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说课稿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说课稿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说课稿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说课稿

说课稿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

一、教材分析

水稻种植业是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上, 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水稻种植业做出具体分析, 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关内容,所以分析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我认为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

2、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相当陌生,基本毫无生活经验可谈。再加上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学生对一些生产生活图片的展示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课件中可以选取有水稻种植业教学内容的典型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辅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在未标注的世界地图上,指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

2、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综合分析亚洲成为世界最大水稻产区的区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分析资料的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及多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农业生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学习方法

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讨论探究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五、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能力水平,设计了六步教学: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四幅水稻种植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到水稻种植业的学习情境中。

第二步:通过呈现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引导学生总结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

第三步: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的学习。我认为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分析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课本中“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部分,主要是通过四幅图来展示的,而学生基础知识和经验不足,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这对学生总结“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构成了难点。对于这部分的学习,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地形分布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的形成条件。考虑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有限,所以给学生配备了教材辅助,这样大部分学生基本能结合教材提示读懂图了。经过学生几分钟的读图分析后,找学生分享答案,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逐步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学科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们平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我认为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分析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课本中“水稻种植

业的区位因素”部分,主要是通过四幅图来展示的,而学生基础知识和经验不足,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这对学生总结“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构成了难点。

第四步:询问学生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先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61页第二段文字——“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完成多媒体中的填空题。这样学生通过几分钟的阅读及填空后,基本能掌握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水稻种植业特点是“一大一高二小三低”,然后让学生一起回答“一大”“一高”“二小”“三低”是什么?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掌握。

第五步:与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

第六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分析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及特点的方法,自主学习并分析影响《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及特点。

【板书】

水稻种植业

一、主要分布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二、区位优势: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劳动力、市场、历史

三、特点:一大一高二小三低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知识分享

精品文档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掌握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究,提高解读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的兴趣,关注三农,热爱家乡。 重点: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难点:归纳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 超过进口价格,而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因为发达国家的农业是现代化的生产,他们的成本低,价格也比我们低得多。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看看这其中有没有我们国家发展农业需要借鉴的地方,并希望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展示目标 新课讲授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一般可分为 以种植业为主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以混合农业为主地域类型(谷物家畜农业、种植业和牧羊并重)。让学生读图3-1-5落实,并说明莘县的那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1、分布 多媒体出示世界水稻种植业图,读图得出: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2、形成条件 复习提问: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回答 快速阅读课文P60 第一段,读图3-1-9,结合学案资料 1和资料2,总结出结论,2分钟完 成。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形成 条件,多媒体出示: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归纳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一、自然条件: 有利: (1)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 (3)土壤: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4)水源: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不利: (1)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多水灾和旱灾 (2)地形:多位于河网稠密地区,地形较破碎,不利于开展大型机械化耕作应对措施:兴修水利,调节降水时间分配不均 二、社会条件: 有利: (1)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单产高 (2)人口稠密,粮食消费量大 (3)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居民主要食粮是稻米 不利: (1)人多地少,不利于大规模经营和机械化耕作。 (2)经济较落后,科技水平较低(但注意日本与泰国是属于例外) 商品谷物农业 一、自然区位(条件) 有利: 1、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气候温和,降水在400—800毫米,适合谷物(小麦和玉米)的生长。 2、地形:地形平坦开阔连片,利于机械化作业 3、水源:临近河湖或地下水丰富,灌溉水源较稳定充足 4、土壤:土壤较肥沃,土层较厚。(特别是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深厚) 不利:气候降水季节不均匀,需要合理用水,兴修水利,确保灌溉水源。 二、社会条件 有利: 1、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经营 2、农业科技水平高 3、工业基础好,能为农业提供机械等设备 4、交通:或铁路成网,或河湖,交通便利,利于产品外运 5、国际市场广阔 不利:

1、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 大牧场放牧业 一、自然区位(条件) 有利: 1、气候:气候适宜牧草生长,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 2、水源:河湖较少,需注意合理开采和使用地下水 不利: 降水较少或季节分配不均,需要合理开采地下水,确保人畜饮用水。 二、社会区位(条件) 有利: 1、地广人稀,地价低廉,规模大; 2、邻近或有铁路与海港相联,运输便利; 3、科技投入大,重视育种与疾病防治研究,水平高 不利: 地广人稀,依赖外地市场。 乳畜业 一、自然区位(条件) 1、气候:或气候温和湿润,如西欧,利于牧草生长;或邻近人工饲料供应地,饲料供应充足稳定; 2、水源:水源供应稳定 二、社会区位(条件) 1、人口稠密,地价高,规模小 2、经济发达,城市与人口稠密,乳制品需求大 3、有完善的公路运输网,运输便利快捷 4、科技水平高,投入大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高一地理庞立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二第三章的最后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讲完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 【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尤其是对大牧场放牧业的了解较少,但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的方法,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相对容易些。 【考点分析]】 本节的主要考点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形成条件和特点。命题的综合性强,往往以读图的方式结合区域地理、气候、自然带、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使学生理解并能结合案例分析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4、使学生懂得,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难点】 其中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为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我想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讲课时我会用到多媒体课件、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和录像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讲课过程: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虽已落下帷幕,但我相信其中的很多精彩画面,同学们仍记忆犹新,下面同学们来看一幅照片,是谁?哪个队的?阿根廷在世界的哪个位置呢?当地是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地适合哪种呢?都不适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我认为如此导入,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内容,又能让同学们对常考的大牧场放牧业的气候特点有一个很深的印象,还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是探究学习新课部分。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要有适当的阶梯性,刚才已经谈到了,我们本地的学生对大牧场放牧业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大牧场放牧业的相关资料,去市场调查一些品牌牛肉制品的生产地。 第二步,步步设问,搭架攀梯。(多媒体演示)澳大利亚东南部、亚洲季风区、美国中央大平原、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四地气温和降水的相关资料让同学们对比分析阿根廷与其它三地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不同?并思考大牧场放牧业还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对比、想象,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步,读图分析,训练能力。(多媒体演示)三幅地图,分别为“阿根廷气候类型分布”“阿根廷地形分布”“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分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图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最后老师应强调在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时,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催化剂”,彼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此外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 第四步,阅读思考,拓展思维。多媒体展示三段资料,分别为“我国的气候分布”

湘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师对。他们的这些活动都是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农业种类不同,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推进新课 师(承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节思考这个问题。 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回答)农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三大因素的制约。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

农业地域类型整理

重点、难点 1. 重点:几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典型区的区位优势 2. 难点:会分析区域的区位优势 知识结构: [知识要点]

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一、水稻种植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南亚、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发展水稻原因 ①有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 ②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该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③水稻单产高可以缓解该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④有悠久的种植水稻的历史 3、水稻田分布:多集中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区 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原因及发展措施(见下表)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①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③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④水利工程量大 水旱灾难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⑤科技水平低 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二、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 澳、新西兰、南非:养羊 2、原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3、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 (2)发展条件: 气候暖和,草类繁茂(优良天然牧草)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大规模经营提供可能) 距海港近(促进牧场商品经营) 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阿根廷牧牛飞速发展) (3)促进放牧业发展措施: 培育良种牛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三、商品谷物农业 1、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2、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的国营农场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子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完整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陕西省榆林市苏州中学杜了了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所参赛课的课题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首先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的第二节课《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本节课通过两个案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再次强调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承接了第一节课的内容,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教学目标 从知识目标来说,1、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通过读图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从能力目标来说,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比较事物的能力。 从情感目标来说,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首先要尊地之规。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的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知识,虽然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地理知识素养。再通过对第三章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这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和列表分析法、学生自主讨论发。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季风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 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而比较法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 教学处理: 本节课内容复容量大,但是我通过对媒体辅助和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用一个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含教学反思设计说课稿案例人教版2017版必修2地理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白音锡勒牧场创建于1950年10月1日,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第一个国营牧场。建场之初,全场仅有20名职工,1 022头(只)大小牲畜,而1999年全场人口达到了1万多人,牲畜252 248头(只)。牲畜的增加,加重了草场的压力。1950年,每头(只)牲畜平均占有天然草地350公顷,50年后,每只牲畜占有天然草地不到1.5公顷。致使这一牧场草地退化,沙化严重,草地再生能力减弱,草场生态失衡。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白音锡勒牧场的退化? 答案:点拨:白音锡勒牧场草场严重超载,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点 面向______、__________大、________程度高。 2.分布 (1)牧牛国家:美国、________。 (2)牧羊国家:__________、南非。 3.成因 大面积____________气候区,这些地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 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我国什么地方的农业生产景观?它与大牧场放牧业有何差异? 二、乳畜业 1.特点 面向__________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及产品 对象主要是______,产品是______________。 3.主要分布区 ____________周围地区、______、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4.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1)饲料因素。

(2)______因素。 答案:一、1.市场生产规模专业化 2.(1)阿根廷(2)澳大利亚 3.干旱、半干旱 4.(1)地广人稀海港(2)划区轮牧打机井良种牛牛群病害 思考讨论 点拨:我国内蒙古草原牧区。大牧场放牧业属于投入较多、产品出口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内蒙古的游牧业多属于投入较少、产品自给的粗放型牧业。 二、1.城市市场 2.奶牛牛奶及其制品 3.北美洲五大湖西欧 4.(2)市场 知识点一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发展措施及借鉴意义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精品文档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高中阶段学习的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通过考察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描述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区位和发展措施,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为例,介绍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结合乳畜业产品的种类和地区分布,分析其区位特点, 以西欧乳畜业为例,总结分析西欧乳畜业区位因素的思路和分析内容,通过这节书的学习,意在借鉴外国经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我国的乳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的选择,事务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联系实际、问题拓展等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前节课我们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这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一、大牧场放牧业 1、概况:

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大总结 -李太娟_最新修正版

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总结 1.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故又称为季风水田农业。通过考古发现,中国在河姆渡时期就有水稻种植的记录,可见亚洲重视水稻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分布上看,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较丰富的地区,此外,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 (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主要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区,这些气候都有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特点。 而水稻从生长习性来看,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是大量水分。 ②人口:分布在亚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世界上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是人口最密集的地 区)水稻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故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布局在这里,可以利用这里的大量劳动力。且该地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很大,水稻单产量高,正好可以满足更多人的粮食需求。 ③地形: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在平原区往往在河口三角洲和河流两岸),地势相对平坦便于水田管理,排灌方便。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为低山丘陵种植水稻要开发梯田。且该地区土壤肥沃(人们培育出特色的水稻土)适宜种植水稻。 总结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高温多雨的气候,比较平坦的地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拓展】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大的国家第一是中国第二是印度。印度可耕地面积超过中国。出口最多的是泰国。 (2)特点: ①小农经营。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以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对于耕作投入的财力物力较少,机械化水平低,属于粗放型农业。

措施:集约化,现在很多农民已经将土地转租出去,且城市化使耕地越来越少,集约化势在必行。 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得稻谷的产量比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每户的总产量不大。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受推崇,超级稻每公顷一万多千克。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米到部分作为自用,出售的有限。因而要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③机械化水平低。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且水田不适合机械生产。小农经营地块少,插秧机有所 应用,但是主要依靠劳动力。亚洲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日本。 ④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的基础。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级变化大,旱涝频发对水稻生产 的威胁很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⑤科技水平低,主要靠传统经验。 2.大牧场放牧业 对象:畜牧业用途:商品型 (1)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美、阿、巴——牧牛业;奥、南非、新——牧羊业

一轮复习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一轮复习:农业地域类型 说课教师:高中部地理组迟天志 一、说前测 内容:对五种基本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进行默写。 具体操作:全体学生进行默写,并且同桌进行互相批改。找一名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代表背诵,对没有默写正确的同学进行记录,并且给与考核。 目的: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达标。 二、说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依据课标要求以及高考试题的考频,考点来定义的。 1.考纲要求: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考频: 五年三考:2017全国一36 2017海南3-5 2014全国二11 4.考点: 1.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2.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3.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三、说围标(15-20分钟) 通过例题训练进行总结和引领总结 通过前测完成目标一。(基础目标) 例一、对比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并引导进行总结。并且引导学生对目标一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预设问题:我们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二、通过例题二待遇比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并引导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目标二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预设问题:我们内蒙古的养殖牛羊算是那种农业地与类型呢?例三、通过例题说明混合农业的形成原因及其优势并引导进行总结。并且引导学生对目标三提出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该地区的农业低于类型是混合农业呢?为什么? 四、说达标 1-6题为基础题要求学生达到百分之90以上达标率。(9分钟) 6-81题为近几年高考题,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高考与本节课的联系。要求百分之30以上达标率。(15分钟) 五、说板书 目的形成思维导图。

最新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培训资料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一、课标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二、课标解读 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3.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范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处理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对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让学生先查阅水稻的习性及本地水稻田的种植特点;对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引导,组织一些练习,让学生分析讨论。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范围内,说出一两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在班上分析讨论。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讨论法,联系实际分析法以增加感性认识,原因分析法,通过因果分析加强各知识的逻辑联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每目内容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请一位同学总结

学习这一内容的方法。 学生:确定学习对象、分析区位因素、总结生产特点。 师:如何进行区位因素的分析? 生:先利用地图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再分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找出优势区位因素。 (学习新课) (第一目季风水田农业) 师:下面请大家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讨论。 (三分钟后) 师:现在请大家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生:要讲季风水田农业的自然因素,先要知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里。 师:那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即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亚洲地图,让学生查找自己的地图,引导学生查找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位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分析区位因素之前要找出农业地域的位置。只有位置找准了,才能准确地查找地形、气候特征及水源情况,这就是寻找农业自然因素的过程。哪谁来概括季风水田农业的自然因素呢? 生:多平原地形,利于水田管理;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源充足,满足了水稻生长的水分条件。 师:社会经济条件又有哪些呢? 甲生:这里是人口稠密区,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水稻产量高,种水稻很合适; 乙生:这里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人们的种植经验丰富; 丙生:这里人均耕地少,种植其他农作物很难养活这么多人; 丁生:这里人多,水稻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

农业地域类型的介绍(地理的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产地和区位优势)

农业地域类型的介绍 迁移农业(特点: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简单、不断迁移) 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常年炎热多雨,植被茂密。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力为动力,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其简单,无固定土地,迁移种植。 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耕地选择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区,农民通过砍伐、焚烧,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当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农民就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土地,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这种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如今,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低地、丘陵地区,如东南亚的某些热带雨林气候区,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我国海南岛和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也还有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迁移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 用这种方式种植的作物各地并不相同,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种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住在东南亚山区的丛林的部族,种的是山药、旱稻等。迁移农业的耕作十分粗放。在一片土地上种的作物的品种不一,种植的方式杂乱无章,不成垄也不成行,作物长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种落后现象,其实也是对热带雨林环境的一种适应。热带雨林雨量大,雨点密集。混杂种植,作物高矮不齐,高的植株遮盖和保护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层植物又逐层地阻止了热带暴雨对作物及对地面的袭击和冲刷。另一方面,多种作物混杂,成熟的时间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时间先后交错,避免了储存粮食的困难。但是这种耕作方式是种上以后,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长。由于不向土地施肥,经过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养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冲刷和细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烧植被留下的灰分营养元素消耗,每块土地仅能耕种0—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如果农民们周围的土地充裕的话,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复以后再行刀耕火种;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复,就再行刀耕火种。这样,火烧后留下的灰分营养就逐步减少,维持生长的年限就不断缩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农民们就只好迁往他处。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对第一节内容 的深化和拓展,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对于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两条: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 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 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 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

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而人文条件也越来 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 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 二.教学思路: 1、由于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有一定区位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课本案例及活 动题,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图表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在归纳出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之后,再向学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理解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及努力措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归纳、整理、总结资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稻分布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根廷的牧牛业。 教学难点:比较分析法的运用,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引导式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手段: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了解了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从而使世界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业地域类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讲授新课〕 (板书)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讲述)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本节课主要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 (板书)一、水稻种植业 (讲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北方人爱吃面,而我们南方人爱吃米饭。我想大家对水稻的种植条件及其分布会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展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归纳)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那在这些地区他们的气候、地形、水资源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略) (归纳)在这些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或全年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生长。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A、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B、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E、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A、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B、单产高,商品率低 C、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D、水利工程量大 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2、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三、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A、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B、交通运输便利 C、市场广阔 D、地广人稀 E、机械化程度高 F、农业科学技术先进(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四.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美国和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以养羊为主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A、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B、地广人稀,地价低 C、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五、乳畜业 (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2)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A、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B、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3)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六、立体农业 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

季风水田农业 公开课教案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在分析其区位因素时是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最后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例,引导总结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特点的思路,为以后学习其他农业地域类型打下基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训练 (2) 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 (2) 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所以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下面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世界上另一种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活动一:师生看图探究水稻的生长习性、种植过程以及分布地区,开题季风水田农业。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张图片,如此美丽的景象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景观吗? 生:略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梯田没什么稀奇,梯田里种水稻同学们听说过吗,这里梯田里种的就是水稻,那么关于水稻以及它的种植过程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播放水稻种植过程的幻灯片) 师:看了这几幅图片无法不让我们被劳动人民艰辛所感动,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生共背),在感动之余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种植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录像及你们的调研谈谈你对水稻及水稻种植的了解。 生:发言略 生成结论: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水稻的生活习性是耐高温,需水量大。且生产过程及其复杂。那么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幻灯片展示世界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三中学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 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环节一:课题导入 教师展示农业图片,学生观看,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目的:采用图片导入法,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明了,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 环节二:教师展示常考热点和命题方向,学生阅读 设计目的:通过展示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高考的命题角度和考查形式,从而在学习中做到考什么就学什么。 环节三:教师展示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学生阅读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 【考纲下载】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目标定位】 1.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及限制性因素。 2.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借鉴要意义。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目的:通过展示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层次及其具体学习目标,从而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环节四:自主学习

1.课前预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教材完成导学案“课前准备区”的基础知识的填空并识记主要知识。 2.课堂上教师抽查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和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典型分别地区? 设计目的:通过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从而达到夯实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 1. 请各学习小组结合学案“活动探究区”内容在组内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的? (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的?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分布地区、生产特点、主要产品及其形成区位条件分别是什么? 2. 各学习小组提交本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组间讨论; 3. 各学习小组按教师要求识记上述问题; 第1、2、3、4组:问题(3) 第5、6组:问题(2) 第7、8组:问题(1)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进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第28中学万其兵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容是农业地域类型的又一重要方面,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共同组成农业地域的理论基础,处在总结归纳的地位,为以后工业地理学习提供分析思路和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应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4)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3、教学重点: (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说学情 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很多东西需要老师仔细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意识较差。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根据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各种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查询资料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