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休谟的认识论和因果观念

摘要:

大卫休谟,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它从心灵出发来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本文即追寻休谟的步伐,以后来人的角度去理解他所提出的一些哲学概念,进而去理解休谟提出的存在于我们心中的因果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性联系”也就是后来被康德称作休谟问题的概念。并且探讨,休谟哲学对于现世的一些意义。

关键词:休谟认识论因果关系必然性练习观念印象

1 休谟认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大卫休谟(1711~1776年),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与洛克、贝克莱并称为英国近代三大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哲学研究的范围以及严密性与同时期的哲学家相比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关于心灵的综合哲学。

心灵。休谟认为心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任何事物,人类做出的任何事情的基础。人类产生的任何动机都以这些心灵状态为基础,它们是推动我们行动的能量

○1。心灵的内容就叫做知觉。

知觉有两种,一种叫做印象,另外一种叫做观念。区分印象和观念的标准是生动性。印象是一种生动而强烈的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即我们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和反省印象即我们因为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情绪,这种直观的体验是人心灵内部最生动的,它们转瞬即逝。观念的逼真性和生动性较弱,是对于印象的一种回想。当印象的生动性并未完全消退,介于印象与纯粹观念之间时,印象就以记忆观念的形式在心灵中体现。当印象生动性完全褪去,其就成为了纯粹的观念,这就是想象。人的任何知觉绝非生而有之,简单观念来自于简单印象,不能凭空捏造。但是想象可以分解复杂观念中的简单观念,并以新的方式组合。观念就是印象的一种摹本。

而观念与观念之中也存在联系,休谟认为有三种联结方式:关系、实体和样态。关系是一个观念与另一个比较的结果。实体则是关于一个对象从各个方面的观念综合形成的一个复杂观念。样态是关于知觉的组合观念,我们不为这些观念

设想一个单独的对象作为它们的原因○2。同时休谟认为没有洛克所说的抽象的观

念,如果经验不同,那么观念在思想中就是可以区分的,是包含独立性、可区分性和差别性的。因而休谟观念论最为根本的观点就是:一切有意义的观念肯定能回溯到先前的印象。如果有一部分观念来自没有记忆的经验,那就是什么出现了问题。

2. 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阐述

一个人拥有一种观念,可以相信这种观念,也可以不信任它。如果信任这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一个人的信念。在休谟看来,信念分为两类,观念的关系和事实。在休谟看来前者仅仅与心灵概念有关,一旦理解了这些概念,则没有办法去想象这些东西的对立面,其真实性是绝对存在的。而第二类却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其真理性是需要条件来断定的,是一种偶然的真理性。例如,我们会相信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但是想像明天太阳不升起也是可能的,不存在任何的矛盾。这是事实,但是怎么样才能去相信这些真理?它们显然要求经验证据,可是感觉转瞬即逝,信念却能持续不变,是什么促使我们接受这些超越了经验范围的信念?休谟认为,根据心灵联结原则,只有一种关系可以使我们超越当前的经验,那就

是因果关系。○3

休谟阐述的立场如下:一切事实都建立在原因与结果之上。这个可以用很多的例证为其辩护,但是我们更为关心的是我们认识这种关系的方式。如果说单凭理性可以发现观念之间的那种关系必然为真,那么能够合理解释事实信念即能够解释因果关系的东西还是理性么?休谟认为不是这样的,他提出并不是理性而是根据风俗和习惯,产生了因果关系。休谟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单凭事实的任何一个原因观念和理性推断,我们并不能百分之一百的推断出可能的结果。例如光凭理性我们不能在看到白糖的时候就得出它是甜的可溶于水的,单凭理性也无法解释我们看见磁铁就知道它能吸引铁的东西,看见面包就能想到它能够滋养身体。休谟举了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当人类以成年人的状态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没有任何经验,看到一个台球向另一个球滚动,他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可能是第二个接受了第一个球的运动,也可能是两个球一起运动也可能是第二个球弹起来了。而当我们在之前很多遍看过这两个球碰撞之后,经验的局限就会告诉我们必然是第一种状态。所以休谟说:“一句话,任何结果都是不同于它的原因的一个事件。因此,不可能在原因中发现结果。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首次

使用或形成的观念必然是完全武断的。”○4

从而,休谟进一步论述了形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相互接近,前后相续,必然联系。接近就是指两种经验就时间和空间而言是相互连续的,是有某种共同点的。前后相续即事必有因。有了前面两个要素,我们拥有了一种相互作用的观念。但是因果关系产生,是有了原因就必有结果,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于是就提到了第三个要素:必然联系的观念。这种必然性就是我们始终相信,原因和结果总是一起出现。根据休谟的观点,这种必然联系的观念肯定也源于我们的经验。但是这个观念又好像不来自于外部的经验,因为我们每次在外部看见一个印象或一组印象时,是不会有印象相互联系的观念的,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事件和另一个时间相继发生,也就仅仅获得了这样的相关联印象,但没有获得把两个事件结合起来的必然性的印象。因而我们要审查来自我们内部的经验,休谟认为被知觉到的那些事件固定不变的结合,在我们心中造成了两种知觉的联合,直到这种联合变得十分有力,致使我们“下定决心”,要从一个事件的知觉过渡到对第二个事件的思考(风俗和习惯作用的结果)。到达这个程度后,两个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必然联系。因而根据一个事件预知另一个时间的这种情感,也就是风俗习

惯的作用,正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能够产生必然联系的观念的那种印象。○5而这

种必然联系的观念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

因而,休谟的结论是我们所理解的必然性观念,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和预见的一种写照。假如我们认为因果性是在我们之外被发现的,那是因为我们把

在自己内部发现的一些东西放进了世界,却以为我们在那里发现了东西。○6休谟

基于因果关系所提出的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必然性观念也就是后来哲学界讨论很多的休谟问题。

3 对于休谟问题的理解

休谟问题的提出否定了人类知识的源泉是天赋的理性,而是人类自身的观察推断所得出的经验。消解了以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的唯理主义为后世推翻了一个狭隘的形而上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休谟的认识论显然是成功的。

虽然如今很多休谟当时举的例子在我们看来可以用在休谟之后发展起来的科学去解释,比如我们可以用化学去解释为什么面包可以滋养人,用磁场去解释为什么磁铁可以吸引铁。但是请注意,休谟结合当时牛顿等人的研究做出的解释,即风俗习惯是在科学与理性不能达到的范围内去作用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好像无法辩驳。为什么面包滋养身体要用化学知识,为什么磁铁要用电磁场的知识?好像并不能够用纯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今科学界的发展中经验所起到的作用,1965年盖尔曼提出夸克假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并不能够观测或者间接证明夸克的存在,但是种种现象和数据以及之前100年不断发现的原子核、电子等中子的经验,几乎使得科学家们相信夸克的存在是必然的,这就是风俗习惯在起作用。可见,在休谟的观点提出以后,我们再也不可能用单纯的理性去看待身边的问题了。休谟问题对于现实的意义在于其肯定了经验的累积对于获取知识获取认知的积极意义,而否定了单纯的天赋能力在认知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也是鼓励了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对于事物的观察,以及反复的练习,来达到最后提升自己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目的

从哲学史上来说,休谟问题迫使后来的哲学家去做更多的思考。正是休谟的观点,使得德国哲学家康德打破了对于独断论的迷梦,在思辨哲学的研究上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注释:

1,伊丽莎白拉德克里夫著胡自信译,《休谟》,中华书局,2014.1,12页

2,伊丽莎白拉德克里夫著胡自信译,《休谟》,中华书局,2014.1,19页

3,休谟,《人性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74页

4,休谟,《人类理解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1975,27、28页

5,伊丽莎白拉德克里夫著胡自信译,《休谟》,中华书局,2014.1,39~40页6,伊丽莎白拉德克里夫著胡自信译,《休谟》,中华书局,2014.1,41页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拉德克里夫著胡自信译,《休谟》,中华书局,2014.1

【2】休谟著刘烨编译,《休谟的人性哲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11 【3】邵明敏《休谟关于因果意义的探讨及其意义》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 【4】耿攀峰《休谟<人性论>思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马原论文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那为什么还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为什么马哲还要出现?但是,尽管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操作下,效益可以达到最优。但,于此同时,国内与国际的贫富差距拉大,生产关系矛盾层出,更可怕的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智”总在事后,以致环境正面临被利润至上主义的经济活动破坏的危险,而在人类能否持续生存,地球的持续运转的问题上,迫切需要“社会的理智”事先发挥作用。所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大势所趋,马哲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其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本课先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讲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利用辩证法,我们可以清楚的分析出资本主义值看重真理尺度而不看重价值尺度,追求效益而放弃公平,并且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使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故我们在保持发展的同时,应该寻求两者之间的张力。并且运用辩证法和对立统一的思想,我们思考我们个人的发展在对立价值中的运演。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根据自我的特性寻求一个个人发展的张力。 其后,我们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入手,讲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和制约、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价值形式的演变和商品货币的产生、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最后从理论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展望。其中分别从经济危机、全球化、政府专题、产业改革等方面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和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谈及自己的感触一者在于自身的发展,一者对于一些社会问题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 马克思曾从真理和价值两个尺度分析社会的发展,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同时也指引了我们是否应该从对立统一的辩证角度思考我们的发展呢?我们都是有理想和憧憬的,但是这些愿望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还有社会制度、生产力、传统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制约着我们的发展。正如:实际上,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而到现在为止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是有限的生产力。所以,我们一直在反思的应试教育,在辅助我们选拔人才的同时,破坏了年轻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但,我们又不得不选择应试,因为我们人口基数过于庞大,生产力不是特别发达,教育资源相对不充盈,我们没办法像欧美国家那样以创新和逻辑思考去选拔人才,也没办法想欧美那样结合自己的兴趣去随换专业,有时不仅仅因为成绩,也是为了生存——这个专业我们能不能找到工作。“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在中国的确很难实现。但,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放弃理想么?不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我们也许只是换一下时间,换一些角度去看待问题,在现实和理想的交叉区域,找到自己未来啊展的最优解。 其次,我想谈谈自己对全球化的理解与转变。从一开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在鼓吹全球化,到现在几乎“反全球化”已成全球化。从中国的奋力进入WTO ,到现在现在基尼系数增长,贫富差距拉大。全球化到底是利是弊?贫富差距与之到底有什么关系?原来受主流媒体影响,跨国企业可以利用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融资,加深了国际间的依赖性,使得政治干涉,特别是武装干涉在国际国内越来越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导读:本文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阅读是一场奇妙的体验,我们可以从那些文字当中体会作者的爱与孤独,以期跨域时空和作者达成一点共鸣。而读后感,便是这些心灵震撼过的记录。下面,为您带来“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精彩读后感尽在。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

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西方哲学史学派及代表人物

西方哲学史书目分类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1. 古代哲学 (1)古希腊早期 泰勒斯 巴门尼德(爱利亚派,存在论) 赫拉克利特(辨证法创始人之一) 毕达哥拉斯(哲学家,数学家) (2)古希腊中期 普罗泰戈拉(智者) 高尔吉尔(智者) 苏格拉底 柏拉图《苏格拉底德申辩》《巴门尼德》《理想国》《智者》亚里士多德 《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3)古希腊晚期 伊壁鸠鲁(幸福主义伦理学) 芝诺(斯多葛派)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 2. 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1)基督教神学 拉克坦修《神圣的原理》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2)天主教哲学与经院哲学 达米安 贝伦迦尔 安瑟尔谟 高尼罗 阿伯拉尔 《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我的苦难史》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3)英国经院哲学 罗吉尔.培根《大著作》 司各脱(实在论)《牛津评注》 (4)文艺复兴时期 伊耶 乔尔丹.布鲁诺(自然哲学家) (5)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3. 近代哲学 (1)英国经验论之萌芽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绝对君主制》《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十卷》 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 (2)法国唯理论 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3)英国经验论 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4)法国启蒙运动 皮埃尔.贝尔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是以黑格尔终结西方传统哲学为标志的。 近代哲学被康德和黑格尔结束。 4.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孔德(实证主义)《实证哲学教程》 约翰.穆勒(实证主义)《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古典哲学唯物主义)《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 判》《未来哲学原理.》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 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1.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2.对于我来说,认识你自己的意义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灵魂。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和牵绊识人们迷失了自我,竞争过度的学习生活使人们无心也无暇欣赏关心别人的内心世界,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喧嚣使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机会也日渐减少,过多不符合人们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东西堆积起来,使人们的心越来越疲惫老化,不愿也没有更大的精力思考,一味沉浸于网络、电视、游戏等对深度思维要求更少的消遣活动中,可能过着一种机械式的没有理想缺乏思想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美国一位学者的册子中所提出的娱乐至死现象的浅度延伸。 这样的现状提醒人们现在急需重新拾起照顾好自己心灵的技能。作为人类,同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善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大至人生、职业,小至学习,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在做一件事前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时刻提醒激励自己,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这样才有可能会成功。 二、西方哲学史导论学习感想

浙大马原论文

《共产党宣言》 ——指引光明的新方向 18世纪末,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并将其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中。从此,人类结束了以人为原动力的时代,开始进入了以机器为动力的全新时代。随着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通过一系列革命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帝国”。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也一点点暴露出来,这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明显。终于在19世纪40年代,在法国、英国、德国先后爆发了三次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懂得只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才能实现社会的改造,所以这三次工人运动都以失败告终。 同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一直致力于工人运动之中,在见证了工人运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们意识到只有成立共产党,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工人阶级,才可以取得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的胜利。于是,在1848年2月24号,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不得不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如一盏明灯,为今后的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指引了全新的光明的方向! 《共产党宣言》首先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古代有自由民和奴隶的斗争、贵族和平民的斗争等等等等,包括资本主义本身也是在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宣言中十分中肯的表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过它的积极意义(“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比如结束了封建社会,开拓了世界市场(发现了新大陆),解放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也在其快速的发展中完全暴露了出来,它破坏了人们过去的生产生活关系,把一切一切的家庭关系、情感关系都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同时资本主义的扩张受益者只是少部分的大资本家,社会财富在不断增加,却全部流入了少部分人手中。辛勤的底层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却没有在蓬勃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获得半点利益。相反,他们为了生存,早已沦为大资本家们生产的工具了。《共产党宣言》指出,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工人逐渐变成了机器纯粹的附属品,他们只需要做些重复的简单的动作,也因此,他们的工作时间被不断的延长,但是工人们所获得报酬并没有一点点的增加。工人们的工资如此之低,生活又完全没有保障,而资本家们却坐享其成,“生产过剩”时宁愿销毁产品也不愿给工人福利。 《共产党宣言》里说道:“至今的一切社会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显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少数大资本家就是压迫阶级,而大多数的包括工人在内的无产阶级则是被压迫阶级。因此,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了解放无产阶级,为了所有人不再被压迫,我们必须开始抗争! 在让我们认清了资本主义的丑陋面目后,《共产党宣言》紧接着就向我们介绍了光明的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是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的剥削与不公平,其实都源于私有制,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让这些财富成为了他们囊中的私有财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资本和生产资料不该作为一种个人力量,而应该是一种社会力量。也就是说,资本、生产资料——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应该从资本家手中解放出来,把它们化为社会、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只有这样,剥削阶级才能从人类历史上彻底消失,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公平公正。但是怎样才能实现共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西方音乐史》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音乐史》 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学生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刘娜 提交日期: 2014年6月10日 2015年3月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不同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主义乐派和浪漫主义乐派,很多人都不了解印象派音乐,也许是因为它乍听起来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样悦耳,又也许是因为它的表达方式太过难以捉摸,它经历了一个不被理解和令人叹服的曲折过程。德彪西正是这一伟大乐派的创始者,他创造的印象派音乐具有着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他的音乐颠覆了人们的听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赏境界,而德彪西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下面我就将自己的理解与阅读的资料融会起来谈谈我眼中的德彪西作品风格。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德彪西的音乐天赋是有目共睹的,“7岁时,显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深得钢琴家弗勒维尔夫人喜爱。弗勒维尔夫人免费教他学习钢琴,直到德彪西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还为他负担了大部分学费。”但他在音乐学院上学时,虽然十分优秀,自己却深不满足。他觉得音乐学院的教学过分保守拘古,与他内心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他的内心始终向往着摆脱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于是在音乐上经常做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比如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想以此寻求一种全新的听赏效果,也因此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虽然坚持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他也从未选择放弃。后来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格调新颖的俄罗斯作品以及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东方音乐,从中受到十分深刻的启发,还结识了很多印象派的诗人和画家,他们之间热烈的讨论成为他思想迸发的源泉。逐渐的,在印象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德彪西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艺术流派,他的作品中更强调音响在一瞬间给人的听觉印象,强调各个音响之间的相互对比和不断变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在传统音乐中占突出地位的旋律轮廓线和明确的音响连接逻辑。我阅读的书中是这样形容印象派音乐的,“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而显然这样的描述方式本身就充斥着一种玄幻其妙的色彩,似乎还是那么难以捉摸,更需要将这样抽象的概括具体看待。为了能让德彪西的作品风格更加明朗化,我将选取他的几个代表作加以赏析。 二、代表作品赏析

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

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原野学号:13121163 摘要: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起来,有的相反则把快乐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感官快乐,追求禁欲主义,还有的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并围绕"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命题着重探讨了幸福的内涵,达到幸福的条件、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实施德性教育,个体道德和公共道德结合,幸福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等,这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将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关键词:幸福观德性至善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 自给自足的城邦生活和哲学探索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富有奴隶主和自由贫民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温和民主制”的思想,也就是说抑制最富有阶级,扶持贫民,强化中层阶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认同的公正的体制,通过这种公正的体制,城邦生活可以有序、稳定的进行,公民会获得平等的参与政治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在拥有了平等权力的同时,公民会完善自身的德性,追求幸福、至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扬弃体现在,苏格拉底虽然关注人自身,但他更注重的是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根据,他的伦理思想仍然具有一种抽象性,并没有把伦理问题置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伦理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他把关注的目光置于现实社会,人们的各种德性都是根植于城邦生活之中的,也是与城邦生活密切联系的。 二、什么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关于人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认知到幸福,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人和人性的认识提出了他的幸福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亚里士多德关

马原论文_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文新学院 肖露 2014141043125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为大家精心搜集了3 篇“西方哲学史8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篇一: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 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 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 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 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 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 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任何东西的学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讲究其方法。很多同学认为学中西方音乐史只要多背多看即可,但这样的学习方法效率极其底下,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感。背只是作为应试其中最后一个环节,而我们要学的最终目的是关于怎么答题,整体的思维框架以及怎么提高学这门专业的效率。 要想建高楼大厦,根基最重要,没有根基再怎么学习,也是在打一场无把握的仗。许多同学书买了不少,翻了一遍又一遍,把他书合上,问个问题让他从头到尾详细的回答下,结果就只会吱吱唔唔的瞪着老师。那到底应该怎么学呢? 首先,当我们拿到书时,先翻看,不求背,混个眼熟,就是把本科期间短暂学过的中西方音乐史重新拾起来。前一遍只要求这样,利用一个星期,把书基本看完。 其次,我们要做到分节分段把握局面,简单的说,这时要注意划分课文内容层次,着重掌握这段时期的大体历史背景和客观书本音乐史实。在这里给所有考生提个醒:在掌握音乐史基本内容的时候,千万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定要分层次去记。比如周代,人文思想如何?宫廷音乐怎样?民间音乐怎样?器乐是什么?对应的乐律又是怎样等等。这样你再遇到下一个朝代,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一时期的人文背景,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乐律乐器,和前代又有什么不同

等等。慢慢的你就会形成知识点的框架和结构。西方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所不同的是,可能西方更零散。比如说中世纪音乐,我们应该先了解其人文背景,大体的时间段,这一时期主要以宗教音乐为主,没有涉及到器乐。我们所要掌握的就是关于宗教音乐的发展,其中宗教音乐中涉及到记谱法,复音音乐的发展及其变体等等。把宗教音乐作为一个箩筐,另一个大的箩筐便是中世纪末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哪些体裁,要条理清晰的去看。那么这样的记忆在无休止的重复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而然,还是那句话你就会找到一个整体的框架,我们记东西也就如鱼得水了。 要记得东西太多,而你不去迈出第一步,那么你是没有资格去埋怨的。以前我也是很头疼从古典开始,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如同蚂蚁一般多,记人名都犯愁,何况再去记他们的作品,记作品就算了,还要记每个作曲家的风格,创作特征。这是我当时在还没有真正去实施行动之前的胆怯,但是当你执着的真正深入的时候,你会找到一系列的方法去实施和解决。第一,学术界一般把浪漫主义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民族乐派和晚期。那么早期有哪些作曲家呢?民族乐派呢?以及晚期有哪些作曲家?分层次的去记。第二,当我们大概的了解哪些音乐家的时候,我们就要深入去了解每个作曲家的思想,作品和音乐特点,这时候我们也要一如既往的做好分类去记,一般每个作曲家记分四个方面记:简单的生

西方哲学史论文

浅析尼采的“超人”真义 【摘要】尼采是现代西方最具争议和最富影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在其哲学思想中,超人哲学占据重要地位。他的超人思想强力地冲击了当时的传统思想,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评判标准。但由于“超人”这个概念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难以把握尼采的“超人哲学”。因此,正确地认识尼采的“超人”真义,对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尼采超人真义 一提到“超人”二字,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尼采的超人哲学,说的更远一点,人们会认为这是尼采的狂妄自大,是在鼓吹一种弱肉强食类型的人。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你将永远无法靠近尼采的思想。尼采的超人学说本质上是在讲述他主张的一种生存方式——有意义生存。超人是对传统的颠覆和超越,是对生命的肯定,生命存在的本质就是要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超越。尼采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首先他肯定生命,尊重生命,他主张人们不应该迷信上帝,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虚幻的天国里,而应当立足现实生活,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其次,他认为我们的生活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应该是庸庸碌碌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应该平淡如水的。尼采的这些思想对当前人们重新树立积极的生存观具有重要的启示。 要认识尼采超人哲学,必须理解尼采到底是要人们去追求超人的生存观,还是要人们去追求做极端的“超人”。我认为他倾尽全力去塑造超人,是为了鼓励人们从萎靡不振的生活中惊醒,积极去探索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人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超人的颂歌,可是我们翻遍全书也找不到“超人”的确切定义,而是在对超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不断进行描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来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人类应当是被超越的,你们曾做过怎样的努力去超越他呢?知道现在一切生物都进化了高出于自己的种类,难道你们愿意做这大潮流的回浪,难道你们愿意返回兽类,不肯超越人类吗?……,通过这段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尼采对超人的解释,除了突出“人类应当是被超越的”,并未得出更多的结论,“超人”实际上是尼采对人的前景的关心而做出的一种理想人格的设计,是他向往和追求的人生目标。在他看来,超人不是人的现实类型,“超人”是现实的人通过自我超越后可能达到的一个目标。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的自我超越。那么人应该如何超越和改善自己呢?尼采把希望寄托在人的一种新的高级类型

马原论文

《百万英镑》之反思 《百万英镑》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我想不仅仅是我、因为它出自于喜剧大师马克吐温,有着相当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场景,更重要的是在观众的欢声笑语背后潜藏着深刻的道理,它运用经济学原理巧妙的讽刺了“金钱就是万能的”这一恶劣的拜金主义,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很多资本主义家利欲熏心的丑恶面孔。 再次走进《百万英镑》,话说亨利亚当斯,也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大多数人都很羡慕这个“幸运儿”吧。亚当斯原本是美国的一个爱好航船小办事员,由于一次偶然的意外,出海游玩,迷失方向后,幸遇救,随船来到英国伦敦。他一下子沦落为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穷小子。还记得他在街上为捡一个被小孩子扔的水果而因来回行人讽刺,以及招待所老头空空的小吃袋子仍想他是的滑稽场面,可向当时的他有多尴尬。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他的一举一动被在楼上的两位富豪看见了,并把他引领到家里。两位富豪问了一下亚当斯的情况,最终决定这张支票给这位身无分文、饥饿难忍的穷人是再合适不过得了。于是富豪兄弟就神秘的把支票交给了亚当斯,并和他约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亚当可以任意使用。但一个月后他必须把钞票原样不动地还给富豪,这样他可以得到富豪们为他提供的任何一份他想从事的工作。亚当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糊里糊涂地接受了约定。身无分文的他开始了一个月的滑稽“百万富翁”之旅。正是这张小小的支票改变了亚当斯的一生,成为整部电影的线索和焦点。从此以后,他成为了伦敦的明星人物,在所有人眼中,他是一个有着怪癖的百万富翁。于是,他每天过期了风光的生活,所有人都巴结他,讨好他,不仅如此,他还如获至宝地得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贵族女孩贝西亚的爱情。如果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那么就与其他庸俗的电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本部电影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正在于它的转折点,继电影的高潮--------那个房间被挪作招待亚当斯而被赶到其他房间的英国绅士,实在忍受不了宾馆这等势利,他便让女招待员偷偷把亚当斯的支票放到地毯下,而后制造关于亚当斯其实并没有什么支票的谣言,使得亚当斯的此前声称无需他着急还款的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逼着他拿出支票作证,甚至还有找他拼命的,让他再次感受世态炎凉。还好,看玩笑开大的绅士赶紧拿出支票交给亚当斯,解了他的围,亚当斯再一次恢复了百万富翁的身份,也让那些所谓绅士贵妇人又一次露出讨好的嘴脸,此时此刻,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和黑暗袒露无遗。 其实,细心品味,你会发现电影还有一个导演,那就是两个神秘的给亚当斯支票的兄弟。原来这对兄弟打了一个赌,赌如果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万英镑,他会有怎样的结果?哥哥认为他会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会受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他们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贫穷的人,并出国呆了三十天。但他们在背后默默地关注着亚当斯的一切。最后借股票弟弟赢了,但这并不能证明钱就是万能的。因为至少还有他的心上人贝西亚始终站在他的身边,无论他是所谓的百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大骗子,她都深爱着他,不离不弃。当两兄弟感慨钱是万能的时候,贝西亚毫不犹豫的反驳说自己是因为爱亚当这个人,即使他身无分文她也会依然会选择和他在一起。这正是对为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的莫大的嘲笑:爱情,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除了聪慧美丽的贝西亚善良的心灵是值得赞扬的,主人公亚当斯也是电影中一个光辉的形象,至少,亚当斯对人的态度,和对钱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特别会与人相处,有的人在亨利·亚当有钱前和有钱后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但他还是不记前嫌的与他和蔼的交谈,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里面人物对亚当斯的评价也都很好:诚实、聪明、有教养、品德不错、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与那些势利小人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相信,再丑陋的社会也有正值的人存在,还会让人感到真善美的可贵。 这也正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辨证思想。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真理都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

西方音乐史概述

一、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概述: 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繁荣期和音乐的成就: 我们对古代音乐状况的了解主要是间接地通过文字记载、瓷器等历史遗迹所提供的资料。公元前8世纪以来,希腊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氏族部落演化为城邦制,雅典、斯巴达等重要城市崛起。公元前6到4世纪古希腊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歌唱、抒情诗、器乐演奏和有音乐伴奏的戏剧等发展到很高水平,围绕着它们展开的各种公众比赛,竞技活动丰富多样。音乐理论成就:古代希腊的音乐哲学,以及关于音律、音阶、调式、记谱等理论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一)、古希腊音乐的特点: 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类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混合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二)、常用乐器:里拉和阿夫洛斯管 (三)、音乐理论: 两个方面:1、音乐材料和构成方式的理论,它涉及音程、音阶、调式等方面的内容 2、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理论,它涉及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问题。 毕达格拉斯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最好地说明宇宙现象。弦长比2:1时发出相隔八度的两个音高;弦长比例分别为3:2和4:3时发出相隔纯五度和纯四度的两个音高。 公元前4世纪希腊著名音乐理论家阿里斯多塞诺斯著有《和谐的要素》,音乐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型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变化音列以及更细微划分的四音音列。 大完整音列体系由四个相同结构四音音列构成,四音音列以相交和相隔方式混合联结。 小完整音列体系由三组四音音列构成,省去了大完整音列体系的最高一组四音列。 调式以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 记谱法有两种,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充满了伦理价值的取向,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感。(古希腊著名的模仿说) 柏拉图认为,体育训练体质,而音乐训练心智。 二、中世纪音乐 概述 中世纪的时期划分:音乐史研究一般倾向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 与古代文明的联系:七艺的高级学术,即语言艺术的“三艺”:语法、修辞、逻辑;数学艺术的“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对中世纪的认识:西方历史上的“中世纪”在过去很长时间被视为无所作为的“黑暗时代”,然而今天的历史学家倾向于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一段历史。中世纪僧侣对古代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西方音乐后来的独特发展包含着中世纪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西方音乐真正的开始是从中世纪开始。 (一)、格里高利圣咏 定义: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特征: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和意义:

西方哲学史小论文

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2440502 卢玢西方哲学史(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誉为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著名的“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也均出于此书,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但全书的精华还远不止于此,我也想就其他智言慧语发表一些浅知拙见。 教你做一个超人。什么是超人?超人其实是相对于现代人类而言的一个概念,查拉图斯特拉说:“猿猴之于人算是什么呢?一个可笑的族系,或是一件耻辱。人之于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由此可见,超人是人类的进一步进化,是人类各方各面得以延伸的新阶段。从当今的科学视角来看,人想要成为“超人”绝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人类的进化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同由猿猴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一样,是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的。进化,很难由人的主观意志来控制,人类发展的合理性是在物竞天择中得以证明的。但是尼采的超人理论在当今也被“潜能论”者所证实,人的大部分潜能还在沉睡,潜能的开发成为了当今人类研究的重大课题。故而,我们从超人理论之中应当学到一种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至少在自我世界之中做一个超人。 为什么要做超人?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非要做一个超人?做一个普通而快乐的人有何不可?而查拉图斯特拉给了我们答案:“人类是一条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绳索——一条高悬于深渊的绳索。要从一端越过另一端是危险的、行走于其间是危险的、回头观望是危险的、战栗或踟蹰不前都是危险的。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和完成。我钟爱那些只知为完成而活的人。” 最后之人。尼采创造出了“最后之人”,这个所谓的“最后之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那时,大地将萎缩,而在其上手舞足蹈的那个最后之人亦将使一切变得渺小,他的同类就如跳蚤一样地除之不尽,那最后之人将活得最长久。‘我们已经找到了幸福’那个最后之人如是说。” “他们白日只是享受着淡淡的清欢,晚上亦不敢纵情玩乐,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健康。” 最后之人,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状态,他们不再发展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完成了人类的各方面超越。在最后之人看来“以前的人都是疯子”,因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大家都希望彼此一样,人人平等。谁要是有别的妄想,就得送入疯人院去。” 他们的生活似乎很轻松幸福,“他们白日只是享受着淡淡的清欢,晚上亦不敢纵情玩乐,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健康。”而同时“他们依旧工作不停,因为工作是一种消遣;但是仍须小心谨慎,以免有伤身体。” 这显然是人类希望的状态,于是人群们都呼喊着要做那最后之人,不愿意做查拉图斯特拉所谓的“超人”。但是,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是很鄙夷最后之人的,因为在查拉图斯特拉看来,最后之人就是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不再想着要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过得很幸福了——因为他们的确比过去的人幸福。于是他们便保持着他们所自认为的“完美状态”毫无忧患的活着。而人类的惰性使得他们追求这个“最后之人”,他们想达到这一步登天的完美,到达那个理想的状态之后,他们就不需要再努力去争取什么——这的确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在尼采看来,人不应该让自己失去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就是所谓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也许,这是尼采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讽刺和批判,在尼采看来,人类历史没有最终状态,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有相似之处,只是尼采的重点放在人的自身发展上,而马克思的重点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上。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在我看来,最后之人的生活当然诱人,但是人不能失去前进的目标,因为人类是大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