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十三 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5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十三 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画川高级中学高三政治导学案

复习专题:《文化生活》专题二十三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高考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课前自主探究:

常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2.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1.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命名目标飞行器,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质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台湾的不少路名,关键字都出自“四书”“五经”,如“仁爱路”“忠孝路”“信义路”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有的名片。路就是一面镜子,“礼”在路上。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③海峡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④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健康引领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沙湾飘色,是流传于广州番禺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解放前,沙湾飘色在三月三伴随“北帝”出游;解放后多在春节、国庆巡游;如今,沙湾镇逢年过节、大型招商、海外交流联谊等大型群众活动,都离不开“沙湾飘色”。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并引来无数商机,成为联结海内外乡情的纽带。这表明:

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②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国务院关于《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提议将教师节由每年的9月10日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专家认为,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继承与发展角度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③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④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常考点二: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要先继承,后发展。

:1.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针对一些媒体中存在的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上述要求是: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②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③主动摒弃传媒商业性、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表现④自觉抵御落后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精神和语言魅力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商业利益,拆旧仿古频频上演,致使名城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此举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予以“黄牌警告”。材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

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保持原貌

B.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C.保护传统文化与体现时代精神相对立

D.发展民族文化必须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基础

3.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在一些地方似乎成了一个悖论,“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①文化应当在继承基础上发展②文化与经济的矛盾不可调和③城市建设应做到统筹兼顾④城市建设要敢于推陈出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常考点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1.数字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业,它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字印刷、微博互动、5D电影、会跳舞的机器人……人们从这些数字产品中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这表明科技进步是:

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依托③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④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联合国发起“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旨在调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将教育作为全球的最优先事项,中国积极响应该倡议。之所以倡议“教育第一”,是因为:

①发展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②教育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④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三、课堂合作探究: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材料二、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结合上述材料,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四、课堂限时练习:1.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

C.传统习俗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2.“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人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顺从;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晚辈在平等基础上对长辈的孝敬、关爱和陪伴。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时而变③文化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

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

④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第二届夏季青奥会于2014年8月在南京举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东西方文化的再一次激情交汇和碰撞。我们既要弘扬奥运精神,又要让世界人民感知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这体现出:

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某市为了弘扬孝道,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有“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埋儿奉母”,讲的是汉代人郭正为节省粮食供奉母亲,决定埋掉儿子。很多网友大呼接受不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新时代的孝文化应该摒弃传统孝道而从头开始②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孝道是时代的包袱③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④繁荣我国文化的关

键是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是:

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④大众传媒发展的重要依托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卫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就问了,人口那么多,下一步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了,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怎么前进呢?孔子一句话,“教之”。孔子的教诲蕴涵的道理是:

①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科学文化素养②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③教育在人的教化中有着重要作用④教育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