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第4期JOURNAL OF QINGHA I NATIONAL ITIES INSTITUTE VOL. 31 NO. 4

2005年9月( soc ia l sc iences) Sep. 2005

3 本文为2002年国家社科规划办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发展态势研究》(批准号: 02BMZ00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04211212作者简介:关桂霞(19602) ,女,满族,北京人,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关桂霞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它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部乃至全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这一主题来考察西部开发中民族关系发展的有关状况。

关键词:西部开发;民族关系: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 F12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5447 (2005) 0420033205

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发展状况是截然不同的。西部大开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协调西部乃至整个国家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民族封闭的状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牢固的纽带和便利的通道。可以说,西部大开发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部乃至全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从经济发展方面考察

经济是民族发展的基础,自然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基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是要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 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约4600 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 多亿元。60多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工程在西部相继开工,投资总规模达到8500亿元。

(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从2002年起,退耕还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启动,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粮食、种苗和现金补助收入492亿元;

退牧还草工程治理草原1. 9亿亩,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 88亿亩,并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油路到县工程已基本完成总里程2. 6万公里的建设任务; 送电到乡工程解决了969个无电乡的通电问题;广播电视到村工程的实施使西部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达到97%以上;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西部地区2600万人的饮水问题;生态移

民工程已使70万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困难群众得到异地安置。(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棉花、畜牧、旅游等产业,及部分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市场上已占有重要位置。西部地区五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0多亿美元,加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实际利用外资接近150亿美元。东部地区已有1万多家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累计投资额超过3000亿33元,东西合作势头明显加快。①(五)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安排。第四次援藏建设项目117个,

组织全国有关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400多亿元。② 2002年西藏自身的财政收入仅有7. 3亿元,自给率不到10%。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贴是135 亿,人均达到5000元。“十五”期间,将在西藏投资320亿元进行117个项目的基本建设;财政投入370亿元支持西藏的正常运转。总额将达到700亿,主要是对农牧民

生活、扶贫方面加大了投资。③ 2003年,西藏的国民生产总值184. 59亿元,人均GDP6874元。④西部大开发促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封闭的状态,加快了民族间的社会交往,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制度保障。特别是对于那些弱小民族来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他们得以从根本上改变封闭、落后的境况,走出寨门,走出山门,真正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分享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从文化方面考察

广义的民族文化涵盖面非常之大。因此,要全面地描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各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很困难的。这里仅仅围绕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交流。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判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各民族在语言文字上的相互学习、交流,是民族关系融洽的一种反映,也是民族关系能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西部少数民族的现实情况看,虽然存在语言差异,但已不再成为民族交往的障碍。不同民族不仅以汉语作为交际语言,而且,互相学习彼此的民族语言。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与他民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人们从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在现代社会,只懂得本民族语言或者相邻民族语言已无法在更大范围与他民族交往,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发展。在社会生活需要的驱使下,小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范围越来越小,使用汉语的频率越来越多,不仅在各民族之间使用,而且在各少数民族内部使用汉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当然,这些情况并不意味着说民族语言已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对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不管它的开放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对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掌握程度如何,他们内部之间的交流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还是本民族语言。和历史上不同的是,民族语言已不再是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也不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障碍,它更多地体现出民族文化上的“和而不同”,是民族认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现象都会存在。(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接受、认知和融合。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长期以来都处在一种相互影响的状态之中。作为国家统一秩序赖以存在的核心基础,汉文化通过国家行政行为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边疆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内地各种文化因子的“移植”,直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汉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文化。民族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同质性,他们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国家的统一又给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往来提供了条件。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它是一个文化系统构成的基因。一种价值系统可以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其核心内容是崇尚爱国主义,以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为民族大义。⑤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主流文化中,可以称之为“主流价值观”。在当代,各民族文化虽然各有异彩,都有自我认同的传统价值观,但对主流文化的接受、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同质性特征日益凸显。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会进一步促使各民族、尤其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在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以及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发生剧烈的变化,民族特点和个性特征呈淡化趋势。

(三)社会心理的嬗变。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现状的直接反映。社会心理的嬗变,在很大程度上度量着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的状况,故也被看成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晴雨表”。积极健康的心理,奋发向上的精神,可以凝聚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促进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社会协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导致人们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的嬗变:1、求变心理增强。长期以来,西部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状态,不仅人们与外界的联系较少,推崇经验和盲目从众,惧怕社会的剧烈变动,而且在群体内部不赞成相互间的竞争和个人的创造性,在群体

34 第31卷关桂霞: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外部则对他群体或陌生人深怀畏惧、戒备之心。改革开放以后,广大群众从过去那种安于现状、普遍缺

乏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发展意识的精神状态中逐步走出来,开始用求变的心理来关注改革

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原有的依赖心理、自我封闭心理逐渐被自主心理、开放进取的心理所取代。西部

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广大群众的这种求变、求发展的心理,他们与外界、与汉族和其他民

族的交往联系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的优惠政策格外关心,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这

种积极进取心理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传统的公平心理得到校正。在相当长的时期,平均主义价值观在西部少数民族心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中存在的平均主义思想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市场经济

的锤炼下,传统的惧富、藏富心理被争富、比富心理所取代。少数民族成员不但形成了敢于冒险的心理品质,而且对市场经济的整个运作机制不再陌生,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日益强化,要求在机会均等基础上进行公平竞争。也正是有了这种社会心理,少数民族出身的各类企业家、百万元户、千万元户才会层出不穷,并在当地群众中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3、对待金钱的看法逐渐彰显时代特征。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价值观念盛行之时,要正确对待金钱的地位和作用,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从一种以泛伦理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着强调价值规律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以及世俗文化发展的深入,无疑推动了使金钱的角色得以日益突出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从而也为正确定位金钱———这一物质利益的最基本

象征符号的作用提供了前提。对于金钱的看法,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透视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社会生活本质所持有的基本心态。⑥当然,对于金钱的态度,在不同的地区(城市和地处偏僻的农牧区) 、不同的民族群体(善于经商的民族和从原始共产制社会走过来的民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收入状况的不同更

使得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明显不同。但是,从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向来看,当今社会的主流部分对待金钱的态度,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或者说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健康心态。

4、开放的心态日渐明朗化。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使西部少数民族的社会心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无疑更深、更广地促使少数民族社会心态良性变迁。我们已经看到:西部各少数民族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日益突出,具有了更多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法律观念不断增强;在自身

发展过程中更注重个性发挥和价值、潜能的展现;崇尚先进的生产技术,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传统塑造出来的自我来要求生活,而是以生活的崭新变化来塑造自我,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不断调整自我的定位。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改变着西部人的生活,推动着民族的进步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从社会交往方面考察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交流物质的一种活动和行为,它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社会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不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往范围、内容、频度、方式上都有明显区别。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共同大环境中,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联系逐步增多,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共同发展已成为各民族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对于那些地处偏远、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来说,历史上形成的以血缘及地缘性交往为主的民族交往格局正在被打破,业缘性交往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少数民族社会交往生活的变化呈现出交往空间拓展、交往对象范围扩大、交往内容更具时代性的发展趋势。

(一)从西部域内来说,各民族的人口流动频繁。人口流动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一般来说,人口流动的规模由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所决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西部民族地区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各民族的往来交流空前活跃,民族之间在生

产上的协作、技术上的交流和社会生活上的交往,构成了各民族间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并直接影响着当地民族关系的发展。以新疆为例,据当地暂住人口统计,疆内流动人口平均每年约为30万左右,约占流动人口的30%;来自区外流动人口平均每年在75—80万左右,占流动人口总数的70%左右。新疆境内流动人口主要以经商、务工、求学等形式流动于各地之间,其中以农村流向城市、中小城镇流向乌鲁木齐、喀什、伊犁等商

品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要趋势。流动人口与新疆的当地民族在经济交往中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实践表明,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新疆,冲破了计划经济体

===35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制下以地域为中心的交往障碍,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地的少数民族在同外地流动人员的交往中接受了很多新的观念、知识、信息,增强了市场竞争意识;外地人也从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学习到许多生产知识和优秀的民族品德。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认同和接纳,在发展中取长补短。上述情况,在西部民族省区亦普遍存在,只不过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就一般情况而言,少数民族成员来到城市,大都依靠地域和人缘纽带从事

相关产业,形成了“局部集中,总体分散”的格局。

(二)大量的少数民族成员流入内地或沿海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大都市,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城市文明的洪

流中。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部少数民族群众离开故土到内地城市务工、经商、办企业,先来的人在某一区域打开了局面,形成了气候,后来者大都以此为轴心进行活动,并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有自己特色的聚落。如北京市牛街回族聚居区和海淀区的“新疆村”、天津红桥区的回族聚居区。这些地方已经成了少数民族经商、打工的落脚点和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少数民族成员与沿海地区的交往机会大大增加,不少人走出家门,到外面去闯荡,以自己的勤劳来增加收入,改变贫穷。如地处青海东部地区的化隆、循化、民和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大西北”清真拉面,在全国已形成品牌和一定规模,仅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清真拉面,目前已在沿海和内地51个大中城市占有一席之地。⑦这些擅长开清真面馆的老板主要以回族、撒拉族为主,他们在外面打开局面后,又把更多的当地同胞带出去,规模越做越大。

在上海,仅化隆人开的清真面馆就吸纳青海打工仔4000多人。这些走出大山、走出高原的创业者,在为他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还用劳动换来了丰厚报酬,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新观念,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家人、乡亲。这显然是一种比金钱更重要的收获。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与城市社会各方面发生的信息互动关系越来越强,城市社会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习俗的认知态度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并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如居住社区服务、就业服务、教育服务、宗教活动等等。少数民族群体为了尽快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中去,积极参与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服从城市管理,尽一个公

民应尽的义务。城市与生活在其中的不同族群,呈现出一种主流吸附与主动融入的关系。这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进化的重要条件。

四、从社会偏见与歧视方面考察

反映在民族关系上的偏见,主要是指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根据片面或错误的信息,

对另一民族或成员所表现出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态度。⑧偏见主要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歧视更可能表现为现实行为。⑨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偏见与歧视现象存在于各个社会之中,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制度、政策层面上,当代中国民族歧视发生的空间是很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促使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人的个性意识在增强,民族之间的平等意识也随之增强。在现代平等意识普遍确立和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民族歧视已经难以成为一种普遍化的、具有合法性的社会行为。当然,这里所说的“歧视”是指族群整体间的关系状态,如果具体到民族的个体成员,可能会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某种不公正的待遇,而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显然是不现实的。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当代中国还很难消除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民族偏见以及行为上的民族歧视,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差距。民族偏见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民族偏见、民族歧视,应设立共同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将大大减少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民族政策及其实践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五、从族际通婚方面考察

按照通常的道理,只有当两个民族群体大多数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达到一致或者高度和谐,两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之间才有可能出现较大数量的通婚现象。?lu 从这个角度看,族际通婚是民族关系融洽和谐所带来的结果。基于此,人们把民族间的通

婚情况当作测度不同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与族际演变的历史中,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通婚情况千差万别。但

===36 第31卷关桂霞: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不少族群由于受地理环境、居住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很少有与汉族或其他族群接触的机会,所以族际通婚现象并不普遍。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面

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不仅改变了各民族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族际间的通婚不再受到非主观因素的制约。从通婚意愿来看,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群众族内通婚观念逐渐消弱。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作为大范围内的全方位开发行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员大规模的流动,必将极大地拓展各民族间的交往空间,族际间的通婚规模会越来越大,这是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一种结果,同时也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趋势。

以上就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勿庸讳言,西部大开发中存在许多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就西部大开发本身而言,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就使历史遗留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也不可能及时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和问题。更何况,这次的大开发处在我国社会的特殊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尚待理顺,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给民族关系带来的许多新的问题仍然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表现出来。这就意味着还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能否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2005年4月6日.

②国务院西部开发办, 2004203208.③中国新闻网, 2003208229.

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N ]. 光明日报, 2004205224.

⑤徐万邦, 祁庆富.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43.

⑥沈杰. 中国社会心理嬗变: 199222002 [ J ].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 (6).

⑦青海日报, 2004205215.

⑧韩忠太. 论民族偏见[ J ]. 云南社会科学,2001, (4).

⑨⑩马戎. 民族与社会发展[M ].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59. 166.

(责任编辑星全成)

On the Grea t Explo ita t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Na tiona l Rela tions

GUAN Gui - x ia

Abstract: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e great exp loitation inWestern China p rovides the strong in2herent power and sound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lations, an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develop ing the national relations ofWestern China and the whole country in manyway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related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great exp loitation ofWestern China around this cen2tral task.Key words: exp loitation inWestern China; national relations; active impact

37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__

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7月5日至6日,中央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了西部大开发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阐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同时,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指明了西部大开发的方向。 重要经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 总体战略定位: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位置,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指导思想: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

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可概括为“上三个大台阶”,即:今后10年,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上),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要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水利建设规划,推进油气管道和电网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而人文环境的建设将是这个宏伟战略的重点和基础,也是一个难点。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人文精神缺席的西部大开发可能会落入乌托邦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难题在于“人、自然、经济”三元关系的问题,西部大开发的人文精神需要普及化、大众化,这就需要创新教育体制,开辟社会化教育渠道。只有把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问题处理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人环境;意义 正文: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我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新世纪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抉择。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国家提出西部开发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为关键,以依靠科技进步、培养人才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繁荣经济、使各族人民

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在总体规划下,今年将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大工程,继而循序渐进,遵循经济规律实施,避免一哄而起。 本文的“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总体的表现。从整体意义上说,人文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人文环境状况是控制西部大开发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人文环境的建设是西部开发工程大厦的社会地基也是其拱心石。把人文环境建设摆到基础性地位上来,有广泛的依据,也有其重要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环境建设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当从历史实践出发,尊重历史的必然性,始终遵守历史统一的原则。从中西历史比较来看,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创造的人文环境,就很难培植出西方近化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文化转型;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1600年-1900年之间中国却变得大大落后于西欧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停留在过去人文观念上无所事事、缺乏创新。处于中西盛衰消长之际的明代是关键时期。当时人文新陈状况如何呢?明代思想家中王阳明的影响最为著名,但他与同时代的西方人文主义大师比起来显得未免寡浅。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个性化、异端化倾向颇重的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种子最终的结局象当时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样不能形成气候。因此传教士传到中国的科学、西学终究未能很快地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森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创新的引导及其肥沃士壤,就没有社会历史的进步;如果我们漠视进步的人文精神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规律,西部大开发就将步入实践的误区。

西部大开发

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设施问题 10经济学(1)班D1******* 戴丹 摘要: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事实证明,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它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基础设施的薄弱便是很重要和严峻的一项。此次,本论文便是来探讨这一项内容,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期早日解决它,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关键字: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解决措施 前言 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及国内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正是由此而来。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众人对它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相对落后的西部经济带去了一股迅速发展的势头。因而随着又一个五年计划的过去,此次“十二五”规划也定下了西部大开发的下一个目标,即: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体制机制较为健全、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城乡发展相对协调、社会和谐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使之成为维护国家边疆安全的战略高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区、服务全国的内陆边境国际区域合作区和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地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目标。此次,借着“十二五”规划的东风,本论文就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薄弱一项粗鄙地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表达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 正文 西部大开发是党在国家现有情况下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政策。而事实证明,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社会事业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发展仍以资源开采和

西部大开发能源问题思考

西部大开发能源问题思考 姓名:刘炳坤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车辆31班 学号:2130105011

西部大开发能源问题思考 摘要:在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为了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在能源开发方面也是成就斐然,本文就西部大开发在能源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能源 一、西部能源建设空前提速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0年以来,我国以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为龙头,加快了西部地区的能源建设。如今,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大型水电基地、火电基地以及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基地。西部能源建设的提速,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为东部地区输送了经济、高效、清洁的能源,对东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10年来累计投资达到6700多亿元。其中,西电东送南、中、北三大通道(不包括三峡电站)建设的总投资达到5300亿元以上,西气东输工程的总投资也达1424亿元。 截至2008年底,西电东送三大通道往东部送电能力已经达到6318万千瓦,其中南通道(西南地区向广东送电)为2018万千瓦,中通道(以三峡电力为龙头,实现川渝地区向华东和广东送电)为1750万千瓦,北通道(三北地区向华北、山东地区送电)为 2550万千瓦。据介绍,西电东送工程对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形成了一大批大型水电、火电基地,对全国电力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08年底,西电东送的电源中,水电规模达到1858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规模的10.8%,火电规模4460万千瓦,其中绝大部分为单机60万千瓦以上的高效机组。 西起新疆塔里木,东到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管线全长3800公里,管道设计年输送天然气商品气量170亿立方米。从2004年12月30日工程投产截至2008年底,累计输送天然气商品量377亿立方米,对改善沿线地区人们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产生了深远影响。到2011年底将全线贯通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将把我国新疆地区生产的天然气和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天然气输送到沿线的中西部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将大大缓解上述地区的用气紧张局面。 西部大开发战略也给煤炭工业以及新能源开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1999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累计生产煤炭69亿吨,占同期全国煤炭生产总量的36%。2008年,西部地区煤炭产量达12.3亿吨,比1999年增加8.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也由 29%提高到44%。 二、西部能源资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输送动力 电力供应,堪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命脉。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随着近年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电力需求量节节攀升,缺电隐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约束。 12月30日,国家电网公司在上海枫泾举行葛(洲坝)上(海)直流综合改造工程沪西换流站举行开工仪式,同日,葛上直流改造工程送出端湖北荆门换流站宣布开工,这意味着西部水电直送东部发达地区的电力“黄金通道”正式启动,将为未来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葛(洲坝)上(海)直流综合改造工程起自湖北±500千伏荆门换流站,终点为上海±500千伏沪西(枫泾)换流站,线路总长度为976公里,额定输电功率300万千瓦。线路途经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等五省市。该工程新建荆门(湖北)、沪西(上海)两座换流站,其中约914公里线路利用现有线路走廊进行改建。 据介绍,这项工程为满足三峡地下电站和四川水电送出需要,加大华中与华东联网规模,增加华东电网和上海电网抗风险能力,按计划,葛上直流综合改造工程将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岳麓版【学习目标】 1、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大统一;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的社会经济;元朝民族关系的表现。 2、理解元朝大统一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3、分析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 【学习重点】 元朝的大统一;对全国的统治措施;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交流合作,探讨提升。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55—59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自学内容,并用笔在书中划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的地方,教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求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年,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建立以为都城的蒙古汗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年,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就是元世祖。 年,元军占领,南宋灭亡。年,统一全国。南宋军民在抗元斗争中,涌现出等著名将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他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使正式成为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设负责管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 4、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严禁把改为牧场,兴修水利等;棉纺织业成为重要家庭副业,松江的就是有名的棉纺织业的专家,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元朝商业和城市繁荣,就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会,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元朝时,许多汉人来到边疆,蒙古等族大量迁入内地,进入流域,经过长期共同生活,互通婚姻,逐渐融合;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在元朝广大的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摘要】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它 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部乃至全国的民族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 积极的影响。本文围绕这一主题来论证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所 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民族、经济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动因问题: 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另一方面,西部巨额的社会需要与因购买力极低而导致的极有限的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南地区产品的内销。因此,不论是为了东部的再发展,还是为了缩小差距使西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必须进行西部大开发。 第二,社会原因。一方面西部的社会秩序开始不稳定,另一方面西部人大批涌入东部,给东部的社会稳定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于是在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文明的极大差异。所以必须让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富起来。 第三,环境原因。经研究,人们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在于过度开发。过度开发的原因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科技不发达。西部老百姓只有通过对自然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大规模的初级开发来获取利益,既没有能带来收益,而且是环境更加恶化。 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受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民族地区(指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774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4293元提高到2008年的

政治-西部大开发

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背景资料: 1.中国西部是指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被称为“10+2+2”。面积为 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64亿,占全国的28.6%;国内生产总值18245亿元,占全国17.1%。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疆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2.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很大。改革开放以来,面貌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相对落后。198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的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1999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三年来,经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建设等大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教和人才开发力度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 3.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有利于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定。 4、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朱镕基总理在会上强调指出,西部大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西部大开发扎扎实实推向前进。 5.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在十年内有突破性进展。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科技教育,培养用好人才。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西部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在提出西部大开发任务的同时,十六大对东部和中部也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一些特殊地区,如东北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考点 1、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3、西部大开发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4、西部地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5、在西部在开发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初二:1、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说明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基本国情”知识,说明西部地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公民与法律”“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说明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精品范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1)论文

精品范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1)论文 中国西部大开发历史回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预示着21世纪初我国将把开发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其实,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有其兴盛辉煌的一页,西部地区的发展兴衰历程值得人们回顾和思考。 中国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大溪文化、大墩子—礼州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说明当时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并不大。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夏商周三个王朝的中心横跨黄河流域的今晋、陕、豫、鲁等省,东西差距也不明显。春秋战国时期,西部的秦国在耕战背景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今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之称;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 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八荡尤耍恢⑩恕裼谑鞘ⅲ醒难伞薄:捍猿啥嘉行模ⅰ拔髂弦摹钡厍枇⒖は兀澳济裢吞铩保踩〉媒洗蟪杉ā?BR> 唐代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有重要的地位。关中地区为中心地区,而陇右一带“闾阎相望,桑麻翳野”。有研究成果表明,唐代西北屯田达584屯,西北地区占全国10%的小农提供了全国90%以上的“和籴残粮”,故史载“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是形成国库“财宝山积”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益州成都一带仍然是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可与长江下游的扬州相提并论。 安史之乱后,西北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和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中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始大大下降。 宋虽然仍刻意在西北营田,但由于党项等民族阻隔,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河流改道、断流,沙漠化加重,重开的青唐道又多有不便,丝路一度受阻。同时,由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方海上丝路日益繁荣,逐渐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的地位。 在西南地区,四川的经济地位曾十分重要,成为宋王朝的一个重要粮草供给地。但宋在四川划大流河与大理为界,偏安一隅,政治上在西南的气度已经不如以前。 南宋末年和元代末年的四川战乱,对四川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大,唐宋逐步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元明以来在云南、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并入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下,有利于云贵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明代的洪武大移民,对西北陕西、甘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关闭嘉峪关,对今xx一带的控制相对削弱,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多有负面影响。明清以来,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拉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快。元明清三朝出于戍边的需要,虽不断在西北地区和西南边疆实行屯田,解决军用,救济饥民,掀起开发,但东部地区的发展更快,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清代前期在河西和北疆大规模移民屯田,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开发。但道光以后外国侵略势力入侵,移民垦殖业受创,屯田荒废,在干旱和风沙的影响下,沙漠化推进明显,适合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地区减少,西北许多地区走向一种生态性贫困。 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发源地是在西北和西南,不能不说与这种生态性贫困密切相关。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大量移民进入垦殖,也形成一个开发,出现“低山尽村庄,沟壑无余土”的格局,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度有积极的影响。 但随之而来的人口密度大增,山地垦殖风潮乍起,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向一种结构性贫困。新中国成立初期,近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10%,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相关史实再认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故选C。 2.(2015·邵阳学业考)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所属民族为( ) A.鲜卑族 B.蒙古族 C.满族 D.藏族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蒙古的建立者,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属于蒙古族,他统一了蒙古,由此判断B正确。 3.(2015·怀化学业考)“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四个备选项,A中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高原;忽必烈于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故B说法正确;C中努尔哈赤的功绩是建立后金;D中阿保机建立了辽朝。 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南宋灭亡②忽必烈建立元朝 ③蒙古军队灭金④统一蒙古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可知南宋灭亡于1276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5.以下图表是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是( )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随后,实现了全国统一。 6.(2015·铜仁学业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 ) A.辛弃疾 B.李白 C.文天祥 D.苏轼

西部大开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目录 一、西部大开发简介 (2)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2)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3)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出成绩 (4) (四)关于做好2012年西部大开发工作的举措 (5) 二、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基础 (5)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决策依据 (6)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6) 2.产业布局的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6) 3.产业梯度发展理论 (6) 4.可持续发展理论 (6) 5.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6) 6.先富与共富理论 (6) (二)制度创新理论成为确立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依据 (7) 1.西部大开发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开发 (7) 2.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7) (三)“大推进”理论成为大规模开发西部的重要理论依据 (7) (四)城市化理论和发展极理论成为西部城镇建设的理论依据 (7) 三、展望 (7)

西部大开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反差也日益突出。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提出和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它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实现我国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突出成绩理论依据展望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 contrast of the east-w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ur government put forword and start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consolidating border defense, to realize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words: The develoment of the western,Strategic significanc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oretical basis,Outlook. 一、西部大开发简介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任副组长、国务院和中央19个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2]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对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把支持与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到日程上,邓小平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我国西部占了国土三分之二的面积,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地区,因而,其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前主席胡锦涛所说,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实行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有着极其深远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战略意义。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跛足前行,西部大部分的国土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区域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经济的总体发展效应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否则低水平的地区将会制约高水平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全国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既制约了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进程,又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统一性,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极为不利。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提高西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变潜在的消费需求为巨大的有效需求,以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增强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进而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把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利于振兴西部地区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聚居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造成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东西之间贫富差距异 常之大、社会公平目标被损失太多。这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会引起落后地区人民强烈不满情绪,激化民族矛盾,很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乃至中国整个战略上失衡。东西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无疑已动摇了我国的稳定性目标,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严峻现实。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国家应当把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放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观调控措施逐渐缩小这种差距,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告别贫困,实现各民族 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只有这样才能让西部各民族都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整体利益和每个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从自身获得的实惠中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进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巩固和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总而言之,西部大开发加快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

西部大开发对陕西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夯实陕西发展基础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综述 西安北二环立交桥。 (资料照片)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历史巨变。10年间,全省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不仅成为我省干部群众感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直观、最明显的成果之一,也对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西部大开发中,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陕西经济要发展,首先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是增强国民经济后劲、改善投资环境的长远之计,也是解决我省当前内需不足的应对之策。 经过10年的努力,让陕西3800万人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遍布了三秦大地。全省10市1区72个县通上了高速公路,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通往各市的半日交通圈和通往省会及主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同时,境内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达到4条,自古“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从此变通途。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9万公里,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90%和63%,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6%。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公路网密度由1999年的0.21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2008年的0.637公里/平方公里,增长2倍。高速公路在西部率先突破2000公里,截至2008 年底,全省共建成高速公路2466公里,较1999年增加了6.8倍,翻了两番多,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九。2009年上半年,全省高速公路达到了2524公里,10市1区提前两年实现了全部通高速公路。 10年的铁路大建设,出行的人南下北上、东奔西走都越来越便捷。包头神木铁路、西安延安铁路、神木延安和西安安康铁路先后通车,挺起了纵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的“铁脊梁”。西安至合肥电气化铁路的建成,打通了陕西与长三角的便捷通道。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750公里,“两纵五横四个枢纽”的铁路骨架基本形成。新建成的西康铁路,经襄渝铁路、阳安铁路入川,成为我国西部铁路网中又一条南北大动脉。 2003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完成扩建,2007年,再次进行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将新建第二条跑道、第三座航站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2008年,我省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71.16万公里,航线439条,国际航线93条,分别为1999年的2.7、2.5和14.5倍;完成货物周转量1570.09亿吨公里,比1999年增长1.9倍,2000-2008年年均增长12.4%。随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榆林新机场相继投入使用,我省“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初步奠定。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一大批水利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全省1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收到实效。宝鸡峡、泾惠渠渠首加坝加闸、东雷二期抽黄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先后告竣,全省10个大中城市和三门峡区防洪工程、50多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如期完成。同时,随着一系列城市引水工程的建成,我省的城市供水状况也有了长足的改善。 西部大开发时期,也是我省电力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高峰期。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时,相当于1999年的3倍,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由90年代初期的严重缺电进入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的阶段。电信业增势强劲。以光缆为主体、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的多功能骨干传输网覆盖全省,光缆线路总长14.5万公里,互联网普及率位居西部第二。 10年来,我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大中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功能增强,人居环境改善,一座座颇具规模的新兴小城镇拔地而起。全省每年都有大批道路、供水、垃圾处理、绿化亮化、休闲广场、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城市发展之快,面貌变化之大,令人目不暇接,由衷赞叹。

西部大开发知识试题

石嘴山市共青团系统西部大开发知识竞赛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胡锦涛强调,全党全国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2、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交通体系,打通我国边境通道、东中西部间的物流通道和保障东部与南部资源供应的战略资源通道,构筑连通内外的大通道和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 4、做大做强西部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四大基地”指的是: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5、我市提出实施的“四项战略重点”是经济转型战略、工业强市战略、统筹城乡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建设的“五个示范区”是科学发展示范区、经济转型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 6、国发[2007]38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三项长效机制是: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7、宁政发[2009]134号文件指出,要支持石嘴山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重点支持三城三镇和三个经济区建设。“三个经济区”是指星海镇经济区、惠农陆路口岸经济区、平罗生态经济区。 8、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包银、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9、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石嘴山市在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实施“四项战略重点”,着力建设“五个示范区”,努力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11、石嘴山市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将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打造成技术一流、竞争力强、产业链长、市场广阔的优势支柱产业。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30分) 1、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 B )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A.25% B.20% C.15% D.10% 2、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将实行( B)。 A.从量征收 B.从价征收 C.从量征收和从价征收并用 3、(B)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 A.政府 B.企业 C.集体 D.个人 4、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按(A)执行。 A.10%—50% B.20%—60% C.30%—70% D.40%—70% 5、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B.以人为本,统筹规划; C.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D.政府调控,市场导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