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各时期的记忆发展特点:

各时期的自我意识及人格发展:

各时期思维的发展变化特点:

各时期的心理卫生:

心理测验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评定量表

常模团体的条件: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常模团休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样本、样本大小适当、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取样的方法:随机、非随机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分层抽样

常模类型: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智商

最直观的发展常模式是发展顺序量表

最早的一个发展顺序量表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其中按月份显示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

5岁理解质量守恒、6岁理解重量守恒、7岁理解容量守恒

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

百分常模包括百分等级和百分点、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的百分比。

百分等级PR=100—(100R-50)

N

百分点也称百分位数。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的百分比,而百分点是计算处于一个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百分点的计算可根据直线内插法。

标准分常模(线性和非线性标准分)

T分数是50为平均数,10为标准差;

标准九分是5为平均数,2为标准差;

标准十分是5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

标准二十分是10为平均数,3为标准差

比率智商 IQ=MA/CA×100% MA心理年龄;CA实足年龄

离差智商IQ=100+15z’=100+15(X—X)

SD

1960年修订的斯—比测验中,就使用的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标准分数量表。

韦克期勒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高尔顿提出相关概念。

皮尔逊提出积差相关概念。

心理测验概念卡特尔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到12、13岁时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发证特点才能达 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小学教师在这个小学儿童向青春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尤其关键,这将影响小学儿童的一生。在这里简单的分析儿童的学习特点。 l 小学儿童的学习 儿童进入学习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并引起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结果的改革。作为特车的认知或认知活动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是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教育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本质而言,和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人类知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与一般认知或认知过程又是区别的,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教师要理解和运用在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知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到那个服从这个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二)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三) 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思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新教师岗前培训班心理学讲义 学校心理学 第四讲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一般为6-11岁,这个时期是上小学的阶段,又称为学龄儿童期。 一、入学前的准备 从幼儿到小学生,儿童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适应这个角色,他们必须在生理上、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 (一)幼儿的学习和小学生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当做一种社会义务。属于广义的学习,即经验的获得及行为的持久变化过程。 小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必须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并参加考试以获得对其学习成绩的评价,学习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属于狭义的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材,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二)入学的生理准备 1、大脑结构的发展:随着大脑神经细胞的突触数量、长度增加和神经纤维的伸长,儿童脑重逐渐增加,达到成人的90%。额叶发育基本成熟,为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 2、大脑机能的发展:大脑机能逐渐完善。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机能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此时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差,兴奋强于抑制,要求儿童过分的兴奋和抑制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入学的心理准备 入学前心理上的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准备。 初入学儿童对学习的态度是各种各样的,易受学校外表形象吸引。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是整个学龄期的任务,需要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形成。 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儿童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刚入学的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加强指导,针对儿童不同的学习活动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达到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能逐步完成学校的各项学习任务的水平。 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是儿童顺利完成学校中的各种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学习开始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加以说明。 (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主要表现在主导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两方面。 1、小学儿童的主导学习动机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主导动机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或为了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表扬或奖励而努力学习;第二种,为学校集体争光而学习;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奋发读书;第四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义等而勤奋学习。主导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相对来说是近景的和不稳定的,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摘录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摘录 在三十年的历程中,我想起的第一件为我观察到的事情——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就是我们至今还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在一九六五年,仍然和一九三五年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在我们人民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中在小学和中学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在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还剩下一些什么。当然,在这一点上,虽然我们有一些间接的知识,例如,对瑞士应召服兵役的公民所进行的离校后考试所提供的材料,关于这类考试在一八七五年和一九一四年之间的那种惊人的故事(尤其是为了掩饰那些临时强记硬背而没有准备好的人们参加考试时所产生的那种混乱结果,在许多地方已经经过大力修改过的记录)都已被P.波弗特(P.Bovet)为我们记载下来了。但是,例如,一位三十岁的农民对于他过去所学过的历史和地理还记住一些什么,或者一位实习律师对于他在中学里所学习的化学、物理乃至几何到底还记得多少,对于这些我们就缺乏确切的了解。据说,受医学博士训练的人要必修拉丁文(有的国家还要求修习希腊文),但是有没有任何人试图估计一下这种训练在一位实习医生的心里还留下一些 什么(而且也不妨就医学价值与学习古文的关系着眼,在中日医生与欧洲医生之间进行一次有关的比较),从而把这种要求控制起来,把它排除于专业训练之外?然而,共同制订法国全面规划的经济学家们特别要求想出各种方法来检查我们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且要求把这些方法付诸实施。

有人将反对说,我们是否记得我们所已学会的东西,这跟我们习得的文化无关。但是除了借助于概括起来的主观判断以外,我们又怎样评价文化呢?而且任何特殊个人所具有的文化是否总是从特定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特别当大考时所学会的那种具体知识业已忘记的时候)?或者说一个人特有的文化是否就是在学校里通过诱导或兴趣在他身上所培养出来的那种文化,而这种诱导或兴趣又是独立于当时他所谓的基础教育的根本因素之外所引起的?有人根据古典语言训练可以把有益的效应迁移到其他活动领域的理由,主:学习已经死亡的语言是有价值的。对于这样一个中心问题,虽然英国曾有过一些研究,但一直到今天,仍然和三十年前一样,还没有通过实验取得有决定性的解答。因而当教育家们面临这样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而要提出建议时,他所根据的不是知识体系,而只是常识性的考虑或仅仅是方便从事(例如,有多少人是没有通过规定的正式的学校教育而获得职业机会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科,显然已经没有什么培养人的价值了,我们却仍然继续把它们列为主要的因素,而不知事实上它们是否已经达到了传统赋与它们的那种功利目的。例如,谁都承认这个事实:即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就有必要学会拼音(至于从理性上或纯粹从传统上是否认为有此必要则搁置一边,不予讨论)。但是缀字法的专门教学是否足以增进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它的效果是否完全是与此无关的,或者有时它能否也会成为一种公然的障碍,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有些实验已经表明:我们视觉记忆的自动录像过程

皮亚杰心理学

皮亚杰这一章的重点 认识论:包括实践(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研究的方法:临床访谈、准实验设计方法 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智力不是从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开始的而是从最基本的、与 生俱来的反射性动作模式开始的 二、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的 三、智力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对环境更精确和更复杂的调 整过程。 术语的定义: 一、智力:生物适应带来的心理过程上的变化而不是在认知 能力上的差异 二、适应:为适应环境所进行调整的天生倾向 三、图式:建立在感觉运动或思维基础上的基本认识结构 四、同化:把新的经验吸收进原有的图式中转化为新的信息 以适应原有的思维方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顺应:个体调整已存在的图式来适应新的经验 六、平衡:个体的图式和环境相平衡 四个阶段及显著特征: 一、感觉运动阶段:(主要依靠感觉运动来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进行想象活动,通过环境的心理表象, 与之相互作用)局限:自我为中心、万物有灵、刻板的思维、 前逻辑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推理,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 题)新的成就:顺序、归类、数的概念 四、形式运算阶段:(出现高级的思维方式) 守恒概念:不被事物的表面的变化所影响,认识到事物的根本特征毫无改变,能够以不变的观念看待事物的基本特征 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的区别: 一、形式运算有对抽象事物的推理,是纯假设的和抽象概念 二、应用逻辑“如果-那么” 三、高级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假设再推算不同的结果 区分阶段性发展和连续不断性发展模式的观点:质的变化、变化 的突然性、全盘改变。 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儿童的思维与成人不同、智力的发展从出生一直延续、儿童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发现儿童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奠基 不足:仅仅局限于三个女儿取样具有局限性、实验方法有时不够完善、年龄点的区分不够精细、忽视了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对儿童能力上有过度的悲观主义、变化的突然性与全盘改变的观点过于绝对化。认知发展的含义:指的是在儿童期获取知识的发展,简言就是人类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瓦学派。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 (2)只讲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 (3)讲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 (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 (5)讲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 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皮亚杰指出,物理因素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这就充分暴露了他 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我国儿童从6~7岁就进入小学。儿童入学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小学儿童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生理学研究材料指出: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相当成人脑重的1/3,9个月增加到660克,3岁约为900~1011克,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约为1400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时期。脑重量增加,是与脑神经细胞的增大,脑神经纤维的增长相联系的。(2)额叶显著增大。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看,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页接近成人,额叶显著增大,也相当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额叶成熟最晚。额叶主要是与有意运动相联系的,因此小学儿童额叶的显著增大,在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它从大脑生理结构方面保证了小学儿童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高级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这可以从儿童睡眠时间日益减少来说明。新生儿每日平均睡眠时间22小时,3岁儿童约14小时,7岁儿童约11小时,10岁儿童约10小时,12岁儿童约9~10小时。大脑抑制机能也增强。儿童从4岁以后内抑制就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内抑制机能日益发展,表现在小学儿童能更细致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自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指出,小学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与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还很差,因此,既不宜过度兴奋,这样易于疲劳;也不能过分抑制,使儿童难于忍耐。正确的做法是使儿童兴奋和抑制合理地交替进行。 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这就从生理上保证小学儿童能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也就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行为训练。比如:小学儿童入学后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这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反复强化就可形成。同时,条件抑制亦能很快地形成。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要乱说乱动等等。在学习上也能逐渐地进行精确化反映,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准确。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又促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心理过程的有意

第78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儿童的年龄范围是6.7—12.13岁,属于童年期,也叫前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2、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1)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有一个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是小学的三四年级。 4、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对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这种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5、小学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二是概念的逐步丰富化,三是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6、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方面,儿童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方面,表现为①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②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③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3)思维深刻性方面,表现为:①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不断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提高。②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③儿童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逐步发展。 (4)思维独创性方面,表现为:①从对具体形象性材料加工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②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发展到独创性。 7、说明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是在幼儿期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1/ 9

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绝大部分儿童在7岁的时候,都已经进入一年级成为小学生。当然这里可能会有部分儿童因为生日大一些(上半年出生)而提前进入二年级,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完全有别于幼儿园学前班的小学生就这样展现在你的面前。 成为小学生后,随着幼小衔接的适应,7岁儿童逐渐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来。正因为小学的教学和幼儿园相比,有更严格的课堂秩序要求,同时绝大部分学校都安排有课外作业,使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生活从此少了一些无拘无束。可以说,7岁儿童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逐渐分化成各种行为表现的群体。有些家长会不理解,为什么会分化成各种群体呢?这里恰是由于同龄孩子心理表现不同导致的。 心理特点一:大部分7岁儿童的秩序感较差,缺乏纪律意识,需要重点加强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不涉及到期末考试,孩子们没有学业负担,老师也不会严格要求孩子们端坐静听。但是进入小学后,由于开始系统学习课本知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坐好,不得随意乱动,否则会被视为问题学生。结果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根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也不懂何为纪律,更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结果就会表现出上课爱动,注意力保持时间过短的现象。 秩序感差还体现在7岁儿童在队列纪律方面,如果你站在校园门口看孩子们上体育课,或者放学时孩子们在校园里站队往校门走的过程,你

会发现队伍秩序非常糟糕,需要老师不停地喊,不停地把个别总往队伍外面跑的孩子给弄到里面去。有些乘座公交车回家的孩子也会像小鸟一样,在公交车里随意说笑,打打闹闹,直把车箱里弄的乌烟瘴气。在参加公共场合的活动时,孩子们也大都不顾及秩序的安静,有说有笑,这动动,那摸摸,完全不会顾及周围人怎么看,甚至会不会影响他人的心情。在家里呢,常会看到孩子该吃饭时仍在玩儿,或者吃饭时边吃边玩儿,在起床时磨磨蹭蹭,在写作业时不催促不到书桌边等。 由于绝大部分家长不懂家庭教育,甚至自身尚且没有良好的秩序感,根本不会在幼儿园阶段就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秩序感上面来。结果,当接到小学老师反应孩子上课爱动,不遵守纪律的反映时,才开始着急,试着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呢?我给大家一些小办法。 一是要从好孩子意识灌输入手,简明扼要地把好孩子应该做到的要求列出来(不详细列举,我以前的文章中没少讲过)。二是要培养孩子时间意识,结合家里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尝试自主支配时间(以前的文章也讲过)。三是要从家里做注意力保持训练,不断增强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四是从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让孩子手脚有地方放,让孩子眼睛有目标地关注事情,既而逐渐静下来。五是要教给孩子一些队列知识,比如站队时,要眼睛盯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再往 前看,看不到更前面同学的后背)。 心理特点二:大部分7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强烈,反抗意识明显正因为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前凡事都对大人言听计从的现象开始有明显的改变。比如常有家长反应,说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会顶嘴了,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J.Piaget)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内瓦学派。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3)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5)讲内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 展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皮亚杰指出,物理因素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4)平衡(或自我调节),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的这一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说,对于我们幼儿咨询人员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来说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但他过分强调平衡的作用,而没有把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放在应有的重 要地位,对此我们该有所批判。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感知运动 阶段的儿童 2.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象学前阶段那样易冲动、易爆发,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皮亚杰(J?piaget,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生于瑞士纳沙特尔(Neuchatel)。1915年和1918年相继获纳沙特尔大学学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1921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早年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以后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曾在苏黎世和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和儿童测验工作。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研究主任”。1929年任日内瓦大学科学思想史教授,对儿童的动作和思维活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1940年起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院长兼心理实验室主任,后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任国际心理学会主席。1955年起,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直至去世。他还是瑞士《心理学杂志》主编及日内瓦《心理学文库》、巴黎《儿童》和《辩证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探究》等刊物的编委。他曾被哈佛、巴黎、布鲁塞尔、剑桥、耶鲁、坦普尔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获得埃拉斯穆斯?巴尔赞、桑代克等多种科学奖。 皮亚杰和同事英海尔德(B?Inhelder)、辛克莱、伦堡希等人组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该学派的研究方法为临床法,即从整体出发,研究儿童。强调研究的自然性质。在观察中,让儿童自由谈话,叙述活动过程,间或配以儿童的动手操作,从儿童的错误中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为了避免儿童谈话偏离主题,主试可以作必要的提问,并详细记录,以便分析和判断。皮亚杰早年的研究主要以自己的三个孩子为被试,后扩大实验取样范围,采用数理逻辑概念,着重对儿童认识发展做质的分析。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通过儿童心理学,将生物学与认识论和逻辑学相融合,揭示认识增长的机制,使传统认识论成为一门实证的经验科学,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构造理论,强调主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先后出版专著百余卷,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堪称发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一)认知结构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心理学,从方法论角度看就是关于儿童智慧(思维)发展的结构论。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智慧的适应就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即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 知结构与儿童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主体自身必须具有认识能力才能去适应环境,认识客体,而认识能力乂必须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皮亚杰很强调主体的结构特征,把它称为“图式”,即个体动作的协调组织。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随着儿童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的图式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儿童动作的图式不断完善,从而使认知 结构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皮亚杰把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即平衡。儿童每遇一新事物(接受外界刺激),就把它纳入原有图式中,试图去同化它。如获成功,就会改变原有图式,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就会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主体动作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智慧活动就是同化与顺应交义占优势的平衡状态和平衡过程。平衡是动态的,不断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也就是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 基本过程,儿童的智慧就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第一个因素是成熟,指有 机体的成长,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笫二个因素是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如物体的大小、轻重等。数理逻辑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第三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传递、文化教育、语言等。第四个因素是平衡过程。这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的因素,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正是 通过平衡过程实现的。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可概括为四点。第一,发展过程分为儿个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每一阶段都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该阶段的行为特征。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第二,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融合到下一阶段,前后不能互换,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被后者取代。第三,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性,各阶段有一定程度的交义重叠。第四,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人的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教育影响而有差异,可提询或推迟,但阶段的前后次序不变。 皮亚杰根据自己的发展理论,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有质的差 异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出生至2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该阶段只有动作活动,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尚无表象、思维

皮亚杰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 感知运动客观永久性 0-2 段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 \ 前运算阶段2-6.7 表象系统未掌握守恒 符号功能 具体运算阶 形象思维守恒思维可逆可以进行逻辑运 6.7-11.12 算 段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 , 形式运算阶抽象逻辑 11.12-14.15 思维能够提出假设 , 凭演绎推理解决抽 段 象问题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 5 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4.5—— 8.9 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 支配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 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 支配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婴儿前期0—— 2 信任感怀疑感希望 婴儿后期2—— 4 自主感羞耻感意志 幼儿期4—— 7 主动感内疚感目标 童年期7—— 12 勤奋感自卑感能力 青少年12—— 18 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 成年早期18—— 25 亲密感孤独感爱 成年中期25—— 50 繁衍感停滞感关心 成年后期50 以后完善感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 明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以免惩罚 平阶段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 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 每 向阶段 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具有 较 强的自我中心; 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 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想法,考虑 到 对好孩子的期望,尽量按这种要求 去 做;开始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 全 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 塑 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 认为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 社 向阶段 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强调 对 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后习俗水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 改 平变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认为超越法律,除法律外还有更高 的 道德原则 MMPI临床量表 Hs 疑病量表 D 抑郁量表 Hy 癔病量表Pd 精神病量表 Mf 男、女子气量表Pa 妄想狂量表 Pt 精神衰弱量表Sc 精神分裂症量 表 Ma 轻躁狂量表Si 社会内向量表 效度量表 Q 不能回答或?L 说谎分数 F 诈病量表K 校正分量表 MMPI-Ⅱ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 摘要:小学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向学前阶段是那样易冲动,易爆发了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感和理智感逐渐发展,逐渐能够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的兴趣。 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努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要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升华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 所谓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因为处在性格的形成期,小学儿童性格的态度特征不稳定,经常左右摇摆。小学儿童的理智特征在二年级到四年级时是稳定发展,而四年级到六年级时会出现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小学儿童的情绪特征不断发展,其中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较快,因为六年级儿童刚刚进入青春期,其行为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从性格的意志特征来讲,小学儿童的自制力和坚持性都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低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膅皮亚杰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内瓦学派。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袆1 袂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 童心理发展理论: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 羀( 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 薆( 3)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莄( 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 薁( 5)讲内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 聿(

即他既强调羇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 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 它通过两种形式肆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 (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蚄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腿( 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特点,在于使学习者对小学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认识它的特殊性。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儿童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认知发展及其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等问题。同时针对在小学儿童儿童教育的若干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章知识结构图 年龄特点 一般特征 小学生学习特点 小学生学习障碍 思维发展基本特点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思维品质的发展 自我意识 社会认知 社会交往特点 学习目标 ?1.清楚小学儿童的年龄阶段和 一般特征 ?2.明确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3.掌握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4.掌握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发 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年龄阶 段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 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 入学校,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 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 初期或小学期。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儿童逐渐掌握书面语言 ?3、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 活动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 展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定义 ?广义的学习(1earning),是指 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在人一生的整个生活过程和实践 过程中,也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 这种获得、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 广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study),它是学生 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 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也是一 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 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更是一种社会的义务。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一)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小学阶段的时间跨度约六年之久,儿童的具体成长过程在不同的年级及年龄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是三个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阶段。 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经步入学校,却不可避免地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发展特征,他们依然很喜欢游戏,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都在游戏中继续发展着。此时的儿童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还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阶段,对成人的依赖开始从对父母的同一转向对教师的同一,明显地表现为对老师权威的服从,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打小报告”。教师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引导,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的入学教育工作。 低年级的儿童还保留着幼儿期“口语时代”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在倾听或与别人对话时,总会拼命地讲自己想说的话,却不大关心对方所讲的内容。他们的思维有时显得很散,回答问题常会答非所问,或者说许多不相关的话,课堂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大约二年级时起,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逐渐减少、弱化。刚入学的儿童正经历着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的转化,最初在进行书写训练时常费劲而又没有把握,因此学龄之初的孩子会有一段“橡皮时代”。如果教育者能深刻地理解儿童的这些内心世界,就不会觉得孩子的这些行为令人费解、“无聊”和“徒劳”了。 (二)小学中年级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中年级的儿童已经完全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他们一边继续服从着教师的权威,一边开始重视伙伴之间的真诚与法则,伙伴规则时代悄然而至。 这一时期的儿童对成人的意见或命令不再那么唯命是从,而是试图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家里他们总是试图摆脱父母的管束,开始讨厌保护和命令,喜欢独立,进入了“不听话时代”、“歪理时代”。其实这正是儿童“见解形成期”的典型特征,这种“见解”并不像青春期那样完全独立,而主要是情感方面的独立。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指导,要关注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而不能简单地滥用权威;应允许儿童适当地坚持自己合理性的“见解”,当然也不能让不合理的“见解”肆意扩张,毕竟此阶段孩子的“见解”还不够成熟。 小学中年级儿童正处在对成人的认同向对朋友的认同的转化期,进入了伙伴规则时代,他们内心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开始形成小团体,团体内的人际关系既凝聚又排他,在某些情况下同伙的规则比父母和教师更有控制力。在此阶段,学校应不断增加集体生活,鼓励同伴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强团体气氛,为儿童今后社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