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中“衬”趣例说(一).

古诗词中“衬”趣例说(一).

古诗词中“衬”趣例说(一).
古诗词中“衬”趣例说(一).

古诗词中“衬”趣例说(一)

摘要:衬托手法,内容纷繁,形式多样。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此处粗陈几例,以对古诗词爱好者起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含蓄蕴藉正衬和反衬

衬托,作为一种比较间接委婉的文学表现手法,历来为诗词文人所钟爱。他们运用这种手法,于含蓄蕴藉中泼墨挥洒自己的酣畅情感;后人品读这些作品,于含英咀华中领悟共鸣个中的妙语真谛,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与韵致。

衬托,是一种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手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成语说即“水涨船高”;反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不同的方向变化,用成语说即“水落石出”。

先来品赏一下“水涨船高”的正衬。说到这种手法,不觉想起一个笑话。清朝状元王尔烈在给别人改字时说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看后让人忍俊不禁,恭维了半天,原来最“能”的是自己。笑过之后,让人感叹,这里正是巧用了正面衬托手法,才收到了幽默风趣而不令人生厌的自夸效果。好了,下面我们来欣赏古诗词中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

(一)以景衬情,情因景浓。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用夜雨、昏灯、黄叶树等意象,点染了浓重的悲凉氛围,倍添“白头人”的愁苦哀伤,以景衬情,情更浓烈。

(二)烘云托月,形象丰满。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开头先用风呼、弦鸣引出射猎主角——将军,次用“鹰眼疾”、“马蹄轻”细节点染将军射猎英勇,再用“新丰出产美酒”和“周亚夫屯军细柳营”的典故来烘托将军勇武豪爽的性格。至此,将军的形象呼之欲出,不得不令人叹服诗人层层烘托手法的高妙。

(三)同样品格,相得益彰。郑域《昭君怨·梅花》:“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这首宋词的主题是梅花,而上片三、四两句却写了竹,描写了绿竹掩映下一树寒梅的画面,画中以竹节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竹”与“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再来赏析变化多姿、气象万千的反衬。

(一)以动衬静,更显幽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写的是月夜竹林,却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弹琴、长啸之声来反衬环境的幽静。此种手法比较常见,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理论依据,王维另作《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更是典范。

(二)以乐景衬哀情,幽怨倍增。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川风雨下西楼。”“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反衬。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

(三)以景物依旧反衬人事皆非。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诗人在咏怀古迹,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时往往运用反衬手法,本诗末句即用滩声依旧,反衬人间万事非旧,耐人寻味。另有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也是范例。

(四)以景物无情反衬人物多情。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中后两句是说台城的杨柳对六朝兴亡毫无感触,依旧绿蒙蒙地笼罩在十里长堤上。言外之意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于历史兴亡,朝代更迭。不禁悲从中来,充满了对唐王朝命运的担忧和哀叹。表面无“情”,而深情却蕴涵其中。

(五)以物“闲”反衬人“忙”。王建《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这里如果只将末句说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免太表面化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作者想表现的是山村的农忙季节,所有的人都去忙农活了,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独自开着,是以花的“闲”反衬“人”的忙。细细品味,兴味尤饶。

(六)以想象亲人思己反衬自己思乡之苦。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客居在外。独对寒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从对方入手,借想象故乡亲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另有白居易《邯郸至夜思亲》:“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冬至是古代的大节日,而作者却远离家乡,灯前抱膝,孤影伴身,不胜凄凉。不禁想念家中的情形:他们恐怕也正在念叨远游在外的自己吧!

(七)以表面“悠闲”反衬内心“苦闷”。杜牧《念昔游三首》(其一):“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杜牧曾因仕途失意,长期飘泊南方。诗人到处游山玩水,看来似乎悠然自在,内心却十分苦闷。这首忆昔诗,重点不在追述游历之地的景致,而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情绪。愈是把自己写得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而且是年复一年,无处不去,就愈显示出他的百无聊赖和无可奈何。诗中没有一处正面发泄牢骚,而又处处让读者感到有一股怨气,妙就妙在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面。

总之,衬托手法,内容纷繁,形式多端。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此处粗陈几例,以对古诗词爱好者起抛砖引玉之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徜徉其中,其乐无穷。

好用的短语和有趣的诗句

英语中非常好用的短语 1、Are you by yourself?你一个人来吗? 2、Are you kidding me? 跟我开玩笑啊? 3、Back in a moment! 马上回来! 4、Come to the point! 有话直说! 5、Don’t fall for it! 别上当! 6、Don’t let me down! 别让我失望! 7、I just made it! 我做到了! 8、I’ll be right back! 我马上回来! 9、I’m in a hurry! 我赶时间! 10、It’s no big deal! 没什么大不了的! 11、No pain no gain! 吃一堑长一智! 12、None of your business! 没你事! 非常有趣的古诗词之最 1、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最高的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6、最开心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9、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0、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11、最快活的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2、最多朋友的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最孤独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醉得最死的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5、老得最快的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6、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典诗文 2009-07-18 1743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特定情感的产物。而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

关于冬天的诗句古诗

关于冬天的诗句古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诗句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2、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杜甫《讽录事宅观》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 6、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施肩吾《冬日观早朝》 7、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元稹《南秦雪》 8、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9、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10、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11、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徐渭《梨花》 12、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

歌罢笑双蛾摧。——李白《北风行》 13、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汪洙《勤学》 14、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晁采《子夜歌十八首》 15、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16、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谢道蕴《咏雪联句》 17、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8、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孟郊《苦寒吟》 19、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0、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唐彦谦《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 21、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22、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2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其一》 24、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 25、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①无限情思寄楼台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古丘:古坟 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

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 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 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②。 [注释]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②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诗词鉴赏] 这首绝句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前两句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对比阅读] 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教师高考古诗词鉴赏基本型答题技巧例说 - 副本

高考古诗词鉴赏基本答题技巧例说 一、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写景技巧】1、各种修辞手法;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景情关系】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答题步骤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练习: 1、人物形象;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有趣的诗歌——藏头诗

有趣的诗歌——藏头诗 藏头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古人对藏头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律诗中一二三联,只听所寓的景与情,而不讲其题意,到尾联才讲明题意,这叫“藏头”。 另一种是明代学者徐师曾在他的《诗体明辩》中所说的:“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领会精神,就是人们所说的“藏头拆字诗”或“离合藏头诗”。 而现在,藏头诗,又称“平头诗”,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你要表达的内容中的一个字。全诗的每句中的头一个字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福。藏头诗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 例如,本店为姚明、叶莉夫妇创作的藏头诗,藏姚明、叶莉四字,全诗为:姚谢天地喜结缘, 明心诚爱万人羡。 叶绿春秋度晴雨, 莉依身旁共婵娟。 表达了喜结良缘、共度人生之意。其中缘、羡、娟三字押韵。 例子: 1.“平湖秋月”得名的由来 明代画家徐文长站在西湖孤山望湖亭,一轮皓月当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泼墨作画之余,诗兴勃发,挥毫写下《平湖秋月》这首藏头诗。“平湖秋月”由此成为西湖十大美景之一。(《平湖秋月》: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2.生日快乐藏头诗 ⑴生辰之庆好繁华,日光普照更添色。快门按下定此景,乐在今朝年年有。(2)祝福应乘早,你我任逍遥,生活多烦恼,日月轮次倒,快意上云霄,乐音寄纸鹞。 3.骂人藏头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 你我共酬看向钱。 大浪东逝人依贱, 爷孙齐赏雨绵绵。 (2)猪公感意气 都忘将别意 比兴安所施 你作武陵记 聪明达天德 明朝行几里 4、卢俊义藏头反诗的故事 卢俊义,绰号“玉麒麟”,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原为一员外大户,浪子燕青是其家仆,如书中所言“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其人家世清白,为人谨慎,世居大名府。宋江慕其名,为壮大梁山声势,欲将其诓上山。军师吴用与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与哑童子,前往卢府为其算命。闻其生于“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吴用大惊失色,言其“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劝其前往东南千里之外避灾,并在墙上题下“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的藏头反诗。 卢俊义中计,欲前往泰安州避祸。途经梁山时中埋伏,与梁山英雄大战,卢俊义不敌,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卢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宋江也未强迫,将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诬陷其勾结叛匪,卢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众好汉等先后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义堂前亦竖起了“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的大旗。招安之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参与指挥了征辽、讨方腊等战。后被高俅毒酒所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最新冬天的古诗词大全集

冬天的古诗词大全集 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不同于别的季节的,所有的气息里都透着一股冬天特有的香甜。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个可爱的季节,其实冬天也是个温暖的世界。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子夜冬歌》 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 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冬夕》 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冬夜送人》 唐·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穷冬曲江闲步》 唐·裴夷直 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冬郊行望》 唐·王勃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一)炼字型 (二)名句赏析型 (三)表达技巧型 (四)语言特色型 (五)情感赏析型 (六)分析意境型 ●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考查题型: 1.比较优劣型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的字比较优劣; 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3.指定赏析型: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 4.寻找型: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 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 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2: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此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鲜明。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示例1: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示例2: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实例讲解(一)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实例讲解(一) 一、分析意象 意象,是情感的承载。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特定的思想或情感,可我们的学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忽视此“暗示”。 【例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学生答案】诗歌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情感。 【分析】得0分。菊:隐逸、高洁、脱俗。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其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其清高的气质。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暗示与寄寓自己的生命追求。 【参考答案】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2】阅读思考:诗中首联“一雁声”起着什么作用?(2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答案】以雁声的单调勾画出苍茫凄冷的意境。 【分析】得1分。因为这大雁是递书传情的使者,古人常是瞩目大雁而心生对远人的牵挂与思念。在这首怀人诗歌中,可见还有这特定意象引出思念的暗示作用。 【参考答案】加上:引出自己对舍弟的思念。 【启示】诗歌有特定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意象,我们复习时,也就要有意归纳柳、月、竹、菊、松、桥、大雁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 二、背景暗示 诗人写作的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我们分析诗人形象或情感时,却往往无视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注解,以致无法准确体味思想或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年轻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学生答案】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有趣的诗词故事

一,问刘十九 昨晚有晚自习,回家的时候已经十点过了。刚打开门,就听见卧室孩子的声音:“爸爸!”放下东西,到天天的床前。 “今天我们讲什么呢?” “我们讲白居易的一首诗好吗?” “白居易是大诗人!” “是啊!不过今天我们讲的不是你以前听过的《草》,我们讲《问刘十九》好吗?” “好!” 我靠在天天身边,开始讲: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可是后来他被小人陷害,被贬官了,贬到江州当司马。” “江州是什么?” 天天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是一个地方。” “司马呢?” “是一个小官。” “哦。” “江州很小,很穷,人也很少,但是人们听说大诗人白居易来了,大家都很高兴,也都很喜欢他,因此,白居易在江州也交了不少朋友,有一个叫刘十九。” “有一天,和现在一样,是很冷的冬天,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 “古人就喜欢喝酒。”天天很老练地作出了总结。 “是的,”我笑着说,“不过古代的酒是用米酿成的,刚酿出来的时候,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泛着绿色,跟小蚂蚁一样,好可爱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时候要用火炉温一下。” “这样就不会感冒。”天天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解释。 “对。”我又笑了。 “但是一个人喝酒很寂寞,应该请一个朋友来喝啊,请谁呢?” “请刘十九!”天天替古人作出了选择。 “对!于是,白居易就想写一封信给刘十九,请他来喝酒,白居易是诗人,于是他的信也用诗来写。”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刚酿出来的酒啊,上面浮着绿色小蚂蚁一样的泡沫,真好看,红泥做成的小火炉让人好温暖。天晚了,马上要下雪了,白居易问朋友,能够来喝一杯吗?” “无是什么意思?” “‘能饮一杯无’就是‘能不能来喝一杯’的意思,无就相当于‘好不好’。” 天天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又进行了评论: “诗人写信都用诗写,真好玩。” “后来呢?” 我愣了一下,诗里面没有写后来怎样,但是为了满足天天的好奇心,只好杜撰了:“后来啊,刘十九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心里十分高兴,马上就出门到了白居易的家里,两个人一起聊天,喝酒,这时候啊,天上也下雪了,两个人很高兴,然后就完了。” 二,游子吟 天天上床之后,就等着爸爸来讲诗的故事。我坐到床头,靠在他身边: “今天我们讲一首关于妈妈的诗好吗?” “好!什么诗呢?” “《游子吟》。” “好啊!什么叫游子呢?” “游子啊,就是古代那些因为读书或者工作还有当官离开了家的人啊。” “那么‘吟’呢?” “‘吟’是一种诗歌的名字,等天天长大了,读初中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的。” “这首诗是唐朝一个诗人叫孟郊的写的。孟郊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读书很刻苦。他长大了之后,就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去考试。” “考上了吗?” “没有,他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上。那时候啊,他的生活很苦,但是还是坚持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 黑暗里,我听见天天轻轻舒了口气。 “后来啊,他就到一个叫溧县的地方当县尉。” “县尉是什么?” “是古代的一个官。” “哦。” “当了官之后,孟郊终于挣钱了,于是就想把妈妈接来一起住。在路上的时候啊,孟郊就想,为了把自己养大,妈妈吃了多少苦啊,现在一定要让妈妈过好日子了!于是,他就写了这首《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古代汉语练习题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描写冬天的优美古诗词名句

描写冬天的优美古诗词名句 描写冬天的优美古诗词名句篇一1、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欢颜。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3、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公众行乐词》 4.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李商隐)描写冬天雪景的优美诗句 14、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1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 16、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17、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公众行乐词》 1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经典诗句 19、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 20、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李商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 2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2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23.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2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描写冬天的优美古诗词名句篇二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高骈《对雪》 4、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有怀》

古诗词赏析

2008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 古诗文赏析 【指点迷津】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中考中不少地区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有趣的古诗词题目

一、读诗句,猜谜语。 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打一艺术品)(谜底是:画)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打一自然现象)(谜底是:风) 3、似鸟不是鸟,爱在高枝唱。夸口都知道,其实全不晓。(打一动物)(谜底是:知了,蝉) 4、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它,此花开尽更无花。(打一花名)(谜底是:菊花) 5、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打一动物)(谜底是:公鸡) 二、趣填古诗。 1、填数字: 人间(四)月芳菲尽。碧玉妆成(一)树高。 烟花(三)月下扬州。霜叶红于(二)月花。 3、填乐器: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填植物: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5、填人物: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6、填季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填地名: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填花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9、填色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0、填动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三、文字线索题。 (一) 1、这是一首思乡诗。 2、作者是李白。 3、是看到月亮后才思念家乡的。 答:静夜思 (二) 1、这首诗用的浪漫主义手法。 2、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 3、诗中描写的是李白童时期对月亮的认识。答:古朗月行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 一.名词用作状语 二.意动用法 三.使动用法 四.名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 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例: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例: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例: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左传》)“日”表回溯 4)表及时,按时,当时。例: 秋水时至,百川灌海。(《庄子.秋水》)时:及时 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例: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意思为“用橐载”。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法律”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例: 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