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_屈卫国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_屈卫国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_屈卫国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_屈卫国

中学生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中学生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率与生活的质量,所以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重要。那么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呢?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样与父母相处 我们每天都在与许多人打着交道,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这就形成了我们学生的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我们要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许多同学做得很好,但在家里往往很随性,与父母沟通少,不屑与家长处理好关系,这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今天我就讲讲怎样与父母相处。高年级的同学都知道一个词:代沟。什么是“代沟”呢?就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子女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你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⑵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喜欢

自己独处,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不好的事情,于是,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两大类,其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纵向人际关系;与同伴的关系是横向人际关系。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比小学阶段更加复杂和多元。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锻炼初中生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尤其异性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他们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缺少人际交往这一课,他们成人后,费很大的劲也未必能弥补这种缺失,因为已经形成的孤僻、自卑、怯懦、多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会遭到集体的排斥”。在人际交往中,初中生就是通过不断体验和感受他人评价及不断调整自我评价,从而逐渐走出幼稚、依赖、偏激、封闭的状态,并逐渐使自己更加成熟、独立、理性和开放。最终,初中生学会积极参与各种交往活动,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纵向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纵向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转型,处在转折期:由小学时期的“儿童—成人”关系逐渐转变为“成人—成人”型关系。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描述的,在少年与成年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从“听话”向“平等”过渡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长,有强烈的“成人感”,然而,初中生此时的心理还不成熟,还存在

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这表现为,初中生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恼时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和教师也因此对儿童的成长总放心不下,不敢放手,总是苦口婆心地说教,采取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限制儿童的交往和活动,有时甚至采取指责等方式对待他们的独立或“反抗”。家长和教师的不信任、过分关心、过多干扰或无谓的指责,常常容易激化矛盾,使初中生产生抵触、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对抗家长和教师的现象,或者自我闭锁,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拒绝成人的关心和帮助。初中生的不良人际关系,在下面的数据中已清楚的表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可以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困扰初中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这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并不是说初中生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一定就是矛盾和斗争,只要方法得当,家长和教师在帮助初中生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方面是

初中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

初中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 现在初中生的社会交往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家长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社会交往并不重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将来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原因之二是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影响。比如住宅相对封闭带来的问题,再加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少,使一些孩子甚至怕与人交往。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本领在未来社会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很小。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使孩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能在将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从交往的对象来看,初中生最愿意与同伴交往。他们开始产生摆脱父母的心理与行为,其实是在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准备。很多家长感到这个阶段的孩子与父母的话少了。这是很正常的事,可以说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其实,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伙伴,并与之一同玩耍、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些年龄或成熟水平相仿的伙伴称为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同伴交往上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么初中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呢? 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做了一个调查。给班级学生呈现一些同伴交往情境。情境中,一周末,马泯同学准备请李光到他家参加生日聚会。而李光并没有去参加。请学生从心理层面进行原因解释。结果发现,一些同学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同伴拒绝,是由于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而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遭到同伴拒绝。另有小学生认为,同伴的拒绝是由于碰巧有事等客观原因。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同学拒绝的。这一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的理解会影响同伴对他们的接纳。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训练被同伴拒绝的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从而改善与同伴关系。 除了个体自身的心理理解能力外,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对同伴关系起着一定影响。我们不妨先看看下述案例。小盈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根据调查发现,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属于被拒绝的学生,这种同伴地位持续到目前的初中二年级,但是他被拒绝的程度在逐渐降低。在访谈中,他表示他的同学并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至于原因,他认为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他看到教室的墙上有一小块儿污点,好心想去把它擦干净。恰巧这个时候,老师进来了,误以为是他所为,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了他。虽然他曾辩解,但老师执意这样认为。 从那以后,同学常拿这件事情来取笑他,使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后来,父母与老师进行沟通,老师道了歉,但同伴们的嘲笑并没有完全消失。不过,随着逐渐长大,小盈的同学关系逐渐好转,尤其是七年级的新班主任非常注意挖掘他的优点,经常鼓励他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久而久之,同学们比以前更接纳他了。他的自信心也因此而大大增强,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从这一案例中能看出,初中学生自身、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

高中生与同伴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是

高中生与同伴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在高中阶段,除了重视教学之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高中生与同伴的人际关系特点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与同伴的人际关系特点 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中生所接触的主要人群便是同伴,与同伴人际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高中生涯的整体效果。据相关资料和数据显示,与其他人群相比,高中生和同伴交往水平达到最高,特别是在异性交往方面,人际关系水平远高于和同性伙伴的关系。但是之前很多研究却普遍觉得异性关系没有同

性关系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由于受到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心理因素影响。与初中相比,高中生的生理逐渐发育成熟,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了解并和异性进行接触。其次,社会环境变化影响。传统思想观念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在学校期间异性之间很少接触,甚至都没有语言沟通交流,大家普遍倾向于和同性伙伴交往。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国际日益接轨,高中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也逐渐摈弃了自身传统思想,变得渐渐开明起来,不再拘束于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如果对异性明显有好感,也不再强行克制和压抑自身情绪和心理,逐渐敢于勇敢表达,与异性开始正常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高中女生的异性关系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但是相较而言,男生的异性关系却很不稳定,甚至在不断下降,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的男生表现尤为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生理因素方面的差异,同年龄的女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往往比男生较为成熟,特别是身体发育通常会早于男生长达2年,也会相对较早地对异性产生更多的好奇和兴趣,无论是在情绪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都产生了新的想法和体验,渴望和异性能够有更多的接触,满足其心理需求。但是高一、高二阶段的男生此时生理正在逐渐发展完善,尽管对异性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和兴趣,然而在初始阶段,他们表达自身对异性的好奇所采取的方式却十分相反叛逆,不仅不关心异性,反而对异性态度十分冷淡,即使面对有好感的异性,也经常说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话,轻视异性,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对异性进行攻击,导致异性关系直线下降,甚至降到冰点。但是随着身心发展的日趋完善,高中生也会对过去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异性逐渐转变态度,开始采取友好的方式和异性进行接触和交往,逐渐缓和了和异性的关系,异性关系开始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意义

浅论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意义 摘要: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人际关系发展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父母的依赖日益减少,而与同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依赖却在增强,同伴成了他们人际沟通的主要对象,同伴交往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同伴同伴交往 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及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成人感”和独立性的增强,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与同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依赖日益增强。 一、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概述 何谓同伴,目前关于同伴的定义有很多,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综观各种定义,作为同伴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年龄相仿;二是社会地位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对于中学生而言,学校里面的同学具备了同伴的所有特征。同伴关系的建立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与教师、父母等成年人的交往;二是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后者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仿且社会地位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通过共同的活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同伴群体年龄相仿,兴趣一致,支配权平,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在这个群体

中,他们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是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而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忽视了中学生同伴交往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功能,只重知识传授,重智力开发,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有专家指出,加强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意义 同伴交往是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必需的。因此,为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必须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教育。 (一)同伴交往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及社会需求,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就其年龄特征来看,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需求不断产生,与现实相冲突和矛盾。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与同伴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交往成败对学生影响较大。中学生的交往范围主要在校内,多数在本班,“相互帮助”是交往的主要目的,“坦诚、宽容”是交友的主要态度,“人品好坏”是交往成败的主要原因,“日常接触”是交往的主要方式。这都反映出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动机和热诚,并且通过这种交往可以缓解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但调查也发现,低下的解决人际冲突能力及较低的课外交往频率又折射出他们人际交往实践的贫乏。通过与同伴交往也是满足其社会需要,

(完整版)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11380字-3套题每套25题

IPPA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中学生,父母与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你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与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与重要他人的相互关系,请你仔细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回答将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你的任何信息都作为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不会向任何人遗漏,请放心作答! 年龄:年级: 性别: (1)男 (2)女 父母是否外出务工:(1)是 (2)否 (选“是”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选“否”请跳过) 谁在外务工:(1)爸爸 (2)妈妈 (3)父母均在外务工 你与父母分别时间: (1)1-3个月 (2)3-6个月 (3)半年到一年 (4)一年以上 “1”-根本不是这样“2”-很少是这样“3”-有时是这样“4”-经常是这样“5”-总是这样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我母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称职的母亲。 1 2 3 4 5 3.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我母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母亲的意见。 1 2 3 4 5 6.我觉得向母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母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与母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母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我很容易为母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我有很多不开心,但母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当讨论事情的时候,母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我母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我母亲有她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她。1 2 3 4 5 15.我母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母亲。 1 2 3 4 5 17.我很生气我母亲。 1 2 3 4 5 18.我没有得到母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我母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我母亲理解我。 1 2 3 4 5 21.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母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我信任我的母亲。 1 2 3 4 5 23.我母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1 2 3 4 5

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

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沟通的艺术 一.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1.仪表性 指在交往中个人的仪表、体形、容貌、姿态、衣着打扮等特点,以及落落大方、风度翩翩的举止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许多中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受此因素的影响,有的甚至出现“以貌取人”的倾向。 2.相似性 指在交往中双方因文化、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有共同之处,彼此产生好感。中学生常常因在某一方面相一致或相近,而相互喜欢,相互吸引,产生共同语言、情投意合并成为好朋友。据调查,中学生在友谊标准上,无论是初中生或高中生都将“兴趣、想法、成绩、意见和自己差不多的,能谈得来”排在第二位;即强调心理上的相似性和亲近性。 3.互补性 指在交往中双方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即互补。中学生往往选择具有某种特征的同学作为交往对象,这些特征是自己缺少,通过交往,彼此都获得满足,从而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4.敬仰性 指在交往中双方彼此尊敬和仰慕产生的相互吸引。一般来说,在人的交往中,听到称赞你的话越多,你就越喜欢说话的人,因为这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奖励。在交往中,人们会因为得到对方的赞赏而产生好感,并由此产生了进一步交往的愿望。 5.人品性 指在交往中人格品质、品格,在交往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愿意与诚实、直率的人交往,而对心术不正者则敬而远之。据调查,无论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在选择有友谊时,排在第一位的标准是“同

忧愁、同快乐、相互关心”、“人相知,贵知心”等精神上的默契。从而折射出人品在交往中的重要性。 6.随意性 指在交往中因某些因素的影响使交往具有随意性。由于中学生在认识能力、评价能力等方面还不十分完善,情感丰富,有时具有冲动性。因而在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表现为交往的对象良莠不齐。 7.隐蔽性 指在交往中由于害怕父母和教师的干预,或因与父母、教师的择友观不同,部分中学生的交往带有“地下”隐蔽性,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交往,隐蔽性更强。 二.中学生存在的交往问题 1.不敢交往。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场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个人反应程度不同,而一部分人在这方面反映特别强烈。有些学生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中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或在与人交往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是感到恐惧,不敢与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交往。有些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因为嫉妒和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主动与人交往,缺乏人际交往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人际交往平淡。对人对事经常采取回避的态度,缺乏与人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孤芳自赏,多疑敏感,久而久之,在人际交往中就形成了退缩、回避的行为。 3.不善交往。有些学生因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人际交往中显得过于生硬、木纳、不容易被他人了解,或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的,不注意交往的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等等,严重影响与人交往。 4.不懂交往。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存在不切合实际的观念,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总希望得到别人的主

中学生依恋情结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教学与管理》2010年10月20日 社交焦虑问题是影响青少年社会交往的常见心理问题,而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又对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Ainsworth(1972)等人通过经典的“Strange Situation”实验推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将来患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更高,这个推测被Warren等人进行的追踪研究证实了;Frances M.Vertue(2003)通过理论探讨,用依恋理论中的内部工作模型整合了社交焦虑的多种解释理论,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学者研究发现羞耻感、低自尊、朋辈关系等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作。青少年时期,个体的依恋对象由儿童时期的父母,逐渐转为对同伴的依恋。大量的文献资料一致认为父母和同伴依恋是青少年依恋的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本研究试图从青少年与父母、朋友的依恋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索青少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项城市、新疆伊宁市、重庆市6所中学(3所初中,3所高中),共计15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03份。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己修订的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SAS-A;La Greca,1999)测量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水平。该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816,分辨系数为.715,这说明修订的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比较稳定和可靠;采用王争艳等人(2005)翻译并修订的量表父母和同伴依恋测量(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测量青少年的依恋状况,在本研究中三个具体依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母亲依恋量表的Alpha系数是0.897,父亲依恋量表的Alpha系数是0.908,同伴依恋量表的Alpha系数是0.901,信效度符合研究需要。 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的是SPSS11.5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青少年依恋的现状 (1)青少年父母亲依恋的性别、年级差异 对青少年的母亲依恋进行性别和年级的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年级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p=0.033<0.05),男生在初中二、三年级时对母亲的依恋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高一、高二时又有所回升,而女生对母亲的依恋水平并未出现显著的年级间的差异。对青少年的父亲依恋进行性别和年级的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性别主效应或年级的主效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青少年同伴依恋的性别、年级差异 对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进行性别、年龄的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54.285,p=.000),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高于男生;而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青少年依恋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将青少年依恋的各个因子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各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除了父亲沟通与青少年在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的相关不显著外(r=-0.031p>0.5),依恋的其他维度与社交焦虑的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以青少年父母和同伴依恋、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各因子为模型变量,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模型来分析青少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亲疏离、同伴疏离、父亲信任和同伴信任对青少年社交焦虑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都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青少年依恋的性别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三个具 中学生依恋情结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筅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朱海东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刘云艳 筅 国家知识产权局陈蔚 筅 34 ··

中学生同伴关系案例分析

中学生同伴关系案例 案例一 一、一般资料 王某,汉族,男,17岁,独生子,章丘本地人;本校高二年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日常活动较少;近期生活方式无重大变化。父母均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父亲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喜欢喝酒,对孩子管教比较严格,母亲温顺贤惠,任劳任怨。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和同学交往较少,对一些同学的做法很反感,以致同学关系有些紧张。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是太好。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幼儿时期身体健康。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比较内向,非常听父母的话。因为害怕父亲,与父母亲交流不多。上小学、初中时,王某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在校表现比较好,与同学相处还可以。上高中以后,因不满一些同学的做法,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变少,人际关系开始变差。同时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而且和预期的差别很大,考试成绩时有波动,因上述两个原因,求助者出现焦虑情绪。同时因父亲的喝酒问题,害怕影响父亲的身体,导致精力不能集中。 案例二 小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肖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四个方面: 1、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2、师生关系 3、同伴关系 4、亲子关系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同伴(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中有“结伙”的特点。 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习小组、共青团、少先队、课外活动小组等,但中学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在校内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由于小团体成员态度的相似性往往形成了形式松散而行动又往往协调的群体。这类“结伙”多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2、交往中以友谊为基础。 需要的互补性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因互相帮助而产生交往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中学生交往中的需要和互补因素都比较少。 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以友谊作为交往的基础,这是在中学生中出现“哥们”义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调查,中学生中同性朋友占90% 以上,两性之间的交往,尚存在一定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相同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好交往、重友情,感到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中学生的交往变得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这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往,一旦友谊被破坏,交往也就中断。 3、交往中的社会化趋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

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1.标题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2.摘要 青少年处于开始走上人生的道路,开始新航路得关键时刻,同样需要友谊,因此,在青少年时代,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3.关键词 人际交往 4.前言 新课标提出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往能力。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学生交往的范围接触越来越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人。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其一,身体正在急剧发育,使他们积蓄了大量能量,容易过度兴奋;其二,学习上的任务很重,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其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关系也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这就使他们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面对这三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重要,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 》 “人际关系”顾名思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来往。它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心里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并在交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里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 “人际关系”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经商的生意人间的贸易往来是一种人际关系,那么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它是通过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友谊是人际关系互动的良好且可贵的成果。友谊是同学之间经过互相交往、彼此接触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纯真的清感关系。人际交往是任何一个年龄的人都有的基础心理需要。 在高中生时代,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底都很正直的,严明的朋友,朋友之间亲密和睦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情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最长,特别需要找朋友倾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说,朋友是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马克思说过;“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实施人生的无价之宝。”青少年处于开始走上人生的道路,开始新航路得关键时刻,同样需要友谊,因此,在青少年时代,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5.正文 5.1.研究方法及过程 调查法 人际交往能力测评 % 1.你已经定下了要去会一位朋友,可是你却疲惫不堪。当你无法与他(或她)相会时,你A.不赴约了,希望他或她会谅解你 B.去赴约,并且尽量玩得高兴 C.去赴约,但问他(或她)如果你早些回家的话,他(或她)是否会介意 .你和你的朋友能友好多久 A.大多数都能多年 B.长短不等,志趣相投者可以多年 C.一般都不久,你不断的弃旧交新 .一个朋友向你吐露了一件极有趣的个人问题,你常常: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 使学生认识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知道几种同伴交往的技巧。 2.情感 能够乐于、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体验有效沟通带来的乐趣、成就感和愉悦感。 3.行为 学会认识并分析自己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能够掌握几种同伴交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他人和自身同伴交往所存在的问题,掌握几种同伴交往的技巧。 【教学方法】 游戏、心理剧、讨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分析】 中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等。其中,同伴关系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也是其之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和顺利成长的关键和人格、性格形成的前提。初一的学生刚刚脱离小学单一而直接的同伴交往,转到初中相对复杂而多变的人际交往状态。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环境不适应,容易引发同伴交往不适应,进而影响其生活、学习。 在进行个别辅导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多例初一学生关于同伴交往问题的案例,在进行总结、分析的前提下,我对初一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初一学生的同伴交往现状令人担忧,而造成同伴交往中人际关系不良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性格因素:以自我为中心,性格过于内向、敏感,性格中的“完美主义”,对朋友要求苛刻。 2.缺乏交往技能。

3.学业负担的影响:学业太差,自卑的包袱过重,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畏缩、怕受伤害,不愿与人交往。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心高气傲,也容易“鹤立鸡群”,“知音”难觅。 4.社会偏见的影响: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差异,使有些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偏见,交朋友挑三拣四,有很强的小团伙意识,也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鉴于以上因素,我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心理辅导活动课,针对初一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进行交往意识的培养和技巧训练。 【教学准备】 教室内学生位置按照预先安排好的6*8的分组排位就坐。 多媒体课件。 放置案例的信封。 【教学活动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一、暖身活动:心有灵犀 1.指导语: 你试过与别人之间“心有灵犀”的感觉吗?你跟朋友之间有过异口同声的默契经历吗?今天,我们就首先来看看你与朋友间的默契程度。 要求: 与搭档面对面坐好,左手置于身后,右手四指勾握,大拇指顶住,闭上双眼,不准出声。当教师说停止交流的时候,也要保持这样的状态。 2.教师导语: 现在请用大拇指来交流确定,双方哪位为帽子,哪位为袜子。给大家5秒的时间予以确定。 交流 3.结束语: 停止交流,现在请大家将双手置于身后,同样不可以说话和睁开眼睛,现在请认为自己是左的同学举手。 双手不要动,睁开眼睛。 看,你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回答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四个方面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四个方面:1、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2、师生关系3、同伴关系4、亲子关系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定义: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同伴(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中有“结伙”的特点。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习小组、共青团、少先队、课外活动小组等,但中学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在校内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由于小团体成员态度的相似性往往形成了形式松散而行动又往往协调的群体。这类“结伙”多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2、交往中以友谊为基础。需要的互补性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因互相帮助而产生交往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中学生交往中的需要和互补因素都比较少。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以友谊作为交往的基础,这是在中学生中出现“哥们”义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中学生中同性朋友占90% 以上,两性之间的交往,尚存在一定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相同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好交往、重友情,感到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中学生的交往变得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这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往,一旦友谊被破坏,交往也就中断。3、交往中的社会化趋势。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己不满足于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交往范围,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1: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2: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3中学生外流与表达已趋于合理化。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少年男女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性别特征。在这一时期,人的性器官明显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性意识迅猛觉醒,从而进入性的活跃期。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这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兴趣与爱恋的前奏曲。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低年级。青春初期,由于对性别、性角色的心理认同的增强,以及对第二性征发育的不安和烦恼,使得一些学生此时对异性有意疏远。常表现为:不愿与异性同座(儿童阶段并不避讳),与异性同座划分“楚河汉界”,在活动中躲避与异性接触,对比较接近的男女同学进行嘲讽等。不过,表面上男女界限分明的真正原因,恐怕还在于与异性交往的不安与羞涩,出现了“心相近而形相远”的现象。 2.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短暂的疏远与相斥之后,是渐浓的关注与接近。大约在初二三年级逐渐明显,表现为刻意修饰打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少数大胆者会从眉目传情发展到写纸条、写信示爱。此阶段的少男少女正处于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其对异性的关注具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其交往指向多是泛泛的,大多是因相互的好感自然吸引。 3.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随着对异性关注的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和性欲的冲动。当这种心理较为专一地指向某一异性时,便有了纯洁而幼稚的初恋,并产生相应的追求行为。初恋的心理,既有欢乐喜悦、痴迷陶醉,也有羞涩不安、疑惑戒备,错综复杂。

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字 3套题每套25题

.. IPPA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中学生,父母与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你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与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与重要他人的相互关系,请你仔细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回答将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你的任何信息都作为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不会向任何人遗漏,请放心作答! 年龄:年级: 性别: (1)男 (2)女 父母是否外出务工:(1)是 (2)否 (选“是”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选“否”请跳过) 谁在外务工:(1)爸爸 (2)妈妈 (3)父母均在外务工 你与父母分别时间: (1)1-3个月 (2)3-6个月 (3)半年到一年 (4)一年以上 “1”-根本不是这样“2”-很少是这样“3”-有时是这样“4”-经常是这样“5”-总是这样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我母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称职的母亲。 1 2 3 4 5 3.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我母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母亲的意见。 1 2 3 4 5 6.我觉得向母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母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与母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母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我很容易为母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我有很多不开心,但母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当讨论事情的时候,母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我母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我母亲有她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她。1 2 3 4 5 15.我母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母亲。 1 2 3 4 5 17.我很生气我母亲。 1 2 3 4 5 18.我没有得到母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我母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中学生人际关系测试.doc

中学生人际关系测试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离不开群体生活,不能没有朋友。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育时期,他们更加需要交往。现代中学生交往能力普遍低落,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每个问题作出回答。符合你的情况的,则把该问题后面的"是"圈起来:不符合你的情况的,则把该问题后面的"否"圈起来。 (1)你平时是否关心自己的人缘? 是否 (2)在食堂里你一般都是独自吃饭吗? 是否 (3)和一大群人在一起时,你是否会产生孤独感或失落感? 是否 (4)你是否时常不经同意就使用他人的东西? 是否 (5)当一件事没做好,你是否会埋怨合作者? 是否 (6)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时常发现他们不打算来求助你? 是否 (7)假如朋友们跟你开玩笑过了头,你会不会板起面孔,甚至反目? 是否 (8)在公共场合,你有把鞋子脱掉的习惯吗? 是否 (9)你认为在任何场合下都应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吗? 是否 (10)当你的同事、同学或朋友取得进步或成功时,你是否真的为他们高

兴? 是否 (11)你喜欢拿别人开玩笑吗? 是否 (12)和自己举爱好不相同的人相处在一起时,你也不会感到兴味索然,无话可谈吗? 是否 (13)当你住在楼上时,你会往楼下倒水或丢纸屑吗? 是否 (14)你经常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进吗? 是否 (15)当别人在融洽地交谈时,你会贸然地打断他们的话吗? 是否 (16)你是否关心和常谈论别人的私事? 是否 (17)你善于和老年人谈他们关心的问题吗? 是否 (18)你讲话时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口头语吗? 是否 (19)你是否时而会做出一些言而无信的事? 是否 (20)当有人与你交谈或对你讲解一些事情时,你是否时常觉得很难聚精会神地听下去? 是否 (21)当你处于一个新的集体中时,你会觉得交新朋友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是否 (22)你是一个愿意慷慨地招待同伴的人吗? 是否 (23)你向别人吐露自己的抱负、挫折以及个人是否 (24)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时,你是否试图把事情的细节都交待得很清楚? 是否 (25)遇到不顺心的事,你会精神沮丧、意志消沉,或把气出在家里人、朋友、同事身是否 (26)你是否经常不经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 是否

初中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教育对策

初中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教育对策 准考证号:132106100269姓名:刘花荣 摘要:本文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接触到的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进行分析,就其原因及教育对策进行阐述,以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字:初中生人际交往原因教育对策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学生来讲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要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本人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就发现,有的同学只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爱理不理,动不动就“我不爱理他”在交往中显得十分幼稚和偏激。确实如此,随着初中生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化。他们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与老师关系在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不和谐甚至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不同的类型,其表现形成和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辅助性的,有的放矢的教育对策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 一初中生常见人际问题的案例 小A,女孩,初中二年级,成绩在班级中等,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亲离婚,母亲已改嫁他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与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另有一上初一的妹妹。初次接触,只是觉得女孩有点闷,不太爱说话,但说起话来,言语较冲,在“礼貌待人”方面做的欠妥后据同学反应,她说话做事风风火火,但经常出现和同学争吵,打架事件。大半学期下来,她几乎与班里每个同学都吵过架,有几个到现在仍不交往。据教师反应,上课态度随便,不够专心,有几次因违纪和任课教师发生冲突,影响正常教学。家访时发现她在家里不够体恤爷爷奶奶,显得自私懒惰。有几次次把奶奶推搡在地,甚至有因没拿到理想的零花钱数目而离家出走二天。 小B与小A是同一班级的女孩,两人平日里走得较近。家中有兄妹三人,母亲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父亲左腿残疾。家庭贫困。平日里父母干农活比较辛苦,对孩子的管教仅限于物质上的,且没有明显的管束能力,故养成其倔强沉闷的性格,再加之该生有明显的兔唇。虽然在班级中偏高,但经常受同学嘲笑和冷落。但因一次因作业问题与任课教师起冲突,她态度强硬,死活不认错,因而与老师僵持了好几天,此事对其甚有影响,以后变得更加的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滑,班主任与家长都很着急。 小C,初中三年级,个头在班级中等,成绩中等。在家中是独生子。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新学期报到时,家长介绍说:他很少说话,比较怕人。一段时间接触下来,他的内向真的不一般,只要和人说话,一定脸红,特别是和女同学、老师讲话,情况更糟糕,上课回答问题有时会紧张的语无伦次,这在语文课设上显得特别的明显,但课后作业完成得很不错。在和同学的相处中,从不惹事生非,能够和别人和平共处,但有几次同学包干说,他在班级里是个受气包,经常受欺负。作为一个组长,收发本簿时,他们组经常受不齐,流动红旗他们组也很少拿到。就和人相处的问题,他几次来找老师谈。

浅析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

浅析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消除孤独感。 人本来就害怕孤独。但无论置身于怎样的人群之中,人和人之间还是互无瓜葛。人世就是这样的冷漠无情,所以,都市中流行随身听大概就是为了用平时听惯了的音乐来独自打发处于人群中的孤独吧。 那么,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独呢?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防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

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啦,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啦,等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但孤独感却时时向我们袭来,特别是相对于青少年这一人群,在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孤独感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的重要因素。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产生。造成人际孤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因素。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 2、自我意识增强。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他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