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让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在亲自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典型的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重合同守信用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力学与结构性质与分类、质量控制等要点。

(4)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三、教学条件

1、标准与规范: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

2、教学设施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院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5)建立本专业开放实验室及实训基地,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3、教材建设

为尽快适应的教学,需要编写适合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材。四、学习情境

五、实践教学设计

实训指导书:自编《建筑力学与结构实训指导书》

《 建筑设计基础Ⅰ》教学大纲

黑龙江东方学院 《建筑设计基础(1)》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学部建筑装饰设计教研室 课程编号: 03122011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 学分:6 总学时 112 (理论学时 40 ;实践(实验)学时: 72 )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就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得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建筑学设计系列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就是建筑设计入门得关键。 本课程得教学宗旨与目标就是通过系统得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课程作业过程训 练,培养学生对建筑形式语言得认知、运用、表达能力与初步得建筑设计构思能力,为学习后续得建筑设计课程打基础。 二、本课程得目得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就是建筑设计得启蒙 教育,就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即“悟性——理性——创造性”过程得重要环节,更就是建筑设计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得目得任务就是: 1.建立正确得建筑观; 2.对建筑设计体系得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得感性认识与一般了解,对名建筑得欣赏与评价; 3.掌握建筑设计得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即建筑功能、空间、环境得概念,平立剖面得含义以及规范表达,形式美得法则等; 4.建筑表现技能得表现:建筑制图、渲染技法、模型制作、徒手表现、建筑速写等。 三、本课程与其她课程得关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主导课程——建筑装饰设计系列课程得先修课程。本课程所讲授得内容与所进行得各方面基本功训练直接为今后得建筑

装饰设计课提供预备知识与技能。 四、本课程得基本要求 1.建筑表达部分: ·学习水彩渲染技法; ·学习模型制作方法,及通过模型推敲方案、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2.建筑形态构成部分: ·培养对建筑形体得认知与组合加工能力; ·培养对建筑空间得认知能力,学习设计、创造建筑空间得方法。包括认识不同空间类型(动、静、开敞、封闭、流动、引导……)与学习空间限定得手法(设立、下沉、升起、围合、覆盖……); ·加强对各种建筑形式要素(形状、色彩、尺度、质地、方向、位置)得直觉及相关性认识,培养用形式要素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学习建筑形式得加工方法( 附加、重复、穿插、切削、旋转、、、、)。 3.建筑美学部分: 学习美学原理,培养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将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训练贯彻于一切作业得环节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变化与统一得方法。 4.建筑设计入门部分: 初步了解建筑设计得程序与方法。 五、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建筑初识 (4学时) 了解重点:初步接触建筑概念,介绍与本课程相关得基本内容及工程字规范书写。 难点:学习这门课程得目得与达到何种标准。字体结构与笔画特点。 第二部分徒手线条练习 (4学时) 掌握重点:徒手线条得组织、排列、衔接、构图等表达。 难点:线条得流畅、间距得疏密、衔接得方法、黑白灰得对比关系等。 第三部分工具线条练习 (6学时) 掌握重点:学习用墨线综合表现得方法,训练构图能力,加强审美感觉。 难点:墨线线条衔接得当,图面精良。 第四部分建筑绘图练习 (10学时) 掌握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详]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力学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总学时:120 理论学时:108 实践学时:12 学分:8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建立静力学平衡方程,解决杆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和合理形式以及结构在外因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学习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为,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书中施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力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构件的力计算、静定结构的力计算、构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压杆的稳定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与刚度校核、土力学基础。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120学时。课时数以课程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 2 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土木工程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工程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力学与结构试题与答案

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力学与结构 课程试卷(B ) 2008 ╱ 2009 学年 第一学期 一、概念题(6×4分)。 1, 如果F 1=F 2+F 3且F 2>F 3,则 是正确的。 A ,F 1>F 2>F 3; B ,F 2>F 3>F 1; C ,F 2>F 1>F 3; D ,F 2>F 3,但F 1与F 2、F 3的关系不能确定。 2, 某段梁(一根杆)上受集中力偶作用,当该集中力偶在该段梁上移动时, 该段的____。 A ,弯矩图不变,剪力图改变; B ,弯矩图改变,剪力图不变; C ,弯矩图、剪力图全不变; D ,弯矩图、剪力图全改变。 3,梁弯曲时,横截面上 。 A ,m ax σ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m ax τ发生在中性轴上; B ,m ax σ发生在中性轴上,m ax τ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C ,m ax σ、m ax τ全发生在中性轴上; D ,m ax σ、m ax τ全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4,平面一般力系简化时,其主矢与简化中心位置 关;若主矢非零,则主矩 与简化中心位置 关。 5,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如图所示,该力对坐标原点的矩为 ,

转向为时针。 6,在原来承受的荷载基础上加上新的荷载,则该杆件一定变得更危险了。 此说法是(对/错)的。 二、对图示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12分) 三、求图示结构支座的约束反力。(12分)

四、求图示平面图形的形心位置并求其形心主惯性矩。(12分) 五、画出图示梁的内力图。(12分)

六、图示结构CD为正方形截面木杆,其容许正应力为10Mpa,试选择 该杆的边长。(14分) 七、图示矩形截面梁,其容许正应力为170Mpa,容许剪应力为100Mpa,梁的 高宽比为2/1,试确定图示荷载下所需的横截面尺寸。(14分) 装订线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专著类: 1、《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受之著) 2、《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3、《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比例——科学?哲学?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注: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同学可以选读。 9、《外国建筑史》(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世界室内设计史》((美)派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拙匠随笔》(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13、《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有助于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由来。 14、《建筑十书》(维特鲁威,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注:已知最早的建筑设计理论著作,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坚固、美观、实用”的建筑三原则。 15、《安藤忠雄论建筑》((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安藤忠雄连战连败》((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7、《建筑师的20岁》(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王静、王建国、费移山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8、《负建筑》((日)隈研吾,山东人民出版社) 注: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空间设计的哲学思辨。 19、《普利茨克建筑大师思想精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 --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容的深广度、教学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法 (二)课程容与要求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式的力、应力、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1、课程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 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 优质专业.

(完整版)建筑力学与结构试卷(A)

四 川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 2011 年 下 半年) 建筑工程与技术专业 建筑力学与机构(A )试卷 总 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核分人 题 分 复查人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某办公楼,装修时在一根梁上砌筑了一面轻质隔墙,则相当于在梁上增加 了一个( ) A.线荷载 B.面荷载 C.集中荷载 D.临时荷载 2、若刚体在二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此二个力必( ) A.大小相等 B.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 C.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3、梁弯曲时,横截面上 。 A.max σ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m ax τ发生在中性轴上; B.max σ发生在中性轴上,m ax τ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C.max σ、m ax τ全发生在中性轴上; D.max σ、m ax τ全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4、静定结构的几何组成特征是( ) A.体系几何不变 B.体系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 第 1 页(共 8 页) C.体系几何可变 D.体系几何瞬变 5、一个点在平面内的自由度有( )个。 A.2 B.3 C.4 D.5 6、力偶可以在它的作用平面内( ),而不改变它对物体的作用。 A.任意移动 B.任意转动 C.任意移动和转动 D.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7、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由于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使得( ) A.混凝土应力增大,钢筋应力减小 B.混凝土应力减小,钢筋应力增大 C.混凝土应力增大,钢筋应力增大 D.混凝土应力减小,钢筋应力减小 8、如右图所示结构为( ) A .几何瞬变体系 B .几何可变体系 C .几何不变体系,无多余约束 D.几何不变体系,有一个多余约束 9、图示各梁中︱M ︱max 为最小者是图( ) A B C D 10、图示体系有( )个多余约束。 A .零 B .一 C .二 D .三 (试 卷 用 纸) ______________地市州______________县市区 姓名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座位号__________ ----------------------------------------------------------密------------------------------------------封-----------------------------------------线------------------------------------------------------------ 答 题 不 要 过 此 线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设计(一)

教案

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系,如结构自重、家具及人群荷载、风荷载等。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如地震、基础沉降、温度变化等。 4.按照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五种类型。 1.1.2建筑结构的功能 (1)结构的安全等级 表1.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一级很严重重要的房屋(影剧院、体育馆和高层建筑等) 二级严重一般的房屋 三级不严重次要的房屋 (2)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表1.2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类别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 1 5 临时性结构 2 25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3 50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4 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3)结构的功能要求 建筑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项功能要求。(4)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举例讲解举例讲解

教案 授课题目 1.2 结构抗震知识授课时间 3.1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 教学目标掌握地震的类型及破坏作用,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及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地震的破坏作用及抗震设防目标 教学难点地震的破坏作用及抗震设防目标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新课导入:1976年7月28日,在省、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 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和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围 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市区。 1.2.1地震的基本概念 (1)地震基本概念 1.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其作用结果是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 2.地震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 3.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4.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震中区或极震区。 5.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6.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7.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又可将构造地震分为三种: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成为深源地震。中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举例讲解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专业层次: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计划学时: 单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七年六月 工程力学 一、基本情况 8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 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8

(完整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题库试题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一、填空题 1、力是。 2、力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分别为: 3、刚体是 4、所谓平衡,就是指 5、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般分效应和效应。 6、二力平衡条件是。 7、加减平衡力系原理是指。 8、力的可传性是。 9、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 10、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矢量等于,合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 11、力矩的大小等于__ ____和__ _______的乘积。通常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 12、当平面力系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时,则其合力对于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 13、力偶是。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只有。 14、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取决于、__ __、 ___ _三要素。 15、只要保持力偶的三要素不变,可将力偶移至刚体上的任意位置而不改变其作用效应. 16、平面力偶系的合成结果为_ ,合力偶矩的值等于。 17、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均可从 _到刚体上任一点,但必须同时在附加一个。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两力等值、反向共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 上。() 2、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矩等于零() 3、力偶无合力,且力偶只能用力偶来等效。() 4、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不同点之矩不同。() 5、分力一定小于合力()。 6、任意两个力都可以简化为一个合力。()

7、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系各力对同一点的矩的代数和。() 8、力是滑移矢量,沿其作用线滑移不改变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三、计算题 1、计算图示结构中力F对O点的力矩 2、试计算下图中力对A点之矩 四、下列习题中,未画出重力的各物体的自重不计,所有接触面均为光滑接触。 1、试画出下列各物体(不包括销钉与支座)的受力图。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内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方式的内力、应力、内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方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1、课程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 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结构.构件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的平衡规律与承载能力,分析.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为力学专业课程和继续深造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静力学公理; 2.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3.掌握轴向拉压杆和直粱内力计算方法及内力图规律 4.熟悉轴向拉压及直粱弯曲在工程中的应用 5.熟悉提高拉压杆稳定的措施 能力目标 1.能画出单个物体、简单物体系统的受力图,并利用平衡方程求解约束力; 2.能运用平衡方程进行单个构节的受力分析及平衡问题的计算; 3.能对简单结构或构节进行承载能力的计算 4.能计算轴向拉压杆及梁的强度 5.能运用基本的力学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 情感目标: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7。

注;1.表中未标注(*)的内容是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2.表中标注(*)的内容和选学模块为较高要求及适应不同专业、地域、学校差异的选修内容。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1.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建议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生活及工程实例进行观察和思考,是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训练的实践活动,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应贴近工程实际,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评价方法 1.考核与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建受力问题的能力,并关注良好的职业到底以及安全、环保、合作、创新等职业意识养成等。 2.考核与评价的主题应多元化,坚持教师评建与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3.可采用笔试、答辩、口试、实践性总结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条件 1.开展本课教学需要在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中进行,让学生在中学,学中学。 2.专业教师要求为双师型,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 (四)教材编写 1.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并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在教学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施工类和非施工类等专业的不同侧重,编写想赢的多学时教材和少学时教材,便于灵活使用。 3.教材呈现形式上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算单位等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电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条件。

广东自考03303建筑力学与结构大纲

附件1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代码:03303)课程考试大 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容和考核目标 第1章静力学基本知识 1.1静力学基本公理 1.2荷载及其分类 1.3约束与约束反力 1.4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结构的计算简图 1.5力矩与力偶 1.6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程 1.7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初步应用 第2章静定结构的力计算 2.1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2力平面静定桁架的力计算 2.3梁的力计算与力图 2.4静定平面刚架的力计算与力图 2.5三铰拱的力 2.6截面的几何性质 第3章杆件的强度与压杆稳定 3.1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3.2轴向拉伸(压缩)杆的应力与应变 3.3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3.4材料强度的确定及轴向受力构件的强度条件 3.5梁的弯曲应力、梁的正应力、剪应力强度条件 3.6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3.7组合变形 3.8压杆稳定 第4章静定结构的变形计算与刚度校核4.1结构的变形与位移 4.2二次积分法求梁的位移 4.3虚功原理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4.4刚度校核 第6章建筑结构及其设计基本原则 6.1建筑结构分类及其应用围 6.2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第7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受力构件7.1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7.2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7.3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7.4受弯构件的其他构造要求 7.5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7.6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和裂缝的计算7.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第8章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8.1现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 8.2现浇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 8.3楼梯 第10章地基与基础 10.1土的工程性质 10.2基础的类型及适用围 10.3浅基础设计 10.4桩基础设计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计算原理的科学。本课程既具有基础性,即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分析计算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即它为协调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工程力学》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二、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静定结构受力分析能力和内力图的绘制能力;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能力;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专业能力 ①绘图与书写能力; ②把物体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 ③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外力与内力)能力; ④力系平衡条件的运用能力; ⑤工程构件(梁、柱)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 ⑥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 ⑦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2. 方法能力 ①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③独立制定计划并完成任务,并对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的能力; ④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⑤归纳、推理与小结能力。 3.社会能力 ①人际交往能力; ②具有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 ③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④工程意识、质量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习情境设计 1. 设计思路 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非常密切。传统力学内容经典,体系严密,但对于不擅长逻辑思维的高职学生,要让其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最有应用价值的过程性力学知识,课程团队在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主要思路是:突出主线,精选内容。遵循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刚体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及应用、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力和运动分析为主线精选、组织与序化学习内容。抓住共性,触类旁通(启发思维)。研究静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都是平衡方程;研究变形固体的基本方法都是依据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建立应力计算公式与强度条件,解决“三类工程”工程控制设计的所有破坏判据都是作用力

建筑力学与结构试题库完整

建筑力学与结构题库 【注明】按百分制计算: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填空题(15题×1分=15分),三简答题(3题×5分=15分),四计算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1.固定端约束通常有( C )个约束反力。 A.一 B.二 C.三 D.四 2.若刚体在二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此二个力必(A)。 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B.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 C.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D.大小相等 3.力偶可以在它的作用平面(D),而不改变它对物体的作用。 A.任意移动 B.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C.任意转动 D.任意移动和转动 4.一个点和一个刚片用(C)的链杆相连,组成几何不变体系。 A.两根共线的链杆 B.两根不共线的链杆 C.三根不共线的链杆 D.三根共线的链杆 5.图示各梁中︱M︱max为最小者是图( D )。 A. B. C. D.6.简支梁受力如图示,则下述正确的是( B )。 A. F QC(左)=F QC(右),M C(左)=M C(右) B. F QC(左)=F QC(右)-F,M C(左)=M C(右) C. F QC(左)=F QC(右)+F,M C(左)=M C(右) D. F QC(左)=F QC(右)-F,M C(左)≠M C(右) Z轴的惯性矩为(D)。 7.图示构件为矩形截面,截面对1

A .123bh B .63bh C .43bh D .33 bh 8. 如图所示的矩形截面柱,受F P1和F P2力作用,将产生 ( C )的组合变形。 A. 弯曲和扭转 B. 斜弯曲 C. 压缩和弯曲 D. 压缩和扭转 9.既限制物体任何方向运动,又限制物体转动的支座称( C )支座。 A .固定铰 B .可动铰 C .固定端 D .光滑面 10.由F 1、F 2、F 3、F 4构成的力多边形如图所示,其中代表合力的是( C )。 A.F 1 B.F 2 C.F 4 D.F 3 11.如图所示,轴向拉压杆件AB 段的轴力为( C )。 A.4P B.P C.-3P D.3P 12.直杆的两端受到一对等值、反向、作用线沿杆轴线的力。杆件将产生( A )变形。 b 2h 2h C Z Z 1

建筑力学与结构总结1

第四章楼梯 1.按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不同将楼梯分为梁式楼梯和板式楼梯。 2.阳台,雨篷,屋顶挑檐等是房屋建筑中常见的悬挑构件。 第五章抗震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四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d,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km300km)。 3.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行波称为体波。 面波:在地球表面传播的行波称为面波。 4.地震灾害会产生: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和次生灾害。 5.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6.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规范》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分为以下四类: 甲类建筑: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属于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8.建筑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两阶段”第一水准:当遭受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受到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能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建筑不致倒塌或产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盐酸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9.基底隔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隔震技术的本质作用,就是通过水平刚度低且具有一定阻尼的隔震器将上部结构与基础或底部结构之间实现柔性连接,使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和加速度大为降低,并由此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对强烈地震的防御能力。在许多应用实例中,隔振器是安装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的,因而又称其为基地地震。 10.隔震结构体系基本特征: A.隔震装置须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B。隔震装置应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 C.隔震装置具有水平弹性恢复力。D。隔震装置具有一定的阻尼和效能能力。 第六章砌体结构设计 1.砌体结构的优点 1)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结构材料来源广泛,取材容易,造价低廉,节约水泥和钢材 2)砌体结构构件具有承重和围护双重功能,且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耐火性,使用年限长,维修费用低。砌体特别是砖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好,节能效果明显。 3)砌体结构房屋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程总造价低,而且具有良好的整体工作性能,局部的破坏不致引起相邻构件或房屋的倒塌,对爆炸、撞击等偶然作用的抵抗能力较强。 4)砌体结构的施工多为人工砌筑,不需模板和特殊设备,可以节省木材和钢材,新砌筑的砌体上即可承受一定荷载,因而可以连续施工。 5)当采用砌块或大型板材做墙体时,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加快施工进度,进行工业化生产和施工。 2.砌体结构的缺点 1)砌体结构自重大。一般砌体的强度较低,建筑物中墙、柱的截面尺寸较大,材料用量

《建筑设计基础》教案

第一章建筑知识概论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章建筑知识概论 第一节建筑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 第三节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 第四节中外建筑简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使学生对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 2、熟悉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3、了解中外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2、难点: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进度: 讲授新课:1.建筑的基本概念1学时 2.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0.5学时 3.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0.5学时 4.中外建筑简介1学时 五、课时数: 3课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教学方法:新课讲授,教学演示与板书结合。 教辅方式:课堂提问及解答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思考总结中国建筑自己的特色。 2、复习学习重点,提前准备下节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具。 八、参考书: 1、《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拉索P.;LaseauPaul;邱贤丰,中国建工出版社 3、《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著,高复泰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4、《外部空间论》,(日)卢原义信著 5、《建筑设计资料集1》,中国建工出版社 6、《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邹德侬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7、《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美),汤纪敏包志禹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九、教学小结、后记: 1.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交流,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即时迅速掌握操所学知识。 2.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课程内容外,及时引入课程外的实践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中认识到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十、教学内容、过程(附后): (一)、讲授新课 1、介绍专业特点,学习的要求,以及该学科发展的历程。学科的形成以及与 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2、第一章节:建筑的基本概念 (1)建筑及其范围 (2)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3、第二节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 4、第三节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 (1)掌握设计的意义 (2)明确设计的程序 (3)培养设计意识,转换设计思维 5、第四节中外建筑简介 (1)中国建筑发展简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及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特征(2)外国建筑发展简介 (二)、学时小结 理清章节脉络,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小结。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计划学时:72 单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七年六月 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地位 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 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3、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课时共72学时,4.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6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教学安排在第3学期。 4、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要确保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成。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积极的思维。学生学习工程力学,应在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程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所学的定理和公式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演算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实物、模型等教具和挂图、教学录像片,并组织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同时应重视材料力学实验课这一教学环节的开设。 5、课程评价 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课终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注重最终的考核成绩,还关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专家督导、同行评价和学生反馈等方法对教的过程和学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获得汽车主要总成和机构功用、结构特点、连接关系及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能完成汽车主要总成和机构的拆装,经历“汽车构造”课程的学习过程,熟悉结构原理,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处理岗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品质,具备与相应的专业素养。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 ①掌握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②掌握一般构件的受力分析,受力图的绘制方法; ③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原理、平衡方程和计算方法; ④掌握拉压、剪切、和弯曲等基本变形的概念和内力计算; ⑤熟练掌握在不同变形情况下,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与计算; ⑥熟练掌握材料应力分析方法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2)能力 ①能利用静力平衡方程计算工程结构的支座反力和内力; ②能根据内力计算方法判断工程结构的危险截面; ③能对工程结构进行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 ④能根据结构特点合理布置荷载; ⑤能对工程结构进行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的设计; ⑥能对工程结构的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校核. (3)素质 ①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②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之欧阳光明创编

课 程 标 准 欧阳光明(2021.03.07) 专业层次: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计划学时: 72 单 位: 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七年六月 工程力学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 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3、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课时共72学时,4.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6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教学安排在第3学期。 4、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要确保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成。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积极的思维。学生学习工程力学,应在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程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所学的定理和公式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演算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实物、模型等教具和挂图、教学录像片,并组织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同时应重视材料力学实验课这一教学环节的开设。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