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复习(1)

地貌复习(1)

地貌复习(1)
地貌复习(1)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海岭: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成,不包括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一条纵观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80000km,通常位于大洋中部,但在太平洋洋脊则在大洋东侧。

2、简述构造地貌分哪几个级别。

全球构造地貌----大洋和底部;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海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是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

3、简述洋底地貌类型与特征。

4、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西侧的美洲和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这种大陆边缘通常有几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大陆架没有活火山,地震活动极少;

活动大陆边缘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周围,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此外也分布于大西洋的西印度群岛、马来半岛。其结构比稳定大陆边缘复杂的多,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现代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相当普遍。

5、简述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分为新生代褶皱山带与大陆裂谷带。

新生代褶皱山带构造运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某些地段近期还有火山活动。板块的碰撞也使岩层受强大水平挤压力,造成巨大的深断裂、逆冲断裂、褶皱和倒转褶皱,是新生代地层可能被掩埋在古老地层之下,成为巨型褶皱推覆体构造山脉。

大陆裂谷带其地壳厚度一般不足30km,小于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地震显著,裂谷底部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溢流活动。预示着新洋壳的生长。

6、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一)山地特征:相对高度>200m,包括山岭、山脉、山系

(二)高原与平原特征:地形平坦,略有波状起伏。平原海拔<200m,高平原可达几百米,高原海拔高于1000M,可分为堆积平原,构造平原,高平原,剥蚀平原

(三)盆地特征:是低于周围山地的负地形,按照成因不同可分为构造盆地,侵蚀盆地,堆积盆地。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构造地貌:是指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而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力地貌。

海岭:

大洋中脊:

2、简述构造地貌分哪几个级别。

3、简述洋底地貌类型与特征。

4、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5、简述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6、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一)山地特征:相对高度>200m,包括山岭、山脉、山系(<<<)

(二)高原与平原特征:地形平坦,略有波状起伏。平原海拔<200m,高平原可达几百米,高原海拔高于1000M,可分为堆积平原,构造平原,高平原,剥蚀平原

(三)盆地特征:是低于周围山地的负地形,按照成因不同可分为构造盆地,侵蚀盆地,堆积盆地。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地貌: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2、蠕动:是指土层、岩层和其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发生的十分缓慢移动的现象。

3、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岩屑堆或岩堆)。

4、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

二、问答题

1、简述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风化作用概念:出露地表的岩石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一)物理风化作用(水分、温度、外力)

(二)化学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

2、简述崩塌形成的条件和触发因素,崩塌堆积地貌的形态特征。

崩塌形成的条件:地貌----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大,坡度越大,崩塌的可能性越大。大型崩塌主要发生在深切的高山峡谷区,濒临海蚀崖、湖蚀崖的山坡,或邻近骤水浸的水库岸的山坡等地貌部位。

地质----岩性的结构和构造结构致密有无裂隙的岩石不易发生崩塌,而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

气候----年、日温差大,易使岩石发生破碎等物理风化,在冻融过程强烈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易产生崩塌。

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暴雨增加岩体负荷,破坏岩体结构,软化黏土夹层,降低岩体之间的凝聚力,加大滑力使岩块发生崩塌。

地震及不适当的爆破破坏岩体结构,加大下滑力。人工坡脚改变斜坡外形,使上部岩体失去支撑。

崩塌堆积地貌的形态特征:倒石堆 1正在发展中的倒石堆2趋于稳定的倒石堆3稳定的倒石堆

3、概述滑坡地貌的主要形态特征,滑坡形成的条件。

滑坡地貌的主要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或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

滑坡形成的条件:1斜坡的地貌特征斜坡的高度、陡度和外形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2斜坡的物质组成与地质结构黏土和松散堆积层浸水后,凝聚力骤降,3地下水的作用对上覆岩层产生托浮力,减低斜坡的抗剪强度。

第四章:流水地貌

名词:河流阶地: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巨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

河漫滩:河水泛滥时,除了河床外被淹没的河底滩。

侵蚀基准面:是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三角洲:是有河流补给的河泥沙沉积体系,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

1、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与特征。

1不明显的冲刷带特征:位于坡地上部,接近分水岭的地带。地貌类型以浅凹地为代表,地势波状微缓,呈波状起伏,汇水量小,冲刷能力弱。

2冲刷带特征:位于斜坡中部,坡度较陡,冲刷强度大,横切面多呈V型,深度通常<0.5m 3淤积带特征:在坡麓地带,由于水流变缓,坡面径流流速减小,水流携带大量碎屑物在此堆积,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成坡积裙。

2、沟谷流水地貌发育的过程。

1切沟细沟不断侵蚀扩大发展成切沟,宽深1-2米,横剖面呈V形,沟缘较明显,沟底的纵剖面与沟身所在坡面大致平行。

2冲沟切沟进一步发育成冲沟,由于侧蚀作用,沟槽加宽,横剖面呈宽V形,沟底的纵剖

面与沟身所在坡面不一致。沟底剖面呈凹弧曲线。

3坳沟冲沟发育而成坳沟,水流的侵蚀力减弱,不载加深沟底,纵剖面坡度相当平缓,河床上有沉积物覆盖,沟谷变得平缓。

3、洪积扇的特征。

形状是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面积可达数十至数千平方千米,扇顶与沟口相连,倾角>5°,坡度向边缘逐渐减小。

4、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1)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大量因构造运动,地震活动,风化剥蚀,冰川活动等造成的碎屑物质,经过崩塌滑坡进入沟槽,为泥石流的发生奠定的物质基础。

2)暴雨和洪水: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受到暴雨的浸润,冲蚀,成为流塑状态,具有强大侵蚀和搬运能力的洪水进一步把它们转化为泥石流。

3)陡峭的沟谷:泥石流沟源多是环状洼地,利于碎屑物质的汇集,陡峭的沟谷和比降较大的河床是泥石流形成的有利条件,会使其迅猛下泄。

5、河床地貌地主要类型。

沙坡、深槽和浅滩、石质浅滩、岩槛,虎穴

5、河漫滩形成与发展过程。

粗粒沉积物一般在河床上堆积,在河流的凸岸,由于流速减缓发生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

1)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展宽加高,在平水期出露形成河漫滩的雏形。

2)河谷继续拓宽,浅滩上水流流速减小,即使是在洪水时粗粒碎屑物也不会被带上滩地,只有较细的悬移质沉积在这里。形成具有二元结构的河漫滩沉积

6、河流阶地的成因与类型。

成因:①宽广的谷底②河流向下侵蚀河流下蚀原因1构造运动2气候变化3侵蚀基准面下降类型: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1侵蚀阶地2堆积阶地

。根据阶地间接触关系及河流下切深度-1上叠阶地2内叠阶地3基座阶地4埋藏阶地。由于河流及块体运动本身作用形成的非旋回性阶地--1构造阶地2河曲阶地3河流袭多阶地4冲击锥、冲积扇阶地5滑坡、泥流阶地

7、三角洲形成条件。

1)丰富的泥沙来源。

2)海洋较弱的侵蚀搬运能力,使得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沉积。

3)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8、河流袭夺的概念及河流袭夺形成的地貌类型

河流袭夺的概念:由于分水岭两侧坡地的岩性坡角降水日照等的差别,会导致两侧剥蚀侵蚀速度的不同,从而促使分水岭向一侧移动,直至分水岭与河谷河流相连的地理现象。

地貌类型:袭夺河、被袭夺河、次成河、顺向河、袭夺湾。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

件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以地下水为主,地上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沉积、重力崩塌)为辅的可溶性岩石地貌。

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沉积、重力崩塌)为辅的破坏和改造的作用。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盐类)

2岩石的透水性(裂隙度、空隙度)

3水的溶蚀力(CO2/温度、气压)

4水的流动性(增加溶蚀能力,机械侵蚀力,主要取决于气候如降雨量)

2.喀斯特水流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分为哪几个带?

1)垂直渗透带--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以上,水的流动方向是沿着重力方向,并受季节雨量的变化影响很大。

2)季节变动带--位于丰水期潜水面和枯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受季节影响大,水流方向是由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者交替进行。

3)水平流动带该带-水常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方向接近水平,并具自由水面4)深部滞留带----该带水流具有承压性,水流方向不受主河谷的影响。

3.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1)石芽和溶洞特征:石芽分为山脊式(高度不大,1-2m,呈尖刀状或小山峰状)石林式(比较高大,>10m,形态呈笋状、柱状、菌状,在高大的石芽间是深窄的溶沟和垂直的沟壁)车轨式,棋盘式(平行或方格状排列,是水流沿平行或者斜交的构造裂隙冲蚀而成,多分布在山坡上)

2)漏斗和落水洞特征:溶斗是一种蝶形,漏斗形,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洼地,深度一般小于直径。分为塌陷漏斗(特征:多呈井状,底部有崩积物,斗壁陡峭,斗缘明显,深度比宽度大,外形呈筒状)和溶蚀漏斗(深度不大,陡壁和缓,斗缘不明显,外形多呈蝶状)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特征:深度比宽度大得多,一般宽度<10m,但深度可达100m以上。分为裂隙式落水洞(形态狭长,呈一定倾斜和弯曲状向地下延伸)和井状落水洞(深度宽度都很大)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四周多被峰林环绕,一般是多个漏斗连通而成,直径数百米至2000米不等,底部堆积着2-3m的红土层。

溶蚀谷地:平坦而开阔,谷底两侧多被峰林加峙,谷坡急陡,谷底平坦,横剖面如槽形,又称为槽谷,谷底内常有过境河穿过,在河流的作用下,谷底不仅迅速扩大,而且堆积了较厚的堆积物。

4)干谷、盲谷、地下河:

5)峰丛、峰林、孤峰特征:峰体尖锐,外形呈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山坡四周陡峭,岩石裸露,地面坎坷不平,石芽溶沟纵横交错,分布着众多的漏斗,落水洞,峡谷等。4.地下喀斯特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1溶洞地貌--①溶蚀地貌特征:洞顶平坦,向洞顶凹入②堆积地貌(石钟乳:悬垂于洞顶倒锥状、石笋:在洞底向上增高,石柱、石幔、边石堤)

5.简述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地貌特征)。

早期:覆盖在可溶性岩石上的非可溶性岩石被剥蚀,石灰岩体出露,地表水流占优势,出现溶沟,石芽,溶斗,落水洞等陷落地貌。

中期:地下喀斯特作用加强,地表水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地下水系和洞穴系统,并广泛发育溶蚀洼地,干谷,盲谷,,地面切割破碎,形成许多溶蚀谷底,峰丛,峰林等地貌。地下水作用占优势。

晚期:地下河,溶洞大量崩塌,溶蚀谷底,洼地不断扩大,以及非可溶性出露,,地表水系发育起来,河流作用重新占上风,,此时期发育成溶蚀平原,孤峰,残丘。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1.名词:风沙流:含沙的气流

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分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雅丹地貌:泛指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方向与主风向一致的风蚀土墩和

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

新月型沙丘:垂直于风向,有两个角向前延伸,迎风坡面凸而平缓,被风坡面凹入

而陡的形似新月的横向沙丘。

2.风成地貌分布区环境特点;

分布区: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大陆性冰川外缘、湿润区少植被的沙质海岸、湖岸、河岸。环境特点: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盛行;降水少,变率大且集中,蒸发作用强,地表径流贫,流水作用弱;植被稀少,疏松沙质,地表裸露;风大且频繁。

3.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特征

1石窝是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经风蚀形成许多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又可细分为石格窗和风蚀壁龛

2风蚀蘑菇

在水平节理或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上硬下软的水平岩层,经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蘑菇状岩石。

3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后形成的孤立的柱状岩石

4风蚀谷干旱荒漠地区,因暴雨洪流的冲刷形成冲沟,在长期风蚀作用的改造下逐渐加深扩大成谷,沿主风向延伸。

5风蚀残丘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和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后,残留下的孤立小丘。

6风蚀雅丹(风蚀垄槽)泛指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方向与主风向一致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

7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以椭圆形为主的,沿主风向伸展的洼地称风蚀洼地。单纯由风蚀作用造成的洼地多为小而浅的蝶形洼地,若有水,则形成湖泊。

4.新月型沙丘的形态特征与形成过程;

△盾形沙堆: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时,沙粒就从气流中沉积下来形成一种较小的盾形沙堆。

△雏形新月形沙丘:盾形沙堆形成后,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沉积下来,并逐渐堆积增高,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越来越厉害,小落沙坡不断扩大;同时,沿沙丘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5.黄土的特性

1质地均一,以粉沙(0.05~0.005毫米)为主,其含量可达60%以上;大于0.1毫米的细沙极少,小于0.005毫米的粘粒含量,一般在10%~25%之间。

2.成分复杂,富含碳酸钙

3.结构疏松,颗粒间孔隙较多(孔隙度一般在40~55%间),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别的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4.无沉积层理,但是垂直节理发育

5.易湿陷,遇水侵湿后会发生可溶性盐类(主要是CaCO3 )的溶解和部分粘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的流失,这种作用也称黄土的潜蚀作用。

6.黄土风成说的内容、。

1.风成说内容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燥、半荒燥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

依据:1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

2黄土矿物成分有高度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3距沙漠越远,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趋势;

4黄土覆盖在起伏的古地面上,有随下伏地形起伏而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层;

5黄土中含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

6黄土披盖在不同成因,形态起伏显著的古地貌上并保持相近似的厚度。

7.黄土沟间地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特征;

1黄土塬是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四周为沟谷的沟头向源侵蚀,从平面上看,黄土塬常呈花瓣状。塬的顶面部分地势极平坦,坡度不到1°,塬的边缘地带的坡度可增至5°。黄土塬如受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这时就可能有两条冲沟的沟头向中心伸展而很接近,沟头之间剩下一条极窄的长脊,称为“崾崄”。

2黄土墚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根据黄土墚的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墚两种。黄土平顶墚的顶部较平坦,宽度不一,多数为400~500 m,长可达数公里。平顶墚的横剖面略呈穹形,坡度达1°~5°,沿分水线的纵向坡度只1°~3°。墚顶向下有明显的坡折,转而为坡长较短、坡度较大(一般在10°以上)的墚坡。

3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地形呈圆穹形。峁与峁之间为地势稍凹下的宽浅分水鞍部。

8.黄土潜蚀地貌的主要类型。

1.黄土碟

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有一种碟形凹地,深数米,直径10~20 m,称为黄土碟。它是由于

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发生压缩或沉陷使地面陷落而成的。

2.陷穴(黄土溶斗)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的穴状洼地,它向下延伸可达10-20 m,常发育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或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使黄土陷落而成。陷穴按形态可分为竖井状陷穴和漏斗状陷穴。有些陷穴成串珠状分布,下部有通道相连,它们多分布在坡面长或坡度大的墚峁斜坡上。串珠状陷穴的穴间孔道经长期潜蚀和崩塌可不断扩大,陷穴遭到破坏,使沟床加深并伸长。

3、黄土桥

两个或几个陷穴不断扩大,下部由地下水流串通不断扩大其间孔道,则在陷穴之间未崩塌的残留土体就形成黄土桥。

4.黄土柱

黄土柱是分布在沟边的柱状黄土体,它是由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潜蚀和崩塌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黄土陡坡经崩塌残留的黄土部分。黄土柱可高达数米。

一、名词解释:

冰蚀作用:冰川所以具有侵蚀力、能侵蚀地表,主要靠冰中所含的岩石碎块(冰碛)。

特别是冰川底部的石块突出时,就成为铁犁和锉刀一样的有力工具。冰川的侵蚀方式可分两种,即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冰斗:围椅状,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通过发展,在谷地源头多冰斗汇合,冰坎往往不明显或消失,此时,称为围谷或冰窖。

角峰:不同方向多个冰斗后壁后退,成棱角状陡峻山峰。由于坡陡,上部冰雪难停积,外力以冻融风化,雪崩,冰崩作用为主,陡直,中下部主要是冰川雪蚀霜冻作用,导致内凹。

刃脊斗壁后退,二个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不断下降,最终薄陡,刀刃状锯齿形山脊。

羊背石:它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区,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故称。羊背石表面常留下一些擦痕和磨光面。

冻土:是温度小于零度,含冰的土层或岩石。按其冻结时间长短,可分季节冻土(冬冻夏融)和多年冻土(常年不化)。

冻融作用:指冻土层中水分的冻结与融化,是冰缘地貌发育德最活跃因素。

二、简述题

1、冰川谷的特点。

冰川槽谷的横剖面近似U字形,谷底开阔平缓,两壁边坡陡峭(1)谷地两侧常有谷肩和冰川切削山嘴而成的三角面。(2)冰床上常有冰川差别侵蚀形成的冰坎与冰盆,这种差别侵蚀与冰床基岩的岩性、节理、构造及冰前期河床纵剖面的原始起伏有关。(3)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出现悬谷。

2、什么是冰碛物,有什么特点?

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许多岩屑物质,接受周围山区因冻融风化、雪崩、泥石流等作用所造成的坠落堆积物,不加分选的随冰川运动而位移,这些被冰川搬运的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称冰碛物

特点:由砾、沙、粉砾、粘土物质组成的泥杂堆积、分选性差;砾石磨圆度比河流差,但侧碛与底碛会与两侧或底部磨擦。擦痕、磨光面、石英沙粒棱角尖锐,在冰川研磨下颗粒常具贝壳状断口;冰碛物里的矿物成分和冰川源头、冰川下覆基岩性质一致;一般缺乏层理构造。

3、冰碛地貌的类型与特征。

(一)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二)侧碛堤随冰川退却,原聚集于冰川两侧边缘的大量碎屑物质,出露地表,形成了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状冰碛堤岗,称之为多列式,冰川衰退的阶段性。

(三)终碛垄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侧缓,外侧陡,相对高度因地而异

(四)鼓丘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长轴方向平行于冰流方向。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它的高度可达数十米。鼓丘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常成群分布。山谷冰川终碛堤堤内也有鼓丘分布,但数量较少。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4、冰水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

(一)蛇形丘(Eskers)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它的长度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高10~30m,有时可达70~80m,底宽几十米至几百米,丘顶较狭窄,仅数

米宽,顶部平缓,两侧坡度约10~20°(图5-16)。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

(二)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

冰砾阜:

冰砾阜阶地:

锅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

冰水扇:冰水扇堆积物由分选中等的沙砾组成,含少量漂砾,向下游粒径明显变小,磨圆度显著变好,常有层理出现但极不规则。

冰水平原:几个冰水扇相互连接就成为冰水平原,又名外冲平原。

5、冰期划分的地貌依据。

(一)冰碛物的岩性组成和风化程度1、冰碛物岩性组合。2、冰碛物的风化程度。

(二)间冰期沉积

(三)冰川堆积地貌

(四)冰蚀地貌

6、冰缘地貌的主要类型。

(一)雪蚀洼地与山原阶地

(二)石海和石河

(三)多边形土和石环、石圈、石带

(四)热融地貌与融冻泥流地貌

(五)冰丘和冰锥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精选.)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A卷【第1页共2 页】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另一种 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分析湖北省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 图1滑坡纵切面示意图 A卷【第2页共2 页】

地貌的观察

地貌的观察 【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观察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2.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观察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诱思 2017年8月6日清晨,来自新高二的59名地理爱好者来到山地南侧,当强烈褶皱的山体呈现于眼前时,指导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方向的判别,向斜的构造线方向,向斜山的形成原因,岩石的风化过程,山间洼地炎热的原因……该考察报告中主要说明了地质观察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新知检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规模大小: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链接生活:五一期间小明班级的几位地质爱好者到南京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对玄武岩地貌进行考察。请说明其考察的顺序。 提示先从远处观察地质地貌总体分布及形状,再到地貌区仔细考察其微观情况。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 2.高度 3.坡度 (1)坡度:主要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表示,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2)坡向:根据与太阳光的关系可以分为阳坡和阴坡;根据与风向的关系可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 (3)高度和坡度组合:可以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链接生活:一驴友在山区旅游时想及时获知所经过地点的海拔并记录所经过路线大体坡度。请说明其如何操作。 提示可使用手机或定位系统获知当地的海拔;记录所经地区路线长度,根据海拔可计算出当地的坡度。 三、问题探究 有一学生在《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地质构造考察(以观音峡为例)》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 观音峡,又名文笔峡,位于毛背沱和施家梁之间,全长3.7千米,下、中三叠统(飞仙观组、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石灰岩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厚层长石石英砂岩。谷深330~530米,谷宽200~300米。枯水期江面最窄处为150米。岸壁陡峭,伴多层溶洞;植被繁茂,育万种生灵。河水泉水沿崖飞泻直下,汽车火车借江擦肩而行。江轮汽笛声声,渔船应和绵绵,更增添了峡之情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合材料探究: 在这一部分考察报告中,主要分析地貌哪一方面的内容? 提示相对高度、坡度、地质组成等情况。 四、名师精讲:地貌的观察与分析 1.地貌形态的观测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 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 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 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现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 70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 卷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另一种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地形地质作用与地貌专题

专题 地质作用与地貌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岩石类型及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按照岩石成因可以分为: 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而成,在地表以下凝结(花岗岩)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又叫火成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由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化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例1:(2011·大纲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变质岩 知识点二:地质作用与地貌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 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 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 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 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 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 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 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 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 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板块相撞(消亡边 界)地区 运动结果

地形地貌专题 考核

地球表面形态 12.30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20*3=60分) 1.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 .花岗岩、玄武岩 B .石灰岩、砂岩 C .石英岩、大理岩 D .大理岩、石灰岩 2.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构造地带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化作用 D .风力沉积作用 读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4~5题。 4. 图1所示地貌名称为( )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5.图2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风力侵蚀 B .风力堆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 6、关于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向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利于隧道工程建设 C.背斜谷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形成自流水盆地 D.水库建设应该避开断层带 7、红海将会不断扩大的是因为它位于(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撞处 C.板块的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 8.右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I 、II 、III 、IV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I 、II B III 、IV C I 、III D II 、IV

9.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1.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 A.生长边界 B.陆地边界 C.消亡边界 D.海洋边界 12.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 该区域先后发生()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①处的岩浆侵入活动发生() A.在褶皱运动之前 B.在断层运动之后 C.在断层运动之前 D.在图中④处岩层形成之前 14.图中②处的山地成因是()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15.造成③处易成谷地的内因是() A.岩石破碎 B.挤压力大 C.张力影响 D.侵蚀作用 下图为“内蒙古某山一处花岗岩‘石林’景观”。完成16题。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规模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地貌组成。如高原地貌的层次性: 2.观察地貌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即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观察更小级别的地貌。如:山地→山岭→陡崖。 判断 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2.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1)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影响:坡度大于15°不适宜种植;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2.5%~3%。 3.坡向: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除此以外,还要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思考怎样描述南北半球东西向山脉坡向的不同之处? 答案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多,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南半球则北坡是阳坡,南坡是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要根据当地的盛行风向来判定。

探究点地貌观察 某地理研学团队计划对贺兰山进行研学探究,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队员们对贺兰山周边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读,确定了观察步骤和方法。按照前往贺兰山C地点的过程,逐步对贺兰山整体、山体的一侧坡地、山麓的冲积扇体进行观察。读“贺兰山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贺兰山整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图A ),根据经纬网和海拔,判断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根据等高线描述贺兰山的形态特征。 答案主要地貌类型:西部是山地,东部有地势较平坦的平原。 贺兰山海拔较高,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较窄;山地东西不对称,西坡和缓,坡度较小,东坡陡峻。 2.对贺兰山图A中局部地区进行放大(图B),观察图B,说出图中主要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答案主要是山体东南侧的坡地。地势起伏大,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3.对图B中的局部山麓地带放大(图C),根据等高线判断,图C的东南半壁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冲积扇。理由:①等高线突然变得稀疏,坡度上陡下缓;②等高线呈圆弧形,呈现出以山谷出口处为顶部的扇形。 4.对图C中东南部的地形不同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组成物的颗粒大小有什么规律? 答案扇顶颗粒物最粗,越往下部的扇缘,颗粒物越细,边缘最细。 5.结合对图示区域地貌的判读,总结观察地貌的一般方法。 答案先进行宏观地貌的观察,图A 总体是山地和平原;在此基础上观察次一级地貌,图B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高中地理 地形地貌专题复习(含答案)

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 ℃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1~3题。 1.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 A.500米以下B.1500~2000米 C.2500~3000米D.3500~4000米 2.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冻融堆积B.冻融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3.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 A.南坡沟谷 B.北坡沟谷 C.南坡高地 D.北坡高地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 )

A.起伏和缓 B.陡峭高峻 C.低洼积水 D.平坦广阔 5.当地的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 ) A.岩层性质差异 B.岩块断裂上升 C.岩浆向上喷发 D.岩层挤压隆起 冰帽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下图为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附近丘陵地貌(a~d)剖面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丘陵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风化作用 7.丘陵地貌a~d( ) A.厚度由大到小 B.组成颗粒物由大到小 C.坡度由小到大 D.形成年代由新到老 8.冰帽附近丘陵地貌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 A.气候变暖B.气候变冷 C.气候变湿D.气候变干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挪威,位于欧洲的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是北欧四国中海岸线最长、港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挪威的海岸线长度足足有2.1万公里,比海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7.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8.猪背岭:倾斜坡角度为40~45°的单面山 9.地貌的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一、专题精析 (一)关于地质地形地貌的有关知识 1、地壳的组成(元素、矿物、岩石) 2、地质作用(概念、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地壳运动(分类、机制、地形、构造、地貌) 4、外力作用与地形、地貌 5、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岩浆活动金属矿产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 火山爆发温泉变质作用 6、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7、地壳物质循环(包括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地形地势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形成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地形 1、地形的特点的描述 a 对高度(地形的起伏)b平均海拔(地形的高低)c地形的类型d主要地形类型e地势 2、各类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 3、地形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 4、地形的分布(各大洲及我国地形的特点)1)各大洲分布 (2)我国地形分布 5、地形类型的判断(依经纬度位置判断、依“等高线”判断、依河流判断、依等温线判断、依等降水量线判断、依等潜水位线判断、) 6、地形的部位的判断(山谷、山岭、山坡、山脊、鞍部、陡崖等) 7、地形、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地形不仅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且是和气候一样的两大基本要素之一。 (1)地形与气候 A、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道作用、阻挡作用(例如北美洲气候的形成),热力作用(例如青藏高原、东非高原、横断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界线作用(如秦岭)。 B、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影响地形,使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地形与植被、自然带 A、地形对植被、自然带的作用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地域分布(如喜马拉雅山南坡)。 非地带性因素(如南美洲温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B、植被对地质、地形、地貌的影响(参与沉积的形成,促成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3)地形与水文 A、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a、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 b、地形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分水岭划分流域)、河流的形态,干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4.2 地貌的观察 学案设计

地貌的观察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观察的方法。(区域认知) 2.学会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分析地貌高度和坡度特征。(综合思维) 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知识链接: 1

2.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例如,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知识点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与地貌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与地貌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3.综合观察地貌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思考

地貌学试题答案 4

1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 (1.气候变化 (2.基准面变化 (3.构造运动 2简述分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分化作用的方式: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主要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它使岩石中可溶的矿物逐步溶蚀流失或渗到风化壳的下层,在新的环境下又可能重新沉积。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溶解作用、、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过程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系对围岩产生的压力。生物的化学风化,是指生物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各种化合物和微生物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 由此可见,岩石的风化,实质上只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他们彼此互相联系。物理风化作用,加大岩石的空隙度,使岩石获得较好的通透性,这样就更有利于含水量、气体和微生物的侵入。岩石崩解为较小的颗粒,使表面积增加,更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 3比较山麓剥蚀面和准平原的区别: 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虽然它们都形成了接近平原的地面,但是它们形成的气候条件不同,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另外作用力不同,山麓面是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 四、简述流水地貌发育过程: 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如果一个地区经过一段时间迅速抬升后,地壳长期保持稳定,流域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 1.幼年期:顺向河沿着原始地面倾斜发育。某流域地壳抬升后的初期,地貌景

地形地貌划分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16种常见地貌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6种常见地貌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岩石地貌类型之一。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3、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

地质地形专题

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系列(二):地质地形专题 ⑴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 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例1: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形成。(可类于四川盆地) 例2: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例3: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冰川作用 金字塔多年来不断遭受着破坏,遭破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风化与风蚀作用 例4: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落基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 例5:地貌倒置的产生: 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称为山岭。 日本(台湾)火山地震的原因: 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 (3) 东南亚(南亚)多火山地震原因: 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 注:必须答出具体的板块名称和交界是挤压还是拉伸表明是生长或是消亡。 (4)七大洲地形地势特点: 分析地形地势特点重要因素:什么地形;地形走向;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地表状况 亚洲:①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高原山地占地面积广; ②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东部裂谷; ②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①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冰川广布; ②地势地平,南北高,中间低 北美洲:①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地,东部山地高原,中部平原,北部冰川; ②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美洲:①西部山地,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①地形三分,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地; ②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南极洲:①海拔高;地形以冰川为主 (5)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2019(秋)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1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 视频、图像,识别3~ 4种地貌,描述其景 观的主要特点 1.观察、识别、描述不同地貌特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 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能够描述不同区域地貌景观的观察方式。【区域认知】 3.能够描述分析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及成因。【综合思维】 4.通过观察优美的地貌景观,树立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点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观察顺序 (1)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 (2)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

3.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 知识清单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地貌观察内容:高度和坡度。 2.高度观察 (1)分类: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即海拔 (2)绝对高度: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3)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3.坡度观察 (1)观察内容:坡度和坡向,其中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2)坡度 ①大小表示: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②影响:水土流失;交通建设等。 2

①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②影响:不同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4)高度和坡度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 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阴坡和阳坡 3

地貌学试题答案 7

一、名词解释(3′×10) 1.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既是岩石地貌,又是造形地貌,这给判别丹霞地貌带来较大的操作上的难度。目前,它已被广泛接受为“红色陆相碎屑岩”的岩性基础,形态上以“赤璧丹崖”为特色,红层是形成丹霞地貌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红层,应当指具有红色调的碎屑岩系,这样既包括紫红色砂砾岩,又包容虽夹有其它颜色,但以红色调为主的岩系,和以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和火山碎屑岩等 2.季候泥:由冰水湖泊所形成的沉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天冰融水增多,携大颗粒碎屑入湖沉积,颜色较淡;秋季冰融水剧减,长久悬浮湖水中的粘土胶粒开始沉淀,颜色较深。这样就形成了季候泥,也叫纹泥。 3.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4.潮汐作用: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降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 5.背斜:褶曲的基本形态。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背斜成为山岭。但是,由于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而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6.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7.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8.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它的高度不等,新月形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坡称迎风坡,坡形微凸而缓,相反的一坡称背风坡,或叫落沙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9.分水岭:分水岭是指河流之间、把相邻流域分隔开来的高地。在自然界,分水岭可以是山地、丘陵、高地等。多数情况下分水岭是不对称的 10.褶皱:由于水平力的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 二、简答题:(8′×5) 1 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 (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包括氧化过程,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溶解作用 (3)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2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流域内具备丰富的固体物质:这些物质大多是由崩塌、滑坡所造成。在构造破碎、地震活动、风化剥蚀或冰川活动强烈的沟谷流域,有大量的沙砾碎屑物质。 (2)充足的含水量条件:含水量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暴雨和洪水是诱发泥石流的必备条件。 (3)比较大的沟床纵坡:有利于泥石流体推移下行。泥石流的源头多呈环型洼地,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与水流的聚集,是碎屑物质和水的主要供给区。陡峭的沟坡和比降大的沟床,使其快速形成泥石流。 3简述河流的侵蚀发育过程? (1)幼年期:顺向河沿着原始地面倾斜发育。某流域地壳抬升后的初期,地貌景观如同有轻度河流作用的高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只有很稀疏的水文网,河谷不深,谷底狭窄,与坡顶和分水岭地面有一明显的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