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复习资料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复习资料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复习资料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复习资料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复习资料:

第一章工具书概说

1.工具书:汇集各种资料,并以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查阅的一种图书。

2.工具书的性质:

(1)知识性:提供知识性而非研究性信息

(2)资料性:可参考的背景资料

(3)时代性:内容及编辑背景的时代性

(4)易检性:提供人所共知的检索方法

3.《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大型丛书,共收录图书10254种,分装36000多册。编辑始于乾隆37年(1772年),历时十年完成。是一部保存文化典籍、弘扬学术思想的鸿篇巨制。但,乾隆在下发谕旨中明确他修书“稽古右文”目的的同时,“寓禁于征”也是另外一个目的,许多被认为违碍或禁忌的图书也同时遭到了删改、抽毁甚至焚烬,其数量之多几乎相当于全书收录之全部。据近人陈乃乾在《禁书总录》中统计被全毁、抽毁的书籍近3000种。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清人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4.工具书的功用

(1)解决字词问题(2)提供文献线索(3)查找事实性资料(4)查找专题资料

5.类书:辑录古籍片段资料、或整篇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

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

6.百科全书:是知识总汇之书,“是一切知识门类广泛的概述性的著作。”

7.政书:典章制度专史。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8.年鉴:系统汇集一年度重要时事文献、学科进展及各项统计资料,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

一般是逐年编辑、连续出版。

9.索引:将文献内容或篇目按一定方法编辑,以提供文献线索的工具书。

10.分类与主题的区别:

⑴分类:①有一个总体的体系分类,再由该体系分类组织编制词条;

②类目不等于标目(条目);

③必须加以分类索引。

⑵主题:①具备分散、直指性的特征,需附加排序方法;

②类目等于标目;

③较符合用户检索习惯。

11.部首法:以部首归并汉字的一种方法。古代汉字多“以意定部”,现代据“字形归部”。《康

熙字典》《中华大字典》部首归并歌诀:

一二子中寻,三画问丑寅,

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

七酉八九戌,其余亥中存。

12.四角号码:横1竖23点捺,叉4插5方块6,角78八9是小,点下一横为0头。

123为单笔,0456789为复笔。

在给号时,取号时,凡能取复笔的笔形,则不取单笔,即所谓“取大不取小”。

取角规则

⑴取角顺序:每字按(1)左上角(2)右上角(3)左下角(4)右下角的次序取四个角的

号码。

举例:端——先取左上角0,其次取右上角2再取左下角1,最后取右下角2,端=0212。

⑵两种取“0”规则

①一个字的上部或下部只有一个笔形,不论该笔形在什么位置,均算左角,右角取“0”

例:宣=3010 亏=1020 直=4010 木=4090

②一个笔形在一个角上已用过一次,再充作其它角笔形时,算“0”。

例:持=5404 王=1010 十=4000

⑶特殊笔形的取角规则:口門鬥行四笔形组成的字,下角改取内部笔形。

例:因=6043≠6000 閉=7724≠7722 鬬=7712≠7722 衡=2143≠2122

⑷一个角由两个笔形构成时的取角规则

①一个角由两个单笔或一个单笔和一个复笔构成,取角只看左右,不管高低。

例:肯=2122 右上角取1不取2 病=0012 左下角取1不取2

物=2752 右上角取7不取2 帝=0022 下两角取22不取40

②一个角上有两个复笔,取角只看高低,不管左右。

例:功=1412 右上角取4不取7 鸭=6752 左下角取5不取6

盛=5310 左上角取5不取7 内=4022 上两角取40不取77

⑸撇被下面笔形所托,取托在下面的笔形作下角。

例:石=1060 辟=7064

⑹附角规则:附角决定同号码字的排列顺序。规定以一个字右下角上方最贴近且露锋芒的

笔形作附角。

例:芒=4471 0 固=6060 4

第二章查考汉语字、词

1.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字书是《史籀篇》,传说为周宣王太史所作。

2.《尔雅》十九篇,最早的词典。先秦已有,完成于汉代,后成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尔雅》还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3.《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是我国辞书发展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究字源、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

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

其意义如下:⑴《说文解字》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学说。

⑵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⑶《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

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桥梁。

⑷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

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

4.《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依据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其特点如下:⑴收字多。字之别体、俗写均录,字体似而音义异者编为“疑似”,另列“备考”、“补正”;

⑵注音最全面,搜罗字音完备,凡是韵书所载依序排列;

⑶释义求古,义例多为原始出处。

5.《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其特点如下:⑴兼具语文词典和百科辞典双重性质。

⑵全书除收录一般字词、成语典故、重要人名地名、古今名著、历史文物典

章制度之外,还收录120多个学科常用名词术语。

⑶在内容上,以解决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解难释疑”需要,以介绍基本知

识为主,注重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⑷在注释体例上,先注音,后释义,引文有书证,并注明出处。

6.《辞源》: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它始编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简编,历时数十载,几经修订,至1983年才完全大功告成。其收词内容一般止于1840年以前的古代汉语、一般词语、常用词语、成语、典故,兼收各种术语、人名、地名、书名、文物、典章制度。其特点是全书用繁体字,专于求本、重在溯源。释义简明、用浅近的文言。

7. 平水韵:金代平水书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之官员)王文郁作《新刊韵略》并旧韵为106个韵,后来刘渊刻书刊行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7韵(此书已佚,仅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这就是所谓“平水韵”。

8.训诂:训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

义(或词义)就叫“训诂”,按照文字解释方式可分为形训、音训和义训三种。广义的训诂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训诂学历史、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9.《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臧镛堂、臧礼堂等纂校。嘉庆三年(1798)刊行。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一韵一卷,共106卷,别有补遗106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收字13349字(异体字不在内)。

《经籍纂诂》最大的优点是以单字为单位,集中汇集训诂资料,且资料齐全。“检一字而诸训皆存”。

10.联绵词举例:双声词:如,叮当、彷佛

迭韵词:如,叮咛、踌躇

双声兼迭韵:如,玲珑、辗转

非双声非迭韵:如,鹦鹉

迭字衍声复词,亦有人将之归为联绵词。古人称之为重言:如,翩翩、烈烈

11.通训法:把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词类集在一起,训释他们基本的、通用的意义。

第三章查找古今图书

1.古籍:指辛亥革命以前人的著作或后人整理的本子。

2.版本:有两个含义:①相对于稿本或写本而言,指印刷本。

②指由于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时间、或印刷方法及质量、收藏等的

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出版物。如文渊阁本、经厂本;浙本、麻沙本;

宋本、元本;石印本、影印本;精刻本、善本;汲古阁本。

3.善本:时间上一般指清乾隆以前的稿本或刻本。按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组定义:

凡具有古籍的历史文物性、艺术性、资料性三者之一者,即可定为善本。

4.《四库全书》: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它的编纂目的是“稽古右文”、“寓禁于征”。

《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之后,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合称“四库七阁”。仍现存的有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津阁本。

5.《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为

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

6.我国最早的古籍典藏目录(史志)是《汉书·艺文志》。

7.丛书: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套书,是把各种单独的著作汇集起来,给它冠以总名的

一套书。

8.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可算为丛书的鼻祖,辑成于南宋宁宗嘉泰2年(1202年)。

9.《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共分三册。

第一册《总目》,分“汇编”、“类编”两部分。“汇编”分杂篡、辑佚、郡邑、氏族、独撰五类,主要是四部各类兼容的丛书,具有综合性质。“类编”收经、史、子、集四类。书后有1、“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反映了国内41所图书馆收藏古籍丛书的情况,2、“丛书书名索引”3、字头笔画检字。本册可按类及丛书名两种途径检索某部丛书包含哪些古籍及其收藏情况。

第二册《子目》,将丛书中的38891种单独著作按经、史、子、集编排,并注明其被哪些丛书收录。

第三册《索引》,分“子目著者索引”和“子目书名索引”两种。

10.《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了解即可):该书目编辑委员会编。该书目共著录除台湾地区以外中国大陆781个单位的藏书约6万多种,13万部。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断至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在收录之列。

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出版。

著录项目有书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

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

11.清末藏书四大家及其书目:

藏书楼地址主人书目版本

海源阁山东聊城杨绍和《楹书隅录》1912年武进董康补刻本

十万卷楼归安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路氏皕宋楼刻本

铁琴铜剑楼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八千卷楼钱塘丁凯《善本书室藏书志》丁氏刊本

12.国家书目:揭示与报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版的所有图书及其他出版物的目录。包

括报道最近出版物的现行国家书目和反映一定时期内出版物的回溯性国家书

目。

第四章查考古籍篇目文句

1.总集与别集的区别:总集指的是多人著作集,而别集指的是个人作品集。

2.诗文纪事:一般以一代为限,既摘引众多作家的诗文名篇,又辑录作家生平或诗文评论等

方面资料,具有诗文总集和诗文史料汇编的双重性质。

3.语词索引:一种按照字母顺序编排,以作品中的所有段落、关键词为标引对象,并通过这些段落或短语对与之相关的文句进行检索的索引。在机器标引领域,则指一种按字母顺序编排的以文献中出现的每一词为标引对象的逐词索引。(《哈罗德图书馆员术语词典》)

4.哈佛燕京学社,英文全称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是由美国铝业公司创办人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artin.Hall)的遗产捐赠,由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联合创办,1928年1月24日正式成立,旨在从事中国及东亚历史文化的研究。1930年,该学社成立“引得编纂处”,专门从事古籍索引的编制出版工作。从1930—1950年间,共编制出版了64种古籍索引,其中附标校全文的引得特刊23种,仅有索引未附原文的引得正刊41种。这些索引对推动我国早期的索引理论研究及索引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十三经索引》:叶绍均编,1934年开明书店印行。索引底本上海世界书局影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是一部以首字为标目的索引。十三经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的统称。包括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6.《佩文韵府》(了解即可):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单字约一万个,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

第五章查考报刊论文

1.邸报:是封建宫廷用以发布皇帝谕旨、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与政治消息的报纸,由地方政

府派驻京师的邸吏负责传发。邸报也称朝报、条报、京报、状报,或邸抄、阁抄。

关于邸报出现的时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出现在春秋时代(曾虚白《中国新闻史》)也有人认为出现在西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但最晚不晚于唐代。唐末孙可之

《经纬集》记载过《开元杂报》,斯坦因劫走、现藏于不列颠博物馆的唐僖宗光启三

年(887年)《进奏院状》是现存最早的邸报

2.宗教报刊代表:

⑴马礼逊1815年8月5日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马六甲,中文月刊,1838年停

刊)

⑵郭实腊1833年8月1日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广州,中文月刊,1838年停刊)

3.政论报刊: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The North-China Herald)创刊于1850年。

1858年《香港中外新报》(1874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日刊),1864年《香港华字

西报》,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是中国人最早自办成功的近代报纸。上

海的《申报》创刊于1872年,这几种报纸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

4.“五四”时期报刊:

⑴《新青年》(1915年9月-1922年7月)

⑵《每周评论》(1918年12月1919年8月)

⑶《向导》周报(1922年9月-1927年)

⑷《湘江评论》(1919年7月-8月)

5.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红色中华》,1931年12月创刊于瑞金,1937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并定为党中央机关报,1941年终刊,与《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1947年停刊。1948年6月15日,创刊于1946年5月15日的《(晋察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人民日报》。

第六章查考人物传记

1.《室名别号索引》: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7年。收录先秦至清末人物室名、别号17000

条。但只收三字以上室名。

2.《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德芸编,岭南大学图书馆1937年刊行。收录别名7万多条,可

作为前书的补充。

3.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谥法:给予谥号的方法。

5.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的一种要求。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

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否则认为极不礼貌。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

音的字。

6.谥号种类及回避方法:

⑴种类:①公讳或国讳:回避君王的名字,一般适用于过去七世代以内。

②家讳:避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

③圣人讳:回避圣人的名字,例如邱姓就因避讳孔子的名字“丘”而产生。

⑵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

改字法: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如世改人,避李世民的讳

空字法: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例如“观世音”被称为“观音”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缺笔法: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少写一笔。

7.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从

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载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

8.“学案”:是一种编纂和研究传统学术思想史的著述方式。“学案”之名,正式出现于明代

中后期,耿定向撰《陆杨二先生学案》,刘元卿编《诸儒学案》,是以“学案”名

书的早期著作。真正内容系统完整、体例严密成熟的“学案”体著作,应以黄宗

羲《明儒学案》和由黄宗羲创始、经全祖望纂定的《宋元学案》二书为最善。这

两种学案与后来的《宋学渊源记》《国朝汉学师承记》《清儒学案小识》堪称宋元

明清四朝学术总汇。

9.地方志:简称方志,是记载某一地方人文及自然地理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专书。

10.碑志:指镌刻于石碑上的书法、文辞,包括碑铭和墓志铭。碑铭的范围很广,有封禅和

纪功的刻文和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墓碑文则是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

章最后有韵文,称作铭。

11.碑传文:就是在宫庙墓前建立的石碑上刻有前人事迹的文字材料,可补古籍、史传之不

足。

12.进士题名碑录: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凡考中进士者的姓名均被刻在石碑上,即进士题名

碑,刊印成册,即进士题名碑录。

第七章查考地方文献

1.裴秀(224年-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人。西晋政治家,地图学家。著有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在其序中提出了对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影响很大的“制图六体”。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指标定的方向,道里指地于地之间的距离,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释则莫衷一是,一般认为此指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

2.贾耽(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绘制有《海内华夷图》。《海内华夷图》继承裴秀首创的“制图六体”,并古墨今朱法并注古今地名,“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古殊文”。

3.杨守敬(1839—1915),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历代舆地图》1906~11年陆续刊行。本图系一多卷本的中国历史参考地图集,其分34图组,分订为34册。刻图以清初实测地图蓝本,历代正史地理志为考订。详细表示了中国历代疆域、政区、都邑等,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历史地图集。

4.《皇舆全览图》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正式开始测绘,至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基本告成。全图共计41幅,以天文观测为基础,以经纬度制图法绘制,是中国第一次采用经纬网作图的著名地图。

5.(了解即可)《中国历史地图集》由谭其骧(1911-1992)主编,中华地图社1974年出版。

该地图集以杨守敬《历代舆地图》为蓝本,1954年开始绘制。地图集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反映了1840年以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政区设置变迁和部族分布情况。

6.地方志:也称方志,是记载某一区域内自然地理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沿革的

专书。

⑴从记载范围上划分,方志可分为一统志、省志、县志、乡志、村志等。

⑵从记载内容划分,有综合性志书,也有专门性方志。

方志的历史可追溯到《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山海经》,秦汉郡书、地理志、都邑簿是方志的早期形态,东汉《越绝书》可称最早的方志。隋唐时期的图经已经具备方志的体例。

7.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

第八章查考历表年表

1.最早的纪年方法:帝号纪年或王位纪年,即以王公在位的年次为序纪年,如西周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鲁隐公元年。

2.年表:用以查考历法年代对照和编年史事实的一种工具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纯纪

年的,二是纪年又纪事的,也称“史事年表”或“大事记”,一般以年代为序记录大事。年表是纪传体史籍的一种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可以依照年代顺序排列人物事件。如《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等,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如《汉书》、《新唐书》等也撰有各类年表。

3.历表:也称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的工具书。

历法:依一定法则将年月日组合起来,用以推定岁时节候的方法。古今中外的历法,归结起来可分为三大类:阳历、阴历、阴阳历。

第九章查考百科资料

1.类书:辑录古籍片段资料、或整篇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

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

2.类书与百科全书:

⑴相同点:①早期均具有教科书性质。古代类书曾经是储君的教科书;百科全书则为古希

腊先贤的教案。

②内容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全貌。

③编辑方法均曾采用分类形式,反映深入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⑵不同点:①编纂方法方面,类书以辑录资料为主,提倡“述而不作”。百科全书则是综述

资料,对知识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均有评价,具有评述性特征。

②内容方面,类书“区分胪列,靡所不载”,“凡在六合之内,巨细靡遗”。百科

全书则以学科知识为主,是对知识内容的“广泛的、概述性的著作”。

③编排体例方面,类书以类系事,韵部编排法则“以韵统字,以字隶事”。现代

百科则以字顺主题为主。

④资料来源方面,类书来自各类古籍,“类事之书,兼收四部”。现代百科全书词

条多由各学科专家学者撰写,反映多学科术语概念。

3.《北堂书钞》:(唐)虞世南编,160卷,80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类书。

4.“宋代四大部”:

⑴《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初名《太平总类》,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1000卷,55部。

⑵《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500卷,小说、笔记总集。

⑶《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1000卷,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是一部上接《文选》,下

至晚唐的诗文总集。

⑷《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成书于大中祥符六年,1000卷,是宋代最大类书,最大

价值是校史、补史。

5.《永乐大典》:明代类书的代表作,明解缙等编,初成于永乐二年,名曰《文献集成》。永乐六年重修完成,改称《永乐大典》,共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3亿7千万字,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类书。全书按洪武正韵编排,是韵编类书的代表作。

6.《古今图书集成》:清代类书的代表作,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康熙四十五年完成,雍正六年重编后刊出。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全书10000卷,目录40卷,6汇编,32典,6109部,共1亿6千万字,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7.政书:记载典章制度内容及其沿革的专书,即制度史。

8.“三通”:现存最早者为(唐)杜佑的《通典》,它与(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

的《文献通考》被后世统称“三通”。

9.“十通”:“三通”与清代以后出现的七部续作,统称“十通”。

书名卷数作者书名卷数作者

《通典》200卷杜佑《续文献通考》250卷清官修

《通志》200卷郑樵《清朝通典》100卷同上

《文献通考》348卷马端临《清朝通志》126卷同上

《续通典》150卷清官修《清朝文献通考》300卷同上

《续通志》640卷同上《清朝续文献通考》400卷刘锦藻

10.《十通索引》(商务印书馆,1937):依据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出版的“十通”合刊本编成。分为《篇目主题索引》和《分类索引》。前者将“十通”中所载的制度名物、篇章以概念形式列为一个条目,按其四角号码编排。后者按“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的范围分为三编,在原书分类的基础上,把同类记述的出处集中揭示出来。

11.纪传体正史中的书志部分,主要记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典章制度设置及沿革情况。如职官志,记载职官制度;食货志,记载土地、赋税、工商业制度;艺文志,记载图书典藏制度。

12.百科全书:是知识总汇之书,是关于所有门类学科知识的广泛的、概述性的著作。

13.现代百科全书的基本特点:

⑴内容方面:①概述各知识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②全面,对知识领域的全方位记述;

③客观,准确记录,不加褒贬;

④时代感,反映最新动态。

⑵编辑体例方面:①以条目为单位,词典式编排;

②有完备的检索系统;

③有完整的参见系统;

④有连续修订和不断补充的制度;

⑤有阵容强大的编辑队伍。

分离工程

《分离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分离过程是将混合物分成 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 2、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写上字母即可)超滤属于 、 过程;沉降属于 ;共沸精馏属于 、 过程。(A. 平衡分离 B. 传质分离 C. 机械分离 D. 速率分离) 3、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 、 或 。 4、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 循环中。 5、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焓处于 ;从动力学来看,相间 。 6、化学工业中最常使用的结晶技术是 和 。 7、MESH 方程分别指 ; ; ; 。在BP 法中用M 、E 方程求解 。 8、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的简化形式是 。 9、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10、相平衡指的是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 而 的状态。 二、单项选择题 1、气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A. 相对挥发度 B. 分配系数 C. 相对选择性 D. 回收率 2、根据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 B.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 C.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 D.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 3、公式V i L i i f f K / 适用于下面哪种情况?( ) A.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理想溶液; B.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C.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D.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N表示() 4、在设计变量中,e a A.装置设计变量数 B. 单元固定设计变量数 C.单元可调设计变量数 D. 装置固定设计变量数 5、HNK表示() A.分配组分 B.重关键组分 C. 重非关键组分 D. 轻非关键组分 6、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A. 相对挥发度 B. 分配系数 C. 相对选择性 D. 回收率 7、分离丙酮-甲醇的共沸物,加入下面哪种物质可使的丙酮成为轻组分?() A. 水 B. 乙酸甲酯 C. 正己烷 D. 乙醚 8、图Ⅰ中的汽相浓度变化曲线,描述的是图Ⅱ中的哪个区域?() A. 属于1区 B. 属于3区 C. 属于4区 D. 属于6区 三、判断题 1、在共沸精馏中,共沸剂的加入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必须根据物料平衡严格控制。( ) 2、物理吸收过程的吸收热,对理想溶液来说就等于溶解热。( ) 3、在用焓做换热器热量衡算时。不同组分焓值的基准态可以不相同。( ) 4、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塔内会出现恒浓区,同样在最少理论板下操作塔内也会出现恒浓区。( ) 5、对于萃取精馏塔,在溶剂回收段,原溶液中各个组分的分离作用仍很大。( ) 6、所谓最低共沸物,是指共沸物的沸点温度比构成共沸物中任一组分的沸点温度都低。( ) 四、名词解释 1、分离媒介: 2、萃取精馏 五、简答题 1、如何核实闪蒸问题?(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画出萃取精馏的流程简图,指出萃取剂的加入位置,并说明原因? 3、请将萃取精馏与共沸精馏相比较,说明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题 1、认识PClogo系统主备人芮成备课时间xx、9、10授课时间xx、9第二周教学内容P2---P7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一课时授课年级六年级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后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语言这一神秘的领域,而 Logo 语言则是他们进入这一领域最好的向导。通过引导学生认识 PC Logo 系统的操作界面和使用环境以及运行其自带的小程序,使同学们对 Logo 语言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准备。H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 PC Logo 的启动和退出。 2、认识 PC Logo 的操作界面。 3、自己动手设计喜爱的 PC Logo 窗口背景和布局。 4、了解 Logo 语言的功能,增进对 Logo 语言的感性认识过程和方法 1、教学演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结合小课题进行分层教学。 2、演示法,分层任务驱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logo界面。难点:自己动手设计喜爱的pc logo窗口背景和布局。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分层教学:分两层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教室教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改进与反思准备一份精美的logo的图画,问学生这个好看的图画怎么画出来的?想知道么?不是画图软件是什么呢?回答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这就是我们学习的PC Loge系统画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PC Logo系统。生认真听引入新课并给出教学目标新课: 1、要知道什么是PC Loge系统,我们就要知道是哪个软件?现在打开我们桌面上的PC Loge系统 4、0中文版。听讲看演示学会打开软件 2、讲解认识PC Loge系统窗口,说说PC Loge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听讲看演示回答问题学习新知识 3、讲解演示修改背景色和笔色。听讲看演示学习新知识 4、讲解演示退出PC Loge系统过程。听讲看演示学习新知识布置练习与作业:第一层:说一说PC Loge系统的布局是什么样的?你能说的全吗?第二层:试着自己设计好看的窗口背景和布局。实践操作完成练习巩固新知,提高学习PC Loge兴趣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主要内容,有:启动退出PC Loge系统的方法和熟悉PC Loge系统的界面组成以及设置小海龟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超滤属于 、 过程;沉降属于 ;共沸精馏属于 、 过程。 A. 平衡分离 B. 传质分离 C. 机械分离 D. 速率分离 2. 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 、 或 。 3. 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焓处于 ;从动力学来看,相间 。 4. 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 循环中。 5. 推导Underwood 公式所用假设是:1) ;2) 。 6. 根据右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 HNK 为 ,LNK 为 。 7.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 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的简化形式是 。 8. 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9. 化学工业中最常使用的结晶技术是 和 。 10. MESH 方程分别指 ; ; ; 。 11.分离过程是将 分成 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 12.平衡分离过程是借助 ,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 ,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 的两相中 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13.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 混合物的分离,其特点是有 发生,依据 的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又分为 过程和 过程。 14.活度系数的基准态是指活度系数等于 的状态。 15.从动力学上讲,相平衡是指相间 为零的状态。 16.膜分离过程包括 、 、 、 、微孔过滤、气体分离等多种分离过程。 (第6

17.恩特伍德公式的假设条件是(1);(2)数。 18.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要求的两个组分称为,其中相对易于挥发的组分成为,不易挥发的组分称为。 19.相平衡指的是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而的状态。 20.吸收过程是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是利用不同而达到分离有关组分的传质分离过程。 21.分离媒介包括和。 22.离子交换的步骤分为、、交换反应、、五步。 23.相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有、两种计算方法。 24.最小理论塔板数与无关,只取决于。 25.萃取剂的作用是和。 二、简答题 1. 试描述“逆行精馏”效应,实际操作中如何减弱或消除? 2. 萃取精馏流程中,溶剂加入口如何确定?解释原因。 3.某厂一多组分精馏塔,正常操作时塔顶底产品都合格,乙班接班后操作两小时分析发现塔顶产品不合格,请你告诉操作工如何调节操作参数? 4.非均相催化反应精馏的定义是什么?利用非均相催化反应精馏进行反应与固定床反应器相比有什么优点? 5.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6.画出萃取精馏的流程简图,指出萃取剂的加入位置,并说明原因? 7.计算最小回流比所用恩特伍德公式的假设条件是什么?当简单精馏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时,当轻重组分均为分配组分和均为非分配组分两种情况下,塔内恒浓区的位置分布情况。 8.物理吸收过程与精馏相比,传质特点是什么?吸收塔内气液相浓度和温度如何变化? 9.如何判断闪蒸问题是否成立? 10.简述简单分离塔序排列的五条经验原则。 三、综合题(20分)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章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活动可由四个要素组成: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对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大体形成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模仿说:着眼于作品与世界的关联,强调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实用说:着眼于作品对欣赏者的意义,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着眼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客观说,着眼于作品自身存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自在自足,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1、艾布拉姆斯在总结了西方文学研究的历史后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根据这种看法,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 艾布拉姆斯说:“……运用这个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按照这个思路,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第2~3页) 2、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西方则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imitation)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波兰]塔达基维奇著,褚朔维译:《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模仿说的文学观对后世产生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docx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分离工程中,分离过程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传质分离过程用 于___________ 混合物的分离。工业上的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________ 、_______ 或___________ 。 3.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焙处于_;从动力学来看,相间_______________ □ 4.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_________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________ 循环屮。 5.MESH方程分别指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o 6.分离媒介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o 7.吸收过程是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而达到分离有关组分 的传质分离过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交换的步骤分为________ 、、交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五步。 9.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o 二、选择题 1?膜分离属于()。 A.平衡分离 B.吸附分离 C.机械分离 D.传质分离 2.下列不属于速率分离过程的是()o A.超滤 B.反渗透 C.过滤 D.电渗析 3.公式KU〕f:适用于下面哪种情况?()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4.在设汁变量中,表示() 装置设计变量数 B.单元固定设计变量数

文学理论题目

第一章 1.如何定义文学?它有哪些特征? 答: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变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艾布拉姆斯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设计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题上对四个要素加以区别”。世界~作品~作家~读者。他还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人:亚里士多德《诗学》 “实用说”:是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的,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放在首位。代表人: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毛诗序》、(古罗马)贺拉斯“寓教于乐”。 “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世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代表:白居易、李贽“诗言志、诗缘情”,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客观说”:尤为重视形式、技巧、寓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代表:兰塞姆《英美新批评》。 (1)文学具有审美性: 所谓的“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肯定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是不说过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审视人生、把握生活的。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往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丑的东西能够成为文学的形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没成为审美对象;充分显示了丑的本质,对丑的揭示达到了神似境界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有可能获得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2)虚构性: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属性。 文学所以要超越和表现理想,从根本上说,源于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的虚构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具有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以形写神” (3)形象性。 2.文学形象的含义是什么?文学形象有哪些类型? 答:文学形象:反思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而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三种类型: (1)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2)描摹性的形象,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描摹型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也是叙事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从形象创造的意义上说过,描摹型形象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如闻其人,如见其人的感受。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贵州教育出版社)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 教案 (教育)(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年级:六年级 教师:任伶 二零一四年九月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上册 信息技术教案 (科技) 第1课参观“咪咪豆网屋” 教学目标: 1、知道网络与生活密切相关, 2、最大可能地了解网络上有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个人 教具:PowerPoint课件、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电脑网络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日益重要,可以说,网络就象一个大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可神奇了。 二、认识网络 1、师: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指名回答,教师再操作示) 2、师:网络的通讯方法有哪些?(E-mail、BBS、QQ、IP、聊天室) (学生回答,教师再操作示) 3、师:小调查,你们上过这些吗?(在线游戏、新闻放送、在线电影、在线听音乐、旅游天地) 4、教师板书以上各个网址,学生操作观看。

三、练一练: 1、到各浏览一下,了解网络广博的天地。 .21cn. https://www.doczj.com/doc/f22314652.html, .163. 2、进入“咪咪豆网屋”。 3、请登录“咪咪豆网屋”查询以下事项: (1)主页里有哪些素材? (2)主页由哪些部分组成? (3)逛“咪咪豆网屋”。 四、交流心得: 你还发现网络上还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把它介绍给其他同学。 五、小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喜欢上什么?

上节课,我们到网上兜了一圈,你们是不是发现,网络是个大宝藏。可是,这个宝库太大了,怎样才能迅速地找到我想找到的宝贝呢?今天,老师就介绍几个小帮手给大家,你们喜欢吗? 二、开始新课: 1、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雅虎:.. 21cn: search.21cn. 搜狐:.sohu. 百度: .baidu. 新浪:https://www.doczj.com/doc/f22314652.html, google: .google. 2、学生操作,打开以上的搜索引擎,认识它们的“真面目”。 3、学习查找的方法(以搜狐为例)。 任务一: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关于“山水”的相关资料。 操作要点:①在地址栏输入搜狐网址②单击页面中的“旅游与交通”③到搜索引擎的位置输入关键词:“山水”,再按“搜索”按钮后即可进入关于的。 4、互相交流,你找到了些关于“山水”的什么资料?还想查找什么信息呢? 任务二:试用百度搜索小榄菊花会的相关资料。 三、练一练: 用其它的搜索引擎,查找一下“中国国际放旅行社、慈善万人行”的资料,

分离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物工程学的概念:生物工程学亦称生物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经济价值产品的学科,生物工程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生物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 2、生物分离工程的概念:是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因它处于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后端,又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它描述了生物产品分离、纯化过程的原理、方法和设备。 3、生物分离加工过程按工艺流程顺序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发酵液的预处理、提取、精制和成品加工。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 1、发酵液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有哪些? (1)组分大部分是水; (2)产物浓度低; (3)固形物主要是菌体和蛋白的胶状物; (4)含有培养基残留成分; (5)含有代谢副产物; (6)含有色素、毒性物质、热原质等有机杂质。 (一)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 1)改变发酵液中固体粒子的物理性质,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 2)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 3)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总之,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固液分离。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 1、菌体的分离(正确控制发酵终点); 2、固体悬浮物的去除; 3、蛋白质的去除; 4、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5、色素、热原质、毒性物质等有机杂质的去除; 6、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续工序的操作顺利进行; 7、调节适宜的pH值。 2、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一)凝聚和絮凝 1、凝聚:在投加的化学物质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使胶体粒子间的排斥电位降低而发生沉淀) 2、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加热法 ①降低发酵液的粘度; ②去除某些热变性蛋白等物质; ③降低悬浮液的最终体积,破坏凝胶结构,增加滤饼的孔隙度,使固液分离变得十分容易。 关键取决于产品的热稳定性。 (三)、调节悬浮液的pH值 全细胞的聚集作用高度依赖于pH的大小,恰当的pH能够促进聚集作用。 一般用草酸、无机酸或碱来调节pH值。 (四)加水稀释法 主要适用于离心沉降分离发酵液预处理过程。同重量悬浮固体的发酵液,稀释到适当倍数,对后续的离心沉降分离速度非常有利。 (五)、加入助滤剂法 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用于扩大过滤表面的适用范围。 使用方法:在滤布上预涂或按一定比例混入悬浮液中。(六)、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 加吸附剂法是使细菌细胞吸附在吸附剂上的方法;无机盐在发酵液中形成庞大的絮状物,把发酵液中的悬浮粒子裹住,吸附在其中。 (七)高价无机离子去除法 1、Ca2+的去除常用草酸去除; 2、Mg 2+的去除常用磷酸盐去除; 3、Fe 3+的去除常加入黄血盐,也可加入碱化剂。(八)、可溶性杂蛋白质的去除法 1、等电点沉淀法; 2、热处理法; 3、化学变性沉淀法; 4、吸附法。 (九)色素及其他杂质的去除方法 常用的脱色法有离子交换和活性炭吸附。 3、发酵液过滤的目的是什么?影响发酵液过滤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目的:一是为了获得含所需产物的细胞(菌丝)或发酵液;二是为了去除发酵液中的固形杂质。 影响因素:(一)菌种,菌种决定了各种悬浮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如真菌较粗大,易过滤,不需做特殊处理,用真空过滤即可;而放线菌较小,且菌丝体细而分枝,过滤困难,需进行预处理。 (二)发酵液的粘度,1、发酵条件,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组成、未用完培养基的量、消沫剂、发酵周

西南大学《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参考答案: 4:[论述题] 参考答案: 1:[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单选题] A:地球的描述 B:圣经 C:荷马史诗 D:创世纪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哪副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在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A:地心说 B:地圆说C:地平说D:天圆地方说 参考答案:A 4:[多选题] A:山海经 B:徐霞客游记C:梦溪笔谈D:禹贡 参考答案:AD 5:[多选题] A:区域性 B:空间性C:景观性D:综合性 参考答案:AD 6:[多选题]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 参考答案:AD

7:[单选题] A:张相文 B:段义孚 C:竺可桢 D:翁文灏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哪部著作是我国北魏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被后世学者赞为"其注水经,绝妙古今”。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梦溪笔谈 D:史记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哪个是关于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的正确描述? A:横断科学 B:空间科学 C:大科学性质 D: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 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B 1:[多选题] A:计量革命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