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组赵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

相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

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

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拿破仑是法兰西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颂誉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住在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说‘我比ALPS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导课】: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

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

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

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

发展的决定力量。

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九张幻灯——家乡六合(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见课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什么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

谁创造的?这说明了什么?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什么过程中创造的?说明了什么?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农民绘

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我们看出《聊斋志异》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故②③正确。蒲松龄作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创作了此名著,说明了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故④正确。①与题干不符。故选D项。

探究第三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幻灯——小岗村今昔对比,探究发现: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

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

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doc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 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I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 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 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 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 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 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 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 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 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 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

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1课第2框的内容,本框题包括两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框承担着本课与后一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一框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由于本框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按照新课程的要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 理解普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运用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说明怎样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2、能力目标: 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同学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树立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依据:一方面,只有准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才能深入学习第二目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的内容。另一方面,本目的知识点多,跨度大,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高。 难点:普通个人及杰出人物的关系 依据:一方面这部分课本没有详细描述,属于我添加上去的内容。在没有书本的帮助下,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另一方面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主动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一方面:在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他们急迫要去了解认识不断变化的社会。另一方面:此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阅历浅,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对其进行本框的教学很有必要。 三、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人际交流活动过程。那么,我们在这种交互活动中就需要有巧妙的方法,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将运用多媒体及板书教学手段,借助教材内容,采用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设计模式——诗词导入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请学生先朗读这首词,再联系上一框所学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志关系来讨论英雄与时势的关系。然后把同学分为两组,互相为两种不同的观点“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来辩论。 设计意图: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doc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当曲初屮思想品德教学在M试教育观念和氛则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堂失去了兴趣,许多学生不爱上思品课。而初屮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日标之一,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牛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初屮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丿应当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结合思想品德学科和政治法律知识的特点,创设最佳思品课堂教学情景,令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Z下,初小思想品徳这一-学科应史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教学情景创设将更注重在思政教学屮的运用,在新改过程小把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屮,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右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牛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木次案例研究,旨在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和有效表现方式,并能从屮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思品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在案例研究过程屮,以多位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的硏究方式,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品教学小的作用和情景创设法的肓效表现形式,力求在今后教学过程川将情景创设法应用到平时教学当中去,提高思品教学的高效,展现灵动的课堂效果。 二、案例描述 经过集体备课,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与隐私权》课堂实录如下: 课前小游戏:真心话人冒险(师生之间相互问任何问题,必须如实冋答,拒绝冋答要接受惩罚)教师先让学生主动举手向老师提问,学生受约束不敢提问,教师请一位学生冋答。师:你身高是多少? 学生1: 167厘米,那老师你体重多少呢? 师:最近一次是92斤,不知道长胖了没有。 (此时学生主动举手人数开始多起來,游戏继续。)学生2:老师,你有没有男朋友? 师:这个我保密,你爸爸的T作是什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 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组赵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 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 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 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拿破仑是法兰西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颂誉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住在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说‘我比ALPS 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导课】: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 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 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 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 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 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 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 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 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 发展的决定力量。 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九张幻灯——家乡六合(茉莉花民 歌和四合农民画,见课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什么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 谁创造的?这说明了什么?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 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什么过程中创造的?说明 了什么?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 农民绘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 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意义等。 2、能力目标:提高正确处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正确认识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06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我在执教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时,在最后总结全文中我问学生道:“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A生说:“学习了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也就是明修长城清修庙,我觉得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更胜一筹。” B生说:“我认识到了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生说:“我学习到了土尔扈特部不畏强暴、不畏艰险的英勇精神。” …… 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土尔扈特部在元末明初受准噶尔欺负时离开了中国,一百多年后,又因不堪忍受俄罗斯的重重压迫而回归中国,他们这是朝三暮四,是祖国的叛徒!如果俄罗斯对他们好一点呢,他们还会回来吗?” 听了D的发言后,很多同学都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举手表示不同意,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行为。当时,我也感到很惊讶,这样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是很快我镇静下来,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达自己见解的时候。于是,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等学生们稍稍安静下来后,我说:“同学们,你如何看待土尔扈特部东归?大家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映了祖国儿女的思国之心,反映了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亲自接见了他们说明伟大祖国对游子的无限关怀!” 马上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土尔扈特人思国?我看未必!他们回归祖国是迫不得以,是因为俄罗斯人压迫他们,他们实在没办法了才回来的,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自愿的!”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为了生存,这很正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再说不管怎么样,他们毕竟回来了,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浪子回头金不换!” 又有一生说:“如果可以这样朝三暮四,自由散漫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保不准什么时候他们有不顺心的又走了呢,甚至严重点闹独立呢?”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案(人教必修4)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人民的胜利”。解放军指战员在前方浴血奋战可歌可泣,而广大人民群众奋勇支前更加动人心弦。中原、华东、华北三大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是我军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 基础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_____________发展的历史,是______________创造的历史。 1、人民群众的含义 (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____________作用的人们,既包括______________,也包括_____________。 (2)人民群众是一个,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 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广大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_______________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_______________,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__。 (2)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_________。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________________。 ③人民群众还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____________。 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______________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1) 地位 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______________ 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基本内容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心全意_________________,一切向__________________ __,虚心向_____________________。2、群众路线 (1)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2)基本内容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_______________ 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地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互动探究 探究一:有人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境(话题)导入(教师)→活动探究(师生)→自觉践行(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具与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27课时) 教学过程: 话题生活中的哲学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上述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怎样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15分) (1)上述材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表现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要相信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相信群众,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胜利。第二,依靠群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要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第三,要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第十一课2框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能力目标: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1:引导学生阅读P92最后一个框里的背景材料。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瞻目的业绩吗?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拿破仑虽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含义: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第一、“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第三、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问题情境2: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xx政治组xx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拿破仑是法兰西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颂誉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住在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说‘我比ALPS 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导课】: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为了在课堂中的有效“生成”,但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进行及时的记录、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为其他教师作借鉴,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当然,教学反思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等,但找准反思的“着力点”,则更有助于反思的深入。本文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谈谈教学反思应找准的几个“着力点”。 一、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总会觉得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效果,引起了师生教学共鸣。教师要及时把这些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是怎样生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思考: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采取了什么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为什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案例]在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秦朝一统”一节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始皇这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呢?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万里长城等,功绩巨大;有的则立即反驳,秦始皇干了那么多残暴的坏事,修长城劳民伤财,还焚书坑儒,制定苛法严酷镇压人民等,是历史的罪人……经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逐渐达成了共识,即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这方面的贡献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当然他也有否定的一面。这时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知道对秦始皇应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其他历史人物呢?如何评价身边的人?又如何看待自己?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等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其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课后,教师认真地作了反思,认识到:(1)看似死板的历史知识其实通过教学预设、运用某些教学策略是可以使其变为活生生的教育事实的,要努力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并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并形成一种能力;(2)学生用自己的见解可以领悟到的知识,才真正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他们就会自己去把握历史的脉搏,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使课堂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二、反思“败笔”之处──“预设”为什么“未生成”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新人教必修4)正式版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应识记的知识: 人民群众的概念;整个人类历史都是有人民群众来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通过教学应理解的知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热爱普通民众,具体表现为尊重你身边的劳动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自学阅读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整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 财富 的创 造者 社会 变革 的力 量 群众 观点 的基 本内 容 群众路 线的地 位、内 容 社会历史的主体 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 线的实践 意义 哲学 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这段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哲学道理? (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当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和氛围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堂失去了兴趣,许多学生不爱上思品课。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结合思想品德学科和政治法律知识的特点,创设最佳思品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应更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教学情景创设将更注重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在新改过程中把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本次案例研究,旨在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和有效表现方式,并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思品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以多位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的研究方式,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品教学中的作用和情景创设法的有效表现形式,力求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将情景创设法应用到平时教学当中去,提高思品教学的高效,展现灵动的课堂效果。 二、案例描述 经过集体备课,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与隐私权》课堂实录如下: 课前小游戏:真心话大冒险(师生之间相互问任何问题,必须如实回答,拒绝回答要接受惩罚)教师先让学生主动举手向老师提问,学生受约束不敢提问,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师:你身高是多少? 学生1:167厘米,那老师你体重多少呢? 师:最近一次是92斤,不知道长胖了没有。 (此时学生主动举手人数开始多起来,游戏继续。)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教案-3_社会历史的主体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 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 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 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 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 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个人都在一 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 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 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 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 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 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 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 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 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 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 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 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蒲松龄。)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 众的生活和实践。《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 《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 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什么诗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 物质条件。)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 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 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 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直 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 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 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 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 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 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

2021年高中政治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政治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人民群众的含 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 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 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 1、教学设计 2、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4、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5、活动课 6、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7、学习需要 8、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9、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11、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 12、情感 13、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14、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15、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16、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 17、态度

18、迁移导入 19、教学策略 20、教学目标准确 21、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作用 22、教学情境的创设 23、教学目标 24、实物导入 25、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6、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27、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 28、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 29、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 30、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31、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 3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34、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 35、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36、简述教学案例的作用. 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38、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理论条件是什么? 39、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0、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的基础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