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青兰化学成分研究_

香青兰化学成分研究_

香青兰化学成分研究_
香青兰化学成分研究_

[K ey w ords] Peucedanum praeruptorum ;constituents ;acetylatractylodinol ;tanshinone ⅡA ;tanshinone Ⅰ

[责任编辑 李 禾]

香青兰化学成分研究Ⅱ

古海锋1,陈若芸13,孙玉华2,邢建国2

(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 目的:研究香青兰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RA 型大孔树脂,聚酰胺,硅胶以及反相硅胶色谱法进行分

离和光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香青兰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242O 2β2D 2葡萄糖苷(sy 2ringaresinol 242O 2β2D 2m onoglucoside ,Ⅰ),丁香脂素24,4′2O 2双2β2D 2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 24,4′2O 2bis 2β2D 2glucoside ,

Ⅱ),山柰酚232O 2β2D 2(6″2O 2对羟基桂皮酰)半乳吡喃糖苷[kaem pferol 232O 2β2D 2(6″2O 2p 2coumaroyl )2galacto 2pyranoside ,Ⅲ],2″2对羟基肉桂酰氧基黄芪苷(2″2p 2coumarylastraga 2lin ,Ⅳ),takakin 282O 2β2D 2葡萄吡喃糖苷(takakin 282O 2β2D 2glu 2copyranoside ,Ⅴ),β胡萝苷(β2daucosterol ,Ⅵ

)。结论: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关键词] 香青兰;丁香脂素242O 2β2D 2葡萄糖苷;丁香脂素24,4′2O 2双2β2D 2葡萄糖苷;takakin 282O 2β2D 2葡萄吡喃糖苷

[中图分类号]R 2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5)0920677203

[收稿日期] 20042072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60101)

[通讯作者] 3陈若芸,T el :(010)63165325,E 2mail :ruoyunchen @hotmail 1com

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 L 1为唇形科青兰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植物约有60种,主要分

布于亚洲温带,少数延至中欧及北欧,多在高山及半干旱地区,我国约有32种,产东北、华北、西北、西南。香青兰为新疆维吾尔族药,民间用于补脑安神、镇咳止喘、强心利尿。此外,香青兰也见用于中医,曾被用于感冒、气管炎的解表、清热、止痛、以及心脏病和高血压头晕引起的心神不宁的治疗。其水煎剂单用治疗冠心病。部颁9种治疗冠心病维药成方制剂,有3种处方包含香青兰,应用频率较高。现代药理学表明,香青兰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可使冠心病人血小板氧自由基损伤减少,同时香青兰中挥发油具有平喘、镇咳、杀菌等功效。继报道了香青兰中的8个化合物后[1],又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1 仪器与试药

Boetius 熔点测定仪(未校正),Z AB -2F 型和Autospec -Ultima ET OF 型质谱仪,Perkin -E lmer 683型红外光谱仪(K Br 压片),Bruker AM 500和Mercury 300型核磁共振仪。薄层色谱硅胶和柱层色谱硅胶

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薄层聚酰胺(聚酰胺26

薄膜)为浙江台州市路桥四青生化材料厂生产。柱层色谱聚酰胺为江苏临江试剂化工厂生产。RA 型大孔树脂为北京化工七厂生产。反相硅胶为FU J I SI LY SI A CHE MIC A L LT D 生产。T LC ,展开剂:氯仿2

甲醇2甲酸(10∶1∶011),显色剂:20%硫酸,高温显色。香青兰D 1moldavuca 全草采自新疆,由本所马林副研究员鉴定。2 提取分离

香青兰全草1817kg ,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112kg ,用乙醇溶解拌入RA 型大孔树脂进行色谱分离,分别用水,30%,50%,95%浓度的乙醇梯度洗脱。得到30%乙

醇部分140g 。用95%乙醇溶解。所得溶液用100~200目的硅胶分离,用梯度的氯仿2甲醇洗脱。重结

晶得到化合物Ⅰ60mg ,化合物Ⅱ200mg 和化合物Ⅵ500mg 。50%乙醇部分继续采用反相硅胶进行分离,用梯度的甲醇2水洗脱,合并21~24组分重结晶得化合物Ⅲ25mg ,合并25~30组分重结晶得化合物Ⅳ50mg ,80~94组分合并,重结晶得化合物Ⅴ20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 白色鳞片状结晶。m p 268~270℃。

?

776?第30卷第9期

2005年5月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V ol 130,Issue 9

M ay

,2005

IR (K Br )cm -1:3533(2OH ),1595,1510,1468,1421,1383,1331,1236,1134,1080,816。FAB 2MS m/z (%):603[M +Na ]+(10),418[Agl ](25),240(70),194(65),135(100)。根据质谱确定分子质量为580,

结合碳谱确定分子式C 28H 36O 13。1

H 2NMR (DMS O 2d 6,300MH z )δ:6165(2H ,s ,H 22,H 26),6158(2H ,s ,H 22′,

H 26′),4187(1H ,d ,J =514H z ,1″2H ),4165(1H ,d ,

J =412H z ,72H ),4160(1H ,d ,J =412H z ,7′2H ),4119

(2H ,t ,J =1312,616H z ,H 29e ,H 29′e ),3180(2H ,dd ,H 29a ,H 29′a ),3174(12H ,s ,42OMe ),3109(2H ,m ,82H ,8′2H )。13C 2NMR (DMS O 2d 6,75MH z )δ:15216(C 23,5),14718(C 23′,5′),13716(C 24,glu ),13416(C 24,OH ),13114(C 21,1′),10316(C 22,6,C 22′,6′),10216(C 21″),8514(C 27,7′),7712(C 25″),7613(C 23″),7411(C 22″),7113(C 29,9′),6918(C 24″),6018(C 26″),5614(OMe ),5610(OMe 2Agl ),5317(d ,C 28,8′)。以上数据

与文献[2]报道一致,因此化合物Ⅰ定为丁香脂素2

42O 2β2D 2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 242O 2β2D 2m onogluco 2side ,Ⅰ

)。化合物Ⅱ 白色鳞片状结晶。m p 270~272℃。IR (K Br )cm -1:3415(2OH ),1597,1504,1464,1421,1379,1236,1132,1072。FAB 2MS m/z (%):765[M +Na ]+(25),637(15),246(25),185(55),154(65),137(70),93(100)。根据质谱确定分子质量为

742,结合碳谱确定分子式C 34H 46O 18。1H 2NMR (DMS O 2

d 6,300MH z )δ:6164(4H ,s ,H 22,H 26,H 22′,H 26′),4189(2H ,m ,H 21″

),4165(2H ,d ,J =316H z ,H 27,7′),4119(2H ,dd ,J =910,610H z ,H 29e ,H 29′e ),3180(2H ,dd ,J =910,610H z ,H 29a ,H 29′a ),3174(12H ,s ,42OMe ),3109(2H ,m ,H 28,H 28′

)。13

C 2NMR (DMS O 2d 6,75MH z )δ:15217(C 23,5,3′,5′),13712(C 24,4′),13317(C 21,1′),10412(C 22,6,2′,6′),10217(C 21″),8511(C 27,7′

),7712(C 25″),7614(C 23″),7411(C 22″),7113(C 29′,9),6918(C 24″),6018(C 26″),5614(OMe ),5317(d ,C 28,8′

)。以上数据与文献[2]报道一致,因此化合物Ⅱ定为丁香脂素24,4′2O 2双2β2D 2葡萄糖苷

(syringaresinol 24,4′2O 2bis 2β2D 2glucoside ,Ⅱ)。化合物Ⅲ 黄色粉末。m p 234~236℃,与盐酸2镁粉反应显红色。IR (K Br )cm -1:3400(2OH ),2920,2850(2CH 2),1657(2C =O ),1604,1514,1446。FAB 2MS m/z (%):593[M -1]+(100),448

[M -coumaroyl +H]+(20),339(25),325(15),284

(30)。根据质谱确定分子质量为594,结合碳谱确

定分子式C 30H 26O 13。1

H 2NMR (DMS O 2d 6,300MH z )δ:12158(1H ,s ,52OH ),10183(1H ,s ),10117(1H ,s ),10100(1H ,s ),为4个位于低场的羟基(加D 2O 后均消失)。8104(2H ,d ,J =817H z ,3′,5′2H ),7134(1H ,d ,J =1618H z ,α2H ),7131(2H ,d ,J =817H z ,3 ,5 2H ),6185(2H ,d ,J =817H z ,2 ,6 2H ),6176(2H ,d ,J =817H z ,2′,6′2H ),6139(1H ,d ,J =118H z ,62H ),

6113(1H ,d ,J =1618H z ,β2H ),6110(1H ,d ,J =118

H z ,82H ),5139(1H ,d ,J =718H z ,1″2H ),4108(2H ,d ,

J =610H z ,2CH 2)。13

C 2NMR (DMS O 2d 6,75MH z )δ:

17715(C 24),16612(C 2

γ),16410(C 27),16019(C 25),15917(C 24′

),15614(C 22,9),14417(C 2β),13317(C 23),13019(C 22′,6′

),13012(C 22 ,6 ),12419(C 21 ),12019(C 21′),11517(C 23 ,5 ),11511(C 23′,5′),11316(C 2α),10318(C 210),10116(C 21″),9816(C 26),9319(C 28),7219(C 25″),7216(C 23″),7019(C 22″),6811(C 2

4″

),6312(C 26″)。以上数据与文献[3]报道一致,因此化合物Ⅲ定为山柰酚232O 2β2D 2(6″2O 2对羟基桂皮

酰)半乳吡喃糖苷[kaem pferol 232O 2β2D 2(6″2O 2p 2

coumaroyl )2galacto 2pyranoside ,Ⅲ]。

化合物Ⅳ 苍黄色粉末。m p 183~184℃,与盐酸2镁粉反应显红色。IR (K Br )cm -1:3396(2OH ),1657(2C =O ),1604,1514,1446。FAB 2MS m/z (%):595[M +1]+(15),447[M -coumaroyl ](20),285(100),283(45),311(20)。根据质谱确定分子质量为

594,结合碳谱确定分子式C 30H 26O 13。1

H 2NMR (DMS O 2d 6,300MH z )δ:12159(1H ,s ,52OH ),8104(2H ,d ,J =817H z ,3′,5′2H ),7161(1H ,d ,J =1513H z ,α2H ),7153(2H ,d ,J =910H z ,3 ,5 2H ),6190(2H ,d ,J =910H z ,2 ,6 2H ),6180(2H ,d ,J =817H z ,2′,6′2H ),6142(1H ,d ,J =118H z ,62H ),6138(1H ,d ,J =1513H z ,β2H ),6118(1H ,d ,J =118H z ,82H ),5175(1H ,d ,J =718

H z ,1′2H ),4186(1H ,t ,J =910H z ,2″2H )。13

C 2NMR (DMS O 2d 6,75MH z )δ:17712(C 24),16519(C 2γ),16412(C 27),16112(C 25),16010(C 24

),15918(C 24′),15614(C 29),15612(C 22),14513(C 2

β),13217(C 23),13019(C 22 ,6 ),13014(C 22′,6′),12512(C 21 ),12018(C 21′),11518(C 23 ,5 ),11512(C 23′,5′

),11413(C 2α),10410(C 210),9818(C 21″),9812(C 26),9318(C 28),7718(C 22″),7411(C 23″,5″

),7011(C 24″),6016(C 26″)。?

876?第30卷第9期

2005年5月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V ol 130,Issue 9

M ay

,2005

以上数据与文献[4]报道一致,因此化合物Ⅳ定为

2″2对羟基肉桂酰氧基黄芪苷(2″2p 2coumarylastra 2

galin ,Ⅳ

)。化合物Ⅴ 黄色粉末。m p 234~236℃,与盐酸2镁粉反应显红色。IR (K Br )cm -1:3400(2OH ),1650(2C =O ),1604,1514,1446。FAB 2MS m/z (%):463[M +1]+(10),321(100),284(25),265(35),136(30),115(30),93(75)。根据质谱确定分子量为

462,结合碳谱确定分子式C 22H 22O 11。1

H 2NMR (DMS O 2

d 6,300MH z )δ:12175(1H ,s ,52OH ),8125(2H ,d ,J =

817H z ,2′,6′2H ),7110(2H ,d ,J =817H z ,3′,5′2H ),

6191(1H ,s ,32H ),6128(1H ,s ,62H ),4167(1H ,d ,J =718H z ,1′2H ),3184(3H ,s ,OMe )。13

C 2NMR (DMS O 2d 6,75MH z )δ:18119(C 24),16315(C 22),16314(C 24′

),15712(C 25),15619(C 27),14914(C 29),12918(C 23′,5′),12513(C 28),12217(C 21′),11415(C 22′,6′),10614(C 21″

),10316(C 210),10311(C 23),9819(C 26),7712(C 25″

),7518(C 23″),7319(C 22″),6819(C 24″),6013(C 26″

),5515(OCH 3)。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一致,因此化合物Ⅴ定为282O 2β2D 2葡萄吡喃糖苷

(takakin 282O 2β2D 2glucopyranoside ,Ⅴ

)。化合物Ⅵ 无色片层状结晶。m p 285~287℃。Liebermann 2Burchard 反应阳性。与胡萝卜苷标准品

混合点样,经T LC 对照分析,确定化合物Ⅵ为胡萝

卜苷。[参考文献]

[1] 古海锋,陈若芸,孙玉华,等1香青兰化学成分研究1中国中药

杂志,2004,29(3):2321

[2] Barbara V ,Otto S ,Hildebert W 1Dimeric phenolic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s of Tamarix nilotica 1Phytochemistry ,1991,30(9):30871[3] 梁 龙,钟炽昌,肖倬殷1傣药“亚洛轻”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1中草药,1991,22(1):61

[4] 杨大坚,钟炽昌,肖倬殷1甜茶化学成分研究Ⅱ1黄酮类成分1

中草药,1991,22(5):1981

[5] Sharaf M ,E l 2ansari M A ,Saleh N A M 1A new flav onoid from the

roots of G lossostemon bruguieri 1Fitoterapia ,1998,69(1):471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herbs of Dracocephalum moldavica Ⅱ

G U Hai 2feng 1,CHE N Ruo 2yun 1,S UN Y u 2hua 2,XI NGJian 2guo 2

(11Institute o 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 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China ;

21Xinjiang Institute o f Materia Medica ,Urumqi 830002,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racocephalum moldavica 1Method :The com pounds were is olated by us 2ing RA polystyrene resin ,polyamide and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 pound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physic 2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 data 1R esult :S ix com 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syringaresinol 242O 2β2D 2m onoglucoside (Ⅰ),sy 2ringaresinol 24,4′2O 2bis 2β2D 2glucoside (Ⅱ),kaem pferol 232O 2β2D 2(6″

2O 2p 2coumaroyl )2galactopyranoside (Ⅲ),2″2p 2coumarylastragalin (Ⅳ),takakin 282O 2β2D 2glucopyranoside (Ⅴ),β2daucosterol (Ⅵ)1Conclusion :C om pounds Ⅰ~Ⅴwere obtained from genus Draco 2cephalum for the first time 1

[K ey w ords] Dracocephalum moldavica ;syringaresinol 242O 2β2D 2m onoglucosid ;syringaresinol 24,4′2O 2bis 2β2D 2glucoside ;takakin 282O 2β2D 2glucopyranoside ;2″2p 2coumarylastragalin

[责任编辑 李 禾]

[收稿日期] 2004207225

[通讯作者] 3赵毅民,T el :(010)66931648,Fax :(010)68211656,E 2mail :zhaoym @nic 1bm i 1ac 1cn

软蒺藜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 杨,赵毅民3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 目的: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有机溶剂提取,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光谱数据鉴定

?

976?第30卷第9期

2005年5月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V ol 130,Issue 9

M ay

,2005

茯苓药理作用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摘要: 茯苓这味药是个运用及其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类药物配伍不管寒热温湿都能发挥它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茯苓的产地,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主要功效和成分的现代研究(如茯苓素的利尿作用、茯苓多糖的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抗肿瘤、抗衰老的作用等)。 关键词:茯苓,利尿,镇静,茯苓多糖,茯苓素,三萜类。 1. 茯苓的基本概况: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以云南的产品质量最佳。主要含有茯苓多糖、纤维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类、茯苓酸等三萜类、各种脂肪酸类等。茯苓性味甘淡,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临床上利水渗湿常与猪苓、泽泻配伍;健脾和胃常与白术人参相配;宁心安神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配伍 。 2. 影响茯苓质量的因素: §2.1自然影响因素:经调查发现茯苓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现在主要是人工的栽培,故远远其功效要远远不足于古代时候的茯苓;茯苓对生长的生态环境相当密切,如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等,而现在却对环境不那么重视;在栽培中其菌种的选择上差异很大,各地没有一个标准[ 2 ]。 §2.2炮制:不同炮制方法炮制成的茯苓中的总糖及多糖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总糖及多糖的含量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米汤制>明矾米汤制>土炒>朱砂制2>朱砂制1>生品。与生品相比较,茯苓经过炮制后,其总糖及多糖含量呈显著性增加的趋势[ 3 ]。 3. 药理作用: 3.1利尿作用: §3.1.1 其中茯苓素是起利尿的主要成分,可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显著激活和茯苓素具有好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功效。茯苓的利尿作用于实验动物的种属、清醒度或麻醉、急性或慢性实验以及生理状态的不同又密切关系。慢性实验明显利尿,急性不明显。对健康的人不具有利尿作用,但可增加水肿患者的尿液排出。 §3.1.2茯苓的 K+排出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Na+/ K+较对照组降低,可能原因为茯苓促进Na+排泄与其中含 Na+量无关( 因其 Na+含量极低) ,而增加排泄与其所含大量钾盐有关。与袢利尿药呋塞米相比,茯苓的利尿作用较持久,由电解质紊乱所引起的乏力、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等不良反应较少[ 4 ]。 §3.1.3 给兔耳缘静脉注射茯苓水煎醇沉液,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茯苓利尿效果,试验结果可见,1.5g/kg剂量组20min、30min内排尿量增加明显,2.5g/kg剂量组药效更为明显,排尿量在给药10分钟内迅速达到高峰,40min后利尿作用趋于平稳,但尿量仍远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茯苓对家兔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量效关系[ 5 ]。

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研究进展

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研究进展 摘要:茯苓(Poriacocos)是一种中国沿用千年的传统中药,可药食两用。现代研究表明,茯苓中含有多糖、三萜、甾体、氨基酸、脂肪酸及无机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病毒、降血压、养心安神、健胃消食、降脂减肥、美容等药用价值及营养保健作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茯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其化学、药理及在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茯苓资源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营养保健作用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Edible Poriacocos Abstract: Poriacocos is akind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wasusedtobefoodandmedicine.Modern research shows that Poriacocos contains polysaccharides, triterpenes, steroids, amino acids, fatty acids and inorganic elements and so on. It has thepharmacologicaleffects of anti-tumor, anti-inflammatory, anti-aging, anti-virus,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uneasiness of mind, stomach and digestion, lipid-lowering diet, beauty and othernutritional health.Thustherecentresearchliteraturewasreviewedandsummarized.Als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and health products were elabor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arrying out related research work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Key words:Poriacoco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Nutritional health effects 茯苓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又名茯菟、茯灵、云苓、松苓等,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在我国传统医学上,茯苓的药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茯苓做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此外,茯苓也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早在唐朝集市上就有用茯苓、糯米、白术粉制成的茯苓糕,还有茯苓粥、茯苓包子[2]。因此,茯苓不但可以入药,也可作为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1989年卫生部确认它既可作药物也可作食品[3]。 茯苓为中药八珍之一,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1],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还可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之心肾不安诸症,并用于脾阳不足气陷精泄之遗精,主治心悸、失眠、小儿惊悸、遗精等症[4-5]。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渗湿利尿、宁心安神、和胃健脾、抑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等药理作用[2],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以及保健品行业。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茯苓资源,本资料查阅了近年来有关茯苓研究的文献并就此进行综述。 1 生药鉴定 茯苓菌核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一般直径10-30cm,形状有球圆形、扁圆形、长圆形、卵圆形等;不论哪种形状的茯苓,其表面均有皱,皮呈黑褐色或红褐色,内部纯白或略带粉红色。茯苓子实体无柄,平伏贴生于枯木、老松树或菌核的表面,大小不定,厚30-40mm,初为白色,老后或干后呈浅黄色[6]。担子置显微镜下观察为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斜尖,平滑,无色[7]。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1]。

牛蒡子水麻

牛蒡子水麻 牛蒡子(niu bang zi)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东北及浙江省。此外~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亦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植物形态】 牛蒡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关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主治】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

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边翘、薄荷等同用。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等药同用,如牛蒡子汤(《外科正宗》)。本品配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清热泻火解毒药,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古籍摘要】 1(《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2(《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3(《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牛蒡子苷、脂肪油酚、维生素A、维生素B1及生物碱等。

关于含羞草为什么害羞的研究报告

关于含羞草为什么害羞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家养了一盆含羞草。我早就听说,含羞草是因害羞而得名的。但是,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我为此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从书籍中查找有关资料 2.在英特网中查阅有关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什么是含羞草? 含羞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又名知羞草、呼喝草、怕丑草。成簇生长,高可达1米,耐寒性较差,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含羞草花期7月至10月,花色粉红,形如绒球。果实扁圆形。一株高40厘米至60厘米,枝上有刺毛。总叶柄上有羽片2个至4个,呈掌状排列,小叶有14片至4 8片之多。含羞草的花、叶和荚果均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阳台、室内的盆栽花卉,在庭院等处也能种植。 2.分布地区: 含羞草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光,但又能耐半阴。现多做家庭内观赏植物养植。无明显地理分布区分。 3.其他特异功能: 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几小时前,对外界触觉敏感的含羞草叶会突然萎缩,然后枯萎。在地震多发的日本,正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张开,夜晚合闭。如果含羞草叶片出现白天合闭,夜晚张开的反常现象,便是发生地震的先兆。 另外,害羞草还可预测灾害性的天气变化,对突发性的反季节性温差、地磁、地电等变化会产生有违常规的生长活动。 4.害羞的原因: 植物的运动现象,通常是由于细胞内膨压改变所造成的,大部份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一个很大的液泡,当液泡内充满水份时,就压迫周围的细胞质,使它紧紧贴向细胞壁,而给予细胞壁一种压力,这就是膨压。膨压使得细胞壁处于绷紧状态。液泡内所含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它们的浓度高低,决定渗透压的高低,而渗透压的高低可以决定水分扩散的方向。当液泡浓度增高时,渗透压增加,水份由胞外向胞内扩散而进入液泡,增加细胞的膨压,使细胞鼓胀;反之,细胞则萎缩。 这种过程只能造成缓慢的运动,例如气孔的开合等,但是当胞膜的半透性发生霎时变化时,却也可以引起相当迅速的动作。将氯离子向细胞内,钠、钾等阳离子向细胞外运送,使得胞膜和邻近地区保持一定电位差。当外界刺激超过某一定限度时,这种差异通透性会突然改变,钙离子大量涌进细胞,钾离子却向反方向进行,使膜内电位增高,甚至成为正电位,这种情况叫做去极化。这种情况会传递,当细胞产生去极化现象时,胞膜的差异通透性消失,原来蓄存于液泡内之水份遂在瞬间排出,使细胞失去膨压,变得瘫软。叶柄的数条维管束,在叶枕合成一大管道,便于容纳叶枕排出的水份。 当我们碰到含羞草的叶子时,叶枕变得瘫软,小羽片失去叶枕的支持,依次地合拢起来。叶枕的下半部,有一些感受细胞,它们特别容易接受刺激,只要遭到轻微的触动,就会立刻放出水份,使叶柄下垂,造成含羞草的羞态。其它和含羞草同科的合欢,羽片到夜晚也会闭合起来,像是睡觉一样,这都是叶枕内细胞膨压改变的关系。 四、结论 1、在含羞草叶枕的中心有一个大的维管束,维管束四周充满着具有许多细胞间隙的薄壁组织。当震动传到叶枕时,叶枕的上半部薄壁细胞里的细胞液,被排出到细胞间隙中,使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药用价值编辑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菌核含多种成份: 三萜类:茯苓酸(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 [3β-hydrox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 (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乙酸(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多糖: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医学作用 1.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苓多糖(PPS),具抗肿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进及抗肿瘤作用。[2]

研究动机我很喜欢玩含羞草.

含羞草 一、研究動機:我很喜歡玩含羞草,因為一碰到含羞草的葉子,它就會合起 來。晚上時,含羞草也會自己垂下來、合起來。我覺得很好 玩,因此想研究為什麼會這樣。 二、文獻探討:含羞草小檔案 含羞草是一種低矮草本植物。它是一種豆科植物,生長在陽 光充足地方。全株有長銳刺,高約為二十至六十公分。含羞 草在夏天後開粉紅色的花球。你一摸它,先是小羽片閉合, 四根羽軸接著也合攏了,然後整個葉柄都垂下來。 含羞草的運動現象 含羞草的運動現象是由於細胞內膨壓改變所造成的。含羞草 葉枕的地方,細胞都有一個液泡。當液泡充滿水,會給細胞 壁一種壓力,叫做膨壓。當液泡受到刺激時,膨壓會改變。 原來的水瞬間排出,使細胞變得癱軟。因此當我們碰到含羞 草的葉子時,葉枕細胞受到刺激,細胞立刻缺水,葉枕就變 得癱軟,小羽片失去葉枕的支持,依次地合攏起來。 三、研究問題:1. 如何使含羞草產生觸發運動? 2. 合閉的含羞草,多久才張開? 3. 有辦法讓含羞草晚上起床嗎? 4. 如何將含羞草與其他植物分辨? 實驗一:含羞草構造大剖析! 含羞草的各部位到底為什麼能伸縮自如?用顯微鏡觀察…

實驗二:如何使含羞草產生觸發運動? 使用各種方法,測看含羞草有沒有反應。 結論:給它的衝力愈大,含羞草的變化就愈大。含羞草對煙燻也有反應。 實驗三:澆水,再等含羞草完全張開後,跟實驗一的結果一樣嗎? 澆水後會不會使枝葉飽滿,而實驗結果不同呢?

結論:澆過水後,含羞草對風就比較敏感,較小的刺激也能使它產生觸發運動。 實驗四:合閉的含羞草,多久才張開? 行觸發運動後,含羞草要多久才能恢復呢?早上和中午會不一樣嗎? 時間:早晨7:00 溫度:24度溼度:65% 結論:含羞草的張開時間約二十分鐘,但這次的實驗可能不準。 實驗五:張開的時間會變嗎? 中午的張開時間會跟早上的不一樣嗎? 時間:中午12:00 溫度:度溼度:% 實驗六:有辦法讓含羞草晚上起床嗎?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曲汉卿田鑫程南针 (甘肃中医学院) 摘要:茯苓是一味利水渗注药。传统 用于脾胃气应所致的疾饮、水肿等证。 近年来发现有治疗肝炎、心悸、精神 分裂症,乙脑后遗症、失语、要幼儿 秋季腹泻、斑秃、胃痛等新用途。 现以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材料, 对获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 了综述,以促进获菩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综述;茯苓;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2005版中国药典,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五苓散、桂枝茯苓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3],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1 .化学成分研究 1)茯苓糖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糖(Pachymose),含量约为84. 2%,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ose)、葡萄糖、蔗糖及果糖,硬烷(Albuminoid)含0. 68%,纤维素含2. 84%.有研究表明:茯苓聚糖的结构是50个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中有1个β(1~6)结合的葡萄糖基支链和1~2个β(1~6)结合的葡萄基间隔[4].β-茯苓聚糖并无抗肿瘤成分,但切除β(1~6)支链后,既可得到茯苓多糖.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得到溶于水的茯苓羧甲基茯苓多糖(CMC),其中β-茯苓聚糖(β-Pachyman)为主成分, 2)茯苓素

茯苓素为一组小分子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它以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有报道从云南文山产茯苓(Poria cocos)菌核的外表皮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的部分可分离到6个萜类化合物,含茯苓酸(Pachymic acid)、松苓酸(Pmicoic acid)、块苓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新酸等.茯苓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癌活性,在体内还可拮抗醛固酮活性,另外,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有诱导分化作用. 3)其他成分 茯苓含麦角甾醇、硬烷(Albuminoid)0. 68%,纤维素2. 84%,还有三萜类、辛酸、月桂酸、十二酸、组氨酸、胆碱、蛋白质、脂肪、酶、腺嘌呤、树胶等成分.胆碱可以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即茯苓多糖、茯苓糖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约占干燥品的93%,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的功能[5].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细胞分裂,抗诱变、抗肿瘤,对肝炎、鼻咽癌和胃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6].随着分离和测定技术的提高,中外学者已从茯苓中分离了3种化学骨架类型的羊毛甾三萜34个化合物,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7] 2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茯苓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国产茯苓菌核提取的茯苓素(Poriatin,三萜类混合物)体外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DNA有明显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对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肺癌的转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茯苓多糖与茯苓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是直接细胞毒作用,真菌多糖能非特异地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和血液系统功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生长.主要通过4个途径来激活机体抗肿瘤的作用: 1)依赖宿主的免疫系统激活机体对肿瘤免疫监视系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 2)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RNA的合成而实现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3)升高肿瘤细胞膜上的唾液(SA)含量. 4)能增强肝脏SOD活性而清除氧自由基[9].茯苓的抗癌作用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抗肿瘤作用,首先影响人体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生物合成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繁殖,导致癌细胞死亡. 2)直接影响复制.

牛蒡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牛蒡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7-08T15:44:19.4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许国飞董群[导读]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牛蒡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期为牛蒡进一步开发利用于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皖南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安徽芜湖241002)摘要:牛蒡是很好的药食同源性植物,化学结构复杂,生物活性广泛。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牛蒡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期为牛蒡进一步开发利用于临床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牛蒡化学成分生物学活性牛蒡(Arctium lappaL)又名东洋参、东洋牛鞭菜、恶实、息桑、莫若罗等,《本草纲目》中记载为大力子、英文名为Burdock,是桔梗目菊科菜蓟族牛蒡属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喜强光,耐热耐寒耐旱,野生于欧洲、北美及我国东北到西南广大区域。一千多年前,日本从中国引进并将其驯化为蔬菜,培育出诸多品种予以种植。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日本再次引回并广泛种植,逐步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牛蒡生产基地,并远销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江苏省徐州市是最大的牛蒡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尤以沛县河口、丰县金陵两地种植最广[1]。山东青岛至泰山地区品种优良,临沂苍山县(现兰陵县)为中国牛蒡之乡。 1.牛蒡的化学成分 1929年,日本人田川越从牛蒡子中提取到牛蒡子苷,揭开了对牛蒡化学成分研究的一页。近一百年来,各国学者们纷纷从牛蒡中提取到各类化合物共计有一百余种。牛蒡主要分根、茎、叶和果实,提取的成分各有不同。牛蒡根中含菊糖、果糖及多炔、多酚类化合物。郝林华等[2]用水浸提取法提取到菊糖,其含量约占牛蒡根干重的34%,为牛蒡根主要活性成分。牛蒡茎叶含挥发油、鞣质、粘液质、咖啡酸、绿原酸、异绿原酸等,荣宾宾[3]采用酸性水为溶剂从牛蒡叶中快速提取到奎宁酸、原儿茶酸、异绿原酸等有机酸类、黄酮类、苷类及萜类等抑菌活性物质。牛蒡干燥成熟果实又称为牛蒡子,牛蒡子中含牛蒡苷、挥发油、亚油酸、亚麻酸、甾醇、硫胺素、牛蒡酚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以木脂素类的含量最高[4],牛蒡苷的提取率占10.67%,居木脂素之首。牛蒡苷的提取率是牛蒡子是否可作为药材的重要检测指标。 2.生物学活性 牛蒡古代用作传统医药,在古书中颇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详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民族药志三》中认为牛蒡根可用于跌打损伤、催乳,果实有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对牛蒡有效活性成分特别是小分子化合物的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还十分有限[5]。牛蒡因其传统药用价值及其在抗肿瘤、调节免疫活性等方面显现出强大的作用,已备受大家的关注。 2.1 抗肿瘤活性 刘少芳[6]等通过研究发现牛蒡根中的提取物不同剂量组的牛蒡低聚果糖均可以通过增强荷瘤小鼠吞噬活性及促进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来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孟宇等[7]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研究牛蒡多糖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时发现,牛蒡多糖能下调K562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2的基因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基因表达,并对Bcl-2/Bax进行有效调控。盛荣华[8]用牛蒡寡糖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发现一定剂量的牛蒡寡糖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IL-2)、干扰素-?(interferon-?,IFN-?)产生。赵秀梅[9]用系统溶剂提取法从牛蒡根中提取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4种提取物,并在体外观察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均能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发挥其抑瘤活性。Fabricia[10]等从牛蒡根中提取到二氯甲烷并分析其生物活性发现其对K562、MCF-7、786-0等癌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筱田等对牛蒡子结构进行研究[11],在牛蒡子中提取了主要活性成分牛蒡苷,后证实为木脂素类物质,牛蒡苷进一步分解后成为牛蒡苷元(arctigenin, ARC-G)。ARC-G已被证实具有抗癌活性[12][13]。虽然牛蒡根和牛蒡子中含有的活性成分不同,但均显示有抗肿瘤活性。 2.2 抗炎活性 陈烁等[14]对2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并从手术患者置换下来的膝关节滑膜组织中提取到成纤维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在体外分组培养;实验组的DMEM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0μΜ、20μΜ、30μΜ的牛蒡甙元进行处理。结果证实牛蒡甙元可以通过抑制NF-κB和Akt信号通路活性来抑制FLS的增殖,并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增加FLS中线粒体低电位细胞比例而实现对FLS的细胞毒性,促使其凋亡。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特征是FLS快速生长,形成滑膜炎而导致关节破坏的慢性免疫性炎症[15]。据此推测,牛蒡可能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李俊等[11]用同种免疫复合物给SD大鼠腹腔注射造模,形成足肿胀大鼠模型。用地塞米松做阳性对照,研究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的牛蒡苷胶囊对足肿胀大鼠的影响。研究证实牛蒡苷胶囊可减轻足肿胀大鼠的肿胀足的程度,并降低其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抗炎作用明显;高剂量(767mg/kg)牛蒡苷胶囊还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该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16]经牛蒡苷胶囊干预后的阿霉素肾病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丙二醛水平均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上升,对其肾脏保护作用明显。这些均提示牛蒡苷胶囊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2.3 免疫调节活性 宋子敬[17]观察牛蒡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影响时发现,牛蒡多糖可以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墨汁中碳粒的能力,通过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来增强小鼠的固有免疫;并可以提高小鼠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通过增强小鼠的抗氧化能力来协同提高机体免疫力。盛荣华[8]用250mg/kg、500mg/kg、1000mg/kg的牛蒡寡糖给正常小鼠灌胃,14天后脱颈处死小鼠,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并测定小鼠IL-2、IFN-?的含量。结果证实不同剂量的牛蒡寡糖均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提高小鼠IL-2、IFN-?分泌水平。IL-2可活化T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Ig的分泌。IFN-?可促进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IL-2和IFN-?分泌水平提升可协同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郭勇庆[18]给绵羊喂服牛蒡低聚果糖20天后,发现绵羊血清中IgA和IgG的水平大幅提升,表明牛蒡低聚果糖具有较强的调节绵羊体液免疫功能。 2.4 抗氧化和防衰老活性

关于含羞草为什么害羞的课题研究报告

关于含羞草为什么害羞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家养了一盆含羞草。我早就听说,含羞草是因害羞而得名的。但是,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我为此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从书籍中查找有关资料 2.在英特网中查阅有关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什么是含羞草? 含羞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又名知羞草、呼喝草、怕丑草。成簇生长,高可达1米,耐寒性较差,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含羞草花期7月至10月,花色粉红,形如绒球。果实扁圆形。一株高40厘米至60厘米,枝上有刺毛。总叶柄上有羽片2个至4个,呈掌状排列,小叶有14片至4 8片之多。含羞草的花、叶和荚果均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阳台、室内的盆栽花卉,在庭院等处也能种植。 2.分布地区: 含羞草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光,但又能耐半阴。现多做家庭内观赏植物养植。无明显地理分布区分。 3.其他特异功能: 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几小时前,对外界触觉敏感的含羞草叶会突然萎缩,然后枯萎。在地震多发的日本,正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白

天张开,夜晚合闭。如果含羞草叶片出现白天合闭,夜晚张开的反常现象,便是发生地震的先兆。 另外,害羞草还可预测灾害性的天气变化,对突发性的反季节性温差、地磁、地电等变化会产生有违常规的生长活动。 4.害羞的原因: 植物的运动现象,通常是由于细胞内膨压改变所造成的,大部份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一个很大的液泡,当液泡内充满水份时,就压迫周围的细胞质,使它紧紧贴向细胞壁,而给予细胞壁一种压力,这就是膨压。膨压使得细胞壁处于绷紧状态。液泡内所含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它们的浓度高低,决定渗透压的高低,而渗透压的高低可以决定水分扩散的方向。当液泡浓度增高时,渗透压增加,水份由胞外向胞内扩散而进入液泡,增加细胞的膨压,使细胞鼓胀;反之,细胞则萎缩。 这种过程只能造成缓慢的运动,例如气孔的开合等,但是当胞膜的半透性发生霎时变化时,却也可以引起相当迅速的动作。将氯离子向细胞内,钠、钾等阳离子向细胞外运送,使得胞膜和邻近地区保持一定电位差。当外界刺激超过某一定限度时,这种差异通透性会突然改变,钙离子大量涌进细胞,钾离子却向反方向进行,使膜内电位增高,甚至成为正电位,这种情况叫做去极化。这种情况会传递,当细胞产生去极化现象时,胞膜的差异通透性消失,原来蓄存于液泡内之水份遂在瞬间排出,使细胞失去膨压,变得瘫软。叶柄的数条维管束,在叶枕合成一大管道,便于容纳叶枕排出的水份。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蒡子提取物总木脂素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蒡子提取物总木 脂素含量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建立牛蒡子提取物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测定方 法。方法利用总木脂素与牛蒡苷对照品在同一峰位有吸收,以牛蒡苷为对照品,测定样品溶液在280 nm波长处的吸收度。结果对照品牛蒡苷浓度在0.01 804?0.0 902 mg/mL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 999,平均回收率98.6%, RSD=1.7%提取物中每克含总木脂素以牛蒡苷计,不得少于800 mg结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木脂素含量方法可行,简便,稳定性可靠,精密度良好。 【关键词】牛蒡子总木脂素牛蒡苷紫外分光光度法 牛蒡子为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1],是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现代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牛蒡子味苦辛,性寒,归肺胃二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 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近年来研究表明:牛蒡子提取物中主要成分是总木脂素类化合物,其具有降血糖[2],有效抑制甲型流感病毒FM1株[3],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等作用。但对

牛蒡子提取物分析方法研究报道不多,用HPLC法只分析其中两种成分一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对牛蒡子提取物中总木脂素的含量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蒡子提取物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为寻找和利用植物资源,控制生药质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1仪器与试药 仪器:日本岛津UV-265型分光光度仪,CQ-250型超声波清洗器。试药:甲醇(色谱纯),重蒸馏水,牛蒡苷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 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819— 9401),牛蒡子药材(沈阳天益堂药房,由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翟延君教授鉴定。 2方法与结果 2.1制法牛蒡子药材粉碎成粗粉,取1.0 kg,加95沱醇提取2次,第1次加6倍量,提取1 h,第2次加4倍量,提取1 h,滤过,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溶剂,干燥,得牛蒡子提取物。 2.2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牛蒡苷对照品4.51 mg,置5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5.0 mL 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每1 mL含0.0 45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3供试品溶液制备取牛蒡子提取物0.1 g,精密称定,置100 mL 量瓶中,加甲醇60 mL超声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 2 mL,置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药用价值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含多种成份: 类:(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 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

(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 [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医学作用 1.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1→6)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功效作用的研究来了解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通过研究得出:土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和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其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癌、保护心血管系统、细胞免疫抑制、利尿、镇痛、保护实验性肝损伤以及解毒的作用。 关键词:土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ingzi(tel) Teacher: good numbe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Abstract:This article on soil Ful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ole of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 Fuling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soil containing Fuling Smilax saponin (smilax saponins), and provide fruit sapogenin (tigogenin), tannin. The ma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re: anti-cancer, protect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mmune suppression, diuretic, analgesic, and the protection of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in the role of detoxification. Key words: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前言: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块茎。根茎略呈圆柱 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l~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无臭,味微甘、涩。常切成厚1~5mm的薄片。[1]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均有分布。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生用。 1.化学成分 本品含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3,5,4’-三羟基芪、(一)表儿茶精L、琥珀酸、β-谷甾醇等皂苷、糅质、黄酮、树脂类等,还含有挥发油、多糖、淀粉等。 [2] 2.功效应用 2.1 杨梅毒疮,肢体拘挛 本品甘淡,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可单用本品水煎服,如土萆薢汤(《景岳

含羞草的药用功效及其作用

含羞草的药用功效及其作用 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含羞草的各种说法,有的人说含羞草有毒,有的人说含羞草没毒,那么含羞草到底有没有毒。含羞草有什么药用功效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下有关含羞草的有关知识。 【中文名】含羞草(《岭南采药录》) 【类别】全草类 【异名】知羞草(《南越笔记》),怕羞草(《生草药性备要》),喝呼草(《广西通志》),怕丑草(《广州植物志》),望江南(《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含羞草 直立或羹生或攀援半灌木,高可达1米,有散生利刺及无数倒生刺毛。羽片通常4枚,掌状排列;小叶多数,触之即闭合而下垂,矩圆形,长8~13毫米,先端短尖,有散生刺毛,无柄。头状花序具长柄,单生或2~3个生于叶腋,直径约1厘米;花淡红色,极多;萼钟形,短齿裂;花冠下部合生,上部4裂,三角形,雄蕊4,花丝长,伸出;子房有短柄,花柱丝状,柱头顶生。荚果扁平,稍外弯,多数,长1~2厘米,顶端有喙,有3~5节,每节有1种子,成熟时节脱落,只剩下具有刺毛的荚缘:种子阔卵形。花期8月。 生于山坡、路旁、潮湿地,或栽培。分布华东、华南、西南。

本植物的根(含羞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季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另含含羞草碱、含羞草碱o-β-D-葡萄糖甙。叶含类似肌凝蛋白的收缩性蛋白质。种子含油约17%,性质类似大豆油,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为:亚麻酸0.4%、亚浊酸51%、油酸31%、棕榈酸8.7%和硬脂酸8.9%,另含不皂化物质2.5%,主要为甾醇。 【药理作用】含含羞草碱之植物,马、驴等动物食之可致脱毛。含羞草碱可看作一种毒性氨基酸,结构与酪氨酸相似,其毒性作用乃由于抑制了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统,或代替了某些重要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的地位所致。饲料中含0.5~1.0%的含羞草碱即可使大鼠或小鼠生长停滞、脱发、白内障。人食入含有此碱之植物,可致头发突然脱落。它能轻度抑制碱性磷酸酶,对含金属的酶系统抑制不显著。其低铁复合物毒性远较为小。酪氨酸大量可拮抗含羞草碱对大鼠生长的抑制作用。 【性味】甘,寒,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寒,有小毒。" ③《实用中草药》:"性微寒,味微苦。" 【功用主治】清热,安神,消积,解毒。治肠炎,胃炎,失眠,小儿疳积,目热肿痛,深部脓肿,带状疱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消肿。" ②《本草求原》:"敷疮," ③《岭南采药录》:"治眼热作痛。"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药用价值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含多种成份: 类:(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11),24-TCMLIBien-21-oi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 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医学作用 1.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 (1→6)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苓多糖(PPS),具抗肿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进及抗肿瘤作用。[2] 2.羧酸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莫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等。又报道尚含7,9(11)-去氢茯苓酸、7,9(11)-去氢土莫酸、多孔菌酸C(polyporenic acid C)及3,4-裂环-羊毛甾烷型(3,4-secolanostane)三萜类化合物等。多孔菌酸外用于肝脏具细胞毒作用。此外,含、、、β-茯苓聚糖酶、、、、、、、、和等。 临床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