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凤城姓氏文化

凤城姓氏文化

凤城姓氏文化
凤城姓氏文化

凤城姓氏文化

2014-04-16 09:56 来源: 凤城新闻网作者:云龙

凤城地区最早出现的姓氏是汉朝涉姓。公元前109年涉河任辽东郡东部都尉,驻兵武次城。辽朝契丹族耶律氏居开远县,辽圣宗侄子耶律宗熙任开州镇国军节度使,驻开州城(凤城)。金朝女真人赤盘顺忠,曾任开州世袭千户。明朝处罪犯以流刑到辽东充军,军士可以雇佣帮丁,山东河北汉人大量迁入。汉姓有毕、蔡、晁、陈、董、丁、房、高、葛、郭、洪、侯、何、梁、廖、李、林、吕、金、姜、节、季、刘、倪、牛、宁、孙、齐、曲。尚、谈、汤、滕、王、汪、吴、熊、邢、徐、许、鄢、严、杨、原、姚、殷、叶、翟、张、赵、郑等姓氏,人口较多的有王、刘、齐、高、杨、何、吴、姜、蔡、汤。明朝女真族人,仅有名字不详姓氏。1635年11月22日清太宗下诏废止女真旧称,定族称为满洲,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通称为满族。迁居凤凰城的蒙古族和锡伯族也是和满族一样习惯上不称姓,只称名。19世纪初才普遍改用汉姓,出现汉语姓氏。

满族在清朝有佛满洲、依彻满洲、包衣满洲之分。佛满语陈,这些满族人祖籍长白山,是女真人的后裔,为反抗明朝统治,维护满族生存发展作出贡献。1644年"从龙入关",为清朝定鼎北京而征战,1687年被调回凤城实边驻防。依彻又作义奇,满语新。依彻满洲原籍吉林省乌拉(吉林市附近)地方,1678年南迁盛京(沈阳),一部分调拨凤城当差。包衣满语奴仆,大部分是被俘编入旗籍的,凤城包衣满洲多在盛京内务府当差。另有汉军八旗,旗属为满族。现将调查到的满族姓氏予以介绍。

爱新觉罗氏清肇祖猛特木姓,后改汉姓为金、肇、赵、钱。凤城爱新觉罗氏居住沙里寨镇诗雅甸村、凤凰城区和龙王庙(今属东港市)等地,人口100人左右。凤城爱新觉罗氏系从岫岩满族自治县哨子河乡迁来,原住岫岩镇火神庙胡同。谱书记载为长白山六道沟人,排"廷瑞永连恩,万国景荣振,玉殿明安俊,福禄海成云"20个字,凤城爱新觉罗氏已用到景字。据20个字的第四辈赵连运说其俗不供天地爷,认为自家就是天之子,即皇上。

赫舍哩氏汉姓分为赫、康、张三姓,康隶满洲正黄旗,赫、张隶满洲正白旗。

赫氏始祖洼尔达被授予汉都将军,1879年确定"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28个字以序辈数。张氏乌尔度,1716年任凤凰城城守尉,凤凰城、边门张家、鸡冠山沙子岗是其聚居区。后裔散居汤山城、宽甸长甸、东港兴隆、东尖山等地。康氏有奎显八保,曾任奉天副都统。康氏始祖卡宜奇郎,按汉语偕音以"卡宜"取吉庆字为康。迁居边门镇老爷庙,散居宝山、石城、宽甸的红石砬子。赫氏始祖汉都将军洼尔达先居边门镇,后裔散居于玉龙、红旗、刘家河、赛马、蓝旗、鸡冠山、白旗和岫岩汤沟、朝阳;宽甸长甸;丹东振安区等地。自第五世起列"文玉尚荣恩桂,延昌尔基之会,兆民稔格家箴,万世葆纯国粹"24个字为辈数范字。

姜佳氏据《姜佳氏墓志表》介绍,姜佳佑恭始祖授建威将军,二始祖姜佳德音被授武德佐骑尉,善骑射,任骁骑校。1686年驻防凤凰城老虎洞(蓝旗镇老虎洞村),隶满洲正黄旗,后移迁草河、长山(今属东港市)、小黑山、宽甸古楼子、杨木村等地,考中进士2人,汉姓姜。

吴扎拉氏又兀喇氏,始居长白山。1687年始祖奉命自北京来凤凰城驻防,住白旗吴家村,隶满州镶自旗。取汉姓吴,后裔迁居到宝山,岫岩黄花甸、关门山,东港黑沟,宽甸毛甸子等地。

他塔喇氏又他他拉氏,1636年移居奉天府新城堡(沈阳新城子),六世祖古巴达奉命驻防风凰城,住城东蒿子沟(唐家堡子),隶满洲正红旗,汉姓唐,风凰城、草河、边门东山唐姓为其后裔。自第十二世起排"文武全桂荣,纯德耀显明,福庆忠盛延,长治启国隆,吉祥永茂顺,英连广运成"30个字以序辈数。

叶赫那拉氏叶赫嫡派,姓那拉氏,1644年奇玛瑚随清世祖入关,生9子,1687年第九子羊山拨驻凤凰城,居宝山石柱子,隶满洲正白旗,汉姓那,散居沙里寨、白旗、边门、凤凰城等地。自第九世起排"文殿庆世守,贵国德泽长,春明安万载,彦志运永康"20个字为辈数范字。

喜塔喇氏始祖居长白山,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移凤凰城驻防,住凤凰城。隶满洲镶白旗,汉姓齐。散居东港东尖山、合隆、宽甸八河川、岫岩杨家堡等地。四世祖阿古都督之女哈分不哈为努尔哈赤之母。

田健氏祖居长白山,1687年到岫岩驻防,隶满洲正黄旗,汉姓田,后裔有迁移草洞的。

富察氏祖籍长白山二道沟,属金朝后裔,佛满洲,汉姓傅。清初"从龙入关",1687年一世祖被拨开原,未等住下又奉命拨到岫岩驻防,居住红旗营子。到第六世排"文景安宗玉,恒承继国良,善纯英贵永,德广世绍长,,20个字以序辈数。18世纪末文字辈有1支举家迁居白旗黄旗居住,开办粉房,其地因之得名为傅家粉房,今已传到承宇辈,散居于白旗、凤城和黑龙江宝清、克山等地。

富察拉氏又作富察氏,汉姓富、傅,四世祖莽色德宜佳乎之女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皇后。清初"从龙入关",一世祖文达力于1687年奉命来凤凰城边门驻防,隶满洲镶红旗,传12世。后移沙里寨诗雅甸、弟兄山、鸡冠山、刘家河,宽甸虎山、灌水等地。学名自第六世起排"恒文廷殿宝,赓吉锡铭荣,恩广长书贵,春多万景英"20个字;官名自第七世起排"庆桂松全寿,祥联百福元,永成崇瑞玉,允守凤鸣延"20个字。

萨嘛喇氏汉姓蔡,1687年始祖邦牛由北京拨到凤凰城驻防,隶满洲镶蓝旗卡克都里佐领下当差。居于凤城和沙里寨蔡家,后散居于吉林省双城、四门子、宝山、宽甸青椅山、岫岩洋河等地。自第九世起排"景运兴克昌,桂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宗庆其光"20个字以序辈数。

萨谷达氏1687年二始祖罗固太拨驻岫岩,取其名首字罗为姓,居凤山区的罗姓是从岫岩迁居来的。

佟佳氏始居佟佳,取地名为氏。始祖那郎阿,生3子,索色、佟代、佟色,第六世取佟为姓。1687年驻防凤凰城发箭岭后(新民村)。隶满洲镶黄旗,迁居风城、东汤、石城、瑗阳、草河、大兴、岫岩前营等地。

马佳氏始居马佳地方,以地名为氏。1687年来凤凰城驻防,隶满洲正黄旗,居沙里寨、东港黑沟、宽甸毛甸子等地。1822年确定第十四世以文字排起,共列16字,为"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世,谦惠延年"。1837年为避讳,从原定16个字中选出"绍世延熙,忠诚积庆"8个字为自第十四世起的范字,由第二十二世起范字为"福德保裕,永春广荣"。1912年马氏一支自定16个字为范字:"世玉英贤,庆权仁德,孝敬明廷,忠勤扶国"。沙里寨盖家马氏按此16字排辈。

舒穆禄氏始祖叶运世居朱舍里地方。1687年驻防凤凰城,隶满洲正白旗,汉姓徐,叆阳徐姓、刘家河徐姓是其后裔。

完颜氏系金朝皇姓,1687年由北京拨来凤凰城驻防,居白旗,隶满洲正白

旗,取汉姓王、汪,散居汤山城、东汤、大堡等地。第十世范字为万,排"万年崇德善,百世效贤良,忠正承恩广,文明裕泰昌"20个字以序辈数,范字已至16世。

瓜尔佳氏汉姓关,祖籍长白山深河,1644年"从龙入京",1687年八世祖翁窝图由北京迁居凤凰城宝山驻防,隶满洲正红旗。居宝山、凤凰城、大堡、鸡冠山四台子、边门、草河等地。另有瓜尔佳氏,隶满洲镶蓝旗,居风山区,隶满洲镶红旗者居白旗雕窝。

索绰罗氏祖籍长白山五道沟,原隶满洲镶红旗,始祖松吾突之子舒力突于。1664年自北京来岫岩驻防,汉姓曹,草河区曹姓为其后裔。

钮祜禄氏钮祜禄,满语狼,取同音汉字郎为姓。始居长白山,1687年奉命来鸡冠山四台子驻防,隶满洲镶白旗,迁居于石城郎家堡子等地。

莫尔根氏佛满洲,汉姓莫氏,住白旗奠家。

易穆查氏佛满洲,又作尼玛察氏,汉姓杨,住大汤沟(今属岫岩)。

高氏满语姓氏不详,祖籍长白山九道沟,"从龙入关",1687年奉命回盛京,驻防凤凰城,隶满洲镶红旗拉宝亭牛录下当差,居住白旗雕窝堡和尖山窑(今属岫岩),排"禄来依太敏,成恒宝寿昌,厂_田勤盛世,明德读书香"20个字以序辈数,该20个字排于哪一世不详,20世纪90年代这20个字已排至广字辈,散居风城、岫岩、吉林辽源市、黑龙江讷河市等地。

戴氏满语姓氏不详,祖籍长自山九道沟,"从龙入关",始祖海保迁居凤凰城,居住宝山红旗村房身沟,隶满洲正红旗,散居宝山北红旗、历家戴家淘、红旗团结村戴家沟等地。18世纪末以五十七的五字为首字排"五厄东文云,玉成富贵春,铭德仕继升,多兴永合珍"20个字以序辈数,从五字辈起已传10世。

文佳氏汉姓文氏,祖居朝鲜国玉尚左洞,始祖文端于17世纪中叶被"恩选来中国增入新满洲都京镶自旗注册"(《文佳氏家谱》),经考试进入译馆当差,拨归凤凰城城守尉衙门担任朝鲜语翻译官,居大堡三官庙,后移居二台子,由第三世起迁居凤城北山、红花岭(今属岫岩)等处,自第十二世起排"乾需师履泰,临复颐咸恒,孚益萃升鼎,震巽渐济丰"20个字以序辈数,族属满族。

包氏吴氏依彻满洲,满语姓氏、旗属不详。

徐氏包衣满洲,隶北京满洲镶白旗,居凤凰山下,"世充礼部四译通官"。上

戎"从龙入关",授京营总管,升兵部左侍郎,诰授光禄大夫,其子贞祥承袭一等子爵,任满洲副都统,钦加头品顶戴兵部尚书,诰授荣禄大夫,谥文达。当官极多,为望族。《凤城县志》记载为商朝箕子后裔,族属为满族。

王氏原籍山东,明朝迁入风凰城,为明朝凤凰城守堡官王元忠之族人,1625年王元忠平定镇江中军陈良策叛乱立功,授佐领世职,后裔居风凰城,入汉军旗籍,旗属不详。

教氏1726年迁居凤城,隶盛京镶蓝旗汉军,世居弟兄山教家屯。

管氏隶盛京正蓝旗汉军,居草河区管家村,始祖管有德,已传至第十二世。

扈氏隶盛京镶红旗汉军,扈锐官至户部郎中,举家迁凤城台子山居住,领地开垦。

阎氏原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后移居关东。1644年"从龙入关",隶盛京镶蓝旗汉军金永牛录。1679年拨往盛京归盛京镶蓝旗汉军第三佐领,驻防凤凰城,居大堡阎家。1765年至第四世有迁居草河等地的。

卢氏祖籍山东栖霞县,始祖卢性悟于1651年迁居通远堡,加入盛京镶黄旗汉军领地开垦。排"性可应进火,成偃德廷崇,广盛秉政尚,景启振兆忠"20个字为范字,已传至第十六世。1993年编《卢氏家谱》,增排范字20个:"裕廉博继富,国泰吉祥昌,家旺勤兴业,增明智华章。"

樊氏祖籍山东曲阜,明朝迁山东宁海,清朝初迁北京,后迁兴京,隶盛京镶白旗汉军第三佐领。1726年迁于凤凰城,居大堡龙湾,隶盛京镶黄旗汉军。1876年传至第八世,从第十世起,谱定48字,以序论辈:"广喜万金志本,廷恩庆立宗铭,从师学为贵重,今友相同俊英,乃克安仁秉正,纯全在礼增荣,景兴山海长盛,福守泰和恒赓"。已传18世。

黄氏原籍山东,始祖黄养民、黄三(黄二走失,不知去向)兄弟2人来凤凰城隶盛京汉军旗籍,旗属不详。以养字为第一世,排"养有进仲国,文瑶德永玉。克桂殿建业,光明治再序。原基复兴起,龙跃云天渠。富厚传家元,义方训子巨''40个字以序辈数,第七世有达明阿,第八世有苏伦太、巴哈布、乌金太等满语名字。养字以下已传15世。

夏氏居凤凰城区中兴村,隶凤凰城旗籍,正白旗汉军。

陈氏世居草河区叆河屯(叆河上堡),隶正自旗汉军。

卢氏祖籍山东蓬莱,17世纪末始祖卢有礼、卢有义移居凤凰城四台子居住,随旗占地。第五世祖至八世祖有用满语名字的,至第十世由云字始排20字为范字:"云山春富贵,盛世崇明良,丰裕年恒庆,吉祥国泰昌"。1986年编写《卢氏谱书》增编20个字:"英俊继宗业,永承德智章,勤俭治家本,振兴中华光"。并约定山、良、年、祥、昌、业、章、光8个字用于名尾,不得居中;不准兼用2个辈字,如范富字,名不准用贵。

另有顾氏(居草河顾家屯)、曾氏(居大堡)、艾氏均隶盛京汉军旗籍,旗属不详。安氏(居草河、大堡)、门氏(凤凰城)、姜氏(大堡小堡)隶凤凰城城守尉衙门所属各旗,旗属不详。1687年随满蒙旗人来风凰城驻防的有骑兵120人,马夫4人,这些人据《凤城县志》记载祖籍福建,因征战有功被编入八旗,分隶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汉军,户口册习惯上称壮丁,主要姓氏有姜、赵、傅、曹4姓。另有台丁,系云南人,属吴三桂部属。吴兵败被俘,编入盛京兵部,发往凤凰城各驿站和柳条边沿线当差,从事挖边壕、传送公文等活动,为官只能当到驿丞,即驿站站长,亦属旗人,原16姓,1917年编修《凤城县志》时仅存吴(吴三桂后裔)、李、张、王、刘、宫、宋、陈、佟、高10姓。蒙古族多系翁牛特、鄂尔多斯科2部人,1627年陆续归清,隶军籍,1644年"从龙人关",1687年拨还盛京,派往凤凰城驻防,编入八旗,称作陈蒙古。另有巴尔虎蒙古,系喀尔卡人,准噶尔部欲吞并其全部,内一小部叫做巴尔虎部,准噶尔部酋长派人说降,巴尔虎部不从,遂杀其使,统部南下游牧张家口外。1692年清朝王大臣议奏清圣祖批准,拨驻盛京凤凰城等处。1693年巴尔虎蒙古来到凤凰城,入凤凰城正黄旗旗籍,独立一署,称巴尔虎署;或与正黄、镶黄、正自、镶自、正红、镶红、正蓝、镶蓝8个旗署并称九旗署,俗称九旗,实则隶属正黄旗。

鄂氏鄂尔嘉氏,汉姓鄂氏,原籍鄂尔土。1644年由盛京拨凤凰城驻防,居大堡三官庙、凤山小隈等处,隶蒙古镶黄旗。

萨拉氏1685年始祖白达色迁居牛庄落户,隶蒙古镶蓝旗,汉姓为白氏,大堡、石城蒙古族白姓为其后裔。

挛雅拉氏汉姓李氏,1687年来岫岩驻防,隶蒙古镶红旗,赛马等地蒙古族李氏为其后裔。

卡克他氏汉姓康,早年归附后金,屡立战功。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

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予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1000多人。1905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垒(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

苏氏世居大堡三官庙,旗属不详。

戴氏世居大堡三官庙,隶蒙古镶黄旗。

卜氏世居石城边沟,后有迁居边门者,隶蒙古镶蓝旗。

瓜尔佳氏汉姓戴氏,始祖达克德1644年"从龙入关",入蒙古镶蓝旗五甲喇巴拜佐领下当差。1665年达克德奉命驻防凤凰城,隶蒙古镶蓝旗,居住于凤凰城,后散居边门、石城等地。从始祖下第八世以庆字始排"庆永明文,绍英成林,景福昌吉,克毓廷恩,祥光振瑞,有德崇勋"24字以序辈数。已传14世。

常氏原姓氏、旗属不详。

巴氏世居凤山大隈。

谢氏隶蒙古正白旗。

韩氏原姓氏、旗属不详。

何氏始祖巴音白斋,居何家岗(今属东港市),原姓氏、旗属不详。自第九世以长字为首,排"长景春荣贵,忠承百世英,仁文德智远,继业万世兴"20个字以序辈数。

吴氏世居凤凰城东砬子沟(今属犬堡爱路村),原姓氏旗属不详。

石氏隶蒙古镶黄旗,石城石姓为其后裔。

艾氏古鲁葛门氏,汉译艾,因以艾为姓氏。始祖鸟努力"从龙入关",任护军

之职。乌努力子阿必达迁凤凰城,隶蒙古正蓝旗凤英牛录下当差。1947年修家谱时,从第十一世起以正字为首字,排"正立长兴本,荣新恒茂春,昌明传世远,崇圣贵鸿恩"20个字以序辈数。传13世。

艾氏隶蒙古镶蓝旗。

胡尔佳氏汉姓胡,世居大堡影壁山前胡家堡子。自称系元世祖忽必烈后裔,1324年由上都移居雁门,至博希特率子弟归清。1634年博希特随军攻打锦州阵亡,追授三等男子达罕从征密云,授一等参领。1644年"从龙入关",至占白拨归盛京旗籍。1687年占白拨凤凰城驻防,隶蒙古正黄旗波力其吞佐领下当差。1726年葬占白于影壁山前。1879年为占白立碑,碑背面刻占白以下历世名字,实为石刻家谱。

伊尔根觉罗氏汉姓赵,居宝山赵家,旗属不详。

蒙古族另有张、王、李、马等姓氏,原姓氏、旗属不详。巴尔虎蒙古有马卡氏、谢京氏、陶国浑氏、何西勒氏、吴西勒氏、穆奇德氏、包尔机根氏、梅林其德氏、沙土鲁氏、吴力洋汉氏10姓,原11姓,其一失考。巴尔虎蒙古均隶蒙古正黄旗,多居住于凤城县三区(包括东至长山、西至黄土坎、北至龙王庙地区,今属东港市)和六区(包括红旗、玉龙、蓝旗、东港市合隆等镇)。马卡氏汉姓马;谢京氏汉姓谢;陶国浑氏汉姓陶;何西勒氏汉姓何;吴西勒氏亦称敖奇勒氏,汉姓吴、敖;包尔机根氏汉姓包,住红旗包家营子,范字20个,为"德纯书全贵,万世庆长春,福寿文明远,忠诚昌盛新";梅林其德氏汉姓梅,住蓝旗砖瓦窑村梅家堡子;吴力洋汉氏居玉龙镇敖家村,汉姓敖;穆奇德氏汉姓秦,居葛藤峪(今属岫岩),后一支移居凤凰城,散居各地;沙土鲁氏汉姓沙,居住沙里寨洋河村。

昊西勒氏又作敖奇勒氏,汉姓吴氏、敖氏,巴尔虎蒙古。1693年始祖安达力奉命任凤凰城巴尔虎牛录章京,率巴尔虎人来凤凰城驻防,隶蒙古正黄旗。据《吴西勒氏谱书》记载,安达力以骆驼载负其先人乌本代灵柩行至凤凰城南今蓝旗镇内卧虎山后骆驼僵卧不起,安达力以为吉地而将乌本代灵柩葬于此地,更此地为蒙古营子(属广胜村)。1929年第八世吴春融编修《吴西勒氏谱书》,遂以春字为首字排"春启光华庆永昌,纯宜延世大吉祥,升恒景运多佳会,德克衍宗仁寿长"28个字,"按字递排,以为命名之标准",传13世。

锡伯族风城市锡伯族是从1686-1699年间从吉林伯都讷(扶余市)迁来的,

主要姓氏有白、温、何、杨、沈、莫、吴、那、高、赵等,主要分布在宝山、白旗、红旗、蓝旗、玉龙、沙里寨、边门等镇。

白雅拉氏汉姓白,1687年从伯都讷(扶余市)迁凤凰城,居住宝山大营子村,隶满洲正红旗下当差,散居宝山自家村、白旗民主村、沙里寨洋河村、红旗永兴村等地。自家村白氏范字:"瑞玉世殿志,以本守家基。铭心为大我,尚希尔全云"。

何舍哩氏汉姓何氏,1686年第七世祖巴力马兄弟3人拨凤凰城驻防,隶满洲正黄旗,居住蓝旗,后散居宝山小四台予村、红旗四家子村何家堡子、白旗王家村、东尖山子(今属东港市)、龙王庙五龙村(今属东港市)等处。小四台子村何氏范字:"文武德志广,永远维世常,国泰天景顺,丰收庆吉祥"。王家村何氏范字:"宝云万文明,荣宗世永成,清廷多国富,启福振家声"。四家子村何家堡子何氏范字:"福永春云玉(雨),吉庆富贵长"。

晏扎拉氏汉姓吴氏,1699年从伯都讷(扶余市)错草沟拨凤凰城驻防,隶满洲正蓝旗,住蓝旗镇蓝旗村、宝山小四台子村、红旗吴家西沟、马家店太平村(今属东港市)吴姓,均属吴扎拉氏。小四台子村吴氏范字:"殿宇恒多远,经书维世长,忠孝天自佑,仁义永吉祥"。吴家西沟吴氏范字:"永恒多年,世鸿万代,本宗振兴,家源盛凯"。各句尾字用于名末,即落底,其余用于中间。蓝旗村吴氏传说,第一世祖吾力木几传至不知哪一世有兄弟2人,老大叫双林,范字为:"秉鼎风景,德运新启"。老二叫双桂,范字为:"口明振庆,玉程佳和"。太平村吴氏范字:"景运新启,明德乃瞎,永昌维世"。

那拉氏汉姓那氏,1685年黑色从伯都讷(扶余市)错草沟奉命驻防凤凰城,隶满洲正白旗鄂勒恩牛录下当差,居蓝旗鹳鹅窝、太虎岭、镶白旗、玉龙那家、龙王庙(今属东港)、马家店(今属东港)等地。鹅鹅窝那氏范字:"合力同心保文崇,永廷志洪贵谦恭,宝珍万世光金鼎,会德延年秀茂松"。玉龙那家范字:"增成洪基业,万世克景昌,富贵荣华运,孝忠福禄祥"。龙王庙一支范字:"德成永振,凤启吉运,克力余锡,广盛联新"。

温都尔氏汉姓温氏,1693年从伯都讷(扶余市)迁来,隶凤凰城满洲镶黄旗,居蓝旗正白旗和太虎岭温家沟、玉龙双庙村温家堡子,宝山仲林村是从大营子(今属岫岩)钓鱼台迁来。

郭尔吉氏汉姓高氏,从长自山迁来,居红旗三道河,同来有喇嘛,修有喇嘛庙,已传8世,散居马家店(今属东港)高家岗、连家岗、宽甸虎山红石村、红旗包家营子,传7世。范字:"文景家(甲)长运,根深叶茂全"。另一支范字:"德殿扶国正,民显万年兴"。

沈氏祖籍长自山,1693年迁凤凰城隶满洲正红旗,居尖山窑(今属岫岩大营子),后散居白旗王家村、莫家村、红旗沈家甸子、龙王庙(今属东港)五龙村、椅圈(今属东港)沈家洼子、马家店(今属东港)周家岗等地。

杨氏居宝山仲林村下杨家堡子,传9世。

包氏居宝山大营子村包家街,又姓鲍氏,有包、鲍不分说。

莫氏有人说原姓莫图里氏,居白旗莫家堡子。

孙氏居红旗永兴村王宝沟孙家堡子,1693年从伯都讷(扶余市)迁来。

赵氏祖籍长白山四道淘,从岫岩青堆子(今属庄河市)迁到大营子(今属岫岩),1936年日军"并屯"时迁到宝山汤池村。

回族回族人多数是从河北、山东迁入,时间当在18世纪中叶。回族采用汉姓,初迁来时主要有赵、王、张、洪、尤等姓氏。1919年主要有尤、赵、哈、回、戴、万、马、任、王、李10姓。由于回族与其他民族通婚,其他民族姓氏也融入回族之中。1995年回族姓氏有40多个,其中以回、李、韩、张、赵、杨、刘、戴、马、高10姓居多。

朝鲜族姓氏有李、金、朴、张、尹、鞠、康、禹、白、黄、权、南、郑、洪、刘。曹、孙、赵、梁、蔡、徐、高、朱、边、安、许、申、程、成、辛、卢、裴、车、卞、文、林、玄、皇甫、独孤、鲜于等44个姓氏。韩氏、鲜于氏是商朝人箕子的后裔,高氏是高句丽后裔,金氏是新罗后裔,朴氏是百济后裔。

汉族清朝迁居的汉族姓氏最早的是1692年的崔氏,居于叆河屯,和1796年移居吴家隈子的曲氏。据《凤城县志》记载,1919年凤城县汉族姓氏有王、李、曲、孙、沙、宋、许、蔡、崔、林、丁、袁、侯、毕、黄、韩、张、车、史、刘、项、吕、姚、陶、曹25姓。90年代凤城有汉姓200多个,人口比较稀少的姓氏有生、蓝、支、荆、接、都、衣、倪、柏、邴、才、迟、边、褚、毋、窦、栾、葛、霍、花、龙、娄、耿、牟、谷、阚、甘、慕、具、呼、考、寇、麻、桓、廉、凌、厉、南、冷、皮、祁、邱、江、鞠、逄、乔、戚、单、司、索、余、巫、

卫、路、辛、郗、修、柯、向、彦、燕、邢、俞、郁、展、詹、祝、仲、左、禚、宗、臧、翟、耿、勾、屈、成、奚、宿、相、泮、柴、矫、刁、由、余、殷、户、衣、易、衡、闻等90个姓氏。建国后由于各民族之间互相通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随母姓,从姓氏上很难区分出那个姓是哪个民族的。

壮、苗、侗、藏、土家、土、黎、白、高山、哈萨克、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姓氏未作调查,不详。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

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姓氏文化研究

姓氏文化研究 一、姓氏起源 1)时间:在中国,大约在五千多年前。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 国。 2)具体背景: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姓名:专业: 一、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历史让我们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姓名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作为别婚姻,明贵贱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伊始,就随着文明的进步亦随之进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在当代,越来越自由化,许多人的姓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父姓或者母姓,随后在姓名后面亦随便加以名便了事。可以说当代人对我国姓名文化缺失相当严重,本综述将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姓名文化。 二、姓名的由来 (一)姓氏的创建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很多姓都有女字旁,对于姓氏创建,三皇之首伏羲氏贡献最大,“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正是伏羲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 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二)姓氏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汉族之姓多处于黄帝、炎帝之后,故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另,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原为族号。因此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形成大抵有以下几种:(一)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二)以居住地为姓, 如姜姓,是因居于姜水之旁,以姜姓。(三)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四)祝融之 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等八姓。(五)以动植物为姓。(六) 以封国,官名,爵位为姓。还有很多,这里暂不一一列举。 三、姓氏的发展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因此,姓,是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氏,起源于父氏社会。二者有明显的前后 区分,直至三代之后,姓氏才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贵族是姓氏 都有的,而作为贱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百日时行命名礼。 古人对名是很讲究的,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周人以礼节为名,战国贵族则占卜为名。到了秦汉,则讲究“五则”和“六不”。当代 人则大多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隆回二中 班级:593班 小组成员:周淑霞,周斌,黄赞,邱义贞,彭媛媛,谭明霞,刘冰,蒋建庭1.研究背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姓氏,到底这姓氏是从何而来,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当然,中国的姓氏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姓氏文化,如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其根本原因是皇权独尊。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姓氏又了解多少呢?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2)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 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为祖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我们要深入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祖国文化改 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 贡献。 (4)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 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 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和理想。 3.研究方法 A.实地考察 B.问卷调查 C.采访(搭讪) D.统计分析 E.图表规划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姓氏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人们生活变动对姓氏的影响。 5.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姓氏文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姓氏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万”姓 作者:合肥工大附中高一(1)班万智康 万.,萬,wàn ..”中念作mò ..),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单姓“万”念作wàn,复姓“万俟 在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居全国第86位。 一、历史来源 “万”姓的历史来源主要有: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 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 ...,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 ..,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 ...,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 .......”,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 ....,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二、家族名人 “万”姓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姓氏,人才辈出。以下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万.章.: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万修:字君游。东汉茂陵人。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迎光武帝,拜偏将军。 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 .......一。 万安国:北魏代郡人,大将军,大司马,封安成王。 万宝常 ...:隋代音乐家,擅长多种乐器,著有《乐谱 ..》。 万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诗,文词俊秀,与贺知章扬名上京。 万齐:唐代,代宗钦点翰林院大学士,后升殿前侍郎。 万虎:唐代,代宗御前镇殿大将军。 万彪:唐代,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 万顷:宋代浙江绍兴人,十岁受帝召见诵经史、子书如流,钦赐文林郎。 万文胜:宋代宁国人,倜傥有大志,累官至福州观察使总殿前诸军。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赐之。 万人杰:南宋,创前直谏大臣。 万金:元代,进士,兵部侍郎。 万玉:元代,进士,升传宣太史,时人称“万氏三龙”。 万清:元代,进士,升枢密院使,镇守建昌路总管府。 万祥元:元末,进士,翰林院编修,诰封奉政大夫。 万.户.:明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被誉为“世界宇航第一人 .......”。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是从战国时期就有的一句话。这可以充分表明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就发现了同姓不可通婚的这条规律,和姓氏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详情了解更多:百姓通谱网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史书记载,姓氏是由三皇之首伏羲所创,目的就是分别族人,减少近亲结婚带来的危害。姓氏发展到了后来,由于人口的数量呈几何形增长,族群越来越多,所以相应的姓氏数量也越来越多,远远超过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百家姓”上面的记载。 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的内涵,亦或是一段很古老的故事。 我们从一个人的姓名上首先可以看出他的祖先是分布在哪一个地域,或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比如说我们现在有的同学姓“巫”那说明他的祖先是以职业为姓氏的,很可能在远古的时期,他的祖先就是一名占卜的巫师;再比如有的同学姓“秦”,那说明他是古代秦国的后人,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地域或是封邑为姓是很正常的,可能现在他居住的地方不在古代秦国的旧址,但那是由于战乱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其实祖先还是那里的人,这也纪录着我国人口的变迁和融合。还有些人姓复姓,比如“司马",这个姓就是以官职来作为姓氏的,他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哪个朝代的司马,位列三公。当然了,有时候一些名人的子弟或是用人表现突出也经常被赐姓的,这种可能也不排除在外。 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姓名更是可以反映出我们现代社会的特点。这就是更自由,更开化,更有内涵。它也同样纪录着我们社会的历史进程。比如文革时期的名字,那个时期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口号日新月异,明日也就跟着口号化了,如:卫国、卫东、为民、卫强。顾名思义,“卫东”当然是保卫毛泽东了,“卫国”当然是保卫祖国了,当时人人爱国,人人都崇拜毛主席,所以“王卫国”“张卫国”、“李卫国”满街都是...... 到了改革开放的现在,名字就愈发难取了,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大富大贵,但父母的文化水平又都较高,像是“李富贵”啦,“张有才”啦之类较为“山炮”的名字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求名字的每一个字都有特定含义。而后还要符合阴阳八卦,所以名字也成了为人父母头一件纠结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比较前卫,给孩子起名为“张王夏花”这种类似于日本人的名字也很好理解,就是父亲的姓加上母亲的姓,再加一个名字,这种脱离俗套的起名方式,也许今后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流行呢。 总之,姓名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那几个字的含义,其中更是包含了历史的信息,和未来的希望,所以它也成为了一门学科,姓名所继承的中国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必将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中国姓氏百家姓-作文

中国姓氏百家姓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 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百家姓》《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作为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族谱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东西,是爷爷帮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虽然她已经残缺,虽然我永远不可能被记录在里面,但关于她的故事,关于我们的姓氏却依旧让人如此向往的想去了解去探寻。 只有男孩子才能被写入族谱的,这也是因为中国固有的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每一个男婴出生便子承父姓,三月后父亲赐予孩子名字,祭拜祖先将孩子写入族谱,如此传承。一代一代,绵延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姓氏文化就这样被传承至今。在家里现存的族谱里,听爷爷讲我们是西汉孝子黄香的后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也就从那一刻我知道了黄香,引以为豪,以他为榜样。因为姓氏有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同姓人我们都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拉近彼此的关系,姓氏赐予我们的已不仅仅是名字,而是一种上辈乃至祖辈人的精神,和一脉相承的亲情。 远古时期,人们没姓没名。“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都是氏族部落的幡号。“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姓名对于婚姻、家庭、社会的重要性。于是,周朝便由政府对人的姓名做出明确规定。《礼》曰:“子生三月,父亲名之。二十则使宾友冠而字之。”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三个月,父亲就要给他取个名字。到了二十岁,便请亲朋好友来,为成人的孩子举行加冠礼,并为他取字。字,也就是别名。春秋时期人的姓名开始制度化,但仅属于上层社会。从此人的姓名逐步规范,一直延续到现在。 姓名蕴涵着大量的文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又一展现。爷爷说其实每一代的孩子都是有固定一个字作为名的一部分的。我只记得其中一句是“明承祖德(晓)”,爷爷是“祖”字辈的,爸爸便是晓。而到了我因为是女孩加之现在也不再那么讲究也就没有了下文。但每个人得名字都是说得出故事的。“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姓郑,名燮,字克柔,《尚书?洪范》:“燮友克柔。”意思是说,和蔼可亲就能以柔取胜。民国将军孙立人,还有某些人叫“达人”,都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字德邻。也是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这种例子多多,举不胜举。 如今姓名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人们口耳相传的、融入姓氏文化的、能表现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成语典故何止千百个!其中有表现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之事的娄师德的“唾面自干”;表现人们谋略智慧的“田忌赛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又表现“无为”而治思想的“庄周梦蝶”;又表现鞠躬尽瘁、敬业尽职的“周公吐哺”;有赞扬为救国难挺身而出的“毛遂自荐”;有赞颂朋友之间忠实守信、相知相交的“管鲍之谊”、“范张鸡黍”;有赞扬人各有所长的“马工枚速”、“孟诗韩笔”等。真是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现在再看到家谱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只是去找爷爷找爸爸的名字,而是会想几十年后我如何去给自己的子孙讲我们的姓氏,我能留给他们什么。面对自己的姓氏,你会有一种责任感一种承担。这或许也是姓氏给予我们的另一种激励。姓氏不仅仅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

走进姓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556156.html, 走进姓氏文化 作者:刘立云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姓氏不仅是当今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本着“强化核心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设计了以《百家姓》为题材的儿童陶艺教学案例。 【关键词】姓氏文化;陶艺教学;《百家姓》 一、缘起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陶艺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书法、雕塑、设计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儿童陶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的陶艺教育,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从生理机能上来说,可以锻炼儿童的手指活动能力、手脑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从作品的形式来说,儿童创作的陶艺作品具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和自然的艺术感染力,顺应儿童的天性,开启儿童的思维。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教师需尝试用泥材等材料,通过揉、搓、压等方法丰富造型活动。 二、教学思路 在孩子的眼里,世上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而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陶艺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又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喜欢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本课教学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尝试、探究和体验中掌握制作要领,把握“泥巴极具可塑性、可重复制作”的优势。孩子们通过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块等,体会玩陶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愉悦感、自我创造的成功感。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姓氏的文章,成文于北宋初,共收集姓氏五百余个。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百家姓》融入到儿童陶艺教学中,让孩子

中国姓氏文化解析

中国姓氏文化解析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 2007年,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建起14000平方米的姓氏广场,五道姓氏墙上共雕刻有3000多个姓氏。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总计3625个。根据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5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又,据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第18页的介绍:此书作者“至今为止收录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经超过了22000个”。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然而这也不能说是确切数字。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难搞清姓氏的准确数目。杜若甫、袁义达两位研究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很多未曾见于姓氏专著的稀姓:一类是各种字典里找不到的字;另一类则是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朿(音“辣”),陕西省安禄县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味、以、露等。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张简”、“相里”、“相望”等。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存在文字障碍的少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氏?这得由全中国的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来回答了。 中国姓氏发展的关键节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写道:“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 寻根的终南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

姓氏文化论文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摘要: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大姓除了个别例外,大都发源于河南;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出自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

中国姓氏文化发展

中国姓氏文化发展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朔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着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代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加载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开始摆脱原始群居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 一、汉人“姓”与“氏”的区别与统一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与氏不是同时代的产物,姓的出现远早于氏,姓,产生于女子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它是母系社会的象征,子女们都得姓母亲的姓,所以最早的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姚、姜、嬴等。氏的产生比姓的产生要晚,它是姓之下的支庶,氏是男子为中心,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如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都是男性英雄。 由姓到氏的发展繁衍,归纳起来可分为几种情况:⑴祖辈有功,名气大,以其名或字命自己支庶的姓氏。⑵以封邑名或封国名命姓氏,⑶以世袭的官职命姓氏。⑷以祖辈的谥号、封号命姓氏。⑸以所居之地命姓氏。其它也因某种原因,而改变姓氏的。如因避祸避仇、避讳、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入住中原等改变姓氏。 二、以祖辈的封号、谥号、或名、或姓而命的姓氏 马服,复姓,产生于战国,赵国良将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后来秦灭赵,把赵奢的孙子赵兴迁徙到咸阳。其后人便以马服为姓。仓姓,黄帝时有个史官姓侯刚(复姓)名仓颉,因发明文字被称为史皇,被赐姓仓,因此仓姓即为仓颉后人。车姓,汉武帝时有个人叫田千秋,官做到丞相,四朝为臣,到汉昭帝时,因年迈德高,皇帝特许他可坐小车出入宫廷。时人称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后来就改为车姓。林姓,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姬开,字林,他的孙子以祖父字为氏,姓林。 三、根据自己祖辈所任的官职而命姓氏 以祖辈的官职而得的姓氏有: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将军、冠军、都尉等。如司马,三皇五帝时有颛顼帝,他的后裔中有个叫休文的,任过司马(三军司令)之职,而且立过很多战功,他的子孙中有的为纪念他的功勋,便以司马为姓氏。司空,大禹在未做帝王时,曾任过司空官(公安部长),他的子孙后来有的就以他任过的官职为姓。司寇,春秋时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郢,在卫国任司寇官,他的儿子公孙兰就以他父亲的官职作为姓氏,叫司寇亥。 四、为纪念自己的诸侯封国而命姓氏 应姓,出自平顶山,湛河区薛庄乡是春秋时的应国故地,都城滍阳,后来应国被灭之后,其后代族人便以应为姓氏。毕姓,原为姬姓,周文王有个儿子叫高,武王时被封在毕国,称毕公高。他的后人就是毕氏。梅姓,商朝时有个诸侯小国叫梅国,国王梅伯因向商纣王直言劝谏而被杀。他的后人便以国名为氏。以自己的国名而命姓氏的还有很多,如:曹、邾、储、邓、江、郜、鲁、鄂、虞、韩、藿、贾、焦、许、甘耿等,这些姓氏,都是由国名而后改为姓氏的。 五、因避祸、避仇、避讳而改的姓氏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百家姓氏宗亲平台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华夏百家姓氏宗亲平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

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

姓氏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姓氏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郧西县第四中学高一(2)班飞虎队小组 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研学小组,组织全组成员反复学习研究课文;拟定研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制定研学子课题。课题人员分工。然后开始探究我们小组的课题。 开始以来我们全班同学听说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一阵欢呼以为以后可以上机玩lev,但是老师吧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研究姓氏文化起源的时候我们就感觉没有那么简单了,果不其然老师说选择四个组长,当中也有我还个每组起了个名字,因为我名字最后一个子时虎字所以老师就给我们组起了名字叫飞虎队,其他的也差不多一名字而起。 就这些基本没有准备还了,每个组成员全部等待我的命令,而我则等待老师的命令了。过了几天老师就把任务给我们说了出来,当我们听到我们组是姓氏文化探源的时候我们就懵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其他的组也相同。老师看到我们每个组也都翘起了嘴巴,抱起双手的时候他走到我们的面前开始知道我们该怎么做,要用到什么资料,什么材料,都说的一清二楚将我们从迷雾中带了出来。最终我们按照指导顺利的将第一个人物完成了。 老师还说等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给我们一节自由空间。后来每次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任务我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然而我们有时候也遇到一些小问题,但我们自己最终也克服了。其中有一次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我就积极的给给个成员交待,让他们回家问自己的长辈之后整理资料展示出来给小组内讨论取其精华。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中国姓氏文化,探究姓氏的由来。 当然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使同学间拉近了距离,也使我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此,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和老师谢谢你们的合作和帮助。 高一(2)班飞虎队小组申请老师结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