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原理 考试范围【复旦】

传播学原理 考试范围【复旦】

传播学原理 考试范围【复旦】
传播学原理 考试范围【复旦】

1、大众传播的定义,有一个传统的表述为: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传播的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主要缺点是: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2、传播学诞生诞生的条件:

传播学诞生地是美国。传播学之所以在美国出现,有其基本的前提条件。

一是有其特定的媒介背景:

(1)政治背景: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期间,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2)经济背景:经济上,媒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的广告,构成社会话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的大多数业务由媒介承担。第二,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因此,美国传播学通常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商业主义色彩。(3)社会背景: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体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示出来。二战后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不断地提高,传播业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受众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的繁荣

二是有其特定的学科背景: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在借签、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多学科综合而成的特点,这种多学科交叉性使传播学成为边缘学科。

3、传播学奠基人:W·施拉姆

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历史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学科出发,为传播学做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将前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抱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4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由此培养了大批人才。还编辑、出版了约30部著作,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作为前人经典性成果的荟萃,至今仍是初学者的必读文献。自己的代表作则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4、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who)<传者>—说什么(says what)<讯息>—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媒介>—对谁(to whom)<受者>—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

贡献概括为两点: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5分析即5领域)

缺陷: 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5、四功能说:大众传播的四项内容为新闻、宣传、教育、娱乐,“功能”与“内容”恰好是相对照、相呼应的。四功能分别为:1.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

境的变动。 2.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 3.传承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4.调节身心。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

6、新媒介

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包括传真、录像、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有线电视、MP3、MP4、…等等;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介的特点:首先,它们是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其次,它们一般不像老媒介那样各自独立发挥作用;再次,它们的最大特征,是以电脑为核心。

新媒介的种类: 1.通信卫星 2.光纤通信 3.有线电视 4.电脑 5.互联网 6.手机

7、信息高速公路:(正式名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0实际90年代初的美国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即推出了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具体地说,它的主要特点为:①以光纤为通道,使“高速”和“大容量”达到极致;②以“多媒体”为终端,使受众无须再分别拥有各种媒介装置;③以大型电脑为中心,将所有社会通信系统都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巨大的信息交流系统。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A、媒介既讯息

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甚至比内容更加重要。由此,他引申出“媒介既讯息”这一核心观点。

总之,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息。

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氏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麦氏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功能。例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睛和耳朵的同时延伸。他的媒介概念,不仅包括传播的技术硬件,还包括具有社会情感的软件。他用一种“泛”媒介的观点来看待、解释各种现象。他认为,所有这些媒介,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9、媒介的四种理论中的自由主义媒介理论

弥尔顿的代表作,即《论出版自由》,他的中心论点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一度成为辉格党的思想领袖的洛克,大大发展了人的自然权利学说。他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这一基本原则,形成一种“主权在民”的学说。

美国杰出的政治家、第三届总统T·杰弗逊,为此做出重大贡献,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最终推动确立了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及体制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中的支配地位。

10、新闻专业主义:

具体来说,新闻专业主义即可理解为一种有关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种用以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自觉服务公众的精神和态度,也可视为一种对新闻业与其权力和利益团队的关系得意识形态。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有二:一是客观性,一是公共利益至上。前者是对媒介行为表现和独立地位的要求,后者是对媒介理念及责任义务的要求。

这两个核心理念,决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包括:新闻自由、媒介平等、媒介多元、信息的平衡/中立/准确/充分/相关、维护社会及文化秩序。这些原理里,又包含一套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如新闻素材分类、平衡和对等原则、第三者的写作态度、中性词及引语的使用等步骤与程序。正是这些特征和原则,树立起新闻媒介的专业身份。

11、把关人

“把关人”,也叫“守门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1947年发表的关于家庭购买行为的一篇文章《群体动力学的新领域》中阐述“把关”概念。

1949年,美国学者怀特,对某小报的某电讯稿编辑的工作,进行了为时一周的个案研究。怀特是首次将卢因的“渠道与把关人”理论转化为传播学实证课题的学者。怀特认为,新闻源将新闻项送至媒介“把关人”时,他将筛掉一些内容,二保留一些内容,传给读者,编辑的选择具有高度主观性。

由此,“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总之,“把关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此外,还有吉伯、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及休梅克也陆续对“把关人”现象进行研究。

12、信息

三种观点:①信息是事物的表征与表述,是一切消息、讯号、知识的总称;②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因素之一。③信息是用以减少或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基本性质:

A、事实性。任何信息总是产生、传达在事实之后,先有事实,而后才有信息。任何信息总是客观地反映某一事实,从本质上说,是附属于事实的,离开了事实也就失去了意义。

B、传递性。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更谈不上信息的效用。信息总是处在一定的流动过程中,即信息流。

C、时效性。信息的效用有一定的期限。一旦超过期限,效用就会减少,甚至丧失。

D、系统性。在信息流的流程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有着统一的规定。同时,事物的各种信息又是相互关联的,通过一定的法则,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不但可比较事物变化前后的情形,也可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E、指代性。信息可以集中,综合和概括各种消息和知识,可以使人们间接地认识更广阔的、复杂的环境。

13、信息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都愈来愈依赖于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

特征:第一,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

第二,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第三,在信息大量涌现的情形下,传统学科的框架被突破,人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出现了新的整合。

第四,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第五,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信息技术成为高新科技的重要部分,并在素有领域迅速扩张及发挥作用。

14、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指代关系是通过人类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而建立的。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发出的全部讯息都是由各种符号构成的。对受者来说,讯息中有助于他消除对某些事物不确定性的部分,即信息。而构成讯息、信息的符号,就是这里要研究的“中介”。

15、非语言传播:是除去有声语言、文字语言之外的语言形式。非语言传播符号有以下六种形式:①身体动作或运动行为,诸如手势、姿势、面部表情和眼睛活动等;②类语言(又称附属语言),即音质、语调、音量、音速和其他功能性发声;③环境空间,即个人和社会对空间的利用,以及人们对这种利用的感知;④嗅觉,即经由嗅觉渠道传递的信号;⑤触觉,即经由触觉渠道传递的信号;⑥衣服和化妆品等人工制品的利用及其感知。

16、受众: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它广泛包括书籍和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和电视的观众以及接受网络信息的网民等。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

受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众多。必须通过特定的传播工具才能将讯息传达。②分散。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区域。③匿名。对于传者来说,受众是隐藏和不确定的,传者只能根据反馈,从总体上大致把握受众的特征,却难以具体4.④流动。受众的构成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具体成员是不固定的。⑤异质。受众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个人特征,其偏好、兴趣、需求千差万别。

17、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和满足:

这一“使用与满足”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主要研究取向是了解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赫佐格针对美国家庭妇女,探究收听广播连续剧的动机;贝雷尔森在纽约报纸发送员罢工期间对读者开展的读报动机调查,都是属于此类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新趋势而流行开来,则是在70年代以后。卡茨于1974年发表论文《个人对大众媒介的使用》,对这一研究取向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基本逻辑,即“①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②需求,引起③期望,④即对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它导致了⑤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的其他活动),结果是⑥需求的满足,和⑦其他或许大多是无意的结果。”

18、受众的心理特征:

包括认知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和攻击心理等6个主要方面。

①认知心理:指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寻求信息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生顾和发展。因此,每一个受者皆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了解新的环境,并对所获的信息进行验证。讯息如果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或失实,就会遭拒斥拆。

②好奇心理:也称喜新心理。与认知心理相关,人们总是乐于接受反常的、新奇的、罕邮讯息,以获取更大的信息量。

③遵从心理:或称从众心理。生活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的受者个体,总是要力图适应周围的环

境而使人体行为总是尽可能与群体的总超群同相一致,在特定条件一它会表现为崇拜心理乃至迷信心理。

④表现心理: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优势的一种欲望。这各心理现象与从众心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⑤移情心理:指受者对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欲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的置换达成心理的满足。

⑥攻击心理:在消极状态下,可称反抗心理、逆反心理。攻击的现在受众的传播行为中,表现为对信息的回避、拒斥、怀疑和曲角等。

必须指出,上述受众心理特生彼此是相互关联的,一些似乎对立的心理也可以相互转化。

19、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角度和方法,理论假说及结论等方面的特征,可把效果研究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其代表性理论,即通常被称为“枪弹论”的“同一效果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有十分强大的威力,能形成意见信仰,改变生活习惯,并或多或少按媒介控制者的意图支配受众的行为,几乎是无所不能。这种“魔弹论”或“刺激一反应理论”的提出或源子公众与学者对大众媒介的迅速普及的恐惧,或依据生物学的一些论点作简单比附,而都不是基于一种科学的调查和研究。从方法的角度看,以思辩性的评认和探讨为主,还没有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2)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这一阶段的起始,可追溯到3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系列研究,当时的研究者在枪弹论背景下,运用典型调查和实地调查方法,大量借鉴社会心理学和成果侧重研究利用媒介积极主动地告知消息并进行劝服的可能性,以及处于防范和动机而测定媒介在造成青少年罪错、社会偏见、暴力和性刺激方面的消极影响。至40、50年代,终于出现了第一次革命性转折,导致了对“强效果”假说的否定。所谓“有限效果”,并非说媒介毫无影响力,而是说媒介总是在一个现存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运行的。

(3)第三阶段: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德国学者纽曼。6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学者试图摆脱美国经验学派和实验框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寻媒介影响力的奥秘,从而形成了名目繁多的效果研究流派。其中,较有影响者,首推以卡茨、麦奎尔为代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以麦考姆斯和肖为代表的“议程设置理论”,以格伯纳为代表的“培养(涵化)分析理论”等。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验证个人对媒介内容和接触程度与个人态度、意见、信息认知等变量的相关性”,转向“考察媒介和长期、潜在和间接的效果,以及信息的认知、社会环境等中介因素、舆论气候、信仰结构、文化模式乃至社会制度等”。

综上所述,有关传播效果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联系,人们对媒介影响力的认识,经历了强一弱一强这样三个时期和两次转折。与此相应,有关传播效果的三大理论体系相继出现,即同一效果理论体系,选择效果理论体系和间接效果理论体系。虽然,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媒介效果观的三个时期和两次转折,以及有关媒介效果研究的三大理论体系,并非完全一一对应,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不容质疑的,这种内在联系又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20、传播流:由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1、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高德特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为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的事实:人际传播的作用更大。

22、“两级传播”模式: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这就是“两级传播”模式。

验证:在政治、投票以外的日常生活领域,考察上述观点的有效性。

23、克拉伯论述了五条规律性原理:

①对传播效果来说,大众媒介并不是必要和充分的因素。

②由于中介因素的存在,媒介无法成为效果发生的唯一因素,充其量是因素之一。

③大众媒介欲促成变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各中介因素均不起作用,使媒介能直接致效;或者,通常起“加强”作用的中介因素本身,转而起“改变”作用。

④大众媒介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效果,无不受到媒介和信息自身以及传播状况的各个侧面(信源、内容、环境等)的影响

⑤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状况:媒介能直接致效,但原因不明。

2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资源,来自美国政论家李普曼。他提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即大众传媒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而与议程设置研究最有直接关系的观点,则来自伯纳德·科恩,他指出:报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

1968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期间,麦克姆斯和肖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查佩尔希尔地区,对议程设置假说首次进行了实证检验。1972年,他们在《舆论学季刊》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将此次研究成果公之于世。

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在效果的各个阶段——信息层次上的注意、认知态度层次上的变化行为层次上的反应——之中,最重视第一阶段。

第二,媒介的功能并非像“镜子”一样,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有选择地将现实“再建构”之后积极地提供给受众。

议程设置研究取得的成果:

①从媒介方面看,议程设置的方式和功能,有认知模式:媒介对问题强调,使受众认知其存在;凸现模式:媒介对问题反复强调,使受众认同其重要性;序列模式:媒介提示复数问题,使受众形成对问题重要性序列的认识。

②从受众方面看,议程的内容和性质,也可分为三种类型:个人议题、人际议题、公共议题。

③就媒介和议题的关系而言,可发现如下特点:1.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介议题之间的相关性很高,由此经常造成“立体化”效果;2.相对来说,报纸的“序列”功能较强,对受众的“个人议题”影响较大,电视的的“凸现”功能较强,对受众的人际议题影响较大。

④就制约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中介变项而言,主要为:1.议题类型2.受众特性

评价:“议程设置”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与“有限效果”的发现不同,它从受众认知的角度出发,证实了媒介给予社会的冲击可能是巨大的。

24、“培养”理论,又称“培养”分析、“涵化”理论、“涵化”分析、“涵化”效果等。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理论主导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大众媒介如何影响受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

培养理论的中心内容可表述如下:①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二并非客观现实;②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③这一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多的人中,要比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更为明显。

该理论是由美国宾州大学著名教授格伯纳创立。培养理论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先前的有限效果理论,它关注的是长期的、累积的传播效果,强调受众的无选择性,从而突出了大众媒介的强大影响力。

25、“知识沟”理论(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蒂契纳等三位学者,从宏观社会结构层面审视大众传播过程中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群体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差异性时,提出了“知识沟”理论,或者说“知沟”假设。1970年,他们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出了题为《大众传播的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首次建构了“知识沟”理论,即: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将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蒂契纳认为造成知沟的原因主要为五个:

1)传播技能:社会经济地位高与低的人,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阅读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2)原有信息储备的差异:教育程度载高的人,信息贮存量较多,较容易了解媒介的新信息。3)相关社会交往的差异:高教育程度者吸收信息的能力较强、机会较多。

4)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

5)大众传播媒介系统本身的特征:大多数有关科学和公众事务的新闻、刊登于报纸或杂志等印刷媒介,它们本身总是迎合高教育程度者的口味,因而有利于高教育程度者获取知识。

知沟假说的创见性在于,对以往大众媒介功能与媒介效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提出,现代化传播工具在信息大众化、均衡化的流通过程中,使人产生了信息知识平等分配的假象。

26、“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1973年,德国女传播学者纽曼发表了《回归大众传播强大效果观》一文,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宣称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仍能产生强大的效果。1984年,她又出版了《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纽曼提出的理论,基于以下五个假定:①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②个人经常恐惧孤独;③对孤独的恐惧,使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④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⑤这个假定依托于上述四个假定,即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项保华:管理三部曲 这里的管“理”,可以让你触摸;这里的管“理”,可以让你共鸣;这里的管“理”,可以让你沿循;这里的管“理”,可以让你沉思。 结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项保华教授已经有十年了。常觉得他是个真正的学者,更觉得他是个非同寻常很有个性的人。我这次访谈是在他家的客厅中进行的。客厅布置一如其人,陈设简洁,没有多余物品。因为是熟识的,觉得不好意思用采访提纲,不过我们聊了很久,所涉话题很多,既然限于篇幅,只能摘其要,还是从他的管理三部曲说起吧。 说到三,我不由先想到这个数字中浓郁的东西方文化积淀,以色列人有三大圣祖;基督教的人所尽知的三位一体,西方历史惯用三分法,黑格尔把三段式运用到了极致,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来源……再观中国文化,人们也喜爱三,“三生万物”,三教合一,三省吾身,三生有幸——学贯中西的项保华的管理三部曲,看来也不是偶然的。 项保华大学本科所学并非管理,1977年考入浙大的他开始接触的是工学电机领域,82年获得工学电机学士。那个年代正处于国外管理学思潮涌入国内的初始阶段,接触过西方大师级管理著作的项觉得,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研究生学习开始,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管理,潜心研究起管理学说及其现实应用。 经过近30年的研究,项保华逐步完善了自己理论体系。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到《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再到《决策管理——疑难与破解》,他所完成的管理三部曲,秉承“战略是大决策,决策是小战略”的思想,从企业战略的构建、实施等大处着眼,行动决策过程的判断、选择等小处入手,为管理实践者提供战略与决策指导。 “管理就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 对众多企业经理人而言,管理意味着大量的日常琐事和层层压在心头的决策责任,无论是高层决策者还是中层经理人,日复一日为此疲于奔命。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千丝万缕的碎片关系中梳理出高效做事的脉络,这是中西管理学一致推崇的境界”,对于管理的意义,访谈中的项保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问题是,如何化繁为简? 项保华认为,管理就是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决策就是做出解决问题的决定、将决定付诸行动并对行动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过程,战略管理就是通过“三高”(高妙、高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西方新闻学的研究最早产生于(). A美国B英国C德国D意大利 2、当今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是() A国有性质,统一调配 B私有性质,企业管理 C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D事业性质,宏观调控 3、()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成立了新闻学院 A1908B1909C1918D1919 4、1996年1月,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 A南方报业集团 B光明日报报业集团 C人民日报报业集团 D《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5、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 A社会生活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B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作用。 C社会生活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作用。 D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6、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A《新闻学》,徐宝璜著B《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C《新闻学》,王韬著D《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 7、中国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是() A《论新闻学》B《新闻纸略论》

C《论报刊》D《报刊史学论》 8、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在() A1840年代B1930年代 C1940年代D1950年代 9、世界第一个现代新闻学院在()成立 A密苏里大学B伯明翰大学C哥伦比亚大学D斯坦福大学10、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是() A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B清华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C上海圣约翰大学研究会D复旦大学研究会 二、填空题 1、新闻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内容。 2、中国第一本采访学专著是_____________著的_____________。 3、中国第一个新闻教育机构是_____________成立的_____________。 4、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周报在___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国出现。 5、徐宝璜的_____________、邵飘萍的_____________和戈公振的_____________可以视为中国新闻学的三部奠基著作。 6、新闻界的四大公害是:虚假新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良广告。 三、判断正误 1、1940年代的新闻改革是由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致读者》社论发起()。 2、1978年以来的新闻改革,我国新闻界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标准之一()。 3、狭义的新闻学专指新闻理论或理论新闻学()。 4、新闻学是以我国新闻事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新闻学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名词解释 《新闻学》事业行政企业管理有偿新闻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本科生课程学习手册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大数据学院本科生培养模式 (3) 2.1培养理念 (3) 2.2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培养模式 (4) 第三章课程体系 (4) 3.1“2+2”培养体系 (5) 3.2卓越计划 (10) 第四章主要课程简介 (12) 4.1专业必修课程 (12) 4.2专业选修课程 (19) 第五章未来发展 (25) 5.1 未来深造 (25) 5.2 就业前景 (27)

第一章前言 大数据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应运而生, 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行业企业等数据的大量汇聚使得数据演化为重要的生产力,逐渐成为经济的新资源、发展的新引擎、信息的新矿山、科研的新依据、决策的新源泉。大数据的存取、交换、分析、应用对相关学科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计算数学的内涵与外延:从硬件到软件、从存储到超算、从数据库到数据安全、从网络传输到并行计算、从数据分析到统计建模、从科学计算到优化方法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教育部2015年批准新增设立的本科专业。数据科学植根于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但是在研究对象、方法论、学科体系等方面又与这些学科有显著不同。数据科学的内涵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来源多样、结构各异、规模巨大、传输高速、应用广泛的大数据为研究对象,解决大数据在获取、处理、分析、展示与应用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库、统计计算等领域;第二个层次则是以大数据为研究手段的数据交叉科学,如生物信息、精准医疗、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这些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也在解决这些学科计算复杂性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近一步的发展。由此可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内涵已经超出了传统学科的范畴,而是通过将统计分析、系统计算、交叉科学等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面向大数据分析全流程、大数据应用全产业链的完整知识体系,培养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能够积极应对全球工业4.0时代所特有

官方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e818274509.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 (第二版)精品笔记 部门划分与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一节 部门划分 一、部门划分的原则 的目标。(育明点睛) (一)精简原则。 这是指力求维持最少的部门。组织结构是由管理层次、部门结合而成的。组织结构要求精简,部门必须力求量少。但这是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为前提的。现实中大概是出于美学和控制方面的理由,常常有些主管者坚持在组织机构第一级以下的一切部门,都要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划分业务工作,建立在组织结构中各级平衡并以连续性和对等性为特征的刻板结构。这是对部门划分的误解,建立机构的目的不是供人欣赏,也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 (二)弹性原则。 划分部门应随业务的需要而增减。在一定时期划分的部门并不是永久性的,其增设和撤销应随业务工作而定。可设立临时部门或工作组来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 (三)目标实现原则 。 必要的职能均应具备,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企业中,其主要职能是生产、销售和财务等,在医院里,主要职能是医疗服务等,像此类的职能都必须要有相应的部门。当某一个职能与两个以上部门有关联时,应将每一部门所负责的部分,加以明确规定。 (四)任务平衡原则,避免忙闲不均,工作量分摊不均。 (五)督查与执行部门分立原则。 二、部门划分的方法 (一)按职能划分 同时简化了培训工作;由于最高主管对最终成果负责,从而为最高层实施严格控制提供了手段。 有最高主管才对最终成果负责,因而对各部门的绩效和责任很难评价;这种结构不利于培养综合全面的管

2015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商务复试被刷原因小结 我最近与好多今年复试的战友们讨论了为什么国商ddim复试被刷的原因,以下是我的总结: 1. 英文底子不好,无法听懂面试老师的问题,无法正确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从而无法与老师正常交流,回答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搞得老师们一头雾水,且在面试时候出现卡壳与中次中断。 2. 思维不够开阔,思路不够灵活,回答一些常规问题太过于死板没有创意,特别是在面试MIM的时候,不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导致了老师误认为你是个死板的书呆子,没有个人的思考成分,缺乏个性与创意; 3. 缺少雄心壮志,缺乏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人生理想,且有时候负能量太大,表现出愤青等不理智的情绪,这会让老师觉得你不上进不理性; 4. 抗压性较弱,hold 不住大场面。在复试回答问题时候眼睛无法直视老师,甚至出现面红耳赤双发抖,表现得心虚而没有自信,且回答问题时候吞吞吐吐,因紧张而出现卡壳,透露出了你的心理素质差; 5. 个人性格与礼貌问题,如回答问题时候表现得狂妄自大、信口开河、说得天花乱坠、天马行空,无法脚踏实地而导致老师觉得你不靠谱。或者是因为不礼貌,穿着打扮邋遢,透露出你不懂得尊重老师,不重视复试,从而导致老师与你交流时候产生不舒服的情绪。 6.准备不充分,对复试不重视,太轻敌了。一方面简历模板用得不好,简历逻辑错乱,对自己简历不熟悉,或者没有事先准备好Personal Statement的内容,导致了临场发挥效果不佳。 7.不够诚实,喜欢吹嘘,在简历中有一些夸大成分,且被面试的老师们看出,且回答问题时候又喜欢显摆夸耀自己的,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会越发让老师觉得你不靠谱。 扣扣:513448553,期待交流。

新闻学概论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1、新闻: A.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形式) B.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实质) 2、信息的定义: A.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B.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C.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3、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 立场态度等),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4、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向 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 5、舆论: A.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 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B.特点: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 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6、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局限于通过大众传播工具传递信息,也包括 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7、新闻事业:是新闻事件采集、生产、传播以及管理机构的总称,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

性安排。 8、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必须的材料。 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 9、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要求: A.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 B.要求报道尽可能地准确,叙述尽可能地量化。 10、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和人们切身利益无多大关 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或作为谈资。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其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散文笔法)。 11、新闻学: A.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 B.研究重点:新闻媒体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C.研究内容: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D.研究范围: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12、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13、新闻价值:新闻所陈述的事情能在多大程度上切合受众的信息需求(共同兴趣) 14、新闻价值观:在长期的频繁的新闻传播收集中,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逐渐形成了判 断新闻价值的较为稳定的看法。这种个人或团体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观标准就是新闻价值观,即新闻价值取向。 15、宣传价值: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学生国际交换选拔与管理条例 第一条总则 为促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及丰富国际阅历的管理人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每学期选派MBA学生参加国际交换,也接受国外商学院学生加入复旦课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国际管理战略合作组织(PIM, Part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的成员学院,目前拥有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和亚洲的近四十所知名商学院合作伙伴,每年有超过80个海外交换名额。 为保证国际交换顺利有序进行,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申请对象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国际MBA,MPACC,复旦-港大MBA以及复旦-BI MBA项目学生,符合下述申请条件者,均可申请国际交换学习。(部分交换名额仅对复旦学位学生开放。) 第三条申请条件 1. 政治思想表现良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无违纪现象; 2. 以下两项要求必须要符合其中一项: a. MBA学生商务英语成绩在读期间达到“B+”或以上;国际MBA学生 商务英语或管理沟通成绩在读期间达到“B-”以上。 b. 具有有效期内托福IBT 90分以上,或雅思6.5分以上成绩。 第四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交换选拔与管理委员会 一、主要职责: 1. 制定、修改国际交换选拔条例; 2. 制定、修改国际交换选课规定及管理细则; 3. 执行国际交换选拔工作,确定国际交换名单; 4. 接受国际交换选拔申诉;

5. 讨论和决定有关国际交换的其他重要事项。 二、人员组成: 主席:管理学院殷志文副院长 委员:复旦MBA项目主任祁新娥、国际MBA项目主任孙龙、MPACC项目主任娄贺统、复旦-港大MBA项目主任谢昊、复旦-BI MBA项目主任徐惠忠、管理学院国际交流与交换办公室(IEC: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fice)主任许丽华。 三、执行机构: 管理学院国际交流与交换办公室是国际交换选拔与管理的执行机构,它负责国际交换的各项事务工作,包括发布国际交换通知,接受国际交换申请,组织国际交换选拔,公布国际交换名单等。 第五条评选标准 国际交换选拔委员会通过审核申请资料,确定具有选拔资格的学生,复试方式为小组面试,小组面试成绩排名将决定申请者挑选学校的顺序。已经具有符合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绩的学生可以优先选择相应学校。 第六条评选流程 1. 交换选拔委员会召开国际交换选拔说明会,并发布该学期国际交换选拔 通知及交换学校名额、要求等; 2. 申请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申请,如实填写各项申请内容; 3. 国际交换选拔与管理委员会对所接收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核实与筛选, 公布国际交换复试名单; 4. 国际交换选拔委员会将安排国际交换选拔面试; 5. 申请者按总成绩排名顺序选择国际交换学校,已经具有符合要求的雅思 或托福成绩的学生可以优先对具有语言要求的学校提出交换申请,并将得到优先考虑; 6. 国际交换选拔委员会公布交换名单;

复旦大学2000年硕士入学行政管理学试题 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6分) 1.政治行政二分法 2.行政复议 3. 管理 4.新公共管理 5.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 二、间答题(共3题,每题12分) 1.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 2.简述职位分类的步骤。 3.简述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的特征。 三、论述题. 1.试论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个人分工负责之间的关系。 2. 试论依法行政。 复旦大学2000年硕士入学行政管理学试题 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6分) 1.政治行政二分法∶这是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认为政治与行政是所有政府具有的两种基本功能。政治与政策和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存在于政府表达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存在于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由于政府体制的不同,这两种功能的区分

程度及其关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一般而言,政府的民主程度越低,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与表达功能之间的区别也就越小。但是,即使在君主制政府中,分工的需要也都使区分这两种功能成为不可避免。自是以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就成为行政学中一种影响很广的观点。政治和行政分离的理论是对19世纪80年代关国政府体制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 行政复议∶ 3.管理 4.新公共管理 5.彼得一杜拉克(peter F.Drucker) 二、间答题(共3题,每题12分) 1.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 答∶1.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原则 泰勒创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并且建立起具有"积极性和激励"特点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泰勒看来,一切管理的基础在于认清人的本性并由此而设计出合理的生产体制。他认为人天生就有厌恶工作的本性,其表现就是人人具有"磨洋工"、"怠工"、"慢慢来"的习性。这种习性并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一种天性与本能。因此工作对人来说是一件万不得已的事。正因为人的本性是害怕工作,而工作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因此,人的最大欲望就是获得金钱。只有金钱才能吸引和诱使工人勤快地干活。也正因为人天性是懒惰的,因而对人就不能过分地相信。管理就是要对付人的消极与被动,对他们要加以控制、惩罚、威胁。 在泰勒看来,在工厂里,到处存在"怠工"或"磨洋工"的现象,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人们有一种贪图轻松的自然本能和倾向,我们不妨称之为本能的"磨洋工"行为;二是由于不科学的人事体制和人事关系造成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由生产体制所造成的"磨洋工"。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15年复旦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经验写这个东西算是为对自己轰轰烈烈,对他人平平淡淡的考研做一个总结。感谢那些曾经帮助和鼓励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和陌生人。希望我这一辈子遇到的人都可以安好。 一、自己正式复习前的各方面情况介绍 本人就读于武汉一985学校的政治学专业。下面介绍一下我正式复习前自己各科的基本情况。介绍这个是希望大家可以根据我当时的情况对比自己,从而复习定一个合理的计划。 【政治学】我在考研前被政治学熏了快三年,知道基本的理论和常识。但是应付复旦的专业课还是不够用,当时的真题有许多名词解释完全没有见到过。老版政治学概论曾经看过两遍。 【行政学】行政学的东西大概了解。看过丁煌老师的行政学说史两三遍,黎民老师的公共管理学两遍,公共经济学和经济学的东西大概了解,学过管理学。 【公共政治】由于高中一直学的文科,所以底子还行。 【公共英语】我英语基础还行。大二过了六级之后一直没有放下过,在正式开始复习前已经将09年之前的真题做过一遍并将新东方单词背了一小半。 二、关于选择复旦行政管理的原因 在武汉呆了四年,我希望出去逛逛。北京和上海是自己当时唯一可以选择的地方。但是北京一直在郁闷我,所以就只好上海了。上海

那边只有交大和复旦可选。复旦文科名气大一些,但是招的人太少;交大文科稍弱,但是招的人相对比较多。我开始想考交大,结果发现交大的复习资料和真题找不到。很郁闷,所以就选了复旦。其实当时还在想如果复习状态不好,就考武大吧。谁知道最后无法回头,就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了。 我本科读的政治学,不讨厌也不喜欢。考研选择行政管理是出于就业形势和考试难易两个原因。政治学要考思想史,而思想史确实把我搞怕了,所以不敢考政治学。而考行政管理我就有了政治学原理这一门课的优势。再者,行管就业相对好一点。 三、两门公共课的复习 英语篇 我的英语76分。还算比较满意,毕竟我考试时候状态很差劲,从进考场就开始犯困,一直困到出考场,而且基本是两个小时做完的。犯困估计是因为考场空气太差,而且中午午觉没有睡好。我一直都有午休的,但是考场在一个中学,中午就在附近华师同学那儿睡午觉,没有睡好。这个希望后来者一定要有防备。最后考试分数还比较理想,说明平时的功夫是收获结果了。下面就说一下我的复习方法。最后会附上一个上届学长的英语学习方法。 【用过的所有复习资料】新东方词汇一本、新东方十年真题、张剑曾鸣的真题解析、胡敏阅读200篇、张锦芯阅读200篇,星火阅读阅读、张剑曾鸣的模拟上下两本、文都最后几套题以及徐绽的几套模拟题。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新型大数据管理技术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非常活跃的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研究领域,本课程将邀请目前活跃在数据管理领域前沿的三位高水平研究人员授课,分别对目前最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介绍,并结合这些新型的研究问题通过研讨的形式提高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课程将围绕大数据分析的最新技术组织课程内容。具体内容包括: ●大规模图数据管理技术。汪卫教授将结合目前大规模中文知识图谱的构建与 管理展开介绍,并着重结合一些实际应用包括深度阅读、智慧城市等介绍大规模图数据的管理技术 ●移动环境下的大数据管理技术。 Hui Xiong教授将对移动环境下的大数据管 理技术,包括移动大数据管理的挑战、计算模型、不确定性数据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介绍。 ●大数据下的查询处理技术。 Zhiyuan Chen 教授将对大数据管理以及大数据 环境下SQL查询的处理技术进行系统介绍。 三位主讲人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他们在VLDB、SIGMOD、SIGKDD、TODS等数据库领域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相信通过参与该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数据管理和分析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教师风采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1998年获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数据库与数据挖掘领域的 研究和开发工作。在SIGKDD、SIGMOD、VLDB、WWW、 ICDE、IEEE TKDE、JIIS等国际权威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 文近20余篇,引用500余次。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上海市 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并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2005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ICDM、SIAM DM、CIKM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

官方指定淘宝店: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 配套考研考博视频课程640元,欢迎订购!2人以上团报优惠!

导论 本文是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历经7年汇编而成,由北京大学李国正博士领衔主编,并有全国众多知名院校的教授、讲师、博士参与编写或者提供相关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主流的公共管理或者公共行政参考书目: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结合了当前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热点理论以及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并且结合了国内近百所行政管理考研院校的真题。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可以直接背诵。 此外,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如果对报考的参考书、报录比、复试线等有疑问可以随时咨询育明教育咨询师。育明教育有对全国近100所行政管理考研院校的分析和研究。 1.1公共行政学考研复习技巧 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蒋教授建议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一)记忆方法 1、快速、反复、多次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多年辅导经验总结,绝大多数学员在考研复习的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书速度比较慢,期望看一遍书就能够把考点记住。不单是复习专业课,很多考生在看英语单词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子的错误。 第二,背诵的时候缺乏复习和巩固。只知道一本书一本书的背诵,结果往往背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综上两个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希望大家一定要养成“快速、反复、多次”记忆的好习惯。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不是考研专业课和考研政治的每个知识点都考,毋庸置疑,考试是有侧重点的。凡是企图一个字不差的记住和背诵下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考研复习必须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在考研过程中,20%的知识点会带来80%的分数,希望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必须有所取舍。 3、框架入手,由粗到细 对于一本书,大家首选要明确它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慢慢细化。这样比较有利于大家快速的建立起知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第二版)精品笔记 第八章部门划分与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一节部门划分 一、部门划分的原则 的目标。(育明点睛) (一)精简原则。 这是指力求维持最少的部门。组织结构是由管理层次、部门结合而成的。组织结构要求精简,部门必须力求量少。但这是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为前提的。现实中大概是出于美学和控制方面的理由,常常有些主管者坚持在组织机构第一级以下的一切部门,都要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划分业务工作,建立在组织结构中各级平衡并以连续性和对等性为特征的刻板结构。这是对部门划分的误解,建立机构的目的不是供人欣赏,也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 (二)弹性原则。 划分部门应随业务的需要而增减。在一定时期划分的部门并不是永久性的,其增设和撤销应随业务工作而定。可设立临时部门或工作组来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 (三)目标实现原则。 必要的职能均应具备,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企业中,其主要职能是生产、销售和财务等,在医院里,主要职能是医疗服务等,像此类的职能都必须要有相应的部门。当某一个职能与两个以上部门有关联时,应

将每一部门所负责的部分,加以明确规定。 (四)任务平衡原则,避免忙闲不均,工作量分摊不均。 (五)督查与执行部门分立原则。 二、部门划分的方法 (一)按职能划分 同时简化了培训工作;由于最高主管对最终成果负责,从而为最高层实施严格控制提供了手段。 有最高主管才对最终成果负责,因而对各部门的绩效和责任很难评价;这种结构不利于培养综合全面的管理人才,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较差。 (二)按产品划分。 发展;能够明确利润责任,便于最高主管把握各种产品和产品系列对总利润的贡献;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独当一面的总经理型人才。 要保持职能部门或职能人员,使得部门重叠,管理费用增加。 (三)按地域划分。 对于在地区分散的组织来说,按地区划分部门是一种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当组织地理位置分布于不同地区,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到组织的经营管理时,把某个地区或区域内的业务工作集中起来,委派一位经理来主管其事。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各个地区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地方化经营的优势效益。 的当地化有利于降低运输费用,缩短交货时间。也有利于培养能力全面的管理者。 (四)按顾客划分。 将与某一特定顾客有关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委派相应的管理者以形成部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迎合特定顾客群体的要求。

2018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管理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管理学[12]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二、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管理科学 02 (全日制)物流与运营管理 03 (全日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60微观经济学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

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绪论 一、选择题 1、西方新闻学的研究最早产生于(). A美国B英国C德国D意大利 2、当今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是() A国有性质,统一调配 B私有性质,企业管理 C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D事业性质,宏观调控 3、()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成立了新闻学院 A 1908 B1909 C1918 D1919 4、1996年1月,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 A南方报业集团 B光明日报报业集团 C人民日报报业集团 D《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5、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 A社会生活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B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作用。 C社会生活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作用。 D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6、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A《新闻学》,徐宝璜著B《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C《新闻学》,王韬著D《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 7、中国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是()

A《论新闻学》B《新闻纸略论》 C《论报刊》 D 《报刊史学论》 8、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在() A1840年代B1930年代 C1940年代D1950年代 9、世界第一个现代新闻学院在()成立 A密苏里大学B伯明翰大学C哥伦比亚大学D斯坦福大学10、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是() A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B清华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C上海圣约翰大学研究会D复旦大学研究会 二、填空题 1、新闻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内容。 2、中国第一本采访学专著是_____________著的_____________。 3、中国第一个新闻教育机构是_____________成立的_____________。 4、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周报在___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国出现。 5、徐宝璜的_____________、邵飘萍的_____________和戈公振的_____________可以视为中国新闻学的三部奠基著作。 6、新闻界的四大公害是:虚假新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良广告。 三、判断正误 1、1940年代的新闻改革是由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致读者》社论发起()。 2、1978年以来的新闻改革,我国新闻界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标准之一()。 3、狭义的新闻学专指新闻理论或理论新闻学()。 4、新闻学是以我国新闻事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新闻学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历年考研真题(1996-2010年) 复旦大学政治与行政学考研试题(1996-2007)与指定参考书目: ①.孙关宏等主编:《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③.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④.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⑤.竺乾威主编:《西方行政学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⑥.欧文 E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⑦.樊勇明主编:《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政治学原理部分 复旦大学199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唯物政治观;2,国家结构;3,社会共和国; 4、政治管理;5,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6,"文明的冲突" 二、试论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15分) 三、试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思想的内容和意义(20分) 四、试论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特点(15分) 五、简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20分) 复旦大学199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政治学原理) 一、简要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基层群众自治;2,法治政治;3,新公共行政学派; 4、官职职业化;5,市民社会;6,国际政治的主体 二、试述无产阶级政策和策略(15分) 三、试论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分权制衡"原则。(20分) 四、简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15分) 五、试论社会主义政治与精神文明。(20分) 复旦大学199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政治学原理) 一、简要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管理学院博士生出国交流学业要求 适用对象 管理学院在读非定向博士生(取得境外高校出具的邀请信且已完成阶段性课程任务)。 申请资格 申请联合培养出国交流的博士生在派出之前,一般应已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并已通过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硕博连读生须已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认定。 出国交换教学管理流程 前期: 1、学生应在出国前至少一个月之前递交以下材料给教学管理办公室: ?在URP系统里提交“学籍变动--联合培养”申请,打印《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变动申请表》,并经导师、分管系主任、院分管院长签字同意;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生成长基金-博士生海外交换项目资助申请表》; ?国外学校提供的正式邀请信复印件; ?在国外期间的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博士研究课题名称;课题背景介绍;国内科研准备工作概述;出国学习预期目标;科研方法;科研工作时间安排;回国后续研究工作); ?个人中英文简历; ?国内《导师同意确认单》(包括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的意见及对学生研究计划的意见);?国内外导师签字确认的《出国出境交流研究工作安排计划表》; ?经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签字的《管理学院研究生海外交流申请审核表(教学教务用)》。注:对于《管理学院博士生出国出境交流资助方案》第五条“申请及审批流程”在计算审定学院资助金额前,研工组审核的材料中应包括经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签字的《管理学院研究生海外交流申请审核表(教学教务用)》的复印件(原件由教学管理办公室留档),确认学生已完成规定的学籍变动手续及相关学业要求。 2、教学管理办公室收到上述完整的材料并审核通过后,在3个工作日内将学籍变动相关材 料交给研究生院培养办审核,其他材料则由教学管理办公室备案归档。 中期: 1、学生到达交流学校后,每三个月应向导师汇报学习研究情况,导师认为达到学习交流目 标后,在《学习交流情况考察表》上签字,研工组报财务办公室审核后将下一期资助金额打入学生银行卡,并同时将该表的电子版/复印件给教学管理办公室留档。如导师认为该三个月的阶段学习情况没有达到交流目标,则下一期资助金额暂不打入银行卡,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