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文化特质、类型和历史地位初探海口和城市性质分析

海南文化特质、类型和历史地位初探海口和城市性质分析

海南文化特质、类型和历史地位初探海口和城市性质分析
海南文化特质、类型和历史地位初探海口和城市性质分析

海南文化特质、类型和历史地位初探

https://www.doczj.com/doc/f62281575.html,2006-05-30 16:30:03

海口城市规划性质分析

海南为仅次于台湾的我国第二大岛,热带海岛地理环境、漫长社会发展历程和多民族、民系组成的多元社会,孕育、发展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我国地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一、海南文化特质

1、海南文化的海岛性

海南四周环水,风浪、海流险恶复杂的琼州海峡极大地限制了与大陆的交往,而浩瀚的南海,更成为本岛与东南亚诸国联系的巨大障碍,所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海南文化祇能在一个封闭的海岛环境里孕育和发展,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谈到19世纪欧洲好些国家某部分地区由于山脉阻隔和交通不便而处落后状态。海南岛状况也是如此。“汉刺史,唐采访(使)皆惮于涉险”。宋代海口有两伏波庙,“过海必祷”。苏东坡贬琼,“舣舟将济,股栗魂丧”。直到交通颇为发达的明代,渡海上岛的人,“稍有识者,当少知避”。海洋仍被视为畏途。至岛内部,山高林密,瘴疠袭人,为少数民族所居,汉人难以进入,多数地区来往稀少,处于分割、阻绝状态。加上后代治理海南,采取压榨掠夺或放任自流政策,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无统属,自为雄长”。这种内外险阻、分割、

闭塞背景下形成的海南文化特质,首先是封闭、保守的。如刀耕火种这种原始游耕文化在五指山腹地保留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仍有残余。“秦以水德王,其数用六。今琼人行使铜钱,犹用六数,以六文为一钱,六十文为一两,六百文为一贯。又田禾以六把为半担,十二把为一担,亦用六数,皆秦旧俗也”。黎族至今传统计算方法仍然如此。鸡卜、钻木取火、文身、不落夫家、夜寮以及古越族一些自然、神灵崇拜等习俗,在大陆上已经消失或残存,但在海南却长期传承,显示海南文化少受外来文化因素冲击,一旦形成或从岛外传入,祇要没有强大因素影响,即能长期保存下来。另外,海岛环境,包括文化在内的一些特征,也是大陆所不具备,因而成为其文化海岛性根源之一。英国进化论支持者华莱士(A.R.wallce,1823-1913年)曾指出,因为(海岛)长期孤悬海外,海峡和海洋成为一些动物或植物迁移不可逾越的障碍,有些岛屿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孕育了特殊的、大陆所没有物种。或者说,大陆不可能保留的物种在海岛却得到保留;另一些物种,在海岛不能保留,却在大陆找到逃逋薮。但是,海岛与大陆生态学上的不同,严格来说是没有第一性意义的,因为这种不同是派生的,是以被大海包围作为原因而产生的。这对海南文化有特殊意义。由于海南与大陆分离较早,以及生物进化原因,海南不产老虎。汉人初履岛上即见“亡马与虎”。这深刻地影响当地农业文化景观,无虎患,牛羊可以野牧,毋需设置牛栏,与虎有关神话、传说等精神文化在岛上绝迹,这与对岸雷州半岛以虎多闻名形成鲜明对照。

当然,海南文化海岛性是由其地理区位决定的,它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古代制约了海南文化发展。但随着海运的兴起,海南作为南海交通中枢,不断增加自己的开放性,削弱自己的封闭性,并最终使海洋成为文化发展一种优势。例如,宋元以来大量闽潮移民到来,并成为海南居民主体,海南文化最终仍属大陆福佬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海岛性即日趋澹薄,这已随着近现代交通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2、海南文化的热带性

海南全在热带范围内,终年高温多雨,森林密布,古代瘴疠弥漫,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从文化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方式来说,海南文化即为热带环境感应的产物,亦即海南文化的热带性,并在各个文化层面上表现出来。为适应和利用热带条件与资源,海南人驯化、栽培稻、蔗、棉、椰子、槟榔,以及橡胶、胡椒等作物,在农业土地利用上呈现一派热作景观。为减少台风造成危害和损失,在沿海营造防护林,聚落选址于背风坡,或隐蔽于林下。志称岛上“公私宫室不得为高敞”,一般“民居矮小,以泥甃成,亦鲜灰墁,其木俱系格木,质坚不可分割,钉不可入……皆购自黎山”。另外,聚落四周多栽种高高的凤凰树、无花果或其他乔木,以遮阳,减少热辐射,调节小气候。而五指山区黎苗族,则住干栏,上居人,下养畜或放杂物。后来也有干栏演化为船形屋、金字屋等,也与当地环境相适应。从汉代起,海南土著居民即采用贯头衣,裤则男子为短裤式,或称遮阳(具)布、包卵布,女则裙,以驱热取凉,方便劳作。又普遍食粥,及时补充因炎热而散失的体内水分;另嗜食槟榔,以达到消谷、逐水、除痰、灭菌等目的,因海南古代瘴疠比大陆尤甚,此风俗与其湿热环境相适应。

3、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海南民居来源十分复杂,甲于全国许多地区,不但有被视为土著的黎人,而且有宋代以来迁入的海内外回民、明代苗人、汉代以来汉人,以及现属汉族、实为壮族一支的所谓“临高人”等。黎族内部又分侾黎、杞黎、本地黎、美孚黎和加茂黎五个分支,汉族则有福佬、客家、广府三个族群(民系)。另外,海南还有华侨华人约200万人。这些不同民族和族群都有自己文化特质和文化风格,包括黎族文化、苗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福佬文化、乃至抗战时遗留的日本文化等。呈现多元文化共存、色彩纷呈的局面。仅从方言来看,海南就有12种,其中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就有汉语、黎语、苗语、儋州话、临高话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1988年海南设省、建立经济特区以来,进入海南的大陆居民大增,大陆地域文化随之更多地在岛上扩布。除了大中城市文化精英所代表的地域文化以外,更多

的是打工、承包荒山荒地,从事热作经营和城郊农业的,以江西、广西等省区居民为主,于是江西文化、巴蜀文化,八桂文化等也在岛上占有一席之地。

海南地域有限,生存空间浅窄,然而各民族、族群能在岛上生生不息,文明从未断层而长盛不衰,这不得不归结于海南文化的兼容性。因为文化的多元性与兼容性往往是共存的。黎族文化作为海南底层文化出现时间最早,虽然原始落后,但能适应岛上地理环境,有其合理性一面,所以后来传入的先进汉文化或其他域外文化,祇能逐步改造、融合而不能完全取代它。历史上所谓“生黎”演变为“熟黎”和他们逐步从沿海退居山区,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化保留地,即是这样一种过程和结果。同时在一个封闭海岛上,历史上民族间械斗固然大量消耗了各自资源和力量,妨碍了社会文化进步,但黎族退入山区以后,那里“土沃烟稠,与在外民乡无异,……外人不能恒人,故诸僚得以负固为患”。即黎族文化能相对独立地在山区获得保存和振兴,而汉文化也在五指山边缘以外发展起来。这个环形文化锋面接触地带,保护了各自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海南多元文化共存奠定了基础。又无论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需要相互采借,取长补短,才能在岛上繁荣生长。例如黎族需要汉族农业技术、敎育文化、鱼盐和其他手工艺品,如志称“熟黎风俗颇依汉人,亦能延师敎读,渐归礼让之风”。而汉族也要学习黎人适应热带环境的生存本领,如食用槟榔以驱除瘴气等。元代流落崖州的黄道婆向黎人学得一手纺织技术,推动江浙一带纺织业发展起来,至今仍被传为汉黎文化结合的一桩佳话。又有唐代贬海南宰相李德裕子孙化为黎人传说,虽然这大有可议之处,但不管怎样,它也反映了汉黎文化的融洽。据1932年统计,琼山县有佛敎徒约3000人,道敎徒4597人。1939年海南敎区有天主敎徒近2000人,抗战前有基督敎徒1000多人。这些不同宗敎徒人数相差并不悬殊,加上形形色色原始崇拜的存在,实为岛上多种宗敎文化兼容的一个缩影。

4、海南文化的山地性

海南中南部五指山高耸,呈圈层状地形格局,占地广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山区。从文化最基本含义即土地利用或耕耘而言,山地开发利用无疑是岛上最主要的文化景观。早在汉代,土著居民即开垦山地,种植棉花、水旱稻和各种杂粮。也大面积砍伐森林,实行刀耕火种。唐李德裕贬崖州(在今琼山一带),留下“五月畲田收火米”诗句,当是刀耕火种最直接的文字说明。宋代以降这类记载渐多,苏东坡在描述海南农事活动中,有“播厥熏木,腐余是穑”之语,并说“海南以薯米为粮,几米之十六”,儋州“土人顿顿食薯蓣”,应是大面积利用坡地见证。明代海南梯田面积大增,山地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顾角按其灌溉状况,分为“泉源田”、“近江田”和“远江田”三种,它们熟制、产量不一,为山区稻作文化代表。晚明烟草、玉米等作物传入,无论黎汉族都广为种植,成为山区土地利用一个新方向。清代“惠潮人入黎者,多于坡地种烟,黎人颇用之”。直到民国以前,海南烟主要产于黎区,后来才渐次推广全岛,并与其他作物一起,成为山区主要农业文化景观。

在山地利用基础上形成精神文化也成为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主体。黎族笃信神灵,自然崇拜对象有掌管作物丰歉的地鬼、职管狩猎的山鬼、统摄河里活动的水鬼、具有驱邪赶鬼法力的石头鬼,以及牛、蛇、猴、鼠、虫、龙、鱼、蚊、鸡、狗、羊等动物鬼。这些崇拜对象及其方式都离不开山区地理环境,其中作为黎族圗腾崇拜的有蛇、龙(鱼)、狗、鸟、蛙、牛、猫等动物圗腾,以及木棉、芭蕉、番薯、葫芦瓜等植物圗腾为题材展开,成为至为触目的文化景观。例如在黎族妇女染织的刺绣圗案中,即有龙、马、蛇、牛、鹿、龟、猫、甘工鸟、斑鸠、水虫、鼠、羊、黄猄、犬、熊、蟹、蜈蚣等,反映山区环境与这些动物圗腾有不可分割的文化关系。

5、海南文化的海洋性

海南周边临海环境,宽广海域,众多港湾和滩涂,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的舞台,无论海洋农业文化还是海洋商业文化都在海南文化中占有重要

地位。

黎族一支侾黎,今居五指山四周,但据考他们祖先是从大陆渡海入琼的,先居海滨,进入山区后仍保持竹架船形屋,在衣服上刺绣鱼、蚧等原始圗腾圗案,从中折射出海洋文化的光辉。汉初海南归入中央王朝版圗,岛上建立珠崖、紫贝、玳瑁等郡县即以海产命名,说明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汉人到来,尤其是宋元大批闽潮人入居,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海洋文化在岛上传播。元朝至元年间(1280—1294年)在琼山丰义地区即今南渡江河口一带,曾动员有田之民参加筑堤,建成各种水利工程18处,成熟田千余顷。这自然是围垦滩涂、争取耕地的成果。唐代琼州、振州即有盐场,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成立海北盐课提举司,下辖琼雷14个盐场,其中在岛上的有文昌陈村乐会场、临高三村马袅场,儋州博顿兰馨场,万州新安场,琼山大、小英感恩场,崖州临川场等。海洋渔业向为海南重要产业。明王佐《琼台外记》载,明代海南渔民已远至南沙群岛海域从事渔业生产,其称“(万)州长沙、石塘、环海之地,一遇铁飓挟潮,漫 GFEC3 屋田,则利害于中民矣”。19世纪以来,更多的海南渔民利用季风下南沙捕海龟,捡海参,拾海螺,割牡蛎,在岛上种植椰子树,挖水井,筑草棚、地窖,建庙宇等,皆为海南海洋文化发展的佐证。

海南位处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要冲,海南也由此充分享有以它为载体的海洋文明。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初中国官员、译者即从徐闻、合浦港始航,经北部湾至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诸国。三国以后,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海南东部海域成为直下东南亚的通道之一。宋代以后,循海入琼的闽潮人数大增,为海南文化注入新的养分和活力,海南海洋商业文化自此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首先是海上贸易兴盛一时,“琼人以槟榔为命,……岁过闽广者,不知其几千万也。又市舶门曰,非槟榔之利,不能为此一州也”。明代,海南“诸州县亦皆以槟榔为业,出售于东西两粤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者十之七”。槟榔之利实为海洋商业之利。明代全岛兴起不少港口,据万历《琼州府志》载,即有文昌铺前港、清澜

港,会同(今琼海)冯家港,儋州黄家港、田头港、南滩港、大村港、大员港、小员港、干冲港、昌化(今昌江)乌泥港、沙川港、英潮港、南港、万州(今万宁)港门港、南港、小渡港、陵水水口港、桐栖港、崖州大疍港、毕潭港、望楼港、临川港、感恩(今东方)北黎港、小南港、大南港等。假道这些港口舶卖的“琼货”,除槟榔以外,尚有香料、椰子、花藤、牛只等。清代广州有著名的十三行,据《广东新语·货语》说是源于琼货买卖的地方,因清代海南设有13个州县之故。二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域外文化流布岛上,并被融合为海南文化一部分。宋代以降,先后有回民从占城等地漂流至今三亚、儋州、琼山、万宁等地,他们被称之为“番民”。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记万安军城东有舶主都纲庙,往来船舶必祭后才离去,后道光《琼州府志》和《万州志》均记万安州东北三十五里莲塘港门有昭应庙,上立番神,祭时忌用猪肉,当系阿拉伯回民所建。自此,伊斯兰文化融入海南文化。

唐代,佛敎从海上传入海南。唐天寳七年(748年)鉴眞和尚流落海南,曾应当地官员之请,主持重修振州大云寺和崖州开元寺,可知佛敎在岛上已相当流行。宋代万宁东山岭被开辟为海南第一禅林,此前鉴眞曾在岭上潮音寺升帐讲经。明清佛敎在岛上蔚为风气,据道光《琼州府志·建置》载,全岛有寺院86座。儋县一带,“旧俗尚佛,相袭为佛会……大村大会,小村小会,各以相类相赛,不可胜数。……乡无老壮,时以佛为事,每乡立一庙或二、三庙,最为严整。子弟从幼俱知随父兄从事于佛,虽有明秀之姿,亦格于习俗,而不知重学”。大抵至民初,这种尚佛风气没有多少改变。

天主敎从海上传入海南仅稍晚于传入肇庆。明崇祯三年(1630年)葡萄牙传敎士彼尼在琼山县城陈氏宗祠设立天主堂,为天主敎传入海南之始。此后,在定安、海口等地也有敎堂之设。清初,西方敎士纷纷进入岛上活动,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海南敎徒上升到5000多人,达到历史鼎盛时期。而基督敎势力在鸦片战争以后迅速深入海南,光緖七年(1881年)在琼山县城吴氏宗祠建立第一

个布道所,不久传播岛内各地。抗战前,岛上敎徒仅有1000多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发展到8000多人。西方宗敎在鸦片战争前在大陆发展有限,而在海南却相对较快,当与它的海岛地位和海上交通方便有关。

鸦片战争以后,琼州(海口)开埠,大批华工移居海外谋生。据有关统计,1902—1907年,迁往新加坡和暹罗(泰国)两地平均每年达2.7万人。民国以后出洋蔚为风气。民国十年(1921年)为1.8万人,十六年(1927年)为4.8万人。1934年作过调查,在我国侨居南洋的620万华侨中,海南籍的约有35万人,占5.7%,在广东仅次于广府系、潮州系和客家系华侨,海南由此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华侨文化作为海南文化在海外的延伸也同时形成。近代海南不断从海外引入橡胶、咖啡、可可、油棕、海岛棉、木薯等新作物品种,并推广到大陆,这是海南爱国华侨的一项重要贡献,也是华侨文化参与海南文化结出的丰硕之果。

沿海的海南人耕海为生,闽潮人到来,更将海神崇拜风俗带来岛上,故海南妈祖(天妃、天后)庙甚多。嘉靖《琼州府志》曰:“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志载天后庙在崖州有6座,儋县有4座,其他州县难以历数,因海南四周多港湾之故。每逢妈祖诞日(一般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岛上多有游神、演戏等活动,定安县这天“各会首设庆醮,或请神像出游,谓之…保境?”。反映妈祖作为勇敢、正义、无畏的化身,有涉波履险、热爱公益、济世救民的美德,正是海南人勇于开拓、冒险、进取的海南文化精神的表现。

六、海南文化的开疆性

海南自汉初归入中央王朝疆域版圗以后,虽然历史上也有过由岛上土著民族自理状态,例如从东汉到萧梁约580多年,海南基本无行政建制,但中央王朝大

部分时间没有放弃对海南的开发经营。伴随这一过程而发生的在海南边疆传播的汉文化,被称为“开疆文化”。它有利于改变边疆地区的落后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也是海南文化特质之一。

如果视黎族为海南土著居民,则占全岛人口绝大部分的汉族是各个历史时期从大陆移居岛上。这一过程,一方面是大陆文化在岛上传播和空间占用过程,另一方面也是黎族不断汉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使汉文化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海南社会经济进步与大陆文化在岛上传播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海南历史也是汉黎各族人民开拓边疆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

在古代有关海南文献中,往往把它称为“夷”、“蛮”、“蕃”等,置之于“化外”、“外徼”之列,因而成为朝廷处置政敌和罪犯的场所。这个被称之为“流寓人物”的群体,有的是曾身居高位、文韬武略的著名朝臣,有的则是在党争中败北的政治家,有些人本来就是饱学之士,但因各种原因卷入政治漩涡而流放海南。据诸史统计,历代流寓海南人物中,六部尚书以上有50多人,宰相以上有21人,包括唐代李德裕、韦执谊,宋代胡铨、赵鼎、李光、李纲、丁谓、卢多逊,以及苏东坡等文化名人。他们的到来,像群星陨落夜空一样,照亮了文化荒凉的海南大地。他们在当地兴敎办学,改革陋习,推广汉文化,功不可没。例如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就是苏东坡的的学生。他还在儋州推广汉语,后来形成一种夹有四川口音的儋州方言,称“军话”或“东坡话”。后人评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敎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海口“五公祠”、儋县“载酒堂”(即东坡书院)、崖州水南村“盛德堂”等,都是开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历史见证,至今仍为游人仰止。

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南掀起过多次以发展橡胶事业为主的开发高潮,为此建立了上百个农林场,有来自全国除台湾省以外29个省区约100万移民在岛上安家落户。这支劳动大军所带来的不同地域文化,对海南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是开疆文化在现代的表现和传播形式。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大批知青下放海南,同样是一种性质相同的文化转移。1988年海南建省,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全国成千上万有志之士前来,出现过“十万人才过海峡”高潮,实际上也是现代开疆文化进军海南的结果。

7、海南文化的滞后性

偏远的地理区位,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海南历史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许多志书中都说:“当唐宋时以新、春、儋、崖诸州为仕宦畏途”。李德裕贬崖州,有“天涯在何处,生渡鬼门关”之叹。鉴眞和尚在宁远河口被汉商告知“此间人物吃人”。甚至像苏东坡那样心怀旷达的人,其笔下有海南“瘴疠交攻”,“魃魅逢迎”,“九死南荒”等语,甚至表示“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大有谈虎色变之慨。从宋代开始形成沿海汉族,中心山区“生黎”,介于两者之间“熟黎”三个层次的文化分布地带,保持到近代,显示占地广大的山区文化非常落后,即使沿海汉族拥有先进文化,也未能在整体上改变海南文化滞后局面。以广东历代察科举人才籍贯分布比较,宋代全省有察举、乡贡、进士共993人,海南仅为55人,占5.5%,逊于粤北、粤中、西江和粤东地区;明代全省同类人才共7929人,海南为677人,占8.5%,居全省第三位,是海南文化兴盛时期,被誉为“海外衣冠盛事”,“鼎臣继出,名满神州”,以海瑞、丘浚为代表的著名人物的产生就是汉文化传入海南的结晶。但到清代,在全省6192个同类人才中,海南仅为149人,占2.4%,居全省各地区之末。其他如清代海南学校、地方志数量和文献作者地籍分布比例,海南都排在后几位之列,从侧面反映海南文化滞后状况。至五指山腹地,在新中国成立初还保留原始公社合亩制残余、结绳记事、瘟疫流行,更显示其文化原始、落后。

8、海南文化的务实性

面对严酷大自然和波涛汹涌的大海,海南人无论是汉族还是黎、苗族,首先是求生存、圗发展,从而造就了面对、正视现实,谋取当前利益,顽强地与一切困难、灾害作斗争的性格。志称海南人“樵牧渔猎,家自耕植,田无佣佃,安土重迁,不事远贩”。在社会交往中,以坦诚、忠实、耿直相待,缺少商业社会那种欺诈、圆滑风气。许多文献说黎人“慎许可,重契约,犹有太古淳朴之遗风”,“与贸易,不欺,亦不受人欺;与人信则如至亲,借贷不吝”。清代有诗赞岛上风气“土风犹是传邹鲁,民俗依然似越瓯”。而海南多“飓风之虞”,“春常苦旱,涉夏方雨”等自然灾害,又使古代生产力低下之百姓深感生活艰难困苦,一切都从实际出发,求得与环境和谐和起码生活保障,故务实成为海南文化一个显着特征。

二、海南文化地域类型

海南文化既有深厚的土著文化基因,但更多的是深受大陆文化影响,特别是闽潮和雷州半岛文化,即福佬文化的影响,相互间颇多共同文化特质。例如黎族旧称俚族,有一部分是从雷州半岛迁来的,琼雷方志都称当地人呼山岭为“黎”,故“黎人”即山里的人。而无论海南还是雷州半岛的汉人主要来自福建和潮汕,这已有大量历史文献、族谱、家乘、风俗、地名等为证。雷州话和海南话同闽南语系统,是它的一个分支,两者犹如兄弟关系。在风俗文化方面,琼雷也有许多共性,例如都崇拜海神妈祖,崇拜雷神,另也崇拜狗、蛇等圗腾。

在物质文化方面,琼雷同属热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作物栽培及其组合与景观具有很多共同性。例如橡胶、椰子、槟榔、胡椒等热带作物,以及稻、薯杂粮等都有大面积分布,惟结实程度有所差异。在海洋资源和空间利用上,两地皆以耕海和海上贸易为主要谋生手段,海洋农业和商业文化将它们沟通起来。

在外来文化影响方面,琼雷历史上都是流寓人物居地,海口五公祠和雷州西湖十贤祠,都是开疆文化留下凭证。

由于以上文化上的共性,在广东文化区划上,两地同属“琼雷汉黎苗文化区”,其中又分“琼雷汉文化亚区”和“五指山黎苗文化亚区”。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分区,认为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应各自成一个文化区,这自有其道理,但不属本文讨论范围。

三、海南文化历史地位

海南文化产生于我国第二大岛,作为一种海岛文化,它在我国区域文化体系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特别是海南文化的热带性,比台湾更加典型,故更具有不同寻常的地域文化意义。

海南扼南海交通要冲,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它在吸收域外文化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处于十分显要的地位。历史上如此,在21世纪海洋时代,在全球经济和空间一体化潮流中,民族和地区间文化差异既不可能消失,反而会显得突出。在这种形势下,海南文化传播的区位优势将日益表现出来。

海南文化有其滞后的一面,因而能保留许多在大陆消失的文化现象,包括黎族一些生产方式、生产工具、风俗、歌谣、神话、传说等,特别是黎族“无文字文化”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文化处女地,这对研究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文明进步规律等都有重要意义。海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块保留地,在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海南文化也是我国旅游文化一块处女地。除了热带山川和海洋风貌以外,海南历史人文景观蕴含丰富旅游价值,包括黎苗回等少数民族风情、海洋文化资源等,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幷且它们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在人类追求返璞归眞、时兴生态旅游和海洋旅游时代,海南文化将产生无穷魅力,提供宽广的天地。

一、海南省省会城市

海口从发端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自北宋开埠以来,海口市随着海南的发展而形成相应的规模。在历史的长河中,海口市融汇在祖国历史的激流中,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脉搏搏动而涌动。

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海南省的政治中心,省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是海南省的经济中心,省级金融保险、商务办公、重要商业服务设施所在地;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研发与生产基地;是海南省的文化中心,省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会展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所在地;是海南省的综合交通枢纽,海南的主要进出门户。这一个个中心,表明了海口充分发挥了海南省会的多功能服务中心,引领着整个海南省的发展。

二、国际知名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理想居住地

近几年,海口旅游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并跻身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上升。目前,海口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海口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海南发展为国际旅游岛通过国家国务院审议后,海口将以发展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为其目标,把自己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定位为旅游业金字塔的顶层,提供高端服务。海口发展为国际知名热带海滨旅游胜地主要凭借:

1、拥有独特的热带滨海城市景观和良好的气候及地理环境。

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总体特征就是全年温暖如夏,降水丰富。海口的阴雨天气来去快,一年中,5至9月为台风多发时期,且台风过境速度快,主要影响的是航运和水运。是一个阳光灿烂,日照充足的城市。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海水平均水温25℃,最高34 ℃,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达2米。浅海盐度29.6%-31.8%。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近海水质富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西秀海滩、粤海铁路通道南站码头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

区。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的傍岸泳区。是一个拥有优质沙滩、海水旅游资源的海滨城市。

海口市热带植被繁盛,以灌木草丛为主,主要为南方热带地区常见的野生灌木草丛植物种群。主要植被包括滨海红树林群落,稀树灌木群落、稀树草原群落、稀灌木草原群落、杂木林群落、热带滨海沙生群落、热带滨海草滩群落等。主城区以人工植被为主,由热带区系植物的各种栽培种组成。海口市植物四季常绿,种类繁多。主城区椰子树繁茂,素有“椰城”的美称。繁茂的热带植被,构成了海口市生态城市的基础:四季常绿的茂盛植不仅装饰了海口市容,形成椰城,也组成海口各个公园的特有特点,构成海口特有的自然景观,如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等,形成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

2、城市基础及旅游发展日趋完善。

近年来海口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内交通发达,电讯快捷,已进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海口美兰机场一直稳居国内十大空港之列,目前已开通的国内国际航线70多条,平均每周起降600多个国内外航班。有10多条每天开往大陆沿海和港澳地区的客轮40多艘。目前环岛东西高速公路已经贯通,环岛铁路也即将开通,游客可以从海口出发快捷地游览全岛。粤海铁路通道,使国内游客乘火车可直接抵达海口。海口目前有涉外饭店6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非涉外定点饭店140家,年接待能力可达600万人次。已建成的景点有:海瑞公园、五公祠、秀英炮台、假日海滩、西秀海滩和水上世界、西海岸带状公园等。周边景点有:东寨港红树林、东郊椰林、东山湖野生动物园、马鞍山火山口、南泰鳄鱼湖动物园等。

海口的专项旅游多种多样,商务、会展旅游已成雏形。每年冬季海南举办的国际、国内会议不少于3000个,各种展销会、交易会给旅游注入了新的内涵,特别是每年举办的海南岛欢乐节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全市3000多家饮食企业,汇集了全国各地饮食文化的精萃。“吃在海口”可以说名不虚传,龙昆南海鲜一条街、金龙路中华美食街等声名远播。海口有“不夜城”之称,在这里,古老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各种文化娱乐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百余家规格不同、档次不一、风格各异的歌舞娱乐场所,为海口的旅游文化增添了动感和活力。海口正在建设特色旅游项目,新建几个大的休闲运动项目,如海口动感游乐主题公园等;到2010年底将有600个游艇泊位,2010年将达个,海口将成为南中国最大的游艇经济中心。

海口的旅游商品也十分丰富。海南椰子及椰雕、贝壳工艺品、水晶和珍珠饰品、热带水果和海干产品以及天然椰子汁、力神咖啡、鹿龟酒等,在国际国内都享有盛名。

海口旅游业服务一直在完善中,目前拥有旅行社138家,导游近4000名。近年来,我市重视加强旅游业软件建设,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和各种技能竞赛,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海口有大专、中专旅游教育机构十多个专业为海口旅游企业培养大批合格旅游专业人才。海口认真贯彻旅游行业分级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旅游执法制度,不断加强对全市旅游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净化了旅游市场,规范了旅游市场的良好秩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海口观光旅游。

海口发展旅游的拥有政策优势:根据国务院批准,海南实行落地签证。凡与我国有外交关系或者官方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的外国人,在海南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的,可在海口或三亚口岸办理入境签证手续。若有政治理由需要延长在海南岛岛内的停留期限或者转往境内其他地区,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签证延期或加签手续。海口市明确提出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即在今后几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海口将努力建成全省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只要努力发展我市旅游业,将有力推动我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未来海口将要重点开发两大旅游产品:即开发“海口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和构筑“海口旅游圈”,以形成海口、三亚南北两大主力旅游圈齐飞共进的格局,并与粤西、桂南等环北部湾旅游地区协作开发,共同构成中国唯一以热带海滨旅游为特色的“北部湾旅游圈”,这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理想居住地

发展为宜居城市是海口城市规划很重要、很基本的一个发展目标。海口能发展为一个理想居住地,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外,还有良好的城市建设。

海口拥有适宜人们居住的优良的生态环境:气候宜人,全年如夏,没有严冬。空气质量优良,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仅为28,大大优于国家规定的一级质量标准,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地下水质优良,基本属矿泉水型,海水水质也达到国内一级标准。因此海口被“世界卫生组织”选定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健康试点城市。海口海口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75公里,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为海口市民提供良好的水文景观和优质的饮用水源。

海口拥有“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称号,并且顺应《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省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海口作为

海南四个低碳建设领军城市之一,将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为绿色生态环保城市。

海口具有良好的城市建设,主要表现为:

1、在社会文明度方面,海口市政府能做到科学民主决策,政务及时公开,具有较好的行政效率,治安良好;社会和谐,民风比较热情、开放、讲信用,文化包容性大;海口以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便捷、管理优化的新型社区为目标,积极展开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在“十一五”期末创建文明和谐社区达到全部社区总数的50%以上,数量达70左右。

2、在资源承载度方面,海口人均可用淡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国家人均水平,是一个淡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人均建设用地约为95.8平方米,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还会继续增长;在食品安全方面,市农业局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创办冬季瓜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生态型无公害西瓜丰产栽培及“猪—沼—果”原生态荔枝栽培技术等三项科技示范项目建设,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且海口质监局实施严把原材料进货关、加强生产关键点控制、强化出厂检验,加强对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监管、打击违法行为这四措施,以确保全市肉制品质量安全。

3、在生活便宜度方面,海口市的交通发达,对外航运、空运设施完备,兼有粤海铁路。对内,全市公路四通八达,公交发展较成熟,有公交车1000辆(基本为空调大巴公交车),线路54条,几乎覆盖整个海口市;出租汽车1553辆。生活设施齐备,全市市民基本解决用水用电问题,居民社区基本普及天然气管道,英特网、有线电视基本覆盖全市。教育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商业服务业设施齐全。

四、中国文化名城

2007年3月,国务院批准公布海口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使海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的更好。

海口的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遗迹保存较好,作为连接我国内陆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中国最南端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积淀。自汉武帝时期设立珠崖郡,海口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火山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五公祠、海瑞墓、丘浚故居、秀英炮台、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等文物景点极具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犹如一部部屹立在南中国海的活史书,

讲述着海口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成长为一个南中国海中心城市的传奇故事。

五条保存较为完整的“南洋骑楼”历史古街,正是海口城市由古老城镇发展为沿海繁华商业城市的历史见证,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善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名城建设特色上,海口保留有完好的中西合璧、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街区,使名城洋溢着热带海洋的气息。由于毗临港口,这些骑楼所形成的街道,一直是海口最繁华热闹的商贸街区。海口人的生活,在这片穿过时光隧道的老城里,有滋有味地流淌着。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海口形成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兼容并蓄的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多彩。拥有海口琼剧、海南八音、海南公仔戏、龙塘民间雕刻艺术、海南椰雕、府城元宵换花节、军坡节等独树一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伏波将军、冼太夫人、五公、苏东坡、白玉蟾、丘浚、海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些都是海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建筑构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文脉。

传统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潮流,一流的人居环境,白天有滨海的、阳光的有氧运动,夜晚有高雅的、民间的多彩文化生活,这将会是千年古城海口展现给你的。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护、整治及其它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期限与崖城镇总体规划一致,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 规划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 (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 (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6)居民参与原则。 规划目标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规划总体策略 (1)重点保护、修复保平村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遗存,保持保平的历史真实性。 (2)保护保平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海南古村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保护保平的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以及整体山水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海南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石。 (4)整治保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村庄聚落。 (5)合理利用保平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三亚传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二章价值特色评价 村落特色 保平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1)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2)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3)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价值 保平古村山水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村是古代保平港的要塞村镇、南海崖州大疍港的重要门户;儒学礼教、宗族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更是海南地区近代红色文化的摇篮。保平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聚落结构、建筑形制以及古代海防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琼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古村落选址于河岸北部,形成临水望山景观格局,极具特色;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正房与照壁为核心;建筑外形独具特色,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是民族融合和中西合璧的体现,屋顶为“一剪三坡三檐”的接檐风格,其结构多为插梁式构架;民居建筑又不乏装饰,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纯熟、内涵深刻,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古毕兰村受洪水灾害侵袭,北迁至宁远河北岸高地,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从毕兰村到保平村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移民建村史,为研究海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变迁、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历史佐证,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内涵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保平书院是古崖州重要的书院,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村中传承着较为浓郁的儒学文化与宗族文化,是琼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的故乡、重要的革命与战争纪念地,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极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地。

海南史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62281575.html,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作者:陈利伟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5期 摘要:海南省历史文化以黎族文化为特色,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调,是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尤其以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文章以海南黎族民族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船形屋建筑形态为对象,以民族特质、文化底蕴为出发点,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契机,从文化、建筑、艺术和社會四位一体的角度,创造性地表达出海南黎族文化和以船形屋为代表的海南热带建筑的内涵与特色。 关键词:热带建筑;黎族船形屋;黎族文化;海南 课题项目:2019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2019RC197)研究成果。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四面环海,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气候宜人的沿海岛屿,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也是国内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称。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同时多民族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南独有的文化。千百年来,朴素古韵、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使海南社会风貌显得格外丰富多彩。 2020年4月,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项目正式落地,涵盖了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 发展、“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促使海南地域文化与海南独具特色的热带建筑相融合,对加快推进海南经济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以黎族船形屋为例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据考证,黎族人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定居海南,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黎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简陋的茅草屋,因其建筑形态像船篷和倒扣的渔船,故名“船形屋”。后由于历史的变迁,海南早期的居民从闽南地区迁徙过来,建筑逐步呈现闽南风格。随着历史的推移,海南逐渐出现由岭南、云贵、东南亚等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同时受到各地区文化的影响,海南地区尤其是海南琼北地区建筑风格呈现岭南建筑特色。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王朝对中原官吏的流放和大批分派的驻军进入海南,中原文化逐步涌入海南,中原建筑元素也逐渐融入到琼北地区的建筑中。到了近代,大批海南人为了谋生前往南洋各国,他们归国后,所修建的建筑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具有南洋文化的建筑风格。今海口市解放路一带的骑楼老街就是历史的见证,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影响了海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样式。自此,海南在多元建筑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今天的海南热带建筑特色。最为典型的海南热带建筑当属海南黎族船形屋原始生态建筑。

高三作文(写景)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海南的乡土文化更是具有特色。海南省是我国热带资源面积最大的省份,这儿一年四季树木常青,山峦叠翠,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海南四周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海湾,那儿海水清澈见底,沙滩洁净,阳光明媚,岸边翠绿的椰林中鸟儿争鸣,旖旎的滨海风光令人心驰神往。海南省的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灿烂,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多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黎族同胞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海南的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陵水县光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电影放映、歌舞联欢、体育比赛、科普讲座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指山市番茅黎族风情村和三亚鹿回头文化村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中外游客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建设一条线,带动一大片。文昌市以建设文化长廊为依托,结合当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化乡镇”活动,突出抓好农村文化站、室建设,使文化长廊建设由点及面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长廊点;琼海市在建设国道线上的文化长廊点的同时,构筑了万泉河沿岸文化长廊线,大长廊套小长廊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白沙黎族自治县制定并实施的无门至邦溪的“百里文化长

廊”,万宁市制定并实施的龙滚至南桥的“万州南北线文化长廊”等,都生动地展示了海南千里环岛文化长廊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海南的文化产业犹如朝阳般喷薄而出,9项民间文化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图书馆全面竣工;省博物馆破土动工;乡土文化大放异彩,民族歌舞艳惊世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音乐大餐;农民足不出村即可看电影……曾几何时,说到海南,总有人套上“文化沙漠”这个名词。但过去几年来,生活在海南的人,都能慢慢感受到身边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海南的文化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一点一点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此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是夺目光彩,除了琼剧文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在几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挑动着人们兴奋的神经。以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摸螺》、《种山兰的女人》,海南人偶剧《鹿回头》、黎族歌舞诗《达达瑟》、大型黎族舞剧《五朵红云》、《甘工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节)目,带来海南民族艺术创作上的重大收获。 海南的文化活动在热热闹闹的展开,海南的节日文化旅游,海南佛教文化旅游,海南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也正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海南的旅游业。目前,海南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开发了相应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海南黎族的“三月三”、儋州的“调声节”、苗家的“花山节”、府城的“换花节”、“冼夫人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发展海南文化创意产业思考与建议

文以载道博览天下 ——发展海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思考 去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文化产业呈现跨越发展良好势头,成果显著,文化与旅游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然而,我省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既缺乏世界级的文化产业产品,又缺乏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单位,与北上广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釉下五彩瓷,也叫“毛瓷”,因为毛泽东生前所用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在醴陵用釉下五彩瓷做的。小平同志在1978年10月访问日本时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据说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尽管醴陵釉下五彩瓷富有盛名,但是推销起来非常费劲,自从参加了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之后,中国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影响便一发不可收拾,之前经营五彩瓷的小企业——游艺堂现在已是珠三角地区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收藏市场“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而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亚洲市场,游艺堂也已占到了半壁江山。 这一切就发生在最近的这几年里,而它的原动力便是全名叫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平台。官方提供的数字是,九届文博会累计交易额约为8100亿元。游艺堂总经理张纯说,

文博会带给她的机会是,她可以将釉下五彩瓷这张醴陵文化名片,经由文博会这个平台,递到世界艺术收藏界的面前了,以前人们一说中国瓷器也许就只会想到景德镇,但现在多少已经会提及醴陵了。 同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一家卖投影设备的公司叫雅图,第四届文博会上雅图与西安曲江新区签订的5亿元数字连锁影院项目是公司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第六届文博会它便创下了4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金额,现今雅图的投影产品已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与地区,2013年其出货量便名列世界同行业的第5位。 经由文博会这个平台,雅图以“文化+科技”的创新路径,以不到十年的时间,不但完成冲破日本等国在投影行业上的垄断局面,而且以加速度的上升势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投影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深圳这样一个没有太多资源禀赋的城市来说,是一项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吸聚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附加值也高、环境污染几乎没有;此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出后的“三旧”改造来说,散布全市的54个像深圳设计产业园这样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面向的文博会分会场来说,它已给了相关居民带来包括生活品质、生活环境等在内的多方面提升。 官方的说法是,文博会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产品项目融资交易和出口的一个主渠道,九届文博会累计出口成交额已经超过了

2016年最新海南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18 分。)得分:18 1.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很多地名是以方言命名的,“那”是()意思 A. 田 B. 水 C. 河 D. 村 满分:3 分 2. 鱼茶是海南()民族的食品。 A. 苗族 B. 黎族 C. 回族 D. 汉族 满分:3 分 3. ()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A. 广东 B. 广西 C. 云南 D. 海南 满分:3 分 4. 中国最大的海洋省,最小的陆地省是() A. 海南 B. 福建

C. 浙江 D. 广东 满分:3 分 5. 打柴舞是海南()民族的舞蹈 A. 汉族 B. 回族 C. 黎族 D. 苗族 满分:3 分 6. 来自全岛各地的回族后裔,因为信仰、文化特征及其生活习俗上的一致和特殊需要,逐渐融为一体,以至形成为至今举世瞩目的我国“天涯海角”一隅的三亚市 ()回族聚居区。 A. 育才 B. 崖州 C. 羊栏 D. 海棠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20 1. 海南汉族人的饮食有 A. 打边炉 B. 老爸茶 C. 海南粉 D. 清补凉 满分:4 分

2. 苏东坡向儋州的居民传授的食品有 A. 东坡肉 B. 东坡酥 C. 万家春酒 D. 咖喱牛肉 满分:4 分 3. 汉武帝在海南设置两个郡 A. 儋耳 B. 南海 C. 桂林 D. 珠崖 满分:4 分 4. 黎族的信仰有 A. 自然崇拜 B. 图腾崇拜 C. 祖先崇拜 D. 冼夫人崇拜 满分:4 分 5. 海南的三大河流是 A. 南渡江 B. 昌化江 C. 万泉河

D. 太阳河 满分:4 分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62 分。)得分:0 1. 2 你如何看待海南闲适从容的慢生活氛围? 2. 浅谈海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试题 02 一、单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18 分。)得分:18 1. 距今7000~3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来自中国南方的“骆越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海南岛最早的世居民族———()。 A. 苗族 B. 黎族 C. 回族 D. 汉族 满分:3 分 2. ()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A. 广东 B. 广西 C. 云南 D. 海南 满分:3 分 3. 五色饭是海南()民族的食品。 A. 黎族 B. 汉族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海南岛的发展

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作为科技界.露出地面的小块陆地像竹笋一样冒出了地面.最小的海岛仅几十平方米.珊瑚虫是群体生活.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是海南省第一个被批准建立的 一、海南科普旅游的意义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必要大力推行科普旅游。因为,海南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辽阔的海域,星罗棋布的海岛,茂密的热带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南科普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科普旅游是在旅游中普及科技知识,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可以拓展海南科普旅游的影响,能够提高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普及对社会的作用日显重要。“天在变,天空变了天体,天体变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了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乡村是疏散了的城市,城市就是密集的乡村。蒸气是疏散的水滴,水滴是密集的蒸气。”这出自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化学家高士其手笔的哲理诗句,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也形象地表达了科学发展和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人类进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与自然不断调整的21世纪,迫切地呼唤旅游与科普活动的结合。 目前,世界越来越重视科普旅游,对科普旅游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著的《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文化,是对大力开发东北科普旅游事业的重要贡献。法律道德论文世界对科普的重视,也表现在科普旅游之风盛行,例如“访黄道婆纪念馆的活动”被上海科技部门列为重点科普旅游活动,最近,海南也在推行科普旅游。 科普工作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科普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技术技能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新时期的旅游活动应与科普结合起来。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是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教文工作者,从国情出发,经过不懈地艰辛努力,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普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与科普结合起来,要把握适度。因为科普旅游宣传的科普知识太深奥,人们不懂;太肤浅的东西,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科普旅游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进行,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科普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给水排水论文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环境的小事做起,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对旅游者而言,科普生态旅游应该在大自然中,唤起游客绿色的激情,带来游客绿色的愉悦,引起游客绿色的思考。最后,使游客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要与科普旅游开发一致。例如,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科普特色,建立海洋生态科学馆或海洋科技知识馆。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解决可进人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科普旅游发展。生态科普旅游要让游客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科普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种文化特征的旅游发展。如书画旅游、山水旅游、名胜旅游等,与生态科学旅游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科普旅游依赖于严格的管理,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促进整个旅游文化的繁荣。 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除了政府重视,作为科技界,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范围】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 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黄克己,杨 葵,陈扬乐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该文在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不足,提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若干模式和路径对策,并对国内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该文提出的新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1-0076-04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提出至今,旅游界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态。李巧玲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马勇等认为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重庆工商学院张陆等认为:所谓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信仰、风俗、艺术、习惯、历史、传说、现代风貌等为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袁成等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旅游者文化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 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涵与主体、文化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文化旅游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核心因素是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服务。由此观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的解读,致使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有所不同。 海南有种类齐全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但在开发途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亟待构建。目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1 1 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分析 海南本土文化是指在海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以及经过一定时间深度沉淀的外来文化海南化的人文资源和现象。其涉及人文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主要有历史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民族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等。依据国家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 2003)的分类方法,将海南旅游资源要素实体划分为480处。其中,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4个主类,15个亚类,70个基本类。在资源要素中,遗址遗迹类22个,占4 53%;旅游商品类25个,占5 21%;人文活动景观类45个,占9 38%;旅游建筑及设施类142个(含在建),占29 58%。人文旅游资源有234个单体。 由此可知,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在构成上,占海南旅游资源总量的49 39%,涵盖了国家标准人文类的主类和亚类的全部,表明海南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适合发展本土文化旅游。 1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如何在保护和继承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和继承,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进行的星级评定共1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处,省级8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本土节庆活动7项。 表1 海南已建成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 类型属性 星级 数量 代表性旅游产品吸引物类型 历史 文化类 静态 文化 5 天涯海角风景区、五公祠、博鳌 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红色娘 子军纪念园、海瑞墓、东坡书院、 古崖州城 静态吸引物 (历史古迹遗 迹建筑) 民俗 文化类 动态 文化 1 鹿回头公园、冼夫人文化节、三 月三、黎族打柴舞、黎族民间 故事 动态吸引物 (民族表征符 号) 风情 文化类 活 文化 5 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椰子大观 园、兴隆亚洲风情园、农垦万嘉 果农庄、椰寨农家乐、东南亚风 情园 动态吸引物 (艺术展览专 题路线)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 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WORD格式整理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WORD格式整理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WORD格式整理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摘要:海南海口骑楼街区可算海口年岁最高的历史街区,自骑楼建筑风格流入海南以来,近代骑楼建筑构成了海南建筑的特色种类之一。由于历史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现在的骑楼老街遭到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骑楼建筑文化的维修需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骑楼,南洋风格,年久失修,历史文化 一.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骑楼故事 i[所谓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我国传统意义上一般多指我国南方地区,无论城镇乡村,人民大众为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等要求,于面街出入口部分楼层或屋顶要素“骑”在人行道上,左右绵延成公共敞廊的建筑或建筑群。]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的骑楼一般是2至5层建筑,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延街立面经常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加以丰富的装饰纹样或浅浮雕,所有的装饰与纹样自下而上逐渐丰富,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海口被设为对外贸易出口,《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成为中国沿海十大通商口岸之一。海南当时正是南洋的商贸中心,底层设敞廊的骑楼建筑在此流传。海口的骑楼建筑与海南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同时与形成了地道的“南洋”风格商业街。海口骑楼建筑风格呈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成分,又有对西方建筑店铺的立面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细部装饰,并且还有明显地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影响的拱券和图案。海口骑楼的华丽壮观,在我国及东南亚都是绝无仅有的。如今海口的骑楼建筑连绵,二、三层楼则“骑”在人行道上,骑楼街的柱廊让行人避免阳光辐射和突然而来的暴雨。海口骑楼老街为不仅承载了海南的历史文化,也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ii按人类学分析,影响海口骑楼建筑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 (1)英法等国殖民人士。西方殖民者在南洋留下大量殖民文化后,又纷纷到海口扩张西方势力。他们兴建零事故、学校、医院等,有效的影响当地建筑的设计趋向。与广大民众相比,殖民者人数虽少,但他们掌握了物质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具有强势文化的地位及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推广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很容易的

海南琼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班级:高一362 组长:林师喻 组员:符圣坤、李雪凌、李根长、李顺、李小厚、刘业荣、黎梦娜指导老师:王海凤

目录 封面---------------------------------------------------< 1 > 目录---------------------------------------------------< 2> 前言---------------------------------------------------< 3 > 开题报告---------------------------------------------< 4 > 课题研究---------------------------------------------< 6 >附件一(调查问卷)------------------------------< 10 >附件二(采访记录)------------------------------< 12 >附件三(心得体会)------------------------------< 16 > 结题报告---------------------------------------------< 20 >附件(参考文献)------------------------------ -< 24 >

前言 在四面环海﹑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有一枝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最令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它深深地扎根在 海南的热土里,茁壮成才,闻名遐迩。 它的存在,像一个枢纽,连接着海南一 代又一代人民对它的喜爱,以其独特的 魅力,不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朵艺 术之花就是——琼剧。 依昔记得小时候,总是嚷着奶奶一 起去看琼剧,哪怕是走几十分钟的路程, 也不愿错过一场精彩绝伦的琼剧表演,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温馨!而 如今随着海南日益的改变和发展,人民 生活的提高,海南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 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走向濒临灭绝的边 缘。就琼剧而言,昔日绽放的花朵如今逐渐走向调落,前景令人担忧。 介于此,我们研究性小组决定对海南琼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起初这个课题我们也是商议了很久才确立下来的,尽管这个课题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和不理解,但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将这个课题圆满完成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