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习题

实验诊断习题

实验诊断习题
实验诊断习题

常用医学检验技术

第一节血液检查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贫血(anemia)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3.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4.靶形红细胞5.嗜多色性红细胞6.中性粒细胞核左移7.中性粒细胞核右移8.再生性核左移9.退行性核左移10.异形淋巴细胞11.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12.网织红细胞反应13.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1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1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17.溶血性贫血18.中毒性颗粒19.类白血病反应

二、填空

1.血液有形成分包括、、。

2.血常规检查乃指对血液中两种主要有形成分和的检查,包括、、、四项内容。

3.病理性红细胞减少是由于红细胞、、等原因所造成的。

4.按形态学分类可将贫血分为、、、四大类。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V< ,MCH< ,MCHC< 。

6.大细胞性贫血时MCV> ,MCH> ,MCHC> 。

7.根据粒细胞的发育阶段及分布位置不同,人为地将其划分为、、

、、五个池。

8.正常人外周血象中有、、、、五种白细胞。

9.白细胞总数低于称为白细胞减少,其中主要是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0.循环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绝对值不超过。

11.外周血象嗜碱性粒细胞占。

12.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占,粒细胞占。天后淋巴细胞达50%。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

13.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疾病。

14.正常人循环血液中单核细胞占。

15.血浆中能使血沉加快的物质有、、及,抑制血沉加快的物质有和。

16.用Westergren法,正常成年男性血沉mm/1h末,成年女性mm/1h末。

- 1 -

17.正常血细胞比容为男,女。

18.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包括缺陷、缺陷和异常。

19.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用于诊断;血红蛋白电泳用于诊断;酸溶血试验用于诊断。

20.冷溶血试验用于诊断;抗人球蛋白试验,亦称Coombs试验,用于诊断。

21.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比值为。

22.根据实验研究推算,从原始红细胞至新生网织红细胞,从骨髓逸出至外周血全部过程约需天。

23.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常见于。

24.成熟红细胞平均寿命为天。

25.正常成人次要血红蛋白(HbA2)占。

26.血清结合珠蛋白正常参考值为。

27.红细胞缗钱状排列,最常见于。

28.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表面只有A抗原的血型是型。

29.自身溶血试验阳性,加入葡萄糖不能纠正的主要是。

30.大面积烧伤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相对。

31.肺源性心脏病细细胞及血红蛋白。

32.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33.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

34.周围血液中出现不分叶核的百分比率增多(超过)时,称为。

35.结核病患者血沉可。

36.成人的血红蛋白包括、和三种。

37.中性粒细胞血液动力学分裂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均变小,见于。

38.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39.严重化脓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中酶活性增高。

40.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点彩红细胞约为。

41.成熟单核细胞在血液中逗留的时间是天。

42.正常成人红细胞中90%以上的血红蛋白是。

三、是非题

1.男性患者测得的血红蛋白含量为120~160g/L,即意味着正常。( )

2.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意义相同,因此对于贫血的诊断只需测定其中一项即可。( )

3.血常规检查即对血液中所有有形成分的检查。( )

4.红细胞形态学观察对于诊断贫血性疾病很有帮助。()

5.测得的红细胞水平增高比降低好。( )

6.外周血象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提示造血旺盛,因此可排除骨髓病性贫血。( )

- 2 -

- 2 -

7.凡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血象中中性粒细胞水平一定增高。( )

8.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

9.中性粒细胞占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的1/2以上,因此中性细胞比例增高就意味着白细胞总数增高。( ) 10.1/2~3岁的幼儿,测得白细胞总数10.0×109/L,分类:淋巴细胞0.60,中性粒细胞0.40,这提示病毒感染。( ) 11.淋巴细胞约占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的1/3,故测得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即意味着其绝对值增高。( )

12.对于感染性患者,核左移比核右移预后好。( )

13.中性粒细胞核重度左移称之为类白血病反应。( )

14.某患者连续两次测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零,这意味着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15.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因此疟疾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

16.最常见的嗜碱性粒细胞增高的原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17.淋巴细胞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前者为小淋巴细胞,后者为大淋巴细胞。( )

18.单核细胞为外周血液中的最大细胞,但并非终末细胞。( )

19.异常淋巴细胞是一种形态异常的淋巴细胞,属于白血病性淋巴细胞。( )

20.网织红细胞可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对协助贫血的诊断很有帮助。( )

21.红细胞比积测定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意义相同。( )

22.根据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可推测病因。( )

23.溶血性疾病包括溶血性贫血。( )

24.根据溶血场所不同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

2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血管内溶血的一个代表病。( )

26.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主要用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27.抗人球蛋白试验即为Ham Test。( )

28.红细胞沉降率是检测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一种手段,因此是诊断贫血的一种理想方法。( )

29.肝硬化时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因此常有血沉明显增快。( )

30.血沉常作为衡量某些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指标。( )

3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片中常出现棒状小体。()

32.靶形红细胞见于海洋性贫血。()

33.C反应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结合珠蛋白可使血沉加快。()

3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致全血粘度降低。()

35.镰形细胞性贫血血沉增快。()

四、选择题

A型题(1~24)

1.以下有关网织红细胞的描述哪些是错误的

A.为未成熟的红细胞

B.经Wright染色为嗜多色性红细胞C.胞浆中含核糖核酸

D.绝对计数(24~74)×109/L

- 3 -

4

4

E .增多提示骨髓造血旺盛 2.哪种血液病可致全血粘度增高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白细胞减少症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关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正确的是 A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B .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1012/L

C .血红蛋白达120~200g/L

D .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E .属良性和慢性增生,不具有恶化倾向 4.有关骨髓纤维化症的描述错误的为

A .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可恢复造血功能

B .外周血中白细胞可达50×109/L

C .外周血中可见各阶段幼红细胞

D .可见到幼稚粒细胞

E .外周血中可出现巨核细胞 5.有关红细胞异形症错误的为 A .RBC 外周呈锯齿状突起 B .RBC 可呈梨形、哑铃形、靶形等 C .主要由于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 D .可见于DIC 患者 E .可见于严重烧伤患者 6.下列组合中错误的是

A .大红细胞—急性失血性贫血

B .靶形红细胞—海洋性贫血

C .红细胞呈缗钱状凝集—溶血性贫血

D .红细胞呈新月形、三角形—DIC

E .红细胞呈小球形—自身免疫性贫血 7.确诊溶血性贫血最直接而确实的证据为

A .网织红细胞计数0.08

B .用51Cr 标记红细胞测定红细胞半衰期

C .血涂片RBC 破裂征象

D .血浆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

E .酱油色尿

8.关于有核红细胞论述下列哪项错误 A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 B .均存在于骨髓中

C .出生1周内新生儿外周血可见少量

D .正常成人外周血可一过性出现

E .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

9.下列情况RBC 减少,Hb 减少但应除外的是 A .妊娠中、后期 B .产后大出血 C .急性溶血 D .高原居民 E .6个月~2岁婴幼儿

10.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常见于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急性肺炎

D .多发性骨髓瘤

E .恶性组织细胞病 11.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 .大细胞性贫血

B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 .正常细胞性贫血

D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 .海洋性贫血

12.周围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最常见于

A .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淋巴瘤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3.红细胞形态不整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HbS病

C.地中海贫血

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E.淋巴瘤

14.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

B.中毒

C.急性出血

D.恶性肿瘤

E.急性溶血

15.正常人的血涂片中可见到以下哪种细胞

A.浆细胞

B.幼稚红细胞

C.幼稚粒细胞

D.异形淋巴细胞

E.网状细胞

16.在疾病进行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A.预后不良

B.预后良好

C.机体抵抗力强

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E.白细胞总数增高

17.中性粒细胞受损后并发脂肪变性,胞浆中出现A.中毒颗粒

B.空泡

C.球形包涵体

D.棒状小体

E.嗜碱性点彩

18.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不会出现

A.血涂片中可见幼红细胞

B.网织红细胞减少

C.血红蛋白减少

D.血涂片中出现点彩红细胞

E.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中出现Howell-Jo11y小体

19.下列除哪项外,均常出现于增生性贫血的血象中A.Howell-Jolly小体

B.Cabot环

C.镰形红细胞

D.嗜多色性红细胞

E.点彩红细胞

20.关于嗜酸粒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占0.005~0.05

B.绝对值<0.5×109/L(500个/mm3)

C.具有吞噬功能

D.嗜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银屑病

E.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嗜酸粒细胞增高明显

21.与白细胞无关的是

A.Auer小体

B.球形包涵体

C.中毒颗粒

D.Howell-Jo11y小体

E.Pelger-Huet畸形

22.关于异形淋巴细胞,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系外周血中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

B.异形淋巴细胞分为三型: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C.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2%

D.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最为常见

E.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多见

23.下列疾病血沉均增块,除外

A.多发性骨髓瘤

B.胃癌

C.活动性肺结核

D.风湿热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4.关于Rh血型系统所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Rh系统一般不存在天然抗体,故在第一次输血时,

5

6

6

往往不会发现Rh 血型不合

B .Rh 阴性受血者接受了Rh 阳性血 液输入后便可

产生免疫性抗Rh 抗体

C .免疫性抗R 实验室抗体产生后,再次输受Rh 阳性血液时,即可出现溶血输血反应

D .Rh 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的反应,是一种血管外溶血

E .我国汉族中,Rh 阴性发生率高 B 型题(25~49) A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 .酸溶血试验 C .抗人球蛋白试验 D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 .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题25~28

2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6.地中海贫血 27.G-6-PD 缺乏症 28.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题29~32 29.慢性感染性贫血 30.地中海贫血 31.缺铁性贫血 32.巨幼细胞性贫血

A .慢性感染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急性失血性贫血 题33~36

33.MCV >100fl ,MCH >31pg ,MCHC 32%~36%

34.MCV 82~95fl ,MCH 27~31pg ,MCHC 32%~36%

35.MCV <80fl ,MCH <27pg ,MCHC

<32%

36.MCV <80fl ,MCH <27pg ,MCHC 32%~36%

A .中性粒细胞增多

B .成熟淋巴细胞增多

C .嗜酸粒细胞增多

D .单核细胞增多

E .嗜碱粒细胞增多 题37~40

37.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38.上消化道出血 3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0.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A .网织红细胞高于正常 B .外周血靶形红细胞>20% C .外周血椭圆形红细胞占12%

D .外周血出现有球形红细胞大于20%

E .外周血涂片成熟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题41~44 41.多发性骨髓瘤 42.海洋性贫血

43.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44.溶血型贫血 A .网织红细胞计数

B .红细胞比积测定

C .外周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D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E .酸溶血试验阳性

题45~47

45.判断缺铁性贫血疗效的指标为

46.临床上对脱水患者计算补液量的依据为47.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中性粒细胞重度左移

B.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

D.白细胞总数400×109/L

E.杆状核粒细胞占0.05

题48~49

48.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49.粒细胞缺乏症

C型题(50~62)

A.嗜碱粒细胞增多

B.嗜酸粒细胞增多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题50~52

5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1.缺铁性贫血(有钩虫感染)

52.溶血性贫血

A.血涂片中成熟大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B.血涂片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题53~54

5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5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球形红细胞增多

B.抗人球蛋白试验(+)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题55~56

5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6.缺铁性贫血

A.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题57~60

57.再生障碍性贫血

58.缺铁性贫血

59.地中海贫血

60.慢性感染性贫血

A.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B.中性粒细胞胞浆出现中毒性颗粒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题61~62

61.化脓性胆囊炎

62.急性中毒

X型题(63~70)

63.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可出现哪几种结果A.小红细胞

B.口形红细胞

C.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D.网织红细胞增多

E.Hct:0.40L/L

64.血涂片中RBC呈缗钱状排列主要见于哪些疾病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高球蛋白血症

C.铅中毒

D.酒精中毒

E.多发性骨髓瘤

65.以下疾病中哪几种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A.尿毒症

B.伤寒

C.恶性组织细胞病

7

8

8

D .Gaucher 病

E .骨髓纤维化症

66.以下指标哪几项符合大细胞性贫血的特点 A .Hct :0.45L/L B .MCV :105fl C .MCH :34pg D .MCHC :30% E .RBC 直径:8.0μm

67.以下哪几种疾病可致单核细胞增多 A .狂犬病 B .疟疾 C .黑热病 D .结核病 E .淋巴瘤 68.血沉增快可见于 A .新生儿 B .12岁以下儿童 C .妊娠3个月

D .老年人

E .高原地区居民 69.属于正常色素性贫血的是 A .白血病

B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C .急性失血性贫血

D .海洋性贫血

E .慢性感染所致贫血

70.关于检查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B .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 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C .作为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 参考值

D .作为病情观察指标

E .用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的 参考

五、问答题

1.如何按照病因和发病机制对贫血进行分类? 2.何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3.简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增多的原因。 4.简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的病因。 5.引起红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6.简述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7.何谓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病因有哪些? 8.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分度? 9.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有何临床意义?

10.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哪些疾病? 12.何谓异型淋巴细胞?其实质是什么? 13.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4.血沉病理性增快有何临床意义?

15.临床上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将溶血性贫血分为几类,意义如何?

16.根据形态学特点将贫血分为几类,其病因是什么?

17.何谓溶血性贫血?何谓溶血性疾病?

18.分析溶血原因的有关检查包括哪些?

六、应用题

1.患者,MCV:75f1,MCH:25pg,MCHC:28%,应属于哪种类型的贫血?

2.发热、咽痛患者,查血常规示:WBC2.0×109/L,中性粒细胞占15%,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3.男性,50岁。5年前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近1年来渐感头昏、乏力,活动后心慌、气急来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数1.5×1012/L,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数3.2×109/L,血小板65×109/L,网织红细胞0.001(0.10%)。MCVl29fl,MCH36pg,MCHC34%,最可能诊断是什么?

4.就中老年人而言,白细胞计数40×109/L,分类计数N4%,L96%,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5.女性,25岁,血象示三系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率为0.001,诊断是什么?

6.男性,35岁。因长期乏力、尿色深就诊。查血常规Hb90g/L,Ham试验阳性,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7.黄疸患者,其尿胆原试验强阳性,尿胆红素试验阴性,酸溶血试验阳性,应考虑为什么疾病?

8.男性,20岁,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9g/L,MCV:90f1,MCH:32pg,MCHC:35%,网织红细胞3.0%,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贫血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测得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低限,称之为贫血。

2.红细胞比积即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指直径小于6 m,中央淡染区大于红细胞直径1/2的红细胞。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的中心部着色较深,形如射击靶,主要见于地中海贫血。

5.嗜多色性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浆中残存有核糖体及核糖核酸,故瑞氏染色下呈灰蓝色,称之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6.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象中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增高(>5%),或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称之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7.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象中5叶以上核的粒细胞>5%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8.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

9.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少。

10.异形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这种细胞在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2%。

11.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年轻红细胞,因胞浆中残存有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胞浆中可见蓝绿色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12.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贫经治疗3~5天后网织红细胞上升,7~10天网织红细胞明显上升,2周

9

左右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才逐渐增高。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1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1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1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17.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代偿能力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18.中毒性颗粒在中性粒细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涤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

19.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二、填空题

1.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质、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3.生成减少、破坏增加、丢失过多4.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5.82fl,27pg,32% 6.100fl,34pg,32%~36% 7.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循环池、边缘池8.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9.4×109/L、中性粒细胞、1.5×109/L、0.5×109/L 10.0.5%~5%、0.5×109/L 11.0~1% 12.35%、65%、4~6、4~6 13.病毒感染性14.3%~8% 15.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白蛋白、磷脂16.0~15、0~20 17.0.40~0.50L/L、0.37~0.48L/L 18.膜,酶,血红蛋白19.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20.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1.1:13 22.5 23.溶血性贫血24.120 25.1.5%~3% 26.0.7~1.5g/L 27.多发性骨髓瘤28.A 2亚型29.丙酮酸激酶缺陷症30.增多31.增加32.减少33.减少、核左移34.减少35.增快36.HbA、HbA2、HbF

37.再生障碍性贫血38.网织红细胞39.碱性磷酸酶40.0.01% 41.1~3 42.HbA

三、是非题

1.非2.非3.非4.是5.非6.非7.非8.是9.非10.非11.非12.是13.是14.非15.非16.是17.非18.是19.非20.是21.是22.是23.非24.是25.是26.是27.非28.非29.非30.是31.非32.是33.是34.非35.非

四、选择题

1.D 2.D3.B 4.B 5.A6.C 7.B 8.D9.D 10.B11.C12.B13.D14.A 15.D 16.A 17.B 18.B 19.C 20.E 21.D22.E23.E24.E 25.B26.E27.D 28.A 29.D 30.C 31.C32.A 33.B 34.C35.D 36.A 37.B 38.A 39.C 40.D 41.E42.B43.D 44.A45.A 46.B47.C 48.A 49.B 50.C 51.B 52.D53.D 54.B55.C 56.D 57.B 58.D 59.D 60.A 61.C 62.A 63.ACD 64.BE65.BCD 66.BCE 67.BCDE 68.BCD 69.AC70.ABCDE

五、问答题

1.按照病因和发病机制贫血的分类(表4-1)。

表4-1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贫血分类

10

1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一般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认为增多。

3.相对性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的病因包括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①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引起红细胞减少的原因有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造血原料缺乏和造血功能障碍;②红细胞破坏增加,包括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周围环境异常所致的各种各样的溶血;③红细胞异常丢失;④血液稀释。

6.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包括反应性增多及异常增生性增多。反应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②广泛的组织损伤及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出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①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

7.白细胞总数低于4×l09/L称为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109/L。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可归纳为:感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和化学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其他。

8.①轻度:杆状核>6%;②中度:杆状核>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③重度:杆状核>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

9.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提示造血功能不良或骨髓贮备功能衰竭。见于叶酸、VitB12缺乏;应用抗代谢药物之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若出现于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则提示患者贮备功能衰竭,预后不良。

10.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①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核变性;

②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③棒状小体;④球形包涵体;⑤其他异常粒细胞,这些现象的出现提示机体存在严重的感染,中毒或组织损伤。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某些恶性肿瘤等。

12.异常淋巴细胞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实质上是T淋巴细胞在病毒等抗原的刺激下母细胞发生转化的结果。

13.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成人0.005~0.015(0.5%~1.5%,平均1%),新生儿0.02~0.06(2%~6%),绝对值(24~84)×109/L。

临床意义:①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a.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b.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②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③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14.血沉增快预示着血浆中带正电荷的大分子不对称物质增多,见于慢性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临床上常用来判断疾病的活动性,或用于鉴别急慢性炎症、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以及良恶性肿瘤,或用以诊断浆细胞疾病。

15.(1)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这种内在缺陷大多是遗传性的,包括: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血

11

红蛋白中珠蛋白肽链的合成数量或结构异常,以及与红细胞代谢有关的酶缺陷。常见的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异常血红蛋白病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等。但也可有获得性的红细胞膜蛋白结构的缺陷,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红细胞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溶血可因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药物免疫、同种免疫等)、化学因素、物理和机械因素、感染因素等作用于红细胞而发生。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化学毒物或药物、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或微血管病、大面积严重烧伤、溶血性病原体感染等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脾功能亢进等。这一类溶血性贫血都属于后天获得性的。

16.根据形态学特点贫血分类及其病因(表4-2)。

表4-2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及病因

17.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时所致的贫血,称之为溶血性贫血。若只有溶血存在,骨髓代偿功能良好,未发生贫血者称之为溶血性疾病。

18.(1)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温孵育后渗透脆性试验、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酸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蔗糖水溶血试验等。

(2)红细胞内酶缺陷的检验即红细胞内葡萄糖酵解通路有关的酶缺陷分类试验,

如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氰化

物-抗坏血酸盐试验以及有关酶的活性测定等。

(3)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如血红蛋白电泳、胎儿血红蛋白(HbF)检测即碱变性

试验、HbF酸洗脱法检测、血红蛋白H包涵体生成试验;红细胞镰变试验、异丙醇沉淀试验、热变性试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等。

(4)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如抗人球蛋白试验、冷热溶血试验、冷凝集试验、血型检验等。

六、应用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粒细胞缺乏症3.巨幼细胞性贫血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再生障碍性贫血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8.溶血性贫血

第二节骨髓检查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干细胞2.祖细胞3.增生性贫血4.幼细细胞内(外)铁5.铁粒幼红细胞6.巨幼红细胞

二、填空

1.骨髓中可辨认的造血细胞有、、、、、

六大系列。

2.骨髓中每系列的造血细胞按其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

12

12

3.按与的比例不同,可将骨髓增生程度分为五级。

4.正常骨髓象中粒红细胞比值平均为。

5.正常情况下每张骨髓片1.5cm×3cm约有个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

6.急性白血病M6型骨髓检查的诊断标准为骨髓中种红系细胞> ,NEC中原始细胞>= 。

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正确的为NAP ,SE ,NSE 。

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正确的为POX ,NSE 。

9.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的细胞为。

10.毛细胞白血病染色呈阳性反应。

11.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

12.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用化学染色方法。

1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

14.正常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系以巨核细胞为主。

15.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的疾病是。

16.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增多见于。

17.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篮状细胞增多常见于。

18.正常血细胞经糖原染色细胞为阴性。

19.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主要依靠化学染色方法。

20.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M3型骨髓中阶段细胞异常增生。

三、是非题

1.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诊断所有血液病。( )

2.骨髓检查只适用于诊断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

3.血友病可做骨髓检查。( )

4.实验证实所有的骨髓造血细胞起源于全能造血干细胞。( )

5.可以通过骨髓造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了解干细胞及祖细胞发育情况。( )

6.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性质。( )

7.骨髓粒红比例正常说明粒系、红系造血正常。( )

8.除浆细胞外,骨髓中无论任何一个系列之原始细胞加幼稚(早幼)细胞≥30%,即可诊断急性白血病。( ) 9.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非造血细胞,但可作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

10.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结合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可对绝大部分急性白血病进行分类。( )

11.慢性感染性贫血时,幼红细胞外铁减少,内铁增加。( )

12.诊断铁营养不良状态最敏感的指标是幼红细胞外铁减少。( )

13.缺铁性贫血幼红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幼核老浆。( )

14.巨椭圆形红细胞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特征。( )

13

14

14

15.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必备条件是骨髓象中红系比例减低。( ) 1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需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 ) 17.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 活性降低。( ) 五.选择题A 型题(1~20)

1.在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粒红比值正常可见于哪种病变

A .多发性骨髓瘤

B .缺铁性贫血

C .急性化脓菌感染

D .急性溶血性贫血

E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不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查的为

A .网织红细胞多<0.005

B .红系中以晚幼红细胞最多见

C .巨核细胞一过性增多

D .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E .白细胞多数病例在 (1.0~2.0)×109/L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最常见于

A .类白血病反应

B .骨髓纤维化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E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增多见于哪种血液病

A .缺铁性贫血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 .巨幼细胞性贫血

5.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篮状细胞增多最常见于哪种血液病

A .缺铁性贫血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E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6.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以下几种细胞化学染色哪一项结果是错误的 A .POX(++) B .NAP(+) C .SE(++) D .NSE (-) E .PAS (-)

7.正常血细胞经糖原染色哪一种结果为阴性

A .原始粒细胞

B .早幼粒细胞

C .中幼粒细胞

D .晚幼粒细胞

E .分叶核粒细胞

8.白血病裂孔现象可见于哪种血液病骨髓象

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9.有关红细胞系统细胞形态的描述,错误的为

A .原红细胞核仁2~4个,不甚清晰

B .原红细胞胞浆可有半球状伪足突出

C .早幼红细胞偶尔可见核仁

D .晚幼红细胞胞浆呈淡红色或极淡的多嗜性

E .系胞浆内不含颗粒

10.有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描述错误的为

A .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可正常

B .血象白细胞可增多,亦可正常或减少

C.骨髓象粒系以原粒细胞为主

D.骨髓象粒系可见白血病裂孔现象

E.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11.有关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描述错误的为

A.由于VitB12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贫血

B.RBC及Hb均减少,以RBC减少更明显

C.网织红细胞常明显增多

D.骨髓象红系以早及中幼红细胞为主

E.成熟粒细胞有核分叶过多现象

12.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是A.中幼粒细胞

B.晚幼粒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杆状核粒细胞

E.原始粒细胞

13.某细胞胞体直径为15~20μm,圆形,边缘有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核仁1~2个;

胞浆量少,呈蜡笔(或油墨)蓝。该细胞为

A.原粒细胞

B.原巨核细胞

C.原红细胞

D.原淋巴细胞

E.原浆细胞

14.下列哪项与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相符A.胞浆由浅蓝至深蓝

B.胞浆颗粒从有至无

C.核染色质由粗糙至细致

D.核染色质由密集至疏松

E.核膜由不明显至明显

15.对于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下列哪项有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A.肝脾淋巴结肿大

B.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降低

D.骨髓中巨核细胞缺如

E.MCV78μm3,MCHC32%

16.某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如一层

薄纱;核仁2~5个,胞浆量少,呈天蓝色。该细胞

A.原红细胞

B.原粒细胞

C.原淋巴细胞

D.原单核细胞

E.原始浆细胞

17.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的是

A.血清中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

B.骨髓内大量异常浆细胞

C.X线检查示广泛骨质疏松

D.血清钙增高

E.血沉加快

18.血涂片中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

A.慢性白血病

B.类白血病反应

C.急性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是A.骨髓巨核细胞增多

B.出血时间延长

C.血小板寿命缩短及血中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D.血块回缩不良

E.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20.下列哪项与缺铁性贫血的血液学特点不相符

A.骨髓红细胞系明显增生

B.幼稚红细胞百分比常>0.30

C.早期表现为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D.幼红细胞体积小,边缘不整齐

15

16

16

E .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B 型题(21~40)

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C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E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题21~22 21.Auer 小体见于 22.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 .缺铁性贫血

E .巨幼细胞性贫血 题23~28

23.SE 染色呈强阳性反应的为 24.NSE 染色呈强阳性反应的为 25.NAP 活性增强的血液病为 26.PAS 染色阴性可见于 27.铁染色细胞外铁增高可见于 28.铁染色发现铁粒幼细胞减少可能为

A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

B .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C .易见篮状细胞

D .环状红细胞

E .成熟粒细胞分叶增多 题29~32

29.缺铁性贫血象及骨髓象特点之一为 30.溶血性贫血骨髓象的特点为 31.哪一项为巨幼贫骨髓象的特点

3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可见哪种异常细胞

A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B .早幼粒细胞

C .小淋巴细胞

D .中性中幼粒细胞

E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题33~36

33.胞浆淡红色,充满粗大、均匀形如小珠的桔红色颗粒 34.胞浆淡蓝色,浆内有粗大而不规则的嗜天青颗粒,可

压在核上

35.胞浆淡红色,含有许多细小、均匀的淡红色颗粒 36.胞浆浅蓝色、量少,含有少量嗜天青颗粒

A .血清铁正常,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

B .总铁结合力增高

C .骨髓增生程度减低,有核细胞缺如

D .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以颗粒型居多

E .血清叶酸、VitB 12水平降低 题37~40 37.缺铁性贫血 38.巨幼细胞性贫血 39.溶血性贫血

4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型题(41~49)

A .骨髓增生活跃

B .血涂片中有幼红细胞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题41~42

4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2.正常骨髓象血象

A .外周血涂片嗜酸性细胞增多

B .外周血涂片嗜碱性细胞增多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题43~44

43.钩虫病所致缺铁性贫血 4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A.有助于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有助于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两者均可

D.两者均否

题45~47

45.过氧化物酶染色

46.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47.铁染色

A.有助于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B.有助于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两者均可

D.两者均否

题48~49

4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49.苏丹黑染色

X型题(50~60)

5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象常有下列哪些改变?

A.有白细胞裂孔现象

B.胞浆中有Auer小体

C.过氧化酶染色强阳性反应

D.常有Ph染色体

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所抑制51.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可出现哪几种结果A.小红细胞

B.口形红细胞

C.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D.网织红细胞增多

E.Hct:0.40L/L

52.骨髓象粒红比值正常包括哪些疾病

A.多发性骨髓瘤

B.急性化脓菌感染

C.粒细胞缺乏症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红白血病

53.以下有关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描述正确的为

A.RBC、Hb平行减少

B.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

C.血片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D.骨髓粒系可呈巨型变

E.骨髓红系以晚幼红为主

54.以下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描述哪几项是正确的A.血片WBC数量减少分类正常

B.RBC及Hb平行减少

C.骨髓粒系以晚幼粒为主

D.骨髓浆细胞增多

E.骨髓象表现增生活跃

5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有哪些特征

A.小原淋巴细胞较多

B.核型规则

C.胞浆含空泡

D.核染色质疏松

E.正常无核仁

5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正确的为A.POX(+)

B.NAP(+)

C.SE(-)

D.NSE(-)

E.PAS(-)

57.正常骨髓象的特点包括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2~4):1

C.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

D.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细胞

E.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58.骨髓象粒红比值增高可见于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17

18

18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多发性骨髓瘤

D .急性化脓菌感染

E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59.骨髓检查的适应证有

A .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B .某些代谢性疾病,如Gaucher 病、Niemann-Pick 病

C .某些原发或转移性癌肿

D .白血病的疗效判定

E .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判定

6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有

ACE

A .糖原染色多为阳性

B .核膜不清楚

C .核染色质致密、分布不均匀

D .核仁3~5个

E .过氧化酶染色呈阴性反应

五、问答题

1.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2.正常骨髓象各系列、各阶段细胞的大致比例是多少? 3.骨髓增生程度的临床意义? 4.简述铁粒染色的临床意义? 5.简述缺铁型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6.简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7.简述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 8.简述巨幼红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六、应用题

1.男性,36岁。半月来发热,牙龈出血住院。体格检查:重度贫血貌,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数1.8×109/L ,血红蛋白55g/L ,白细胞数2.5×109/L ,血小板32×109/L ,网织红细胞0.002(0.2%),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男性,22岁。头昏、乏力、鼻出血伴牙龈出血1周来诊。实验室检查:Hb85g/L ,WBC42×109/L ,血小板23×109/L ,外周血片中有不成熟细胞,骨髓涂片增生极度活跃,早幼粒细胞41%,POX 强阳性,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FAB 分型是什么?

3.男性,57岁。因腰痛、贫血就诊,入院后检查结果是:Hb83g/L ,尿蛋白(++),骨髓涂片原浆细胞加幼浆细胞0.16(16%),成熟浆细胞0.20(20%)。该例的临床诊断是什么?

4.女性,32岁。2年来下肢反复出现出血点,间有鼻出血与牙龈出血来门诊检查。体格检查:下肢散在紫癜和瘀斑,肝脾不肿大。实验室检查:Hb110g/L ,WBC5.1×109/L ,血小板35×109/L ,骨髓涂片巨核细胞296个/全片,其中颗粒型占90%。该例的临床诊断是什么?

5.女性,8岁。2周前患麻疹,3天前突然牙龈出血,口腔有血疱就诊。实验室检查:Hb110g/L ,Plt12×109/L ,WBC5.2×109/L ,骨髓涂片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与粒系无异常,巨核细胞120个/全片,以幼稚型巨核细胞为主。该例的临床诊断是什么?

6.男性,40岁。头昏、乏力1年。实验室检查:RBC2.0×109/L ,Hb81g/L ,MCVl20fl ,MCH40pg ,行骨髓检查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占0.40(40%).粒系见巨杆状核及巨晚幼粒,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巨核细胞数正常,可见

核分叶过多。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7.男,20岁,头昏乏力、发热、全身疼痛、皮肤紫癜已半月余。体格检查:贫血貌,T38℃,心肺无异常,胸骨压痛,肝在肋下1.5cm,脾在肋下1cm。血常规:Hb60g/L,WBC2×109/L,Plt20×109/L。该患者最可能是什么疾病?

8.女,36岁。体格检查:T39.6℃,贫血貌,皮肤有紫癜,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未扪及。血常规:Hb 60g/L,RBC2.20×1012/L,WBC1.10×109/L,N 0.38,L0.62,Plt 25×109/L。骨髓象:粒红系减低,淋巴细胞系比例增高,系成熟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全片可见1个;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9.男,28岁,因发热、乏力、皮肤出血点2周就诊。体格检查:面色苍白、胸骨压痛。实验室检查结果:WBC 20×109/L,分类原始细胞80%,胞浆中可见Auer小体,POX染色为阴性。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10.男,30岁。因发热10天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10g/L,可见有核红细胞。骨髓象特点是红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11.男,50岁。因乏力、牙龈出血半月余就诊。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比值为200:1,粒红比值3:1,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80%。NAP活性增强。最可能的病因是什么?

12.男性,30岁。血常规结果:Hbl20g/L,WBC 40×109/L,分类中性中幼粒细胞l0%,中性晚幼粒细胞20%,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4%。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13.女性,40岁。因全身乏力1年余就诊。体格检查时发现面色苍白,血常规结果:Hb90g/L,MCV73f1,MCH23Pg,MCHC31%。首先考虑的原因是

A.大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以上都不是

(假设信息)若铁染色结果为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9%,最可能的诊断是

A.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若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其骨髓象特点最可能是

A.增生减低

B.粒红比值增高

C.红系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D.成熟粒细胞有核分叶过多现象

E.全血细胞减少

19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干细胞骨髓中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之为干细胞。根据其分化能力又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及定向干细胞。

2.祖细胞由干细胞分化而来,已失去复制能力,并且只能向一个系列的血细胞分化成熟,例如向红细胞系列分化成熟者称为红系祖细胞,向粒细胞系列分化成熟者称为粒系祖细胞。

3.增生性贫血指骨髓增生达活跃以上级别,红系增生旺盛的一组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等。

4.幼红细胞内(外)铁贮存于骨髓网状内皮系统,铁粒染色标本中位于骨髓小粒内的那部分铁,称为幼红细胞外铁;已被幼红细胞摄取,尚未被用于合成血红素,铁粒染色标本中位于幼红细胞浆内的那部分铁,称为幼红细胞内铁。

5.铁粒幼红细胞在铁粒染色标本中,其细胞浆内含有铁颗粒的幼红细胞,称为铁粒幼红细胞。

6.巨幼红细胞由于叶酸、VitB12等物质缺乏,造成核酸代谢障碍,以致于幼红细胞核分裂障碍,而血红蛋白则不断地合成,造成该类细胞胞体增大,胞浆量多,发育较成熟,而核染色质疏松,发育延迟,落后于细胞浆发育,具有这些形态特点的幼红细胞,称之为巨幼红细胞。

二、填空

1.粒系、红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2.原始、幼稚、成熟3.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4.2~4:1 5.7~35、减少、增多6.50%、30% 7.+、-、- 8.++、- 9.单核细胞10.ACP 11.增多12.NSE.13.增高14.产血小板型15.溶血性贫血16.巨幼细胞性贫血1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原始粒19.NAP 20.早幼粒

三、是非题

1.非2.非3.非4.是5.非6.非7.非8.是9.是10.是11.非12.是13.非14.是15.非16.是17.非

四、选择题

1.A 2.C 3.A 4.E 5.E 6.B 7.A 8.B 9.C 10.A 11.C 12.A 13.C 14.E 15.D 16.C 17.B 18.C 19.C 20.B 21.D 22.B 23.B 24.C 25.A 26.B 27.E 28.D 29.D 30.A 31.E 32.B 33.E 34.A 35.D 36.B 37.B 38.E 39.A 40.D 41.D 42.A 43.A 44.C 45.A 46.B 47.D 48.C 49.D 50.ABC 51.ACD 52.AE 53.CD 54.BDE 55.ABE 56.BCD 57.ABCDE 58.AD 59.ABCDE 60.ACE

五、问答题

1.通常从原始到成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核质比例由高变低,细胞核由大变小,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为紧密粗糙,细胞质由少变多,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核仁由清晰到消失。

2.①粒细胞系统: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50%~60%。原粒细胞约占1%,早幼粒细胞<5%,中幼粒、晚幼粒约<15%,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②红细胞系统: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20%,其

20

20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学校答案1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 B.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C.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A 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2抗凝的标本。 B.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D A.WBC总数升高 B.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 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

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D A.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C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约为5-7:1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B A.FⅡ、Ⅳ、Ⅸ、Ⅹ B.FⅡ、Ⅶ、Ⅸ、Ⅹ C.FⅡ、Ⅴ、Ⅷ、Ⅹ D.FⅤ、Ⅶ、Ⅷ、Ⅹ 8.尿蛋白定性检查为+~++,尿圆盘电泳图形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最可能为哪一种蛋白尿的特征:B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功能性蛋白尿 9.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最主要见于哪种疾病:D

有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1、蒸馏有何应用?恒沸混合物能否用蒸馏法分离? 2、在蒸馏装置中,把温度计水银球插至液面上或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在蒸馏头侧管下限的水平线以上或以下,是否正确?为什么? 3、蒸馏前加入沸石有何作用?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能否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能否继续使用? 1、答:蒸馏过程主要应用如下: (1)分离沸点有显著区别(相差30℃以上)的液体混合物。 (2)常量法测定沸点及判断液体的纯度。 (3)除去液体中所夹杂的不挥发性的物质。 (4)回收溶剂或因浓缩溶液的需要而蒸出部分的溶剂。 恒沸混合物不能用蒸馏法分离。 2、答:都不正确。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应与蒸馏头侧管的下限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证在蒸馏时水银球完全被蒸气所包围,处于气液共存状态,才能准确测得沸点。 3、答:蒸馏前加入沸石的作用是引入气化中心,防止液体过热暴沸,使沸腾保持平稳。如果蒸馏前忘记加沸石,决不能立即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因为这样往往会引起剧烈的暴沸泛液,也容易发生着火等事故。应该待液体冷却至其沸点以下,再加入沸石为妥。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因排出部分气体,冷却后孔隙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失效,不能继续使用,应加入新的沸石。 1、测定熔点时,若遇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 (1)熔点管壁太厚。

(2)熔点管不洁净。 (3)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 (4)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 (5)加热太快。 2、为什么要求熔点的数据要有两个以上的重复?要达到此要求,操作上须注意些什么? 3、两个样品,分别测定它们的熔点和将它们按任何比例混合后测定的熔点都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 1、答:结果分别如下: (1)熔点管壁太厚,将导致所测熔点偏高。 (2)熔点管不洁净,将导致所测熔点偏低,熔程变宽。 (3)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将导致所测熔点偏低,熔程变宽。 (4)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将导致所测熔点偏高,熔程变宽。 (5)加热太快,将导致熔点偏高。 2、答:为了减少误差。要达到此要求,不可将已测样品冷却固化后再作第二次测定。每次应更换新的样品管,重新测定。 3、答:这说明两个样品是同一化合物。 1、重结晶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各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 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 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3.生化学检验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5.病原学检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有关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未包括在本篇范围内。 3 血液学检验有哪些方面? 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学校答案学习资料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 学校答案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 B.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C.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A 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2抗凝的标本。 B.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D A.WBC总数升高 B.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 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D A.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C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约为5-7:1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B A.FⅡ、Ⅳ、Ⅸ、Ⅹ

(完整版)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 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三 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 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实验诊断学习题题库

实验诊断学模拟试卷一 1、A1、A2型题 答题说明:每题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1.血沉加快见于 A.镰形细胞性贫血 B.心绞痛 C.高原居民 D.妇女妊娠期 E.多发性骨髓瘤 2.岁女性,头昏乏力2月,发热3天入院,体查:贫血貌,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血象示Hb50g/L WBC50×109/L,异常细胞0.37 Pt 74×109/L,骨髓示增生极度活跃,可见Auer小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败血症 D 缺铁性贫血 E 血小板减少症 3.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多为 A.降低 B.增多 C.正常 D.早期不正常 E.以上答案都不对 4.临床上患者脱水时计算补液量通常依据 A.RBC B.HGB C.ESR D.HCT E.WBC 5.正常人尿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细胞管型 E.蜡样管型 6.白血病裂孔现象可见于哪种血液病骨髓象: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7.下列哪种疾病禁忌腰椎穿刺 A.结核性脑膜炎 B.病毒性脑膜炎 C.脑寄生虫病 D.化脓性脑膜炎 E.颅内压增高 8.消化道恶性肿瘤筛选指标是 A.便外观为泊油样便 B.便脱落细胞查到癌细胞 C.便OB持续强阳性 D.便胆红素检查胆红素持续减低 E.便中查到大量红细胞 9.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形态学表现为 A.正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0.霍乱病人的粪便特点是 A.血便 B.稀汁样便 C.米汤样便 D.冻状便 E.柏油样便 11.尿中管型的形成是: A.变性蛋白质脱落 B.蛋白质在肾小管聚集 C.蛋白质在泌尿总浓液 D.肾小管中的内吞物质 E.肾曲小管炎性分化物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 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NaCl 而不是CuSO4·5H2O,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做? 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斗、 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H2SO4?答:防止防止Fe3+水解。 粗盐提纯 1.为什么说重结晶法不能提纯得到符合药用要求的氯化钠?为什么蒸发浓缩时 氯化钠溶液不能蒸干? 答: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药用氯化钠不仅要达到纯度要求,还要符合药用要求。不能浓缩至干NaCl 溶液,是为了除去KCl。 2.用化学法除去SO42-、Mg2+ 、Ca2+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倒置过来?为什么? 答:不能,除杂要求为除去杂质引入的离子必须在后续的除杂过程中除去,先除去Mg2+ 、Ca2+后除SO42-,无法除去Ba2+。 3.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依据是什么? 答: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方法;可溶性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依据:溶度积。 醋酸解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1.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溶解度α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测定数据说明弱电解质解离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 答:不同,因K a,θ AH 。c↑,α↓。 c 2.测定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pH 值时,为什么按由稀到浓的顺序?答:平衡块,减小由于润洗不到位而带来的误差。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化工实验思考题答案

化工基础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为什么要使高位水槽的水保持溢流? 答:保持溢流可使流体稳定流动,便于读数,同时伯努利方程只在流体稳定流动时才适用。 2、操作本实验装置应主意什么? 答:1)开启电源之前,向泵中灌水 2)高位水槽水箱的水要保持溢流 3)赶尽玻璃管中气泡 4)读数时多取几组值,取平均值 实验二流体流动形态的观察与测定 1、在实验中测定的雷诺数与流动形态的关系如何?如果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偏差,请分析理由 答:1)层流时,理论与实际符合 2)过渡流测量值与理论值稍有偏差 偏差分析:(1)孔板流量计的影响 (2)未能连续保持溢流 (3)示踪管未在管中心 (4)示踪剂流速与水的流速不一致 2、本实验中的主意事项有那些? 答:(1)保持溢流 (2)玻璃管不宜过长 (3)示踪管在中心

实验三节流式流量计性能测定实验 1、你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答:流速较大或较小时,流量系数C并不稳定,所以性能并不很好 2、实验中为什么适用倒置U型管? 答:倒置的U形管作压差计,采用空气作指示液,无需重新装入指示液,使用方便 实验四连续流动反应器实验流程图 1、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方法有哪几种?本实验采用的是哪种方法? 答: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和随机输入示踪法。本实验采用脉冲示踪法。 2、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模型参数N的数值可检验理想流动反应器和度量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返混程度。当实验测得模型参数N值与实际反应器的釜数相近时,则该反应器达到了理想的全混流模型。若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偏离了理想流动模型,则可用多级全混流模型来模拟其返混情况,用其模型参数N值来定量表征返混程度。 3、实验中可测得反应器出口示踪剂浓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此曲线下的面积有何意义? 答:一定时间内示踪剂的总浓度。 4、在多釜串联实验中,为什么要在流体流量和转速稳定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始实验? 答:为使三个反应釜均能达到平衡。 实验五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 1、实验误差主要来源那几个方面? 答:1)读数不稳定

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20200530115923)

.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 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 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 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 血恢复。

大学物理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用三线摆测物体的转动惯量 1. 是否可以测摆动一次的时间作周期值?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一次测量随机误差较大,多次测量可减少随机误差。 2. 将一半径小于下圆盘半径的圆盘,放在下圆盘上,并使中心一致,讨论此时三线摆的周期和空载时的周期相比是增大、减小还是不一定?说明理由。 答:当两个圆盘的质量为均匀分布时,与空载时比较,摆动周期将会减小。因为此时若把两盘看成为一个半径等于原下盘的圆盘时,其转动惯量I0小于质量与此相等的同直径的圆盘,根据公式(3-1-5),摆动周期T0将会减小。 3. 三线摆在摆动中受空气阻尼,振幅越来越小,它的周期是否会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大吗?为什么? 答:周期减小,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因为本实验测量的时间比较短。 [实验二] 金属丝弹性模量的测量 1. 光杠杆有什么优点,怎样提高光杠杆测量的灵敏度? 答:优点是:可以测量微小长度变化量。提高放大倍数即适当地增大标尺距离D或适当地减小光杠杆前后脚的垂直距离b,可以提高灵敏度,因为光杠杆的放大倍数为2D/b。 2. 何谓视差,怎样判断与消除视差? 答:眼睛对着目镜上、下移动,若望远镜十字叉丝的水平线与标尺的刻度有相对位移,这种现象叫视差,细调调焦手轮可消除视差。 3. 为什么要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答:逐差法是实验数据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减少随机误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因为对有些实验数据,若简单的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值,中间各测量值将全部消掉,只剩始末两个读数,实际等于单次测量。为了保持多次测量的优越性,一般对这种自变量等间隔变化的情况,常把数据分成两组,两组逐次求差再算这个差的平均值。 [实验三]

★试验诊断学试题库学校答案

.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的测定。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 B.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C.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D. A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EDTA-N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抗凝的标本。 A.2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B. 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C.PT、+的测定。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D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总数升高A.WBC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B.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D.C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B.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C.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D.D 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A.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甚至IgM也大量滤出。IgA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C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6.骨髓增生活跃A.1 :5-7粒红比值约为B.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D.B 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K7.依赖维生素 A.FⅡ、Ⅳ、Ⅸ、Ⅹ'. . B.FⅡ、Ⅶ、Ⅸ、Ⅹ C.FⅡ、Ⅴ、Ⅷ、Ⅹ D.FⅤ、Ⅶ、Ⅷ、Ⅹ 8.尿蛋白定性检查为+~++,尿圆盘电泳图形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最可能为哪一种蛋白尿的特征:B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功能性蛋白尿 9.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最主要见于哪种疾病:D A.急性肝炎 B.肾病综合征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肝硬化 10.阻塞性黄疸时,下列实验室检查结果哪项不正确:C

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 1.在本实验中,哪些是系统?哪些是环境?系统和环境间有无热交换?这些热交换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如何校正? 提示:盛水桶内部物质及空间为系统,除盛水桶内部物质及空间的热量计其余部分为环境,系统和环境之间有热交换,热交换的存在会影响燃烧热测定的准确值,可通过雷诺校正曲线校正来减小其影响。 2.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萘和苯甲酸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提示:压成片状有利于样品充分燃烧;萘和苯甲酸的用量太少测定误差较大,量太多不能充分燃烧,可根据氧弹的体积和内部氧的压力确定来样品的最大用量。 3.试分析样品燃不着、燃不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压片太紧、燃烧丝陷入药片内会造成燃不着;压片太松、氧气不足会造成燃不尽。 4.试分析测量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提示:能否保证样品充分燃烧、系统和环境间的热交换是影响本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本实验成功的关键:药品的量合适,压片松紧合适,雷诺温度校正。 5.使用氧气钢瓶和氧气减压器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阅读《物理化学实验》教材P217-220 实验二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1.什么原因可能造成过冷太甚?若过冷太甚,所测溶液凝固点偏低还是偏高?由此所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偏低还是偏高?说明原因。 答:寒剂温度过低会造成过冷太甚。若过冷太甚,则所测溶液凝固点偏低。根据公式和可知由于溶液凝固点偏低,?T f偏大,由此所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偏低。 2.寒剂温度过高或过低有什么不好? 答:寒剂温度过高一方面不会出现过冷现象,也就不能产生大量细小晶体析出的这个实验现象,会导致实验失败,另一方面会使实验的整个时间延长,不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寒剂温度过低则会造成过冷太甚,影响萘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具体见思考题1答案。 3.加入溶剂中的溶质量应如何确定?加入量过多或过少将会有何影响? 答:溶质的加入量应该根据它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来确定,因为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依数性,所以应当保证溶质的量既能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不是太小,容易测定,又要保证是稀溶液这个前提。如果加入量过多,一方面会导致凝固点下降过多,不利于溶液凝固点的测定,另一方面有可能超出了稀溶液的范围而不具有依数性。过少则会使凝固点下降不明显,也不易测定并且实验误差增大。

实验诊断练习题汇总

实验诊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可致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A高原生活 B严重心肺疾患 C急性呕吐腹泻后 D肾癌 E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数量减少更为显著的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肾性贫血 E生理性贫血 3.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新生儿B急性大出血 C伤寒 D急性中毒 E 严重组织损伤 4.引起白细胞总数增高的病因,不包括: A急性感染 B 急性大出血 C急性中毒 D 剧烈劳动后 E 流行性感冒 5.下列哪种疾病白细胞总数可不增高或甚至减少: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严重败血症 D 急性心肌梗死 E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6.核左移常见于: A恶性肿瘤晚期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D溶血性贫血 E急性化脓性感染 7.极度核左移见于: A急性化脓性感染 B恶性肿瘤晚期 C白血病D大出血、大手术 E巨幼细胞性贫血 8.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可见于: A严重感染B巨幼细胞性贫血 C伤寒D败血症 E急性失血 9.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是指白细胞计数: A <2.0×109/L B <3.0×109/L C <4.0×109/L D <10×109/L E <3.5×109/L 10.某患者Hb 80g/L,Hct0.26,RBC 3.80×1012/L,则这位患者的红细胞可描写 成: A 正常细胞性 B 单纯小细胞性 C 小细胞低色素性 D 大细胞性 E 细胞形态不整

11.某患者MCV 75fl、 MCH 26pg、 MCHC310g/L,见于: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尿毒症 D 急性失血 E 缺铁性贫血 12.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寄生虫病时,下列哪种细胞常增加: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1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A肺结核B菌痢 C 支气管哮喘 D 伤寒 E 过敏性鼻炎 14.某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为8%,应首先考虑: A 巨幼细胞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失血性贫血 15.全血细胞减少并有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溶血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大出血 16.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的最早指标: A面色红润B头晕减轻 C血红蛋白升高 D 网质红细胞上升 E成熟红细胞升高 17.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儿童血沉常比老年人增快 B妇女月经期的血沉略减慢 C贫血时血沉增快 D男性血沉比女性血沉增快E急性心梗发病后血沉变慢 18.关于血沉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意义不大: A 判断有无感染B判断结核有无活动性 C 区别恶性与良性肿瘤 D判断风湿有无活动性 E区别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19. 下列检验结果那项是错误的: A 正常男性周围血红细胞数4.0~5.0×1012/L B 正常人周围血白细胞数4~10×109/L C 正常人红细胞沉降率<20mm/1h D 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 胞之比为20:1,粒/红比例为3:1 E 正常成年人周围血网织红细胞0.5~1.5% 20.凝血因子多数由下列哪一脏器合成? A 肺脏 B 肝脏 C肾脏 D 心脏 E脾脏 21.下列哪项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系统的凝血过程有无障碍:

最新实验诊断习题附带答案版

实验诊断学概论 一、填空题: 1、实验诊断的内容包括临床血液学检验,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的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病原体检验。 2、临床常用的抗凝剂有草酸钠,草酸钾,枸缘酸钠,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3、血气分析时常在股动脉穿刺采血,也可用肱动脉、桡动脉。 三、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 四、选择题: A型题: 1、有关血液标本的采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采血成人在指端 B、静脉采血婴幼儿常在颈外静脉 C、血气分析时多在股动脉穿刺采血 D、急诊采血不受时间限制 E、必要时可以从静脉输液管中采取血液标本。【参考答案及题解】 三.名词解释: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血液一般检查 一、名词解释: 1、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3、Auer小体 4、类白血病反应 5、网织红细胞反应二、选择题 A型题 6、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提供营养 B 维持体温 C 运输激素 D 运输O2和CO2 E 提供铁 7、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A 90天 B 30天 C 100天 D 50天 E 120天 8、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 A 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B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C 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D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E 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 9、按贫血病因机制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A 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感染性贫血 B 红细胞生成减少——再障 C 红细胞慢性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 D 骨髓红细胞生成被干扰——伴随白血病的贫血 E 造血原粒缺贫——巨幼细胞性贫血 10、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现:()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C 大细胞性红细胞 D 镰形RBC E 缗钱状 1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人为可划分为干细胞池、生长 成熟池和功能池 B 从晚幼粒细胞起至成熟粒细胞不具有分裂功能 C 外周血中粒细胞增随血液循环运行 D 粒细胞的半衰期为6~7小时 E 剧烈运动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 12、粒细胞减少症是指:() A 白细胞总数<4×109/L B 中性粒细胞数<0.5×109/L C 中性粒细胞数<1.5×109/L D 中性粒细胞数<2×109/L E 中性粒细胞数<1×109/L 13、以下可使ESR增快的是:() A 纤维蛋白原 B 白蛋白 C 卵磷脂 D 镰形RBC 14、急性溶血时:() A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B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C 脾脏显著增大 D 白细胞计数不变 E 外周血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15、30岁女性,头昏乏力2月,发热3天入院,体查: 贫血貌,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肝 脾肋下未扪及。血象示Hb50g/L WBC50×109/L,异常细 胞0.37 Pt 74×109/L,骨髓示增生极度活跃,可见Auer

大学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因为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放出H+,而在络合滴定中应保持酸度不变,故需加 入缓冲溶液稳定溶液的pH值。若溶液酸度太高,由于酸效应,EDTA的络合能力降低,若溶液酸度太低,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形成羟基络合物,故要控制好溶液的酸度。 2、铬黑T在水溶液中有如下: H2In-? HIn2-? In3-(pKa2=6.3 pKa3=11.55) 紫红兰橙 从此估计,指示剂在pH<6.3时呈紫红色,pH>11.55时,呈橙红色。而铬黑T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显红色,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铬黑T指示剂本身接近红色,终点变色不敏锐,不能使用。根据实验结果,最适宜的酸度为pH 9~10.5,终点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变色很敏锐。 3、Al3+、Fe3+、Cu2+、Co2+、Ni2+有干扰。 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2S或KCN掩蔽Cu2+、Co2+、Ni2+,加入三乙醇胺掩蔽Al3+、Fe3+。 实验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参考答案: 1.如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 答: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实验条件。 (1)分析线:根据对试样分析灵敏度的要求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线。 试液浓度低时,选最灵敏线;试液浓度高时,可选次灵敏线。 (2)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绘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灯电流曲线,选出最佳灯电流。 (3)燃助比的选择: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和助燃气流量,改变乙炔流量,绘制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选出燃助比。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曲线,选出燃烧器最佳高度。 (5)狭缝宽度的选择:在最佳燃助比及燃烧器高度的条件下,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狭缝宽度曲线,选出最佳狭缝宽度。 2.为何要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答:因为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而且为了保证峰值吸收的测量,能发射出比吸收线宽度更窄、强度大而稳定、背景小的线光谱。 实验三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Fe3+含量测定 四、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本实验在制备FeSO4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溶液必须保证强酸性? 答:如果溶液的酸性减弱,则亚铁盐(或铁盐)的水解度将会增大,在制备(NH4)2S04·FeSO4·6H2O的过程中,为了使Fe2+不被氧化和水解,溶液需要保持足够的酸度。 2 、在产品检验时,配制溶液为什么要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除氧方法是怎样的? 使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配溶液,是为了防止水中溶解的氧将Fe2+氧化为Fe3+,影响产品

实验诊断练习题上课讲义

实验诊断练习题

实验诊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可致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A高原生活 B严重心肺疾患 C急性呕吐腹泻后 D肾癌 E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数量减少更为显著的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肾性贫血 E 生理性贫血 3.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新生儿 B急性大出血 C伤寒 D急性中毒 E 严重组织损伤 4.引起白细胞总数增高的病因,不包括: A 急性感染 B 急性大出血 C 急性中毒 D 剧烈劳动后 E 流行性感冒 5.下列哪种疾病白细胞总数可不增高或甚至减少: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严重败血症 D 急性心肌梗死 E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6.核左移常见于: A恶性肿瘤晚期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急性化脓性感染 7.极度核左移见于: A急性化脓性感染 B恶性肿瘤晚期 C白血病 D大出血、大手术 E巨幼细胞性贫血 8.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可见于:

A严重感染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伤寒 D败血症 E急性失血 9.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是指白细胞计数: A <2.0×109/L B <3.0×109/L C <4.0×109/L D <10×109/L E <3.5×109/L 10.某患者Hb 80g/L,Hct 0.26,RBC 3.80×1012/L,则这位患者的红细胞可描写成: A 正常细胞性 B 单纯小细胞性 C 小细胞低色素性 D 大细胞性 E 细胞形态不整 11.某患者MCV 75fl、 MCH 26pg、 MCHC 310g/L,见于: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尿毒症 D 急性失血 E 缺铁性贫血 12.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寄生虫病时,下列哪种细胞常增加: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1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A 肺结核 B 菌痢 C 支气管哮喘 D 伤寒 E 过敏性鼻炎 14.某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为8%,应首先考虑: A 巨幼细胞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失血性贫血 15.全血细胞减少并有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溶血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实验诊断学考试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 A. 96~105g/L B. 120~160g/L C. 110~150g/L D. 125~155g/L E. 90~110g/L 2. 网织红细胞减少最常见于: A. 缺铁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失血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3. 胸腔积液中白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多见于: A. 急性化脓性感染 B. 结核性胸膜炎 C. 寄生虫疾病 D. 过敏性疾病 E. 梅毒 4. 用Wintrobe-Landsberg或Westergren法测血沉,成年女性的正常值是: A. 0-9 mm/1h末 B. 0-20 mm/1h末 C. 10-20 mm/1h末 D. 15-25 mm/1h末 E. 15-20 mm/1h末 5. 外周血中靶形红细胞占20%以上,最常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 急性失血性贫血 C. 海洋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巨幼细胞性贫血 6. 外周血反映骨髓幼红细胞增生程度的首选项目是: A. 网织红细胞百分数 B. 血红蛋白量 C.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D. 红细胞数 E. 红细胞压积 7. 酸溶血试验阳性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 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 D. 再生障硬性贫血 E.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8. 以下哪种疾病不能使白细胞减少: A. 流感 B. 伤寒 C. 再障 D. 心肌梗塞 E. 脾功能亢进 9. 下列有关红细胞沉降率影响因素中正确的是: A. 影响RBC聚集的因素存在于RBC中 B.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增多使血沉减慢 C. 血浆卵磷脂增多,血沉加快 D. 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增多,血沉减慢 E. 白蛋白具有抑制RBC聚集作用使血沉减慢 10. 有关白细胞一过性增多的描述,错误的为: A. 一过性增多常指生理性增多 B. 通常伴有白细胞的质量变化 C. 正常人下午白细胞数较高 D. 饱餐、剧烈运动可使WBC暂时性升高 E.新生儿WBC也可增多 11. 中性粒细胞血液动力学分裂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均变小,见于: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暴热、严寒 C.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 化脓菌感染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2. 酸溶血试验阳性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 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3. 下列哪种细胞的胞浆含有大量的均匀一致的桔红色颗粒? A.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大淋巴细胞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哪种类型的贫血: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低色素性贫血 15.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 A. 伤寒或副伤寒 B. 肝癌 C. 大面积烧伤 D. 铅中毒 E. 急性溶血 16. 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是: A.凝血因子Ⅰ B. 凝血因子Ⅱ C. 凝血因子Ⅲ D. 凝血因子Ⅳ E. 凝血因子Ⅴ 17. 凝血酶能激活下列何种凝血因子: A. 因子Ⅸ B. 因子Ⅺ C. 因子ⅩⅢ D. 因子Ⅶ E. 因子Ⅻ 18.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见于: A. 维生素K不足 B. 过敏性紫癜 C.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D. 凝血酶原缺乏 E. DIC早期 19. 试管法凝血时间测定的正常值范围是: A.1 - 6分钟 B. 不超过4分钟 C. 6 - 12分钟 D. 12 - 18分钟 E. 15 - 20分钟 20. 空腹血糖降低,血浆胰岛素/血糖比值 > 4,C肽浓度升高,应考虑: A. 糖尿病前期 B.Ⅰ型糖尿病 C. Ⅱ型糖尿病 D. 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 E. 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 21. 尿中发现哪种蛋白可用于区别肾小球疾病与肾小管疾病: A. 低分子量蛋白 B. 高分子量蛋白 C. 中性蛋白 D. 游离氨基酸 E. 核蛋白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