明。说明包括施测的条件、指导语和记分的规则。把问卷交给受测者,让受测者回答,通过对答卷的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就是问卷法。 1.构建问卷结构的理论分析; 2.制定具体细目(项目)的要求; (1)明确且易于理解。 (2)提问不可带有暗示。 (3)避免使用贬词提问。 (4)在内容上不应有涉及社会不容忍和隐私的细目。 3.确定提问方式与方法 (1)封闭式:让回答者从所列答案中进行选择。 (2)开放式:让回答者任意填写答案。 4.最后进行测试与调整。 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某种刺激,以引发他的某种行为反应,从而加以研究,找出某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或者说找出事物的某种因果联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法。 一开始,总表现为心理活动对特定对像的指向和集中,就是注意。 感知到的信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以一种更持久的形式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注意的保持作用,那么,当即感知到的信息就会很快消失。 当人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注意还表现出某种调节与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意识(努力)水平的表现? 注意的过滤作用是在不同意识水平上实现的。 ①最高意识水平上的注意,表现出积极主动寻求广告信息。 ②中等意识水平上的注意,表现为从现有信息源中去视听信息。 ③最低意识水平上的注意则表现为被动地或无需努力地接受信息。 前两者被统称为有意注意;后者则被称为无意注意。 注意信息的一般动机有哪些? 1.有用(实用价值)性的信息:对广告信息而言,一切能够帮助消费者作出满意购买决策的信

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 第一节概述 1、研究对象和范围 1、定义: 1)心理学: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 GW奥尔波特:个体心理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2)社会学: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3)综合: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公式:B=f(P,E) B代表行为, P代表个体, E代表情境。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定义: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2、社会心理学简史 三期: 哲学思辨(启蒙) 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 对人性的争论 经验描述(形成)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观察基础上客观描述分析 实证分析(确立期) 20世纪20年代 实证、定量、应用 3、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联想、强化、模仿、观察学习。(经典的条件反射) 2、社会交换论: 1)霍曼斯: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人在交换中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共有五个命题: 2)布劳: 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人们自愿活动。

3、符号互动论: 詹姆斯、米德: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符号:语言、文字、记号等。 4、精神分析论: 1)弗洛伊德: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力比多”。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 生本能、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2)荣格:集体无意识。 3)霍妮:文化因素论。 4)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1、社会化 1、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 2、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4、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复杂的神经系统)。 5、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6、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的社会化是前提。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生物,性别—人格,性别角色—社会。 7、道德、政治的社会化。 2、社会角色及理论 1、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社会角色的分类: 获得方式:先赋、成就; 角色规范:规定、开放; 功能:功利、表现; 心理状态:自觉、不自觉。 3、角色扮演三要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内隐过程+外显过程 研究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文化、互动、人格 社会行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社会刺激:一类为社会情境,与某个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一类为社会文化环境 反应:指广义的社会行为,是一个连续统,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他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吴江霖)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独立的边缘学科 边缘性: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相互渗透的结果 独立性:独特的分析视角 独立边缘学科 (1)社会学(见“林”)

社会学使用社会水平的分析,试图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模式。 (2)人格心理学(见“树”) 根据个人独特生活历史和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强调儿童期经历、能力和动机以及人格或心理调适的个人差异。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家采用“人际分析”水平进行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人当前的社会情境,包括环境中的其他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与个体的关系。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个体层面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2)研究自我意识 (3)研究社会态度(4)研究社会认知 B.人际层面:社会交往和互动 (1)人际关系(2)人际沟通 (3)社会影响(4)侵犯和利他 C.群体心理(去个性化-巴金、费孝通;国民性;民族心理等研究) D.应用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与广告效应;管理心理;宣传效应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1971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 《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将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划分为: 1) 社会哲学阶段 2) 社会经验论阶段 3) 社会分析学阶段 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S-P-K-R(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 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是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A-M-H(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最新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 1.自我 (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 (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

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二)社会思维 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2)印象形成: 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4)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七章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七章 第7章人际关系 第1节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社会测量法的重要特点:①社会测量法涉及社会性变量; ②社会测量法容易引起被测人的较强的兴趣与动机;③测量结果的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社会测量法只是测量团体人际关系的方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在些基础上还提出了参照测量法和分层测量法。 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矩阵分析;图解分析;指数分析。 社会测量指数分析公式: 个人社会测量指数=∑j列中被选数目/(n-1)(∑:被选数目之和,n:团体成员人数)。 团体社会测量指数=相互选择数目之和/所有可能的相互选择总数(可作团体内聚力指标)

例:团体10人,互选共15,团体社会测量指数为:0.3 (互选之和:C2 10=10x9/2=45) 第2节人际吸引 吸引: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人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原因:(1)人类具有亲和倾向。魏斯提出了亲和对人的六种价值:①依附②社会整合③价值的保证④可靠的同盟感⑤得到指导⑥教育他人的机会。(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个人的内部感受,它无法由人的外在表现加以判断。 魏斯以个人所缺乏的特殊社会关系为基础把寂寞分为两类: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情绪性寂寞: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寂寞常和焦虑联系在一起。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2)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3)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 1) 现实的影响; 2) 想像的影响; 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 影响)。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1) 个体的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体; 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三)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包括: 1) 道德观念; 2) 道德情感; 3) 道德行为; 4) 道德判断。 (四)政治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条件、载体和分类项目内容 社会化4项内容教导成员掌握生活生产知识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2个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4个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家学大参”) 社会化4项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 1) 先赋角色;(父母) 2) 成就角色。(老师、心理咨询师) (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1) 规定型角色(公务员、军人、警察、心理咨询师) 2) 开放型角色(朋友)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1) 功利型角色(银行家、企业家、商人) 2) 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心理咨询师) (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1) 自觉角色(演员、心理咨询师)

(尔雅)社会心理学 2018年期末考试 满分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20)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模仿有()个条件(1.0分)1.0 分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我的答案:C 2把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伦理解释当中的一个副标题的是美国人()(1.0分)1.0 分 A、 莫尔 B、 舍弗勒 C、 鲍德温 D、 文森特 我的答案:C 3R.Weiss在()提出人际关系能给个体六种报酬(1.0分)1.0 分 A、 1978.0 B、 1974.0 C、 1825.0 D、 1991.0 我的答案:B 4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1.0分)1.0 分 A、 爱 B、 喜欢 C、 崇拜 D、 仰慕

我的答案:A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1.0分)1.0 分 A、 态度的构成成分 B、 心理状态 C、 态度改变的过程 D、 怎么样让人去改变态度 我的答案:B 6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1.0分)1.0 分A、 社会阻碍 B、 社会平衡 C、 社会交互 D、 去个性化 我的答案:D 7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效应(1.0分)1.0 分 A、 弱势强化 B、 首因 C、 记忆加强 D、 近因 我的答案:B 8《论表演哲学》是谁的作品(1.0分)1.0 分 A、 莎士比亚 B、 齐美尔 C、 米德 D、 卢梭 我的答案:B 9根据关系所包含的需求性质不同人际关系可分为()情感性关系(1.0分)1.0 分A、 感恩性

促进性 C、 工具性 D、 希望性 我的答案:C 10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1.0分)1.0 分 A、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 群体的社会化 C、 个体的成长 D、 个体的社会化 我的答案:D 11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1.0分)1.0 分 A、 价值观念 B、 行为方式 C、 个性特点 D、 反应倾向 我的答案:D 12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一本具有标志性著作的书是()(1.0分)1.0 分 A、 社会学 B、 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心理物理学 我的答案:C 13社会自我分为()个层次(1.0分)1.0 分 A、 三 B、 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