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鄂发[2010]25号 2010年11月15日

为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1、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000年以来,我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46%。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湖北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按照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要求,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城镇化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以加快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提质扩容为重点,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基本原则。坚持创新理念,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镇带动,产业驱动,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城镇化途径;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4、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每年转移农村人口60万人以上,五年共新增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吸纳90万人以上,中小城市和县城吸纳130万人以上,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吸纳80万人以上;城乡产业良性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大为改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快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基本构成经济文化生态强省的城镇体系。

二、优化布局,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5、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和“大小多少”、“三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把武汉城市圈和“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逐步归并和减少村镇数量,缩小城乡人均住宅占地规模,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到2015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6个增至15个左右,中小城市由40个增至50个左右,3万人口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至100个左右。

6、做强武汉城市圈。继续支持武汉市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具有竞争力的特大城市。发挥武汉市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大力构建区域统筹规划体系、产业统筹布局体系、设施统筹建设体系和市场统筹共建体系,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功能互补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布局合理的城市连绵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成为全国性的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城市圈。

7、做大“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以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核心,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要优化城镇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实行集群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发挥其对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域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发展。现有设区中等城市要依托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区域发展,2015年前形成大城市规模。

8、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沿江交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沿江城镇布局。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协调、社会和谐,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成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成为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9、加快县级市和县城发展。县级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20个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要率先发展成为人口聚集能力强、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20个发展基础较差的县要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县城规模,提升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县级市和县城要按照资源状况、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突出城市特色,创造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过渡的条件。

10、大力培育中心镇和特色镇。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遵循城镇自我发展内在规律,根据经济基础、历史延续和辐射功能,每个县域要建成1至3个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十二五”期间,选择100个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结合重点景区建设,以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创建为契机,集中打造100个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增强吸引力和服务功能,使其具有鲜明的人文和生态景观特色。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批镇区户籍人口在5万以上、产业支撑强、镇区建设发展较快的建制镇作为镇级市建设试点,赋予县级管理权限,将其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县域小城市。

11、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编制和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建材下乡、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以中心村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搞好村庄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从今年起,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每年建成200个左右的农村新社区或中心村,2015年要实现市郊和建制镇周边村庄农村新社区建设全覆盖,全省建成1000个示范宜居村庄,节约村庄住宅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三、聚集产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12、优化城市群产业布局。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理分工和布局延伸产业链。武汉市要重点推进现代产业优化升级,圈内城市要重点围绕武汉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做好配套和深加工,逐步扩大产业链和增加产业集群。武汉城市圈要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到2015年,要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基本现代化。

“宜荆荆”城市群要充分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的带动作用,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加工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逐步形成能源、精细加工、农产品加工、纺织、化工、医药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沿江经济带先进的产业集群和特色的旅游区,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稳步增加。

“襄十随”城市群要充分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的带动作用,挖掘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汽车产业,逐步形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轻工、食品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城市群发展和就业打下基础。

1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规模。根据本地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旅游重镇。培育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用工业化理念、

工业化的管理和营销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担保再担保体系建设。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财政继续安排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县域城镇成为承接农村劳力转移的主体。

14、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扩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推进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家庭服务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健身娱乐和竞技表演等文化体育产业基地,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多样化发展。从完善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优势,加快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旅游强县和旅游名镇名村。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服务业行业准入,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落实服务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加强对服务业的用地支持,完善服务业价格政策,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聚集就业人员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强化功能,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5、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着力增强各类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制定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开展城镇密集区和跨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研究,适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的合理衔接,并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以县(市)为单位编制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纳入省支持的中心镇和特色镇的镇总体规划实行省级备案核准制度。认真实施《城乡规划法》,制定出台湖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违反规划行为处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省域和跨区域性规划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和派驻规划督察员等工作。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要给予资金保证。

16、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业,加快构建完善有效辐射国家各区域经济中心、高效连接省域内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和交通枢纽的运输走廊。大力加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通过路网加密和扩能改造加快完善干线铁路网结构,积极推进城市圈城际铁路的建设,提升主要城市的铁路枢纽地位。加快打通承东启西、

接南纳北的高速公路通道,扩大国道、省道的覆盖范围,建成以武汉和宜昌、襄樊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公路主枢纽。重点畅通长江,渠化整治汉江,打通江汉运河,打造以武汉新港为龙头,以鄂东组合港、荆江组合港和三峡物流中心为支撑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推进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将武汉打造为区域大型航空枢纽,改造提升宜昌三峡、恩施、襄樊机场的服务功能,新建神农架、武当山等机场,进一步完善区域航空布局。加快推进区域管道网络建设,完善能源供应体系。加快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城际交通建设,重点加强武汉及区域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便捷沟通,强化其它城市之间的高效连接,将武汉打造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其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构建。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各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注重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做好城际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有机协调,形成一体化、低碳的综合交通体系。

17、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供水网络,提高制水工艺,抓好城乡备用水源和水质监测,确保2015年全省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加快燃气设施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到2015年,全省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建制镇达到60%。完善供电网络,加强老旧电网改造,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保障城乡供电用电安全稳定。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坚持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浅层空间,逐步扩大城市空间容量,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强地下管网建设,集中配套建设地下公共管沟,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省级财政逐年增加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和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资金。

18、抓好城镇住房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方针,合理利用土地,科学有序地发展房地产业。以“住有所居”为目标,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和城镇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服务,引导住房的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城镇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个人建房。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不断改进住宅的性能和质量,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19、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等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健全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实施“阳光工程”等就业推进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大力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需求。建立完善社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20、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镇大型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加强隐患排查,确保各类设施安全运营。建立健全城镇防洪安保体系,完善防洪预警机制,加强各类防洪设施检修和加固,确保各类设施正常运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系,科学规避地质灾害多发区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能力。建立健全城镇应急防控处置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把物防、技防建设纳入城镇规划,综合设计,同步建设,提高城镇治安防控水平和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城镇安全有序运转。

21、突出城镇文化特色。坚持文化为魂,塑造城镇形象,打造城镇品牌。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注重突出地域、历史、民族和文化特色。重要地段和建(构)筑物应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五、改善环境,着力建设宜居城镇

22、全面推进资源节约。走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发展道路,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按照节约、集约、挖潜原则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和水平。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全面实施建筑节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今后五年,全省发展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00万平方米,实现建筑节能520万吨标煤。各级政府要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建筑节能科技研究、标准制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产业化发展、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电动汽车,大力倡导自行车、新能源环保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推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23、大力开展减排治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

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和纳污红线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落实治污减排措施,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强“三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清江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两湖”(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加强运营监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以奖代补制度,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益。到2015年,武汉市主城区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到2015年,全省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加大机动车尾气、城镇工业污染、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逐步降低城市污染指数。

24、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三改”(棚户区、旧城区、城中村改造)“一整治”(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要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引导支持“城中村”实现以集体土地转为国有、村民身份转为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集体资产转为公司制运营为方向的四大转变,加大改造力度,增加集体和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严格生态保护,加强水环境治理,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配套建设道路、沼气、供电、供水、广电通讯设施,引导村民集中居住,提高文明程度。

25、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严格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并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科学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彰显“千湖之省”的城镇特色与魅力。各级财政要加大对风景名胜区和城镇绿化的投入力度,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绿化和江岸、河岸、湖岸的绿化整治改造,支持县城、村镇绿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城镇建成区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38%和11平方米以上。

六、统筹互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6、引导各类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乡镇流动。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六个一体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发展,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乡镇流动。鼓励城市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面向农民搞好服务,城市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城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城市商贸、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向乡镇延伸,城市投融资平台为辖区乡镇建设筹集资金,城市社会资金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各类人才到乡镇服务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村(社区)任职,城市人才到乡镇建功立业。继续抓好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实现城乡

统筹发展的新突破。

27、优先支持中心镇、特色镇快速发展。加快中心镇、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中心镇、特色镇做大做强做特。逐年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中心镇、特色镇重点予以支持。中心镇、特色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由国土部门单列优先安排解决,其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探索设立镇级市,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建立城镇管理综合执法队伍、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完善城镇功能。

28、鼓励公益设施向乡镇延伸。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确保农村校舍安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到农村设立网点,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商贸流通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完善为民服务代理制,健全县乡村上下联动、功能完善、运转有序的为民服务工作体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七、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29、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村庄环境整治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鼓励有实力企业运用BT模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鼓励县(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采取市场方式设立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平等进入新一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国家和省级各类资金投入到县级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在建制镇恢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征污水处理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全部用于镇区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

30、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向城镇转移,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培养和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城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加强农村劳动者职业能力建设,

逐步健全乡镇(街道)劳动权益维护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组织,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稳定就业。

31、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要重点向中小城市和3万人以上规模的城镇倾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试点改革,建立区域统筹流转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制度,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实行集体土地资产化管理,允许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在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中,需占用农用地的,实行“先用后补,占补平衡,奖励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32、积极引导镇、村适度规模发展。按照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合理确定城镇行政区的数量和规模,提高市、镇的综合效益。各级政府重点支持镇区人口6万人以上的中心镇和镇区人口3万人以上的特色镇。要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调控、倒逼机制,把中心镇做大,将有限的资源向中心镇集中。鼓励归并功能弱小、不适宜发展的乡镇。鼓励建设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村或农村新社区,积极稳妥地推进村改居(社区),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积极探索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3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加强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机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和管理体系,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的统一。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机制,五年内基本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场棚户区改造。

34、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严格实施用地红线、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公共服务设施橙线等“六线”管理制度。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组织方式改革,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区、街(镇)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道、社区两级工作经费。把社区管理摆在城乡管理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促进社区居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城市管理人本化、科学化、数字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转变职能,优化环境,积极推行项目审批全程代理制,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办公,建设服务型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明确县、乡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能,防止执法管理缺位。要尽快研究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八、加强领导,切实保障新型城镇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35、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推进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各地党委、政府要相应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推进城镇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配齐配强重点中心镇领导班子。

36、切实增强工作合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领导干部专业培训,提高驾驭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城镇化、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37、严格考核机制。创新思路,强化手段,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不断增强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改进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省委、省政府将组织专班,定期对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充分发挥督查考核的导向作用。每年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并组织各地就城镇化工作相互观摩。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实施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 鄂政发[2011]63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 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促进全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以加快市场主体培育为核心,着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着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促进小企业快速成长和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全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今后5年,要围绕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积极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在数量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高,重点培育一批创业型、创新型、外向型、配套型、品牌型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发展速度高于全省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例逐年提高,新创办中小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持续增长;要着力构建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培育一批综合服务机构、创业辅导基地、融资担保机构、人才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与管理咨询机构,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形成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切实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加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广东省正政府令第146号)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 广东省正政府令第146号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5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5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第一条为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的管理。 第三条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应当作为建设用地成本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耕地开垦费应当专款专用,用于耕地开垦和新开垦耕地的地力培育等开支。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实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当地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建立省、市(地级以上市,下同)、县(含县级市、区,下同)补充耕地项目库;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年度计划方案,并从补充耕地项目库中安排具体项目,组织有关单位实施项目建设;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项目验收。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补充的耕地不得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划定。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实施和监督。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12.25 【实施日期】2016.12.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 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落实带薪年休假(以下筒称年休假)制度,对于保障干部职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考勤台账;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认真实施,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和休假制度落实,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各级领导要增强执行年休假制度的自觉性,带头休假,鼓励和督促本单位、本系统工作人员休假。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应当征求本人的意见,并按干部管理权限严格审批。省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因工作需要不能

安排休年休假的,需报上级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其他负责人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单位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内设机构其他人员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分别由单位分管领导、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送组织人事部门综合,报单位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审定。各地比照上述规定办理。 各单位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制订全年工作人员年休假计划,休假计划执行情况应当于次年1月底前在本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履行职责,对各单位执行年休假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既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假又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的,或普遍发放、平均发放等违反规定滥发工资报酬的,按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25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和原人事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事部令第9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一条工作人员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陕西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

陕西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检察机关 【发文字号】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79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2.03.25 【实施日期】2002.07.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79号) 《陕西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2002年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实施。 省长:程安东 2002年3月25日 陕西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申领、颁发和使用管理行政执法证件,必须遵守本办

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证件是指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作颁发的,确认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执法活动资格的证明。 第四条全省各级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统称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活动,应当统一申领和使用《陕西省行政执法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持证执法,未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第五条行政执法证件的颁发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管全省行政执法证件的监督管理工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负责其直属执法机构的行政执法证件的监督管理工作。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机关,由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行政执法证件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本地区行政执法证件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陕西省行政执法证》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加盖陕西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专用章,证件的审查、发放、管理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私自印制、发放其他任何形式的行政执法证件。 第七条申领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所在部门必须具有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 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辽政发[2008]22号 【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07.05 【实施日期】2008.07.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辽政发〔2008〕22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8年6月26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6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二○○八年七月五日 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二○○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省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一、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的新一届省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及《国务院工作规则》,制定本规则。 二、省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三、省政府工作的准则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 第二章组成人员职责四、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勤勉廉洁。 五、省政府实行省长负责制,省长领导省政府的工作。副省长协助省长工作。 六、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召集和主持省政府党组会议、省政府全体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长办公会议、省政府业务会议。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须经省政府全体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七、副省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省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并可代表省政府处理涉外事务。 八、秘书长在省长领导下,负责处理省政府的日常工作。 九、省长出国访问期间,由负责省政府常务工作的副省长代行省长职务。 十、省政府各组成部门实行厅长、主任负责制。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调查研究、推进决策科学化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决策水平,促进省第九次党代会所定目标的顺利实现,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广泛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作为基本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方式方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级领导机关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调查研究也出生产力。是否重视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反映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优劣,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关系重大,全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务必高度重视。 (二)正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现在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了解和把握真实情况,我们才能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解决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有很多重大课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面对全省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对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调查研究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了解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总结推广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使我们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能体现群众意愿。 二、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三)明确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抓调研。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经济工作为重点开展调查研究,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出谋献策。坚持围绕大局出思路。切实增强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善于立足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10〕58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鄂政发…2010?5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遏制重大以上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铁的标准、铁的面孔、铁的手腕,严格企业安全管理,严格政府和部门安全监管,严格规章制度,严格安全标准,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追究,切实减少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以上事故的发生,实现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二、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要制定企业主体责任评定标准及考评办法,建立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必须依法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按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未设立安全管理机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落实。要提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

全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保证其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同层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资源勘查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加强对省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中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省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三、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 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重大隐患由挂牌督办机构和单位委托有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整改效果评价,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及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凡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重大隐患治理的监管执法力度。要定期组织专家对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进行核查、评估,并分类分级建档。要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建立专家排查隐患制度,建立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及公告制度;在新闻媒体设立重大隐患曝光台,建立

陕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陕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殡葬管理 【发文字号】省政府令第60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08.22 【实施日期】2000.11.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60号) 《陕西省殡葬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2000年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程安东 二000年八月二十二日 陕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行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殡

葬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 第三条殡葬管理工作坚持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破除丧葬陋俗、提供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殡仪馆、火葬场等殡葬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列入当地的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积极为推行火葬创造条件。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省殡葬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殡葬管理工作。设区的市、地区行政公署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殡葬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殡葬管理工作中,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加快殡葬改革和推行火葬的工作进程,提高服务质量。 卫生、土地、工商行政管理、公安、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殡葬管理有关工作。 第六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城乡基层组织,应当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教育和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七条城市、县城以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交通方便、殡仪车辆当日可以往返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其范围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暂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区,可以按本办法的规定实行土葬。 第二章殡葬活动管理 第八条公民在实行火葬的地区死亡后,应当实行火葬。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自愿实行土葬的,可以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公墓土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资教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 鄂政发〔2012〕30 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农村中小学 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贯彻《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 一2020 年)》精神,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以改革创新的要求建立新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从根本上全面加强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适应农村义务教育需要的教师补充新机制 (一)“国标、建立国标省考、国标、省考、县聘、校用” 从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2012 年起,各地中小学新进教师,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经省编办核准招录数量后,在省人社部门指导下,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笔试,各县(市、区)负责面试、聘月和日常管理,学校负责使用。 (二)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从2012 年起,全省农

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县城,下同)新进教师,实行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补 充新机制。“新机制”建立之前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仍按原有政策进行管理,工资由各地发放,人员只出不进。 (三)按新机制招录教师的对象和数量。按新机制招录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下简称“新录用教师”) ,应志愿在农村乡镇及以下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其招录对象包括:资教生(含中央特岗生)、应届或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2012 年根据各地需求情况,公开招录2 万名左右新录用教师。2013 年及以后公开招录的数量,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自然减员数量和学生数变化情况,由省级机构编制、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批准。 (四)新录用教师的待遇。新录用教师实行年薪制。到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地方义务教育学校任教的,每人每年3. 5 万元;到其他地区任教的,每人每年3 万元。年薪按照绩效考核情况发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增。所需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新录用教师使用的事业编制,由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省歇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目然减员等因素空编的情况统筹安排。 (五)新录用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新录用教师的管理工作,组织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具体考核工作由学校按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鼓励新录用教师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但其因被解聘、辞退或其它原因离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岗位的(包括到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其年薪、编制等待遇随即终

辽宁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辽宁省政府187号文件)

辽宁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87号) 《辽宁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业经2005年9月22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省长张文岳 二○○五年十月十二日 辽宁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统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具体事务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办。 第四条省、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

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以及相关确认工作。 第五条省、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组成员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关标准,对被鉴定人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诊断并提出鉴定意见,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涉。 有关知情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为医疗卫生专家组成员和协助诊断的医疗机构的鉴定活动及其有关情况保守秘密。 第六条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依法用于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等有关费用的支付。具体征收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必须采取便于工伤职工直接领取的社会化服务方式。 第七条实行工伤保险统筹的市按照本市当年工伤保险基金结余额的30%至50%比例,从工伤保险基金中留存储备金,用于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具体留存比例和使用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储备金累计数额达到本市上一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50%时,应当调整工伤保险费率并减小储备金留存比例。 第八条用人单位按照下列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统筹: (一)用人单位应当在工商登记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统筹。 用人单位工商登记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含建设工程施工所在地,下同)不在同一市或者录用进城务工职工的,可以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统筹。 (二)用人单位跨市设置分支机构的,可以在工商登记注册地或者

84号令《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84号) 《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已经1995年7月6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发布施行。 省长蒋祝平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五日 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复垦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实行土地复垦: (一)采矿(包括挖沙、取土、采石)、烧制砖瓦陶瓷等生产活动造成地表挖损、塌陷的土地; (二)废弃的排土场、尾矿场、矸石场、灰渣场、污水池、垃圾场等; (三)修路筑堤对地表挖损而破坏的土地,废弃的水利工程,废弃的公路、铁路、站、场及道路两旁的土地,废弃的宅基地和基建用地; (四)其他原因造成破坏的土地。 第四条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对已经造成破坏的土地应当自行复垦。不能自行复垦的可以承包给其他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复垦。不愿自行复垦,也不愿承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复垦的,必须向当地市、县(含县级市,下同)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复垦费,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两年内组织复垦完毕。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等造成需要复垦的土地,有关部门已向土地的破坏者征收治理费的,应当负责土地复垦。土地管理部门不再收取复垦费。 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抗灾抢险需要复垦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复垦。 第五条1989年1月1日至本办法实施前破坏的土地,按下列办理复垦: (一)可以确认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由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制定土地复垦规划,报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审定,限期复垦。 (二)无法确认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或原单位撤销的(不包括企业兼并),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享有土地所有权单位组织群众复垦;属于国有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复垦。复垦后的国有土地,可以有偿划拨或出让给需要用地的单位使用。 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根据“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多途径、多渠道组织复垦。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 【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 【发文字号】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86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9.12 【实施日期】2015.1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186号)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已经省政府2015年第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娄勤俭 2015年9月12日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章特困人员供养 第四章受灾人员救助 第五章医疗救助 第六章教育救助 第七章住房救助 第八章就业救助 第九章临时救助 第十章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一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适用本办法。 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组织实施社会救助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困难排查、信息报送、宣传引导、公示监督等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社会救助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和社会救助受理机制,做好社会救助协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 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当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所列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六条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组织根据职责或者章程参与社会救助,开展社会帮扶活动。 第七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根据常住人口、社会救助对象数量、服务半径等因素,确定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数量。

2007-2011年湖北省委常委组成人员简历

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07年06月17日09:57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俞正声同志简历 俞正声,男,62岁,汉族,浙江绍兴人,大学学历、工程师。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至1968年12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8年12月起先后任河北省张家口市无线电六厂技术员、桥西无线电厂负责人。1975年5月起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82年9月起先后任电子工业部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计算机工业管理局系统二处处长、副总工程师、计划司副司长。1984年9月至1985年11月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负责人、副理事长、党组成员。1985年11月起先后任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青岛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长。1992年2月起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市长,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1997年8月至2001年11月先后任建设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明确为部长级)、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年11月起任湖北省委书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2007年6月当选为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 罗清泉同志简历 罗清泉,男,61岁,汉族,湖北江陵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工程师。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9月至1968年9月,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习。1968年12月起先后任长航宜昌船厂计划员、副科长、科长、副厂长、厂长。1983年9月至1985年8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85年8月至1992年3月先后任宜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92年3月起,先后任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地市合并后)、市政协主席、市委书记。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湖北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1998年3月起任湖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1999年1月起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2002年10月起先后任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十五大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委员。2007年6月当选为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 杨松同志简历(外调入) 杨松,男,56岁,汉族,河北海兴人,大学学历。197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1月至1976年2月在新疆大学学习。1970年4月至1972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地区新湖农场知青。1976年2月至1990年9月先后任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计委干事、科长、副主任,行署副专员。1990年9月至1993年1月任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3年1月起先后任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昌都地委书记,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书记。2003年1月起先后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2003年7月晋升副总警监警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2006年7月起任湖北省委副书记。2007年6月当选为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 宋育英同志简历 宋育英,女,58岁,中央党校在职大专学历。汉族,河南淅川人。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起先后任钟祥县红升公社干部、柴湖公社党委副书记、红旗公社党委第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鄂政发〔2010〕2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国家《最低工资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21号),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0年5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按区域划分为四档,各档标准及适用区域详见附件。 二、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900元、750元、670元、600元。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按每月21.75天、每天8小时进行折算。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9元、8元、7元、6.5元(含用人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三、本标准适用于我省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标准执行。 四、用人单位应根据其经济效益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与工会组织和劳动者协商,合理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标准,协商确定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其工资收入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五、月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以下项目: (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六、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最低工资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用人单位违反最低工资规定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本通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附件:全省分区域最低工资标准 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附件:湖北省分区域最低工资标准 序号:最低工资标准(元/月):适用范围 1、900元/月,9元/小时: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 2、750元/月,8元/小时: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黄石市市区、大冶市;十堰市市区;宜昌市市区;襄樊市市区;荆州市市区;孝感市市区;黄冈市市区;荆门市市区;鄂州市;随州市市区;仙桃市;潜江市。 3、670元/月,7元/小时:丹江口市、郧县;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襄阳区、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谷城县;石首市、松滋市、公安县、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汉川市、应城市、云梦县、安陆市;浠水县、武穴市、黄梅县;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咸宁市市区、嘉鱼县、赤壁市;广水市、随县;天门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 4、600元/月,6.5元/小时:阳新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兴山县、秭归县、远安县、长阳县、五峰县;南漳县、保康县;大悟县、孝昌县;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团风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咸丰县、巴东县、宣恩县、来凤县、鹤峰县;神农架林区。

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修订)

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96年9月2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38号发布,根据2014年3月1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76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和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站)、急救站、医疗美容门诊部、产院、接生站、体检站、护理院(站)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实行分级负责制。不设床位的和设置床位不足100张的医疗机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设置床位在100张以上499张以下的医院、卫生院或100张以上199张以下床位的中医医院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5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或200张以上床位的中医医院由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省中医管理行政部门审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直属的医疗机构,按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市(区)、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驻军编制内向社会开展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应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规模,分别向相应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患传染病、精神病的; (二)国有或集体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擅自离职不足5年,开除公职不足7年的; (三)执业申请人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设置护理院、站的申请人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设置坐堂医的药店,应具备规定的设置诊所的条件。 在乡镇和村设置诊所的,应具备与城市设置诊所相同的条件。 第六条在村卫生所(室)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改组职工安置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法规标题】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改组职工安置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颁布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鄂政发[2000]66号 【颁布时间】2000年10月17日 【生效时间】2000年10月17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改组职工安置 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实施意见》(鄂发〔1999〕19号),促进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省政府研究制定的《国有企业改组职工安置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已经省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有企业改组职工安置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改组企业的范围和安置职工的基本原则 改组企业,是指进行国有经济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破产、兼并联合、租赁、出售和进行公司制改造等。 国有企业改组时,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原则,依法依规处理。要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妥善安置分流职工,坚持促进企业改革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并重,切忌急功近利。要依据《劳动法》、《破产法》及其配套法规、国家和省有关规章、政策,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资金安排落实。任何企业都不得以改组为由,随意辞退职工。 国有企业改组时,应按上述原则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安置方案包括职工安置去向、再就业措施和劳动合同、工资福利、社会待遇、安置费等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安置方案的制度及执行要置于职工民主监督和政府依法监管之下。 县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结合本地区实际,分类制定企业安置职工的具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 辽政发[2002]19号 关于调整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 和省直水库供水价格及有关事宣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省政府决定从2002年3月1日起,适当调整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和省直属水库供水价格。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对自备水源取水户征收水资源费按城市供水分类办法,分为工业用水(含林、牧、渔业用水,下同)、居民用水、机关事也单位用水、经营服务业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五类。其中用于工业的,取地下水由每立方米0.15元调整到0.35元,取保护区地下水由每立方米0.20元调整到0.55元,取地表水由每立方米0.11元调整到0.25元。对自来水公司直接取水供居民生活用水部分开征水资源费。对自来水公司征收水资源费实行各类取水(含新开征的居民生活用水)综合标准,取地下水由每立方米0.15元调整到0.20元,取保护区地下水由每立方米0.20元调整到0.40元,取地表水仍维持现行每立方米0.11元不变(调整标

准详见附表一)。 二、调整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 按排水计量,居民排放的污水,收费标准由每立方米0.30元至0.40元调整到0.50至0.60元。企业(工业、商业服务业)排放的污水,流经自建地下管网后再向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地下排水管网排放的,征收标准由每立方米0.35元至0.45元调整到0.55至0.65元。企业污水直接向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排放的,征收标准由每立方米0.40至0.50元调整到0.60至0.70元。特种行业(洗车、桑拿、洗浴、经营性游泳馆及矿泉水、纯净水等高消费和高耗水行业)排放的污水,征收标准由每立方米 0.50至0.60元调整到0.70至0.80元。 三、调整省直属水库供水价格’ 供给工业用消耗水每立方米由0.32元调整到0.52元,供应城市自来水厂综合水价每立方米由0.27元调整到0.47元;农业用水价格暂不作调整,仍为每立方米0.05元(调整价格详见附表二)。 各市、县所属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市、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四、调整城市供水价格 “两费一价”(即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下同)调整的同时,相应提高城市供水价格。各市要严格按照省政府的规定,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从严控制调价的范围和幅度,认真组织召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离任时的讲话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离任时的讲话 5月16日上午,襄阳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梁伟年宣布了中央和省委关于襄阳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根据中央通知,范锐平同志不再担任湖北省委常委职务,另有任用。省委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副省长王君正兼任襄阳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范锐平同志不再担任襄阳市委书记、常委、委员。 范锐平满怀深情地说,离开湖北,离开襄阳,心中依依不舍。到襄阳工作为一生的幸运。两年来,我与市“四大家”领导一起继承了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夜以继日努力工作。坚决贯彻中央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省委、省政府“四个襄阳”的战略定位,以科学的规划推动了战略的落实,立足于中心城市的梦想启动了东津新区建设,策划和推动了一批功能性、支撑性、战略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改革了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面向全国选干部、全球选人才,启动了“两改”“两迁”,推动了各(县)市区新城新区建设,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在全国找标杆,学习借鉴超越。经济总量在历经10年之后再次超过南阳和太原,今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 范锐平说,在襄阳的每一天,都能从襄阳干部和普通市民的奋斗、奋进中感受到襄阳向上的文化,开放的胸怀、创业的追求,奉献的质朴,并从中找到加快发展的动力,克服困难的勇气。感

动之余,为自己曾经作为一名襄阳人感到一生的荣耀。也正是由于襄阳人团结齐心、众志成城,才形成襄阳今天的气场,也正是因为襄阳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放开明、创新创业,才有了襄阳跨越式发展。回首过去的每一天,激励在胸、暖流在心,衷心感谢给我们力量、信赖、包容的老同志、老领导,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感谢新襄阳人。 范锐平说,我会终身把襄阳作为故土家乡。友谊弥足珍贵,故乡永生难忘。不管新的工作岗位有多远,都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襄阳、祝福襄阳,不管离开襄阳的时间有多长,我都会铭记故土、感恩家乡。我坚信,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襄阳复兴中心城市的梦想一定能够很快成为现实。感恩襄阳人民、祝福襄阳人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湖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湖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湖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鄂政发〔2009〕4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全省征地补偿标准。现将新一轮《湖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予以公布,从2014年4月1日起执行,原征地补偿标准同时废止。 一、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征地补偿标准实施工作 实施新一轮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和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地服务与管理工作,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重大举措,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新一轮征地补偿标准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 本征地补偿标准是征收集体土地的综合补偿标准,由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部分组成(不包含青苗补偿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各地应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同期发布的征地补偿安置倍数、修正系数及青苗补偿标准确定不同地类的补偿费用。 国有农用地补偿参照此次公布的标准执行;涉及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对国有土地使用权人予以合理经济补偿,具体办法由各地制定。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由市(州)人民政府制定与公布,尚未制定新标准的暂按原标准执行。 二、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征地补偿标准衔接工作 要统筹组织好新一轮征地补偿标准实施后的各项工作,针对新标准实施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制定工作预案,防止因实施新标准引发矛盾。要加强政策解释,妥善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新一轮征地补偿标准顺利实施。本征地补偿标准实施前已依法批准征地、且地方人民政府已制定和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补偿标准按公告确定的标准执行;未制定和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按本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实施征地过程中,要严格履行告知、确认、听证等程序,充分尊重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做好批前告知和批后公告。 三、强化措施,加强对实施征地补偿标准的监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