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习指导

宏观经济学习指导

宏观经济学习指导
宏观经济学习指导

《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导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教研室

目录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教学辅导

第二部分习题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十九、二十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十二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教学辅导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

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科共同课,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由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组成。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分析产出、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以理论研究为依据,主要分析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和效应。本课程的体系安排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由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及案例分析的广泛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建立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

总体上说,宏观经济学可大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第一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宏观经济学概述,介绍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宏观经济运行模型、研究对象与框架结构。二是介绍国民收入及其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重要恒等式。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中,第二、三、四、五章是总需求分析模型,这一分析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方法,它假定总供给存在过剩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说在需求变化时价格水平可以保持不变,所以总供给也就不能成为国民收入的制约力量;第六章是引入总供给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价格水平既定不变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总需求分析的解释能力,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在总需求分析模型中,又包括二个具体模型,一是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即第二章,另一个是扩大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即第三章。这两个模型的关系是,前者只分析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变化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至于投资需求则假定为常数或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由于利率及其变动涉及到货币市场均衡问题,而不考虑投资变化实际上是假定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分析,只分析商品市场均衡问题;后者则引入投资变动分析或者说引入货币市场以及利率分析,引入

投资需求后的模型即所谓的IS-LM模型。至于第四章则是引入政府部门的作用分析,主要是宏观政策分析,第五章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作用机理与政策效果等。

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八章,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分析。前面各章的分析均建立在一个重要假定基础上,即封闭经济假定,然而这一假定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故有必要讨论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第七章介绍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第八章将研究四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四部分包括第九、十章,为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主要是对四个主要宏观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第五部分为第十一章,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目前动态、最新发展。主要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以及新凯恩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二)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原理,帮助学生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客观地认识经济现象,并为学生们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实践,帮助学生们正确地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此外,鉴于宏观经济学是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所以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老师们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方法、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对其进行分析乃至批判。

(三)适用对象

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

(四)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后续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等。

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比较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学生认为难学、教员感到难讲的课程,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的分析线索相对而言比较清晰与简单,因为以个体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因素较少,学生学习时较为容易。但是宏观经济学却要把一个国家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而来研究各种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它要同时考虑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就业量、工资水平、总消费、总投资、进口和出口、汇率、等各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显得比较复杂。二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和评价服务的当代宏观经济学,其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本身流派层出且充满了冲突和分歧,而这些分歧又源于各家学说关于宏观经济理论假定的差异。冲突与分歧的存在以及假定的多样性极大地增加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性与理解上难度。

而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宏观经济学也有其自身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也从某一方面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这些特点是:第一,目前的宏观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结构基本上取材于西方国家的教科书中,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要求我们不仅要介绍其主要内容,还要对其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与借鉴,这无疑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第二,目前的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是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对象而建立的,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整、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使学生们对市场经济运行缺乏一种直观的认识,这自然增加了教学

上的难度。第三,宏观经济学中的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兴趣。

鉴于宏观经济学的上述特点,教师在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而且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处理好西方宏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西方经济学中的错误。

2、处理好数学工具与基本理论(原理)之间的关系,教学中重在讲清基本原理,同时适时地、有节制地借鉴数学工具,为理论讲授服务。

3、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积极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社会实践问题。

4、处理好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同专业学生相同点与差别化的关系。在保证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案例分析等方面要体现差别化。具体来说,可分为经济学类(即A类)和管理类专业(即B类)。A类适用于经济类各专业,如经济学、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和保险等专业。B类适用于管理类各专业,如工商管理、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等专业。

三、《宏观经济学》学习方法概述

很多同学在学习经济学理论时,倾向于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死记硬背,不善于将理论融会贯通。究其原因是对经济学学习方法缺乏掌握。实际上,要想把一个具体的经济学理论学深学透,至少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握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历史作用。

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总是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而提出的。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很难了解这个理论产生的缘由和时代意义。而且,凡是有影响的经济理论都在当时或现实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能结合经济史的学习和现实问题的把握来了解其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作用,无疑对我们了解这个理论是很有帮助的。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对实践没有作用的理论是不能称之为理论的,即使暂时被称之为理论,也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只有对历史有推动作用的理论才有可能被写进教科书。

2、要精通理论的假设条件的运用。

经济学中很多理论都有假定前提。比如在讨论需求曲线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特别是“收入不变”等;又比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假设的是“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IS-LM模型假定“价格不变”等等。对于经济学中的假定前提问题,一些同学不能理解,认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假定条件太多,如上例中的“收入不变假定”、“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价格不变”等,都是不符合实际的,现实根本不存在这些假定,因此经济学理论离实际太远,学习这种远离现实的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并不能解释实际问题。

必须指出,上述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经济学是通过行为假设来研究人的行为的。实际上,正是由于“假定前提”的存在,才使得经济学成为科学。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的,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不考虑前提条件的理论是“伪科学理论”!“假定”的运用不仅使经济学理论变得更加精密严谨;而且使一些问题的讨论更加简便易行。从某个方面来说,经济学的精髓与价值恰恰是假定前提的广泛使用。离开了假定,我们根本得不出“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离开了假设条件,经济理论往往不能自圆其说。经济学的假设未必能准确地刻画这个世界,未必能反映经济的全貌。但经济学的价值正在于它的逻辑基础的片面性。建立在不够全面的行为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使我们关注于约束条件和制度建设,而不是其它。

从理论上讲,公理体系的要害不在于公理假设本身是否正确(与现实相符),而在于它们之间是否满足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也不在于这个体系的逻辑结论是否正确(与现实相符),

而在于从公理假设到逻辑结论的推导是否严谨可信。当然,人们不会凭空建立公理体系,并且,当公理体系的逻辑结论被检验为不正确(与现实不相符)的时候,人们就会修改这个理论体系的公理假设,或者抛弃这个理论体系。但这并不否定人们可以用与现实不相符的假设构造出完美的公理体系。尽管由与现实不相符的假设所构造出的理论体系的逻辑结论是与现实不相符的,但这个理论体系仍然是完美的。一个完美的逻辑体系不需要要求假设与现实相符合。所以,经济学是一套思维架构。经济学给我们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看事物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一套分析问题、看事物的工具和方法。一门经济学,就是一门方法论。

3,要把握理论的具体研究对象与核心要点。

经济理论是庞杂的,每一个具体的经济理论都有其具体的研究对象。掌握理论的研究对象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个理论的具体研究对象,才能正确地把这个理论同其他理论区别开来。另外一定要把握一个经济理论的核心要点。一个具体的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句话。当你能用简短的一两句话、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概括经济理论时,你就算是真正地弄懂了这个理论。一些同学学了经济学后,能够用中国的成语或俗语来进行概括,这说明他真正地弄懂了经济学的道理。因为中国的成语和俗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例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中国的俗语“肥田出瘪稻”所要说明的道理;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论”可以用“两优取重、两害取轻”来概括;凯恩斯的“扩大公共工程开支”的消除萧条对策与“以工代赈”是相通的。等等,等等。

4、要把握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中的地位或者说要掌握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传承关系。

理论不是平空产生的,更不可能是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它总是继承了前人的理论而发展来的,而以后别人又要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掌握一个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可以使我们对理论的把握变得更加容易。所以,我们要知道原有理论的不足和新理论是如何发展来的。

比如,学习凯恩斯的利率理论,离不开他对古典利率理论的否定。凯恩斯通过一个极端的假设推翻了古典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的理论。这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收入为0时,利率上升还能增加储蓄吗?显然不能。所以,凯恩斯认为,储蓄不是利率的函数而是收入的函数。也许有人会说,凯恩斯说的只是一个极端或特例,对于特殊情况,理论可以不予考虑。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试想:如果一个理论不能解释特殊情况,那么很显然,这个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就是不强的,其应用意义也是不大的。相反如果有另外一个其他的理论不仅能解释一般情况,而且也能解释特殊情况,那么无疑原来的理论就应该要被抛弃。

又如,理解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离不开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掌握;哈罗德的增长理论离不开凯恩斯的理论等等。其实,经济学中很多理论之间都存在着继承关系。因此,在学习经济理论时应多读些经济学说史方面的著作。历史上凡是成大器的经济学家一般都是经济学说史或经济史方面的专家。

5、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科学精神是指同学们对经济学理论要有“大胆怀疑”的勇气和精神,要培养不迷信权威人士和权威理论的学术批判和反思精神;科学的方法是指同学们在“大胆怀疑”后,一定要本着“小心求证”的态度来进行精心的理论论证,要在掌握前人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再评价其理论的优劣、得失,不能带有色眼镜来看待理论,要注意理论的假定前提。对别人的理论和观点进行否定时,要能做到有自己的新理论和新观点。换言之,既要善于“破”,更要善于“立”,要有“破”有“立”,不能只“破”而不“立”。一般而言,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理论在论证阶段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如果有问题,往往出在假定前提上。所以从经济学说史上看,对权威理论的质疑一般都是从前提条件的放弃开始的。比如,凯恩斯学派讲市场需要干预,需求管理是有效的;古典学派讲市场不需要干预,需求管理是无效的。谁错谁对?因为凯恩斯学派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古典学派假定“名义工资弹性”,它们的前提条件不一样。在短期里,名义

工资刚性,经济表现出凯恩斯学派的特征:总需求的变化既影响产量又影响价格;在长期里,名义工资弹性,经济表现出古典学派的特征:总需求只对价格有影响。

四、《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依据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2004年9月出版。本教材除了力图完整反映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全貌,并注意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包括不同阶段的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比较外,还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突出强调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各种宏观经济学说时,强调各学说的假定前提,由此推导出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使读者明了宏观经济学中各种分歧的存在实际上都源于各自假定的不同以及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

第二,在设计并强调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内在逻辑性和结构上严密性的同时,特别注意教材提供的信息量与可读性,使读者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整体框架,增强其学习的收获感。

第三,适应本教材主要阅读对象(高等院校的学生)的要求与口味,综合运用经济含义阐述、几何图形和代数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理论,注意在明确经济含义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与工具,从而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的精髓,另一方面帮助他们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宏观经济学说。

五、学时要求与分配

(一)总学时要求

总学时为54学时,3学分。

(二)学时分配

六、教学参考资料

1、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上下册)[汉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汉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汉译本],华夏出版社,1999年。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6、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7、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梁东黎:《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Olivier Blanchard, Macroeconomics,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0.

10.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Richard Starts, Macroeconomics, 7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1998.

七、课程的考核要求

本课程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时间为2小时(120分钟)

总评成绩的计算依据: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期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课堂小测验(至少两次)占5%,作业等占5%。

(2)期终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以期终考试成绩为依据。

如下表所示:

期终考试命题设计:

识记部分约占30%;理解部分约占40%;运用部分约占30%。

考试题型包括判断、选择、作图、计算、简答、分析论述等。

八、《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框架结构:文字表述与图形表述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围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

可大体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十二章,介绍国民收入范畴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

第二部分:第十三-十七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具体分析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来展开的,即由“两部门(厂商-居民户)中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扩展到“三部门(厂商-居民户-政府)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再扩展到“四部门(厂商-居民户-政府-国际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其中,第十三-十七章是假定“不存在国际经济部门”,或对“封闭经济社会”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行分析;第十九和二十章是引入“国际经济部门”。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工具分为两大类:一是“总需求分析”(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制约或“假定供给无穷”。);二是“总需求-总供给分析”(引入“总供给”因素)。

第十三-十七章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的“总需求分析”模型及“需求政策”分析。“总需求分析”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方法,它以“经济危机或生产过剩”为研究对象,分析过剩经济社会中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换言之,这一模型假定总供给存在过剩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说假定需求变化时价格水平可以保持不变,所以总供给就不可能成为国民收入的制约力量。

在总需求分析模型中,又包括二个具体模型,一是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这即第十三章,另一个是扩大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这即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这两个模型之间的共同点是都不考虑“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或制约,或者说都假定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市场“价格可以保持不变”(因为经济危机时的供给曲线是趋于水平的。);两个模型之间的不同之处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只分析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变化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而不考虑“投资需求”的变化问题,至于投资需求则被假定为常数,或者说假定投资需求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由于利率及其变动涉及到货币市场均衡问题,而不考虑投资变化实际上是假定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分析,这样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实际上是只分析产品商品市场的均衡问题,因此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又叫产品市场均衡模型;“扩大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则引入投资需求变动或者说引入货币市场以及利率分析,引入投资需求后的模型即所谓的“IS-LM模型”或“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政府宏观政策分析(以政策消除国民收入缺口,实现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是将“两部门经济模型”扩展为“三部门经济模型”,具体内容见第十三章的第七-八节内容和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的有关内容。

第十七章是以“非经济危机”为研究对象,或者说是“引入总供给”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总需求分析模型中的价格水平既定不变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总需求分析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因此,有必要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

第十九和二十两章是放弃“封闭经济”这一假定,对引入“国际经济部门”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行介绍。其中,第十九章介绍国际经济学中基本知识;第二十章则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难题”分析。一个社会的宏观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问题。其中,“失业”问题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前面的总需求分析模型中(因为,如前所述,总需求分析的对象是经济危机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通货膨胀”问题在第十八章分析;“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问题在第二十一章分析。

第四部分: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简介。即第二十二章,主要介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体系

结构

一、国民收入核算(第12章)

二、

国民

收入

决定

理论

三、主要宏观难题

四、经济学主要流派(第22章)

1、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第13-17章)

2、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分析:第19-20章)

总需求(消费、投资及政府需求)决定国民收入模型(危机时的“供给无限”假定)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模型:放弃“供给无限”假定

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产品市场均衡)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一般均衡(扩大的凯恩斯模型)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引入政府的三部门分析)

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第18、21章)

消费可变,设投资为常数(第13章)

消费与投资均可变(第14章)

政策效应与实践分析(第15和第16章)

开放经济的基础知识(第19章)

开放经济下的收入决定与政策分析(第20章)

AD-AS模型:第17章

《宏观经济学》总体框架结构图表:

九、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与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流程,以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和体系结构,让学生们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并调动或增强他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并且介绍宏观经济学中的有关总量指标的含义、核算方法以及各宏观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

[教学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在回顾微观经济学产生与发展以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与宏观经济学进行比较,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理论等。主要是理解个量与总量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二、宏观经济学的萌芽与早期发展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与凯恩斯革命

需要说明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内容,为此,应该比较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的不同,特别是要说明清楚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依据“萨伊定律”问题。

四、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简况

[重点、难点]

个量与总量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主要目标与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

一、主要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基本假定

三、框架结构

介绍框架结构,可以让学生们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从而节省他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成本、提出其学习效益,最终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应该注意这一个问题的讲授。

四、对学生的要求

有关本课程的授课、讨论、作业、考核等,提供参考书目、相关网站与答疑方式。

[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学框架结构。

第三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教学内容]

一、GDP的含义

在介绍GDP概念时,要对这一定义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解释,特别是对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说明要深入,此外,要讲清楚“生产与销售”、“市场价值”、“产品与劳务”、“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等与GDP含义。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三、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重点解释这四部分的含义,以及它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因。

四、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解释说明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具体项目。

五、用增值法及其他方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六、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缺陷与弥补

[重点、难点]

GDP含义、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节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其他总量

[教学内容]

一、GDP及其与GNP的关系

二、NNP及其与GNP的关系

三、NI及其与NNP的关系

四、PI及其与NI的关系

五、DPI及其与PI的关系

[重点、难点]

GDP及其与GNP的关系,国民经济核算五个量间的关系。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教学内容]

一、两部门经济循环

因为宏观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型就是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所以这一节特别要讲述清楚,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该内容应是本章重点。

二、漏出与注入

三、宏观经济均衡等式

四、三部门经济循环与宏观经济均衡等式

五、四部门经济循环与宏观经济均衡等式

六、宏观经济统计恒等式及其与均衡等式的比较

初学宏观经济学者往往不太容易区分宏观经济统计恒等式与均衡等式,所以这个问题要向学生讲清楚。

[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统计恒等式及其与均衡等式的比较。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基本思路与观点,把握两部门、三部门条件下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方法(两种方法);掌握乘数理论。

第一节既定的总支出决定国民收入

[教学内容]

一、理论假定以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总体分析思路

二、均衡产出及其形成

三、存货调节机制

[重点、难点]

理论假定以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总体分析思路。

第二节消费理论

[教学内容]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定义

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四、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五、消费函数与“总需求”函数

六、凯恩斯消费理论与其它消费理论的比较

[重点、难点]

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凯恩斯消费理论。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变动的总支出决定国民收入

[教学内容]

一、均衡条件与均衡等式

二、用消费函数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用储蓄函数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上述两种表述的一致性

[重点、难点]

用消费函数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节乘数论

[教学内容]

一、乘数原理的提出

二、乘数的含义

三、乘数公式的推导

四、乘数理论的适用范围

[重点、难点]

乘数的含义、乘数公式的推导。

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

[教学内容]

一、三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与二部门中的总支出的比较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三、定量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四、比例税条件下对财政政策各乘数的修正

[重点、难点]

定量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计算。

第六节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

[教学内容]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对外贸易乘数)

[重点、难点]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扩大的凯恩斯模型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上一章介绍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的基础上,介绍引入货币市场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扩大模型,即IS-LM模型。要求学生掌握IS、LM曲线的含义、推导及移动,并运用IS-LM模型分析均衡国民收入及均衡利率的决定。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教学内容]

一、投资的含义与分类

二、投资与利率:投资函数与投资曲线

三、投资曲线的由来(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与预期收益、风险、股票价格(托宾的“q”说)

[重点、难点]

投资函数与投资曲线。

第二节IS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

[教学内容]

一、I S曲线的含义

二、IS曲线的推导(消费函数法和储蓄函数法)

三、IS线的斜率

四、IS曲线的移动

五、产品市场均衡与失衡

[重点、难点]

I S曲线的含义、推导、斜率和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货币供求理论

[教学内容]

一、古典利率理论以及凯恩斯对古典利率理论的批评

二、货币以及货币供给

三、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与非凯恩斯的)

四、货币供求均衡与利率的决定

五、货币供求变动与利率的变动

[重点、难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LM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

[教学内容]

一、LM线的含义

二、LM线的推导

三、LM线的斜率

四、LM线的移动

五、货币市场均衡与失衡

[重点、难点]

LM曲线的含义、推导、斜率和移动。

第五节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内容]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

二、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以及失衡的类型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的调节(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政策调节)

[重点、难点]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教学内容]

一、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图表分析

二、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的数理分析

[重点、难点]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前两章进行的是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分析,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本章将在上一章说明IS-LM模型的基础上,具体介绍这两大经济政策,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具体的政策工具。

第一节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教学内容]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二、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四、挤出效应

五、考虑货币市场时的财政政策乘数及货币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乘数的进一步修正)

[重点、难点]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第二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教学内容]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类型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论是要为实践服务的,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经济政策提供合乎逻辑言之成理的理论依据,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与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教学内容]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形成

二、宏观经济目标简介

三、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

[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教学内容]

一、国家预算和财政收支

二、平衡预算与功能预算

三、内在稳定器

四、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五、财政盈余和赤字

六、赤字财政政策与公债

[重点、难点]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货币政策

[教学内容]

一、货币的职能与计量

二、现代银行制度

三、准备金制度

四、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五、存款创造乘数

六、央行的货币政策及工具

七、货币政策的目标与作用机制

[重点、难点]

存款创造乘数、央行的货币政策及工具。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教学内容]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演变

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时滞问题

三、预期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四、其他问题

第六章AD-AS模型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前面所讨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都是在假设一般价格水平不变下的总需求分析。本章将推翻这个假定,引入总供给分析,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介绍宏观经济学中的另一重要分析工具:AD-AS模型。要求学生掌握AD、AS曲线的含义,尤其是不同学派的AS曲线,了解其推导过程,并能够灵活地运用AD-AS模型来解释IS-LM 模型所不能解释的“滞胀”现象。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教学内容]

一、理论假定的变化(本章与上述几章的关系)

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三、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四、总需求曲线的斜率(物价与总需求变动)

五、总需求曲线的位置与移动(影响总需求的各种因素)

[重点、难点]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推导、斜率与移动。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概述

[教学内容]

一、总供给曲线的一般形状(短期总供给)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与移动(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四、总供给曲线的两个特例(垂直与水平的总供给曲线)

[重点、难点]

总供给曲线的一般形状(短期总供给)。

第三节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教学内容]

一、总量生产函数

二、劳动市场均衡与两种工资决定理论(伸缩性与粘性)

三、古典或垂直的总供给模型

四、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五、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重点、难点]

古典或垂直的总供给模型,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AD-AS模型

[教学内容]

一、均衡国民收入与物价的决定

二、古典AD与AS模型

三、凯恩斯AD-AS模型

四、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分析

五、运用AD-AS模型分析需求管理政策的效应

[重点、难点]

运用AD-AS模型分析需求管理政策的效应。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经济理论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政策的制定是要用来解决经济问题的。在现实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四大难题(或者说四个主要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本章将主要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介绍它们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等。

第一节失业与通货膨胀概述

[教学内容]

一、定义与衡量(失业率与物价指数)

二、种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温和、奔腾、恶性通货膨胀;可预期与不可预期;需求拉上、成本推动与结构型)

三、原因(需求不足与失业、工资刚性、真实工资失业: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以及预期性通货膨胀)

一、影响(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重点、难点]

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第二节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形成与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认识

[重点、难点]

菲利普斯曲线。

第三节政府针对失业与通胀的对策

[教学内容]

一、需求管理政策

二、人力政策

三、收入政策

[重点、难点]

第八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论述都是以封闭经济为假设前提,即假定一国经济不与国外进行任何联系。但现实中,完全封闭的经济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国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所谓的开放经济。因此,本章及下一章就是要放弃封闭经济这个假设,说明国际经济部门的引入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由于开放经济的论述较为复杂,需要涉及较多的国际经济学的知识,本章主要是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教学内容]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

国际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WTO)

[重点、难点]

第二节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教学内容]

一、金本位制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与IMF

三、欧洲货币体系

[重点、难点]

第三节政府调节国际经济的措施

[教学内容]

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二、外汇市场干预

[重点、难点]

第九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把封闭经济的假设放弃,说明国际经济部门的引入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一些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来处理有关的国际经济问题。

第一节汇率和对外贸易

[教学内容]

一、汇率的基本概念

二、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

四、净出口函数

[重点、难点]

汇率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教学内容]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J曲线

四、净资本流出函数

五、国际收支的平衡

[重点、难点]

第三节IS-LM-BP模型

[教学内容]

一、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

二、IS-LM-BP模型

[重点、难点]

第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随着西方国家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日趋完善和发展,以及经济计量研究的理论和运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了很大发

展。本章就其中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型,即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新剑桥增长模型作概要介绍,并简要进行了增长因素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这三个模型的区别及联系。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历史资料来看,经济并不是稳定地增长,而是环绕其长期趋势周期地上下波动。本章还将对经济周期方面的知识、理论作简要概述,介绍传统及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概述

[教学内容]

一、定义与衡量

二、增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难点]

增长理论。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

[教学内容]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新古典模型

三、其它增长模型

[重点、难点]

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三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一、肯德里克、丹尼森、索洛增长模型

[重点、难点]

第四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教学内容]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及类型

二、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重点、难点]

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及类型。

第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目前动态、最新发展。主要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以及新凯恩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第一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教学内容]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与政策主张

[重点、难点]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教学内容]

一、基本假设

二、主要观点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新古典模型

公债非中性理论与李嘉图等价定理

[重点、难点]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观点。

第三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教学内容]

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点

二、工资黏性与价格存在

三、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

[重点、难点]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观点。

(教学辅导内容由教研室集体讨论,许成安、张宝贵编写)

第二部分习题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主要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总投资和净投资、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中(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发放给贫困家庭的救济金

C、经纪人从旧房买卖中收取的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的家庭财产保险费

2、“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0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3、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中? ( )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4、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美元,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为2000亿美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

A、25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

B、12500亿美元和10500亿美元

C、25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

D、75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

5、以下正确的统计恒等式为( )

A、投资= 储蓄

B、投资= 消费

C、储蓄= 消费

D、总支出- 投资= 总收入- 储蓄

6、下列项目中,( )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7、以下( ) 不能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A、企业的库存

B、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务折合成的收入

C、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D、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

8、安徽民工在南京打工所得收入应该计入到当年( ) 中

A、安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B、安徽的国民收入(NI)

C、南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D、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9、通货膨胀时,GNP价格矫正指数( )

A、大于1

B、小于I

C、大于0

D、小于0

10、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1、如果:消费额= 6亿元,投资额= 1亿元,间接税= 1亿元,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额= 1.5亿元,出口额= 2亿元,进口额= 1.8亿元,则( )

A、NNP = 8.7亿元

B、GDP = 7.7亿元

C、GDP = 8.7亿元

D、NNP = 5亿元

12、用收入法计算的GDP等于( )

A、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

B、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

C、工资+利息+中间产品成本+间接税+利润

D、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

13、如果当期价格水平低于基期价格水平,那么( )

A、实际GDP等于名义GDP

B、实际GDP小于名义GDP

C、实际GDP与名义GDP 相同

D、实际GDP大于名义GDP

14、如果钢铁、油漆、绝缘材料以及所有用来制造一个电烤炉的原料价值在计算GDP时都包括进去了,那么这种衡量方法( )

A、因各种原料都进入市场交易,所以衡量是正确的。

B、因重复记帐导致GDP高估。

C、因重复记帐导致低估。

D、由于各种原材料起初都是生产者存货的一部分,因此对GDP的衡量没什么影响。

15、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下列哪一项不应该计入利息项目中? ( )

A、银行存款利息

B、企业债券利息

C、公债利息

D、股息

16、GDP帐户将不反映以下哪一项交易( )

A、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6%的佣金。

B、在游戏中赢得的100美元。

C、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D、向管道维修工所支付的工资。

17、某厂商去年生产10万台电视机,以每台2000元价格售出5万台剩下5万台,今年以每台2100元价格全部售出,则该厂商去年创造的GDP和今年创造的GDP分别为( )。

A、1亿l.05亿

B、2亿1.05亿

C、2亿500万

D、l亿500万

18、若实际GDP为17500亿美元,GDP矫正价格指数为160%,则名义GNP为( )。

A、11000亿美元

B、15700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 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代发展规律。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 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 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 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 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 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 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 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 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 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 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 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 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 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 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 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现代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中,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优化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是提升企业市场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实践中,由于理念与模式的问题,经济管理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本文探索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以及理论研究与工作开展的探讨。 在企业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中,宏观经济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服务环节。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进一步践行科学化管理理念,对于提升综合管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管理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经济管理观念陈旧,无法适应新常态发展形势 在管理实践中,企业市场经济普遍存在工作理念落后,工作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新常态,对于企业市场经济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对于企业市场经济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企业市场经济管理工作者,如果不能从理念和模式入手,创新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则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无法实现总体工作效能的提升。 (二)企业市场经济管理能力欠缺,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质量 如何进行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效能,优化工作方法,是企业市场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提升企业市场经济活力的核心。综合来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对于实现企业

市场经济管理工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企业市场经济主体,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结合核心发展工作,提升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满足当前企业市场经济管理工作的新需求。 (三)经济引领作用没有发挥,综合工作效能较低 在企业市场经济管理工作中,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发挥企业市场经济工作的引领作用,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有效引导,通过夯实管理的经济基础,提升经济管理的效能,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引领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很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在创新工作理念中,转变工作方式的价值与意义,固守传统工作模式,无助于总体企业市场经济管理效能的提升。 二、新常态下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几点见解 (一)注重宏观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新常态下构建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不能忽视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给传统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在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有效了解工作需求,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变革,引领传统工作体系的优化,提升综合工作效能,进而适应新常态发展需求。可以这样讲,现代宏观经济管理建设工作的优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有待深入探索。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水平 在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市场经济建设正在摆脱传统的粗放式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作业题) 1、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及职能什么? 答: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及其具有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政府职能:维护产权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 国家发改委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部职能: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和金融安全。 2、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 答:从消费需求看: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化,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足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环境资源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3、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答: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试述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 答:一、明确“区间调控”。确定“上限”和“下限”,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在上限和下限之内都是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超出这一范围,就不用采取应急性政策,就要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具体要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二、实施“定向调控”和“微刺激”。在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喷灌”“滴灌”和预调、微调,注重精准发力,确保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主要措施: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创新;多管齐下,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吸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1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信息是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更是调控并监 督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推动各个经济部门与环节之间的沟通并协调发展,对 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管理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1.2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建设各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充分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 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对信息资源开发并利用的过程,通过 创造性活动进一步实现其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发信息资源比开发物质资源的投资要小许多,同时见效很快,可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1.3催化开拓人类智力 信息作为存储与传递社会知识的一种载体服务于人们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智力的开拓, 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生产与实践,就必须获取大量信息,而人类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 不断接收、存储信息并进行加工、组合、产生新知识并输出信息的过程,而在当今的信息 时代,人们要尽快开发并掌握信息资源,但是人的精力、智力与存储知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全部信息都储存进人脑之中,因此,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先 进通信工具来获取信息,并在一些特殊工具功能的帮助下存储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 认识与改造能力。 2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应用经济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 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不但物质 基础薄弱,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只有充 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才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市场经济结构,避免失误的现象发生,以减少损失。 2.2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足

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作业题(一) 一、填空题 1.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商品交换就必然有市场。 2. 市场第一原生主体是消费者、市场第二原生主体是企业、市场第一派生主体是政府、市场第二派生主体是消费者。 3.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者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4.产业结构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 5.投资活动过程包括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形成与筹集、投资的分配、投资实施、资金回收和增值四个阶段。 6.市场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政府、个人和联产承包农户。 7.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额配置方式方式。 二、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在错误的命题后打“Х”,并改正过来。) 1.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能用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 X 2.价格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经济杠杆。 X 3.全国人大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 4.美国没有政府计划。X 5.日本和法国的宏观经济计划在西方国家里是非常成功的。√ 三、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1-4个是正确的,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党的第几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D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市场经济的缺陷表现 在( A C ) A.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B.市场调节的无效性 C.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D.市场的“失灵” 3.生产社会化主要表现 在( AB ) A.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B.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C.生产目的的社会化 D.生产组织的社会化 4.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目标 有( ABC ) A.经济增长 B.结构优化 C.国际收支平衡 D.低人口增长率 5.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包 括( ABC ) A.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B.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C.国家财政部 D. 国务院 四、计算题 某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量为13984.2亿元,进口2055.3亿元,出口1829.8亿元,全年消费需求为10441.1亿元,投资需求5568.4亿元。求该年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并判断该年是否是社会总供求失衡状态。 五、论述题 你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 第一讲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绪论 2、政府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第一,宏观经济管理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支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是客观经济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客观规律,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和规范,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和权限,明确哪些方面应当由政府管理,以及通过何种途径、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 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是宏观管理有效性的根本前提;宏观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第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避免和减少宏观经济管理失效的基本环节。相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更加要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第二讲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2、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答:(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主要有四个: 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2、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合理的区间”,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和本国人民的随能力而定。 3、充分就业:是指没有自愿失业或只有最少的非自愿失业的就业水平。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因经济往来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货币收支大致相等。

(二)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 1、目标之标的统一性: (1)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增加;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有效供给增加,既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又有利于增强本国的出口竞争能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物价稳定的结果,是投资环境和消费环境的稳定,也就是经济增长环境的稳定,而经济的稳定增长,又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物价稳定作为影响外汇供求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促进作用。 (3)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意味着一定时期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有效劳动的大量投入必然引起经济的更快增长;另一方面,充分就业意味着劳动者收入增加,进而引起消费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 (4)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意味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外汇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外汇市场和汇率稳定,能起到促进物价稳定的作用。 2、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1)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矛盾。在现代技术进步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扩大就业人数来增加劳动投入,而是靠科技进步,靠经营管理现代化。因此,经济增长本身有很大可能排斥非熟练个人的就业机会。就企业来说,技术进步的作用日益强化,宁肯用较高的工资雇请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熟练工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减少用工,甚至排挤劳动力的重要因素。 (2)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在某些特定时期会出现矛盾。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而扩张性政策往往造成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要量,引

党校在职研究生宏观经济管理论述题答案

24、我国加强居民消费管理、促进居民消费扩大的对策是什么? (一)、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从长远看要加快经济发展;从当前看,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次要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标准,提高离退休职工尤其是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工资,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扶持、补助标准;再次要大力提高对农民的补贴。 (二)、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成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一是要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二是要制定好科学长远的总体规划 三是要积极发展大中城市、城市群,但不能走低水平扩张的老路 四是要把县市城区打造成县域甚至地区中心城市 五是要加快发展小城市、小城镇 六是要大力进行农村社区建设 (三)继续完善刺激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三是要优化和改善消费环境。(四)合理引导和调整消费结构 一是要加强对消费品生产供给结构的调控管理。二是要深入开展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者自觉调整消费结构。 25、试述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原因? 1、东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西地区之间的差距上。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据统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GDP 比是2:1:0.86.地区之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 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 ﹕1,我国是其中之一。2008年城乡居民收 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 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若将城镇、农 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 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 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主要表现为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 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 上呈扩大趋势。2008年,平均工资最高与 最低行业相差已超过10倍。这说明我国行 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4、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 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 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 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越 不均匀。2008年基尼系数又上新高,已达 到了0.65,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 (0.4)。 原因:(1)、初始条件不同(2)体制外 收入膨胀(3)体制、制度和政策原因:1、 初次收入分配体制及格局是导致居民及劳 动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2、缺乏监督与控 制的行政体制,是导致腐败收入的根源。3、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垄断 收入的主要原因。4、政策原因是东西地区 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5、体制、制度及政 策不合理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4) 政府调控政策乏力。 26、试述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首先,要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其次, 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再 次,规范收入分配行为,打击遏制非法收 入;最后,政府要努力营造三次分配氛围。 (2)深化体制与制度改革 第一,要改革初次收入分配制度;第二, 要改革行政体制;第三,加快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建立公平的竞争环 境。第四,要深化西部地区体制与制度改 革;第五,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增加对 农村的政策倾斜。(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努力增加居民就业(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 体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27、试述造成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人口基数大,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参与 率高,劳动力素质偏低(2)经济增长模式 带来失业增加。高经济增长没有带来高就 业增长。(3)经济结构不合理及其调整造 成失业增加。公有制经济比重偏高,不利 于增加就业。(4)现有体制与政策对增加 就业存在负面影响。城乡二元体制仍在很 大程度上制约就业增加,个体、私营经济 发展受到制约;一些制度、政策不利于创 业。(5)国际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衰退的 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6)失业群体 结构出现新情况。 28、试述我国增加就业的对策? (1)控制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 (2)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模式与 速度(3)创新创业制度与政策,以创业促 就业(4)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5)通 过体制、制度改革以及政策调整促进就业 (6)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 (7)确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增加国内外 就业渠道。 29、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 则?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 宏管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 础性的调节作用。 (2)宏管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 式加以保障。 (3)宏管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 (4)宏管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 主化的基础上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1 单选题 1 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 )。 A 债务人 B 债权人 C 在职工人 D 离退休人员。 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3 假定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 A 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 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 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 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4 在经济衰退时,实际GDP将( )。 A 小于潜在GDP B 大于潜在GDP C 等于潜在GDP D 与潜在GDP的预测没有关系

5 从最终使用者的角度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计算GDP的方法是( )。 A A.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 D 增加价值法 6 20世纪70年代因为“滞胀”现象导致凯恩斯主义受到挑战,并出现了新古典学派,下面哪位学者不是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 ) A 弗里德曼 B 斯蒂格利茨 C 拉弗 D 卢卡斯 7 如果投资支出I突然下降,那么凯恩斯模型预期( )。 A GDP将开始持续下降,但最终下降将小于投资I的下降 B 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大于投资I的下降量 C 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小于投资I的下降量,但将没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D GDP将开始持续下降,直至下降量大大超过投资I的下降量 8 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的左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区域中,这意味着( )。 A 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 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 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 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9 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

宏观经济管理试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管理 一、简答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有哪些?答:1.维护产权制度;2.维护市场秩序;3.保证公共产品供给;4.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5.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2、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有哪些基本原则?答:(1)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2)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3)宏观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一致;(4)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3、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使用这些手段坚持什么原则?答:(1)法律手段;(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4)文化道德约束。应坚持经济手段等间接手段为主。 4、什么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目标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答:(1)经济增长;(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和矛盾性。 5、试述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答:(1) 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有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2) 基本目标之间具有统一性: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6、试述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关系?答:(1)在一定情况下,四大目标之间会相互冲突、相互排斥;(2)在宏调实践中,四大目标很难同时达到最佳。 7、什么是经济周期,如何理解绝对周期和增长型周期?答:经济周期是指因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而使社会再生产呈现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绝对周期指经济总量增长或减少这种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增长周期则指经济总量处于增长过程而增长速率有快有慢这种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8、什么是产业组织政策?答:产业组织政策指政府制定的有关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 9、试述产业结构政策及其功能? 答:(1)产业结构政策:按照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2)产业结构政策功能:顺应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了。 10、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有哪些? 答:(1)财政预算;(2)税收;(3)公债;(4)财政投资;(5)财政补贴。 11、什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何种状态时使用此政策? 答:扩张性财政政策亦称赤字财政政策,其特点是以扩大有效需求为目的,积极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 12、什么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答: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使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 13、关税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进口税、出口税及进 口附加税等。 14、影响短期总供求平衡的因素有 哪些?答:(1)信贷收支平衡;(2)财 政收支平衡;(3)国际收支平衡。 15、何谓国际收支? 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 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 资本往来引起国际资金移动而导致的国 际间的资金收支行为。 16、试述进出口贸易对宏观经济的 影响?答: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各部 门平衡发展和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具有显 著影响;进出口贸易能起到节约社会劳 动,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进出口贸易 是积累发展资金,吸引先进技术的有效 途径。 17、没有政府宏观管理的纯市场调 节存在哪些缺陷? 答:(1)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2) 市场不能自动平衡经济活动的外部效 应;(3)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4) 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信息对称;(5)不 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6)实现 社会供求平衡的代价大高。 18、何谓收入分配管理? 答:收入分配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 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 收入分配流程进行调控与组织,以实现 预定目标的经济活动。 19、影响就业的主要经济因素有哪 些?答:经济规模,具有正相关关系; 经济增长速度,具有正相关关系;经济 结构,不同的产业结构及所有制结构影 响就业水平。 20、试述日本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答:(1)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2)实 行以产业政策为中心的中长期计划管 理;(3)以金融政策为中心进行短期调 控。 21、试述德国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答:(1)强调自由竞争,同时强调 干预与秩序;(2)以社会公正为目标对 市场分配结果进行调节;(3)注重运用 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调控作 用。 二、辨析题 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宏观 管理可有可无。 答:错。政府的宏观管理是市场经 济体制的必构件,是市场缺陷的必要补 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宏观管理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 础。 答:对。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客观 规律的反映,政府宏观调控只是顺应规 律,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3、经济周期性波动就是经济总量 的增加或减少这种交替出现的现象。 答:错。除了上述绝对周期外,还 有增长型周期。 4、对于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政 府可采用双紧缩调控政策。 答:对。采用双紧缩调控政策才能 给过热经济降温,才能抑制通货膨胀。 5、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具有目标 的一致性。 答:对。经济增长才能创造更多就 业岗位,就业充分了本身就是经济增长 的一部分。 6、充分就业就是保证每个有劳动 能力的人就业。 答:错。充分就业就是使失业率 保持在合理的安全指标以内。 7、出口创汇越多越好。 答:错。进出口贸易及外汇应保持 平衡。 8、提高宏调水平,努力使四大基本 目标都实现最优。 答:错。四大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 最优,目标之间具有矛盾性。 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 至少要保证二者不冲突,即保证使用效 果不相互抵消。 答:对。如果相互冲突,其调控效 果就会相互抵消。 10、政府可运用自身投资、消费等 经济行为来强化宏观调控的效果。 答:对。政府既是调控主体又是重 要市场主体,它可运用自身的市场经济 行为来引导其他主体的行为,强化宏调 效果。 11、物价下降、通货紧缩这种宏观 经济状态好过物价飞涨、通货膨胀。 答:错。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 都是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外在表现,都不 利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2、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已导致两极分化。 答:错。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并 未导致两极分化。 13、充分就业就是指把失业率降低 到合理的安全边际范围内。 答:对。市场经济要保持合理的失 业率,有利于劳力资源合理配置。 14、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 重公平。 答:对。市场分配以效率为主,政 府分配以公平为主。 15、宏观管理决策受到信息的约束。 答:对。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信息缺 口和信息失真。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出现 经济周期。 答:错。经济体制不同并不改变经 济运行的周期性。 17、适当的安全的通货膨胀有利于 提升就业水平。 答:对。适当的安全的通货膨胀下, 创造的就业机会多。 18、通货紧缩的态势下,要采用紧 缩的财政政策。 答:错。通货紧缩的态势下,要采 用扩张型的财政政策。 19、外汇是宝贵资源,储备越多越 好。 答:错。外汇储备要保持合理水平, 满足进出口平衡所需即可。 20、宏观经济管理没有世界通行有 效的统一模式。 答:对。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要反映 各国具体国情、体制及文化的不同。 21、再分配就是在直接并入生产过 程的主体之间的分配 答:错。再分配就是在初次分配的 基础上的二次分配。 1

南开期末考试《管理者宏观经济学》期末“作业考核(线上)【仅供参考】73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给我国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率在下降,但是经济仍然处于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地升高,导致我国逐渐出现了持久性的通货膨胀的趋势,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情况,引发其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流动的货币的数量大于需要的数量以及社会供给不足或者经济制度不完善等等都会引起通货膨胀的产生。通货膨胀一旦出现,对我国居民的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从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是指货币在流通的条件下,提供的货币的数量大于我国公民所需要货币的实际的数量,这导致了我国最近几年出现了物价逐渐上涨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最终都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低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否正常的重要的依据就是通货膨胀的程度。如果通货膨胀程度过高,最后会导致人们买不起东西;如果通货膨胀程度低,也就是通货膨胀率低,那么也就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缓慢,经济逐渐出现下行的情况。 一、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目前我国的外贸较发达,经济向外性的程度比较高 自从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发展得很快,就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外贸占到绝大部分。后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导致其急剧下降,但是仍然保存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经济危机过后,其形式逐渐得到恢复,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占比最低的一年。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年向世界各国出口大量的粮食。除了粮食,在大豆、铁矿石等物资的对外贸易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市场上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决定。现在,我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发达,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经济水平。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答案

一、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优缺点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对于财政自动稳定器而言的,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恢复的政策;第二,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第三,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的从当时经济状况反方向上调节经济景气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反经济衰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反通货膨胀;在总供求基本平衡时,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作用: 第一,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对“熨平”经济周期有着重要影响,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属于一种反周期调节的短期性措施,必须随着作用环境与对象的变化而适时适度进行调整,相机抉择是财政政策的关键所在。 第三,财政政策相机抉择以正确把握经济形势变化为前提,判断越准确,决策越果断,调控越及时,成效越显著。 相机抉择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采用相机抉择法时,会遇到“时滞”问题。时滞有三种:(1)认识时滞,即从问题的发生到人们意识到这种问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2)行动时滞,即当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政府决定采取某种政策行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其间包括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议案在国会讨论、通过等过程。 (3)影响时滞,即当采取某种政策措施以后到实际发生效果之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由于上述原因,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反对采取相机抉择法,而主张根据现时经济制度中所有自动的稳定因素,即所谓“自动稳定器”,或称“内在稳定器”,自动进行调节,以稳定经济。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则是政府逆经济风向行事,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有3种: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两者的区别是:

2019年宏观经济管理类全真模拟卷及参考答案

2019年宏观经济管理类全真模拟卷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某种管理手段出台后,其宏观经济管理效果变化的一般趋势是()。A.开始时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 B.开始时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效应强度保持不变 C.开始时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递增 D.开始时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 2.财政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是()。 A.社会净效益最大化B.征税成本最小化 C.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成本最小化 3.影响社会总供求形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水平B.进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 C.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D.商品储备动用的规模 4.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之间的关系是()。 A.流动性与安全性成反比,与收益性成正比 B.流动性与安全性成反比,与收益性成反比 C.流动性与安全性成反比,与收益性成正比 D.流动性与安全性成正比,与收益性成反比 5.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 A.不断膨胀B.不断减少 C.相对稳定D.忽高忽低 6.流转税一般采用()。 A.定额税率B.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D.超率累进税率 7.证券公司接受委托或者自营,当日买入的证券,不得在()再行卖出。A.当日B.二日内 C.三日内D.五日内 8.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账簿、会计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纳税资料应当保存()年。 A.5 B.10 C.20 D.30 9.我国市场管理的目的是()。 A.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C.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D.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经济新秩序 10.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 A.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个 B.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 C.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D.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个人 11.一般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强烈的手段,不宜轻易使用。 A.公开市场业务B.改变贴现率 C.改变银行准备金D.改变税率 12.下列同于生产要素市场的是()。 A.原材料市场B.技术信息市场 C.机电产品市场D.燃料市场 13.由于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不高,组织实施不力以及管理客体抵触而造成的管理活动的失效,称之为()。 A.实施性失效B.自动性失效 C.环境性失效D.规模性失效 14.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目标B.总量平衡目标 C.结构优化目标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目标 15.比较适合中国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是()。 A.财政主导型体制B.金融主导型体制 C.计划、财政、金融结合型体制D.计划主导型体制 16.当企业的财务报表将亏损反映为虚假盈利时,审计人员必须发表()。A.无保留意见B.拒绝发表意见 C.否定意见D.例外意见 17.下列固定资产,不应当提取折旧的是()。 A.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B.季节性停用和大修理停用的机器设备C.房屋、建筑物D.在用的机器设备,运输车辆 18.价格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 A.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B.保持价格总水平稳步上涨 C.保持价格总水平稳步下跌D.保持价格基本稳定 19.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主管单位是()。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构建动态AD AS -模型 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研究产出和通货膨胀随着时间推移如何对经济环境的外生变化作出反应的模型,强调变量随时间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程: ()t t t t Y Y r αρε=--+ 其中,t Y 表示总产出,t Y 表示经济的自然产出水平,t r 表示实际利率,t ε表示随机的需求冲击,α和ρ为大于零的参数。这个方程式说明,实际利率t r 越大,总产出就越小;自然产出水平越大,总产出就越大。 (2)实际利率和费雪方程式 实际利率的决定方程由费雪方程式得到: 1t t t t r i E π+=- 其中,1t t E π+表示时期t 形成的对时期1t +的通货膨胀的预期,这里的实际利率是事前实际利率。 (3)菲利普斯曲线 在动态模型中,通货膨胀由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扩充而得: () 1t t t t t t E Y Y v ππφ-=+-+ 其中, 1t t E π-表示前一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t v 表示外部供给冲击,φ是大于零的参数。这个方程式说明通货膨胀率t π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产出对自然水平的偏离以及外部供给冲击。 (4)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基于他们近来观察到的通货膨胀形成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个假设可以简化分析。适应性预期可以写成: 1t t t E ππ+= 也就是说,人们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和本期相等。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预测未来时会最优的使用所有可得的信息,包括过去所有的预期。 (5)货币政策规则 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方程来确定名义利率目标:

事业单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主义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揭示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本质。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4.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物质性 B.客观性 C.社会性 5.政治法律制度C.政治D.哲学思想 6.“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1987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二大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是()。 A.坚决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 B.抑制西方的腐朽思想 8.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方面)。 第一产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部门,主要是指(农业和矿产业)。 法律形式又称(法律渊源)。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 书写公文时,应使用的字迹材料为(墨汁、碳素墨水、蓝黑墨水)。 9.在股份公司中股东的权益主要体现在()。 公司资本的稳定性上C.股息上D.有限责任上 10.再贴现率是()借款时支付的利息率。 A.商业银行向商业银行 B.商业银行向保险公司 商业银行向国外银行 11.下列属于宪法对特定人的权利保护()。 A.保护开发区人民的权利 B.保护老少边地区人民的权利 保护特区公民的权利 12.行政诉讼中,负举证责任的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C.律师D.证人 13.无效合同的确认权属于()。 A.人民法院或工商局D.工商局或仲裁机构 14.经济合同的违约应负责任之一是()。 滞纳金C.劳动教养D.赔礼道歉 15.下列国家机关中不属于同一行政层级的是()。 A.直辖市人民政府监察局 B.省人民政府监察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16.下列机关中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