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第11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第11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第11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第11章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一、选择题

1.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A.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整顿国营经济

【答案】ABD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商业垄断制;③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

④发展国家资本主义;⑤整顿国营经济,实行经济精算制和物质奖励原则;⑥加强计划管理,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的突出特点包括()。

A.坚持高速度 B.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C.坚持高积累、低消费 D.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ABC

【解析】总体而言,苏联的工业化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①坚持高速度;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坚持高积累、低消费。

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主要特点有()。

A.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

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C.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

D.农庄庄员和职工可以经营个人家庭副业

【答案】ABC

【解析】总体来看,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农业中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形成了由集体农庄、农机站和国营农场组成的公有制经济和大农业;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③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④集体农庄庄员和职工有权在规定范围内经营个人家庭副业,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

4.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具有()的特点。

A.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制度 B.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

C.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 D.国家只充当“裁判员”角色

【答案】ABC

【解析】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点是:①严格的指令性的计划制度;②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③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

5.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主要原因有()。

A.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经在俄罗斯达成社会共识

B.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

C.尽快摧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

D.叶利钦等人只不过是承袭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设想

【答案】ABCD

【解析】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

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①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经在俄罗斯达成社会共识;②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促使俄罗斯新执政者推行激进改革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③俄罗斯新执政者在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压力;④通过激进改革尽快摧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不可逆转;⑤从历史逻辑来看,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只不过是承袭了戈尔巴乔夫下台前所形成和提出的改革设想。

6.俄罗斯激进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变国家统制经济为自由化经济

B.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

C.变公有化经济为私有化经济

D.俄罗斯的私有化有“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之分

【答案】ABC

【解析】俄罗斯在1992年初推行的激进改革措施遵循的“三化”:①“自由化”,即变国家统制经济为自由化经济;②“私有化”,即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③“西方化”,即变公有化经济为私有化经济。

7.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及教训主要有()。

A.盲目崇拜西方制度

B.盲目推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

C.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

D.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答案】ABCD

【解析】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及教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盲目崇拜西方制度;

②盲目推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③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④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8.东欧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试图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有()。

A.南斯拉夫的改革 B.匈牙利的改革

C.波兰的改革 D.民主德国的改革

【答案】ABC

【解析】东欧国家从现实生活的变化中日益意识到现有经济模式的弊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试图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有:①南斯拉夫的改革;②匈牙利的改革;

③波兰的改革。民主德国进行过小范围的改革,并不居主要地位。

9.波兰、匈牙利分别是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两种转轨战略的典型,它们的不同特点主要有()。

A.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

B.价格自由化和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C.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

D.私有化方式的差别

【答案】ABCD

【解析】波兰推行了休克疗法,匈牙利则进行了渐进改革,这两个国家是两种转轨战略的典型。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济改革的顺序以及改革力度的差异上,表现在:①宏观经

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②价格自由化和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③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④私有化方式的差别。

10.经过10多年的转轨,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主要表现为()。

A.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

C.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D.经过了“休克疗法”,经济体制已起死回生

【答案】ABC

【解析】从整体上看,东欧国家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主要表现为:①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③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二、判断题

1.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答案】√

【解析】“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哲学观点的反映,同时也是“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探索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的重要认识。

2.总的来说,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它虽然建立了公有制的农业生产,但公有制和大生产的优越性未能得到实现。()

【答案】√

【解析】总的来说,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它虽然建立了公有制的农业生产,但由于它建立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基础上,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强迫和暴力行为经常发生,由于它对农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客观规律,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使农业资源和农业机械力量遭到极大浪费和损害,因而公有制和大生产的优越性未能得到体现,农业生产未能实现预期的发展。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

【解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

4.赫鲁晓夫执政的10年间,虽然试图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往往是政策上前后矛盾,行动上虎头蛇尾,最后以失败告终。()

【答案】√

【解析】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准备和指导,加上赫鲁晓夫本人胆量鲁莽有余,冷静、修养不足的特点,在其执政的10年间,虽然试图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但往往是政策上前后矛盾,行动上虎头蛇尾,最后以失败告终。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尝试。()

【答案】√

6.俄罗斯推行的私有化,有所谓的“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之分。()

【答案】√

【解析】俄罗斯在推行私有化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式:①“小私有化”,即工作人员不超过200人,截止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不超过100万卢布的国营商店、旅馆、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业的私有化;②“大私有化”,这是国有工业部门的私有化,即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或者截止到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卢布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将其改造为开放性股份公司,然后向私人出售股份来实施私有化。

7.普京认为,俄罗斯经济长期处于危机状态的原因,一是长期存在并根深蒂固的苏联经济模式,二是改革中的政策失误和错误。()

【答案】√

【解析】对于俄罗斯经济长期处于危机状态的原因,普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存在并根深蒂固的高度集中的苏联经济模式造成的,即“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改革中的政策失误和错误也是导致俄罗斯经济恶化的重要原因。

8.东欧国家经过一场社会经济的严重动荡之后,各项改革开始发挥正面作用,从1994年起大多数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

【答案】√

9.苏联和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方式,有激进改革和渐进改革两种方式,而激进改革即是所谓的“休克疗法”。()

【答案】√

10.就东欧国家而言,“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

【答案】×

【解析】东欧国家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不同主要在于:①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②价格自由化和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③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④私有化方式的差别。可见改革内容是有不同的,而且“休克疗法”更为激进,改革力度也是不同的。

三、名词解释

1.转型国家

答:转型国家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苏联、东欧国家、中国等一些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取向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各国改革的具体模式不同,但目前一般把这类国家统称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或简称为“转型国家”。经济转型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转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

2.休克疗法

答:休克疗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萨克斯创立的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激进的方法。后来,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中采用了这种方法。其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通过全面的自由化来实现整体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大规模地推行私有化政策,改变社会基本经济制度。

3.渐进式改革模式

答:渐进式改革模式是经济转型中采用的一种改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改革旧体制的过程必须是平缓的、渐进式的过程,以防止经济的激烈震荡。因为突然破坏旧体制在经济上将产生较大负作用。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首先不是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旧体制的废弃上,而要放在培育和引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要素,使之成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四、简答题

1.如何看待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

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25~1926年度国民收入比1920年增加1倍多,为1913年的103.30﹪;1925年工业总产值比1921年增长2.9倍,为1913年的77.5﹪;农业总产值为1913年的112﹪。随着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状况好转,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探索出的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已经认识到,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应该说,这是列宁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对于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新经济政策”应该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并非只是权宜之计。可惜,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却在其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路线中背离了“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措施。

2.怎样看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条件和利弊?

答:苏联在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之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工业化开始后,随着公有制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和五年计划的推行,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和决定。这些决议、决定和条例,虽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制定的,但加强国家集中的计划管理是它们共同的核心思想,从而逐渐形成和加强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条件

苏联的上述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其客观必然性:①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这种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苏联不能不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每个时期最紧迫的任务,不能不以从政治和军事方面考虑加速发展具有军事意义的重工业,不能不加强中央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和管理;②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上认识不清,犯有急性病,不顾生产力状况强制性地改变生产关系,过早地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企图超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阶段,径直地跨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

应该肯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带来的经济生活的高度国家化,资产的高度国有化,管理权限的集中化,管理方法的行政化,资源配置的调拨化,产品分配的无偿化,收入分配的平均化,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

3.如何评价苏联解体前历次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答:(1)赫鲁晓夫改革

①赫鲁晓夫改革方面:a.得:农业政策和体制改革方面,在1958年以前曾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b.失:由于他的农业增产措施缺乏科学论证,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并急于求成,其开垦的荒地土壤迅速退化,化肥不足,重新沦为荒地;其下放给集体农庄的农业机械,由于缺乏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不仅未能发挥效用,而且很快被报废。结果,1959年农业大减产,1963年发生了农业危机。

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a.得:赫鲁晓夫执政后就开始酝酿改革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是步步深化;b.失:改革滋生了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造成了经济混乱。

③政治体制改革方面:a.得:赫鲁晓夫平反了部分过去根本不敢触及的冤假错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民理应得到的民主权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开始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政治局面,法制得到了一定加强;b.失:分割党组织,将边疆区和州的党委会及其下属组织划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在短短的两个月中,有85个边疆区和州分别成立了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在基层撤销了3000多个区党委会,由新成立的1538个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所取代,这项改革搞乱了全党,使赫鲁晓夫成为众矢之的。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得:勃列日涅夫领导的经济改革对克服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提高经济工作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②失: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为追求产品销售额和利润额,忽视产品质量;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革新缓慢;基本建设投资效率低、周期长、原材料消耗高等,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于是,苏联从1979开始采取了进一步的改革措施。但实际上,由于旧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这些改革并未产生效果。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以企业为基本环节,以提高计划的效果和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为基本方向,以建立“完整、有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企业的经济地位问题上,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者变成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取消指令性计划;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对上级行政部门的依附关系;在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上,由行政手段改为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②失:戈尔巴乔夫力图通过改革扭转勃列日涅夫后期形成的经济停滞不前的局面,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且在1989年以后苏联陷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困境之中。其主要表现在:a.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b.重要产品减产、商品奇缺,市场供求严重失调;c.财政状况恶化;d.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

答: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反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形势比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经济形势糟糕,那叶利钦时期的经济形势比戈尔巴乔夫时期更糟。俄罗斯自1992年初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直到1998年的6年间,除1997年经济略有回升外,经济一直大幅度下滑,并与脱缰般的恶性通货膨胀相伴。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政治上的不稳定又反过来使经济进一步恶化。

五、论述题

1.如何评价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得失?

答:(1)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的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东欧国家经过10多年的转轨,在政治上和制度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都放弃了社会主义目标,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整体上看,东欧国家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

②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

东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通过外部私有化、内部私有化与无偿分配三种方式,改变了所有制结构,成为促进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转轨以来,私人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

③对外贸易形势喜人

东欧国家剧变前,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数额有限,而且主要在苏东国家组成的经互国之间进行,与西方国家经济来往很少。这种封闭的贸易环境,与国内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在转轨过程中,东欧各国都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在贸易体制上,下放贸易权限,取消国家对外贸易的定价权,所有经济单位都可以从事外贸业务。在关税方面,降低进口关税。

④外资引进日益提高

在对外贸易开放的同时,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也在进行。在经济转轨后,东欧国家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始向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纷纷颁布和修订外资企业法,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提供各种方便,为取消对外资拥有股权比重的限制,允许开办独资企业,放宽投资范围,建立经济特区等。

(2)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的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转轨初期在采取“休克疗法”的国家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生产下降、恶性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别扩大等。

②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批企业关闭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

东欧国家经过一场社会经济的严重动荡之后,各项改革开始发挥正面作用,从1994年起,大部分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摆脱了经济衰退,实现了经济增长。

(3)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的前景

从长远来看,东欧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制度转变后新的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私人部门的崛起,已经成为东欧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国有部门向私人部门的转移,也是私人部门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将形成一些新兴产

业,这些新兴产业将带动经济增长;市场经济文化的普及,人们对于制度转轨承受力的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资源开发也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东欧经济与西欧经济乃至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东欧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东欧在地理上接近西欧,欧盟的扩大对于转轨中的东欧国家社会经济振兴提供了新机遇。当然,在东欧国家社会经济制度转轨的道路上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2.中国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转轨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俄罗斯激进转轨的教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崇拜西方制度。苏联解体后,盖达尔等人竭力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着兼容性的一面,认为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把私有化作为衡量经济转轨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这种脱离本国国情和时代、照抄和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陈旧观念和模式的做法,本身就是观念的倒退。在转轨过程中,吸取世界先进国家成功的经济制度和经验是对的,也是应该的,但是,各国的经济制度环境有自己的独特性,各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规范理论和模式的认识范围。因此,作为已经有70多年历史并已形成自己明显特征和特性的苏联,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决不能立足于现成的理论、模式和他国的制度,更不能把一些高度抽象化的理论、模式和他国的制度视为金科玉律。

(2)盲目推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设计者既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深恶痛绝,又对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盲目崇拜,一开始就把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对立起来,不断强调弱化国家职能,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削弱到最小限度。实际上,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只有把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能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3)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事实证明,俄罗斯式的经济转轨带给俄罗斯的决不是“短痛”,而是长时期的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兑现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许诺,反而出现了普遍贫困化的现象。这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不得人心的重要原因,也是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政治和经济始终动荡不定的重要原因。如果俄罗斯在经济转轨中能够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衡量得失,使转轨平稳有序地进行,所付出的代价必然大大减轻。

(4)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俄罗斯在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其结果,在生产和贸易领域,对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毫无思想和政策准备,毫无竞争经验,完全丧失了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与此同时,一些掌握国家重要物资、技术秘密和高科技的企业,为了生存,也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将对国家安全有影响的产品和技术对外出售;在金融领域,俄罗斯在国内金融市场刚刚建立、金融秩序尚未理顺的时候就开放了市场,既没有对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制定严格的监管政策,也没有对外国货币在国内的兑换和使用实行必要的管制,导致俄罗斯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美元化”和国外游资自由进出俄罗斯的局面。这不仅为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俄罗斯金融市场提供了条件,也为本国资本大量外流创造了条件。结果,自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不是西方国家向俄罗斯提供资金,而是俄罗斯向西方国家输送资金。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缺乏对其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造成的。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13课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学校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九班级姓名科目历史制作人审批 13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课前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并思考课文P73页“思考与讨论”和试完成课后“参与园地”练习。 二、学习目标(1—2分钟) 1、了解和掌握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后果,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过等内容。 2、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启示的讨论,培养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3、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10分钟) 1、认真看书,注意结合目标圈划、标注知识要点。 2、依据导学案再次读书,独立完成导学案。 1、苏联建立的时间: 2、列宁为恢复国家经济而采取了政策,多种经济并存,取得良好效果。 3、斯大林建立体制,使苏联成为工业大国,但也有很多弊端。 4、经过改革,改革,均未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 四、合作探究与检测(20分钟) (一)东欧剧变: 1、什么叫东欧剧变?其实质是什么制度转变为什么制度?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2、东欧剧变后,政治版图有哪些重大变化?(P72页) 3、结合71页阅读广场,你觉得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P72页)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1、从经济上、政治上、外交上列举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并(结合73页小字部分)思考会带来什么后果?: 2、列举苏联解体的步骤: ①加盟共和国的独立;②新联盟条约的签订;③“八·一九”事件。 五、当堂练习(13—14分钟)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

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摘要: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对于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毫无疑问将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来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吸取其中的教训,并将之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十多年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真正总结好苏联垮台的教训,对于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它的弊端日趋严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联系制约、借鉴扬弃的关系,格外错综复杂。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红旗落地的历史悲剧。而在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 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系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和新挑战,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发生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总的合力的结果。既有深刻而复杂的国际背景,又有苏联、东欧国家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80年代现实存在的多种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主义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

东欧国家专利申请策略

东欧国家专利申请策略 东欧国家专利申请策略 东欧国家专利申请策略 王静宇 引  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在东欧国家提交专利申请。当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成15个独立的国家,即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多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以及乌兹别克斯坦。这15个国家因其地理位置、政治关系等原因,在专利制度及专利申请程序上都有所不同。笔者通过梳理东欧各国的专利申请程序,希望能够给中国申请人在向东欧国家提交专利申请时提供一些策略指导。 波罗的海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从地理环境上看,这三个国家天然地和同样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芬兰和波兰关系较好,这三个国家并没有跟着俄罗斯加入欧亚专利组织(EAPO),而是加入了欧洲专利局(EPO)。这三个国家都有单独的专利法和外观设计法,爱沙尼亚还有单独的实用新型法,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不保护实用新型。拉脱维亚和

立陶宛的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无需经过实质审查就能获得授权;爱沙尼亚的发明授权需要经过实质审查程序,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无需实质审查。这三个国家都不适用英语作为专利申请的语言,提交专利申请时必须递交当地语言的译文。 目前,中国申请人单独在波罗的海三国申请专利的较少。通过欧洲专利局来获得波罗的海三国的保护会是一个更有益于申请人的选择。首先,通过欧洲专利局获得的专利权会更稳固,这使得申请人的专利权价值更高;其次,立陶宛和拉脱维亚都加入了伦敦协议,在办理欧洲专利生效过程中,只需要翻译权项即可,这就意味着会给申请人节省一大笔翻译费用;另外,拉脱维亚已关闭了通过《专利合作条约》(下称PCT)途径直接进入国家阶段的通道,也就是说,一件PCT国际申请若要在拉脱维亚获得保护,只能先进入欧洲专利局地区阶段再进入拉脱维亚。 俄罗斯 俄罗斯作为东欧第一大国,也是东欧国家中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俄罗斯把知识产权相关规定都并入了其民法典第四部分,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法。 根据俄罗斯20xx年10月1日的`修法,俄罗斯专利系统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其中一项就是实用新型要经过实质审查才能获得专利授权。自此,无论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若想在俄罗斯获得专利保护,都必须要经过实质审查。20xx年修法后,俄罗斯发明专利申请程序更为严格和细致,如除了在答复OA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 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法制和党的集体领导,使苏联政治生活开始发生一定变化。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成就不大,但毕竟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第二个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领域主要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其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缺乏主权,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企业职工不关心经济效益等问题。新经济体制在试行和推广初期,职得了显成果,苏联经济实力翻了一番。当然,新经济体制也未完全克服经济管理体制所固有的探刻矛盾,它所规定的两个基本措施即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用经济杠杆都没有很好贯彻 ①陈振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 ②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完美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 (2)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进程和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全面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和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2)吸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重点:苏联解体 5、难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新课学习: 一、东欧剧变 1、自主学习 (1)观察《1991年,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食品短缺,连日常食用的面包都成了紧俏商品》,阅读教材相关的文字,说出你获得的历史信息。 (2)讲述信息: 东欧剧变的时间,哪些国家出现了剧变,剧变的表现是什么? 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8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2、合作探究: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东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 (2)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东欧剧变的内因: ①历史原因。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推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③政治原因。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 东欧剧变的外因: ①苏联因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同步练习及答案

历史: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同步训练(岳麓版九年级下)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它的成员国有() A.3个 B.10个 C.11个 D.12个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独联体”及相关的历史知识。“独联体”的成立过程是:1991年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在明斯克会晤,叶利钦提出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构想,得到另两位领导人的赞同。12月8日,在布列斯特郊区别洛韦日森林的一个别墅里,三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最初有11个成员国组成,1994年3月格鲁吉亚正式加入,独联体成员国达到了12个。 答案:D 2.东欧剧变开始的时间应该是() A.1953年 B.1985年 C.1989年 D.1991年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主要历史时间的记忆和理解。1953年是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时间。1985年是上一节课中匈牙利卡达尔改革的时间,而1991年是苏联解体的时间。东欧开始剧变是在1989年下半年开始的,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开始改变。 答案:C 3.填空: (1)面临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的东欧各国,又受到_________改革和西方“_________”的严重影响。从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_________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 (2)_________年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总统_________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12月,俄罗斯11个原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宣告解体。 思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西方的“和平演变”,开始剧变的时间“1989年”,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变。 (2)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具体时间。“八一九”事件后,掌握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关键人物是叶利钦,宣告苏联解体的重要宣言是《阿拉木图宣言》。

东欧各地废弃的前苏联军事设施

东欧各地废弃的前苏联军事设施 摄影师丽贝卡Litchfield前往九个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或接受卫星国她的书“苏联鬼”。这张照片拍摄于Buzludzha,在保加利亚废弃的军事基地,废弃的医院和电影院,现在只是一个影子的昔日辉煌——这些都是震慑人心的画面背后的鬼魂前苏联的铁幕。摄影师丽贝卡Litchfield冒着辐射,甚至逮捕和审讯在她为了照片军营,实验室、墓地老战斗机、竖井和健身房。Litchfield,32岁,来自伦敦东南部,前往九个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或接受卫星国她的书“苏联鬼”。她的第一次访问是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性的核事故发生在1986年,2012年10月。她继续在俄罗斯访问的地方,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前东德、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她说:“没有多少探险者前往俄罗斯,规则是非常不同的,位置是戒备森严的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于每个地方。对被抓的有严重的后果。我们设法保持隐藏的所有旅行,我们最大化隐形,闪避和深入灌木和溜过去睡觉安全。但第三天我们好运耗尽我们参观了一个绝密雷达安装。我们看到了雷达,对,只是米开外突然之间我们也加入了军队和他们不快乐。Litchfield女士冒着辐射,甚至逮捕和审讯在她照片苏联帝国的遗迹。如图所示是一个苏联潜艇因为424蒸汽火车坐在破旧的单位在匈牙利。摄影师已经决定不透露确切位置的废弃的建筑物

里Litchfield女士说:“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一次的废墟是破坏性的,但我看到了美丽的衰变像挂在记忆很快就会消失在微风。上图是普里皮亚季游乐场从未正式开放,因为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灾难Litchfield女士不得不忍受过多的官僚机构,军事力量和冻结东方风来捕获遗址可以追溯到冷战。见Buzludzha,前共产党总部位于保加利亚Litchfield女士参观的地方在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前东德、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图中是一个被抛弃的德国医院前俄罗斯电影是废弃的,从前的阴影,废墟散布在地板上,墙纸挂在墙上摄影师说她绝不从个人观点的时代,试图保持相对中立。上图是Patarei监狱,在爱沙尼亚火箭一个废弃的军事基地在斯洛伐克已经允许失修,碎石和垃圾躺在地上医疗设备、床、奶瓶和婴儿床被留下在普里皮亚季医院不得不被放弃后突然由于切尔诺贝利灾难战斗机受损的鼻子在于车辆墓地在拉脱维亚。Litchfield女士说:“这不是一段纯黑色和白色,所以我这本书的目的是捕获它,因为它是现在的一个废弃的大厅切尔诺贝利体育中心,在乌克兰,已经离开了,接触到的元素,在1986年的灾难Litchfield女士说:“有些地方会一直蓬勃发展和其他可怕的地方,你可以看到这反映在我的书和一些相应的文本。如图所示是一个废弃的体育馆在拉脱维亚一个娃娃是放弃了窗台,覆盖着灰尘和碎石,在切尔诺贝利托儿所。摄影师Litchfield女士可能辐射为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浅析

苏东剧变的原因与历史教训浅析 一、苏联东欧剧变概述 苏联东欧剧变也被成为1989年革命,它是指从1989年到1991年左右,在苏联及东欧各个国家发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性的转轨。苏东各国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推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性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1。 想要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首先不得不了解剧变前的世界局势。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消散,美国和苏联这样两个昔日曾联合起来对抗纳粹的超级大国便开始了对对方的戒备,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威力来控制整个世界。而直接对战意味着全面核战争的爆发,这会带来可能使整个人类毁灭的危险,所以双方都选择了间接对抗的方式——军备竞赛、经济竞争、科技竞争。 自此开始,美国对苏联和其他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均采取了敌视态度和遏制政策,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再西欧及大西洋两岸成立,而为了与之形成抗衡力量,苏联将大多数东欧国家集结在一起,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两个组织默认的规则是:只要有一个成员国遭到侵犯,就会被视为对整个组织的挑衅,而遭到挑衅的组织会立即对侵犯来源国发动反击。冷战局势形成。 在冷战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民主化的思想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传入,共产党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而他们一贯的专制政策在群众中也失去了支持力量。终于在1989年,剧烈的政治风暴席卷了苏联和东欧地区,(原)杰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原)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原)南斯拉夫、苏联这9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政局的交替。群众性的示威游行、罢工数不胜数,各民主政党步步威逼进行夺权,导致共产党在自由选举中纷纷倒台,甚至通过武力冲突,实现了政权的更迭。 面对如此剧烈的动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成了此次剧变,而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教训与经验。 二、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要真正论起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引自百度百科“苏东剧变”词条。https://www.doczj.com/doc/ee9252431.html,/view/502026.htm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往来的发展和现状,并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领域总结了相应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经贸往来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依据当下双边扩大经贸合作的共识和“一带一路”计划的背景,从基建工程、服务外包、商品贸易和产业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双方经贸往来的前景。 双方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双方的经贸往来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产业协同效应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空间

摘要 (2)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及现状 (5) (一)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发展及现状 (5) (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发展及现状 (9) (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承包工程发展及现状 (10) 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问题 (11) 五、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前景 (14) 六、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贸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日益紧密。中东欧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剧变之后纷纷进行经济转型,在经历了转型衰退期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稳定发展。欧盟东扩之后,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多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享受到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各项便利和经贸优惠政策。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在这时期发展迅速。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的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上发表演讲,提出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三愿景:一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二是宣布2014年为中国-中东欧经贸促进年,举办系列活动、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并探索灵活的金融服务。三是扩大企业双向投资,互创就业机会并提供市场准入。 这三项愿景的提出充分表明了我国愈发重视并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的目标,及201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线深入中东欧地区,在长远规划上对带动双方经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更要求我们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特点及目前的双边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有良好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基于现实基础和意义更好地规划双方的经贸往来,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自进入21世纪来稳步发展但贸易总量等指标仍旧不足,目前对二者间的双边经贸的研究多集中在双边贸易这方面。 侯跃(2001)研究了中东欧国家在积极融入欧洲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经济转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中东欧国家和我国的贸易总额不大、商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扩大双边经贸合作的建议。尚宇红(2012)利用实证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货物贸易的特点并建议二者提高合作,促进直接投资减缓贸易失衡。

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

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之间以“;”号间隔。 从前南斯拉夫20世纪50年代首先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到原苏联、东欧国家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相继丧失政权,他们的改革之路曲曲折折地走了40年。回顾这些国家的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最后的结果为什么导致共产党纷纷倒台?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革进行深层次思考,总结他们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自觉提高执政能力的出发点。正如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强调:"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一)改革过程 (1)前南斯拉夫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赫鲁晓夫改革) 前南斯拉夫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始最早的国家,他们首先感受到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带来的弊端:经济上产生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变形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体制僵硬,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产者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很不在乎,造成产品质量低劣而且品种单调。由于劳动者的利益同他的劳动成果相脱节,盈利与否与劳动者本人毫不相干,旷工、浪费等不良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同南斯拉夫多民族的共同体结构发生了冲突,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常常是偏向一些民族而损害另一些民族。这种体制还导致官僚主义。另外,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共排斥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之外 [4]。政治压力、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加上国内自然灾害严重,把南斯拉夫推到了极其险恶的处境之中。别无选择,铁托坚定地表示:"探索我们的道路"。这就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人民的抉择。 1950年6月27日,南联邦会议颁布了《关于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企业和高级经济联合组织的基本法》[5],将国家所有制改变为社会所有制,由国家行政机关管理企业改变为由工人直接管理。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实行权力下放,精简联邦国家机构,扩大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力;2.发扬基层民主,扩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的范围;3.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发挥议会、政府和社会团体的作用。 (2)以原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的改革。 在1965年进行了由时任部长会议主席的柯西金领导的改革,主要是在城市、工业中进行。柯西金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很大不同,这次改革是经过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的。首先是理论上、舆论上的准备,主要表现在1962年9月开始的围绕《计划、利润、奖金》 [7] 一文进行的所谓"叶·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其次是在莫斯科等城市选择若干企业进行新的计划制度、经济刺激方法的试

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同步训练 预习类训练: 1.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它的成员国有() A.3个 B.10个 C.11个 D.12个 2.东欧剧变开始的时间应该是() A.1953年 B.1985年 C.1989年 D.1991年 3.填空: (1)面临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的东欧各国,又受到_________改革和西方“_________”的严重影响。从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_________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 (2)_________年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总统_________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12月,俄罗斯11个原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宣告解体。 强化类训练: 1.被美国总统里根称为“巨大的非军事力量”的“和平演变”手段是() A.经济封锁 B.科技竞争 C.大众传播 D.文化渗透 2.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欧各国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③世界大国之间的军事竞争 ④西方“和平演变”的严重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苏共的最后一位中央书记是() A.列宁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巩固类练习:

1.苏联解体的标志是() A.《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B.苏联“八一九”事件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各国放弃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党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3.1990年苏联政局动荡的直接表现是() ①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②国民经济大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裂严重 ④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苏联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背离倾向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5.苏联解体表明() A.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 “苏联模式”的失败 D.列宁主义的失败 6.(1)图52中的人物是谁? 图52 (2)他在什么事件以后掌握了国家大权? (3)他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东欧国家玩具分析

市场效益和需求 2000年,捷克玩具市场达3550万欧元,0-14岁儿童达170万,当年出生人数为8.94万。儿童人均玩具预算为每年15欧元(包括VCD游戏)。 玩具供应 玩具生产在捷克为传统工业,第一家玩具厂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开始玩具生产。全国现有300家注册的玩具生产商,其中大多数进行木制玩具的生产,其它类玩具生产的比例占40-50%(包括塑胶类、毛绒类、织物类玩具、游戏、搭建玩具和模型)。私营企业主要生产传统型玩具。生产电子类和技术类玩具的企业非常少。近年,生产老式金属玩具复制品和火车模型已成为一种时尚。 2001年,玩具和游戏业从业人员2172人,玩具工业收益4710万欧元。 在市场需求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弥补了国内市场需求量的不足,一些木偶,特别是身着本民族服装的娃娃受到了外国游客的喜爱。 2001年捷克玩具出口欧盟达8190万欧元,比2000年增长25.8%。其中木制玩具占55%。 2000年,捷克进口玩具达6670万欧元,2001年自欧盟进口玩具3970万欧元,比2000年增长9.4%。 (四)消费群体多元化,成年人、老人成为玩具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玩具消费对象界定为14岁以下儿童、幼儿,但近几年来,成年人成为德国玩具消费大户,部分玩具的设计消费对象就包括了成年人,如拼图板和牌类游戏等。另外,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为玩具销售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单人家庭已占全德家庭总数35%,德国60岁以上人员占全国人口比例高达25%,已然进入老龄社会。适用于上述人群的成人玩具,将成为今后几年德玩具市场新的增长点。 德玩具进口及我对德玩具出口情况 德本国主要生产电动铁轨模型[2002年产值(下同)为2.85亿欧元)、玩具汽车(0.86亿欧元)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也生产木质及填充玩具(1.16亿欧元)、玩具娃娃(0.35亿欧元)、塑料拼插玩具(0.30亿欧元)等。2003年前11个月产值12.3亿欧元,仅占本国市场需求40%左右。由于产量有限、品种较单一,德玩具制造业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进口依存度很高。2003年1至11月,进口额达25亿欧元。2002年进口金额超1过亿欧元的有:电子游戏机(9.15亿欧元)、牌类游戏(3.58亿欧元)、填充动物(1.65亿欧元)、拼插玩具(1.57亿欧元)、玩具娃娃(1.24亿欧元)、积木(1.17亿欧元)。除电子游戏机进口增长很快外,积木、内嵌发动机模型玩具、塑料动物玩具、电动铁轨模型、电动赛车模型等增长率都在20%以上。 玩具是我对德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口额大幅增加。据德方统计,1992年德从我进口玩具仅为3.5亿马克,而2003年1-11月已增至13.75亿欧元,比2002年全年增长39.5%,占其进口额比例由25%上升到55%。2001年,我输德主要玩具为牌类游戏(3.6亿马克)、填充玩具(3.2亿马克)、塑料玩具(2.6亿马克)、玩具娃娃(2.1亿马克)、拼插玩具(1.6亿马克)等。2003年,我电子玩具出口高速增长,达4.7亿欧元,比2002年增长了七倍,占德进口总额三分之二以上。与10年前相比,我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已从绒毛玩具、积木、玩具娃娃等传统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型玩具过渡。我已成为德玩具市场最主要供应国,市场份额超过40%。而主要竞争对手日本、意大利份额不断缩小,日本由1992年的22%降至7%,意大利由4%降至不足2%。近年,荷兰对德玩具出口增长很快,2003年已占进口总额11%,成为德玩具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由于荷兰本国没有玩具制造业,输德玩具多从我国进口,对我出口实际未构成威胁。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背景及原因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反思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