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_毕乙鑫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_毕乙鑫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_毕乙鑫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_毕乙鑫

学术论坛

音乐与舞蹈2013 / 03 艺术教育77李斯《谏逐客书》中“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歌呼呜呜

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①,是学者论及秦国音乐时所必提及的。

这种地域性与本土性的真秦声,在100多年后的西汉《汉书?杨恽

传》中,仍见有“仰天拊缶而呼乌乌”②。除此之外,《诗经?秦

风》中还有10首质朴、俚俗、不事雕琢的秦地歌谣。《列子?汤

问》中的“薛谭学讴”一事,所呈现秦的声乐艺术表现以及民间声

乐的教与学,也反映出秦国多样的艺术表现。而《史记?商君列

传》中记载百里奚逝世后,秦人以停止平日里不间断的歌唱行为来

表达对贤相的哀思,反映了秦人歌唱行为的全民性。

与此同时,秦国这片土地也拥有诸多乐器,可归为节奏乐器与

旋律乐器两类。节奏性乐器有《谏逐客书》中所提及的瓮、缶、髀

(人身乐器),以及《史记?商君列传》所记载的相;旋律性乐器

有《谏逐客书》以及之后《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

所提及的筝。“对于中国人而言,旋律乐器的地位一向高于节奏乐

器”③,而偏多的节奏乐器,显现出在秦国节奏乐器的普遍性与重

要性则高于旋律乐器,反映着秦国本土音乐的简朴与俚俗。

但除了以上内容,秦国音乐再未有被学者论及。在秦国这片土

地上,难道仅有真秦声这一种本土音乐声响?事实不然,经过考证,

秦国除了本土音乐文化之外,还存在着来自各地的多元音乐文化。

秦对他国音乐文化抱有开放性态度。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汇集,

可见于周王室雅乐、赋诗言志、器乐与舞蹈、女乐郑声、神仙音乐

和音乐理论各方面。

在对周王室雅乐的移植取用方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

记载,季札在鲁国听乐工歌《秦》时,有“此之谓夏声。……其周

之旧乎”④之感,杜预对此句的注释是“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

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耳”⑤,

都显示出自西周时期的秦仲开始,秦国便移植了“车马礼乐”,开

始使用周王室雅乐。

出土乐器实物方面,综合王子初总主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

系》、王子初的《中国音乐考古学》及方建军的《音乐考古与音乐

史》,目前已经出土于秦国的礼乐乐器有甘肃礼县秦子镈、秦编

钟、秦编磬;陕西宝鸡秦公镈、秦公钟;凤翔直柄钮钟、凤翔钮

钟;陕西咸阳塔尔坡錞于;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编磬等。乐器形

制方面,“以著名的西周晚期克镈与秦子镈、秦武公镈相比较,可

以看出秦国早期编镈的形制,实际上是沿袭西周晚期的传统”⑥。

音阶排列方面,针对秦公钟、秦编钟及秦编磬这3件目前无残缺、

断裂,且做好测音工作的文物进行分析后,可知秦国雅乐呈现着无

商音的四声音阶形式,佐证了其对周王室雅乐的移植。

其次,多元音乐文化也体现于赋诗言志方面。《左传?僖公

二十三年》《史记?晋世家》与《国语?晋语四》中,均记载了秦

穆公与重耳赋诗一事,显示了作为诗书礼乐与中原文化代表之一的“赋诗”行为,早在春秋的穆公时期便已经被秦人所吸收。《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了另一位秦国国君——秦哀公,对申包胥赋诗一事。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⑦赋诗作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若没有较高的诗学修养则不能完成。而秦穆公与重耳对唱的5首诗,均不是出自《秦风》,也反映了其诗学素养。而秦君对赋诗言志文化的运用自如,体现了秦国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汇集着来自中原诸国的音乐文化。秦国多元音乐文化之三,体现于器乐及舞蹈。《诗经?秦风?车邻》中有“既见君子,并坐鼓瑟”⑧与“既见君子,并坐鼓簧”⑨之说,可知秦国存在着瑟与笙这些旋律性的乐器。《风俗通义》中记载,百里奚为秦相时,其妻在堂上“搏髀援琴,抚弦而歌”⑩,可知有琴的乐器声响出现于秦。以上史料都显示出秦国对他国乐器的接纳。而《战国策?秦策》中记载的“冠舞以其剑” ,即为出使燕、赵、吴、楚四国的舞蹈音乐,也显示出秦国的舞蹈音乐丰富多彩。秦国多元音乐文化之四,为朝堂与后宫之中的女乐郑声。《史记?秦本纪》中秦国“以女乐二八遗戎王” ,以留住犬戎的臣子由余,为己所用,使女乐成为邦国之间交往与斗争的政治工具。《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秦国的医和为晋平公看病,认为“晋平公之疾恰在于过分沉溺于郑卫之音”,“沉溺这类‘新声’中的女乐声色而心志惑乱” 。而《史记?张仪列传》中则提及,秦惠文王也特别将“宫中善歌讴” 的女乐作为陪嫁送至楚国,以求与其他举措共同达到迷惑楚国国君的政治目的。《战国策?秦策》中则记载,为了瓦解天下谋士联合抗秦的盟约,秦臣唐睢带着女乐与金钱前去,最终成功。秦君得以向他国赠送女乐,正是因为秦本身就拥有女乐。秦穆公预见女乐会使戎王“必怠于政”,医和则明了耽于女乐的危害是“疾如蛊”,他们对女乐郑声的惑人性质如此了解,必然是由于宫中拥有女乐并时常演奏。《论衡?谴告篇》中提及“秦缪公(即秦穆公)好淫乐,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音” 。由此可见,秦国虽然处于西方,随地可闻的是本土特色的真秦声,但由于与其他邦国间的频繁交往,以及郑卫之音在当时的无穷魅力,因此在王室贵族阶层,有女乐的存在与传入传出。此外,秦后宫王族之婚姻,常有国际背景 ,王室间的跨国婚姻是当时的时代风气。秦君的母后或妻妾中,有许多位来自于当时的各国。因此秦国宫廷中,有着强大的外戚活动 。如“穆姬者,秦穆公之夫人,晋献公之女” ;又如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出身于楚国,她为秦昭王选定的夫人是楚夫人;而秦太子安国君的华阳夫人来自楚国 ;夏姬是秦国储君安国君的姬妾,出身于韩国 ;秦始皇母亲赵姬出身于赵国,为赵国邯郸有名的舞者 。女乐,常作为陪嫁,随各国姬妾的嫁入来到秦宫廷,多元音乐文化由此在秦后宫中汇聚。 (转第82页)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 毕乙鑫

【内容摘要】早期音乐声响已无法再现,但文献与出土文物所流露的蛛丝马迹,仍能对2000多年前的音乐面貌提供想象空间。文章从区域空间入手,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成为诸侯国后的疆域进行整体音乐文化声响的建构。文章整合16部古典文献与考古出土文物资料,试图架构起秦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音乐面貌。

【关键词】秦国音乐 春秋战国音乐 多元音乐文化 赋诗言志 女乐

秦国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秦国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秦国一共存在了563年,秦朝一共存在了十四年。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 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 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国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 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 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 治都於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伊始。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 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朝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 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 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 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 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知识点汇总

考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汇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4.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2)生产工具:铁农具、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3)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生产 (1)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2)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3)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3.商业的发展 (1)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本文是关于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篇一:苏秦合纵联六国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

七年级历史试题上学期期末调研检测

攀枝花2005—2006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暑假期间,小明随同学一起参加了以“寻找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的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他们应该到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西安半坡D浙江河姆渡 2、在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彩陶D玉器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你知道最早种植粟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浙江河姆渡原始居民 4、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A炎帝B黄帝C尧D禹 5、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A长江B黄河C淮河D珠江 6、海外华人经常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发展而来D炎帝皇帝战胜了蚩尤 7、阅读古代史学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给我们一个信息:西周统治者管理国家实行 A禅让制B世袭制C等级制D分封制 8、下列战役不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9、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他 A任秦国蜀郡太守时,勤政廉洁 B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C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 D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10、猜一猜下列甲骨文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字略) A牛B羊C兔D马 11、《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他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离骚》,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屈原 12、“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 《道德经》B《论语》C《孙子兵法》D《春秋》 1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歌歌颂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中国 C修筑长城 D设置郡县 1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剩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写“剑”字使用规范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D楷书 15、公元前207年,项羽率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打败秦军。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16、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线路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

考文章来源: [url=http: 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先著文,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不过对具体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断代研究,则尚未出现。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仍,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者。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疑给我们探讨历史政治地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而欲进行战国时期政治地理的研究,理清其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动的轨迹,应是首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迄今为止仅有钟凤年、顾颉刚与史念海、杨宽、雁侠、陈伟、徐少华等不多的几位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在上述这些研究中,除去陈伟、徐少华先生对战国时期楚国北疆的变迁考证较为详实之外,其余的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本文拟在此即对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疆域变迁做一全面的考证,以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推动。 现存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作为疆域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且已被以往的学者几乎利用殆尽,因此想要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地下新的出土资料。前些年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文字资料,其中主要有秦简《编年记》、曾侯乙墓中的简册、《包山楚简》及大量的秦封泥等,恰好都为考订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疆域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进行战国诸侯国疆域变动的考证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战国史料的编年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证的结论,因为依据不同的年代,就会复

战国时期各国灭亡年历表

前285秦国伐齐国。秦国、楚国相会。燕国、赵国相会 前284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伐齐国(合纵),攻陷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国迁都莒(山东日照)。苏秦被车裂 前283秦国、楚国相会。赵国、燕国相会。秦国伐魏国。赵国救魏国 前282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秦国、魏国相会 前281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 前280秦国伐赵国。秦国伐楚国 前279秦国伐楚国。秦国、赵国相会(渑池之会)。齐国伐燕国(火牛阵),复失地 前278秦国伐楚国,攻陷楚都郢(湖北江陵)。楚国迁都陈(河南淮阳) 前277秦国伐楚国。屈原投汨罗江 前276秦国伐楚国、魏国。公子魏无忌受封为信陵君 前275秦国伐魏国。韩国救魏国 前274赵国伐齐国。秦国伐魏国 前273秦国伐魏国。赵国、魏国伐韩国。秦国救韩国 前272楚国、魏国、韩国伐燕国。 前271赵国伐齐国 前270秦国、楚国伐齐国。秦国伐韩国。赵国救韩国 前269赵国伐秦国 前268秦国伐魏国 前266秦国伐魏国 前265秦国伐赵国、韩国。齐国救赵国。平原君任赵国相国。赵国使长安君质齐 前264秦国伐韩国 前263秦国伐韩国 前262秦国伐韩国、赵国、楚国。春申君黄歇任楚国相国 前261秦国伐赵国。秦国伐韩国。楚国伐鲁国 前260秦国伐赵国(长平之战) 前259秦国伐赵国 前258秦国包围赵都邯郸 前257楚国、魏国救赵国(春申君、信陵君救赵)。白起自尽 前256西周室号召诸侯讨伐秦国。秦国伐西周室。秦国伐赵国。韩国、楚国救赵国。楚国灭鲁国,迁鲁国国君于莒 前255秦国灭西周室。楚国伐齐国 前254魏国伐卫国。秦国伐魏国 前253魏国伐齐国。楚国迁都巨阳(安徽阜阳) 前252魏国灭卫国,杀卫国国君 前251燕国伐赵国。赵国伐燕国,包围燕都蓟(北京)。平原君去世 前250燕国伐齐国 前249秦国灭东周室,周朝亡国。秦国伐韩国。赵国包围燕都蓟 前248秦国伐赵国 前247秦国伐魏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伐秦国(合纵) 前246秦国伐赵国、韩国 前245秦国伐魏国 前244秦国伐魏国、韩国 前243赵国伐燕国。信陵君去世

战国史四个阶段

战国史—七雄并列四个阶段 (BC475—BC221) 史记将周元王元年(BC475),称为战国开端。战国是上接春秋的一段诸侯割据时代,春秋初年周王朝有大小诸侯国170多个,经过连年征战兼并,到了战国初年剩下10多个国家,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有魏、楚、齐、秦、韩、赵、燕七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历史的正元时代形成。 战国初年(BC403),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韩国、赵国、魏国。原齐国的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氏齐国,建立了田氏齐国,秦、楚、燕三国不变,这就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初期局面。 战国从BC475—BC221共历时250余年,两次大的战役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大战役都改变了天下的格局。 第一阶段:魏国独强(BC403—BC341)终结于齐魏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这段时间魏国独强。魏国在战国初年改革较早,李悝改革后,魏国实力最强,对外也不

断用兵,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抵御魏国的扩张,便向南面的卫国发动进攻,魏国发兵10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8万使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魏国国力有了很大的衰弱。 经过13年的休整,魏国国力逐渐恢复,于公元前341年出兵10万进攻韩国,韩国求援于齐国,魏国与齐国战于马陵,魏国再次失败,主帅庞涓死,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再次遭受重创,逐渐退出霸主舞台,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阶段:齐、秦分别称雄于东、西 (BC341—BC284)终结于燕齐之战 魏国衰落下去后,齐国作为两次战役的战胜国,其实力、声望都得到了大的提升,成为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BC356),确立了耕战策略,实力大增,惠宣王五年,张仪相秦,确立远交近攻策略,这段时间秦国在河西打败魏国,在函谷关打败五国联军,在丹阳、蓝田打败楚国,成为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国。 第二阶段形成了“东有大齐,西有强秦”的局面,后因齐国不断进攻周边诸国,打破相对平衡的均衡,导致燕将乐毅率赵、秦、燕、韩、魏五国伐齐,齐国惨败,败的一塌糊涂。齐、秦东西称雄对峙的局面打破,第二阶段结束。

秦国历史

创立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下面我们先看一下秦代国家机构设置的大致情况: 丞相:又分左丞相和右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工作,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古代习称“三公”,“三公”以下设有“九卿”,它们是: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 郎中令:执掌宫廷戍卫大权,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郎为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卫尉:掌管官门的警卫。 太仆: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少府: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官廷手工业,属于管理皇室私家财富的机构。 治粟内史:负责租税赋得和财政开支。廷尉:掌管刑罚。

此外,秦代还有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 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事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 典属国:与典客-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掌管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将作少府:负责官殿建造。 秦王朝所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从秦朝的政权机构设置可以看出,为了使国家的军政大权能操纵于一已之手,实行皇帝的个人独裁,同时又要让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地运作起来,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秦始皇对如何集权,又如何分权,是颇下了一番苦心的。其中,他对相权、兵权以及司法权,进行了独到的处置。从这里,我们最能看出秦始皇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 丞相,秦时或称相邦、相国,他的职责是“掌丞(丞:帮助,辅佐)天子,助理万机”,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有“百官之首”之称。 秦国的承相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虽然此前史籍中有“商鞅相秦”(《汉书.地理志》-类的记载,但此“相”并非官名,因为商鞅担任的是“左庶长”、“大良造”。自秦武王任甘茂、樗里疾分别为左、右丞相以后,承相才正式在秦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中国各朝代版图变化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 经过了几次传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 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

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

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 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卫民 来源:《秦俑秦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转变时期,思想的大解放、战争的频仍对都城的建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愈来愈残酷的战争更使当时掀起了筑城运动的高潮,高城深池成为当时都城的显著特点。很多都城不仅修有城,而且修有郭,规模愈来愈大,都城内部结构也愈来愈复杂。 但各国的实际情况因各种原因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处在关中的秦国和东方的六国在都城的形制等方面就有所不同。本文将在列举各国都城形制、布局、规模的基础上把秦与列国的都城进行比较,以找出其共同和不同所在。 一、各国都城的概况 (一)鲁都曲阜 鲁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除南垣较直外,其他三面均呈弧形。城垣四角成圆角,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周长11771米。其东垣长2531米,南垣长3250米。西垣长2430米,北垣长3560米。除西垣基宽为30~33米外,其余三面城垣基宽均在40米左右。残高有达10米者。其西、北两面以洙水为护城河,东垣外护城河北接洙水,至东南城角处折向西,为南垣外护城河,西入洙水,河道宽约30米。在鲁城内北部发现一条横贯东西的排水河道。目前已发现城门十一座,南面两座,东、西、北三面均为三门。东垣北门门道宽14米。北垣东门门道宽15米,中门门道宽8米,西门门道宽8米,西垣北门门道宽10米,中门门道宽8米,南门门道宽7米。南垣西门门道宽11.5米,东门门道宽10米。发现道路十条,其中东西向和南北向各五条。其1号道路西起西垣北门,通向北垣东门,全长约3050米,路宽8~9米,靠近东垣北门处加宽至14米。2号道路从西垣中门到东垣北门,西段宽8至9米,靠近东垣北门加宽至14米。3 号道路西起西垣南门,东至东垣中门,全长约3900米,西段路宽10米,东段路宽13~15米。4号道路位于2号与3号道路之间,长约1300米,路宽8米。5号道路连接东垣南门,残长约320 米,路宽8米。6号路北起北垣西门,与东西向的3号路相交,长约1500米,路宽6~7米,其当继续向南延伸至南垣西门。7号路北起北垣中门,与东西向的2号路相接,长约920米,路宽6米。8号路位于7号路以东,残长1220米,路宽12米。9号路南起南垣东门,向北与3号路相接,长约1300米,路宽15米。10号路北起北垣东门,向南在颜林附近又发现两段路土,当为同一条道路。在鲁城内周公庙、周公庙村西及村东、靶场东、农机厂北、兽医站北、南垣东门东侧、小北关、古城村西等地有较大面积的夯土建筑群基址,其时代早者可至西周时期,经春秋战国而延至汉代。其中周公庙建筑群夯筑基址东西长约550米,南北宽约500米,高出地面约10米。基址的西、北、东部边沿残存有似夯土墙的遗迹。其东部边沿夯土墙基宽约4米,属东周时期。墙基外面有自然石砌成的护阶,阶下似有壕沟。在鲁城西北角、林前村西、地毯厂北、盛果寺、盛果寺村东、鲁城东北角、坊上村、北关村西、“斗鸡台”、颜林、古城村西及鲁城西南部发现有较大面积的居住遗址。在“望父台”、药圃、县城西北角、“斗鸡台”及鲁城西南部发现有较大面积的西周春秋时期墓地。在鲁城南垣东门正南1735米,南泉村附近发现有“舞雩台”遗址[1]。鲁城的布局是列国都城中比较规整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元和郡县图志》 书名,即《元和郡县志》的原名。唐李吉甫撰。四十卷,目录两卷。书成于元和八年(813)。仿《括地志》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分叙以府州为单位,大抵首列户名,次叙沿革,继以府境八至、贡赋,终以辖县建置、去州府里程、山川、河流、城邑、名胜、古迹及历代大事。凡垦田、监牧地、水利设施、工矿盐政、军事设施、病马配备、重要关亭寨障,无不叙及。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物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有关自然、经济地理记载,可采甚多。叙述沿革,往往直源《尚书?禹贡》。于南北朝政区及治所变迁,尤为可观。宋以后地图、目录并佚,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故今本三十四卷,其中卷十八、二十五又各存半卷。书初刊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全文亦仅l189字,无卷,历代注释家为了行文方便,就该篇条目分明的特点,往往提到禹贡扬州章、徐州章,抑或禹贡导山章、导水章云云。由是,九州中每州条文均可称章,后面导山、导水、五服,率皆如此。 《汉书·地理志》 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东汉学者班固撰写,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为《汉书》十志之一。它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作了综述,保存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以一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疆域政区为主体、分录各区山川物产)和沿革地理的体例。汉以后的15种正史地理志和各种地理总志,都是以其为典范编纂的。、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经中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多。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今地中海沿岸)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错 山川形便 唐代开过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唐代的州界多于山川走向相一致,300多州分为十道,,十道与自然地理区域相符合,对后世影响较大。 秦代疆域

战国时代秦国的崛起模式论

战国时代秦国的崛起模式论 一.商鞅设计的秦国崛起模式 秦国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代胜出,成为最后的统一者?可列入讨论范畴的因素很多。如地理位置、外交策略、军事实力……等。但就维持一种长达百余年的攻击态势而言,上述因素显然不足以成为主导——据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完成统一),秦国在96场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中发动了52场战争(占54%),并取得了其中的48场胜利(占92%)”。惟有保证对资源的强大汲取能力,才能维持如此高频率的对外战争和如此高比例的战争胜率。 这种强大的资源汲取能力,依赖于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严酷的基层控制体系。简而言之,为强化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商鞅采取了如下措施: 1、摧毁一切有组织的“中间力量”,使民众以原子化形态直接面对国家的汲取 (1)打击贵族,推行以吏治国。欲使天下之人尽为君主之奴,必先使天下之人互不为主奴。先秦贵族的权力、土地和民众,不受君主直接控制。国家在汲取资源时,面对的不是原子化的自耕农,而是组织化的贵族。为维护自身利益,贵族会自发抵制国家的过度汲取。商鞅以成文律法的形式,推行无军功不授爵等制度,来打压贵族,推行以吏治国,吏的权利和任免完全操于君主之首。脱离了贵族“小共同体”保护的普通民众,遂不得不直接面对国家的汲取。这种汲取较之贵族更甚——学术界一般认为:商鞅变法后,秦帝国普通民众须向国家缴纳年产出的2/3。

值得一提的是:无军功不授爵等律法,因平等对待贵族与普通民众,长期被认为具有“进步性”。这种评价大有问题。真正有意义的“平等”,必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在法律层面上的平等,而非两个被统治者之间的平等(贵族相对民众,是统治者;但相对秦王和秦国,仍属被统治者)。对照欧洲历史,可以说贵族的消亡,是中国历史上一极重大的损失。5-13世纪的很多欧洲国王,只能在王室领地内直接行使权力,不能染指贵族的封地。宫廷和政府开销,须仰赖王室自己的收入,包括领地收入、司法收入、贵族缴纳的“封建协助金”等,若王室的收入不足用需另行征税,必须得到类似“贵族大会议”等代议机构的授权。“无代表权不纳税”等近代法治理念,即由此类制衡中诞生。 (2)用成文律法,强制解散大家族。秦律规定:民众“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家中有两个男丁而不分家者,田赋加倍征收;“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为禁”——禁止父子兄弟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大家族消亡后,原子化的小家庭直接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自然无力抵制其无节制的汲取。 2、用告密手段、恐怖手段来控制民众 (1)制造特务国家。商鞅规定:编民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个编制里的百姓,若有人犯法,其他人不向政府告密,会被株连腰斩,告密者则可得到重赏。秦国被变成一个遍地告密者的“特务国家”。不独邻里之间,同床共枕的夫妻也负有互相告密义务。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秦律规定:丈夫行盗,妻、子知情,并共享所盗之物,妻、子与丈夫以同罪论处。凡盗窃及其他犯罪,同户之亲属都须连坐。反之,如丈夫犯罪,妻子在案发前主动告密,则妻子的嫁妆可以不被没收。这种告密制度,将民众牢牢捆绑在国家机器上不得动弹,也导致社会风气的

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 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 私有) (3 )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 “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 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 (2019 ?新课标全国n卷高考?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及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及答案 基础达标一、选择题 1.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2.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 A.伊尹改革 B.姜尚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改革 3.“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4.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①齐②燕③楚④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1.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它分为和两个时期。 2.齐桓公通过召集,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通过,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3.春秋末年,江南的国和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成语就与越王勾践有关。

4.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北的是国,最南的是国。 5.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之间的战争有、;大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⑤ 2.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B.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的国王是() A.周平王 B.周文王 C.周武王 D.共伯和 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5.以下内容和管仲改革无关的是() A.改革币制 B.改革内政 C.发展生产 D.改革军制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首发) 有虞同 (吉林大学古籍所) 黄盛璋先生曾撰文考证了战国时期三晋铜器(不含两周)铭文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1根据黄文的研究,三晋铜器的铸造方面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监、主、造三级制度,“监造中央以司寇、司马、封君,地方以令,同于三晋兵器(多出司马),它国未见;主造除工师见于秦铜器外,其余它国亦不见;制造惟冶及冶客见于东周铜器。”(第52页)客观地说,黄文的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三晋铜器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公布以及文字释读水平的提高,学界对三晋铜器的监造制度有了新的认识,黄文的结论已有了局部修正的必要。比如,收录了非三晋文字的“原氏扁壶”,对“襄阴鼎”的国别判断有误;所谓的“冶客”实应释读为“斪(斠),客(格)”,2与铸造制度无关(这已为下文将要介绍的“十六年邢丘令鼎盖”铭文所证实);安邑下官锺的“十年”等文字实为韩国另刻的铭文,而所谓的“冶吏”应释为“左史”(即任府佐的史[狄]),3实际并不存在“冶吏”这一级制造者,等等。此外,在当时的资料条件下,黄文也无由考察三晋各国的铜器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新资料的发表使得考察战国中晚期三晋铜器制度的变化问题有了切实的可行性、必要性。本文拟先考查资料较为丰富的魏国铜器及其制度,韩、赵两国待另文详述。为行文方便,释文多用宽式;常用的资料书使用简称,文末附有“简称对照表”以便核检。 目前所见魏国有铭铜器的制造大致可分为魏都与地方政府、封君贵族两个系统。 魏国都城大梁制造的铜器有魏惠王时期的《集成》2609—2610号的“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2746号的“梁十九年亡智鼎”,4以及9707号的“安邑下官锺”等。这一时期地方制造的铜器有《集

秦国历史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 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赵 前221年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造父封赵 秦之先为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幸于周穆王,随穆王游历四方。后徐偃王为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穆王归镐京,得以平叛。穆王因功封造父于赵城,造父立赵氏。 别居犬丘

历史趣谈三国时期曹操魏国的疆域版图究竟有多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时期曹操魏国的疆域版图究竟有多大 导语: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据史料记载:曹魏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 公元263年,灭蜀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魏朝疆域达到鼎盛,约为450万平方公里。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