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后练习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后练习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后练习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后练习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登上1 000亿千克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千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快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是()

A.冬小麦和高粱B.春小麦和玉米

C.油菜籽和甜菜D.水稻和花生

2.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

3.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解析第1题,考查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其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春小麦和玉米。第2题,东北地区沼泽广布,湿地资源丰富,过度开垦导致湿地资源破坏。第3题,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答案 1.B 2.C 3.D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虎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

B.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

C.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5.虎林市“把绿色水稻变成方便米饭、米粉;把大豆变成磷脂,把原木变成家具”。这反映了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B.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C.推进农业生产优质化、高效化

D.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解析第4题,虎林位于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第5题,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

答案 4.C 5.D

读我国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造成图中甲地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受南部海洋气流影响

B.太阳光照比周边地区强

C.地处盛行风背风地带

D.位于河谷地带

7.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沙化是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B.温带季风气候是沼泽形成的基础

C.粮食商品率高与人口数量少有关

D.是我国白天最长、日出最早的地方

解析第6题,由题可知,甲地1月等温线向北凸,说明该地气温高,结合地形可知位于大兴安岭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该区域无此走向的河谷,本题常见误区是选D。第7题,乙地为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地区,发展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沼泽形成与纬度高、地势低平有关。

答案 6.C7.C

结合材料,回答8~9题。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8.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9.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C.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解析第8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第9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分析。

答案8.B9.D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部分资料表,回答10~11题。

10.导致该地区20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积温增加 B .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 C .气候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11.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 .开发矿产,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C .适当减少农业用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D .治理风沙危害,发展绿洲农业

解析 第10题,全球气候变暖,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长,与平均产量下降无关;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导致亩产量下降;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地耕地面积增加,降水减少,出现旱灾的可能性大,不会是水灾,水旱灾害可能是某一年下降的原因,不会是20年来的主要原因;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与多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无直接关系。第11 题,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林地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大,粮食亩产量下降,所以不能再用扩大耕地的面积的方法;开发矿产,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适当减少农业用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表中降水量可知,这里是半湿润地区,不是沙漠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答案 10.B 11.C

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39.8元/千克。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光、热、水充足

B.生长期长,病虫害少

C.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D.季风气候,雨热同季

13.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目前稻田已所剩无几,其主要原因是()

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价上升,耕地面积不断减小②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③水稻种植用水量大,灌溉水源明显不足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珠江三角洲气候变干,不适合水稻的生长⑤珠江三角洲由于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第12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生长周期长;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气温偏低,病虫害少。这些是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条件。第13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小,粮食种植减少;农业生产转向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珠江三角洲水源比较充足,可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全球变暖会使珠江三角洲的气候更适宜水稻生长;珠江三角洲海水倒灌尚不明显。

答案12.B13.D

二、非选择题

14.读某地地形剖面及对应的积温、降水量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牡丹江市的积温值高于海拉尔市的原因是什么?

(2)相关资料表明,海拉尔市和哈尔滨市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其原因是什么?

(3)哈尔滨市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试评价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考查影响积温的要素与地形、纬度等因素有关。第(2)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大小的因素。太阳辐射与纬度、白昼时间的长短、气候状况等因素有关。第(3)题,哈尔滨所在地形区为松嫩平原,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有关。

答案(1)牡丹江市纬度低于海拉尔市;牡丹江市地处谷地,地势较低,海拉尔市地势较高;冬季牡丹江市比海拉尔市距离冷空气源地远。

(2)海拉尔市比哈尔滨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低,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海拔高,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与哈尔滨相当。

(3)商品谷物农业

有利: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平原面积广,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不利:积温低,生长期短。

1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二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表。

(1)简述法国R地1月份均温比宁夏Q地高的主要原因。

(2)与法国葡萄种植区相比,请说出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3)如果大量利用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生产,应当避免的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解析第(1)题,主要从地势和海陆影响来考虑。第(2)题,注意要求回答有利条件,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思考。第(3)题,对本地区的影响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所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主要是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答案(1)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距海近,Q地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3)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影响:若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完整)高中地理第04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卷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豆产区,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读我国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和大豆宜耕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D.土壤肥沃,生长期长 2.关于东北农业生产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B.小农经营,商品率低 C.东北地区热量条件优越,适宜喜温作物生长 D.机械化水平高导致单位面积产量高 下表示意浙江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82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2 2 2 2 3 3 3 3 1 1 3 4 1 3 1 3 1 1 1 4 1 1 1 1 3 4 3 3 2 2 3 3 1 2 1 1 3 3 2 2 3 2 1 4 1 4 1 4 3 3 图例 1.湖泊 2.居民区 3.耕地 4.农家乐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空气湿度明显增大 B.湖泊水质日渐变差 C.耕地面积大量缩小 D.居民区分布趋于集中 2.为保护该地湖泊环境,当前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实施退耕还湖,提高湖水的自净能力 B.改进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C.合理规划农家乐,整治旅游活动的排污 D.严格控制居民区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 双塔灌区是疏勒河三大灌区之一。该灌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水资源较丰富。读某年双塔灌区农作物单方水净产值表,完成下列问题。 5.双塔灌区农业得以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肥沃 B.地势平坦 C.昼夜温差大 D.水源充足 6.为了在不对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该地区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如下规划,最合理的是 A.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B.增加棉花种植面积 C.增加瓜类种植面积 D.增加蔬菜种植面积 7.双塔灌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①土地荒漠化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③土地盐碱化④旱涝灾害频繁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2015年秋季东北的一次严重雾霾引起社会关注。专家指出,部分地区农民焚烧秸秆是导致雾霾加重的原因之一。据调查,秸秆还田需要收储、粉碎、运输、填埋等环节,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成本。下图为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燕麦喜凉爽但不耐寒,种子在2~4℃就能发芽,幼苗能耐短时间低温。喜日照,忌高温,绝对最高温度25℃以上时光合作用受阻。种子发芽时约需相当于自身重量65%的水分,消耗水分也比较多;生长期间如水分不足,常使籽粒不充实而产量降低。因此燕麦的根茎往往长达一米左右,以便能汲取更多的水分。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pH5.5~6.5的酸性土壤。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春播燕麦黄金纬度生长带,这里被称为北半球燕麦带。燕麦属于低产作物,但却是世界公认的营养价值很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绿色营养保健作物。我国燕麦产区发展燕麦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但是,我国燕麦产品深加工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1)分析北纬41°~43°成为春播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的原因。 (2)简述我国燕麦产区的分布状况。 (3)说明我国发展燕麦生产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 (4)请为我国燕麦产区的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该范围内陆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北温带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春季温暖,夏季凉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2)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北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高原山地;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高山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地。 (3)我国燕麦产区多属于半干旱高寒山区和农牧过度地带,人烟稀少,基本不

存在污染;当地经济发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水、土纯净。 (4)因地制宜,根据燕麦生产区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有效提高燕麦产量、品质;发挥我国燕麦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燕麦产业化开发的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燕麦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的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产、增收、增效。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北纬41°~43°内陆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北温带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春季温暖,夏季凉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符合燕麦的生产习性。 (2)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燕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北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高原山地;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高山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地。 (3)我国发展燕麦生产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要从环境清洁无污染方面分析。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燕麦产区多属于半干旱高寒山区和农牧过度地带,人烟稀少,基本不存在污染;当地经济发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水、土纯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有理即可。如:因地制宜,根据燕麦生产区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有效提高燕麦产量、品质;发挥我国燕麦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燕麦产业化开发的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燕麦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的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产、增收、增效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洛川县是我国苹果外销的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洛川县大力推进“果一沼一畜”模式,促进了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2016年建成了洛川县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该项目融入了展示、销售、培训、物流、旅游、研发、认证、体验、健康、文化、电子商务等多项功能,成为陕西传统产业升级跨界整合的

2018届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测试:第37讲 区域农业发展

课时作业(三十七)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区、市)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2.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该农业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是因地制宜的措施,淋洗盐水,减轻了盐碱。塘泥筑台田,对该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该生产模式没有节省人力的机械设施,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生产过程中没有农药的使用,不会加重农药污染。第2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该地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北方作物。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有土地盐渍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读图,回答3~4题。 1998~2010年中国各省份耕地品种指数增长率3.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 A.所有省份全部上升 B.沿海和内地差异减小 C.新疆复种指数最高 D.内蒙古播种面积减小 4.影响江苏省复种指数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产技术水平低B.热量条件下降 C.城市化速度快D.土地肥力下降 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负增长,因此并不是所有省份均上升;西部的省份复种指数都呈正增长,而东部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缩小趋势,内陆省份呈增长趋势,因此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减小;新疆复种

区域农业的发展练习题

区域农业的发展练习题1 1.拥有全国两大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在保障粮食丰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家 禽饲养业,实现“粮变肉、草变乳”的过腹增值,倾力建 设“绿色大厨房”。为提升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黑龙江省 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绿色品牌的“森林猪”“森林鸡”, 尽管价格较高,却广受消费者欢迎。下图示意黑龙江省位 置及范围。 (1)分析黑龙江省建设“绿色大厨房”的有利区位条件。 (8分) (2)简述黑龙江省“绿色大厨房”对区域发展的意义。(6分) 2.读中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国某区域图。材料二:该区域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甲地地形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_,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_。该地 区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材料二中农业用地比重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_,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3分)

(4)简述该地形区综合治理后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4分) 区域农业的发展练习题2 盐度是指每一百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图中甲村庄土地利用类型。 (1)某同学据材料一推测该图反映的季节为夏季,请你为他的推测提供依据。(4分) (2)图中甲村在土地利用结构上有什么问题?对当地的下游河湖有什么影响?(4分)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且在作物收割后,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根茬留在田地过冬。下表为实施“保护性耕作法”实验前后, 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大气悬浮物质大气水分 基本情况土地类型 面积人口 梯田(种水 稻) 薪炭林、果 林、毛竹 甘蔗田湿地其他 400公顷 1 900人200公顷40公顷105公顷35公顷20公顷

_区域经济发展练习题B卷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大纲 第一课时 一、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1.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2.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北部为我国纬度最高地区,东部为我国经度最东地区(135°E多)。 ②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的地区,南面为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政治地缘位置: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边贸优势。 2.气候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位置与气候的内在联系 3.地形和土壤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对东北地区地形和土壤的高度概括。具体而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系呈马蹄形环绕在广阔的东北大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在平原上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4.社会、经济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

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五、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四大条件表解: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第一阶段(1979~1990年):产业转移初期,珠三角地区工业附加值低。 (2)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

区域经济发展B题 一、选择题 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景观判断,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①黄土高原②云贵高原③江南丘陵④华北平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确的是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②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生产链④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立体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B 2.C 沂蒙山区某乡镇1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据表中内容回答3~4题。 苹果、大棚樱桃等水果种植,搞多种经营 3. ()

农业政策基本知识测试题

农业政策基本知识测试题专业:姓名:1.农业政策手段中强制性最强的手段是()。 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 2.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条件下,越来越少使用的农业政策手段是()。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 3.约束力和强制性最强的规则是()。A.制度B.法律C.政策 4.本世纪颁发的第一个“一号文件”是() A.2001年B.2002年C.2003年D.2004年 5.在()的“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A.2004年B.2005年C.2006年D.2007年 6.中共中央在()提出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五届三中全会 C.十七届三中全会D.十八届三中全会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从()开始实施 A.1998年B.2003年C.2006年D.2007年 8.农民土地承包权是()。 A.所有权B.使用权C.用益物权D.处分权 9.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发生最多的方式是() A.转包B.出租C.互换D.转让E.入股 10.农民全部或部分丧失土地承包权的土地流转方式是()。

A.转包B.出租C.互换D.转让E.入股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 以上。() A.60%B.70%C.80%D.90% 12.2004-2015年政府给农民发放的生产性补贴有:()。 A.粮食直补B.良种补贴C.综合补贴D.农机补贴 13.2013年“一号文件”鼓励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 A.家庭农场B.公司C.专业大户D.农民专业合作社 14.国务院认可的重要农副产品收购和农业项目的贷款业务,由()承担。A.中国农业银行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农村信用合作社D.村镇银行 15.中国农业银行在1997年以前所承担的“一身三任”角色是()。 A.商业银行B.政策银行 C.农村信用合作社领导机构D.农业经济组织领导领导机构 16.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最的基本形式是() A.家庭农场B.公司C.专业大户D.公司+农户 17.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二次返利应占盈余的()以上。 A.50%B.60%C.70%D.80% 18.在()以后全国免征农业税。 A.2004年B.2005年C.2006年D.2007年

专项练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2018·江苏省苏北四市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某葡萄生态产业园是在宁夏贺兰山麓戈壁滩一片荒地上投资开发兴建的,地势西高东低。图K23-1为该葡萄生态产业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K23-1 1.该葡萄生态产业园所处的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山间盆地 B.冲积扇平原 C.黄河冲积平原 D.古河口三角洲平原 2.该葡萄生态产业园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距银川近②夏季气温较低③土壤肥沃④葡萄品质优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8·广州调研]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据此完成3~5题。 3.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 A.上升、上升 B.上升、下降 C.下降、上升 D.下降、下降 4.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 A.地温 B.积雪 C.植被覆盖率 D.日照时数 5.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开垦湿地 B.毁林开荒 C.填湖种草 D.城市化 [2018·河北石家庄二模]安徽怀远县是中国石榴之乡,“怀远石榴”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几年来,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县中坪镇通过引种,使石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此回答6~8题。 6.与安徽怀远相比,贵州黔西县种植石榴的优势是 ( ) A.交通便利 B.热量条件充足 C.发展历史悠久 D.经验丰富 7.与黔西县石榴产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物流业发展 B.资金雄厚 C.加工业发达 D.劳动力成本低 8.进一步促进黔西县石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推广各种植户个体发展 B.开发高端产品,延长产业链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引进其他农产品,实现多种经营 [2018·山东枣庄二模]甘蔗是主要糖料作物之一,喜温、喜光、喜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超过台湾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级行政区。1993年之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广西蔗区的甘蔗生产以个体种植为主,收割靠手砍、肩扛,与世界第一产糖大国巴西相比,广西甘蔗的生产成本要高出许多。2012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据此回答9~11题。 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糖业中心由广东转移到广西的原因是广西比广东( ) ①水热条件更好②土地租金更低 ③平原面积更广④劳动力更廉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2012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①种植成本上升②收购价格提高 ③种植业结构调整④蔗糖进口数量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有关广西甘蔗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不合理的是( ) A.推进土地流转 B.扩大种植面积 C.培育高产品种 D.提高机械化水平 二、非选择题 12.[2018·江苏苏北四市上学期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八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8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挪威(下图)渔业资源丰富,该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大,而且出口率非常高,是世界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国,其中三文鱼出口占到全世界的53%,中国95%的进口三文鱼来自挪威。挪威三文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目前大多数三文鱼从打捞到运抵中国市场只需三天。据此回答1~3题。 1.挪威水产品出口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人口少B.产品质量好 C.水产品产量丰富D.产品种类多 答案 A 解析出口量大的原因是挪威水产品产品质量好、水产品产量丰富、产品种类多,而出口率高的原因主要考虑本国市场大小。挪威国内人口少,消费量小使得水产品出口率高。 2.目前大多数挪威三文鱼运往中国的主要交通方式是( ) A.铁路运输B.海洋运输 C.航空运输D.公路运输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大多数三文鱼从打捞到运抵中国市场只需三天”可知,运输时间短,而

我国和挪威相距较远,且三文鱼易变质,本身的价格高,故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是航空运输,C项正确。 3.与世界大渔场相比,挪威三文鱼肉质鲜美、品质优越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寒暖流交汇处B.海水冷而纯净 C.海岸曲折,峡湾众多D.鱼类饵料丰富 答案 B 解析与其他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相比,挪威纬度较高,海水温度低,三文鱼生长时间长,肉质鲜美;挪威相比其他渔场人口密度小,工业少,污染小,其三文鱼的品质优良。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4~5题。 4.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答案 C 解析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冲刷而造成土壤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可以发展种植业,C项正确。 5.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②山区冰雪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3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冰叶日中花,原产自非洲南部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带,生长最适宜温度为5~25 ℃,低于5 ℃或高于30 ℃均会出现枯萎,世界多地有引进栽培。冰叶日中花每片叶子上都凝结着很多透明露珠状富含天然植物盐的分泌物,状如水滴,晶莹剔透。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适宜在室外大面积种植冰叶日中花的是() A.澳大利亚东北部B.地中海沿岸 C.亚马孙平原D.内蒙古高原 2.若某地区大面积引种冰叶日中花,则冰叶日中花对当地环境的作用是() A.防风固沙 B.防止水土流失 C.减少土壤表层盐分含量 D.利于本土物种繁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冰叶日中花原产自非洲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带,故其耐旱、耐热、耐盐碱,且生长最适宜温度为5~25 ℃,故地中海沿岸适宜在室外大面积种植冰叶日中花。澳大利亚东北部和亚马孙平原均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不适宜种植冰叶日中花;内蒙古高原冬季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冰叶日中花。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冰叶日中花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带,可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地区;冰叶日中花属于沙漠植被,根系较深,对表层土壤盐渍化影响不大,且如若它们成片死亡,盐分便会释放到地表,加剧土壤表层盐渍化;冰叶日中花大面积生长会占据本土物种的生活空间,故不利于本土物种繁衍。 答案:1.B 2.A (2020·衡阳模拟)寿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号称“中国蔬菜之乡”。当地许多蔬菜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农场+农业工人”模式对多种蔬菜进行加工,加工完成的蔬菜绝大多数销往美国、日本、欧洲等地。据此回答3~4题。 3.寿光蔬菜“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模式得以形成且不断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策优惠B.劳动力廉价 C.气候适宜D.市场广阔

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提示与建议 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合理进行农业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3.认识提高地区粮食生产商品率的做法和措施。 4.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依据。 【互动探究】 ◆◆知识梳理 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 1.依据:、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2.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 和效益的统一。 二、地理条件 1.气候:气候,雨热同季,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的影响。2.地形:包括、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平原面积广阔,易发展,山地丘陵地区易发展林牧业。 3.土壤:、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1)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和平原。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和长白山区,全国最大林区是大小兴安岭 ②特产区: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畜种:三河牛和,东北红牛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特点:大规模生产,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练习题 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冲关三十四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东北地区轮廓图,完成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两熟 2.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被冲刷变薄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 解析:1.B 2.A [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作物一年一熟。第2题,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导致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土层变薄。] 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下题。

3.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 A.虫害B.冻害 C.滑坡D.洪水 解析:B [从其海拔、经纬度来判断,乙地位于东北平原,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低温冻害时有发生,影响农作物生长。]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下面两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③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区域农业的发展

区域农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2015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农作物每 年的最大可能产量。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 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四省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A.江苏 B.山西 C.青海 D.海南 2、图中甲地农业生产潜力比台湾省低,主要原因是甲地 () A.气候炎热,降水稀少 B.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C.沙漠广布,土壤肥力低 D.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少 (2019陆丰期末)宁夏南部山区年均温3.2℃,年均降水420mm,年蒸发量 1500mm。近几年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采用“垄覆沟播”技术,该技术是在田地起垄,垄面覆盖地膜,沟内播种。 下图为“垄覆沟播”栽培方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应用该技术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是因为() A.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提高 B.太阳光照增强,昼夜温差增大 C.大气降水和湿度增大 D.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提高 4.最适合借鉴利用该技术的地区是() A.南方丘陵 B.河西走廊 C.东北平原 D.山东半岛 (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内蒙古高原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市场因素的差异 C.交通运输条件的差异 D.民族构成的差异 6.华北平原适宜发展() A.以瓜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 B.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D.以饲养牦牛为主的畜牧业 7.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2018年1月广东学考)读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0题。 8.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9.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 A.冬季寒冷漫长 B.科技水平低 C.原料不足 D.日照不长 10.下列关于秸秆利用的描述,最符合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 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 B.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C.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能源 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2017年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据报道,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预计发展水田约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约44万公顷,改善水田约43万公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3题。 11.三江平原成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原因是() A.夏季日照时间长 B.纬度低,生长期长 C.可开垦荒地多 D.灌溉水源充足 12.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水稻种植为主 B.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 C.水利设施完善 D.科技水平高 13.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地势平坦,地广人稀 B.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C.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D.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区域农业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3.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①②③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 A.草地、林地、耕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林地、耕地、草地 D.草地、耕地、林地 5.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 A.冬季风 B.地势 C.天气 D.纬度 6.图中④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 ) ①气温低,蒸发弱②有凌汛现象③地势低平④河网稠密⑤夏秋雨多⑥地下有冻土 A.①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 ③④⑤⑥ 下图为我国某省春季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 7.影响图中甲区域(阴影区域)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B.地形、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地形 D.纬度、地形

8.春季气温变化会影响该省农作物的( ) ①产量②熟制③品质④种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春季平均温度升高可能导致该省( ) A.洪涝灾害增多 B.林火灾害增多 C.凌汛时间增长 D.病虫害减少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小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的左下角有一实线为我国春小麦与冬小麦在地域上的分界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 C.降水 D.热量 11.东北小麦比南方小麦营养价值高的主要原因是 A品种优良,精耕细作 B.生育期长,光照充足 C.生长期长,日温差大 D.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龙江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该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其绿色产品远销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下图为东北地区简图。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测试卷

40 第四章 区域农业的发展综合测试题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是陕西、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 I 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 n 表示以发展林果业 为主的阶段。据图回答 1?2题。 1 ?根据该区域尖锐的人地矛盾,如果继续按 照I 阶段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 A ?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B. 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圈恥 0产* CZXflft 二二 向 2?该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 ①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扩大农业用地 ②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5. 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 .退耕还草,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 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 C.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水果园艺业 D. 扩大耕地面积,进行规模化生产 2013年7月1日,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做出 辄枚入屮毎收入高收入 中闆 车同收入国家城笹化 c .黑土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D ?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本址市场 杲品 加工 苹果 植ft 水士師失严重 可持饌肚展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 ④发展林果产品的综合加工业,增加附加值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 10.89X 104km 2,1月均温为 —21C ?一18C,7月均温为21 C ?22C 。下图示意 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读图 回答3?5题。 3. 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 正确 的是( ) ①城市化水平较低 ②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③ 4.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 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 A .劳动力短缺 B .低温冷害更严重 C .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 .洪涝灾害更频繁 城负化率(%) 70 65 60 55 - 50 45 ' ------ 1

中国的农业练习题(附答案)

中国的农业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图7-1-1是我国的小麦、油莱、水稻和甜菜的集中产区分布图,图序与排序一致的是() A.①油菜②水稻③冬小麦④甜菜 B.①水稻②甜菜③油菜④冬小麦 C.①甜菜②冬小麦③水稻④油菜 D.①冬小麦②水稻③甜菜④油菜 2.图7-1-2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条件下分布 的某种农作物。其序号与下列农作物排序一致的是() A.春小麦、玉米、水稻、冬小麦 B.水稻、春小麦、玉米、冬小麦 C.甘蔗、甜菜、咖啡、亚麻D.咖啡、 橡胶、甘蔗、甜菜 3.以下农业区①东北三省②长江中下游 区③南部沿海区④黄河中下游区与图7 -1-3所示相应的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 物结构图,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①,(二)②,(三)③,(四)④ B.(一)②,(二)④,(三)③,(四)① C.(一)③,(二)④,(三)①,(四)② D.(一)②,(二)④,(三)①,(四)③ 4.下列省份中,垦殖指数和复种指数都比较高的是()A.黑龙江B.河北省 C.江苏省D.浙江省 读图7-1-9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 完成5-7题: 5.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6.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A.开垦草原B.围湖造田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 .陡坡开荒 7.不是造成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 A.建筑、公交占用耕地B.退耕还林 C.水土流失D.荒漠化 读图7-1-10,完成8-10题: 8.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以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 B.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典型植被 C.该地属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 D.该地属红壤丘陵地区 9.判断该地可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A.天然橡胶B.棉花C.茶叶D.甜菜 10.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退耕还牧,大力发展畜牧业 B.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的稳产、高产 C.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防止风沙危害 D.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努力增产粮食 读图7-1-11。回答11-13题: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A.高原农牧业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D.灌溉农业 12.7-1-11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 名称,该区域和下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 分别是() A.甜菜、冬小麦 B .甜菜、春小麦 C.棉花、春小麦 D .玉米、冬小麦 1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 带来挑战,以下对我国农业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B.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农业地域类型测试题及答案

农业地域类型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2020·江西南昌模拟)下图是印度半岛局部地区略图。图示区域沿海平原为水稻种植区,德干高原为小麦种植区。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沿海平原地区夏季气候特点是() A.高温多雨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D.低温少雨 2.图中水稻种植区的传统生产特点是() A.商品率高B.科技水平高 C.机械化水平高D.单位面积产量高 3.导致该区域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 C.市场D.交通 解析:1.A 2.D 3.B第1题,印度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高温多雨,A正确。第2题,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故D正确。第3题,水稻种植需水量大、小麦种植需水量较小,因此水稻分布在德干高原西侧降水丰富的沿海平原地区,德干高原由于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小麦的种植区,因此B正确。 (2020·江西景德镇质检)拉沃葡萄梯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日内瓦湖(冰碛湖且湖面海拔为372 m)北岸,在12世纪中叶,由瑞士西都会的教士开始开垦。教士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整治成一道道梯田,然后种植葡萄。下图为拉沃葡萄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

4.制约阿尔卑斯山南坡种植葡萄的自然因素是() A.热量B.光照 C.水源D.土壤 5.教士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主要作用是() A.便于劳作B.保持水土 C.增加光照D.改善热量条件 解析:4.D 5.B第4题,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坡,为向阳坡,光热充足,A、B两项不是制约因素。位于日内瓦湖北岸,水源充足,C项不是制约因素。葡萄园是通过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整治成一道道梯田而形成的,说明山坡石头多,土壤少,故土壤是制约阿尔卑斯山南坡种植葡萄的自然因素,D项正确。第5题,教士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整治成一道道梯田,降低了田地的坡度,可减少水土流失;对光照和热量条件没有影响,便于劳作这不是主要作用,所以选B。 (2020·河南六市联考)桑沟湾是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一处海湾,这里是我国最早海带人工养殖的地方。近年来,中国水产黄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此成功探索出了海带、鲍鱼和海参三者混合养殖的新模式(如图)。据此完成6~7题。 6.桑沟湾由单一的海带养殖到海带、鲍鱼、海参三者混合养殖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优质的海洋环境B.养殖技术的进步 C.市场的需求升级D.保鲜技术的出现 7.与单一养殖比,该混合养殖模式的突出优点是() ①节省饵料投放,提高经济效益②吸收海水中的CO2, 减缓温室效应③调整生产规模,市场适应性强④改善水质,减少海洋养殖污染

示范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