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

1.简要回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学科课程有哪些突出特点?答: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学科(各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二是各学科依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三是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答: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4.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答:核心课程的优点包括: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5.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答: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

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

6.课程设计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答: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它明确揭示了课程设计的从属关系,指出课程设计属于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工程是由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三个部分组成的。其次,它反映了课程设计活动的本质属性,即课程设计活动必然受到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本质性联系的制约。第三,它反映了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7.简述课程设计的三个不同层面的设计主体、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答:宏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为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设计成果是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中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为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把宏观层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加以具体化、物化,设计成果为课程的科类结构;微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主要为教师,设计任务是进行具体课程要素设计,设计成果为各科目内的结构。

8.简述泰勒原理。答: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①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关于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第一,三个来源。一是学生。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三是学科。第二,两个过滤器。

①哲学过滤器。②心理过滤器。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关于结果的评价,泰勒提出了如下步骤:步骤一,界

说教育目标。对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进行清晰地界说是评价的第一步;步骤二,确认评价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评价情境,使其将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现出来;步骤三,编制评价工具。

9.简述课程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答:整体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整体设计思路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

10.如何分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答:分析这四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当然,不同的教育学者对这几个概念的界定是不同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权威性的概念界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学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扩充。

11.课程设计有哪几种基本策略?答: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简要说明每种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可。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答:课程实施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13.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有哪些?答:为了对选择课程内容时有所帮助,应当考虑以下课程内容选择标准:(1)合法性(2)重要性(3)真实性(4)适合学生的特点(5)教师背景14.简述课程评价的三种价值取向。答:从取向的维度,一般把课程评价归纳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以及主体取向的评价。(1)目标取向的评价。课程评价被看作是将教育结果或课程计划和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化。它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本质上受“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2)过程取向的评价。它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

价的范围,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关注“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本质上,它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它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方法,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15.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答:课程评价活动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评价的设计及指标体系应该科学、客观的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经得起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检验。(2)人文性原则。评价的执行要尊重个人与群体(教师、学生、编者等)的合理性需求,并要能充分地发挥评价各方的自主性。应把学生看做是评价的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应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尊重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完备性原则。评价过程与准则的确定是共同分担的责任,评价程序要考虑到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教育人员之间的公正性。评价样本也应有代表性。评价是教学、课程、方案设计、学校与部门的改进、专业发展及其他计划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领域。(4)适应性原则。首先评价应该适合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预期结果。再次评价应适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并向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教与学的行动做出反馈。最后评价应该适合评价各方人员信息的可信性。

16.简述时间取样法的实施步骤,并比较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的不同。答:时间取样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具体步骤为:①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②选择目标行为并进行分类,且严格规定操作定义,即对需要观察的行为给以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每一个行为或现象的测量和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③设计和编制适当的记录表格;④制定观察实施计划。包括确定总的观察时间,确定几个观察时段,人员安排以及如何记录等;⑤实施观察并做好记录;⑥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根据观察时段出现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的次数和情况去推测观察对象的一般行为表现。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而时间取样法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观察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进行观察记录;事件取样法侧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点及全过程,而时间取样法则注重在规定时段中预先设定的行为是否出现,

出现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17.采用实况记录法进行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实况详录法。也称连续记录法。指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采用实况记录法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场景和时间。第二、要善于借助现代化设备。第三、记录要客观、全面。

18.运用观察法有哪些途径?答:观察通常有以下基本途径:①亲自为学生上课。②听课,观察教学全过程。③实地考察,亲自参观学校。④参与学校的各种有关活动。⑤列席学校各种会议或召开座谈会。

19.特尔斐法、头脑风暴法是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两种常用方法,简述其运用过程。答:(1)特尔斐法,即对初拟指标进行筛选,其任务就是将内涵相同的加以合并,互相矛盾的去伪存真,有因果关系的正本清源,把多余的去掉,把遗漏的补充上。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是第一轮调查。把需要征求意见的指标写成若干条意义明确的问话,或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发给有关专家,请专家们以书面的形式给予回答。将其调查问卷收回后,对各位专家们的意见、看法加以统计整理,写出反映调查结果实际情况的简单小结,其次是对参与第一轮调查的专家进行第二轮调查。调查时将专家本人第一轮的调查表的意见、看法与第一轮的总体调查小结一起寄回去,请专家参考总体调查小结对自己原来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寄回来。最后再对第二轮专家们的意见、看法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综合,做出第二次小结。如果指标体系设计者认为离筛选任务的要求差距很大,还可以再次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第三轮调查。一直到取得满意结果为止。(2)头脑风暴法,即召开座谈会,请专家们在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自己意见,集思广益完成筛选指标任务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指标体系设计者主持会议,向参加会议的专家们说明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说明初拟指标的来历等情况。然后,请各位专家对初拟指标如何筛选自由发言。最后,会议结束后,设计者对会议的情况进行总结,对众多专家的各种意见和看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初拟指标的筛选任务。

20.编制问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在编制问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重点突出。问卷中所提问题应与调查目的相一致,突出调查重点。第二、结构合理。问卷中所提问题应当符合逻辑顺序和被调查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一般后具体的原则。第三、问题明确,措辞得当。问卷中的问题应当简明扼要无歧义。措辞力求通俗易懂,

语气要亲切,使被调查者乐于回答。避免使用带有导向性的问题。第四、要控制问卷的长度,问卷的问题数量要适当。一般而言,回答问卷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21.简述文献法的主要实施步骤。答:文献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是:第一、编写文献调查大纲。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事前拟定查阅资料、文件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人员安排,科学做到分工查阅,有分类,有统计,避免重复查阅。第二、筛选和分类。筛选就是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从众多文献中选择有用的材料。分类则是对选定材料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第三、复印或摘录。为便于分析和讨论,评价者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档案材料复印并分发给评价小组的各位成员。第四、文献核实和汇总。为了使评价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评价者还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五、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对汇总和核实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明确结论,以便较好地引用。

22.简述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四个环节。答: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一般包括四个环节:(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成立一个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评价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可以下设若干个专题评价小组。(2)制定评价实施活动计划及组织培训参评人员。领导组织机构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周密的评价活动计划,评价活动应该包括评价的目的和任务、评价对象和评价重点、评价活动的行为准则和整体要求、评价实施的步骤和具体日程安排并组织培训参评人员。(3)设计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一般包括评价的目的和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方法、实施期限、评价报告的完成时间和接收单位、预算等。(4)编制问卷、设计表格等相关物质上的准备。

23.简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答: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之,活动课程较之学科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中更带有明显的自觉性,即使遇到困难,学生也往往会主动地克服,对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24、课程设计的目标中心思路?答:目标中心思路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它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目标中心思路包含下列程序:先决定一般目标,并按需求予以评估,将目标形式化;然后将一般目标再分为特定目标,从而形成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可以通过测验予以测量的;最后再依据行为目标编制教材,并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即预先确定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的特点,并认为良好的目标要能够评述儿童学习后应该能做的事或表现的行为。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

25.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答: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评估。在一项课程计划拟定之前,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并作为拟定教育目标的参考。另外,教师对进修的需要、学生对某一时段和某一学科教学的需要等,都可以通过评价来完成。(2)课程诊断和修订。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其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改进课程计划,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评价还可以诊断学生学习的缺陷,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3)课程比较与选择。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评估,对课程作出选择。(4)确定目标达成的程度。对一项实施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对照,判断与其达成目标的程度。(5)成效的判断。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收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做出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上述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而是对效果的全面把握,包括对那些预定目标之外的效果的把握。

26.中小学常见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哪些?答:中小学常见的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学生或者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观察的具体方法有实况详录法,即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

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日记描述法,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或者教育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一种观察方法;时间取样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2)调查访谈法。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访谈法是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对象进行交谈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访谈可以揭示研究对象比较隐秘的态度、情感、观念,获得其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情况。它适用于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适用于需要访问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材料的调查。(3)纸笔测试法。即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试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进行数量化分析。它是评价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2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答:从“过程”角度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大致包括主题确定、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三个阶段。(1)主题确定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是活动展开前师生共同进行的工作。包括相关活动材料准备和情境创设。具体内容有:教师对学生生活、学习基础、直接经验的研究,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动机和欲望的有关活动主题的故事,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教材与活动工具的准备工作。(2)活动实施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同伴协作三者相结合。这要求学生按照活动设计思路,自主地投入活动,动脑动手,积极完成活动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活动条件,观察和记录学生活动状况。(3)活动总结阶段。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完成的活动作业做出评价,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找出心得和体悟,发现经验与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为下一阶段活动主题设计与实施积累经验。总结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回顾、梳理整个研究过程,明确探究方法,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与活动的互动情况、学生的心理愿望,为分析活动的成败、得失,为今后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28.简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答: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1)环境分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

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2)课程目标设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教学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3)课程组织。校本课程组织是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和辅导材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等构成要素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校本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事实,而且包括原理、概念、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等。教师在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注意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校本课程同样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等。总之,课程组织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育场所,避免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来的课程组织方案。(4)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后实施的评价。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29.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答: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意下列总体要求:(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3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3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答: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3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是什么?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表现在:(1)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2)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3)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而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内容一般由

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辛苦,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等。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等。(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操作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另外,还要注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34.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包括哪些?答: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包括:(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通过社会参与性活动,培养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6)城镇小学、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

地。(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还可结合全球背景,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项目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35.校本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校本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实践证明,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2)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避免把教师视为课程的“被动消费者”;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比较充分地把握校本课程的意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校本课程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包括变更工作的机会;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教师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36.“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答: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37.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领域,其内容范围包括哪些?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范围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逐步综合、深化和拓展学习内容。(1)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问题是与学生生活的社区直接相关的自然现象或问题。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能源研究、环境生命科学研究等。(2)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各国中小学课题研究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证券与股票、产业结构研究等)、社会政治(如美国各州的社会研究课大多设有“美国政府”、“美国民族”等课题研究学习的内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探究、个人、群体与制度的探究等领域。社会研究领域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关。(3)人与自我关系领域问题。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使中小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自我,发展自我。(4)人与文化关系领域问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还可以围绕学生各门学术性课程的学习,开展有关文化现象或文化问题的人文科学领域问题的探究。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要超越某一门具体学科课程领域知识的局限,尽可能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通过实践来探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的研究。

38.简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下几个阶段:(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

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39.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实践。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工农业生产领域,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的具体劳动实践,从中体验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实践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劳动实践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到实际的劳动情境(如农村、工厂、劳动基地)进行劳动。劳动实践不应完全局限在教室里、学校中进行,而应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实际的劳动场所。(2)技术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上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上,克服以往劳动技术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劳动,进行技术实践。运用一定的技术工具或其他手段进行劳动技术实践,提高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技术要求,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的劳动技术素质的要求。(3)信息实践。在劳动技术教育内容或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实践,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劳动过程中。这些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主题或内容可围练家政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职业指导与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来展开。

40.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建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为主,教师适度调控为辅的办法,可跨年级、跨班级自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各课题小组自己推选组长,由小组自己决定聘请教师、家长或有关专业人员为指导教师,但所有主要的、具体的研究都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任务,有分有合,各展所长,特长互补。(2)个人独立研究。可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一般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或不确定研究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全班集体讲座或辩论,分享科学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

研究。最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41.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答:(1)哲学基础在课程领域,哲学所要探讨和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知识和知识体系的性质、存在方式、价值和意义问题,即知识观问题。它影响着课程设计对知识的态度和相应的处理策略和方式。(2 )社会学基础一方面,课程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直接的服务对象也是人,它们之间连接的焦点在于通过课程来实现受教育者的不断社会化。( 3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对于课程设计而言,其意义在于使课程设计更加的理性和贴近学生实际。总之,心理学可以为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支撑,而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思路。

42、校本课程有哪些特点:答: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自身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教师成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可以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修订;教师能够比较充分把握校本课程意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校本课程可以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及积习难改;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校本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课程的满意度。

校本课程的缺点:1.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2.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3.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43、.研究性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2)学生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4)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44、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 I. Goodlad)提出的五种课程:答: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45 .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答: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

46.简述课程设计的五种基本取向。答:(1)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二者的基础之上,故而学术理性主义的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坚持以培养有理性、有智慧的个体,促进智慧的发展为目标;其学习的内容也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去的、经典性的学科内容;方法上以教师的教学为核心。(2)认知过程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要素主义和认知主义。基于以上二者的理论,认知过程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目标是促进个体的智力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拥有专业化的人;在学习内容上也是强调各门学科的程序性的知识,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在方法上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完整性,关注学生的探究特征;对这种取向的评价是关注标准化、专业性、优等生。(3)人本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进步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基于以上三者的理论,人本主义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培养目标是为促进民主的社会生活而发展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经验;在内容上关注个体经验、兴趣与需要,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激励;对这种取向的评价是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关注过程,关注平等,但对学科知识

重视不够。(4)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基于以上二者的理论,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在目标、内容、方法及其评价上就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其目标就是培养为改善和重建社会、促进社会改革的有强烈意识和能力的人;内容上强调科目的内容是综合的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的。倡导的方法有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这种取向强调一般的非专业人员的培养,混合了实践性学科和职业性学科、经典性学科,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5)技术学取向。其建立的基础是要素主义和行为主义。这种取向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性、有能力的人,强调的学科内容是学术性的学科,使用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化教学等,这种强调通过有效地刺激产生有效的学习结果的取向显得过于的僵硬和机械,是其不足之处。47.简述课程设计的客观基础。答:一、社会基础。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制约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对课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和方向。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这是教育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现实,这是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基础。二、学生基础。课程的设计也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一,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的设置。第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计。第三,学生身心的发展制约着教材的编制。

三、知识基础。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可以说是源与流的关系,人类长期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知识的发展对课程内容的量与质的改变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知识的增长制约着课程内容的更新,科学文化知识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新生一代就面临着继承和发展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成果的任务,故而每个时期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结构的演进制约着课程结构的演进。

48.试述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答:(1)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同。目标模式的设计理论基础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过程模式(the process model)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反理性主义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现代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的工具主义的行为外塑论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学生智慧和教养与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知识价值观。(2)设计原理不同。目标模式的设计原理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详见泰勒原理的设计),而过程模式关于课程设计并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而主要论证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1.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斯腾豪斯借鉴金·拉思(J.D. Rath)选择活动内容的12条标准作为“过程原则”,即课程设

计的总要求。2.课程设计及内容选择的依据。斯腾豪斯认为,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立足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而并非作逻辑上的判断。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必须立足于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原理及方法的详细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形式及学科结构中选择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作为课程内容,即不是以预设的学生行为结果为准绳。3.开放的系统斯腾豪斯认为,课程领域应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

49、简述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答:(1)学生的需要。第一,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第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第三,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需要。(2)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维度。时间维度是指向需求的现在与未来。空间维度是指当代社会生活的生活社区的扩展性。(3)学科的发展。

50、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异同。答: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或完善过程中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中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施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课程计划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两者都是为了检验某个对象的价值,都使用同样的评价方法,并不存在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区别。区分两者的依据在于评价出现的时机以及评价结果的用途。事实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区分意义在于突出了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性评价具有过程性、探索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它注重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强调重复的过程;它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寻求如何识别有意义的变量;它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因此,形成性评价一经提出,人们就意识到,比起以往仅局限于总结,仅是评价课程计划实施后造成的结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更有意义,更能存进有效的教育和学习。当然,总结性评价也同样受到重视。

51、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答:第一、需要评估。在一项课程计划拟定之前,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并作为拟定教育目标的参考。另外,教师对进修的需要、学生对某一时段和某一学科教学的需要等,都可以通过评价来完成。第二、课程诊断和修订。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其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改进课程计划,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评价还可以诊断学生学习的缺陷,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第三、课程比较与选择。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评估,对课程作出选择。第四、确定目标达成的程度。对一项实施

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对照,判断其达成目标的程度。第五、成效的判断。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收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作出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上述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而是对效果的全面把握,包括对那些预定目标之外的效果的把握。

52、试述目标评价模式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作出评价。答:根据泰勒的看法,目标评价首先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的。其次,评价活动不可能一次完成,至少需要两次。一个恰当的评价至少包括两次评估:一次在课程计划实施的早期进行,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这个期间发生的变化。

关于评价的方法,泰勒认为,虽然传统的纸笔测验是一种收集学生行为变化证据的有效方法,但是评价方法不仅局限于此。事实上,凡是能获得教育目标所指各种行为的有效证据的任何途径,都可以作为评价的适当方法。

关于评价的程序,大体包括如下步骤:(1) 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2) 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定每一个目标;(3) 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4) 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5) 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6) 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7) 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做比较。泰勒的评价步骤和评价定义是一致的。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类型,那评价就应该反映行为变化的程度。因此,建立课程计划的目标并用行为术语对每一个目标加以界说就应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行为目标确定后再为学生提供表现这种行为所需要的情境就能清楚地检验出目标是否达到。行为目标是合理的评价标准。

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目标评价模式把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转向整个课程方案。(2)目标评价模式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3)目标评价模式提出了用教育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在目标评价模式中,目标不仅是评价的起点,也是评价的标准。(4)目标评价模式把当时出现的一些新理念和既有的科学传统结合在一起。

目标评价模式是最早的也是最完备的评价理论模型,它对20世纪的评价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各种评价主张,都是在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借鉴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它的创立者拉尔夫·泰勒也因此赢得“教育评价之父”的美誉。

53.简述观察法的实施步骤。答:(1)准备工作。观察前的准备主要包括三项工作:制定观察计划和提纲;准备观察所需辅助工具,如记录表格、仪器设备等;确定观察途径。(2)实施观察。观察者通过适当的观察渠道进入观察地点,熟悉观察环境,并接触观察对象。观察

者一旦进入观察领域,就应当确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观察对象的活动。在观察初期,观察者应该以较大的精力去与观察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为进行深入的观察奠定基础。(3)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在结束观察后,要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54、述访谈法的优缺点。答:(1)访谈法的优点:①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双方有交互作用;②第二、实施程序比较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③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④适用面广,能有效地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⑤能在交谈的的同时进行观察;⑥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⑦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2)访谈法的不足在于:①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②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③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应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此外,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也比较复杂。

55、简述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答: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 封面。封面提供如下信息:(1)评价方案的名称;(2)评价目的;(3)评价的组织者的姓名;(4)评价报告接受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名称;(5)评价方案实施和完成的日期;(6)呈送报告的日期;(7)建议做出决策或制定改进工作计划的期限。2.正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1)评价方案实施过程的描述。首先,叙述评价过程,即搜集评价信息和处理评价信息的过程。其次,分析在实施评价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如搜集评价信息时出现什么问题,处理评价信息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2)结果分析。介绍各种搜集到的信息,包括原始数据和记录的事件、证据等以及处理这些信息所得到的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3)结论与建议。对处理评价信息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推断,得出结论,评价的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和导向性。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恰当指出存在问题或今后努力方向。

56、述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内容。谈谈档案袋评价实施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档案袋评价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的内容包括:“采蜜卡”(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智慧卡(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专题研究论文、实践活动记录与收获、科技作品照片以及平时在校获得的奖励等资料。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装入材料。这些记录着学生成长足迹的材料,既让学生通过对比看

国际金融期末试题试卷 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本科)模拟试卷(第一套)及答案 《国际金融》试卷 一、名词解释(共 15 分,每题 3分) 1 汇率制度 2 普通提款权 3 套汇业务 4外汇风险 5 欧洲货币市场 1、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真变动的基本规定。 2、普通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需要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按规定向基金组织申请贷款的权利。 3、套汇业务:是指利用同理时刻在不同外汇市场上的外汇差异,贱买贵卖,从中套取差价利 润的行为。 4、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外向计划或定值的债权债务、资产和负债,由于有关汇 率发生变动,使交易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遭受经济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5、欧洲货币市场:是指经营欧洲货币的市场。 二、填空题(共 10 分每题 1 分) 1、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 2、现货交易是期货交易的,期货交易能活跃交易市场。 3、按出票人的不同,汇票可分为和。 4、国际资本流动按投资期限长短分为和两种类型。 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是各国的储备资产。 三、判断题(共 10 分每题 1 分) 1、出口信贷的利率高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 2、短期证券市场属于资本市场。() 3、国际储备的规模越大越好。() 4、国际借贷和国际收支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概念。() 5、信用证的开证人一般是出口商。() 6、参与期货交易就等于参与赌博。(X ) 7、调整价格法不可以完全消灭外汇风险。() 8、银行收兑现钞的汇率要高于外汇汇率。( X )

37. 简述如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有效的管理。 答:1)知人善用,(2)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3)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38. 简述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答:(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等。 (2)群体成员资源。主要包括能力和性格特点, (3.)群体结构。主要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群体任务。 39. 简述集权型领导的主要特征。 答:(1)独揽决策权。(2)单纯命令主义。(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 40. 简述动机产生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1)产生动机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在条件需要,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二是外在条件刺激,即个体身外的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2)当外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某一事物(目标)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程度直接相关。 (3)当内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事物(目标)的动机强度随外部因素的强弱而定。 (4)动机性行为经常是受到内外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 41. 简述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区别。 答:(1)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的内容与特点有关的,可以使人得到满意的因素,如工作成就感、奖赏、责任感等。(2.)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环境或外部因素有关的,容易使人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如工作条件、公司的政策与制度、工资等。 (3)激励因素可以直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保健因素缺乏时将引起极大的不满,但具备时也并不会激起强烈的激励,因此,管理应强调激励_。 ⑷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 简述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员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2) 员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

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经过五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又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同时在经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学习来指导教学。 1、“项目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失信行为惩戒制度探析 【摘要】失信惩戒制度是针对失信者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的一种制度,其具有惩戒功能、震慑功能和奖励功能,是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与维护的重要环节。中国现有的失信惩戒制度主要以传统的法律惩戒为主,存在诸多缺陷,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现代信用道德文化的培育,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专门的失信惩戒制度。中国失信惩戒制度的构建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事前的征信机制设计、事后的惩戒机制设计以及配套协调机制设计。 【关键词】信用失信行为惩戒 2012年上海在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征信两个政府规章的基础上发布了《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5月底,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面向政府部门开通试运行,年底前普通市民可以登录平台,一年一次免费查询个人在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的信用信息。同时,《上海市社会信用管理条例》已列为2013年地方立法预备项目。这是继湖南省率先地方立法试水信用建设的再次突破。2009年11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提出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当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逃废债务、偷逃税款、合同违约、拖欠工资、虚假证明等社会失信现象正日益增多,失信行为应该如何规制,失信惩戒制度又该如何建立?本文之论述由此展开。 一、失信惩戒制度的地位与功能 1、失信惩戒制度的地位 失信惩戒制度是对失信者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的一种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持社会信用,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信用是指通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而取信于人的一种伦理道德品质,这种伦理精神反映在经济中,表现为经济主体之间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规范和交易规则”。信用不仅具有道德内涵,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内涵,在经济生活中,相对于道德内涵的模糊性与不可操作性,信用的经济内涵更加受重视,反映在市场经济中则表现为信用交易大量产生和传统即时交易的不合时宜性。在笔者看来,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信用需求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由此,对信用的内在价值追求并非单纯的道德诉求,更根植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信用是分工与合作存在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若没有信用规则,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保留对生产至关重要的凝聚力。”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失信惩戒只是制止失信行为的一种方式,失信惩戒制度并非针对所有的失信行为,以失信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为标准可将失信行为分为仅受道德谴责的失信行为与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失信行为。对于前者,道德约束是

《国际金融》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比较题 1、狭义国际收支与广义国际收支: 2、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3、多头和空头: 4、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 二、判断题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大国内通货膨胀和本币升值的压力。() 2、一种货币的升值意味着另一种货币的贬值,且两种货币的升贬值幅度是相同的。() 3、为防止外汇风险,进口商应尽量使用软币进行计价结算。() 4、一般来说,一国对非居民的外汇管制要比居民严格。() 5、票据发行便利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分散由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 6、“特里芬两难”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 7、国际清算银行是最早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 8、在国际债务的结构管理上,应尽量使债权国分散。() 9、特别提款权又称为“纸黄金”。() 10、外汇储备是一国最重要和流动性最强的储备资产,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 三、单选题 1、以下哪项经济交易不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 ) A.世界银行向我国提供贷款 B.我国居民到国外进行3个月旅游的花费 C.我国政府向其驻外大使馆汇款 D.我国驻外大使馆人员在当地的花费 2、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应付货币性失衡一般使用( )。 A.直接管制B.汇率政策 C.货币政策D.外汇缓冲政策 3、外汇银行同业之间的交易形成的外汇市场也称为( )。 A.批发市场B.零售市场 C.直接市场D.间接市场 4、银行在外汇买卖中存在的外汇风险属于( )。 A.交易风险B.折算风险 C.经济风险D.信用风险 5、一战以前,各国最重要的储备资产是()。 A.黄金储备B.外汇储备 C.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D.和特别提款权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简答题 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 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 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 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 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 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机制 庙下镇中心小学 2017年11月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一个健康的导向和合理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教师诚信奖惩制度如下: 一、师德: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做到教师“八条禁令”规定。认真研读教师诚信“十不准”,树立以德立教,以诚立信,为人师表的思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严禁有损师德(如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参与赌博、搞不团结及有偿家教、参与邪教活动宣扬封建迷信、工作期间饮酒、下棋、网购、聊天等与工作无关的行为等)、有损学校声誉、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发生。学校实行记分制,如无违反师德规定,每学期诚信得分为满分;如有家长、学生、社会群众或上级部门来电、来信或来人向学校领导反映有违反教师诚信“十不准”的现象,并经调查核实,按照教师失信信息录入标准规定减分,录入并上报教育局失信教师信息。并与教师年度考核直接挂钩。 二、考勤: 每一位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坚守岗位,严格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做到有事请假,有病请假,不无故迟到、早退,擅自

调课、停课、缺课。每位教师应请假应由校长批准,并交教导处备案并及时销假。如未请假则按旷工对待计入教师失信档案。教导处要对教师到校和离校情况根据及时告知和无告知按周进行统计,每周定期以公告形式进行公布,并作为年度考核和评选诚信教师的依据之一。 三、能力: 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抓好教学和教研工作,做到不备课不上课,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加强业务进修,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积极参加高学历进修,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和理论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学校设以下各项奖励: 1.教师的教改论文及经验介绍发表学校给与相应的奖励。 2.教师个人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凡经教育部门层层推荐的各级教学业务类的集体竞赛进行奖励。 3.教师个人上公开课,按照级别给与相应奖励。 4. 凡经教育部门层层推荐的各级立项的获奖教育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以上奖项必须独立完成,不能抄袭他人论文和教学成果,购买虚假证书骗取荣誉。如若违反将录入失信信息,并与教师年度考核直接挂钩。 四、业绩: 全校教师要树立校兴我荣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为学校的集体荣

1.试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或类型。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有经济的也有非经济的,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按照产生失衡的原因不同,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偶发性失衡 偶发性失衡又称暂时性失衡,是指无规律的突发事件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一旦这些原因消失,国际收支又会恢复正常状态,一般不需要政策调节。 (2)周期性失衡 周期性失衡是指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所处经济增长周期的阶段不 同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进口需求扩大,往往会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但就资本与金融项目来说,经济繁荣会吸引国外资本流入,会使该项目出现顺差。相反,如果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则会引起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另一方面,当其他国家经济繁荣时,会使本国经常项目收支出现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当其他国家经济衰退时,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3)结构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是指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由此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特别是经常项目收支往往会出现失衡,失衡的表现为逆差。因为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所以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具有长期性,调整这样的失衡困难较大。 (4)货币性失衡 货币性失衡是指因一国价格水平、利率、汇率等货币性原因的变动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国内生产成本与物价水平普遍上升,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收支出现逆差。不仅如此,如果一国发生通货膨胀,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产生下降的预期,如果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通货膨胀,还会使本币利率下降。不管是预期本币汇率下降还是本币利率下降,都会促使资本流出增加,进而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产生逆差。货币性失衡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中期或长期的,这要取决于一国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持续的时间长短。 (5)投机性和资本外逃性失衡 投机性失衡是指由于那些利用国内外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 动来牟利的投机性资本(也常被称为国际游资或热钱)的流动造成的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1.课程本质 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③社会经验 ④师生间的交流 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与发展 ①内容: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元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③学生发展是目的 ④师生交流活动的实施形式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活动 ·从层次上,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单门课程,专题课程,课时课程。 3.武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更新 ·知识传授——关注学习过程 ·单一过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应试——生活需要内容 ·结束学习——培养能力 ·评价选拔甄别——促进发展 ·统一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2)课程理念的更新 ·从传承文明——为学生发展 ·从知识结构——社会生活 ·从知能传授——知能主动建构 ·从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分权 (3)课程结构更新 ·均衡性:各学科学时比较均衡 ·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与价值观目标 6.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注意贯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是单元目标、专题目标的灵魂;而单元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支柱。 (2)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有助于实现目标。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需求、多数学生来制定单元目标或专题目标。 (3)目标应简明、具体、可操作 理解、了解、初步理解、学会……

招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在药品生产经营领域中的诚信体系建设有其独特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招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利用垂直管理、专业管理、全过程管理的优势,为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确保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全市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招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年发出了《关于加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知》,加大激励与惩戒力度,及时向社会通报覆盖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安全信用评级结果,对守信企业进行表彰,对7家失信企业进行警示,对2家严重失信企业给予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处罚。下一步,省局将按照“部门引导、行业自律、中介评价、社会监督”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全省医药企业诚信建设:一是强化医药企业自身建设,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加强科学监管,为诚信评价提供详实信息。三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为诚信评价搭建平台。 一、收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包括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药品经营

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审方人员、产品目录等,建立动态信息档案。 二、对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中的行为采用扣分式管理。借鉴交警对机动车驾驶证的管理模式,给企业设定一定的基础分值,当某一企业诚信分数被扣除完时,该企业必须停业整顿,组织人员参加培训教育。 三、对违规企业和品种建立“黑名单”制度,企业行为和药品质量违反药品管理法规相关规定,达到一定的次数和严重程度的,列入“黑名单”,在一定时限内禁止在本辖区内流通和使用该企业供应的品种,解决打不痛、打不死的问题。 四、建立诚信记录通报制度。定期对失信的企业和品种,在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通报,对列入“黑名单”内的企业,在一定的时限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不得向其采购药品;列入“黑名单”的药品,有关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在一定时限内不得经营和使用该品种。 五、建立退出机制。在系统内单位间建立联动监督,使失信企业“一处失信,步步难行”。并与工商、金融机构建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共享系统,使违规失信企业和个人丧失其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的资格,退出药品生产经营市场。

第一章国际金融导论1、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国际金融什么是国际金融学 答: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国际金融是指与国际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一切业务活动。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 第二章国际收支 1、简述国际收支的定义及特征与分类。 答:含义:是指一国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特征:①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②是国际收支的货币记录,以交易为基础,而非货币收支为基础③是流量的概念,变动数值④是一定时 期,会计年度。 分类:①交换:一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 ②转移:一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未从对方得到对应的价值相等的补偿物。 ③移居:一个人把住所从一经济体搬迁到另一经济体就形成移居。 ④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投资收益再投资。 2、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及构成。 答:含义: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对其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特性和经济分析的需要,分类设置科目和帐户,并按复式簿记的原理进行系统记录的报表。 构成:①经常帐户:货物、服务、收益、经常转移

②资本和金融帐户:资本帐户、金融帐户③储备资产变动④误差与遗漏 3、简述国际收支中的几个重要差额。 答:①贸易收支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出口与进口的差额。贸易收支差额是传统上常用的一个口径。②经常帐户差额:国际收支分析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之一。如果出现经常账户顺差,则意味着该国对外净投资增加。 ③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国际收支账户中资本账户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项目的净差额。它反映了一国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的能力;该差额还可以反映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开放程度。④综合差额:指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所构成的差额。衡量一国官方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弥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4、简述国际收支失衡(逆差)的危害、简述国际收支失衡(顺差)的危害。 ①答: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导致本币汇率下跌,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 币危机;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②答:持续顺差导致本币汇率上升,降低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持续顺差会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6、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答:①结构性失衡: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由此发 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四、简答题 31.(P33)简述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1)贡献:为管理提供了一个一系列原理和方法,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侧重于操作管理或基层管理,法约尔对管理的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领域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 (2)局限:①把员工看成是“经纪人”。②强调独裁式管理。③把组织看成式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31. (P34)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而言,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有哪些? 31.(P38)简述访谈法的优缺点。 (1)优点:①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②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收集多方面的资料③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擦法不容易发现的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 (2)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 3.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1.(P38)简述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调查范围广②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③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 ①一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②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调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③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31.(1P47)简述Y理论的主要观点。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学科课程)。 2.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开发关联课程)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 A. 课程改编 B. 课程扩充 C. 课程整合 D. 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 A. 斯塔弗比姆 B. 斯太克 C. 斯克里文 D. 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 A ) A. 评价关注的焦点 B. 评价的实施阶段 C. 评价的对象 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 A. 地方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校本课程 D. 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 D ) A. 经验法 B. 客观法 C.主观法 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D. 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 A. 项目活动 B. 主题活动 C. 研究性学习 D. 综合活动 三、多项选择 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BCD ) A. 忠实取向 B. 互动调试取向 C. 创生取向 D. 实践取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BC ) A. 人与自然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我 D. 学生与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B ) A. 组织发展阶段 B. 专业发展阶段 C. 心理发展阶段 D. 社会化发展阶段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 A. 实践性 B. 社会性 C. 服务性 D. 体验性 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B ) A. 标准功能 B. 导向功能 C. 激励功能 D. 协调功能

铁铺镇中心学校 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措施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感。它不仅仅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还是每个人从小讲诚信最起码的标准。为发扬诚信的美德,我校将举办“诚信标兵”的活动,特制定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措施。 一、评选范围:所有在校学生 二、评选原则 诚信标兵评选要遵循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符合条件的推荐参评。 三、评选办法 (一)、成立诚信标兵评选领导小组。 校长任组长,校委会成员和部分教师代表任组员。 (二)、“诚信标兵”评选每学年评选一次,每学年突出一个主题,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统一部署。 (三)、“诚信标兵”评选的内容及标准 1、根据学校关于“诚信标兵”评选的标准和要求,分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学习态度、考试成绩、事迹行为五个方面。 2、评定标准根据“诚信标兵评选意见”评定。 四、评选标准及步骤

1、评选前由每个参选学生根据本人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写出书面总结,考核时向考核领导小组汇报个人事迹,由考核小组成员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定、打分。 2、学校再依据每个参选学生这一年在各方面的考核成绩,分别给予评定,打分。 3、由学生为每个参选学生进行评定打分,占考核20%。 4、由教师对每个参选学生进行评定打分,占考核20%。 5、由考核领导小组为每个参选学生评定打分,占考核60%。 6、最后由考核领导小组对每个参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查考核,选出诚信标兵。 五、待遇 学校对诚信标兵颁发证书,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并在学校进行全校表扬。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实行一票否决 1.有考试作弊行为。 2.受过学校纪律处分。 3.有严重违反学生规范。 “诚信标兵”评选是一项细致严肃的工作,要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要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评选工作,严禁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对态度不认真的领导及教职工,学校将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国际金融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1.广义的国际收支建立的基础是 ( B) A.收付实现制B.权责发生制 C.实地盘存制 D.永续盘存制 2.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导致 ( A) A.本币汇率下浮 B.本币汇率上浮 C.利率水平上升 D.外汇储备增加3.在共同体内取消成员国之间商品的关税和限额,使商品得以自由流通,而对成 员国之外的第三国实行共同关税税率,称为 ( C) A.自由贸易区 B.共同市场 C.关税同盟D.经济和货币联盟 4.以一定整数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的汇率标价 方法是( A) A.直接标价法 B.间接标价法本文来源:考试大网C.欧式标价法D.美元标价法 5.一国货币当局实施外汇管制一般要达到的目的是 ( C) A.控制资本的国际流动 B.加强黄金外汇储备 C.稳定汇率 D.增加币信6.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的特征是 ( C) A.固定汇率制 B.自由的浮动汇率制 C.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D.钉住汇率制度 7.IMF最基本的资金来源是 ( A) A.会员国缴纳的份额 B.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借款 C.IMF的债权有偿转让D.会员国的捐赠 8.下列属于欧洲货币市场经营的货币的是 (B ) A.纽约市场的美元 B.新加坡市场的美元 C.东京市场的日元D.伦敦市场的英镑 9.欧洲货币的存款利率一般利率。 ( A)

A.高于同币种国内市场存款 B.低于同币种国内市场存款 C.高于同币种国内市场贷款 D.低于同币种国内市场贷款 10. -项10年期的贷款,宽限期为3年,宽限期满后,每半年平均还款一次,该项贷款的实际年限是( D) A.10年 B.13年 C.7年 D.6.5年 11.根据证券的发行对象不同,可以把证券发行分为 (B ) A.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 B.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 C.出售发行和投标发行 D.募集发行和投标发行 12.外汇市场上最传统、最基本的外汇业务是 ( A) A.即期外汇业务 B.远期外汇业务 C.外汇期货业务 D.外汇期权业务 13.假设伦敦外汇市场上的即期汇率为l英镑=1.4571美元,3个月的远期外汇升水为0.41美分,则远期外汇汇率为 (B ) A.1. 0471 B.1.4530 C.1. 4622 D.1.8671 14.下列关于黄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黄金是财富的象征 B.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C.黄金具有价值相对稳定性 D.黄金不易于分割 15. IS曲线右上方任意一点代表 (A ) 来源:考试大 A.产品市场供过于求 B.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C.货币市场供过于求 D.货币市场供不应求 16.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一国的国际储备额应同其进口额保 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的最高限与最低限应该分别是 (A ) A.40%和20% B..30%和25% C.25%和30% D.20%和40% 二、多项选择题17.资本与金融账户记录的项目有 ( ABCE) A.资本转移 B.直接投资 C.证券投资 D.投资收入 E.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18. -国货币满足以下哪些条件,即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 ABE A.是全面可兑换货币B.在国际支付中被广泛采用 C.是各个国家必持有的储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2、挫折: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验证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 3、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 4、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5、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6、群体内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称为群体内聚内,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7、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 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1、领导: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个领导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2、领导决策: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以此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3、权力:个体影响其他个体(群体)行为的能力。 4、政治行为:指组织中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资源,争夺权力的活动。 5、领导效能: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

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 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 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 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中心关于诚信建设的奖罚制度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中心形象,促进全中心稳步、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做好诚信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意义 以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为载体,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依托,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手段,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为推动,以培养诚信文化为根本,营造“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二、奖励制度 1、全体干部职工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2、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参加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争做思想先进、行为规范、举止文明的表率,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3、在诚信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中,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被评为先进个人的,在年终总评时给予表彰奖励; 4、在诚信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中,事迹典型,被新闻媒体表扬或受到社会赞扬的,视情况进行表彰,在年终总评时给予一定奖励; 5、诚实守信的事迹突出,受到社会赞誉的,视情况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或进行表彰,并酌情给以物质奖励;

6、在文明优质服务中,事迹先进、成绩突出的,按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 三、下列情况属实,将按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1.在诚信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中,未能完成工作任务,影响或损害单位诚信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的,年终不得评为先进,适当扣减绩效工资,并取消年度考核资格; 2.不能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受到新闻媒体曝光批评或者社会公开批评,影响单位荣誉和形象的,给以通报批评或者适当经济处罚直至纪律处分; 3.在社会活动中,见危不救、遇难不帮,失信、影响恶劣的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党纪、政纪处分; 4.在执行公务中,违反职业道德规范或者文明诚信服务规定的,按照行业有关规定处罚。 5.上述奖励或处罚,均要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中心成立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工作,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中心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诚信意识,加强对全体职工的诚信教育,培育全体职工的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领导和党员中广泛开展“诚信为本、服务社会”的宣传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